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化县图书馆在哪里
德化县图书馆位于德化县凤池街15号,电话号码是0595-23522132。您可以乘坐6路或8路公交车到达。
德化县图书馆成立于1984年9月,占地面积3588平方米。图书馆内设有报刊阅览室、图书外借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过刊室以及多功能厅等。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20万册,每年订阅报刊200多种。
报刊阅览室提供超过200种报纸和期刊,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读者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图书外借室拥有7万多册图书,实行开架借阅制度,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馆内还设有电子阅览室,配备了25台电脑,可以为读者提供网络浏览和信息查询服务。
少儿阅览室藏书超过3万册,内容丰富多彩,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多功能厅配备了投影仪、音响、电脑等设备,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培训和讲座,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资料室收藏了大量关于陶瓷、雕塑、美术书法、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图书,还拥有《中国大网络全书》等工具书以及《二十四史》、《民国丛书》、地方文献和视听文献等。读者可以在这里查询各种资料。
过刊室收藏了历年来征订的报纸和期刊的合订本,读者可以在这里查询历史上的新闻和信息。
共享工程信息化方面,图书馆建设了40TB的存储系统,形成了具有地方文献资料特色库、陶瓷特色资源库、艺术图片库等数据资源,总数超过9万种。这些数据资源不仅为德化陶瓷产业提供了网络服务,也方便了读者在家里就能方便地获取所需文献资料。
2. 德化县属于哪个市
德化县属于福建省泉州市。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县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截至到2018年,德化县下辖11镇、7乡。县政府驻浔中镇凤池街10号。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德化县常住人口为332148人。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由永泰县析出归德场置德化县。1985年,撤晋江地区建地级泉州市,德化县属泉州市管辖。德化县全县地势偏高,地形复杂,地貌以低中山地为主。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境内山脉连绵,多呈北东、南西走向。
德化县的气候特征:
德化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无霜期270天左右。同时,由于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又具有气候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等特征。城关年平均气温18.0℃,平均最高气温23.3℃,平均最低气温14.1℃;最热月平均气温25.9℃,极端最高气温36.6℃;最冷月平均气温9.2℃,日照年平均1802.4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70天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1789.0毫米。春雨季平均雨量31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7.3%;梅雨季平均雨量5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1%;台风雷阵雨季,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6.3%;少雨季,平均降水量2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德化县
3. 德化县历史沿革
德化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贞元年间(785-795年),当时从永泰县的归义乡分割出归德场,场址设立在现在的德化县城,作为永泰县的一部分,初步奠定了德化县的基础。这个阶段,德化县还处于雏形阶段。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和闽龙启元年(933年),德化县正式成立,从永泰县分离出归德场。随后,在后晋开运二年和闽天德三年(945年),德化县归属闽国东都,即今天的福州。进入南唐时期,乾韦占二年和保大七年(949年),尤溪县的部分区域,常平和进城二乡,被划归德化县,那时德化县隶属于南唐清源军,现在的泉州地区。
宋朝时期,德化县的行政归属涵盖了清源军、平海军和泉州。到了元朝,德化县隶属于泉州路、泉宁府和泉州分省。明朝,德化县隶属于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制度,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德化县划归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隶州管辖。民国年间,德化县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变动,先后属于福建兴泉永道(南路道、厦门道)的不同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24日,德化县获得解放,成为福建省第七专区(后改称永安专区)的一部分。
1950年,德化县划归晋江专区;1971年,晋江专区改称为晋江地区;1985年,撤地设市,泉州市成立,德化县继续隶属于泉州市的管辖之下。
德化是千年古县、中国三大古瓷都和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也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以盛产陶瓷而名扬中外。境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4. 德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简介
德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抓住泉州南音申报世遗成功契机下,扩大了文联影响力。2009年国庆期间,联合市文联系统艺术家协会承办泉州(德化)国际南音艺术节,吸引了全市南音艺术家与海外弦友共聚一堂,进行南音艺术交流和友谊促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影响。南音协会活动中心会馆正式开馆,成为南音固定会址和活动场所,县财政还将南音活动经费纳入预算。持续进行群众文艺演唱和创作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服务宣传活动,并与相关部门联办南音演唱活动,创作和谱写反映新时代、新风尚、新业绩的南音唱片,积极参与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该协会1人被评为市级南音传承人,积极培养扶植南音艺术新秀,配合教育部门把南音艺术引入校园文化,推荐选拔优秀新手参加泉州市南音艺术会演比赛,成绩较好。
在成立作家协会网络分会后,利用网络发挥其作用,活跃群众文艺创作。摄影网站的创办和编印《德化摄影家作品》首辑,与上涌镇联合承办全市第七届摄影艺术节,以及市文联、市摄协摄影家协会“安(溪)、永(春)、德(化)片区年度工作表彰会”的承办,都展现了摄影家协会的活跃状态。组织会员进行大规模的县内外采风活动,如到石牛山、九仙山、戴云山三大名山、杨梅银杏之旅、南埕、水口桃仙溪红叶之旅、三班古陶瓷及土楼之旅、县外、省外的泉州水利建设金鸡闸、蟳埔女、永春北溪乡村风光、江西三清山等地风光民俗采风活动,筹编会员作品集,举办纪念改革开放成果图片展,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市各类专题摄影作品展和竞赛,有近百幅作品入选省、市影展,数十人(次)获奖。摄影网站与《德化网》联办,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发表推介会员作品,开展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