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谁知道陈后主(注意不是南唐后主)的诗词在那个网站有看的.
全在这了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四】
陈后主叔宝
〈叔宝。字元秀。天嘉三年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立为皇太子。十四年正月即位。在位七年。灭於隋。仁寿四年卒於洛阳。年五十二。有集三十九卷。〉
【乐府】
【采桑】
春楼髻梳罢。南陌竞相随。去后花丛散。风来香处移。广袖承朝日。长鬟碍聚枝。柯新攀易断。叶嫩摘前萎。采蘩钩手弱。微汗杂妆垂。不应归独早。堪为使君知。(○《乐府诗集》二十八。《诗纪》九十八。)
【日出东南隅行】
重轮上瑞晖。西北照南威。南威年二八。开牖敞重闱。当垆送客去。上宛逐春归。鬓下珠胜月。窗前云带衣。红裙结未解。绿绮自难徽。(○《乐府诗集》二十八。《诗纪》九十八。)
【三妇艳词十一首】
大妇避秋风。中妇夜床空。小妇初两髻。含娇新脸红。得意非霰日。可怜那可同。(○《乐府诗集》三十五。《诗纪》九十八。)
大妇西北楼。中妇南陌头。小妇初妆点。回眉对月钩。可怜还自觉。人看反更羞。(○同上)
大妇主缣机。中妇裁春衣。小妇新妆冶。拂匣动琴徽。长夜理清曲。馀娇且未归。(○同上)
大妇妒蛾眉。中妇逐春时。小妇最年少。相望卷罗帏。罗帏夜寒卷。相望人来迟。(○同上)
大妇上高楼。中妇荡莲舟。小妇独无事。拨帐掩娇羞。丈夫应自解。更深难道留。(○同上)
大妇初调筝。中妇饮歌声。小妇春妆罢。弄月当宵楹。季子时将意。相看不用争。(○同上)
大妇爱恒偏。中妇意常坚。小妇独娇笑。新来华烛前。新来诚可惑。为许得新怜。(○同上)
大妇酌金杯。中妇照妆台。小妇偏妖冶。下砌折新梅。众中何假问。人今最后来。(○同上)
大妇怨空闺。中妇夜偷啼。小妇独含笑。正柱作乌栖。河低帐未掩。夜夜画眉齐。(○同上)
大妇正当垆。中妇裁罗襦。小妇独无事。淇上待吴姝。鸟归花复落。欲去却踟蹰。(○同上)
大妇年十五。中妇当春户。小妇正横陈。含娇情未吐。所愁晓漏促。不恨灯销炷。(○同上)
【飞来双白鹤】
朔吹已萧瑟。愁云屡合开。玄冬辛苦地。白鹤从风催。音响已清切。毛羽复残摧。飞来进□□。但为失双回。傥逢□哙德。当共衔珠来。(○《乐府诗集》三十九。《诗纪》九十八。)
【采莲曲】
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风住疑衫密。船小畏裾长。波文散动楫。茭花拂度航。抵荷乱翠影。采袖新莲香。归时会被唤。且试入兰房。(○《乐府诗集》五十。《诗纪》九十八。)
【昭君】〖怨文苑云。一作明君词。〗
图形汉宫里。遥聘单于庭。狼山聚云暗。龙沙飞雪轻。笳吟度陇咽。笛转出关鸣。啼妆寒叶下。愁眉塞月生。只馀马上曲。犹作别时声。(○文苑英华二百四。《乐府诗集》五十九。《诗纪》九十八。)
【朱鹭】
参差蒲未齐。沈漾若浮绿。朱鹭戏苹藻。徘徊流涧曲。涧曲多岩树。逶迤复断续。振振虽以明。汤汤今又瞩。(○《乐府诗集》十六。《诗纪》九十八。)
【巫山高】
巫山巫峡深。峭壁耸春林。风岩朝蕊落。雾岭晚猨吟。云来足荐枕。雨过非感琴。仙姬将夜月。度影自浮沈。(○《乐府诗集》十七。《诗纪》九十八。)
【有所思】〖选诗拾遗作望远。〗三首
荡子好兰期。留人独自思。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阶前看草蔓。窗中对网丝。不言千里别。(乐府作望。《诗纪》云。一作望。)复是三春时。(○《乐府诗集》十七。《诗纪》九十八。)
杳杳与人期。遥遥有所思。山川千里间。风月两边时。相对春那剧。相望景偏迟。当由分别久。梦来还自疑。(○同上)
佳人在北燕。相望渭桥边。团团落日树。耿耿曙河天。愁多明月下。泪尽雁行前。别心不可寄。惟馀琴上弦。(○文苑英华二百二。《乐府诗集》十七。)
【雉子斑】
四野秋原暗。十步啄方前。雊声风处远。翅影云间连。箭射妖姬笑。裘值盛明然。已足南皮赏。复会北宫篇。(○《乐府诗集》十八。《诗纪》九十八。)
【临高台】
晚景登高台。回望春光来。雾浓山后暗。日落云傍开。烟里看鸿小。风来望叶回。临窗已响吹。极眺且倾杯。(○《乐府诗集》十八。《诗纪》九十八。)
【陇头】
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惊风起嘶马。苦雾杂飞尘。投钱积石水。敛辔交河津。四面夕冰合。万里望佳人。(○《乐府诗集》二十一。《诗纪》九十八。)
【陇头水二首】
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汉处扬沙暗。波中燥叶轻。地风冰易厚。寒深溜转清。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乐府诗集》二十一。《诗纪》九十八。)
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禽飞暗识路。鸟转逐征蓬。落叶时惊沬。移沙屡拥空。回头不见望。流水玉门东。(○同上)
【折杨柳二首】
杨柳动春情。倡园妾屡惊。入楼含粉色。依风杂管声。武昌识新种。官渡有残生。还将出塞曲。仍共胡笳鸣。(○《乐府诗集》二十二。《诗纪》九十八。)
长条黄复绿。垂丝密且繁。花落幽人径。步隐将军屯。谷暗宵钲响。风高夜笛喧。聊持暂攀折。空足忆中园。(○同上)
【关山月二首】
秋月上中天。迥照关城前。晕缺随来减。光满应珠圆。带树还添桂。衔峰乍似弦。复教征戍客。长怨久连翩。(○《乐府诗集》二十三。《诗纪》九十八。)
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城遥接晕高。涧风连影摇。寒光带岫徙。冷色含山峭。看时使人忆。为似娇娥照。(○同上)
【洛阳道五首】
喧哗照邑里。遨游出洛京。霜枝嫩柳发。水堑薄苔生。停鞭回去影。驻轴敞前甍。台上经相识。城下屡逢迎。踟蹰还借问。只重未知名。(○《乐府诗集》二十三。《诗纪》九十八。)
日光朝杲杲。照耀东京道。雾带城楼开。啼侵曙色早。佳丽娇南陌。香气含风好。自怜钗上缨。不叹河边草。(○同上)
建都开洛汭。中地乃城阳。纵横肆八达。左右辟康妆。铜沟飞柳絮。金谷落花光。忘情伊水侧。税驾河桥傍。(○同上)
百尺瞰金埒。九衢通玉堂。柳化尘里暗。槐色露中光。游侠幽并客。当垆京兆妆。向夕风烟晚。金羁满洛阳。(○同上)
青槐夹驰道。御水映铜沟。远望凌霄阙。遥看井干楼。黄金弹侠少。朱轮盛彻侯。桃花杂渡马。纷披聚陌头。(○《乐府诗集》二十三。《诗纪》九十八。○逯案。乐府此篇次唐人郑渥诗后。与前四篇不为一组。)
【长安道】
建章通未央。长乐属明光。大道移甲第。甲第玉为堂。游荡新丰里。戏马渭桥傍。当垆晚留客。夜夜苦红妆。(○《乐府诗集》二十三。《诗纪》九十八。)
【梅花落二首】
春砌落芳梅。飘零上凤台。拂妆疑粉散。逐溜似萍开。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佳人早插髻。试立且裴徊。(○文苑英华二百八。《乐府诗集》二十四。《诗纪》九十八。)
杨柳春楼边。车马飞风烟。连娉乌孙伎。属客单于毡。雁声不见书。蚕丝欲断弦。欲持塞上蕊。试立将军前。(○《乐府诗集》二十四。《诗纪》九十八。)
【紫骝马二首】
嫖姚紫塞归。蹀躞红尘飞。玉珂鸣广路。金络耀晨辉。盖转时移影。香动屡惊衣。禁门犹未闭。连骑恣相追。(○文苑英华二百九。《乐府诗集》二十四。《诗纪》九十八。)
蹀躞紫骝马。照耀白银鞍。直去黄龙外。斜趋玄菟端。垂鞬还细柳。杨尘归上兰。红脸桃花色。客别重羞看。(○《乐府诗集》二十四。《诗纪》九十八。)
【雨雪曲】〖乐府无曲字。〗
长城飞雪下。边关地籁吟。蒙蒙九天暗。霏霏千里深。树冷月恒少。山雾日偏沈。况听南归雁。切思胡笳音。(○《乐府诗集》二十四。《诗纪》九十八。)
【刘生】
游侠长安中。置驿过新丰。系钟蒲璧磬。鸣弦杨叶弓。孟公正惊客。朱家始卖僮。羞作荆卿笑。捧剑出辽东。(○《乐府诗集》二十四。《诗纪》九十八。)
【饮马长城窟行】
征马入他乡。山花此夜光。离群嘶向影。因风屡动香。月色含城暗。秋声杂塞长。何以酬天子。马革报疆场。(○文苑英华二百九。《乐府诗集》三十八。《诗纪》九十八。)
【舞媚娘三首】
楼上多娇艳。当窗并三五。争弄游春陌。相邀开绣户。转态结红裙。含娇拾翠羽。留宾乍拂弦。托意时移柱。(○《乐府诗集》七十三。《诗纪》九十八。)
淇水变新台。春垆当夏开。玉面含羞出。金鞍排夜来。(○同上)
春日好风光。寻观向市傍。转身移佩响。牵袖起衣香。(○同上○乐府与上淇水篇合为一首。)
【估客乐】
三江结俦侣。万里不辞遥。恒随鹢首舫。屡逐鸡鸣潮。(○《乐府诗集》四十八。《诗纪》九十八。)
【三洲歌】
春江聊一望。细草遍长洲。沙汀时起伏。画舸屡淹留。(○《乐府诗集》四十八。《诗纪》九十八。)
【前有一樽酒行】
殿高丝吹满。日落绮罗鲜。莫论朝漏促。倾卮待夕筵。(○《乐府诗集》六十五。《诗纪》九十八。)
【自君之出矣六首】
自君之出矣。霜晖当夜明。思君若风影。来去不曾停。(○《乐府诗集》六十九。《诗纪》九十八。)
自君之出矣。房空帷帐轻。思君如昼烛。怀心不见明。(○同上)
自君之出矣。不分道无情。思君若寒草。零落故心生。(○同上)
自君之出矣。尘网暗罗帷。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同上)
自君之出矣。绿草遍阶生。思君如夜烛。垂泪著鸡鸣。(○同上)
自君之出矣。愁颜难复睹。思君如蘖条。夜夜只交苦。(○同上)
【歌】
〖隋《书》曰: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隋书五行志。《御览》五百九十一。《诗纪》九十八。)
【歌】
〖南史曰: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选宫女有容色者。令习而歌之。其曲有玉树后庭、临春乐等。其略云。〗
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南史张丽华传。)
【玉树后庭花】〖以下七言。〗
〖隋书乐志曰:陈后主於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於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乐府诗集》七十四。《诗纪》九十八。)
【乌栖曲三首】
陌头新花历乱生。叶里啼鸟送春情。长安游侠无数伴。白马骊珂路中满。(○《乐府诗集》四十八。《诗纪》九十八。)
金鞍向暝欲相连。玉面俱要来帐前。含态眼语悬相解。翠带罗裙入为解。(○同上)
合欢襦薰百和香。床中被织两鸳鸯。乌啼汉没天应曙。只持怀抱送郎去。(○同上)
【东飞伯劳歌】
池侧鸳鸯春日莺。绿珠绛树相逢迎。谁家佳丽过淇上。翠钗绮袖波中漾。雕轩绣户花恒发。珠帘玉砌移明月。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盻鬟髩低。风飞蕊落将何故。可惜可怜空掷度。(○文苑英华二百三。《乐府诗集》六十八。《诗纪》九十八。)
【长相思二首】〖以下杂言。〗
长相思。久相忆。关山征戍何时极。望风云。绝音息。上林书不归。回纹徒自织。羞将别后面。还似初相识。(○《乐府诗集》六十九。《诗纪》九十八。)
长相思。怨成悲。蝶萦草。树连丝。庭花飘散飞入帷。帷中看只影。对镜敛双眉。两见同见月。两别共春时。(○同上)
【古曲】
桂钩影。桂枝开。紫绮袖。逐风回。日明珠。色偏亮。叶尽衫。香更来。(○《乐府诗集》七十七。《诗纪》九十八。)
【独酌谣四首】
齐人淳于髡。善为十酒。偶效之。作独酌谣。
独酌谣。独酌且独谣。一酌岂陶暑。二酌断风飙。三酌意不畅。四酌情无聊。五酌盂易覆。六酌欢欲调。七酌累心去。八酌高志超。九酌忘物我。十酌忽凌霄。凌霄异羽翼。任致得飘飘。宁学世人醉。扬波去我遥。尔非浮丘伯。安见王子乔。(○《乐府诗集》八十七。《诗纪》九十八。)
独酌谣。独酌起中宵。中宵照春月。初花发春朝。春花春月正徘徊。一尊一弦当夜开。聊奏孙登曲。仍斟毕卓杯。罗绮徒纷乱。金翠转迟回。中心本如水。凝志更同灰。逍遥自可乐。世语世情哉。(○同上)
独酌谣。独酌酒难消。独酌三两碗。弄曲两三调。调弦忽未毕。忽值出房朝。更似游春苑。还如逢丽谯。衣香逐娇去。眼语送杯娇。馀樽尽复益。自得是逍遥。(○同上)
独酌谣。独酌一尊酒。尊酒倾未酌。明月正当牖。是牖非圆瓮。吾乐非击缶。自任物外欢。更齐椿菌久。卷舒乃一卷。忘情且十斗。宁复语绮罗。因情即山薮。(○同上)
【诗】
【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
时宰磻溪心。非关狎竹林。鹫岳青松绕。鸡峰白日沈。天迥浮云细。山空明月深。摧残枯树影。
零落古藤阴。霜村夜乌去。风路寒猿吟。自悲堪出俗。讵是欲抽簪。(○广弘明集三十。文苑英华二百三十三。《诗纪》九十八。)
【同平南弟元日思归诗】
至德掩羲黄。成功迈禹汤。仪刑元四海。来庭盛万方。鸣玉观升降。击石乃铿锵。三春气色早。九疑烟雾长。浮云断更续。轻花落复香。北宫瞻远岫。南服阻遥江。尔言想伊洛。我思属潇湘。(○古今岁时杂咏一。《诗纪》九十八。)
【立春日泛舟玄圃各赋一字六韵成篇】〖座有张式、陆琼、顾野王、谢伸、褚玠、王縘、傅縡、陆瑜,姚察等九人上。〗
春光反禁苑。暖源桃。霄烟近漠漠。暗浪远滔滔。石苔侵绿藓。岸草发青袍。回歌逐转楫。浮水随度刀。遥看柳色嫩。回望鸟飞高。自得欣为乐。忘意若临濠。(○古今岁时杂咏三。《诗纪》九十八。)
献岁立春光风具美泛舟玄圃各赋六韵诗(座有张式、陆琼、顾野王、殷谋、陆琢、岑之敬等六人上。)
寒轻条已翠。春初未转禽。野雪明岩曲。山花照迥林。苔色随水溜。树影带风沈。沙长见水落。歌遥觉浦深。馀辉斜四户。流风飏八音。既此留连席。道欣放旷)心。(○古今岁时杂咏三。《诗纪》九十八。)
【上巳宴丽晖殿各赋一字十韵诗】
芳景满辟窗。暄光生远阜。更以登临趣。还胜祓禊酒。日照源上桃。风摇城外柳。断云仍合雾。轻霞时映牖。远树带山高。娇莺含响偶。一峰遥落日。数花飞映绶。度鸟或遛檐。飘丝屡薄薮。言志递为乐。置觞方荐寿。文学且迾筵。罗绮令陈后。干戈幸勿用。宁须劳马首。(○古今岁时杂咏十六。《诗纪》九十八。)
【上巳玄圃宣猷堂禊饮同共八韵诗】
绮殿三春晚。玉烛四时平。藤交近浦暗。花照远林明。百戏阶庭满。八音弦调清。莺喧杂管韵。钟响带风生。山高云气积。水急溜杯轻。簪缨今盛此。俊乂本多名。带才尽壮思。文采发雕英。乐是西园日。欢兹南馆情。(○古今岁时杂咏十六。《诗纪》九十八。)
【春色禊辰尽当曲宴各赋十韵诗】
馀春尚芳菲。中园飞桃李。是时乃季月。兹日叶上巳。既有游伊洛。可以祓溱洧。得性足为娱。高堂聊复拟。高堂亦有趣。图缋此芳轨。栖遁称式骖。善政日驯雉。兰桂观往辙。簪裾蹑前趾。啼禽静或喧。花落低还起。水雾遥混杂。山云远相似。坐客听一言。随吾祛俗鄙。(○古今岁时杂咏十六。《诗纪》九十八。)
【祓禊泛舟春日玄圃各赋七韵诗】
园林多趣赏。祓禊乐还寻。春池已渺漫。高枝自嵸森。日里丝光动。水中花色沉。安流浅易榜。峭壁迥难临。野莺添管响。深岫接铙音。山远风烟丽。苔轻激浪侵。置酒来英雅。嘉贤良所钦。(○古今岁时杂咏十六。《诗纪》九十八。)
【上巳玄圃宣猷嘉辰禊酌各赋六韵以次成篇诗】〖座有张式、陆琼、顾野王、陆琢、岑之敬等五人上。〗
园开簪带合。亭迥春芳过。莺度游丝断。风驶落花多。峰幽来鸣啭。洲横拥浪波。歌声初出牖。舞影乍侵柯。面玉同钗玉。衣罗异草萝。既悦弦筒畅。复欢文酒和。(○古今岁时杂咏十六。《诗纪》九十八。)
【七夕宴宣猷堂各赋一韵咏五物自足为十并牛女一首五韵物次第用得帐屏】风案唾壶履〖座有陆琼、傅纬、陆瑜、姚察等四人。〗
锦作明玳床。黼垂光粉壁。带日芙蓉照。因吹芳芬拆。(岁时杂咏拆作折。帐)
织成如缋采。琉璃畏风击。秦宫得绝超。汉座殊斑敌。(屏风)
已罗七俎满。兼逢百品易。张陈答赠言。梁室齐眉席。(案)
蕴仙此还异。掌漏翻非役。侍臣乃执捧。良宾乃投掷。(唾壶)
贤舍观穴踵。瓜田睹蹑迹。矩步今有仪。用此前嘉客。(履○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诗纪》九十八。)
【七夕宴重咏牛女各为五韵诗】〖座有刘<目丸>、安远侯方华、张式、陆琼、顾野王、褚玠、谢伸、周燮、傅纬、陆瑜、柳庄、王瑳等十三人上。〗
明月照高台。仙驾忽徘徊。雷徙闻车度。霞上见妆开。房移看动马。斗转望斟杯。靥色随星去。髻影杂云来。更觉今宵短。只遽日轮催。(○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诗纪》九十八。)
【同管记陆琛七夕五韵诗】
亭亭秋月明。团团夕露轻。凤驾今时度。霓骑此宵迎。疏上采霞动。粉外白云生。故娇隔分别。新欢起旧情。含笑不终夜。香风空自停。(○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诗纪》九十八。)
【同管记陆瑜七夕四韵诗】〖陆瑜、王琼等二人上和。〗
河汉言清浅。相望恨烟宵。云生剑气没。槎还客宿遥。月上仍为镜。星连可作桥。唯当有今夕。一夜不迢迢。(○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诗纪》九十八。)
【七夕宴乐修殿各赋六韵座有】〖张式、陆琼、褚玠、王琼、傅纬、陆瑜、姚察七人上。〗
秋初芰荷殿。宝帐芙蓉开。玉笛随弦上。金钿逐照回。钗光摇玳瑁。柱色轻玫瑰。笑靥人前敛。衣香动处来。非同七襄驾。讵隔一春梅。神仙定不及。宁用流霞杯。(○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诗纪》九十八。)
【七夕宴玄圃各赋五韵诗座】〖有顾野王、陆琢、姚察等四人上。〗
殿深炎气少。日落夜风清。月小看针暗。云开见缕明。丝调听鱼出。吹响间蝉声。度更银烛尽。陶暑玉卮盈。星津虽可望。讵得似人情。(○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诗纪》九十八。)
【五言同管记陆瑜九日观马射诗】
晴朝丽早霜。秋景照堂皇。干惨风威切。荷雕池望荒。楼高看雁下。叶散觉山凉。歇雾含空翠。新花湿露黄。飞禽接旆影。度日转铍光。连翻北幽绮。驰射西园傍。勒移码瑙色。鞭起珊瑚扬。已同过隙远。更异良弓藏。且观千里汗。仍瞻百步杨。非为从逸赏。方追塞外羌。(○古今岁时杂咏三十三。《诗纪》九十八。)
【五言画堂良夜履长在节歌管赋诗迾筵命酒十韵成篇】
〖得沓、合、答、杂、纳、飒、匝、欱、拉、合。〗
季冬初阳始。寒气尚萧飒。原叶或委低。岫云时吐欱。雕树乍疏回。远峰自重沓。云兴四山霾。风动万籁答。肃肃凝霜下。峨峨层冰合。复殿可以娱。於兹多延纳。迢迢百尺观。杳杳三休合。前后训导屏。左右文卫匝。进退簪缨移。纵横壮思杂。幸矣天地泰。当无范雎拉。(○古今岁时杂咏三十三。《诗纪》九十八。)
【初伏七夕已觉微凉既引应徐且命燕赵清风朗月以望七襄之驾置酒陈乐】各赋四韵之篇〖座有张式、陆琼、顾野王、傅纬、陆玠等五人上。〗
广席多才俊。重合引珠妍。管弦檐外响。罗绮树中鲜。举针还向月。上儛复依筵。度河将□殿。相看并是仙。(○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诗纪》九十八。)
【晚宴文思殿诗】
晚日落馀晖。宵园翠盖飞。荷影侵池浪。云色入山扉。萤光息复起。暗鸟去翻归。乐极未言醉。杯深犹恨稀。(○《初学记》十四。《诗纪》九十八。)
【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
照耀浮辉明。飖遥落烬轻。枝多含树影。烟上带佩生。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园中鹤采丽。池上凫飞惊。(○古今岁时杂咏七。《诗纪》九十八。)
【三善殿夕望山灯诗】
重岫多风烟。华灯此岫边。涸浦如珠露。凋树似花钿。依楼杂度月。带石影开莲。既有常满照。羞与晓星连。(○古今岁时杂咏七。《诗纪》九十八。)
【入隋侍宴应诏诗】
〖南史曰:后主从隋文帝东巡。登芒山。赋诗。〗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南史陈后主本纪。《初学记》十四。文苑英华百六十九。《御览》百三十四。《诗纪》九十八。)
【幸玄武湖饯吴光太守任惠诗】
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待我戎衣定。然送大风歌。(○文苑英华二百六十六。《诗纪》九十八。)
【宴詹事陆缮省诗】
禁闼九重中。宴赏三春日。云收山树隐。叶长宫槐密。水绿已浮苔。花舒正含实。(○《初学记》十四。《诗纪》九十八。)
【听筝诗】〖杂言〗
文窗玳瑁影婵娟。香帷翡翠出神仙。促柱点唇莺欲语。调弦系爪雁相连。秦声本自杨家解。吴歈那知谢傅怜。秪愁芳夜促。兰膏无那煎。(○《诗纪》九十八。)
附(《诗纪》云。按小说家所载后主炀帝诸诗。辞多不类。其为后人依托无疑。今别附於此。以备省览云尔。)
【戏赠沈后】
〖平陈录曰:沈后者。望蔡侯君理女也。以张贵妃权宠。动经半年不得御。陈主尝御沈后处。暂入即还。谓后曰:何不见留。赠诗云云。后答云云。○亦见朝野佥载。〗
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平陈录。《诗纪》九十八。)
沈后
【答后主附】
谁言不相忆。见罢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遣若为留。(○同上)
【出处】: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
❷ 古筝是我国的出名的乐器吗
是的!
古筝起源
��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赢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陷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 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尽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