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编程语言 > 怎么提高代码质量

怎么提高代码质量

发布时间:2023-04-30 05:08:43

java代码提升的方法

Java代码的编写,对很多学过Java的朋友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对他们来说编写Java代码算不上是个很难的工作,但是能编写出Java代码,却不代表他们所编写的Java代码有质量保障,高质量的Java代码见证Java功底,你知道Java代码质量该如何提高吗?


很多人刚开始只求会编写Java代码,随着编程经验的增加,越来越追求Java代码的质量,会Java编程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能够进行高质量的Java编程就相当不错,也是企业十分渴求的Java人才,Java代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满足需求的能力。

Java代码质量如何提高?首先,高质量的Java代码得具备可用性,这是最基本的,自然还得是不复杂的应用,编写出来能够为我们完成所期望工作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得在业务处理或者运行环境中,你的编程能够承受相应压力,具备相应的盯扮变更能力。

高质量的Java代码还得具备足够的安全性,能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具有可维护性等等。北大凯毁灶青鸟认为高质量的Java代码是一夜之间练不出来的,还是得坚持不断练习才能够一步一步取得进步,高质量的Java代码你必须从日常就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比如注释该有的得有。余基


系统程序员怎样把代码写得又快又好

很多初学者包括一些有经验的程序员,在敲完代码的最后一个字符后,马上开始编译和运行,迫不急待的想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快速反馈有助于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让编译器帮你检查语法错误可以省些时间,但程序员往往太专注这些错误了,以为改完这些错误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很多错误编译器是发现不了的,像内存错误和线程死锁等等,这些错误可能逃过简单的测试而遗留在代码中,直到集成测试或者软件发布之后才暴露出来,那时就要花更大代价去修改它们了。

修改完编译错误之后就是运行程序了,运行起来有错误,就轮到调试器上场了。花了不少时间去调试,发现无非是些低级错误,或许你会自责自己粗心大意,但是下次可能还是犯同样的错误。更严重的是这种debug&fix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低质量的软件。


让编译器帮你检查语法错误,让调试器帮你查BUG,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确实是又慢又烂的方法。就像你要到离家东边1000米的地方开会,结果你往西边走,又是坐车又是搭飞机,花了一周时间,也绕着地球转了一周,终于到了会议室,你还大发感慨说,现代的交通工具真是发达啊。其实你往东走,走路也只要十多分钟就到了。不管你的调试技巧有多高,都不如一次性写好更高效。


下面是我在阅读自己代码时的一些方法:


检查常见错误


第一遍阅读时主要关注语法错误、代码排版和命名规则等等问题,只要看不顺眼就修改它们。读完之后,你的代码很少有低级错误,看起来也比较干净清爽。第二遍游哗重点关注常见编程错误,比如内存泄露和可能的越界访问,变量没有初始化,函数忘记返回值等等,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介绍这些常见错误,避免这些错误可以为你省大量的时间。如果有时间,在测试完成之后,还可以考虑是否有更好的实现方法,甚至尝试重新去实现它们。说了读者可能不相信,在学习编程的前几年,我经神知行常重写整个模块,只我觉得能做得更好,能验证我的一些想法,或提高我的编程能力,即使连续几天加班到晚上十一点,我也要重写它们。


模拟计算机执行


常猛灶见错误是比较死的东西,按照检查列表一条一条的做就行了。有些逻辑通常不是这么直观的,这时可以自己模拟计算机去执行,假想你自己是计算机,读入这些代码时你会怎么处理。北大青鸟认为这种方法能有效的完善我们的思路,考虑不同的输入数据,各种边界值,这能帮助我们想到一些没有处理的情况,让程序的逻辑更严谨。


③ 程序员需要关注哪些代码优化质量问题

对于程序员来说,软件编程开发代码质量能够直接敏前反应出一个程序员能力的高低,下面北大青鸟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在代码质量优化方面,我们需要关贺闭注哪些问题。

1.吹毛求疵般地执行编码规范


严格执行代码编写规范,可以使一个项目乃至一个公司的代码具有完全统一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编写的一样,而且命名良好的变量,函数,类和注释,也无疑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具体落实到执行层面,可以参照Google的编码规范或者java官方的编码规范,网上可以找到,关键是要严格遵守,并且在codereview时,严格要求,没有按照规范的一定要指出并且要求修改.


实际情况往往是虽然大家都知道优秀的代码规范是怎样的,但在具体写代码的过程中,却执行的差强人意,很多情况是认识上桥拍清不够重视,觉得一个变量或者函数的命名成哪样关系不大,所以不够推敲,注释很多也都不写,codereview的时候大家也都事不关己心态,或者觉得没必要太抠细节,导致慢慢的整个codebase变得越来越差.所以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细节决定成败,提高团队对代码规范的认同及其严格的执行是关键.


2.编写高质量的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容易执行,且对提高代码质量见效快的方法之一还。但还是有很多公司对单元测试重视不够,包括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不写或者随便写写。


有些工程师觉得有测试团队就够了,再写单元测试就是浪费时间。其实测试团队的测试和单元测试是在不同层面上的,测试团队的测试一般是黑盒测试,系统层面的集成测试,对于复杂系统来说,组合爆炸,测试团队无法穷举所有的测试用例。单元测试是代码层面的测试,一般是针对类的测试。既然无法从系统的整体上保证100%符合我们的预期,那单元测试起码能保证我们代码在细粒度上运行符合预期。


有些工程师认为开发任务重没时间写。这个还是没有足够重视单元测试,觉得是可有可无的部分,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写好单元测试,节省很多解决线上bug的时间,开发时间反而更充足了。


还有很多工程师虽然在写单元测试,但只对正常流程做测试。代码中的bug多数是写代码时异常情况没有考虑全面导致的,正常流程一般不会出问题。单元测试的作用就在于测试各种异常情况下代码的运行是否符合预期,所以只对正常流程测试无法发挥单元测试真正的作用。


④ 对于程序员,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该从那些方面努力

1.提高代码的规范性。编码规范 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并且在代码修改的时候很版容易。权
2.对功能进行分类,并拆分。分析出几种处理逻辑。编写代码时,部分代码可以。可以提编码速度。
3.对功能进行分类,并合并。提出共通类。
4.不同的package对应不同的功能。

简单的说,每天写几百行代码。坚持半年或者1年,就知道什么方式是适合你的了。 不写代码,光想,十年也还是那个水平。每个人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写代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时间问,还不如多写写。或者,自己模拟现实个场景(或公司管理制度之类的),然后实现。写几个,很自然的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写了。

⑤ 如何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1. 打好基础
写出高质量代码,并不是搭建空中楼阁,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这里我重点强调与代码质量密切相关的几点:
掌握好开发语言,比如做Android就必须对Java足够熟悉,《Effective Java》一书就是教授大家如何更好得掌握Java, 写出高质量Java代码。
熟悉开发平台, 不同的开发平台,有不同的API, 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同样是Java代码,在PC上写与Android上写很多地方不一样,要去熟悉Android编程的一些特性,iOS编程的一些特性,了解清楚这些,才能写出更加地道的代码,充分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
基础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掌握好这些在解决一些特定问题时,可以以更加优雅有效的方式处理。
基础的设计原则,无需完全掌握23种经典设计模式,只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设计原则即可,甚至你也可以只了解什么是低耦合,并在你的代码中坚持实践,也能写出很不错的代码。
2. 代码标准
代码标准在团队合作中尤为重要,谁也不希望一个项目中代码风格各异,看得让人糟心,即便是个人开发者,现在也需要跟各种开源项目打交道。标准怎么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个人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很多次的代码标准讨论会议,C++, C#, Java等等,大家有时会坚持自己的习惯不肯退让。可现如今时代不一样了,Google等大厂已经为我们制定好了各种标准,不用争了,就用这些业界标准吧。
3. 想好再写
除非你很清楚你要怎么做,否则我不建议边做边想。
你真的搞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了吗?你的方案是否能有效?有没有更优雅简单的方案?准备怎么设计它,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有设计文档,复杂一些的设计需要有同行评审,写代码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前提是你得先想清楚。
4. 代码重构
重构对于代码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正我是很难一次把代码写得让自己满意、无可挑剔,《重构》这本书作为业内经典也理应人人必读,也有其他类似的教授重构技巧的书,有些也非常不错,遗憾的是我发现很多工作多年的同学甚至都没有了解过重构的概念。
5. 技术债务
知乎上最近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有些大公司技术弱爆了?》,其实里面提到的很多归根结底都是技术债务问题,这在一些大公司尤为常见。技术债务话题太大,但就代码质量而言,我只想提一下不要因为这些债是前人留下的你就不去管,现实是没有多少机会让你从一个清爽清新的项目开始做起,你不得不去面对这些,你也没法完全不跟这些所谓的烂代码打交道。
因此我建议各位:当你负责一个小模块时,除了把它做好之外,也要顺便将与之纠缠在一起的技术债务还掉,因为这些债务最终将是整个团队来共同承担,任何一个人都别想独善其身,如果你还对高质量代码有追求的话。
作为团队的技术负责人,也要顶住压力,鼓励大家勇于做出尝试,引导大家不断改进代码质量,不要总是畏手畏脚,停滞不前,真要背锅也得上,要有担当。
6. 代码审查
我曾经听过一些较高级别的技术分享,竟然还不时听到一些呼吁大家要做代码审查的主题,我以为在这个级别的技术会议上,不应再讨论代码审查有什么好,为什么要做代码审查之类的问题。同时我接触过相当多所谓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竟有许多是不做代码审查的,这一度让我颇为意外。
这里也不想多谈如何做好代码审查,只是就代码质量这点,不客气地说:没有过代码审查经历的同学,往往很难写出高质量的代码,尤其是在各种追求速度的糙快猛创业公司。
7. 静态检查
很多代码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些工具来找到,某些场景下,它比人要靠谱得多,至少不会出现某些细节上的遗漏,同时也能有效帮助大家减少代码审查的工作量。
Android开发中有Lint, Find bugs, PMD等优秀静态检查工具可用,通过改进这些工具找出的问题,就能对语法的细节,规范,编程的技巧有更多直观了解。
建议最好与持续集成(CI),代码审查环境配套使用, 每次提交的代码都能自动验证是否通过了工具的代码检查,通过才允许提交。
8. 单元测试
Android单元测试,一直备受争议,主要还是原生的测试框架不够方便,每跑一次用例需要在模拟器或者真机上运行,效率太低,也不方便在CI环境下自动构建单元测试,好在有Robolectric,能帮我们解决部分问题。
单元测试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优点是,当你需要修改大量代码时,尽管放心修改,只需要保证单元测试用例通过即可,无需瞻前顾后。
9. 充分自测
有一种说法:程序员最害怕的是他自己写的代码,尤其是准备在众人面前show自己的工作成果时,因此在写完代码后,需要至少跑一遍基本的场景,一些简单的异常流。在把你的工作成果提交给测试或用户前,充分自测是基本的职业素养,不要总想着让测试帮你找问题,随便用几下就Crash的东西,你好意思拿给别人吗?
10. 善用开源
并非开源的东西,质量就高,但至少关注度较高,使用人数较多,口碑较好的开源项目,质量是有一定保证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即便存在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提交反馈,不断改进。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花时间造的轮子,需要很多精力维护,而充分利用开源项目,能帮助你节省很多时间,把精力专注在最需要你关心的问题上。

⑥ 如何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载选<编程思想>

非程序员 编 著

代码永远会有BUG,在这方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效是程序员必须作到的事情,无错是程序员一生的追求。复用、分而治之、折衷是代码哲学的基本思想。模块化与面向对象是实现高效无错代码的方法。高效无错代码需要思想与实践的不断反复。
1.2.1 命名约定
命令规范基本上采用了微软推荐的匈牙利命名法,略有简化。
1. 常量
常量由大写字母和数字组成,中间可以下划线分隔,如 CPU_8051。
2. 变量
变量由小写(变量类型)字母开头,中间以大写字母分隔,可以添加变量域前缀(变量活动域前缀以下划线分隔)。如: v_nAcVolMin(交流电压最小值)。
变量域前缀见下表
局部变量,如果变量名的含义十分明显,则不加前缀,避免烦琐。如用于循环的int型变量 i,j,k ;float 型的三维坐标(x,y,z)等。
3. 函数名一般由大写字母开头,中间以大写字母分隔,如SetSystemPara。函数命名采用动宾形式。如果函数为最底层,可以考虑用全部小写,单词间采用带下划线的形式。如底层图形函数:pixel、lineto以及读键盘函数get_key 等。
4. 符号名应该通用或者有具体含义,可读性强。尤其是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含义必须清晰。C++中的一些关键词不能作为符号名使用,如class、new、friend等。符号名长度小于31个,与ANSI C 保持一致。命名只能用26个字母,10个数字,以及下划线‘_’来组成,不要使用‘$’‘@’等符号。下划线‘_’使用应该醒目,不能出现在符号的头尾,只能出现在符号中间,且不要连续出现两个。
5. 程序中少出现无意义的数字,常量尽量用宏替代。
1.2.2 使用断言
程序一般分为Debug版本和Release版本,Debug版本用于内部调试,Release版本发行给用户使用。
断言assert是仅在Debug版本起作用的宏,它用于检查“不应该”发生的情况。以下是一个内存复制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如果assert的参数为假,那么程序就会中止(一般地还会出现提示对话,说明在什么地方引发了assert)。
//复制不重叠的内存块
void memcpy(void *pvTo, void *pvFrom, size_t size)
{
void *pbTo = (byte *) pvTo;
void *pbFrom = (byte *) pvFrom;
assert( pvTo != NULL && pvFrom != NULL );
while(size - - > 0 )
*pbTo + + = *pbFrom + + ;
return (pvTo);
}
assert不是一个仓促拼凑起来的宏,为了不在程序的Debug版本和Release版本引起差别,assert不应该产生任何副作用。所以assert不是函数,而是宏。程序员可以把assert看成一个在任何系统状态下都可以安全使用的无害测试手段。
以下是使用断言的几个原则:
1)使用断言捕捉不应该发生的非法情况。不要混淆非法情况与错误情况之间的区别,后者是必然存在的并且是一定要作出处理的。
2)使用断言对函数的参数进行确认。
3)在编写函数时,要进行反复的考查,并且自问:“我打算做哪些假定?”一旦确定了的假定,就要使用断言对假定进行检查。
4)一般教科书都鼓励程序员们进行防错性的程序设计,但要记住这种编程风格会隐瞒错误。当进行防错性编程时,如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确发生了,则要使用断言进行报警。
1.2.3 优化/效率
规则一:对于在中断函数/线程和外部函数中均使用的全局变量应用volatile定义。例如:
volatile int ticks;
void timer(void) interrupt 1 //中断处理函数
{
ticks++
}
void wait(int interval)
{
tick=0;
while(tick<interval);
}
如果未用volatile,由于while循环是一个空循环,编译器优化后(编译器并不知道此变量在中断中使用)将会把循环优化为空操作!这就显然不对了。
规则二:不要编写一条过分复杂的语句,紧凑的C++/C代码并不见到能得到高效率的机器代码,却会降低程序的可理解性,程序出错误的几率也会提高。
规则三:变量类型编程中应用原则:尽量采用小的类型(如果能够不用“Float”就尽量不要去用)以及无符号Unsigned类型,因为符号运算耗费时间较长;同时函数返回值也尽量采用Unsigned类型,由此带来另外一个好处:避免不同类型数据比较运算带来的隐性错误。

1.2.4 其他
规则一:不要编写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函数,在函数的返回值中,不要将正常值和错误标志混在一起。
规则二:不要将BOOL值TRUE和FALSE对应于1和0进行编程。大多数编程语言将FALSE定义为0,任何非0值都是TRUE。Visual C++将TRUE定义为1,而Visual Basic则将TRUE定义为-1。例如:
BOOL flag;

if(flag) { // do something } // 正确的用法
if(flag==TRUE) { // do something } // 危险的用法
if(flag==1) { // do something } // 危险的用法
if(!flag) { // do something } // 正确的用法
if(flag==FALSE) { // do something } // 不合理的用法
if(flag==0) { // do something } // 不合理的用法
规则三:小心不要将“= =”写成“=”,编译器不会自动发现这种错误。
规则四:建议统一函数返回值为无符号整形,0代表无错误,其他代表错误类型。

1.3 模块化的C编程

C语言虽然不具备C++的面向对象的成分,但仍应该吸收面向对象的思想,采用模块化编程思路。面向对象的思想与面向对象的语言是两个概念。非面向对象的语言依然可以完成面向对象的编程,想想C++的诞生吧!
C++没有理由对C存在傲慢与偏见,不是任何场合C++方法都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譬如面对嵌入式系统效率和空间的双重需求。注意我们谈的是方法,而不是指编译器。
C在软件开发上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对数据存取的控制(封装),C编程者乐而不疲的使用着大量extern形式的全局变量在各模块间交换着数据,“多方便啊”编程者乐曰,并传授给下一个编程者。这样多个变量出现在多个模块中,剪不断理还乱,直到有一天终于发现找一个“人”好难。一个东西好吃,智者浅尝之改进之,而愚者只会直至撑死。
这世上本没有什么救世主,应在C上多下功夫,程序员和C缔造者早就有过思考,相信野百合也有春天,还是看看C语言如何实现模块化编程方法,在部分程度上具备了OO特性封装与多态。
在具体阐述之前,需要明确生存期与可见性的概念。生存期指的是变量在内存的生存周期,可见性指的是变量在当前位置是否可用。两者有紧密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一个人存在但不可见只能解释成上帝或灵魂,一个变量存在但不可见却并非咄咄怪事,模块化方法正是利用了静态函数、静态变量这些“精灵”们特殊的生存期与可见性。
最后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这里的模块是以一个.C文件为单位。
规则一:利用函数命名规则和静态函数
模块中不被其他模块调用的内部函数采用以下命名规则:用全部小写,单词间采用带下划线的形式。如底层图形函数:pixel、lineto以及读键盘函数get_key等。这些函数应定义为static静态函数,这样在其他模块错误地调用这些函数时编译器能给出错误(如BC编译器)。(注意:有些编译器不能报告错误,但为了代码风格一致和函数层次清晰,仍建议这样作)。
规则二:利用静态变量
模块中不能被其他模块读写的全局变量应采用static声明,这样在其他模块错误地读写这些变量时编译器能给出警告(C51编译器)或错误(BC编译器)。
规则三:引入OO接口概念和指针传参
模块间的数据接口(也就是函数)应该事先较充分考虑,需要哪些接口,通过接口需要操作哪些数据,尽量作到接口的不变性。
模块间地数据交换尽量通过接口完成,方法是通过函数传参数,为了保证程序高效和减少堆栈空间,传大量参数(如结构)应采用传址的方式,通过指针作为函数参数或函数返回指针,尽量杜绝extern形式的全局变量,请注意是extern形式的全局变量,模块内部的全局变量是允许和必须的。
传指针参数增加的开销主要是作参数的指针和局部指针的数据空间(嵌入式系统(如C51)往往由于堆栈空间有限,函数参数会放到外部RAM的堆栈中),增加的代码开销仅是函数的调用,带来的是良好的模块化结构,而且使用接口函数会比在代码中多处直接使用全局变量大大节约代码空间。
需注意一点的事物总有他的两面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对于需要频繁访问的变量如果仍采用接口传递,函数调用的开销是巨大的,这时应考虑仍采用extern全局变量。
以下演示了两个C模块交换数据:
//Mole1.C
OneStruct* void GetOneStruct(void); //获取模块1数据接口
void SetOneStruct(OneStruct* pOneStruct); //写模块1数据接口

struct OneStruct
{
int m¬_imember;
//……
}t1; //模块1的数据

//t1初始化代码…..

OneStruct* void GetOneStruct(void)
{
OneStruct* pt1; //只需定义一个局部变量
t1.imember=15;
pt1=&t1;
return pt1;
}

void SetOneStruct(OneStruct* pOneStruct)
{
t1.imember=pOneStruct->imember;
//…….
}

//Mole2.C
void OperateOneStruct(void); //模块2通过模块1提供的接口操作模块1的数据
OneStruct* void GetOneStruct(void);
void SetOneStruct(OneStruct* pOneStruct);

void OperateOneStruct(void)
{
OneStruct* pt2; //只需定义一个局部变量
pt2=GetOneStruct(); //读取数据
SetOneStruct(pt2); //改写数据
}
采用接口访问数据可以避免一些错误,因为函数返回值只能作右值,全局变量则不然。
例如 cOneChar == 4; 可能被误为cOneChar = 4;
规则四:有限的封装与多态
不要忘记C++的class源于C的struct,C++的虚函数机制实质是函数指针。为了使数据、方法能够封装在一起,提高代码的重用度,如对于一些与硬件相关的数据结构,建议采用在数据结构中将访问该数据结构的函数定义为结构内部的函数指针。这样当硬件变化,需要重写访问该硬件的函数,只要将重写的函数地址赋给该函数指针,高层代码由于使用的是函数指针,所以完全不用动,实现代码重用。而且该函数指针可以通过传参数或全局变量的方式传给高层代码,比较方便。例如:
struct OneStruct
{
int m¬_imember;
int (*func)(int,int);
//……
}t2;

⑦ 如何提高团队代码质量

一、最根本也是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设计系统架构阶段就需要充分地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模块的高聚合性以及接口灵活易用的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和对需求的分析、系统的了解和经验有很大关系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经常对架构的思考与实践。交给团队里面最牛逼的一个人去主导,比较牛逼的几人参与讨论来做这一步吧。
二、选用一个适合需求的开发框架,会让你事倍功半。PHP的框架有很多,各自有各自的特性和优劣,可以比较选择。Python的tornado在做Web应用的时候比较方便。同样前段也需要代码框架的支持,Javascript中jQuery能胜任大多数项目,HTML和CSS可以尝试使用Twitter的Bootstrap。使用框架对代码的健壮性有帮助吗?当然有!因为框架封装实现很多常用的功能,这样我们自己的代码量会大大减少。直观一点讲,代码量少了,bug自然就少了。其实最重要的是代码量少了,程序的逻辑和结构会更加清晰,从而减少Bug的出现。
三、多人协作需要良好的代码管理工具。SVN可以考虑淘汰了,用分布式的GIT。
四、团队还需要统一的开发环境。包括统一的编码规范、统一的语言版本、统一的编辑器配置(tab和空格之类)、统一的文件编码,统一的数据库等等。这样可以完全避免因为环境不同而导致的Bug。
五、较优秀的程序员应该负责较初级的程序员的代码质量,定期对初级程序员的代码进行review。同时团队内部应该有针对性对一些比较复杂或者变态的部分进行code review。
六、对于系统的破窗和肿瘤,要适时适量地清除,绝对不能放任不管。

⑧ 一堂如何提高代码质量的培训课

今天这堂培训课讲什么呢?我既不讲Spring,也不讲Hibernate,更不讲Ext,我不讲任何一个具体的技术。我们抛开任何具体的技术,来谈谈如何提高代码质量。如何提高代码质量,相信不仅是在座所有人苦恼的事情,也是所有软件项目苦恼的事情。如何提高代码质量呢,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高质量的代码。 高质液搏量代码的三要素 我们评价高质量代码有三要素:可读性、可维护性、可变更性。我们的代码要一个都不能少地达到了这三要素的要求才能算高质量的代码。 1. 可读性强 一提到可读性似乎有一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但令人沮丧的是,虽然大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可读性,但我们的代码在可读性方面依然做得非常糟糕。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常常需要去阅读他人的代码,维护他人设计的模块。每当我看到大段大段、密密麻麻的代码,而且还没有任何的注释时常常感慨不已,深深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由于分孝埋唯工的需要,我们写的代码难免需要别人去阅读和维护的。而对于许多程序员来说,他们很少去阅读和维巧培护别人的代码。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少关注代码的可读性,也对如何提高代码的可读性缺乏切身体会。有时即使为代码编写了注释,也常常是注释语言晦涩难懂形同天书,令阅读者反复斟酌依然不明其意。针对以上问题,我给大家以下建议: 1)不要编写大段的代码 如果你有阅读他人代码的经验,当你看到别人写的大段大段的代码,而且还不怎么带注释,你是怎样的感觉,是不是“嗡”地一声头大。各种各样的功能纠缠在一个方法中,各种变量来回调用,相信任何人多不会认为它是高质量的代码,但却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编写的程序了。如果现在你再回顾自己写过的代码,你会发现,稍微编写一个复杂的功能,几百行的代码就出去了。一些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分段。将大段的代码经过整理,分为功能相对独立的一段又一段,并且在每段的前端编写一段注释。这样的编写,比前面那些杂乱无章的大段代码确实进步了不少,但它们在功能独立性、可复用性、可维护性方面依然不尽人意。从另一个比较专业的评价标准来说,它没有实现低耦合、高内聚。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将这些相对独立的段落另外封装成一个又一个的函数。 许多大师在自己的经典书籍中,都鼓励我们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应当养成不断重构的习惯。我们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常常要编写一些复杂的功能,起初是写在一个类的一个函数中。随着功能的逐渐展开,我们开始对复杂功能进行归纳整理,整理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独立功能。这些独立功能有它与其它功能相互交流的输入输出数据。当我们分析到此处时,我们会非常自然地要将这些功能从原函数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函数,供原函数调用。在编写这些函数时,我们应当仔细思考一下,为它们取一个释义名称,并为它们编写注释(后面还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函数应当放到什么地方。这些函数可能放在原类中,也可能放到其它相应职责的类中,其遵循的原则应当是“职责驱动设计”(后面也将详细描述)。 下面是我编写的一个从XML文件中读取数据,将其生成工厂的一个类。这个类最主要的一段程序就是初始化工厂,该功能归纳起来就是三部分功能:用各种方式尝试读取文件、以DOM的方式解析XML数据流、生成工厂。而这些功能被我归纳整理后封装在一个不同的函数中,并且为其取了释义名称和编写了注释: Java代码/** * 初始化工厂。根据路径读取XML文件,将XML文件中的数据装载到工厂中 * @param path XML的路径 */publicvoid initFactory(String path){ if(findOnlyOneFileByClassPath(path)){return;} if(findResourcesByUrl(path)){return;} if(findResourcesByFile(path)){return;} this.paths = new String[]{path}; } /** * 初始化工厂。根据路径列表依次读取XML文件,将XML文件中的数据装载到工厂中 * @param paths 路径列表 */publicvoid initFactory(String[] paths){ for(int i=0; i>Java>>Code Style>>Code Templates>>Comments”中,可以简单的修改一下。 “Files”代表的是我们每新建一个文件(可能是类也可能是接口)时编写的注释,我通常设定为: Java代码/* * created on ${date} */ “Types”代表的是我们新建的接口或类前的注释,我通常设定为: Java代码/** * * @author ${user} */ 第一行为一个空行,是用于你写该类的注释。如果你采用“职责驱动设计”,这里首先应当描述的是该类的职责。如果需要,你可以写该类一些重要的方法及其用法、该类的属性及其中文含义等。 ${user}代表的是你在windows中登陆的用户名。如果这个用户名不是你的名称,你可以直接写死为你自己的名称。 其它我通常都保持为默认值。通过以上设定,你在创建类或接口的时候,系统将自动为你编写好注释,然后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改,大大提高注释编写的效率。 同时,如果你在代码中新增了一个函数时,通过Alt+Shift+J快捷键,可以按照模板快速添加注释。 在编写代码时如果你编写的是一个接口或抽象类,我还建议你在@author后面增加@see注释,将该接口或抽象类的所有实现类列出来,因为阅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寻找接口或抽象类的实现类比较困难。 Java代码/** * 抽象的单表数组查询实现类,仅用于单表查询 * @author 范钢* @see com.htxx.support.query.DefaultArrayQuery * @see com.htxx.support.query.DwrQuery */publicabstractclass ArrayQuery implements ISingleQuery { ... 2. 可维护性 软件的可维护性有几层意思,首先的意思就是能够适应软件在部署和使用中的各种情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对我们的软件提出的要求就是不能将代码写死。 1)代码不能写死 我曾经见我的同事将系统要读取的一个日志文件指定在C盘的一个固定目录下,如果系统部署时没有这个目录以及这个文件就会出错。如果他将这个决定路径下的目录改为相对路径,或者通过一个属性文件可以修改,代码岂不就写活了。一般来说,我在设计中需要使用日志文件、属性文件、配置文件,通常都是以下几个方式:将文件放到与类相同的目录,使用ClassLoader.getResource()来读取;将文件放到classpath目录下,用File的相对路径来读取;使用web.xml或另一个属性文件来制定读取路径。 我也曾见另一家公司的软件要求,在部署的时候必须在C:/bea目录下,如果换成其它目录则不能正常运行。这样的设定常常为软件部署时带来许多的麻烦。如果服务器在该目录下已经没有多余空间,或者已经有其它软件,将是很挠头的事情。 2)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 除此之外,在设计的时候,如果将一些关键参数放到配置文件中,可以为软件部署和使用带来更多的灵活性。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软件设计时,应当有更多的意识,考虑到软件应用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比如,有一次我在设计财务软件的时候,考虑到一些单据在制作时的前置条件,在不同企业使用的时候,可能要求不一样,有些企业可能要求严格些而有些要求松散些。考虑到这种可能的变化,我将前置条件设计为可配置的,就可能方便部署人员在实际部署中进行灵活变化。然而这样的配置,必要的注释说明是非常必要的。 软件可维护性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软件的设计便于日后的变更。这一层意思与软件的可变更性是重合的。所有的软件设计理论的发展,都是从软件的可变更性这一要求逐渐展开的,它成为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核心。 3. 可变更性 前面我提到了,软件的变更性是所有软件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软件的可变更性呢?按照现在的软件理论,客户对软件的需求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当软件设计好以后,为应对客户需求的变更而进行的代码修改,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软件设计的可变更性。由于软件合理的设计,修改所付出的代价越小,则软件的可变更性越好,即代码设计的质量越高。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是,无论客户需求怎样变化,软件只需进行适当的修改就能够适应。但这之所以称之为理想状态,因为客户需求变化是有大有小的。如果客户需求变化非常大,即使再好的设计也无法应付,甚至重新开发。然而,客户需求的适当变化,一个合理的设计可以使得变更代价最小化,延续我们设计的软件的生命力。 1)通过提高代码复用提高可维护性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我要维护的一个系统因为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对机关级次的计算方式需要改变一种策略。如果这个项目统一采用一段公用方法来计算机关级次,这样一个修改实在太简单了,就是修改这个公用方法即可。但是,事实却不一样,对机关级次计算的代码遍布整个项目,甚至有些还写入到了那些复杂的SQL语句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样一个需求的修改无异于需要遍历这个项目代码。这样一个实例显示了一个项目代码复用的重要,然而不幸的是,代码无法很好复用的情况遍布我们所有的项目。代码复用的道理十分简单,但要具体运作起来非常复杂,它除了需要很好的代码规划,还需要持续地代码重构。 对整个系统的整体分析与合理规划可以根本地保证代码复用。系统分析师通过用例模型、领域模型、分析模型的一步一步分析,最后通过正向工程,生成系统需要设计的各种类及其各自的属性和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功能被合理地划分到这个类中,可以很好地保证代码复用。 采用以上方法虽然好,但技术难度较高,需要有高深的系统分析师,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普遍采用的,特别是时间比较紧张的项目。通过开发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的重构,也许更加实用。当某个开发人员在开发一段代码时,发现该功能与前面已经开发功能相同,或者部分相同。这时,这个开发人员可以对前面已经开发的功能进行重构,将可以通用的代码提取出来,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便于各个地方可以使用。 一些比较成功的项目组会指定一个专门管理通用代码的人,负责收集和整理项目组中各个成员编写的、可以通用的代码。这个负责人同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代码编写功力,因为将专用代码提升为通用代码,或者以前使用该通用代码的某个功能,由于业务变更,而对这个通用代码的变更要求,都对这个负责人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 虽然后一种方式非常实用,但是它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不能从整体上对项目代码进行有效规划。正因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在项目中应当配合使用。 2)利用设计模式提高可变更性 对于初学者,软件设计理论常常感觉晦涩难懂。一个快速提高软件质量的捷径就是利用设计模式。这里说的设计模式,不仅仅指经典的32个模式,是一切前人总结的,我们可以利用的、更加广泛的设计模式。 a. if...else... 这个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最早是哪位大师总结的,它出现在Larman的《UML与模式应用》,也出现在出现在Mardin的《敏捷软件开发》。它是这样描述的:当你发现你必须要设计这样的代码:“if...elseif...elseif...else...”时,你应当想到你的代码应当重构一下了。我们先看看这样的代码有怎样的特点。 Java代码if(var.equals("A")){ doA(); } elseif(var.equals("B")){ doB(); } elseif(var.equals("C")){ doC(); } else{ doD(); } 这样的代码很常见,也非常平常,我们大家都写过。但正是这样平常才隐藏着我们永远没有注意的问题。问题就在于,如果某一天这个选项不再仅仅是A、B、C,而是增加了新的选项,会怎样呢?你也许会说,那没有关系,我把代码改改就行。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大型软件研发与维护中有一个原则,每次的变更尽量不要去修改原有的代码。如果我们重构一下,能保证不修改原有代码,仅仅增加新的代码就能应付选项的增加,这就增加了这段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变更性,提高了代码质量。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 经过深入分析你会发现,这里存在一个对应关系,即A对应doA(),B对应doB()...如果将doA()、doB()、doC()...与原有代码解耦,问题就解决了。如何解耦呢?设计一个接口X以及它的实现A、B、C...每个类都包含一个方法doX(),并且将doA()的代码放到A.doX()中,将doB()的代码放到B.doX()中...经过以上的重构,代码还是这些代码,效果却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只需要这样写: Java代码X x = factory.getBean(var); x.doX(); 这样就可以实现以上的功能了。我们看到这里有一个工厂,放着所有的A、B、C...并且与它们的key对应起来,并且写在配置文件中。如果出现新的选项时,通过修改配置文件就可以无限制的增加下去。 这个模式虽然有效提高了代码质量,但是不能滥用,并非只要出现if...else...就需要使用。由于它使用了工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代码复杂度,因此仅仅在选项较多,并且增加选项的可能性很大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另外,要使用这个模式,继承我在附件中提供的抽象类XmlBuildFactoryFacade就可以快速建立一个工厂。如果你的项目放在spring或其它可配置框架中,也可以快速建立工厂。设计一个Map静态属性并使其V为这些A、B、C...这个工厂就建立起来了。 b. 策略模式 也许你看过策略模式(strategy model)的相关资料但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你快速理解它。如果一个员工系统中,员工被分为临时工和正式工并且在不同的地方相应的行为不一样。在设计它们的时候,你肯定设计一个抽象的员工类,并且设计两个继承类:临时工和正式工。这样,通过下溯类型,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临时工和正式工的各自行为。在另一个系统中,员工被分为了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且也在不同的地方相应的行为不一样。同样,我们在设计时也是设计一个抽象的员工类,并且设计数个继承类: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现在,我们要把这两个系统合并起来,也就是说,在新的系统中,员工既被分为临时工和正式工,又被分为了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这时候如何设计。如果我们还是使用以往的设计,我们将不得不设计很多继承类:销售临时工、销售正式工、技术临时工、技术正式工。。。如此的设计,在随着划分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的选项的增多,呈笛卡尔增长。通过以上一个系统的设计,我们不得不发现,我们以往学习的关于继承的设计遇到了挑战。 解决继承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策略模式。在这个应用中,员工之所以要分为临时工和正式工,无非是因为它们的一些行为不一样,比如,发工资时的计算方式不同。如果我们在设计时不将员工类分为临时工类和正式工类,而仅仅只有员工类,只是在类中增加“工资发放策略”。当我们创建员工对象时,根据员工的类型,将“工资发放策略”设定为“临时工策略”或“正式工策略”,在计算工资时,只需要调用策略类中的“计算工资”方法,其行为的表现,也设计临时工类和正式工类是一样的。同样的设计可以放到销售人员策略、技术人员策略、管理人员策略中。一个通常的设计是,我们将某一个影响更大的、或者选项更少的属性设计成继承类,而将其它属性设计成策略类,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使用策略模式,你同样把代码写活了,因为你可以无限制地增加策略。但是,使用策略模式你同样需要设计一个工厂——策略工厂。以上实例中,你需要设计一个发放工资策略工厂,并且在工厂中将“临时工”与“临时工策略”对应起来,将“正式工”与“正式工策略”对应起来。 c. 适配器模式 我的笔记本是港货,它的插头与我们常用的插座不一样,所有我出差的时候我必须带一个适配器,才能使用不同地方的插座。这是一个对适配器模式最经典的描述。当我们设计的系统要与其它系统交互,或者我们设计的模块要与其它模块交互时,这种交互可能是调用一个接口,或者交换一段数据,接受方常常因发送方对协议的变更而频繁变更。这种变更,可能是接受方来源的变更,比如原来是A系统,现在变成B系统了;也可能是接受方自身的代码变更,如原来的接口现在增加了一个参数。由于发送方的变更常常导致接受方代码的不稳定,即频繁跟着修改,为接受方的维护带来困难。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马上想到的就是采用适配器模式。在设计时,我方的接口按照某个协议编写,并且保持固定不变。然后,在与真正对方接口时,在前段设计一个适配器类,一旦对方协议发生变更,我可以换个适配器,将新协议转换成原协议,问题就解决了。适配器模式应当包含一个接口和它的实现类。接口应当包含一个本系统要调用的方法,而它的实现类分别是与A系统接口的适配器、与B系统接口的适配器... 我曾经在一个项目中需要与另一个系统接口,起初那个系统通过一个数据集的方式为我提供数据,我写了一个接收数据集的适配器;后来改为用一个XML数据流的形式,我又写了一个接收XML的适配器。虽然为我提供数据的方式不同,但是经过适配器转换后,输出的数据是一样的。通过在spring中的配置,我可以灵活地切换到底是使用哪个适配器。 d. 模板模式 32个经典模式中的模板模式,对开发者的代码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开发者对自己开发的所有代码有一个相互联系和从中抽象的能力,从各个不同的模块和各个不同的功能中,抽象出其过程比较一致的通用流程,最终形成模板。譬如说,读取XML并形成工厂,是许多模块常常要使用的功能。它们虽然有各自的不同,但是总体流程都是一样的:读取XML文件、解析XML数据流、形成工厂。正因为有这样的特征,它们可以使用共同的模板,那么,什么是模板模式呢? 模板模式(Template Model)通常有一个抽象类。在这个抽象类中,通常有一个主函数,按照一定地顺序去调用其它函数。而其它函数往往是某这个连续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如以上实例中的读取XML文件、解析XML数据流、形成工厂等步骤。由于这是一个抽象类,这些步骤函数可以是抽象函数。抽象类仅仅定义了整个过程的执行顺序,以及一些可以通用的步骤(如读取XML文件和解析XML数据流),而另一些比较个性的步骤,则由它的继承类自己去完成(如上例中的“形成工厂”,由于各个工厂各不一样,因此由各自的继承类自己去决定它的工厂是怎样形成的)。 各个继承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重载重新定义各个步骤函数。但是,模板模式要求不能重载主函数,因此正规的模板模式其主函数应当是final(虽然我们常常不这么写)。另外,模板模式还允许你定义的这个步骤中,有些步骤是可选步骤。对与可选步骤,我们通常称为“钩子(hood)”。它在编写时,在抽象类中并不是一个抽象函数,但却是一个什么都不写的空函数。继承类在编写时,如果需要这个步骤则重载这个函数,否则就什么也不写,进而在执行的时候也如同什么都没有执行。 通过以上对模板模式的描述可以发现,模板模式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的代码复用程度。 以上一些常用设计模式,都能使我们快速提高代码质量。还是那句话,设计模式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初学者快速提高的捷径。然而,如果说提高代码复用是提高代码质量的初阶,使用设计模式也只能是提高代码质量的中阶。那么,什么是高阶呢?我认为是那些分析设计理论,更具体地说,就是职责驱动设计和领域驱动设计。 3)职责驱动设计和领域驱动设计 前面我提到,当我们尝试写一些复杂功能的时候,我们把功能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函数。但是,应当将这些函数分配到哪个类中呢?也就是系统中的所有类都应当拥有哪些函数呢?或者说应当表现出哪些行为呢?答案就在这里:以职责为中心,根据职责分配行为。我们在分析系统时,首先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用例分析,然后根据用例绘制领域模式和分析模型,整个系统最主要的类就形成了。通过以上分析形成的类,往往和现实世界的对象是对应的。正因为如此,软件世界的这些类也具有了与现实世界的对象相对应的职责,以及在这些职责范围内的行为。 职责驱动设计(Responsibility Drive Design,RDD)是Craig Larman在他的经典著作《UML和模式应用》中提出的。职责驱动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在对一个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时候,应当以职责为中心,根据职责分配行为。这种思想首先要求我们设计的所有软件世界的对象,应当与现实世界尽量保持一致,他称之为“低表示差异”。有了低表示差异,一方面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当业务发生变更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应对变更。 Craig Larman在提出职责驱动设计理论的同时,还提出了GRASP设计模式,来丰富这个理论。在GRASP设计模式中,我认为,低耦合、高内聚、信息专家模式最有用。 继Craig Larman提出的职责驱动设计数年之后,另一位大师提出了领域驱动设计。领域驱动设计(Domain Drive Design,DDD)是Eric Evans在他的同名著作《领域驱动设计》中提出的。在之前的设计理论中,领域模型是从用例模型到分析模型之间的一种中间模型,也就是从需求分析到软件开发之间的一种中间模型。这么一个中间模型,既不是需求阶段的重要产物,在开发阶段也不以它作为标准进行开发,仅仅是作为参考,甚至给人感觉有一些多余。但是,Evans在领域驱动设计中,将它放到了一个无比重要的位置。按照领域驱动设计的理论,在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人员使用领域模型与客户进行沟通;在设计开发阶段,开发人员使用领域模型指导设计开发;在运行维护和二次开发阶段,维护和二次开发人员使用领域模型理解和熟悉系统,并指导他们进行维护和二次开发。总之,在整个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中,领域模型都成为了最核心的内容。 领域驱动设计继承了职责驱动设计。在领域驱动设计中强调的,依然是低表示差异,以及职责的分配。但是,如何做到低表示差异呢?如何完成职责分配呢?领域驱动设计给了我们完美的答案,那就是建立领域模型。领域驱动设计改变了我们的设计方式。在需求分析阶段,用例模型已不再是这个阶段的核心,而是建立领域模型。在开发和二次开发阶段,开发人员也不再是一埋头地猛扎进程序堆里开始编程,而是首先细致地进行领域模型分析。领域驱动设计强调持续精化,使领域模型不再是一旦完成分析就扔在一边不再理会的图纸,而是在不断理解业务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精化领域模型,进而驱动我们代码的精化。领域驱动设计强调的不再是一次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它看得更加长远,它强调的是一套软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做的工作。我认为,领域驱动设计是提高代码质量的最高等级。当时,使用领域驱动设计进行软件开发是一场相当巨大的改革,它颠覆了我们过去的所有开发模式,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去实践和改变。 职责驱动设计 随着软件业的不断发展,随着软件需求的不断扩大,软件所管理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过去一个软件仅仅管理一台电脑的一个小小的功能,而现在被扩展到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链。过去我们开发一套软件,只有少量的二次开发,当它使用到一定时候我们就抛弃掉重新又开发一套。现在,随着用户对软件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很难说抛弃一套软件重新开发了,更多的是在一套软件中持续改进,使这套软件的生命周期持续数年以及数个版本。正是因为软件业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压力,我们的代码质量,我们开发的软件拥有的可变更性和持续改进的能力,成为软件制胜的关键因素,令我们不能不反思。 代码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低耦合,高内聚 耦合就是对某元素与其它元素之间的连接、感知和依赖的量度。耦合包括: 1.元素B是元素A的属性,或者元素A引用了元素B的实例(这包括元素A调用的某个方法,其参数中包含元素B)。 2.元素A调用了元素B的方法。 3.元素A直接或间接成为元素B的子类。 4.元素A是接口B的实现。 如果一个元素过于依赖其它元素,一旦它所依赖的元素不存在,或者发生变更,则该元素将不能再正常运行,或者不得不相应地进行变更。因此,耦合将大大影响代码的通用性和可变更性。 内聚,更为专业的说法叫功能内聚,是对软件系统中元素职责相关性和集中度的度量。如果元素具有高度相关的职责,除了这些职责内的任务,没有其它过多的工作,那么该元素就具有高内聚性,反之则为低内聚性。内聚就像一个专横的管理者,它只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而将其它与它相关的事情,分配给别人去做。 高质量的代码要求我们的代码保持低耦合、高内聚。但是,这个要求是如此的抽象与模糊,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软件大师们告诉我们了许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Craig Larman的职责驱动设计。 职责驱动设计(Responsibility Drive Design,RDD)是Craig Larman在他的经典著作《UML和模式应用》中提出的。要理解职责驱动设计,我们首先要理解“低表示差异”。 低表示差异 我们开发的应用软件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因此,软件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当我们在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需求分析员实际上是从客户那里在了解现实世界事物的规则、工作的流程。如果我们在软件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将软件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我们的软件将更加本色地还原事物最本质的规律。这样的设计,就称之为“低表示差异”。 采用“低表示差异”进行软件设计,现实世界有什么事物,就映射为软件世界的各种对象(类);现实世界的事物拥有什么样的职责,在软件世界里的对象就拥有什么样的职责;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因为它的职责而产生的行为,在软件世界中就反映为对象所拥有的函数。 低表示差异,使分析设计者对软件的分析和设计更加简单,思路更加清晰;使代码更加可读,阅读者更加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

⑨ 如何提高C++代码质量

使用集成插件 pc-lint,可以实时监测代码规范。

提高编码思想推荐看下effective C++: 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u010745238/7028005

⑩ 北大青鸟java培训:Java代码质量如何提升

对于一个Java程序员来说,Java代码质量是一定要追求的。
如果你不能够保证自己的Java代码的质量,想必局戚岩你很难在一家公司待得长久,并且有很大的晋升发展空间。
Java代码质量如何提升?安徽电脑培训http://www.kmbdqn.cn/认为作为一个Java程序员,这是你必须时常思考,并且还是得采取行动仔皮切实提升的。
Java代码质量如何提升?你时常跟Java代码打交道,你觉得什么样子的Java代码是具备高质量的呢?高满足需求性,高度理解性,高度可测试性,高度可扩展性,高度可维护性等等,那么很多人大致的概念是有的,但是具体是怎么样的,还是有点懵的,那么就让北大青鸟小编具体为你举下例子。
比如高满足需求性,你所编写的Java代码,如果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很多时候它就是废的,桐御尽管在你眼中它相当的完美,但是你所编写的Java代码一定是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
高度理解性,就是你所编写的Java代码,不能够就你一个人看懂就行了,你还得有的地方稍加注释,让其他的人也理解,让其他人可读。
Java代码的高度可测试性:是指软件发现故障并隔离定位其故障的能力特性,以及在一定的时间或成本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测试的能力。
Java代码高度可扩展性:即预留以后变更代码的空间。
Java代码高度可维护性:软件研发完了,是研发阶段的终止,却是软件运营维护的开始。

阅读全文

与怎么提高代码质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s前往文件夹 浏览:694
信捷plc编程用哪个软件 浏览:939
vba导入文件 浏览:690
更新后版本英文怎么说 浏览:267
桌面云配置文件分离 浏览:505
iphone5如何升级4g网络 浏览:5
团购是在哪个app 浏览:897
打开多个word文档图片就不能显示 浏览:855
腾讯新闻怎么切换版本 浏览:269
app安装失败用不了 浏览:326
桌面文件鼠标点开会变大变小 浏览:536
手机误删系统文件开不了机 浏览:883
微信兔子甩耳朵 浏览:998
android蓝牙传文件在哪里 浏览:354
苹果6s软解是真的吗 浏览:310
c语言代码量大 浏览:874
最新网络卫星导航如何使用 浏览:425
以下哪些文件属于图像文件 浏览:774
zycommentjs 浏览:414
确认全血细胞减少看哪些数据 浏览:2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