Ⅰ 徕卡TPS800全站仪数据如何导出
以下是徕卡TS系列仪器数据交换流程,TPS800和其类似,软件使用LGO即可,如还不清楚可以致电徕卡技术支持中心,下面有电话号码。
徕卡TS系列 内业数据传输流程
一、准备工作
需要的设备:数据线一根(GEV189)、数据线驱动、TS仪器、电脑、徕卡办公软件-LEICA FlexOffice。
二、驱动安装
购买仪器后,仪器箱里会有3张光盘,找到驱动光盘,在电脑上安装好GEV189数据线的驱动。驱动名称如下图所示:
当然也可以在光盘自动运行后,选择自动安装。
三、检查数据线和电脑的连接
将数据线GEV189 USB口插到电脑上,在电脑桌面上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硬件”——“设备管理器”——“端口”
找到如下图红线处所示的设备:
出现这个设备表示驱动安装成功,数据线已被电脑识别。
另外要记下最后的端口号:图中所示为COM 9。这个端口的意思是:仪器是通过9号端口和电脑相连的,推荐每次连接仪器时都要走这个流程,看一下端口,因为即使同一台电脑每次连接都可能会随机分配这个端口。
如果正常进行第四步,如果端口列表中没有这个设备,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驱动安装失败建议卸载后重新安装。
卸载步骤如图所示:
2. 重新安装后如果还不行,可以更换电脑上的USB口试试。
四、安装徕卡办公软件-LEICA FlexOffice。
插入光盘,光盘自动运行,出现下图:
点击“Chinese”,
再点击“Install LEICA FlexOffice”,开始安装,出现下图所示:
开始后不要做任何的改变(包括安装路径和存储路径,系统默认安装到C盘,如果您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将导致以后使用过程中出现未知的问题),一直点“下一步”,直至安装结束,点击“完成”。
当然如果您不想让光盘自动安装也可以打开光盘目录并按下图操作:
安装上方红框内的路径找到“Setup.exe”手动开始安装。
好了,现在您的电脑桌面上会多了一个图标,安装结束。
五、传输数据
打开LEICA FlexOffice,找到“数据交换管理”,如图所示:
打开后会出现下图,左侧为仪器中的数据存储路径,右侧为当前电脑中的文件。
右键点击“串口”——“设置”。
打开“设置”后,会出现下图所示内容:
刚才我们在“三、检查数据线和电脑的连接”中已经知道仪器是通过“COM9”和电脑连接的,所以我们选中“COM9”,仪器选好“TS 02/06/09”,波特率要注意和仪器中的设置保持一致。
仪器中的设置如图所示:
在“波特率”一栏设置,建议传输率不要太高,若太高有可能会造成传输中断或数据丢失,设置为中等速率即可。
如果设置不正确会报错,如下图所示:
若连接正确,可以点开COM9前面的“+”号,看到仪器中的文件。现在我们可以点住想要的作业文件夹,把它拖动到右侧的某一个目录中,数据即可传输。
这时会提示要保存的文件名及数据格式,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格式文件,如果用徕卡的软件处理,则默认为“GSI”格式。
点击确定开始传输后,会出现一个进度条,传输完成后即可到电脑中找到相应的文件。
如果您还有别的问题,欢迎您拨打徕卡客户呼叫中心热线:400 670 0058
我们会竭诚为您服务!
Ⅱ 软件测试需要学习些什么技能
软件测试需要学习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的方法、缺陷管理工具、掌握数据库、App测试、python语言、linux系统、前端语言等技能。
1、测试用例
这是每一个工程师必备技能,也是标志你进入测试行业最低的门槛,关于测试用例可以参考我以前写的文章。
7、python语言
python语言是现在最流行的语言,这是测试人员技能升级最好的方式之一,测试人员可以利用他做非常多的事情。
8、Linux系统
Linux系统,测试人员利用它最多的是看日志,更好地为开发定位bug,这也是提升技能之一。
9、前端语言
前端语言,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判断bug是前端还是后端造成的,多学一点技能对于测试人员非常好的。
Ⅲ 同时快速部署100台linux服务器,有什么现成的解决方案吗
说说我以前最常用的三种批量部署方案(有疑问接受私信):
第一:服务器一般都会用两块磁盘做RAID1作为系统盘,手动安装完第一台操作系统,RAID1的功能是两块盘中具有相等的数据,所以两块盘都存在了刚刚安装好的linux系统,拔出一块系统盘(服务器认为你这块盘坏了),再插入一块新盘到刚刚拔出磁盘的位置,此时服务器会再次向新磁盘自动同步数据,保持1:1备份。接下来刚刚拔出的那块系统盘派上用场,把刚刚扒出来的那块有系统的盘插到另外一台无系统的服务器上,自动完成与另外一块盘的同步,以此类推,1生2,2生4,4生8,8生16,16生32
第二种:刻录无人值守光盘
第三种:PXE批量部署
PXE实例:
我3年前做过一套PXE部署系统(以下是当时用于机房部署系统的截图界面)。可以部署windows+linux的各个版本,部署服务器采用的windows系统(因为windows能通过easybcd制作syslinux引导),syslinux就可以成功引导起win和linux,引导成功后,调用kickstart制作的linux无人应答文件,wds &AKT制作的windows无人应答文件,完成系统安装。你的需求只需要安装统一的linux版本,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花两天学习下kickstart基本就能在虚拟机上实践成功,但是如果要应用到物理服务器,还需要考虑驱动,raid,格式化等问题
解决办法当然是PXE+Kickstart了,学会一次就能一直用很方便。
你需要准备:
1、交换机,用于连接Server和客户机(必须临时关闭DHCP)
2、部署用server主机(由此台主机接管DHCP服务)
3、其他一堆客户机(需要调节至PXE引导模式)
然后按照教程
https://andyx.net/pxe_kickstart_automatic_deployment_of_linux_system/对Server
主机进行部署PXE+Kickstart,完成之后客户端开机即可自动安装。
没有部署同时过100多台,但是曾经部署26台ECS集群,支撑1500左右tps。部署的方案是:阿里云ECS+镜像+弹性伸缩+负载均衡。开发测试环境用的是Vagrant直接控制多台虚拟机,曾经也使用过VMware ESXi和VMware VCenter管理虚拟机集群
腾讯有个蓝鲸平台,只需要录入你的服务器ip就可以批量操作。
还有一个ansible的来源运维工具。
还可以通过pexpect脚本,自己用python结合ssh搭建一个运维平台。
如果是批量买机器的话,各个云厂商都提供有接口,写个简单都shell就可以了。
阿里云前天刚发布的,叫什么servicefee,忘了,可视化部署,一键拉起,可设置拉起顺序,定时弹性容灾,服务之间的调用可视化,其他数据也是可监控
会 python 和 shell 可以搞搞 fabric ,我在用,还不错!
看你部署应用还是系统,平台是什么。
系统简单,做个模板机,复制就行了。
应用也不麻烦,跟上边的一样做个镜像就行,或者用批量管理工具ansible salt 这类的工具。云服务器的话,镜像市场也有公用的。
ansible,puppet和chef是常用的自动化运维工具。你说的需求用这三个都能做
1.部署操作系统,制作系统模板,批量创建或调用api接口即可
2.部署应用软件,可使用自动化工具如ansible或者编写脚本来批量部署
linux有类似ghost那样的克隆工具,推荐clonezilla。ghost for Linux也可以。
另外,Linux下的dd命令可以完成一个源驱动器对目标驱动器的镜像操作。
Ⅳ 怎样分析linux的性能指标
一、处理器参数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参数,它直观的描述了每个CPU的利用率。在xSeries架构中,如果CPU的利用率长时间的超过80%,就可能是出现了处理器的瓶颈。
Runable processes
这个值描述了正在准备被执行的进程,在一个持续时间里这个值不应该超过物理CPU数量的10倍,否则CPU方面就可能存在瓶颈。
Blocked
描述了那些因为等待I/O操作结束而不能被执行的进程,Blocked可能指出你正面临I/O瓶颈。
User time
描述了处理用户进程的百分比,包括nice time。如果User time的值很高,说明系统性能用在处理实际的工作。
System time
描述了CPU花费在处理内核操作包括IRQ和软件中断上面的百分比。如果system time很高说明系统可能存在网络或者驱动堆栈方面的瓶颈。一个系统通常只花费很少的时间去处理内核的操作。
Idle time
描述了CPU空闲的百分比。
Nice time
描述了CPU花费在处理re-nicing进程的百分比。
Context switch
系统中线程之间进行交换的数量。
Waiting
CPU花费在等待I/O操作上的总时间,与blocked相似,一个系统不应该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等待I/O操作上,否则你应该进一步检测I/O子系统是否存在瓶颈。
Interrupts
Interrupts值包括硬Interrupts和软Interrupts,硬Interrupts会对系统性能带
来更多的不利影响。高的Interrupts值指出系统可能存在一个软件的瓶颈,可能是内核或者驱动程序。注意Interrupts值中包括CPU时钟导
致的中断(现代的xServer系统每秒1000个Interrupts值)。
二、内存参数
Free memory
相比其他操作系统,Linux空闲内存的值不应该做为一个性能参考的重要指标,因为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Linux内核会分配大量没有被使用的内存作为文件系统的缓存,所以这个值通常都比较小。
Swap usage
这个值描述了已经被使用的swap空间。Swap
usage只表示了Linux管理内存的有效性。对识别内存瓶颈来说,Swap In/Out才是一个比较又意义的依据,如果Swap
In/Out的值长期保持在每秒200到300个页面通常就表示系统可能存在内存的瓶颈。
Buffer and cache
这个值描述了为文件系统和块设备分配的缓存。注意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3和更早一些的版本中,大部分空闲内存会被分配作为缓存使用。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以后的版本中,你可以通过修改/proc/sys/vm中的page_cache_tuning来调整空闲内存中作为缓存的数量。
Slabs
描述了内核使用的内存空间,注意内核的页面是不能被交换到磁盘上的。
Active versus inactive memory
提供了关于系统内存的active内存信息,Inactive内存是被kswapd守护进程交换到磁盘上的空间。
三、网络参数
Packets received and sent
这个参数表示了一个指定网卡接收和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
Bytes received and sent
这个参数表示了一个指定网卡接收和发送的数据包的字节数。
Collisions per second
这个值提供了发生在指定网卡上的网络冲突的数量。持续的出现这个值代表在网络架构上出现了瓶颈,而不是在服务器端出现的问题。在正常配置的网络中冲突是非常少见的,除非用户的网络环境都是由hub组成。
Packets dropped
这个值表示了被内核丢掉的数据包数量,可能是因为防火墙或者是网络缓存的缺乏。
Overruns
Overruns表达了超出网络接口缓存的次数,这个参数应该和packets dropped值联系到一起来判断是否存在在网络缓存或者网络队列过长方面的瓶颈。
Errors
这个值记录了标志为失败的帧的数量。这个可能由错误的网络配置或者部分网线损坏导致,在铜口千兆以太网环境中部分网线的损害是影响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块设备参数
Iowait
CPU等待I/O操作所花费的时间。这个值持续很高通常可能是I/O瓶颈所导致的。
Average queue length
I/O请求的数量,通常一个磁盘队列值为2到3为最佳情况,更高的值说明系统可能存在I/O瓶颈。
Average wait
响应一个I/O操作的平均时间。Average wait包括实际I/O操作的时间和在I/O队列里等待的时间。
Transfers per second
描述每秒执行多少次I/O操作(包括读和写)。Transfers per second的值与kBytes per second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你估计系统的平均传输块大小,这个传输块大小通常和磁盘子系统的条带化大小相符合可以获得最好的性能。
Blocks read/write per second
这个值表达了每秒读写的blocks数量,在2.6内核中blocks是1024bytes,在早些的内核版本中blocks可以是不同的大小,从512bytes到4kb。
Kilobytes per second read/write
按照kb为单位表示读写块设备的实际数据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