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编程系统 > linux多接口捆绑

linux多接口捆绑

发布时间:2023-06-06 15:13:16

linux 双网卡绑定

你试过制vi
/etc/modprobe.conf这个文件吗?
mode=0
表示负载均衡方式,两块网卡都工作,需要交换机作支持。
mode=1
表示冗余方式,网卡只有一个工作,一个出问题启用另外的。
mode=6
表示负载均衡方式,两块网卡都工作,不需要交换机作支持。
如果不行的话,请把错误结果放上来,还有ifconfig
-a结果也放上来

㈡ Linux下双网卡绑定七种模式

现在一般的企业都会使用双网卡接入,这样既能添加网络带宽,同时又能做相应的冗余,可以说是好处多多。而一般企业都会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下自带的网卡绑定模式,当然现在网卡产商也会出一些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网卡管理软件来做网卡绑定(windows操作系统没有网卡绑定功能 需要第三方支持)。进入正题,linux有七种网卡绑定模式:0. round robin,1.active-backup,2.load balancing (xor), 3.fault-tolerance (broadcast), 4.lacp, 5.transmit load balancing, 6.adaptive load balancing。 第一种:bond0:round robin标准:round-robin policy: Transmit packets in sequential order from the first available slave through the last. This mode provides load balancing and fault tolerance.

特点:(1)所有链路处于负载均衡状态,轮询方式往每条链路发送报文,基于per packet方式发送。服务上ping 一个相同地址:1.1.1.1 双网卡的两个网卡都有流量发出。负载到两条链路上,说明是基于per packet方式 ,进行轮询发送。(2)这模式的特点增加了带宽,同时支持容错能力,当有链路出问题,会把流量切换到正常的链路上。

实际绑定结果: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load balancing (round-robin) -----RR的模式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应用拓扑:交换机端需要配置聚合口,cisco叫port channel。拓扑图如下:

第二种:bond1:active-backup标准文档定义:Active-backup policy: Only one slave in the bond is active. A different slave becomes active if, and only if, the active slave fails. The bond's MAC address is externally visible on only one port (network adapter) to avoid confusing the switch. This mode provides fault tolerance. The primary option affects the behavior of this mode.

模式的特点:一个端口处于主状态 ,一个处于从状态,所有流量都在主链路上处理,从不会有任何流量。当主端口down掉时,从端口接手主状态。

实际绑定结果: root@1:~#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fault-tolerance (active-backup) —–backup模式 Primary Slave: None Currently Active Slave: eth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d8:5d:4c:71:f9:94

应用拓扑:这种模式接入不需要交换机端支持,随便怎么接入都行。

第三种:bond2:load balancing (xor)标准文档描述:XOR policy: Transmit based on [(source MAC address XOR'd with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molo slave count]. This selects the same slave for each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This mode provides load balancing and fault tolerance.

特点:该模式将限定流量,以保证到达特定对端的流量总是从同一个接口上发出。既然目的地是通过MAC地址来决定的,因此该模式在"本地"网络配置下可以工作得很好。如果所有流量是通过单个路由器(比如 "网关"型网络配置,只有一个网关时,源和目标mac都固定了,那么这个算法算出的线路就一直是同一条,那么这种模式就没有多少意义了。),那该模式就不是最好的选择。和balance-rr一样,交换机端口需要能配置为"port channel"。这模式是通过源和目标mac做hash因子来做xor算法来选路的。

实际绑定结果: [root@localhost ~]#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0.3 (March 23, 2006) Bonding Mode: load balancing (xor) ——配置为xor模式 Transmit Hash Policy: layer2 (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d0:f8:40:f1:a0 Slave Interface: eth2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d0:f8:00:0c:0c

应用拓扑:同bond0一样的应用模型。这个模式也需要交换机配置聚合口。

第四种:bond3:fault-tolerance (broadcast)标准文档定义:Broadcast policy: transmits everything on all slave interfaces. This mode provides fault tolerance.

特点: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个报文会复制两份往bond下的两个接口分别发送出去,当有对端交换机失效,我们感觉不到任何downtime,但此法过于浪费资源;不过这种模式有很好的容错机制。此模式适用于金融行业,因为他们需要高可靠性的网络,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

实际绑定结果: root@ubuntu12:~/ram#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fault-tolerance (broadcast) ——- fault-tolerance 模式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d8:5d:4c:71:f9:94

应用拓扑:如下:

这种模式适用于如下拓扑,两个接口分别接入两台交换机,并且属于不同的vlan,当一边的网络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服务器另一边接入的网络正常工作。而且故障过程是0丢包。下面展示了这种模式下ping信息: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1 ttl=64 time=0.205 ms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1 ttl=64 time=0.213 ms (DUP!) —p为重复报文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2 ttl=64 time=0.245 ms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2 ttl=64 time=0.254 ms (DUP!)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3 ttl=64 time=0.216 ms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3 ttl=64 time=0.226 ms (DUP!) 从这个ping信息可以看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同一个报文服务器会复制两份分别往两条线路发送,导致回复两份重复报文,这种模式有浪费资源的嫌疑。

第五种:bond4:lacp

标准文档定义: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 Creates aggregation groups that share the same speed and plex settings. Utilizes all slaves in the active aggregator according to the 802.3ad specification. Pre-requisites: 1. Ethtool support in the base drivers for retrieving.the speed and plex of each slave. 2. A switch that supports 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 Most switches will require some type of configuration to enable 802.3ad mode.

特点:802.3ad模式是IEEE标准,因此所有实现了802.3ad的对端都可以很好的互操作。802.3ad 协议包括聚合的自动配置,因此只需要很少的对交换机的手动配置(要指出的是,只有某些设备才能使用802.3ad)。802.3ad标准也要求帧按顺序(一定程度上)传递,因此通常单个连接不会看到包的乱序。802.3ad也有些缺点:标准要求所有设备在聚合操作时,要在同样的速率和双工模式,而且,和除了balance-rr模式外的其它bonding负载均衡模式一样,任何连接都不能使用多于一个接口的带宽。 此外,linux bonding的802.3ad实现通过对端来分发流量(通过MAC地址的XOR值),因此在"网关"型配置下,所有外出(Outgoing)流量将使用同一个设备。进入(Incoming)的流量也可能在同一个设备上终止,这依赖于对端802.3ad实现里的均衡策略。在"本地"型配置下,路两将通过 bond里的设备进行分发。

实际绑定结果: root@:~#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 Transmit Hash Policy: layer2 (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802.3ad info LACP rate: slow Aggregator selection policy (ad_select): stable Active Aggregator Info: Aggregator ID: 1 Number of ports: 1 Actor Key: 9 Partner Key: 1 Partner Mac Address: 00:00:00:00:00:0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Aggregator ID: 1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d8:5d:4c:71:f9:94 Aggregator ID: 2

应用拓扑:应用拓扑同bond0,和bond2一样,不过这种模式除了配置port channel之外还要在port channel聚合口下开启LACP功能,成功协商后,两端可以正常通信。否则不能使用。

交换机端配置: interface AggregatePort 1 配置聚合口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23 port-group 1 mode active 接口下开启lacp 主动模式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24 port-group 1 mode active

第六种:bond5: transmit load balancing

标准文档定义:Adaptive transmit load balancing: channel bonding that does not require any special switch support. The outgoing traffic is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oad (computed relative to the speed) on each slave. Incoming traffic is received by the current slave. If the receiving slave fails, another slave takes over the MAC address of the failed receiving slave. Prerequisite: Ethtool support in the base drivers for retrieving the speed of each slave.

特点:balance-tlb模式通过对端均衡外出(outgoing)流量。既然它是根据MAC地址进行均衡,在"网关"型配置(如上文所述)下,该模式会通过单个设备来发送所有流量,然而,在"本地"型网络配置下,该模式以相对智能的方式(不是balance-xor或802.3ad模式里提及的XOR方式)来均衡多个本地网络对端,因此那些数字不幸的MAC地址(比如XOR得到同样值)不会聚集到同一个接口上。 不像802.3ad,该模式的接口可以有不同的速率,而且不需要特别的交换机配置。不利的一面在于,该模式下所有进入的(incoming)流量会到达同一个接口;该模式要求slave接口的网络设备驱动有某种ethtool支持;而且ARP监控不可用。

实际配置结果: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0.3 (March 23, 2006) Bonding Mode: transmit load balancing —–TLB模式 Primary Slave: None Currently Active Slave: eth1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d0:f8:40:f1:a0 Slave Interface: eth2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d0:f8:00:0c:0c

应用拓扑:这个模式下bond成员使用各自的mac,而不是上面几种模式是使用bond0接口的mac。

如上图,设备开始时会发送免费arp,以主端口eth1的mac为源,当客户端收到这个arp时就会在arp缓存中记录下这个mac对的ip。而在这个模式下,服务器每个端口在ping操作时,会根据算法算出出口,地址不断变化时他,这时会负载到不同端口。实验中ping1.1.1.3时往eth2发送,源mac为00:D0:F8:00:0C:0C,ping1.1.1.4是往eth1发送,源mac为00:D0:F8:40:F1:A0,以此类推,所以从服务器出去的流量负载到两条线路,但是由于服务发arp时只用00:D0:F8:40:F1:A0,这样客户端缓冲记录的是00:D0:F8:40:F1:A0对的ip,封装时目标mac:00:D0:F8:40:F1:A0。这样进入服务的流量都只往eth1(00:D0:F8:40:F1:A0)走。设备会一直发入snap报文,eth1发送源为00d0.f840.f1a0的snap报文,eth2发送源为00d0.f800.0c0c的snap报文。这个snap报文mac和目标mac一样都是网卡本地mac,源ip和目标ip也一样,这个报文的作用是检测线路是否正常的回环报文。 注:可以通过修改bond0的mac地址来引导他发修改后的源mac的免费arp(MACADDR=00:D0:F8:00:0C:0C)

第七种:bond6:adaptive load balancing特点:该模式包含了balance-tlb模式,同时加上针对IPV4流量的接收负载均衡(receive load balance, rlb),而且不需要任何switch(交换机)的支持。接收负载均衡是通过ARP协商实现的。bonding驱动截获本机发送的ARP应答,并把源硬件地址改写为bond中某个slave的唯一硬件地址,从而使得不同的对端使用不同的硬件地址进行通信。所有端口都会收到对端的arp请求报文,回复arp回时,bond驱动模块会截获所发的arp回复报文,根据算法算到相应端口,这时会把arp回复报文的源mac,send源mac都改成相应端口mac。从抓包情况分析回复报文是第一个从端口1发,第二个从端口2发。以此类推。 (还有一个点:每个端口除发送本端口回复的报文,也同样会发送其他端口回复的报文,mac还是其他端口的mac)这样来自服务器端的接收流量也会被均衡。 当本机发送ARP请求时,bonding驱动把对端的IP信息从ARP包中复制并保存下来。当ARP应答从对端到达时,bonding驱动把它的硬件地址提取出来,并发起一个ARP应答给bond中的某个slave(这个算法和上面一样,比如算到1口,就给发送arp请求,1回复时mac用1的mac)。使用ARP协商进行负载均衡的一个问题是:每次广播 ARP请求时都会使用bond的硬件地址,因此对端学习到这个硬件地址后,接收流量将会全部流向当前的slave。这个问题通过给所有的对端发送更新(ARP应答)来解决,往所有端口发送应答,应答中包含他们独一无二的硬件地址,从而导致流量重新分布。当新的slave加入到bond中时,或者某个未激活的slave重新激活时,接收流量也要重新分布。接收的负载被顺序地分布(round robin)在bond中最高速的slave上 当某个链路被重新接上,或者一个新的slave加入到bond中,接收流量在所有当前激活的slave中全部重新分配,通过使用指定的MAC地址给每个 client发起ARP应答。下面介绍的updelay参数必须被设置为某个大于等于switch(交换机)转发延时的值,从而保证发往对端的ARP应答不会被switch(交换机)阻截。 必要条件: 条件1:ethtool支持获取每个slave的速率; 条件2:底层驱动支持设置某个设备的硬件地址,从而使得总是有个slave(curr_active_slave)使用bond的硬件地址,同时保证每个bond 中的slave都有一个唯一的硬件地址。如果curr_active_slave出故障,它的硬件地址将会被新选出来的 curr_active_slave接管。

实际配置结果: root@:/tmp#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adaptive load balancing Primary Slave: None Currently Active Slave: eth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d8:5d:4c:71:f9:94

应用拓扑:

A是双网卡绑定。 当B 发送一个arp请求到达A时,按正常情况A会回应一个arp回应报文,源mac为bond的mac,源就是bond的ip。但是这个模式下bonding驱动会截获这个arp回应,把源mac改成bond状态 下其中某一个网卡的mac:mac1,这样B收到这个arp回应时就会在arp缓存中记录下ip:1.1.1.1对应的mac为mac1。这样B的过来的流量都走MAC1. 当C 发送一个arp请求到达A时,按正常情况A会回应一个arp回应报文,源mac为bond的mac,源就是bond的ip。但是这个模式下bonding驱动会截获这个arp回应,把源mac改成bond状态 下其中某一个网卡的mac:mac2,这样C收到这个arp回应时就会在arp缓存中记录下ip:1.1.1.1对应的mac为mac2。这样C的过来的流量都走MAC2. 这样就可以做到回来让回来的流量也负载均衡。出方向均衡和MODE=5一致,不同地址会根据xor算法算出不同出口,发不同出口发送相应的arp ,mac是对应网卡的mac。

===================================================

Linux (RedHat, Ubuntu, etc.) Bonding 共提供了六种模式:

名辞解释: 在bonding的领域里, 英文slave interface表示某个实体连线的意思; 因此指令名称为: ifenslave

mode=0 (balance-rr): 采取依序使用的连线的方式,提供了负载均衡及容错的功能

mode=1 (active-backup): 众多的连线中,只有一个是启用的状态,当启用的连线失效(败),则由备援的连线接手,提供容错机制。

mode=2 (balance-xor): 采用xor的演算法来选择传输的连线,其结果是以目的地MAC为基准选择哪一条连线;提供了负载均衡及容错机制。

mode=3 ( broadcast): 把封包送到所有的连线,当有连线失效没有任何downtime,但此法过於浪费连线资源;有容错机制。

mode=4 (802.3ad, LACP): 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协定;提供较好的机制,并可搭配802.1Q trunking同时介接不同的VLAN;惟独此法必须与支援802.3ad的交换机介接,并且每个slave的驱动程式都需支援ethtool撷取介面的讯息, 较为豪华,但是提供了相当优良的应用,负载均衡及容错机制。

mode=5 (balance-tlb): Adaptive Transmit load balancing; 无须交换机支援但slave驱动程式需支援ethtool;根据连线介面卡的负载决定traffic如何送出,回覆的traffic则由送出的salve接收。

mode=6 (balance-alb): 包含了mode 5所有功能及需求,再加上接收traffic时的负载均衡.

㈢ linux绑定bond的七种模式

目前网卡绑定mode共有七种(0~6)bond0、bond1、bond2、bond3、bond4、bond5、bond6

常用的有三种:

mode=0:平衡负载模式,有自动备援,但需要”Switch”支援及设定。

mode=1:自动备援模式,其中一条线若断线,其他线路将会自动备援。

mode=6:平衡负载模式,有自动备援,不必”Switch”支援及设定。

Linux网口绑定:

通过网口绑定(bond)技术,可以很容易实现网口冗余,负载均衡,从而达到高可用高可靠的目的。前提约定:

2个物理网口分别是:eth0,eth1

绑定后的虚拟口是:bond0

服务器IP是:10.10.10.1

第一步,配置设定文件:

[root@woo ~]#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  

DEVICE=bond0  

BOOTPROTO=none  

ONBOOT=yes  

IPADDR=10.10.10.1  

NETMASK=255.255.255.0  

NETWORK=192.168.0.0 

[root@woo ~]#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DEVICE=eth0  

BOOTPROTO=none  

MASTER=bond0  

SLAVE=yes 

[root@woo ~]#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饥行

DEVICE=eth1  

BOOTPROTO=none  

MASTER=bond0  

SLAVE=yes  

第二步,修改modprobe相关设定文件,并加载bonding模块:

1.在这里,我们直接创建一个加载bonding的袭肢毁专属设定文件/etc/modprobe.d/bonding.conf  

[root@woo ~]# vi /etc/modprobe.d/bonding.conf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ing mode=0 miimon=200 

2.加载模块(重启系统后就不用手动再加载了)  

[root@woo ~]# modprobe bonding 

3.确认模块是否加载成功:  

[root@woo ~]# lsmod | grep bonding  

bonding 100065 0  

第三步,重启一下网络,然后确认一下状拍备况:

[root@db01 ~]#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Shutting down interface bond0:  [  OK  ]  

Shutting down loopback interface:  [  OK  ]  

Bringing up loopback interface:  [  OK  ]  

Bringing up interface bond0:  [  OK  ] 

[root@db01 ~]#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4.0-1 (October 7, 2008) 

Bonding Mode: fault-tolerance (active-backup)  

Primary Slave: None  

Currently Active Slave: eth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Speed: 1000 Mbps  

Duplex: full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40:f2:e9:db:c9:c2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Speed: 1000 Mbps  

Duplex: full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40:f2:e9:db:c9:c3  

[root@db01 ~]#  ifconfig | grep HWaddr  

bond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40:F2:E9:DB:C9:C2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40:F2:E9:DB:C9:C2    

eth1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40:F2:E9:DB:C9:C2    

从上面的确认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3个重要信息:

1.现在的bonding模式是active-backup

2.现在Active状态的网口是eth0

3.bond0,eth1的物理地址和处于active状态下的eth0的物理地址相同,这样是为了避免上位交换机发生混乱。

任意拔掉一根网线,然后再访问你的服务器,看网络是否还是通的。

第四步,系统启动自动绑定、增加默认网关:

[root@woo ~]# vi /etc/rc.d/rc.local  

#追加  

ifenslave bond0 eth0 eth1  

route add default gw 10.10.10.1 

㈣ 网络设备与服务器(linux)端口捆绑带宽加倍问题

在实施的时候, 需要考虑应用的特点(比如流入/流出数据包的大小, 流入流出的比例等诸多因回素), 分别设置交换机答/服务器端的负载均衡算法

交换机在测试的时候, 需要考虑交换机自身的包转发率等, 小包太多, 多打一等情况容易导致不够强悍的交换机丢包
服务器测试时, 需要考虑网卡及内核驱动是否支持多队列, 如果是单队列的网卡应用在接收小包多的应用场景下, 会出现软中断将单个CPU核心吃死的情况,(表现是网卡pps比较多, 但bps上不来)

另, 个人浅见, 链路聚合不管用什么负载均衡算法, 都很难达到1加1等于2的效果.大负载情况下,比较常见的情况是, 一个网卡已经接近极限, 另一个网卡还差点, 能做到大面上均衡就可以满足需求了.

㈤ 理解Linux下网卡的bonding

发现工作中可能会用到Linux下网卡绑定相关的知识。找了些文章看,然后一通混剪,各家所长为我所用。

网卡bond,即网卡绑定,也称作网卡捆绑。网卡绑定有多种称谓:Port Trunking, Channel Bonding, Link Aggregation, NIC teaming等等,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就是将两个或者更多的物理网卡绑定成一个虚拟网卡。通过绑定可以达到链路冗余、带宽倍增、负载均衡等目的。是生产场景中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的一种常用技术。
Linux内置了网卡绑定的驱动程序,可以将多个物理网卡仔枝分别捆绑成多个不同的逻辑网卡(例如把eth0、eth1捆绑成bond0,把eth2、eth3捆绑成bond1)。对于每一个bond接口来说,可以分别定义不同的绑定模式和链路监视选项。

对应于不同的负载均衡和容错特性需求,Linux网卡bond的模式共有bond0-bond6共7种。

表示负载分担round-robin,并且是轮询的方式,比如第一个包走eth0,第二个包走eth1,直到数据包发送完毕。

表示主备模式,即同一时间时只有1块网卡在工作。

表示使用MAC地址的XOR Hash负载分担,网络上特定的通信双方会始终经由某一个网卡的链路通信,和交换机的聚合强制不协商方式配合。(需要xmit_hash_policy [1] ,需要交换机配置port channel)

表示所有包从所有绑定的网络接口发出,不考虑均衡流量的分担,只有冗余机制,但过于浪费资源。此模式适用于金融行业,因为他们需要高可靠性的网络,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需要和交换机的聚合强制不协商方式配合。

表示支持802.3ad协议,和交换机的聚合LACP方式配合(需要xmit_hash_policy).标准要求所有设备在聚合操作时,要在同样的速率和双工模式。

是根据每个slave的负载情况选择slave进行发送,接收时使用当前轮到的slave。该模式要求slave接口的网络设备驱动有某种ethtool支持;而且ARP监控不可用。

在5的tlb基础上增加了rlb(接收负载均衡receiveload balance).不需要任何switch(交换机)的支持。接收负载均衡是通过ARP协商实现的.

模式1、模式5和咐戚汪模式6不需要交换机端的设置,网卡能自动聚合。模式4需要支持802.3ad。模式0,模式2和模式3理论上需要静态聚合方式。 (据说实测中模式0可以通过mac地址欺骗的方式在交换机不设置的情况下不太均衡地进行接收。)

创建ifcfg-bond0文件,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修改eth0、eth1、eth2的配置文件,注释或删除IP地址、掩码、网关和MAC地址的配置,添加关于MASTER和SLAVE的设置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衡仔的bonding模式,为bond0设置bonding kernel mole。
在 /etc/modprobe.conf 中添加以下内容

确认模块是否加载成功

重启网络(或重启主机):

查看bond0的状态:

另外还可以使用 ifconfig -a | grep HWaddr 查看bond0接口是否处于活动状态,以及各网卡MAC地址情况。

从上面的确认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3个重要信息:
1.现在的bonding模式是active-backup
2.现在Active状态的网口是eth2
3.bond0,eth0、eth1、的物理地址和处于active状态下的eth2的物理地址相同,这样是为了避免上位交换机发生混乱。

可以ping一个远程地址,然后断开Active状态的eth2口网线,验证主备模式是否能正常切换,业务是否受到影响。

将网口添加到bond中:ifenslave bond eth0 eth1【bond要先up】
将bond中删除网口:ifenslave -d bond eth0
bond中网口主备倒换:ifenslave -c bond eth1

前面只是3个网口绑定成一个bond1的情况,如果我们要设置多个bond口,比如物理网口eth0和eth1组成bond0,eth2和eth3组成bond1应该如何设置呢?
网口设置文件的设置方法和上面第1步讲的方法相同,只是/etc/modprobe.d/bonding.conf的设定就不能像下面这样简单的叠加了:

正确的设置方法有2种:
第一种: 你可以看到,这种方式的话,多个bond口的模式就只能设成相同的了:

第二种: 这种方式,不同的bond口的mode可以设成不一样:

按照上面这2种设置方法,现在如果是要设置3个,4个,甚至更多的bond口,可是可以的。

㈥ Linux系统下多网卡绑定操作方法

在Linux系统中,通常会将多个网卡绑定为一个逻辑网卡,这样可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那么要如何将多个网络绑定为一个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Linux下多网卡绑定的bond模式原理。
将多个Linux网络端口绑定为一个,可以提升网络的性能,比如对于备份服务器,需要在一个晚上备份几个T的数据,如果使用单个的千兆网口将会是很严
重的瓶颈。其它的应用,比如ftp服务器,高负载的下载网站
都有类似的问题。因此使用Linux
teaming或bond来绑定多个网卡作为一个逻辑网口,配置单个的IP地址,会大幅提升服务器的网络吞吐(I/O)。
Linux的多网卡绑定功能使用的是内核中的“bonding”模块,关于此模块可以参考Linux
Ethernet
Bonding
Driver文档,
但是目前发布各个Linux版本内核均已包含了此模块,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重新编译内核。
Linux

bonding
驱动提供了绑定/集成(bond)多个网卡为一个虚拟逻辑网口的功能。并请注意绑定的网口(bonded)有多种工作模式;
一般来说,分为
热后备(hot
standby)

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
在Redhat/Fedora和其它类Redhat
Linux中是比较容易配置的。
1.创建bond0配置文件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
DEVICE=bond0
--物理设备名字
IPADDR=192.168.1.2
--IP地址
NETMASK=255.255.255.0
--子网掩码
GATEWAY=192.168.1.1
--网关
DNS=8.8.8.8
--DNS
ONBOOT=yes
--随机启动
NAME=bond0
BOOTPROTO=none
USERCTL=no
--是否允许非root用户控制该设备
2.修改被绑定的eth0和eth1的配置文件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DEVICE=“eth0”
USERCTL=no
ONBOOT=yes
MASTER=bond0
SLAVE=yes
BOOTPROTO=none
HWADDR=00:15:17:CC:FC:35
eth1的配置文件与之相同,只是device的值改为eth1即可。
3.装在bond模块驱动
编辑/etc/modprobe.conf或者/etc/moles.conf文件,加入如下内容,使系统启动时加载bonding模块驱动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
bond0
miimon=100
mode=1
说明:
1).miimon=100
用来进行链路监测的。即每100ms监测一次链路状态。bonding只监测主机与交换机之间链路。如果交换机出去的链路出问题而本身没有问题,那么bonding认为链路没有问题而继续使用。
2).mode=1
表示提供冗余功能。除此之外还可以为0、2、3,共四种模式。0表示负载均衡
4.在/etc/rc.d/rc.local文件中加入如下语句,使得系统启动自动运行
ifenslave
bond0
eth0
eth1
route
add
-net
192.168.1.254
netmask
255.255.255.0
bond0
#如有需要才加该路由
5.检测、验证配置
首先执行命令装载bonding模块:modprobe
bonding
重启网络服务,并确认bond0正确启动:service
network
restart
确认设备已经正确加载:less
/proc/net/bonding/bond0
列出所有网口:ifconfig

上面就是Linux下多网卡绑定bond模式原理的介绍了,bond模式原来一般有7种,这里只介绍了其中的一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㈦ 如何对suse linux 11进行双网卡绑定的配置,求高手

1、使用yast工具配置第一块网卡,此时在/etc/sysconfig/network下将生成一个配置文件(例如:ifcfg-eth-xx:xx:xx:xx:xx:xx)

2、cp /etc/sysconfig/network/ifcfg-eth-xx:xx:xx:xx:xx:xx /etc/sysconfig/network/ifcfg-bond0

3、编辑ifcfg-bond0文件:

加入如下几行:

BONDING_SLAVE_0='eth0'

BONDING_SLAVE_1='eth1'

BONDING_MASTER=yes

BONDING_MODULE_OPTS=

修改后的ifcfg-bond0文件如下:

BOOTPROTO='static'

BROADCAST='192.168.23.255'

IPADDR='192.168.23.6'

MTU=''

NETMASK='255.255.255.0'

NETWORK='192.168.23.0'

REMOTE_IPADDR=''

STARTMODE='onboot'

UNIQUE='WMHV.+EMLITqy0YF'

BONDING_MASTER=yes

BONDING_SLAVE_0='eth0'

BONDING_SLAVE_1='eth1'

BONDING_MODULE_OPTS='miimon=100 mode=1 use_carrier=0' --注:mode=1为网卡主备用,mode=0为负荷分担。

4、删除/etc/sysconfig/network下的已经绑定的网卡的配置文件(如:ifcfg-eth-xx:xx:xx:xx:xx:xx)

5、使用rcnetwork restart重起服务

6、使用ifconfig -a 命令查看bond0上是否已经有IP,而eth0和eth1上则没有IP地址。

最简便的方法:

a、不配置任何网卡,这样在/etc/sysconfig/network目录下就没有类似ifcfg-eth-xx:xx:xx:xx:xx:xx的文件,也就不用再删除了。

b、在 /etc/sysconfig/network目录下,新建文件ifcfg-bond0,内容如下:

BOOTPROTO='static'

BROADCAST='192.168.23.255'

IPADDR='192.168.23.6'

MTU=''

NETMASK='255.255.255.0'

NETWORK='192.168.23.0'

REMOTE_IPADDR=''

STARTMODE='onboot'

UNIQUE='WMHV.+EMLITqy0YF'

BONDING_MASTER=yes

BONDING_SLAVE_0='eth0'

BONDING_SLAVE_1='eth1'

c、使用rcnetwork restart 命令重启服务。

d、使用ifconfig -a 查看帮定结果就OK了。

如果还有另外两块网卡帮定,就把ifcfg-bind0复制成ifcfg-bond0,把IP信息和网络端口信息改一下,然后重启服务,就OK了,非常简单。

㈧ linux双网卡绑定连接到冗余的两交换机

拓扑图很简单,一个服务器的两个网卡上联到两台核心交换机上
操作系统是rhel5.5
x86_64,交换机是华为9306,服务器是dell
M910刀片
服务器上的eth0和eth1做了绑定,我想用mode=0
这种负载均衡的方式来做
两台交换机配置了vrrp,左边的核心交换机是master,右边的是slave
但我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服务器是dell
m910,刀片服务器。我将eth0/1绑定成mode=0模式,在交换机上将连接刀片
www.dnjsb.com
的接口配置到了access
vlan,在刀片的交换机上配置了链路聚合和端口依赖(在不做绑定的情况下,服务器和网络是正常的),发
现在服务器上ping网关,有50%丢包;在其他服务器上ping这台服务器也有至少50%的丢包
mode=0这个模式,配置完成后,bond0/eth0/eth1接口的MAC都变成eth0的MAC地址了
我觉得当服务器向外发送数据的时候,第一个包从master走,因为对master来说,从G1/0/1学到了服务器的MAC地址;服务器的第
二个包从slave走,master又从G1/0/47学到了服务器的MAC地址,这样,交换机的MAC表就混乱了,也就导致了丢失50%的数据包
www.dnjsb.com
谁做过mode=0绑定模式呢?是不是还需要在交换机上做什么配置?请帮忙看一下如何解决,谢谢。网卡绑定

㈨ Linux串口相关的操作及绑定

@ toc

可在控制台输入

也可以用stty设置串口参数

使用后相当于串口回传,发什么回什么

发送数据

可以对串口发送数据比如对com1口

一般情况下串口的名称全部在dev下面,如果你没有外插串口卡的话默认是dev下的ttyS* ,一般ttyS0对应com1,ttyS1对应com2,当然也不一定是必然的;

如果有ttyS设备,再看/dev/有没有ttyS*,如没有就建立一个:

如果板子的设备中没有标准串口设备ttyS0,也没有ttySAC0。/dev下应该有一个USB串口:/dev/ttyUSB0.

当一个串行卡或数据卡被侦测到时,它会被指定成为第一个可用的串行设备。通常是/dev/ttyS1(cua1)或/dev/ttyS2(cua2),这完成看原已内建的串口数目。ttyS*设备会被报告在/var/run/stab内。

PC上的串口一般是ttyS,板子上Linux的串口一般叫做ttySAC

可能是linux下的串口设备没有打开,需要改变串口设备
的权限,或者根据文章头添加用户到组处理

可以通过以下命令 查看 板子上的硬件端口的内核设备名

该条命令会将 ttyUSB0所对应的硬件端口的kernel设备名 显现出来, 得到KERNEL== '1-5.5.4', 而不是之前的ttyUSB0

cmd.sh如下:

./getUSB.py 调用当前路径下的getUSB.py这个Python语言,明确此次是哪个,ttyUSB0,或者ttyUSB1挂载在端口3-1.1上

getUSB.py:

完成之后 ,设置开机启动cmd.sh(在/etc/rc.local中设置)则每次开机之后,会从/dev/ttydata获取到固定端口的数据

方式一

写入内容如下:

方式二

我的硬件序列号:ATTRS{serial}=="FTSYWCXZ"这个号是唯一的

可以通过/dev/usb_0打开串口设备

常用的匹配类型:

阅读全文

与linux多接口捆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vmos下载的文件路径在哪 浏览:771
有什么购物app是用微信支付的 浏览:99
数控编程中夹持什么意思 浏览:295
文件夹能容纳多少张截图 浏览:85
视频文件查找 浏览:786
如何进入java的编程界面 浏览:371
二级开发者还有哪些app 浏览:241
app充值请联系itunes 浏览:678
矢量app和cdr哪个好 浏览:85
系统文件坏了如何修复 浏览:20
键盘系统文件误删 浏览:738
白金英雄坛所有版本 浏览:842
ps文件转hsj 浏览:382
哪个网站电影 浏览:490
ps4游戏文件格式名称 浏览:290
caxa教程2007 浏览:832
新点是什么小说网站 浏览:753
魔兽世界冰封王座3版本转换器 浏览:418
苹果3dtouch软件 浏览:979
qq视频在哪个文件夹里面 浏览:7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