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linux 磁盘 操作
1、查看实例上的数据盘信息。
运行以下命令: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依次运行以下命令,创建一个分区。
运行以下命令分区数据盘。
输入 p 查看数据盘的分区情况。
本示例中,数据盘没有分区。
输入 n 创建一个新分区。
输入 p 选择分区类型为主分区。
说明 创建一个单分区数据盘可以只创建主分区。如果要创建四个以上分区,您应该至少选择一次e(extended),创建至少一个扩展分区。
输入分区编号,按 回车键 。
本示例中,仅创建一个分区,直接按 回车键 ,采用默认值 1 。
输入第一个可用的扇区编号,按 回车键 。
本示例中,直接按回车键,采用 默认值2048 。
输入最后一个扇区编号,按 回车键 。注:也可用 +size{K,M,G} 确定分区大小
本示例中,仅创建一个分区,直接按 回车键 ,采用 默认值 。
输入 p 查看该数据盘的规划分区情况。
输入 w 开始分区,并在完成分区后退出。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查看新分区信息。
运行以下命令: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如果出现 /dev/vdb1 的相关信息,表示新分区已创建完成。
步骤二:为分区创建文件系统
在新分区上创建一个文件系统。根据您的需求运行以下任一命令,创建文件系统。
创建一个 ext4 文件系统,运行以下命令。
创建一个xfs文件系统,运行以下命令。
本示例中,创建一个ext4文件系统。
步骤三:配置/etc/fstab文件并挂载分区
在/etc/fstab中写入新分区信息,启动开机自动挂载分区。
注意 由于释放云盘等操作可能会导致其他云盘的设备名变动,建议您在/etc/fstab中使用全局唯一标识符UUID来引用新分区。
备份etc/fstab文件。
运行以下命令:
在/etc/fstab里写入新分区信息。
root用户可以运行以下命令直接修改/etc/fstab文件。
说明
Ubuntu 12.04系统不支持barrier,您需要运行
命令。
如果要把数据盘单独挂载到某个文件夹,例如单独用来存放网页,则将命令中/mnt替换成所需的挂载点路径。
普通用户可以手动修改/etc/fstab文件。
运行以下命令查看新分区的UUID。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运行以下命令编辑/etc/fstab文件。
输入i进入编辑模式。
在/etc/fstab文件中写入新分区信息,UUID值请修改为前面步骤中的查询结果。
按Esc键,输入:wq,按回车键保存并退出。
查看/etc/fstab中的新分区信息。
运行以下命令: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挂载分区。
运行以下命令:
检查挂载结果。
运行以下命令: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如果出现新建文件系统的信息,表示文件系统挂载成功。
② Linux 磁盘分区详解
Linux 系统中所有的硬件设备都是用文件的形式来表示和使用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使用某个硬件设备首先你就需要将其挂载到某个目录下面,通过对这个目录的操作来操作设备;如果不挂载,通过Linux系统中的图形界面系统可以查看找到硬件设备,但命令行方式无法找到。
并不是根目录下任何一个目录都可以作为挂载点,由于挂载操作会使得原有目录中文件被隐藏,因此根目录以及系统原有目录都不要作为挂载点,会造成系统异常甚至崩溃,挂载点最好是新建的空目录
磁盘也是一样的,磁盘的文件是存放在 /dev 目录下,磁盘设备文件的命名规则为:
常见的主设备号有:sd,hd;它们是代表的不同的磁盘类型: sd 代表的 IDE 硬盘, hd 代表的是 SCSI 硬盘
次设备号就是同一类型设备的次序,用 [a-z] 来表示, /dev/sda 表示第一块 IDE 类型的磁盘, /dev/sdb 表示第二块 IDE 类型的磁盘
磁盘分区编号,每一块磁盘都会被划分为多个磁盘分区(这个下面会介绍),每一个分区都会有一个编号,比如: /dev/sda1 表示这是该磁盘的第一个分区,以此类推
在 Linux 中,每一个硬盘设备都只能划分四个主分区;若是划分了一个扩展分区那最多可以划分三个主分区;可以表示为:
主分区加扩展分区最多只有四个;可以全部划分为主分区,也可以之划分一个主分区;但是扩展分区最多只有一个;扩展分区是不能直接使用的,还有进一步划分为逻辑分区才能使用;一个扩展分区可以划分为多个逻辑分区;
主分区的分区编号是:1,2,3,4;从扩展分区划分出来的逻辑分区的编号是从 5 开始,以次累加
这跟系统启动有关系;当你启动电脑时,首先就会加载 BIOS 信息,这里面包含了 Cpu 和其他硬件设备的信息;找到它计算机就知道怎么启动了
接下来,它会去找 MBR(Master Boot Record) ,也就是主引导记录;为了方便 BIOS 的查找,所以就会把它放在磁盘上第0磁道上的第一个扇区中,磁盘中每个扇区有 512 字节;虽然只有这么大一点,但是要存三部分信息:
磁盘分区表总共只有 64 字节,而每个分区信息占 16 个字节,所以就只能有四个主分区了
这应该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了,一开始只有四个分区,后来发现四个分区不够用,就引入了扩展分区,而扩展分区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它必须再划分为逻辑分区,逻辑分区的数量可以是任意多个。
对用户而言,主分区和逻辑分区使用起来没有任何的区别,同时还能够达到无限分区的目的
我想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再了解了之后才发现磁盘分区还是有很多的好处的。具体例子:
现在给你一个仓库,你打算存放快递,一开始你一股脑的把所有的快递直接放进去,等到别人来取快递的时候你就发愁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快递得找到啥时候啊
所以你打算开始分区管理,因为你代理了中通,圆通,百世等好几个快递,所以你打算按照不同的快递分为三个货架;
过一段时间发现同一种快递如果量大的时候还是会混乱;因此你又想了个办法就是按照日期给快递编号,然后按照不同的日期将货架分为多层,每一层存放某一天的快递,同时你又找了个表记录了每个分区快递存放的位置,这大大增加了存取的效率
磁盘分区的目的,
Linux 常见目录:
一般要是新手,可以只建立两个分区:
这种分区方式比较简单,如果只是测试可以用这种;要是想当成一个常用的系统,就需要更细一点划分了,常用的分区方案如下(假如有磁盘有100G):
③ 安装linux系统时怎么手动分区
1、首先打开linux系统。再用fdisk -l查询磁盘信息。
④ Linux系统分区
Linux默认可分为3个分区,分别是boot分区、swap分区和根分区。
boot分区
在linux中,boot是存储内核及在引导过程中使用文件的分区,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在boot中包括了系统Kernel的配置文件、启动管理程序GRUB的目录、启动时的模块供应的主要来源Initrd文件和vmlinuz文件。
/boot分区就是操作系统的内核及在引导过程中使用的文件,一般是几年前的版本要求划分的一个区,大小为100MB左右,但现在的新版本都不需要对这个分区进行单独划分,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不分/boot。
安装Linux只要求两个基本分区,即根分区及交换分区,如果你的磁盘空间足够大,可以多划分空间给根分区,你也可以把常用的目录新建到桌面,如下载的软件包,放到桌面不影响你进入Linux系统的速度,当然这要求你有足够大的根分区。
swap分区
SWAP就是LINUX下的虚拟内存分区,它的作用是在物理内存使用完之后,将磁盘空间(也就是SWAP分区)虚拟成内存来使用
它和Windows系统的交换文件作用类似,但是它是一段连续的磁盘空间,并且对用户不可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SWAP分区能够作为"虚拟"的内存,但它的速度比物理内存可是慢多了,因此如果需要更快的速度的话,并不能寄厚望于SWAP,最好的办法仍然是加大物理内存。SWAP分区只是临时的解决办法.
根分区
linux根分区是系统分区的意思,系统内所有的东西都存放在根分区中,也被称为root分区;Linux是一个树形文件系统,根分区就是它的root节点,任何的目录文件都会挂在根节点以下,并且linux只有一个根,不管对硬盘分多少个区,都要将这些分区挂载到根目录底下才可以使用。
所谓根分区,说白了就是系统分区,是root分区,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这里面。
Linux是一个树形文件系统,根分区就是它的root节点,任何的目录文件都会挂在根节点以下。Linux只有一个根。你可以给你的硬盘进行分区,但是,分区设备一定挂载到linux根目录下的指定位置,如/usr,/var,/home等。如果要对分区进行操作的话,只能到分区所挂载的目录中进行操作。所以,不管对硬盘分多少个区,都要将这些分区挂载到根目录底下才可以使用。
⑤ Linux 分区新建,格式化、挂载
Linux系统有一个理念:“一切皆文件”,所以计算机的硬件在linux中也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于/dev目录中。
比如,光驱对应的文件是/dev/cdrom,CPU对应的文件是/dev/cpu。而硬盘对应的是/dev/sd*。第一块硬盘是/dev/sda,第二块磁盘是/dev/sdb。
IDE磁盘的设备文件采用/dev/hdx 来命名,分区则采用/dev/hdxy来命名,其中想表示磁盘(a是第一块磁盘,b是第二块磁盘,以此类推),与代表分区的号码(由1开始,1,2,3,以此类推)
SCSI设备和分区采用/dev/sdx和/dev/sdxy来命名(x和y的命名规则与IED磁盘命名规则一样)。
A、对IED接口
第一主盘:hda第一从盘:hdb 第一从盘第一分区:hdb1
B、对SCSI接口
第一主盘:sda 第一从盘:sdb 第一从盘第一分区:sdb1
但是一个磁盘通常又被分成多个分区,所以在磁盘文件的后面加上分区的序号来对应这个分区。参考下面的表格中的例子。
Linux磁盘分区与文件系统类常用命令
介绍2种分区表:
所支持的最大卷:2T (T; terabytes,1TB=1024GB)
对分区的设限:最多4个主分区或3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
MBR分区的原理:
MBR:主引导扇区
主分区表:64bytes,最多只能分四个主分区,每个主分区的记录(相关信息,比如分区大小,位置)在主分区表里占14bytes。
如 果要建多于四个的分区,就要拿出一个主分区做为扩展分区,再在扩展分区里面进行其它的分区操作。在 建扩展分区的时候会建立一张对应的扩展分区表,它记录了在这个扩展分区里的分区的相关信息;理论上它没有分区数量的限制,在扩展分区内部的分区叫做逻辑分 区,如上图中的 /dev/hda5,/dev/hda6/,/dev/hda7
格式化原理:
在 分好区后,分区里面是空的,没有任何东西。为了能让OS识别,就必须要向分区里写入相应格式的数据。
比如windows的 FAT32,NTFS,Linux的ext2,ext3,ext4
Windows/dos常用的分区工具:fdisk/partition magic/diskpart
Linux下常用的分区工具:
fdisk/sfdisk:命令行工具,各种版本和环境都能使用,包含在软件包util-linux中
diskdruid:图形化分区工具,只能在安装REDHAT系统时使用。
支持最大卷:18EB,(E:exabytes,1EB=1024TB)
每个磁盘最多支持128个分区
所以如果要大于2TB的卷或分区就必须得用GPT分区表。
Linux下fdisk工具不支持GPT,得使用另一个GNU发布的强大分区工具parted。
fdisk工具用的话,会有下面的警告信息:
下面是用parted工具对/dev/sda做GPT分区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磁盘是2T以下的,但是分区表示GPT格式,我们也可以使用parted 命令将该分区表删除, mklabel msdos 这条命令就是用来删除 part分区 ,将GPT分区表删除后,再来使用 fdisk 建立MBR分区表,可以参考 https://www.xiaohuai.com/4870
mkfs - 支持ext2、ext3(日志)、ext4、vfat、msdos、jfs、reiserfs等
用法1:mkfs -t <fstype> <partition>
用法2:mkfs.<fstype> <partition>
ps:格式化分区之后,可以使用e2label命令给分区添加卷标
e2label 分区路径 卷标名
查看已经挂载的分区
或者
使用 mount 命令挂载
使用umount卸载分区时,可以指定挂载点,也可以指定挂载的路径, 卸载分区umount命令格式:
umount [option] special | node
或者
PS: 处理umount的时候显示 device busy?
这是因为有程序正在访问这个设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访问该设备的程序退出以后再umount。可能有时候用户搞不清除究竟是什么程序在访问设备,如果用户不急着umount,则可以用:
CODE:
选项 –l 并不是马上umount,而是在该目录空闲后再umount。还可以先用命令ps aux 来查看占用设备的程序PID,然后用命令kill来杀死占用设备的进程,这样就umount的非常放心了。
linux系统在启动时,会从/etc/fstab文件自动挂载分区。
如下是一个fstab文件的示例。
fstab中,每条配置信息都分为固定的6个部分
[1]: 分区路径,或者UUID
[2]: fs_file - 该字段描述希望的文件系统加载的目录点,对于swap设备,该字段为none;对于加载目录名包含空格的情况,用40来表示空格。
[3]: fs_type - 定义了该设备上的文件系统,一般常见的文件类型为ext4 (Linux设备的常用文件类型)、vfat(Windows系统的fat32格式)、NTFS、isoArray600等。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auto。
[4]: fs_options - 指定加载该设备的文件系统是需要使用的特定参数选项,多个参数是由逗号分隔开来。
对于大多数系统使用"defaults"就可以满足需要。不多说。
[5]: fs_mp - 该选项被"mp"命令使用来检查一个文件系统应该以多快频率进行转储,若不需要转储就设
置该字段为0
[6]: fs_pass - 该字段被fsck命令用来决定在启动时需要被扫描的文件系统的顺序,根文件系统"/"对应该字
段的值应该为1,其他文件系统应该为2。若该文件系统无需在启动时扫描则设置该字段为0
参考
⑥ Linux中如何创建新分区啊
Linux下可以用fdisk命令新建分区,方法如下:
1、首先查看硬盘信息,用fdisk -l命令,如果有硬盘有剩余空间就可以对其进行分区。
2、下面对/dev/sdb 进行分区
3、有扩展分区和主分区,逻辑分区在扩展分区中建立。注意到括号中的1-4,最多只能建四个主分区(包括扩展分区)。先建一个主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建主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4): 1 #分区号为1
First cylinder (1-2610, default 1): #直接回车默认从第一个柱面开始划分
Using default value 1
Last
cylinder, +cylinders or +size{K,M,G} (1-2610, default 2610): +2G
#加空间大小,这里有很多种选择:+后面单位可以接M,G,K(记得要大写)表示划分你所加的空间,也可以是柱面数。不管怎样都不能超过该磁盘剩余的空间否则无效。
Command (m for help): p #分好后查看分区信息,刚所做的所有一目了然。
Disk /dev/sdb: 21.5 GB, 214748364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2610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faa2aa49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1 262 2104483+ 83 Linux
4、同上所述建立扩展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 #建立扩展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4): 4
First cylinder (263-2610, default 263):
Using default value 263
Last cylinder, +cylinders or +size{K,M,G} (263-2610, default 2610): +4G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1.5 GB, 214748364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2610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faa2aa49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1 262 2104483+ 83 Linux
/dev/sdb4 263 785 4200997+ 5 Extended
5、扩展分区建好就可以在扩展分区建立逻辑分区了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l logical (5 or over)
p primary partition (1-4)
l #建逻辑分区
First cylinder (263-785, default 263):
Using default value 263
Last cylinder, +cylinders or +size{K,M,G} (263-785, default 785): +2G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1.5 GB, 214748364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2610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faa2aa49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1 262 2104483+ 83 Linux
/dev/sdb4 263 785 4200997+ 5 Extended
/dev/sdb5 263 524 2104483+ 83 Linux
6、上面显示已经建好一个主分区,一个逻辑分区,但是这些现在还没有生效,需要保存退出。
Command (m for help): w #保存退出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Linux就该这么学》这本书上有详细的介绍
⑦ linux中怎么手动分区
在Linux下,硬盘是一个设备,实际上Linux下什么都是设备。对于IDE硬盘而
言,Linux认为存在四个设备,对应于IDE的四个位置接的设备。如果装过机器
我们知道主板上有两个槽,IDE0和IDE1,每个槽上能挂两个设备,主盘和从
盘,这些盘可以是硬盘可以是光驱。那么Linux是怎么认羡腊为这些设备的呢?在
Linux下,这些设备用/dev/hdx来标示。IDE0上的主盘就是/dev/hda,从盘就是
hdb,依此类推,如果可以有多个IDE槽就可以延续到hdehdf等。总之每条硬盘
线上接的设备都被Linux认为是一个/dev/hdx设备。如果你的机器是IDE0槽上的
主盘是硬盘,那它就是hda,如果IDE1的槽上主盘是一个光驱,那它就是hdc。
在windows下fdisk是对兄棚滑”硬盘1“,”硬盘2“进行操作,而linux下的fdisk就
是对/dev/hda,/dev/hdb等进行操作。这样做很灵活,很直观,不是么?
我也用虚拟机玩linux的,最开时在装的时候我对linux分区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对windows分区都不了解,不过也胡乱的把linux装好了,因为对于虚拟机,我用VC,不知道你用什么,在这里面有一个他帮你提供的方案,挺好的,这样我们就不用去手动分区,或者只要你随便设置每个分区的值,只要能装行了!因为如果你设得过小的话,他会提示你无法安装,最小值是多少的,你说的从硬盘分出5个G来我觉得不妥,讲讲我的办法吧,我是把虚拟机装好后,然后指定虚拟硬盘在一个我不经常用的盘里面(如F盘20G),在当然,linux不会占用这么多的,这是由虚拟机分配给他的,如果你再在linux系统里面加入软件的时候,它会自动增大,这样的话,你可以不用去手动给它分配多大,这样一来,你仍然可以在这个盘里放入其它windos系统里面的东西,也不会浪费太多的空间,比如你分给它5个G的空间,当linux用不到这么多的时候,那不是就浪费了吗?等你装好了,能进linux系统了再对分区了解这样来得快多了!再说了,虚拟机格式化(我的没有格式化,可以不用格式化),只是我的理解,格式化肯定是把虚拟机分配给linux的硬盘空间给格式化了但是不会对你的主系统windows造成任何影响的!再_嗦的讲一下我理解的虚拟机吧:其实虚拟机就是在你的主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再虚拟出一台完全的计算机,这个跟你买一台裸机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格式化肯定是格式化了,不过格式化的与你的主操作系统完全没有关系的!它就像一台与你主系统完全无关的独立的计算机一样!只是建立虚拟机是建立在你的主系统之上的!相关分区知识了解一下!有助于你真正的去了解各个分区作用,也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各分区的作用在Linux中规定,每一个硬盘设备最多能有4个主分区(其中包含扩展分区)构成,任何一个扩展分区都要占用一个主分区号码,也就是在一个硬盘中,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一共最多是4个。对于早期的DOS和Windows(Windows2000以前的版本),系统只承认一个主分区,可以通过在扩展分区上增加逻辑盘符(逻辑分区)的方法,进一步地细化分区。主分区的作用就是计算机用来进行启动操作系统的,因此每一个操作系统的启动,或者称作是引导程序,和者都应该存放在主分区上。这就是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及逻辑分区的最大区别。我们在指定安装引导Linux的bootloader的时候,都要指定在主分区上,就是最好的例证。Linux规定了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1至16号码中的前4个号码。以第一个IDE硬盘为例说明,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了hda1、hda2、hda3、hda4,而逻辑分区占用了hda5到hda16等12个号码。因此,Linux下面每一个硬盘总共最多有16个分区。对于逻辑分区,Linux规定它们必须建立在扩展分区上(在DOS和Windows系统上也是如此规定),而不是主分区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扩展分区能够提供更加灵活的分区模式,但不能用来作为操作系统的引导。除去上面这些各种分区的差别,我们就可以简单地把它们一视同仁了。在Linux下,硬盘是一个设备,实际上Linux下什么都是设备。对于IDE硬盘而言,Linux认为存在四个设备,对应于IDE的四个位置接的设备。如果装过机器我们知道主板上有两个槽,IDE0和IDE1,每个槽上能挂两个设备,主盘和从盘,这些盘可以是硬盘可以是光驱。那么Linux是怎么认为这些设备的呢?在Linux下,这些设备用/dev/hdx来标示。IDE0上的主盘就是/dev/hda,从盘就是hdb,依此类推,如果可以有多个IDE槽就可以延续到hdehdf等。总之每条硬盘线上接的设备都被Linux认为是一个/dev/hdx设备。如果你的机器是IDE0槽上的主盘是硬盘,那它就是hda,如果IDE1的槽上主盘是一个光驱,那它就是hdc。在windows下fdisk是对”硬盘1“,”硬盘2“进行操作,而linux下的fdisk就是对/dev/hda,/dev/hdb等进行操作。这样做很灵活,很直观,不是么?那么Linux下怎么看分区呢?Linux下的分区概念是,硬盘上的每个分区也是一个设备(又来了)。他们的标志是/dev/hdxy,其中hdx根前面一样表示哪个硬盘,y表示第几个分区。以hda为例。hda1就是第一个分区,hda4就是第四个分区位置。逻辑分区从hda5开始。所以刚才那个例子中,Linux看来就是hda有10G。hda1是主分区,格式是windows。hda2是扩展分区,在它上划出了hda5和hda6,格式是windows。hda还有2G剩余空间可以继续建立hda3和hda4。注意因为hda2空间已经被划分完,所以无法再建立逻辑分区。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还是你要的只是给你一个具体数值呢!
⑧ Linux 磁盘--主分区、扩展分区与逻辑分区
主分区:也叫引导分区,最多可能创建4个,当创建四个主分区时候,就无法再创建扩展分区了,当然也就没有逻辑分区了。主分区是独立的,对应磁盘上的第一个分区,“一般”就是C盘。在Windows系统把所有的主分区和逻辑分区都叫做“盘”或者“驱动器”,并且把所有的可存储介质都显示为操作系统的“盘”。因此,从“盘”的概念上无法区分主分区和逻辑分区。并且盘符可以在操作系统中修改,这就是要加上“一般”二字的原因。
扩展分区:除了主分区外,剩余的磁盘空间就是扩展分区了,扩展分区是一个概念,实际上是看不到的。当整个硬盘分为一个主分区的时候,就没有了扩展分区。
逻辑分区:在扩展分区上面,可以创建多个逻辑分区。逻辑分区相当于一块存储截止,和操作系统还有别的逻辑分区、主分区没有什么关系,是“独立的”。
m 帮助
n 新建
p 列出
w 保存
d 删除
e逻辑分区
新建分区(最多4主分区,最多2T,)
p+e<=4(主分区+逻辑分区)
+2G/+2G/+1G/+1G
d
e
]
赵老铁的
⑨ linux为何可以建多个主分区
为何要与DOS比较呢?
WINDOWS不也能建4个主分区么?
先搬下书上的话..
主分区:是标记为由操作系统使用的一部分物理磁盘。一个磁盘最多可有4个主分区(或者如果有1个扩展分区,则最多有3个主分区)。
扩展分区:是从硬盘的可用空间上创建的分区,而且可以将其再划分为逻辑驱动器;创建扩展分区不需要有主分区。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建多个,因为是这样设定的....就是可以
第二个问题,有什么好处,多个操作系统....
最后不是问题的问题,你为什么要都激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