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ava培训班一般都教什么内容
阶段一:揭开企业开发神秘面纱 (4周)
本阶段主要目标是让学员初步了解真实的企业开发流程,掌握开发JavaEE企业应用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通过简单B/S应用,为学员揭开企业开发的神秘面纱。
主要课程内容:
1) Web开发基础:HTML语言、JavaScript、CSS、DOM等
2) Oracle数据库基础:安装、配置Oracle数据库,熟练掌握SQL语句
3) 操作系统:Windows /Linux的安装、管理
4) JavaEE环境搭建:搭建JavaEE开发环境、运行环境
实践项目:典型电子商务网站
阶段二:夯实企业开发核心技术(8周)
要胜任企业开发,必须扎实掌握企业开发所需的核心技术。本阶段主要目标是让学员能够掌握并熟练使用JavaEE企业开发所需的核心技术。
主要课程内容:
1) Java SE核心技术:Java语言核心编程技术,
2) Java EE Web开发技术:Servlet/jsP/JavaBean编程技术、MVC模式
3) Java EE流行框架技术:Struts2/Hibernate3/Spring2流行框架
4) Java EE企业开发通用组件:log4j、JFreeChart、分页、目录树等
5) UML与设计模式:统一建模语言UML、经典设计模式
6) 富客户端(RIA)开发:AJAX、Flex等
实践项目:(一)即时通讯系统 (二)国家烟草生产销售管理系统
阶段三:模拟真实企业开发环境(4周)
掌握了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后,如何正确运用到真实的企业开发流程中才是关键。本阶段,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流程,带学员模拟真实的企业开发流程,为学员进行“准员工”训练。
主要课程内容:
1) 需求分析 2) 原型设计 3) 系统设计 4) 代码编写 5) 测试
6) 项目提交 7) 项目评审
实战项目:中国移动IDC运营管理系统
阶段四:如何敲开企业大门(增值服务)
当具备了企业所要求的技术功底后,要敲开企业的大门,仍需要具备一些“软技能”,本阶段主要为学员提供企业前沿技术讲解,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简历与面试辅导等免费服务,从各个方面保障就业。
2. Java中使用了设计模式思想的类有哪些
我就简单的举几个例子吧:
1.你有没有发现io包中有非常多的类?应该这里面大部分都是装饰者模式的产物。(我就不解释装饰者模式了)
2.不知道你有没有使用过java swing,是不是发现很多的组件都有addListener这个方法,这就是典型的监听者模式
3.最熟悉的一个应该是迭代模式,基本上jdk的容器都有这个模式
4.还有就是RMI,这个也应该认识吧,这个也是典型的代理模式,属于远程代理的
5还有一个也是在io包中的,一般你看结尾有adapter的一般都是适配器模式,
6组合模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swing中存在树组件吧,那个是组合模式
7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模式:基本上发射中大部分都是
一下子想不起来太多==!
我觉得模式最多的是框架里面,基本都是,最典型的就是spring了。
3. Java开发都学什么谁在主导技术的革新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大爆炸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正在火热推进应用中,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人才。Java作为一门十分热门的软件开发语言,是当今热门的软件编程语言,适合大中型企业软件、移动应用开发。也就是学完Java软件编程,就可以胜任很多软件开发工作
。
只要你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喜欢软件编程,就可以零基础学习JAVA软件。因为在学校老师会手把手地叫你学习Java软件编程的英语单词的含义和用法。通常 Java软件编程会学习一下内容:
如果你在学校学习基本Java基础后,还需要熟练掌握以下技能:
1、html+div+css+javascript 网页前端编程知识
2、MySQL数据编程知识
3、Java面向对象、集合、多线程、网络编程知识
4、JavaWeb编程jsp servelt filter listener mvc设计模式等知识
5、SpringMvc Spring Mybatis框架编程知识
6、基于MVC在线订购系统编程实训
以上知识和技能如果熟练掌握JavaWeb编程技能,你就能胜任大中型企业软件、移动应用、电商订购平台的开发。你是可以很快找到工作的!
也就是说Java工程师在基本上所有的行业的软件开发都能胜任,通吃!
在重庆北碚龙凤桥有家电脑培训学校,学习Java等软件开发技能,欢迎参观!
4. 系统融合
系统融合,简单的说就是把多个系统合并成一个系统。
组件化”的结果就是把系统作为一个个“组件”独立部署并对外服务,我理解的系统“组件化”,其实是对系统 “服务化”或 “微服务化”的另一种称呼罢了。区别在于“组件”是对外的“服务”,有些“服务”是私有的不能对外。
这里封装了一个组件名称为“组件1”,包含3个子服务系统,其中A服务对外开放,B、C服务是为了支持对外的A服务而存在的,但不对外开放。这里采用了“微服务”的思想把“组件1”拆分为三个子系统,有点类似java里的public方法和private方法,A系统对应public方法可以对外服务,B、C系统对应private方法只能在“组件1”内部被调用。这里所谓的服务都是通过RPC框架搭建的子系统。
新增一个“前台业务”,只要“中台系统”足够强大,新业务可以通过调用各个公共的“组件”采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完成一个新业务系统开发。这应该就是阿里所谓的“小前台”、“大中台”理论基础。
好处就是快速上线、快速试错,“前台系统”只需要投入少量人力成本,就可以快速完成新产品的研发和上线,根据市场的反应再做调整。
前面提到的“前中台系统”建设,是站在公司组织架构层面来划分的。个人认为 在各自所在的项目组,也可以采用这种“组件化”的思路来进行子系统拆分,在项目组内有自己的“前中台”子系统,不管这个项目是否在组织架构上属于“前台”还是“后台”。在具体项目内部进行“前中台”子系统拆分,其实有点类似“微服务化”拆分
上图中的“jsf服务子工程集”中的每个子工程都可以作为“组件”来看待(只是这个组件只有1个工程,但根据业务需要对每工程还可以继续模块化拆分),属于“中台系统”。
上图中的“web服务子工程集”其实就对应各种业务系统,通过调用各种基础服务堆积而成,属于轻量化的“前台”系统。只要“jsf服务子工程集”中的“组件化”做得足够强大,我们就可以在项目组最大化的复用这些公共组件,更少的人力投入,快速的实现业务开发。
在这个项目“组件化”之前,是按照业务对系统进行划分,分为pc店铺、pc活动、m店铺、m活动,系统划分如下:
采用组件化的思想对系统架构进行改造,分别对前、后端都进行“组件化”提取,把公共的功能模块提取为“组件”单独部署。具体的业务系统调用这些公共组件达到复用的目的。改造后的系统架构如下:
todo
两个系统融合,最大的困难就是接口不统一
比如同样是商品接口,A、B两个公司的接口名可能不同,商品类的定义也不同。这时为了让外部系统调用这两个接口无感知,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接口,这就产生了适配器模式。
在“系统融合”的场景中会为同一个接口创建多个Adapter适配器(这里是两个),分别对应多个类似业务。这里以A、B两个电商系统融合为例,两套系统有数十个接口我们需要在A、B两个系统之上新建一个“适配器”系统。为了顺应现在的“前中台系统建设”潮流,设计架构上对前中台进行区分,整体架构调整如下:
在A、B两个系统没有融合前,他们都各自对应自己的前台系统,架构说明如下:
1、A、B两个公司合并前,都有各自对应的前台系统和中台系统。如图中“绿色箭头”所示。
2、现在A、B两个公司合并,为了降低维护成本,以及增加用户体验,只维护一个前台系统。为了在系统融合期间,外部用户可以正常访问A、B前台系统,这里增加一个“新前台系统”。
3、同时为了兼容老数据,A、B两个系统保持原样不变,新增一个“适配器系统”,对A、B两个系统中的公共业务接口进行适配。接口调用流程,如上图中“红色箭头所示”,统一后的“前台系统”首先调用“适配器系统”,根据参数适配到A或B系统中。
4、A、B两套系统在融合前 虽然业务类似,但也就自己的个性化业务,统一后的“前台系统”直接调用A、B系统原接口即可。如上图中的“紫色箭头”所示。
5、当“新前台系统”开发完成并上线后,即可关闭两个老的前台系统。只维护一套“新前台系统”即可
通过上述系统架构,即可快速完成新系统的融合,又不影响老系统的访问,为了防止老客户对新系统的不适应,还可以让“三个前台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是不是有种“酷毙了”的赶脚。
这个强大的系统架构设计的核心就是设计新的“适配器系统”,这个系统里设计有多个数据接口(A、B系统公共的接口),每个接口都是采用“适配器模式”对A、B两个系统的接口进行封装,让“新的前台系统”以为是一个接口。
下面就以“商品接口”为例,对“适配器模式”进行讲解。
根据上述新系统架构,主要分为4个系统:“A系统”、“B系统”、新“适配器系统”、新“前台系统”。作为示例不会把4个系统都搬出来,这里使用一个java application程序进行模拟,如下:
其中两个老系统的商品类ProctA、ProctB业务很类似:
ProctB中多一个成员变量venderId(商家Id)。现在要在新“适配器系统”中,定义新商品类Proct,需要包含两个系统中所有业务,定义如下:
新商品对象定义完毕,现在进行接口“适配”,这里以A系统商品接口为例(B系统类似);已有的被适配角色ProdcutManagerA(接口)、ProdcutManagerAImpl(实现类):
新接口:新接口返回类型是新商品类Proct:
可以看到ProdcutAdapterAImpl适配器,把“A系统”商品接口 转换为“新前台系统适配的”接口。
但在真实的系统中通过引入RPC框架和Spring IOC注入,“新前台系统”只会依赖一个“适配器”接口类:ProdcutAdapter;同时新建的“适配器系统”只依赖老A、B系统的接口类:ProdcutManagerA、ProdcutManagerB。如下图所示:
在两个系统融合过程中,还经常遇到另一种情况:A系统返回的商品列表是ArrayList类型,B系统返回的商品列表是数组类型。
这就是所谓的“聚合类型兼容性问题”。这时为了统一接口类型,可以在“适配器系统”把ArrayList转换成数组,或者把数组转换成ArrayList。但这不是最优雅的方式,我们还可以使用“迭代器模式”对两个接口进行兼容。Java中得聚合类型:数组、List、Set、Map等。
迭代器模式提供一种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的方法,而又不暴露其内部的表象。把遍历聚合中各个元素的任务移交到“迭代器”上,满足OO设计原则中的“单一责任原则”。另外具体的“迭代器”都实现自一个统一的接口(Iterator),可以兼容不同的聚合类型遍历(这就是解决本文开头“兼容性”问题的关键)。
简单的理解,就是把聚合类型中遍历每个成员的任务剥离出来,生成“迭代器”,这些迭代器都实现自同一个接口。类图关系:
从类图上看,该模式主要有4类角色:
抽象的聚合:AbsAggregate,可以是抽象类 也可以是接口。一般都会定义一个抽象方法,获取迭代器。
具体的聚合:ConcreteAggregate,实现或继承自AbsAggregate。一般都会实现AbsAggregate中的抽象方法,获取具体的迭代器。
抽象的迭代器:Iterator可以是抽象类 也可以是接口。一般最少有两个抽象方法,hasNext()和next()方法,用于遍历聚合中的元素。
具体的迭代器:ConcreteIterator,实现或继承自Iterator。对hasNext()和next()方法进行具体的实现。其构造过程依赖“具体的聚合”,也就是说每个“具体的聚合”,一般都会对应一个自己 “具体的迭代器”。
回到文章开头,开始使用“迭代器模式”对A、B两个系统融合过程中,对两个不同的获取商品列表接口进行融合。为了方便理解,实现过程按照“迭代器模式”的4类角色 分类进行:
Java中的迭代器:Java的API中对大部分的聚合类型都已经默认实现了自己的迭代器,统一实现自接口java.util.Iterator,相比本示例中定义的Iterator,java.util.Iterator多了一个remove方法。
Java api中几乎已为所有的聚合类型创建了自己的迭代器,并且都实现自java.util.Iterator接口。如果要扩展自定义聚合类型的迭代器,直接实现这个接口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跟java api中的聚合类型的迭代器完全兼容。
Ref:
https://moon-walker.iteye.com/blog/2393310
https://www.jianshu.com/p/cbde4b00b7c6
5. java软件开发的架构设计
软件架构作为一个概念,体现在技术和业务两个方面。
从技术角度来说:软件架构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地更新其内容,软件架构建立于当前技术和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
先说一些基本原则:
分层原则:分层是为了降低软件深度复杂性而使用的关键思想,就像社会有了阶级一样,软件有了层次结构。
模块化原则:模块化是化解软件广度复杂的必然手段,模块化的目的就是让软件分工。
接口实现分离原则随着软件模块化的不断深入改进,面向接口编程而不是面向实现编程可以让复杂度日趋增高的软件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从而让各模块更轻松改进。从这个原则出发,软件也从微观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化。
还有两个比较小但很重要的原则:
细节隐藏原则很显然把复杂问题简化,把难看的细节隐去,能让软件结构更清晰。其实这个原则使用很普遍,java/c++语言中的封装原则以及设计模式中的Facade(外观)模式就很能体现这个原则的精神。
依赖倒置原则随着软件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层与层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依赖逐渐加深,而层、模块的动态可插拔要求不端增大。依赖倒置原则可看视为接口实现分离原则的深化,根据此原则的精神,软件进入了工具时代。这个原则有点类似于知名的好莱坞法则:Don't call us, we'll call you。
以上这些原则奠定了我们的软件架构的价值指标。但软件架构毕竟是建立在当前技术之上的。而每一代技术都有架构模式。过去的不再说了,让我们就来看一下当前流行的技术,以及当前我们能采用的架构。
因为面向对象是当前最流行开发技术,且设计模式的大量使用使面向对象的走向成熟,而数据库是当前最有效的存储结构、web界面是当前最流行的用户接口,所以当前最典型的三层次架构就架构在以上几项技术的基础之上,用数据库作存储层、用面向对象来实现业务层、用web来作为用户接口层。我们从三层次架构谈起:
因为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不适配,所以在标准三层次架构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数据持久层,来管理O-R双向映射,但目前一直没有最理想的实现技术。cmp和entity bean技术因为其实现复杂,功能前景有限,已接近被淘汰的边缘。JDO及hibernate作为o-r映射的后期之秀,尤其是hibernate,功能相当完备。推荐作为持久层的首选
在业务层,因为当前业务日趋负载,且变动频繁,所以我们必须有足够敏捷的技术来保证我们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在标准j2ee系统中session bean负责业务处理,且有不错的性能表现,但采用ejb系统对业务架构模式改变太大,且其复杂而昂贵,业务代码移植性差。而spring 作为一个bean配置的轻量级架构,漂亮的IOC模式实现,对业务架构影响小,所以推荐作为中间层业务框架。
在用户结构层,虽然servlet/jsp/jstl/javaBean 能够实现MVC架构,但终究过于粗糙。struts对MVC架构的实现就比较完美,Taperstry也极好地实现MVC架构,且采用基于事件的方式,非常诱人,惜其不够成熟,我们仍旧推荐struts作为用户接口层基础架构。
因为业务层是三层次架构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所以让我们回到业务层细致地分析一下,在复杂的业务我们常常需要以下基础服务的一种或几种:事务一致 性服务acid(tool:jta/jts)、并发加锁服务concurrent&&lock、池化管理服务cache、访问控制服务(tool:jaas)、流程控制服务workflow、动态实现服务IOC,串行化消息服务(tool:jms)、负载平衡服务blance等。如果我们不采用重量级应用服务器(如weblogic,websphere,jboss等)及重量级组件(EJB),我们必须自己实现其中一些服务。虽然我们大 多情况下,不需要所有这些服务,但实现起来却非易事。幸运的是我们有大量的开源实现代码,但采用开源代码却常常是件不轻松的事。
随着xml作为结构化信息传输和存储地位日渐重要,一些xml文档操作工具(DOM,Digester,SAX等)的使用愈发重要,而随着 xml schema的java binding工具(jaxb,xmlbean等)工具的成熟,采用xml schema来设计xml文档格式,然后采用java binding来生成java bean 会成为主要编程模式,而这又进一步使数据中心向xml转移,使在中小数据量上,愈发倾向于以xquery为查询语言的xml数据库。现还有一个趋势, microsoft,ibm等纷纷大量开发中间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之infopath),可以直接从xml schema 生成录入页面等非常实用的功能。还有web service 的广泛应用,都将对软件的架构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至于面向服务架构(SOA)前景如何,三层次架构什么时候走入历史,现还很难定论。
aop的发展也会对软件架构有很深的影响,但在面向对象架构里,无论aspectJ还是jboss-aop抑是aspectWerks、 nanning都有其自身的严重问题:维护性很差,所以说它将很难走远。也许作为一个很好的思想,它将在web service里大展身手。
rdf,owl作为w3c语义模型的标志性的语言,也很难想象能在当前业务架构发挥太大影响。但如果真如它所声称那样,广泛地改变着信息的结构。那么对软件架构也会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