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一、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
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
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
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二、人物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Lyn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即6号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⑵ 尼科莱·格洛凡诺夫经典录音
尼科莱·格洛凡诺夫的经典录音作品,收录在EMI的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唱片中,编号为EMI CLASSICS CZS 7243 5 75112 2 3,包含2张CD。唱片中的亮点包括格拉祖诺夫的第五交响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及谐谑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以及李斯特的多首作品,如奥菲欧、英雄的葬礼、玛捷帕等。指挥由尼柯莱·格洛凡诺夫亲自执棒,乐团为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格洛凡诺夫对音乐的诠释备受认可,据说他的风格对塞缪尔·萨蒙苏德和伊凡尼·斯韦特兰诺夫等人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他的录音风格独特,比如他指挥的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在“旋律”公司的原汁原味录音,展示了他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总是充满激情,即使是对那些失去光彩的曲目,他也能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伟大感。
关于格洛凡诺夫的风格,可以从他在阿莱基诺和波希米公司的唱片中找到答案,这些录音均表现出他的强烈感染力。他的演奏似乎无需顾虑录音技术,因为“旋律”公司的工程师们需应对他创造出的极致音响挑战。例如在李斯特的交响诗中,尽管只收录了5首,但他的演绎超越了其他版本,如梅塔的《匈奴之战》。
在《英雄的葬礼》中,格洛凡诺夫的演奏充满了戏剧性和柴可夫斯基《悲怆》的影响,他的诠释与梅塔的风格有所不同。遗憾的是,他的《匈奴之战》并未收录在内,这成为了一个遗憾。而在《普罗米修斯》中,尽管存在轻微的噪音,但仍能感受到格洛凡诺夫的精湛技艺。
格拉祖诺夫的《第六交响曲》展示了他独特的悬念表现和激动人心的诠释,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则是精准无误的典范。他的音乐风格富有层次,既有紧张的火花,也有深情的浪漫。
尼科莱·格洛凡诺夫的录音作品,无论是门德尔松的还是柴可夫斯基的,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指挥才能和深情的音乐表达。虽然他未能录制完整的作品,但他的遗产对后世的音乐家和听众来说,仍然是珍贵的音乐财富。
尼柯莱·格洛凡诺夫(Nikolai·Golovanov,1891年1月21日—1953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原)苏联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早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15年担任合唱团副指挥,1925—1929年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教授歌剧,担任管弦乐团指挥;1937年担任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和艺术总监;格洛凡诺夫是知名的指挥家,也是著名钢琴家、教师和非常多产的作曲家;其录音作品相当广,有“录音先锋”之称,1952年被苏联当局剥夺了大剧院管弦乐团指挥的头衔,次年便在莫斯科与世长辞,时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