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将linux从一个硬盘复制到另一个硬盘
硬盘已经正常安装并启动系统后,使用mount
挂载到想要挂载的目录即可,例如:mount
/dev/sda2
/opt/disk其中dev/sda2
是你的硬盘,/opt/disk是你想要挂载的目录挂载完成后进入/opt/disk,就可以打开你的硬盘了去除挂载的话,使用命令
umount
/opt/disk
即可,在去除挂载时,注意你当前的目录不要在/opt/disk
目录下,否则无法去除挂载。
② 谁有linux 系统克隆成光盘的详细操作步骤包括克隆软件
用clonezilla(再生龙)吧,基于debian的用于磁盘(分区)克隆的live系统。可以从光盘或U盘启动运行的。
说一下光盘运行的方法,将下载的clonzilla的 iso文件刻录到光盘,设置电脑为光盘启动,进入clonezilla系统一步步来,让你选择使用再生龙或进入命令行时选择使用再生龙,按提示选择生成磁盘(分区)映像文件所在的目录和所要克隆的磁盘(分区),最多十几分钟后映像文件就生成好了。如果是整个磁盘克隆当然需要另一块硬盘或U盘放映像文件。
再从光盘启动电脑,这次选择上次生成的映像文件所在目录,选择生成ISO光盘镜像文件,然后将ISO文件刻录到光盘就能用于磁盘(分区)克隆了。
如果从U盘启动运行再生龙(clonezilla)系统就不需要光盘了,也不需要生成ISO文件。
clonezilla(再生龙)下载: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clonezilla/
③ linux系统可不可以克隆到别的电脑
1.用再生龙这个东东,比ghost强一百倍。
不仅支持克隆备份linux,还支持windows。
不要使用ghost,它只支持ext3分区。
这个东东是一份liveCD,百来MB大小。
2.可以使用UCloner
UCloner
(原名
ubuntu-cloner
)
是针对
Ubuntu
Linux
编写的一个系统备份、恢复、克隆工具;
可将
ubuntu
系统备份为
squashfs
映像文件,也可从映像文件中恢复系统,与
GHOST
类似;
可以直接将系统克隆到其它硬盘分区;
可用来制作
Live
系统;
同时具有命令行和图形界面,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UCloner
是开源软件,遵循
GPL
v2/v3
协议。
推荐使用ucloner,linux
mint就是ubuntu,这个使用
简单,新手都能应付自如。
这两个东东都有中文支持,放心使用。
④ VMware克隆linux(CentOS 7)
前言
本文主要内容:
1、为什么祥弯使用VMware进行linux系统的克隆?
2、linux克隆的步骤及事项
一、为什么使用VMware进行linux系统的克隆?
在平时自己搭建linux系统时往往需要安装VMware虚拟机来安装linux系统,linux安装需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操作,配置各种环境,如固定IP等。如果我们采用克隆的模式进行操作,则有如下好处:
1、不需要再按部就班地安装系统。
尘宴返 2、修改克隆后的系统就可以直接进行使用,可以不需要再安装一些其他应用,如:JDK,Tomcat等(前提是被克隆的机子已经安装)。
二、linux克隆的步骤及事项
2.1、选择已安装且能正常使用的linux系统,右键->管理->克隆;如图:
管理->克隆
2.2、选择没有启动的系统进行下一步,一直点击下一步。在选择克隆类型时选择【创建完整克隆】
创建完整克隆
2.3、命名克隆系统的名称,及保存文件目录:
命名
2.4、克隆完成后,需要修改新生成系统的ip地址及MAC地址。选择需要修改的系统,右键->设置->网络适配器->高级->MAC地址,生成,生成派饥后保存MAC地址。如图:
生成新的MAC地址
2.5、启动新系统
2.6、修改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no16....。使用Tab键自动补全,每一台机子不同ifcfg-eno.....后面的数字也不同,如图:
修改配置文件
修改HWADDR,该参数值为生成的MAC地址
IPADDR0:ip地址
注:在修改文件时可能会用到vim命令,可能会报vim:command not found,是因为没有安装vim
解决:yum -y install vim*
至此,系统克隆成功,此时可以使用shell连接系统测试下。
⑤ linux怎么克隆硬盘
Linux的cp命令相当好使,用源和目标设备作为参数,比如:cp /dev/sda1 /dev/sdb2(这个是复制分区,整盘类似)。
⑥ Linux系统中如何克隆系统
在一个大的linux应用环境中,经常为了避免再次安装,需要简单地复制另一台已经在运行工作的linux服务器而后稍微做些改动即可。相比起windows来说,linux是更可复制的,因为linux内核在启动时是动态检测硬件的,这种操作系统与硬件的无关性使得linux是更可复制的。
二: 两种‘复制’类型。
一是完全的整个操作系统复制,避免重装另一台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的编译配置等等。二是单个应用程序复制,这一般是指两台系统在同一系列的内核和发行版本下运行时复制另一台上已经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如apache的编译,/usr/local/apache整个目录,及需要用到的库。本文主要讲讲第一种复制。
三:环境
一台已经在工作的linux服务器,简称A,我们准备一个与A相等或更大的空硬盘,再选择一台不论什么与A在本地 或远程网络上运行的linux服务器B。我们把这个空硬盘安装到B上准备复制A到这个空硬盘上,然后就可以拿这个 被复制后的硬盘启动一台与A差不多的linux服务器了。
四:复制后要更改的东西
1。要更改MBR生成正确的新的LILO。
2。IP地址和主机名( /etc/sysconfig/network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X,
/etc/HOSTNAME, /etc/resolv.conf ,/etc/hosts,/etc/hosts.allow,/etc/hosts.deny,/etc/fstab)
3. 路由表及网关信息( netstat -nr ,ifconfig,/sbin/route )
五: 通过FTP方法的远程复制过程
1. 移走服务器A上的/etc/ftpusers文件中的root行,允许远程用户可以root进行FTP登录。
2。如果有设置/etc/hosts.allow,则允许服务器B可以FTP进来,且设置/etc/inetd.conf开启FTP服务
3。将空硬盘分区且mount到服务器B上,你可按服务器A的分区方法对该硬盘做同样分区,也可以少分一些区,但 你需要保证/boot分区在1024柱面上,以免lilo找不到内核无法启动。我们假定原服务器A有分区/boot /var /tmp /usr / /home SWAP.则相应地对该空硬盘做同样分区,如果还剩下空间,则分成一个区准备放置从A FTP下来的文件,如果没有空间,则要想办法放到服务器B的硬盘上了。
4。 B# ftp A
root
rootpassword
bin
lcd /tmp
cd /
hash (因为文件较大,把hash标志打开可看到是否东西在传送)
get boot.tar ( 将把A上的/boot目录整个tar作为一个文件boot.tar 服务器A的/tmp下)
get var.tar
get tmp.tar
get usr.tar
get home.tar
get bin.tar
get sbin.tar
get etc.tar
get dev.tar
get lib.tar
注意:不要tar /proc,这是运行中的内核在内存中的映像。
5。把空硬盘分区后分别mount所有分区到
/mnt/newhd/boot,/mnt/newhd/var,/mnt/newhd/tmp,/mnt/newhd/usr,
/mnt/newhd/home,/mnt/newhd/bin,/mnt/newhd/sbin,/mnt/newhd/etc,
/mnt/newhd/dev,/mnt/newhd/lib
6. cd /mnt/newhd;tar xvf /tmp/*.tar
7. mkdir /mnt/newhd/proc (非常重要)
8. 更改前面提到的所有相关文件,仔细检查,如硬盘接口类型不同,还需要更改/etc/fstab,
如新服务器上的网卡和SCSI类型不同,改/etc/conf.moles or /etc/moles.conf
9. 运行sync;sync;sync;reboot
六:如何更新LILO
a. cdrom 启动后安装LILO
现在挂接这个被复制的硬盘作为启动盘,但以CDROM启动,启动时指定参数vmlinuz root=/dev/hdaX.
启动后运行/sbin/lilo即可
b. 软盘启动,可从www.toms.net/rb/home.html下载带根文件系统的单linux软盘启动后
mount /dev/hda所有分区到/mnt/hda下,然后chroot /mnt/hda; /sbin/lilo
c. 以服务器B上的原硬盘启动,mount这个被复制的硬盘的各个分区到/mnt/hd/boot,/mnt/hd/etc......
....然后改/mnt/hd/etc/lilo.conf中的目录都在前面加上/mnt/hd,且改boot=/dev/hda作为/dev/hdb...
最后/sbin/lilo -C /mnt/hd/etc/lilo.conf,再改回原先的/mnt/hd/etc/lilo.conf
d.在服务器B启动后放一张软盘到软驱#dd if=/boot/vmlinuz of=/dev/fd0,然后rdev /dev/fd0 /dev/hdaX
(X为那个空硬盘/boot分区的分区号)。
七:其它常见问题解答
a. 开始启动被复制的硬盘后检查文件系统时出错,或者/etc/fstab中某些分区不能mount和找到
系统要求给出root密码或ctrl+d重启,怎么办?
可回到前面把这个硬盘再次mount到服务器B改东西。
或者启动时指定linux single init=/bin/bash,它将drop给你一个shell.
然后mount /dev/hda1 -o remount -o rw ; mount -a; e2fsck -f /dev/hdaX,此时根文件系统/dev/hda1
被重新mount成可读写的。再改/etc/fstab,/etc/lilo.conf..等等
⑦ 如何对linux系统的机器进行硬盘克隆(备份) 要求把所有东西都克隆出来
Linux
自己的
dd
命令就能克隆。这是基于数据流的
1:1
复制。
其实
Linux
一般用
tar
打包压缩出来就足够了。
别听那些发广告的,Linux
自己的备份工具很强大,只有超大信滚型的服务器群才有可能需要另外找备份工具来配合自己的管理需要。
不过因为
Linux
的特性,系统里面很多设兆坦咐置都是只针对本机的,完全备份可能导致在别的计算机上不能启动。所以一般只需要备族纯份重要数据就行了。
⑧ 磁盘精灵能克隆linux系统不
能。磁盘精灵能克余蠢隆linux系统,使用仿毁备DiskGenius软件,可以方便地将系统从一个硬盘迁移到另外一个硬盘上,或者更常见的是将系统备毁从硬盘迁移到SSD固态硬盘、U盘等。
⑨ 把整个Linux系统迁移到另一个硬盘
原来机械硬盘是msdos分区表,新固态硬盘是gpt分区表,数据大小在100GB以内,所以使用 dd 命令迁移。
我系统都是只装在一厅竖答个分区中,所以直接在 root 模式下执行迁移:
大概一个小时就迁扮慧移完成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拷贝的源和目标分别是 /dev/sda1 和 /dev/sdb1 这两个分区,而不是 /dev/sda 和 /dev/sdb 这两个硬盘名称。
最后更新一下硬盘信息(不然显示的大小信息等还是旧硬盘的信息):
dd 工具会将 uuid 也一起拷贝,所以拷贝完成之后,只要将旧的硬盘拆卸下来,替换上新的硬盘,不用修改 /etc/fstab 文件,就能按照你以前的设置自动纤闭挂载。
重新启动电脑,顺便修改下Grub,因为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error问题(具体忘了,上午的事)。
修改文件 /etc/default/grub :
最后更新一下:
⑩ linux系统下的硬盘复制方法
linux系统下的硬盘复制方法
首先将要复制和被复制的硬盘均连接到linux系统,然后
用fdisk -l查看当前所有分区信息(记得用root,否则执行了啥也看不到),如: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02047 500000 83 Linux
/dev/sdb2 1002048 12002047 5500000 83 Linux
/dev/sdb3 12002048 13002047 500000 83 Linux
/dev/sdb4 13002048 15002047 1000000 83 Linux
上面是我为了方便写文档而做的分区,可以看到Blocks十分工整,那是故意而为之的。
全盘拷贝的命令:
dd if=/dev/sdb of=/dev/sdc
分区拷贝:
dd bs=512 count=[fdisk命令中最大的end数+1] if=/dev/sdb of=name.img
以上为例:
dd bs=512 count=15002048 if=/dev/sdb of=ghost_linux_latelee.img
由于ghost_linux_latelee.img会很大,可以在拷贝时将其压缩:
dd bs=512 count=15002048 if=/dev/sdb | gzip -9 > ghost_linux_latelee.img.gz
上面所做的,就是传说的系统“备份”,或叫“系统克隆”。
对应的,有系统恢复的操作。命令如下:
dd if=ghost_linux_latelee.img of=/dev/sda
如果是压缩包,则命令为:
gzip -c -d ghost_linux_latelee.img.gz | dd of=/dev/sda
在上面的拷贝过程中,并不知道拷贝了多少,只有最终结束时才显示出时间、拷贝速度。为了查看进度,可以在另一个终端输入(记得用root):
watch -n 5 killall -USR1 dd
(注:killall并不是传说中把进程kill掉,而是发送一个指定的信号到指定的进程)
之后,就能执行dd的终端看到进度了,如:
58299+0 records in
58298+0 records out
29848576 bytes (30 MB) copied, 4.67728 s, 6.4 MB/s
161403+0 records in
161402+0 records out
82637824 bytes (83 MB) copied, 9.69359 s, 8.5 MB/s
238651+0 records in
238650+0 records out
122188800 bytes (122 MB) copied, 14.7105 s, 8.3 MB/s
备注:
用dd的方式,得到的镜像文件十分庞大——取决于所要做的系统的大小。比如,拷贝4GB的分区,真的就是拷贝4GB,即使是用gzip压缩,也压缩不了多少,文件依然很大。
另外dd的方式也消除了我之前的担心,因为现在的Linux发行版的分区使用硬盘uuid作为标识,而不是/dev/sda1这种格式,据说uuid更好。但用dd拷贝,竟然连硬盘的uuid也一一拷贝,毫无变化,这的确让我吃惊。不过,目前看没什么时间研究dd了。
PS:使用dd命令,可以读取硬盘的mbr扇区,示例如下:
dd if=/dev/sdb of=mbr.bin bs=512 cou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