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编程系统 > benchmarklinux

benchmarklinux

发布时间:2023-04-24 03:30:37

『壹』 用Mathematica自带的Benchmark函数测机器性能,linux下的Mathematica比Windows下的要快,为什么

Mathematica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平台上运行,包括:Linux、Apple的Mac OS X以及基于NT的Microsoft Windows。所有平台都支持64位实现专。
软件功能相同,只是运行属于不同的平台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类Unix的系统中,可以写一个Mathematica脚本,给它设置可执行权限,然后就可以像别的可执行文件那样使用了。我不确定Windows下能不能做到类似的事情,想要了解更多Linux信息可以参考下《Linux就该这么学》。

『贰』 Linux 如何运行benchmark循环跑

Linux 如何运行benchmark循环跑如下
benchmark中包含了跑benchmark的源码benchncnn.cpp,感兴趣的可以先看一下里面的内容。在Linux的文件根目录下,新建一个build文件夹并进入,当然也可以不叫build,随便你自己起。mkdir build && cd build进入之后就可以进行编译了,编译之后在build文件夹下会生成一个叫benchmark的文件夹,之后的工作会在这里进行。编译用的是cmake,这里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注意一下cmake的版本,我用的版本是3.12.3。具体命令如下:cmake .
make -j8这里cmake编译实际上是要根据上一层文件夹的CMakeLists.txt的文本来的,这里的..其实就是表示的上一层文件夹。 Make -j后面的数字是开几个核,根据自己电脑的实际情况来。执行完成之后就可以看到build里有了benchmark的文件夹。
入这个文件夹,可以看到一个benchncnn的可执行文件已经编译好了,运行这个可执行文件就可以测试模型的速度。但是这个可执行文件默认的是找到当前文件夹下的param格式的文件。
所有自带的模型文件都在ncnn根目录下的benchmark的文件夹中,把里面所有的param文件都拷贝到现在的benchmark文件夹,然后执行如下命令./benchncnn 4 2 0 -1
第一个数字表示测试次数,第二个表示开的线程数(这一点ncnn做的不错),最后一个数字-1表示只测cpu。NCNN交叉编译到rk3288(armv7架构)和rk3399(armv8架构)的方法。

『叁』 Linux 服务器性能出问题,排查下这些参数指标

1.1 top

1.2 vmstat

r 表示可运行进程数目,数据大致相符;而b表示的是 uninterruptible 睡眠的进程数目;swpd 表示使用到的虚拟内存数量,跟 top-Swap-used 的数值是一个含义,而如手册所说,通常情况下 buffers 数目要比 cached Mem 小的多,buffers 一般20M这么个数量级;io 域的 bi、bo 表明每秒钟向磁盘接收和发送的块数目(blocks/s);system 域的 in 表明每秒钟的系统中断数(包括时钟中断),cs表明因为进程切换导致上下文切换的数目。

说到这里,想到以前很多人纠结编译 linux kernel 的时候 -j 参数究竟是 CPU Core 还是 CPU Core+1?通过上面修改 -j 参数值编译 boost 和 linux kernel 的同时开启 vmstat 监控,发现两种情况下 context switch 基本没有变化,且也只有显著增加 -j 值后 context switch 才会有显著的增加,看来不必过于纠结这个参数了,虽然具体编译时间长度我还没有测试。资料说如果不是在系统启动或者 benchmark 的状态,参数 context switch>100000 程序肯定有问题。

1.3 pidstat

如果想对某个进程进行全面具体的追踪,没有什么比 pidstat 更合适的了——栈空间、缺页情况、主被动切换等信息尽收眼底。这个命令最有用的参数是-t,可以将进程中各个线程的详细信息罗列出来。

-r: 显示缺页错误和内存使用状况,缺页错误是程序需要访问映射在虚拟内存空间中但是还尚未被加载到物理内存中的一个分页,缺页错误两个主要类型是

-s:栈使用状况,包括 StkSize 为线程保留的栈空间,以及 StkRef 实际使用的栈空间。使用ulimit -s发现CentOS 6.x上面默认栈空间是10240K,而 CentOS 7.x、Ubuntu系列默认栈空间大小为8196K

1.4 其他

while :; do ps -eo user,pid,ni,pri,pcpu,psr,comm | grep 'ailawd' sleep 1; done

2.1 iostat

3.1 netstat

➜ ~ netstat -antp #列出所有TCP的连接

➜ ~ netstat -nltp #列出本地所有TCP侦听套接字,不要加-a参数

3.2 sar

3.3 tcpmp

『肆』 linux系统中 webbench 测试性能过程中出现 Connect to server failed. Aborting benchmark. 怎么解决

这是没连上你的服务器的问题,看看你的域名解析做好没,如果是虚拟机做实验,在后边直接跟IP,别用域名。

『伍』 ubuntu benchmark怎么进行测试

一、Linpack简介
Linpack是国际上最流行的用于测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浮点性能的benchmark。通过对高性能计算机采用高斯消元法求解一元N次稠密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测试,评价高性能计算机的浮点性能。

Performance Linpack,也叫高度并行计算基准测试,它对数组大小N没有限制,求解问题的规模可以改变,除基本算法(计算量)不可改变外,可以采用其它任何优化方法。前两种测试运行规模较小,已不是很适合现代计算机的发展。
HPL 是针对现代并行计算机提出的测试方式。用户在不修改任意测试程序的基础上,可以调节问题规模大小(矩阵大小)、使用CPU数目、使用各种优化方法等等来执 行该测试程序,以获取最佳的性能。HPL采用高斯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规模为N时,浮点运算次数为(2/3 * N^3-2*N^2)。因此,只要给出问题规模N,测得系统计算时间T,峰值=计算量(2/3 * N^3-2*N^2)/计算时间T,测试结果以浮点运算每秒(Flops)给出。HPL测试结果是TOP500排名的重要依据。

二、Linpack安装与测试
1. Linpack安装条件:
在安装HPL之前,系统中必须已经安装了编译器、并行环境MPI以及基本线性代数子方程(BLAS)或矢量图形信号处理库(VSIPL)两者之一。

在Ubuntu下,使用apt-get安装gfortran,mpich2,每个计算节点都需要安装
安装完后,可先使用mpicc编译helloworld验证mpi集群是否工作正常

hpl linpack缺省配置是使用atlas的库,所以这里我们安装ATLAS
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8532ea0100m8nt.html

根据atlas的安装文档, 首先要switch off cpu throttling.首先安装cpufrequtils和cpufreqd这两个包, 也许还要安装powernowd包

从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math-atlas/files/下载atlas
cd ATLAS
mkdir build
cd build
../configure
make

编译没有问题的话会在lib目录下生成几个静态库

2. 安装与编译Linpack:
第一步,从www.netlib.org/benchmark/hpl 网站上下载HPL包hpl.tar.gz并解包

cd hpl-2.1
cp setup/Make.Linux_PII_CBLAS_gm Make.x86_64
vi Make.x86_64

修改下列配置:
ARCH = x86_64
TOPdir = $(HOME)/projects/hpl-2.1

LAdir = $(HOME)/projects/ATLAS/build/lib
LAinc =
LAlib = $(LAdir)/libcblas.a $(LAdir)/libatlas.a

然后开始编译:
make arch=x86_64
如果出现符号找不到的问题,请检查LAlib的库的位置

cd bin/x86_64
在这个目录下生成了两个文件, HPL.dat是linpack计算的配置文件, xhpl是测试程序

这里有关于HPL.dat的配置说明:
http://blog.csdn.net/yosoqoo/article/details/3563349
其中几个重要的参数(必须针对集群环境修改)
1 # 表示只做一次计算,使用下面的第一个数
100000 30 34 35 Ns #矩阵大小,为了测试性能,一般取N*N*8 ~ 内存总量,集群时考虑总内存量

1 # of NBs
192 2 3 4 NBs #分块大小,经验值192
4 1 4 Ps # PxQ 应该等于整个集群的进程数,一般等于cpu核数
16 4 1 Qs # P 一般<=Q

如果是单机,可以运行mpiexec -n 64 ./xhpl来看一下是否工作正常。
对于集群,首先需要保证所有机器的可以相互使用ssh无密码登录(比如要从s1登录到s2,需要把s1上的.ssh/id_rsa.pub内容拷贝到s2的.ssh/authorized_keys里。
然后创建mpi_hosts文件,内容就是集群内各机器名称,每个机器一行。

在每个机器上,都需要有相同的用户,以及同样的hpl-2.1路径和文件HPL.data,xhpl程序

运行mpiexec -n 64 -f mpi_hosts, ./xhpl

注意:
1. 矩阵不能太小,要保证矩阵数据可以占用大量内存,运行时可以free来查看内存使用量,用top,然后按1来查看cpu每个核的使用情况
2. 节点间数据传输量比较大,应该使用万兆网络,否则网络会成为瓶颈。
3.本文只是为了验证,并不是为了优化benchmark。如果要达到更好的benchmark数值,应该使用优化的blas库,比如intel的mkl。intel的mkl本身就带了linpack测试程序

『陆』 linux是什么!

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POSIX和Unix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Linux得到了来自全世界软件爱好者、组织、公司的支持。它除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方面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外,在个人电脑、嵌入式系统上都有着长足的进步。使用者不仅可以直观地获取该操作系统的实现机制,而且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修改完善这个操作系统,使其最大化地适应用户的需要。
Linux不仅系统性能稳定,而且是开源软件。其核心防火墙组件性能高效、配置简单,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在很多企业网络中,为了追求速度和安全,Linux操作系统不仅仅是被网络运维人员当作服务器使用,Linux既可以当作服务器,又可以当作网络防火墙是Linux的
一大亮点。
Linux与其他操作系统相比 ,具有开放源码、没有版权、技术社区用户多等特点
,开放源码使得用户可以自由裁剪,灵活性高,功能强大,成本低。尤其系统中内嵌网络协议栈
,经过适当的配置就可实现路由器的功能。这些特点使得Linux成为开发路由交换设备的理想开发平台。

『柒』 linux中./benchmark需要什么权限才能运行

当前登录用户需要benchmark.sh文件的操作权限,同时文件放开的操作权限

『捌』 Linux上有什么比较专业测CPU的benchmark

用Linux自带的bc计算器计算pi值的一种benchmark手段。
这也正体现了以前说的Linux是工程师的系统的专说法,Linux集成属了非常多的工程师所需要的工具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行命令。
time echo “scale=5000; 4*a(1)” | bc -l -q
time是计时程序。
scale是精度,4*a(1)调用了反正切函数。
由三角函数知道1的反正切是pi/4, pi=4* pi/4。
-l -q参数的意思请参照manpage。
这一行其实就是让bc计算1的反正切,计算精度是5000位。
有的人用tcsh作为shell的需要注意指定time工具的位置,/usr/bin/time。
tcsh内部有一个内部命令time,输出格式诡异。
在unix-center的Ubuntu 上跑的结果如下。
比x200好像慢点。
x200好像是38s。

『玖』 Linux日志式文件系统面面观

文件系统是用来管理和组织保存在磁盘驱动器上的数据的系统软件,其实现了数据完整性的保 证,也就是保证写入磁盘的数据和随后读出的内容的一致性。除了保存以文件方式存储的数据以外,一个文件系统同样存储和管理关于文件和文件系统自身的一些重要信息(例如:日期时间、属主、访问权限、文件大小和存储位置等等)。这些信息通常被称为元数据(metadata)。

由于为了避免磁盘访问瓶颈效应,一般文件系统大都以异步方式工作,因此如果磁盘操作被突然中断可能导致数据被丢失。例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当你处理一个在linux的ext2文件系统上的文档,突然机器崩溃会出现什么情况?

有这几种可能:

*当你保存文件以后,系统崩溃。这是最好的情况,你不会丢失任何信息。只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继续工作。

*在你保存文件之前系统崩溃。你会丢失你所有的工作内容,但是老版本的文档还会存在。

*当正在将保存的文档写入磁盘时系统崩溃。这是最糟的情况:新版文件覆盖了旧版本的文件。这样磁盘上只剩下一个部分新部分旧的文件。如果文件是二进制文件那么就会出现不能打开文件的情况,因为其文件格式和应用所期待的不同。

在最后这种情况下,如果系统崩溃是发生在驱动器正在写入元数据时,那么情况可能更糟。这时候就是文件系统发生了损坏,你可能会丢失整个目录或者整个磁盘分区的数据。

linux标准文件系统(ext2fs)在重新启动时会通过调用文件扫描工具fsck试图恢复损坏的元数据信息。由于ext2文件系统保存有冗余的关键元数据信息的备份,因此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出现数据完全丢失。系统会计算出被损坏的数据的位置,然后或者是通过恢复冗余的元数据信息,或者是直接删除被损坏或是元数据信息损毁的文件。

很明显,要检测的文件系统越大,检测过程费时就越长。对于有几十个G大小的分区,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来进行检测。由于Linux开始用于大型服务器中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因此就越来越不能容忍长时间的当机时间。这就需要更复杂和精巧的文件系统来替代ext2。

因此就出现了日志式文件系统(journalling filesystems)来满足这样的需求。

什么是日志式文件系统

这里仅仅对日志式文件系统进行简单的说明。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信息请参考文章日志式文件系统,或者是日志式文件系统介绍。

大多数现代文件系统都使用了来自于数据库系统中为了提高崩溃恢复能力而开发的日志技术。磁盘事务在被真正写入到磁盘的最终位置以前首先按照顺序方式写入磁盘中日志区(或是log区)的特定位置。

根据日志文件系统实现技术的不同,写入日志区的信息是不完全一样的。某些实现技术仅仅写文件系统元数据,而其他则会记录所有的写操作到日志中。

现在,如果崩溃发生在日志内容被写入之前发生,那么原始数据仍然在磁盘上,丢失的仅仅是最新的更新内容。如果当崩溃发生在真正的写操作时(也就是日志内容已经更新),日志文件系统的日志内容则会显示进行了哪些操作。因此当系统重启时,它能轻易根据日志内容,很快地恢复被破坏的更新。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会得到完整的数据,不会出现损坏的分区的情况。由于恢复过程根据日志进行,因此整个过程会非常快只需要几秒钟时间。

应该注意的是使用日志文件系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使用文件扫描工具fsck了。随机发生的文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错误是根据日志是无法恢复的,必须借助于fsck工具。

目前Linux环境下的日志文件系统

在下面的内容里将讨论三种日志文件系统:第一种是ext3,由Linux内核Stephen Tweedie开发。ext3是通过向ext2文件系统上添加日志功能来实现的,目前是redhat7.2的默认文件系统;Namesys开发的ReiserFs日志式文件系统,可以下载,目前Mandrake8.1采用该日志式文件系统。SGI在2001年三月发布了XFS日志式文件系统。可以在 oss.sgi.com/projects/xfs/下载。下面将对这三种日志文件系统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检测和性能测试。

安装ext3

关于ext3文件系统技术方面的问题请参考Dr. Stephen Tweedie的论文和访谈。ext3日志式文件系统直接来自于其祖先ext2文件系统。其具有完全向后兼容的关键特性,实际上其仅仅是在ext2日志式文件系统上添加了日志功能。其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现代文件系统所具有的能提高文件数据处理速度和解压的高性能。

ext3从 2.2.19开始是作为一个补丁方式存在的。如果希望对内核添加对ext3文件系统的支持,就需要使用补丁,可以得到补丁程序,一共需要如下文件:

* ext3-0.0.7a.tar.bz2:内核补丁

* e2fsprogs-1.21-WIP-0601.tar.bz2 支持ext3的e2fsprogs程序套件

拷贝linux-2.2.19.tar.bz2和ext3-0.0.7a.tar.bz2到/usr/src目录下,进行解压:

mv linux linux-old

tar -Ixvf linux-2.2.19.tar.bz2

tar -Ixvf ext3-0.0.7a.tar.bz2

cd linux

cat ../ext3-0.0.7a/linux-2.2.19.kdb.diff | patch -sp1

cat ../ext3-0.0.7a/linux-2.2.19.ext3.diff | patch -sp1

首先对内核添加SGI的kdb内核调试器补丁,第二个是ext3文件系统补丁。下来就需要配置内核,对文件系统部分的"Enable Second extended fs development code"回答Yes。然后编译。

内核编译安装以后,需要安装e2fsprogs软件套件:

tar -Ixvf e2fsprogs-1.21-WIP-0601.tar.bz2

cd e2fsprogs-1.21

./configure

make

make check

make install

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分区上创建一个ext3文件系统,使用新内核重新启动,这时候你有两种选择创建新的日志文件系统或者对一个已有的ext2文件系统升级到ext3日志文件系统。

对于需要创建新ext3文件系统的情况下,只需要使用安装的e2fsprogs软件包中的mke2fs命令加-f参数就可以创建新的ext3文件系统:

mke2fs -j /dev/xxx

这里/dev/xxx是希望创建ext3文件系统的新分区。-j参数表示创建ext3而不是ext2文件系统。可以使用参数"-Jsize="来指定希望的日志区大小(n单位为M)。

升级一个已有的ext2,使用tune2fs就可以了:

tune2fs -j /dev/xxx

你可以对正在加载的文件系统和没有加载的文件系统进行升级操作。如果当前文件系统正在被加载,则文件.journal会在文件系统加载点的所在目录被创建。如果是升级一个当时没有加载的文件系统,则使用隐含的系统inode来记录日志,这时候文件系统的所有内容都会被保留不被破坏。

你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加载ext3文件系统:

mount -t ext3 /dev/xxx /mount_dir

由于ext3实际上是带有日志功能的ext2文件系统 ,因此一个ext3文件系统可以以ext2的方式被加载。

安装XFS文件系统

如果需要从技术方面了解XFS文件系统,请参考SGI的XFS文件系统和SGI信息页面。也可以参考FAQ。

XFS是一个SGI开发的linux环境下的日志文件系统,它是一个成熟的技术,最初是使用在IRIX系统上的文件系统。XFS遵循GPL版权申明。目前xfs文件系统最新版本是1.02。下载得到对内核xfs文件系统支持补丁或者直接下载RPM包方式的内核,下面我们就以补丁方式说明如何对2.4.14内核使用xfs。首先下载如下内容

patch-2.4.14-xfs-1.0.2.bz2

patch-2.4.14-xfs-1.0.2-kdb.bz2

拷贝Linux内核linux-2.4.2.tar.bz2到 /usr/src目录下,修改老的内核目录名,然后解压新内核:

mv linux linux-old

tar -Ixf inux-2.4.2.tar.bz2

拷贝每个每个补丁到内核源码目录下(例如:/usr/src/linux),并打补丁:

zcat patch-2.4.14-xfs-1.0.2.bz2 | patch -p1

zcat patch-2.4.14-xfs-1.0.2-kdb.bz2 | patch -p1

然后配置内核,打开文件系统部分的内核选项:"XFS filesystem support" (CONFIG_XFS_FS)和"Page Buffer support" (CONFIG_PAGE_BUF)。同时需要升级下面这些系统工具到下面或更高的版本:

motils-2.4.0

autoconf-2.13

e2fsprogs-devel-1.18

安装新内核并重启服务器。

然后下载xfs工具。这个软件包包括下面的命令来处理文件系统,使用下面的命令来安装该软件包::

tar -zxf xfsprogs-1.2.0.src.tar.gz

cd xfsprogs-1.2.0

make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安装这些命令以后,就可以创建新的XFS文件系统:

mkfs -t xfs /dev/xxx

如果xxx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文件系统,那么就需要使用"-f"参数来创建新分区,但是记得这将会破坏该分区的所有数据。

mkfs -t xfs -f /dev/xxx

创建以后就可以使用基于下面的命令加载新文件系统:

mount -t xfs /dev/xxx /mount_dir

安装ReiserFS文件系统

如果希望更多地从技术方面了解reiserFS文件系统,请参考NAMESYS和FAQ。

ReiserFS文件系统从2.4.1-pre4开始就是Linux内核的正式支持的文件系统了。为了使用reiserFS文件系统那你首先需要在系统上安装文件系统支持工具(如:创建ReiserFS文件系统的mkreiserfs工具)。最新的ReiserFS文件系统版本可以以补丁的方式添加到2.2.x或者2.4.x内核中。这里我们以2.2.19为例:

第一步,首先下在内核源码,并下在ReiserFS文件系统的2.2.19补丁 ,目前补丁最新版本是linux-2.2.19-reiserfs-3.5.34-patch.bz2。同时应该下载工具软件包:reiserfsprogs-3.x.0j.tar.gz。

然后解压内核源码和补丁包到/usr/src中:

tar -Ixf linux-2.2.19.tar.bz2

bzcat linux-2.2.19-reiserfs-3.5.34-patch.bz2 | patch -p0

编译内核支持reiserfs,安装内核。然后安装文件系统工具软件:

cd /usr/src/linux/fs/reiserfs/utils

make

make install

安装新内核并重新启动。现在就可以创建新的'reiserfs文件系统,并加载:

mkreiserfs /dev/xxxx

mount -t reiserfs /dev/xxx /mount_dir

文件系统性能测试

测试环境使用的计算机环境如下:Pentium III - 16 Mb RAM - 2 Gb HD,操作系统为RedHat6.2。所有的文件系统都能正常工作,所以就进行benchmark分析来对它们进行性能比较。首先我直接拔掉系统电源以模拟系统掉电情况,以测试日志文件系统恢复过程。所有的文件系统都成功地经过了文件扫描检测阶段,在数秒以后系统都经过了扫描然后正常启动了系统。

下一步就采用了bonnie++性能测试程序进行测试,这个程序对一个文件进行数据库类型的访问,进行了创建、读和删除小文件,这些操作对于Squid、INN或者Maildir格式的邮件服务器程序(qmail)是最常见的操作。性能测试命令为:

bonnie++ -d/work1 -s10 -r4 -u0

其对加载在/work1目录下的文件系统进行了10Mb(-s10)的测试。因此在执行测试之前必须创建适当类型的文件系统并加载到目录/work1下。其他的参数指定内存大小(-r4)的M数,和以root身份运行测试程序,测试结果如下:

每种测试都有两组数据:文件系统速度(K/sec)和CPU占用率(%CPU)。速度越高,文件系统越好。而对于CPU率来说,数字越小性能越好。可以看到Reiserfs文件系统在文件操作方面(Sequential Create和Random Create部分的) 的性能最好,超出其他文件系统10倍之多。在其他方面(Sequential Output和Sequential Input)则和其他文件系统性能不相上下。对于其他文件系统则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XFS性能接近ext2文件系统,ext3文件系统则比ext2要稍微慢上一些(因为记录日志需要一些额外的时间)。 最后使用从得到的性能测试程序mongo,并对其进行了修改以对三种日志文件系统进行测试。这里在mongo.pl程序中添加了添加了加载xfs和ext3文件系统的命令,并对其进行格式化处理,然后就开始性能测试分析。 该脚本格式划分区/dev/xxxx,加载其并在每个阶段运行指定数目的进程:创建、拷贝、符号连接处理、读、显示文件状态信息、重命名和删除文件。同时,该程序在创建和拷贝阶段以后会计算分段数(fragmentation)。

Fragm = number_of_fragments / number_of_files

可以在结果文件中得到同样的测试比较结果:

log - 原始结果

log.tbl - 比较程序的输出结果

log_table - 表格式的结果

下面的命令进行测试:

mongo.pl ext3 /dev/hda3 /work1 logext3 1

如果要测试其他文件系统,就需要把上面命令的参数中的ext3修改为reiserfs或xfs。其他参数分别为要加载的分区,加载路径,保存测试结果的文件名及启动的进程数。

下面的表格是测试结果。数据单位为秒。值越低性能越好。第一个表格测试使用的数据块大小为100字节,第二个表格为1000字节,最后一个为10000字节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ext3在状态删除和重命名方面要性能更好一些,而ReiserFS文件系统在文件创建和拷贝性能表现更出色。同时也可以看到reiserFS正如其技术文档提到的其在小文件处理方面性能相当出色。

结论

目前Linux至少有两个健壮可靠的日志文件系统可供选择(XFS和reiserFS),其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Mandrake8.1就默认支持reiserFS文件系统。

从性能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到,reiserFS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全文

与benchmarklinux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黑色下划线怎么去掉 浏览:879
学习编程怎么学比较好 浏览:351
有什么好看的地图网站 浏览:593
oppo如何设置app黑名单 浏览:71
移动数据用了多少在哪里显示 浏览:549
excel表改变文件名颜色的方法 浏览:966
linuxshell二进制文件 浏览:36
什么是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 浏览:836
c清除文件夹 浏览:407
租房贷款用什么app 浏览:59
虚拟机oracle安装教程 浏览:745
太原编程班哪里有 浏览:544
压缩文件怎么找 浏览:586
wwwjshousecomcn 浏览:648
U盘文件路径在哪 浏览:502
不记得路由器密码怎么办 浏览:118
wps的ppt怎么转pdf文件怎么打开 浏览:396
excel怎么大批量提取数据 浏览:732
linux修改文件为当前时间 浏览:829
怎么写html文件路径 浏览:9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