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程序员好转产品经理吗
本人10年开发培训经验,期间经历了java,Android,H5,大数据,PHP等多个不同的方向的开发,也做过软件培训公司的金牌讲师,很有兴趣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咱们先了解一下产品经理与程序员的区别,通俗的说,程序员就是写代码的,负责一个软件产品的实现,举个栗子,程序员可以说是工地上垒砖砌房子的农民工。
而产品经理是干嘛的呢?不要觉得带个经理的名字就是领导,当然产品经理在程序员面前确实有发号命令的权利。产品经理就是根据客户或者公司自己的规划想法,把这个想法转换成对应的产品模型,也就是说产品经理类似于工地上一栋楼的设计师,产品到底该有哪些功能,该怎么规划,一般都是产品经理设计的。
那么程序员转产品经理怎么样呢?我觉得完全没问题啊。就好比一个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垒墙工人,他盖的楼多了,后来你让他设计一个新的大楼出来,虽然可能细节上不足,但是凭借他之前的经验,还是可以实现的。再比如说,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员,之前都是听从于导演的命令去演戏,后来他自己经验丰富了,要转型做导演,也是容易的啊,”演而优则导“,这样的例子很多的。
程序员转产品经理,其实优势也很多。目前很多的产品经理并不懂开发,设计的产品功能其实在实现的时候,可能根本就完不成,也就是产品经理会存在"瞎设计,瞎指挥"的问题。但是换成一个开发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去设计产品,什么功能可以实现,该怎么实现,他心里一清二楚,设计出来的产品反而更容易实现。
如果想学习Java,可以关注我,获取全套免费学习教程。
好转。
一个好的程序员能顶两个好产品经理。
一个不好的程序员,能顶一个半产品经理。
知道现在全栈程序员多恐怖么?
前面能和客户谈需求、画原型
回来能出高保真、交互图
设计文档、数据字典更是不在话下
还能写代码
还能做测试
还能写用户手册
还能,还能开发票
一个产品经理顶多做他工作的30%。
但程序员很多转产品经理,心理关不好过。
程序员习惯性去用自己的能力判断一个特性能不能做,而不是如何描述。需要角色转换。
程序员习惯性判断一个特性如何去实现,而不是去判断用户是否需要这个特性
程序员习惯去挑战有难度的需求,而不是用户真的需要的需求。
程序员喜欢和代码打交道,但和人打交道要复杂很多
㈡ Java和web前端,哪个更有发展前景
Java和web前端各有自己的发展前景。
JAVA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其地位也是不可撼动,但近几年的走向逐渐趋于平缓。加上python等语言的迅速兴起,其发展趋势大有淹没java的趋势,还有就是学习java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问题是每个人在学习java之前都会考虑到的问题,毕竟关乎自己以后的发展,但java之所以能够一直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一些优势是不容小觑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java的发展状况。
1、市场:
首先java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它的生态系统几乎涵盖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软硬件,java几乎是万能的,你能想到的,java基本都能实现。
web开发:能做大型的互联网网站如,京东,淘宝,人人网、去哪儿网、美团等。java在开发高访问、高并发、集群化的大型网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移动端开发:目前手机上所有的APP后台代码及部分移动端页面java是都能够做到的。
客户端开发:主要面向政府、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如医疗、学校、OA、邮箱、投票、金融、考试、物流、矿山等信息方面的系统。这些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比如医院的挂号系统、公司的打卡系统、物流系统等。
2、需求
从当前招聘网站来看java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个需求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么必须是开发3年以上的开发工程师,有人说java已经饱和了,饱和只是针对那些刚学java不久没有任何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而言的,是不是说初学者就找不到java开发的相关工作了,NO!有实习岗位。这只是针对一线城市而言,相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对于实际开发经验是稍微的放松的。
3、稳定
java是有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覆盖范围非常广,而且已经连续十几年位居开发语言的榜首,所以java是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非常稳定的。
Web前端
趋势一:更加移动优先
响应式设计显然是目前Web前端开发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并且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虽然现在的响应式设计大部分还是以PC版优先,然而如果有一天我们把PC版放到比移动版次要的位置上,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目前许多Web前端开发者已经开始转向以移动优先方案来做他们的响应式设计和开发,这就象征着一个重大转变,值得我们跟进的。
趋势二:更多使用快速原型开发工具
众多Web前端开发者从2016年开始尝试使用快速原型开发工具,而在2018年将是这种技术真正爆发的一年。“UXpin、Webflow、Invision以及其它许多快速原型开发工具,让设计师不用写一行代码,就能为网站和服务快速创建低保真和高保真原型,便于设计师衡量它们的可用性和美观性。” Web设计师Jamie Leeson says如是说,“许多工具也允许你在浏览器中设计原型并从工具里真正启动网站自身。”
不管未来这两个发展方向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人才需求都很大。想学前端开发和Java专业的机构也很多,你可以去线下试听课程了解一下,例如北大青鸟、南京中博软件学院、南京课工场等等都有试听课程的
㈢ 程序员的电脑需要什么样的配置
程序员的电脑需要的配置:
1.适合的系统:Windows系的用Windows,Linux系的用Linux或者Mac。总之要和自己的专需求一致属,别给自己找到麻烦。
2.舒服的交互硬件。4k屏用不用的到不好说但是一个27寸以上的显示器人人都喜欢。双显很有用,三显不好说。因为我们总要开各种资料/网页,IDE,命令行编辑器什么的,小显示器你就慢慢恶心吧。机械键盘或者hhkb请上一个。
3.内存要大,CPU要快,硬盘要SSD。开一堆网页,开IDE都是很占资源的。编译的速度影响工作效率与心情。
4.通畅的网络环境。
5.其他配置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定。比如跑GPU的,图形开发的显卡要给力一些。经常出差的还要配个轻便续航强的笔记本。
㈣ 交互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实在的技能
1. 产品意识
设计师有时候会收到用户的反馈。
首先,要思考一下用户的这些反馈或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每位设计师应该都知道,当用户表示需要时,他真实的想法其实要一个更快的。所以当我们面对用户的反馈时,要去思考需求的真伪。我们不可能一味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顾产品目标,所以需要在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中找到平衡点。最近在设计某个产品支付系统的退款功能,从产品角度来说不希望过多用户选择退款。那么最终的设计方案是,将退款的入口做的很隐蔽,而且流程比较繁琐(没错,就是故意的)。这样就满足双方需求了,达到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的平衡。所以交互设计师要有产品意识,不能只去满足用户,也要顾虑到产品和商业目标。
2. 以用户为中心
交互设计师经常遇到的问题,没有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和设计。什么叫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具体讲,就是我们从需求产出,到整个需求的细分,以及我们方案的产出和验证都是围绕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如果需要分析用户,我们就会走到用户的生活场景里去看他们怎么使用产品的。比如,站在用户的身后,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以及如何使用使用。同样我们也会对用户进行一些细分,对人群进行组合或抽离出某个具体概念,这叫“用户画像”。
当设计师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进行设计时,往往会要考虑三件事情:
用户是谁?
他是在什么场景下去使用产品?
他希望通过产品去解决什么问题?
3. 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当我们的老板向我们提出“最近的支付率很低”或者“我们的用户量很低,怎样去优化它?”这里就涉及到我们的逻辑分析能力,我们称之为“交互流程图”,会把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每个接触点都列举出来,然后再去分析用户在每个接触点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可以进行如下三种处理:
删除:删除“web结算页面”,之前的页面已经有了,再次出现属于重复信息。
合并:“购买结算页面”,将统一操作流程的页面合并在一起,去除不必要的页面。再看余额充值的环节,“确认充值”、“选择充值方式”、“充值金额”这三个流程都可以放到一个页面里,以减少用户在页面间的跳转,避免在此流程中造成用户流失。
修改:“购买成功”页面提供更好的反馈体验通过砍掉不必要、合并相同和修改体验不好的页面,这样整个流程的优化完,支付比例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关于逻辑分析能力,不仅体现在我们对于交互流程和业务流程上的梳理,同时也体现在我们对数据的解读和分析上。上面的例子中,通过“数据漏斗模型”来分析每个环节用户的流失情况,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4. 页面排版能力
作为交互新人难免会收到同事的反馈建议。
交互设计师需要怎样的排版设计能力呢?线框图是交互设计师的主要产出物,它包含了所有页面流程和单页面的信息布局。就像如下图所示,如果欠缺思考的随意布局可能给下游的同学造成很大的困扰。比如,没有认真对待信息间距而造成的误导,错误的提示色也会给视觉同学造成干扰。所以建议交互设计师通过简单的黑白灰样式来表达页面优先级以及重要程度的区分。如果觉得某个信息很重要,可以颜色重一点,也可区域更大一些。这些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识对我们页面排版能力的提升很重要。
设计师常用排版的原则:
隐藏:如果有很多信息,但是用户又不太常见,那么可以把它隐藏起来,就“众筹红包”右上角这里的问号,这里是关于众筹红包的解释说明,对于用户而言是不需要经常去关注的,所以把它隐藏起来。
删除:一些额外的信息对整个页面是不太重要的,就可以把它删除掉。
合并&组织:如果很多信息的逻辑关系是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或者进行重新组织,把它们放得近一点,也可以把它们打乱再重新去整合。
5. 细节处理能力
发送方如何选择图片,单张还是多张?
发送方发送后,自己是否能够查看,可以看几次?
接收方查看消息时,是否有时间和次数限制?
接收方查看消息中,是否有防止截屏的机制?
以上这些细节你都想到了么?可以说设计不是凭空脑补YY,而是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观察和思考,用户在使用这些功能时都有产生哪些流程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