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TCP/IP协议是怎么实现的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简单地说,就是由底层的IP协议和TCP协议组成的。
在Internet没有形成之前,各个地方已经建立了很多小型的网络,称为局域网,Internet的中文意义是"网际网",它实际上就是将全球各地的局域网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网之间的网(即网际网)"。然而,在连接之前的各式各样的局域网却存在不同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规则,将这些小网连接起来后各网之间要通过什么样的规则来传输数据呢?这就象世界上有很多个国家,各个国家的人说各自的语言,世界上任意两个人要怎样才能互相沟通呢?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说同一种语言(即世界语),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TCP/IP协议正是Internet上的"世界语"。
TCP/IP协议的开发工作始于70年代,是用于互联网的第一套协议。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点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1.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2.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象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
TCP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UDP
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对于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落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骗UDP包比欺骗TCP包更容易,因为UDP没有建立初始化连接(也可以称为握手)(因为在两个系统间没有虚电路),也就是说,与UDP相关的服务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ICMP
ICMP与IP位于同一层,它被用来传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来提供有关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径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机通向其他系统的更准确的路径,而‘Unreachable’信息则指出路径有问题。另外,如果路径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连接‘体面地’终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于ICMP的服务。
TCP和UDP的端口结构
TCP和UDP服务通常有一个客户/服务器的关系,例如,一个Telnet服务进程开始在系统上处于空闲状态,等待着连接。用户使用Telnet客户程序与服务进程建立一个连接。客户程序向服务进程写入信息,服务进程读出信息并发出响应,客户程序读出响应并向用户报告。因而,这个连接是双工的,可以用来进行读写。
两个系统间的多重Telnet连接是如何相互确认并协调一致呢?TCP或UDP连接唯一地使用每个信息中的如下四项进行确认:
源IP地址---发送包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接收包的IP地址。
源端口---源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目的端口---目的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注:端口是一个软件结构,被客户程序或服务进程用来发送和接收信息。一个端口对应一个16比特的数。服务进程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端口,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这些端口号是‘广为人知’的,因为在建立与特定的主机或服务的连接时,需要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通讯。
Ⅱ Fanuc 控制面板通信协议及其在数控端的配置文件是怎样的
FANUC使用的自家开发的非开放协议,研究这个没有任何意义。如果需要上位机与NC系统进行通讯,建议研究一下Focas函数库相关内容
Ⅲ 如何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通讯协议用C语言可以实现的。
用C语言肯定可以实现!要先在接收端的单片机处理设定好,就是你收到了什么数据,要判定数据是否正确,要是正确的话,就要回复什么数据;不正确就不响应。你可以看看485通信的例子。
Ⅳ 如何实现两台主机之间的通信
VB用winsock控件吧,网上例子太多了,你也可以看看书
用Winsock实现点对点通信
作者不详
Winsock控件是VB5.0的新增功能,它解决了以往应用VB编程时网络中应用程序之间无法实现点对点通信的难题。Winsock使用的TCP协议和UDP协议允许建立并保持一个到远程计算机上的连接,且可以在连接结束之前实时地进行数据交换。用户仅通过设置属性并借助事件处理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连接到一个远程的计 算机上,而且只用两个命令就可以实现数据交换。
使用TCP协议时,如果需要创建一个客户应用程序,就必须识别服务器的名称或IP地址。
应用程序的通信端口随时都将仔细监测对方发出的消息,这是系统进行可靠连接的保证。一旦连接发生,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SendData发送和接收数据,并借助GetData把自己的数据分离出来。传送数据时,需要先设定客户机的LocalPort属性,服务器则只需要把RemoteHost属性设定为客户机以太网的地址,并设定与客户机LocalPort属性相同的端口地址, 借助SendData方法开始发送消息。客户机则在GetData事件中通过DataArrival事件分离出发送的信息。
一个Winsock控件可以让本地计算机连接到远程的计算机上,同时使用UDP或TCP协议,两个协议都能创建客户机和服务器应用。
使用Winsock控件时,通信的双方需要选定相同的协议。TCP协议适用于传送大容量、需要安全性保证的数据文件;而UDP协议适用于需要分别与很多下属通信,或者建立的连接比较多且为时变的情况,特别是在数据量很小的时候。设定时可以使用Winsock1.Protocol =
sckTCPProtocol方法,首先要找到你的计算机的名称,并把它添入Winsock的LocalHost属性中。
创建一个应用程序时,首先要确定你建立的是客户方应用还是服务器服务,只有建立的服务器应用开始工作,并进入监听状态时,客户应用程序才开始建立连接,进入正常的通信状态。笔者建立了一个应用程序,它的功能是当客户方的鼠标移动时,服务器应用程序上能够实时显示该鼠标的位置。下面是建立服务器应用的方法:
1.创建一个新的标准EXE文件;
2.加入一个Winsock控件;
3.加入如下代码:
Private Sub Form Load()
tcpServer.LocalPort = 1001
tcpServer.Localhost = 〃servser〃
tcpServer.remotePort = 1002
tcpServer.Localhost = 〃klint〃
tcpServer.Listen
End Sub
′连接检查
Private Sub tcpServer ConnectionRequest
(ByVal requestID As Long)
If tcpServer.State <> sckClosed Then
tcpServer.Close
tcpServer.Accept requestID
End Sub
′发送数据
Private Sub frmserver monsemove(x,y)
tcpServer.SendData 〃x〃& str(x)
tcpServer.SendData 〃y〃& str(y)
End Sub
建立客户应用的方法为:
1.创建一个新的标准EXE文件;
2.加入一个Winsock控件;
3.加入两个TEXT框—— txt x和 txt y;
4.加入如下代码:
Private Sub Form Load()
tcpServer.LocalPort = 1002
tcpServer.Localhost = 〃klint〃
tcpServer.remotePort = 1001
tcpServer.Localhost = 〃servser〃
tcpServer.Listen
End Sub
′连接检查
Private Sub tcpklint ConnectionRequest
(ByVal requestID As Long)
If tcpklint.State <> sckClosed Then
tcpklint.Close
tcpklint.Accept requestID
End Sub
Private Sub tcpClient DataArrival
(ByVal bytesTotal As Long)
Dim strData As String
tcpklint.GetData strData
if left(strData,1)=〃X〃then
txt x.Text = strData
else
txt y.Text = strData
endif
End Sub
以上例程实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点对点通信,在此基础上略加改造,可以形成功能复杂的实时计算机网络A-A交互通信系统,用于控制、图形仿真等。
使用UDP协议建立对等通信和通过TCP建立客户/服务器通信的方法略有不同,它不需要建立客户和服务器,而是建立对等通信。此过程通过以下几步实现:
1.设定Winsock的RemoteHost 属性为一个通信的计算机名称;
2.设定 RemotePort 为一个接口号;
3.调用Winsock的Bind 事件绑定本地的接口号。具体设定方法为:
Private Sub Form Load()
With Winsock1
.RemoteHost= 〃PeerB〃
.RemotePort = 1001 ′远程连接号
.Bind 1002
′绑定的本地号
End With
End Sub
程序的其它部分与TCP方法类似,即通过SendData 和GetData 方法发送或提取数据。UDP和TCP协 议在使用中各有特点,如果灵活使用,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令人欣慰的是,VB5.0 中Winsock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数据传送方法,使我们得以轻松地实现网络点对点通信。
Ⅳ 配置实现通过TFTP协议备份Cisco路由器的配置文件是什么
1、首先在PC机上运行TFTP server,TFTP server的地址为本PC机的IP地址192.168.100.25;
2、一旦启用了一个TFTP Server,那么在路由器上用PING命令来确保该TFTP Server可以到达;
3、还应该在本地路由器上查看一下flash的容量大小及其中IOS操作系统的文件名,可以使用命令show flash:来查看;
4、在路由器中输入以下命令:
Router# flash tftp
IP address or name of remote host[]?
此处询问要求存放flash的服务器的地址是什么这里可以输入192.168.100.25然后press ENTER;
(1 )filename to write on tftp host?
此处询问保存该flash中的文件名是什么?在此输入与FLASH中相同的文件名就可以。
(2 )随后会看到:
writing lab_b.ios !!!!!!!!!!!! ?? !!!!!!!!!!!!!!!!!!!
5926652 bytes copied in 82.712 secs(71654 bytes/sec)
以上的信息说明已经成功完成了, flash tftp已经成功完成了;
Ⅵ 使用https访问http/https通信协议,需要哪些配置文件
项目里需要访问其他接口,通过http/https协议。我们一般是用HttpClient类来实现具体的http/https协议接口的调用。
// Init a HttpClient
HttpClient client = new HttpClient();
String url=http://www.xxx.com/xxx;
// Init a HttpMethod
HttpMethod get = new GetMethod(url);
get.setDoAuthentication(true);
get.getParams().setParameter(HttpMethodParams.RETRY_HANDLER, new DefaultHttpMethodRetryHandler(1, false));
// Call http interface
try {
client.executeMethod(get);
// Handle the response from http interface
InputStream in = get.getResponseBodyAsStream();
SAXReader reader = new SAXReader();
Document doc = reader.read(in);
} finally {
// Release the http connection
get.releaseConnection();
}
以上代码在通过普通的http协议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https协议的话,就会有证书文件的要求了。一般情况下,是这样去做的。
// Init a HttpClient
HttpClient client = new HttpClient();
String url=https://www.xxx.com/xxx;
if (url.startsWith("https:")) {
System.setProperty("javax.net.ssl.trustStore", "/.sis.cer");
System.setProperty("javax.net.ssl.trustStorePassword", "public");
}
于是,这里就需要事先生成一个.sis.cer的文件,生成这个文件的方法一般是先通过浏览器访问https://,导出证书文件,再用JAVA keytool command 生成证书
# $JAVA_HOME/bin/keytool -import -file sis.cer -keystore .sis.cer
但这样做,一比较麻烦,二来证书也有有效期,过了有效期之后,又需要重新生成一次证书。如果能够避开生成证书文件的方式来使用https的话,就比较好了。
还好,在最近的项目里,我们终于找到了方法。
// Init a HttpClient
HttpClient client = new HttpClient();
String url=https://www.xxx.com/xxx;
if (url.startsWith("https:")) {
this.supportSSL(url, client);
}
用到了supportSSL(url, client)这个方法,看看这个方法是如何实现的。
private void supportSSL(String url, HttpClient client) {
if(StringUtils.isBlank(url)) {
return;
}
String siteUrl = StringUtils.lowerCase(url);
if (!(siteUrl.startsWith("https"))) {
return;
}
try {
setSSLProtocol(siteUrl, client);
} catch (Exception e) {
logger.error("setProtocol error ", e);
}
Security.setProperty( "ssl.SocketFactory.provider",
"com.tool.util.DummySSLSocketFactory");
}
private static void setSSLProtocol(String strUrl, HttpClient client) throws Exception {
URL url = new URL(strUrl);
String host = url.getHost();
int port = url.getPort();
if (port <= 0) {
port = 443;
}
ProtocolSocketFactory factory = new SSLSocketFactory();
Protocol authhttps = new Protocol("https", factory, port);
Protocol.registerProtocol("https", authhttps);
// set https protocol
client.getHostConfiguration().setHost(host, port, authhttps);
}
在supportSSL方法里,调用了Security.setProperty( "ssl.SocketFactory.provider",
"com.tool.util.DummySSLSocketFactory");
那么这个com.tool.util.DummySSLSocketFactory是这样的:
访问https 资源时,让httpclient接受所有ssl证书,在weblogic等容器中很有用
代码如下:
1.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2. import java.net.InetAddress;
3.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4. import java.net.Socket;
5. import java.net.SocketAddress;
6. import java.net.UnknownHostException;
7. import java.security.KeyManagementException;
8. import java.security.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9. import java.security.cert.CertificateException;
10. import java.security.cert.X509Certificate;
11.
12. import javax.net.SocketFactory;
13. import javax.net.ssl.SSLContext;
14. import javax.net.ssl.TrustManager;
15. import javax.net.ssl.X509TrustManager;
16.
17. import org.apache.commons.httpclient.ConnectTimeoutException;
18. import org.apache.commons.httpclient.params.HttpConnectionParams;
19. import org.apache.commons.httpclient.protocol.SecureProtocolSocketFactory;
20.
21. public class MySecureProtocolSocketFactory implements SecureProtocolSocketFactory {
22. static{
23. System.out.println(">>>>in MySecureProtocolSocketFactory>>");
24. }
25. private SSLContext sslcontext = null;
26.
27. private SSLContext createSSLContext() {
28. SSLContext sslcontext=null;
29. try {
30. sslcontext = SSLContext.getInstance("SSL");
31. sslcontext.init(null, new TrustManager[]{new TrustAnyTrustManager()}, new java.security.SecureRandom());
32. } catch (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e) {
33. e.printStackTrace();
34. } catch (KeyManagementException e) {
35. e.printStackTrace();
36. }
37. return sslcontext;
38. }
39.
40. private SSLContext getSSLContext() {
41. if (this.sslcontext == null) {
42. this.sslcontext = createSSLContext();
43. }
44. return this.sslcontext;
45. }
46.
47. public Socket createSocket(Socket socket, String host, int port, boolean autoClose)
48. throws IOException, UnknownHostException {
49. return getSSLContext().getSocketFactory().createSocket(
50. socket,
51. host,
52. port,
53. autoClose
54. );
55. }
56.
57. public Socket createSocket(String host, int port) throws IOException,
58. UnknownHostException {
59. return getSSLContext().getSocketFactory().createSocket(
60. host,
61. port
62. );
63. }
64.
65.
66. public Socket createSocket(String host, int port, InetAddress clientHost, int clientPort)
67. throws IOException, UnknownHostException {
68. return getSSLContext().getSocketFactory().createSocket(host, port, clientHost, clientPort);
69. }
70.
71. public Socket createSocket(String host, int port, InetAddress localAddress,
72. int localPort, HttpConnectionParams params) throws IOException,
73. UnknownHostException, ConnectTimeoutException {
74. if (params == null) {
75.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Parameters may not be null");
76. }
77. int timeout = params.getConnectionTimeout();
78. SocketFactory socketfactory = getSSLContext().getSocketFactory();
79. if (timeout == 0) {
80. return socketfactory.createSocket(host, port, localAddress, localPort);
81. } else {
82. Socket socket = socketfactory.createSocket();
83. SocketAddress localaddr = new InetSocketAddress(localAddress, localPort);
84. SocketAddress remoteaddr = new InetSocketAddress(host, port);
85. socket.bind(localaddr);
86. socket.connect(remoteaddr, timeout);
87. return socket;
88. }
89. }
90.
91. //自定义私有类
92. private static class TrustAnyTrustManager implements X509TrustManager {
93.
94. public void checkClientTrusted(X509Certificate[] chain, String authType) throws CertificateException {
95. }
96.
97. public void checkServerTrusted(X509Certificate[] chain, String authType) throws CertificateException {
98. }
99.
100. public X509Certificate[] getAcceptedIssuers() {
101. return new X509Certificate[]{};
102. }
103. }
104.
105. }
public class MySecureProtocolSocketFactory implements SecureProtocolSocketFactory {
static{
System.out.println(">>>>in MySecureProtocolSocketFactory>>");
}
private SSLContext sslcontext = null;
private SSLContext createSSLContext() {
SSLContext sslcontext=null;
try {
sslcontext = SSLContext.getInstance("SSL");
sslcontext.init(null, new TrustManager[]{new TrustAnyTrustManager()}, new java.security.SecureRandom());
} catch (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KeyManagemen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sslcontext;
}
private SSLContext getSSLContext() {
if (this.sslcontext == null) {
this.sslcontext = createSSLContext();
}
return this.sslcontext;
}
public Socket createSocket(Socket socket, String host, int port, boolean autoClose)
throws IOException, UnknownHostException {
return getSSLContext().getSocketFactory().createSocket(
socket,
host,
port,
autoClose
);
}
public Socket createSocket(String host, int port) throws IOException,
UnknownHostException {
return getSSLContext().getSocketFactory().createSocket(
host,
port
然后按如下方式使用HttpClient
Protocol myhttps = new Protocol("https", new MySecureProtocolSocketFactory (), 443);
Protocol.registerProtocol("https", myhttps);
HttpClient httpclient=new HttpClient();
Ⅶ android 中怎样实现实现smb/cifs的协议和wifi打印机通信
在NetBIOS出现之后,Microsoft就使用NetBIOS实现了一个网络文件/打印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基于NetBIOS设定了一套文件共享协议,Microsoft称之为SMB(Server Message Block)协议。这个协议被Microsoft用于它们Lan Manager和Windows NT服务器系统中,而Windows系统均包括这个协议的客户软件,因而这个协议在局域网系统中影响很大。 随着Internet的流行,Microsoft希望将这个协议扩展到Internet上去,成为Internet上计算机之间相互共享数据的一种标准。因此它将原有的几乎没有多少技术文档的SMB协议进行整理,重新命名为 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并打算将它与NetBIOS相脱离,试图使它成为Internet上的一个标准协议。
因此,为了让Windows和Unix计算机相集成,最好的办法即是在Unix中安装支持SMB/CIFS协议的软件,这样Windows客户就不需要更改设置,就能如同使用Windows NT服务器一样,使用Unix计算机上的资源了。
与其他标准的TCP/IP协议不同,SMB协议是一种复杂的协议,因为随着Windows计算机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功能被加入到协议中去了,很难区分哪些概念和功能应该属于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哪些概念应该属于SMB 协议。其他网络协议由于是先有协议,实现相关的软件,因此结构上就清晰简洁一些,而SMB协议一直是与Microsoft 的操作系统混在一起进行开发的,因此协议中就包含了大量的Windows系统中的概念。 在SMB协议中,计算机为了访问网络资源,就需要了解网络上存在的资源列表(例如在Windows下使用网络邻居查看可以访问的计算机),这个机制就被称为浏览(Browsing)。虽然SMB协议中经常使用广播的方式,但如果每次都使用广播的方式了解当前的网络资源(包括提供服务的计算机和各个计算机上的服务资源),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和浪费较长的查找时间,因此最好在网络中维护一个网络资源的列表,以方便查找网络资源。只有必要的时候,才重新查找资源,例如使用Windows下的查找计算机功能。
但没有必要每个计算机都维护整个资源列表,维护网络中当前资源列表的任务由网络上的几个特殊计算机完成的,这些计算机被称为Browser,这些Browser通过记录广播数据或查询名字服务器来记录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Browser并不是事先指定的计算机,而是在普通计算机之间通过自动进行的推举产生的。不同的计算机可以按照其提供服务的能力,设置在推举时具备的不同权重。为了保证一个Browser停机时网络浏览仍然正常,网络中常常存在多个Browser,一个为主Browser(Master Browser),其他的为备份Browser。 工作组和域这两个概念在进行浏览时具备同样的用处,都是用于区分并维护同一组浏览数据的多个计算机。事实上他们的不同在于认证方式上,工作组中每台计算机都基本上是独立的,独立对客户访问进行认证,而域中将存在一个(或几个)域控制器,保存对整个域中都有效的认证信息,包括用户的认证信息以及域内成员计算机的认证信息。浏览数据的时候,并不需要认证信息,Microsoft将工作组扩展为域,只是为了形成一种分级的目录结构,将原有的浏览和目录服务相结合,以扩大Mircrosoft网络服务范围的一种策略。 工作组和域都可以跨越多个子网,因此网络中就存在两种Browser,一种为Domain Master Browser ,用于维护整个工作组或域内的浏览数据,另一种为Local Master Browser,用于维护本子网内的浏览数据,它和Domain Master Browser通信以获得所有的可浏览数据。划分这两种Browser 主要是由于浏览数据依赖于本地网广播来获得资源列表,不同子网之间只能通过浏览器之间的交流能力,才能互相交换资源列表。
但是,为了浏览多个子网的资源,必须使用NBNS名字服务器的解析方式,没有NBNS的帮助,计算机将不能获得子网外计算机的NetBIOS名字。Local Master Browser也需要查询NetBIOS名字服务器以获得Domain Master Browser的名字,以相互交换网络资源信息。
由于域控制器在域内的特殊性,因此域控制器倾向于被用做Browser,主域控制器应该被用作Domain Master Browser,他们在推举时设置的权重较大。 在Windows 9x系统中,习惯上使用共享级认证的方式互相共享资源,主要原因是在这些Windows系统上不能提供真正的多用户能力。一个共享级认证的资源只有一个口令与其相联系,而没有用户数据。这个想法是适合于一小组人员相互共享很少的文件资源的情况下,一旦需要共享的资源变多,需要进行的限制复杂化,那么针对每个共享资源都设置一个口令的做法就不再合适了。
因此对于大型网络来讲,更适合的方式是用户级的认证方式,区分并认证每个访问的用户,并通过对不同用户分配权限的方式共享资源。对于工作组方式的计算机,认证用户是通过本机完成的,而域中的计算机能通过域控制器进行认证。当 Windows计算机通过域控制器的认证时,它可以根据设置执行域控制器上的相应用户的登录脚本并桌面环境描述文件。 共享资源 每个SMB服务器能对外提供文件或打印服务,每个共享资源需要被给予一个共享名,这个名字将显示在这个服务器的资源列表中。然而,如果一个资源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母为$,则这个名字就为隐藏名字,不能直接表现在浏览列表中,而只能通过直接访问这个名字来进行访问。 在SMB协议中,为了获得服务器提供的资源列表,必须使用一个隐藏的资源名字IPC$来访问服务器,否则客户无法获得系统资源的列表。 l SMB是过去Windows网络中用来存取远程文件的通讯协议
n 无法整合新的NTFS功能
n 并不是设计用来传输大型的远程文件
l SMB2内建在Windows Vista与Windows Server 2008
n 支援 NTFS客户端符号链接
n 所有操作可以批处理,减少 client/server之间的来回
n 支持更大的暂存大小,比以前增加 30到40倍的传输量 SMB透明故障转移:让管理员可执行群集文件服务器中节点的硬件或软件维护,且不会中断将数据存储在这些文件共享上的服务器应用程序。此外,如果群集节点出现硬件或软件故障,SMB 客户端将以透明方式重新连接到其他群集节点,且不会中断将数据存储在这些文件共享上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即客户端能够持续、稳定的对远程文件服务器进行通讯,用户不会感受到单点服务器故障所带来的性能影响(不兼容SMB1.0或SMB2.x)。 SMB横向扩展:可构建横向扩展文件服务器(Scale-Out File Server),在使用群集共享卷(CSV)版本2时,管理员可以通过文件服务器群集中所有节点,创建可供同时访问含直接I/O的数据文件的文件共享。这可更好地利用文件服务器客户端的网络带宽和负载平衡,以及优化服务器应用程序的性能。 SMB多通道:如果在SMB3.0客户端及服务器之间提供多条路径,则支持网络带宽和网络容错的聚合,提升了网络可用性及文件服务器的稳定性,并让服务器应用程序可以充分利用可用网络带宽,以及在发生网络故障时快速恢复。 SMB直接访问(SMB over 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支持使用具有RDMA功能且可全速运行的网络适配器,其中延迟非常低且CPU利用率极少。对于Hyper-V或Microsoft SQL Server等实现工作负载,这让远程服务器如同本地存储一般。 用于服务器应用程序的性能计数器:全新 SMB 性能计数器提供有关吞吐量、延迟和 I/O/秒 (IOPS) 的按共享列出的详细信息,从而让管理员可以分析用于存储数据的 SMB 3.0 文件共享的性能。这些计数器专为将文件存储在远程文件共享上的服务器应用程序而设计,如 Hyper-V 和 SQL Server。 性能优化:SMB 3.0 客户端和 SMB 3.0 服务器均已针对小型随机读/写 I/O 优化,这种 I/O 在 SQL Server OLTP 等服务器应用程序中很常见。此外,默认情况下打开大型最大传输单元 (MTU),这将大幅提高大型连续传输性能,如 SQL Server 数据仓库、数据库备份或还原、部署或复制虚拟硬盘。 SMB加密:提供SMB数据的端对端加密并防止数据在未受信任网络中遭受窃听。无需新部署成本,且无需Internet协议安全性(IPsec)、专用硬件或WAN加速器。它可按共享配置,也可针对整个文件服务器配置,并且可针对数据遍历未受信任网络的各种方案启动。 为SMB文件共享所提供的VSS: SMB目录租用:缩短分支机构的应用程序响应时间。使用目录租用后,缩短了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往返时间,因为是从保留时间较长的目录缓存中检索元数据。缓存一致性得到保持,因为在服务器上的目录信息更改时将通知客户端。适用于 主文件夹(读/写,无共享)和 发布(只读,带共享)。 SMB PowerShell:借助于全新的SMB Windows PowerShell cmdlet,管理员可以从命令行以端对端方式管理文件服务器上的文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