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东商城旗下有几个公司
京东商城旗下有5个分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都是一级中心)。另外,二级物流中心包括沈阳、济南、西安、南京、杭州、福州、佛山、深圳。
京东总部设在北京,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设立了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分公司和自己的服务、物流系统。
(1)京东哪六大组织架构系统扩展阅读:
京东是中国的综合网络零售商,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受消费者欢迎和具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在线销售家电、数码通讯、电脑、家居百货、服装服饰、母婴、图书、食品、在线旅游等12大类数万个品牌百万种优质商品。
京东在2012年的中国自营B2C市场占据49%的份额,凭借全供应链继续扩大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优势。京东已经建立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东北六大物流中心,同时在全国超过360座城市建立核心城市配送站。2012年8月14日,京东与苏宁开打"史上最惨烈价格战" 。2013年3月30日19点整正式切换了域名,并且更换新的logo。
2018年1月11日,刘强东发出内部邮件,宣布京东商城将组建大快消事业群、电子文娱事业群和时尚生活事业群,并分别任命王笑松、闫小兵、胡胜利为三大事业群总裁并升任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
2018年3月,北京市消协官网显示,北京市消协2017年在京东商城购买74种比较试验样品,其中有33种不达标,不达标率为44.6%。
『贰』 京东一共有多少个法务部门
京东一共有8大迟茄部门法务部的严肃处理问题机构。京码带东内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将原来10多个中后台部门精简为8个。精简后的后台部门为数字技术中心,风险管理部,法律合规部,市场营销部和研究部,后台部门为战略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
京东企业组织结构
京东商城:京东之核心板块,下设四个事业部。3C事业部、家电事业部,消费品事业部,家居事业部。京东金融。2013年成立,2016年1月完成A轮融资,融资10亿美金,总估值超460亿人民币,估计3年内独立上市。
海外事业部,2014年4月成立,2015年6月海码模察外平台上线,将开始大规模做全球出口业务全球售,2015年京东印度公司设立。
『叁』 京东金融不断调整组织架构 为资产化转型作出了明确的解读
京东数科对个人服务及企业服务群组再次进行架构和人员方面的调整。值得关注的是,和更名相一致,京东数科专门成立了数字金融群组,整合原CSU、ESU两个群组,打通金融供应链能力,构建面对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客户的金融科技服务方案,闭环协同发展。
另外,京东数科重新定义了企业金融业务部,负责开发企业金融产品、构建金融供应链核心能力,2018年5月,京东金融改组成为个人和企业两大服务群组。其中,个人服务群组由消费金融部、财富管理部、证券业务部、众筹业务部、农村金融部农村渠道部、保险事业部与支付业务部等C端业务部门组成。而企业服务群组则由供应链金融部、金融科技业务部、农村金融部农村信贷部、保险业务部与支付业务部等B端业务部门组成。
在此之前,京东金融的科技定位和去资产化战略一直备受争议,京东金融也用改组对去资产化转型作出了更明并宽族确的解读。
去年11月,京东金融正式更名。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当时曾明确,“京东金融作为京东数字科技集团旗下子品牌,未来仍将是京东数字科技的最核心板块之一。此外,京东数字科技旗下还将包括着京东城市、京东农牧、京东钼媒、京东少东家等子品牌。”
可以预见的是,产业数字化仍是京东数科战略的主要“靶点”。今年7月,陈生强在APEC中国论坛上再次强调了存量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机会很大。针对产业数字化到底能为产业带来哪些价值,陈生强称,实现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的价值主要有三点:一,生产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提升收入;二,更精准的触达客户,降低营销成本;三,提升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获得更强竞争优势。
他还进一步表示巧斗,“在产业数字化的实现方式上,科技公司缺产业know-how,产业公司缺数字化的能力和经验,科技绝弊公司跟产业方,各有各的价值和能力,缺一不可,大家都需要往前走一步。而往前走一步,最佳的方式就是共建。”
『肆』 京东自营事业群是什么
36氪消息,京东内部宣布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此前的三大事业群“按照业务模式和业务场景进行调整”。成立3C电子及消费品零售事业群,强化自营品类的核心竞争力,包含3C家电、消费品、全球购等业务,任命闫小兵为负责人,向徐雷汇报;虚如成立生活服务事业群,专注于生活服务类业务及虚拟业务为主的品碰缺类发展,包含生旅、拍卖及其他虚拟、o2o相关等业务,认命辛差吵启利军为群负责人,向徐雷汇报。
『伍』 京东自营有哪些(京东的六大子公司)
新眸大公司研究组作品『陆』 京东成立了哪三大事业群
京东宣布成立三大事业群, 打造积木型组织拥抱无界零售变革。
刘强东表示,这次架构调整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让三大事业群内部关联业务产生高度积木化的协同效应,真猜掘正由以采销一体化为核心、SKU为核心转变成以用户(客户)为核心、以场景为核心;侍兆誉其次是,授权前移,减少沟通成本和决策周期,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让一线听得见炮火声音的人来决策”、提升自下而上的创新意识;第三是,大幅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强化精细化运营,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户体验,夯实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刘强东也将抽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和发展京东的技术业务,推动京东向技术坚决转型。
『柒』 京东技术解密的前言
打造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团队
李大学
2008 年我加入京东,见证了京东技术团队从30 至4000 人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京东是怎么从业务为主的公司,变成技术驱动的公司。下面,结合京东具体的事来讲一下其中的见闻和感触。
京东研发组织架构
京东技术团队目前有超过4000 名员工,拥有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沈阳5 大研究院。
京东的系统比较复杂,涵盖电商全流程全价值链,从前端的交易系统到供应链,到仓储、配送、客服以及售后,几乎除了财务报表财务表之外,全部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的。京东的全部业务都在线上运行。京东CEO 刘强东现在一年时间里只有一两个月在国内,大部分时间在国外。他现在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看到所有的生产情况,所有的数据一目了然。比如说仓储某个环节拥堵了他都知道。
京东的信息系统支持了京东连续多年以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速度增长——2013 年市场交易额突破1000 亿元,达到1255 亿元。10 年时间,实现了10000倍的增长,背后靠的就是信息系统。
在2013 年年中,京东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四架马车”的战略已经基本完善,包括电商业务、物流平台、技术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围绕管理提升、组织能力和组织协同方面,京东也正在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京东正在发生一个蜕变,从一个中国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变成产业链的整合者。而京东战略的核心,还是要以技术为驱动。
组织架构调整:研发体系分为9 大模块4 个平台
管理4000 人的团队,我觉得组织架构优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以前京东的技术团队一直是职能化结构:产品部、研发部、测试部以及运维部门。而当我们的产品线和项目多了以后,人也多了,要分优先级就非常复杂,沟通也要非常多,部门协作就很困难。
京东今年对技术团队做了调整,研发体系分为9 大模块,基本是上按照客户、事业部的组织形式来划分的。
其中,云平台和运维两个部门主要是负责底层的网络服务,以及解决顶层的技术架构问题,是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同时负责研究统一的研发工具,包括日志、监控和流程引擎等,通过这些工具可以提高其他研发部门的效率,也使他们不用再重复开发组件。由此可见,这两个部门的职能是提供基础设施,提供统一的工具和平台。
营销研发部面向采销体系,采销体系主要是做网上营销的,是我们整个公司的火车头。我们为采销体系开发3 大系统:一是交易系统,保证交易系统的稳定,同时实现网站转换率提升、用户体验优化;二是供应链系统,与供应商连接,对订货量进行预测,很多相关的供应链控制手段也是在该部门实现的;三是开放平台,要把整个供应链系统开放给第三方卖家。
运营研发部是针对COO 体系,也就是订单生产体系的,仓储系统、配送系统、客服系统都是由运营研发部负责的。
职能研发部主要是职能体系的内部信息化管理部门,涉及诸如行政、人事、战略等职能体系,也包括我们的财务部门。
营销研发部、运营研发部以及职能研发部这3 大部门支撑了我们内部所有的业务。而其他部门则都是为这3 个研发部门服务的。
大数据部提供统一的大数据技术平台。数据平台是基于Hadoop 的,在这上面做统一数据的采集、抽取、存储、处理、挖掘,以及在这上面开发一些数据增值产品。我们的搜索、推荐系统、开放数据服务都是在这个部门完成的。
移动部负责客户端的建设和移动的创新,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事业部。
研究院是一个统称,我们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全国研究院的建设。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部门,类似综合管理部,叫技术研发管理部,主要负责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SQA、PMO、一个IT 服务台,以及24 小时的监控与运营。
我们有一个400 电话,系统有问题的时候,外部和内部都可以通过打这个电话进入处理流程,先由运营人员处理,处理不了的交给研发部门。之所以把研发部门往后放,是因为研发人员是不愿意直接处理问题的,他们更愿意写代码。通过运营部门的过滤,80%的系统问题都已被直接处理。
整个结构调整,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大大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以前的客户跟我们很多部门沟通,现在只需要跟一个部门沟通,而每一个部门的客户都是明确的,所以部门的主要职责可聚焦为提高客户满意度。
虽然我们有9 个部门,但实际上我们把整个研发团队分成了3 个层次4 个平台:
第一层是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之前提到的云平台和运维这两个部门,打造基于云的技术架构,支撑其上所有的应用。
第二层有两块,首先是大数据平台。我们把数据独立出来,不能让每个应用都处理数据。如果每个应用都处理数据的话,这些数据就乱了,而且这些数据可能形成孤岛,很难共享,很难在整个企业里面流通。其次是电商开放API 平台,我们把电商的核心平台建立起来,同时以API 服务的方式进行服务,这对价值链长、流程和系统复杂的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三层是应用平台。因为有了以上两层作为支撑,在上面做具体应用就非常方便了。所以我们的应用平台,包括我们自己的网站、移动客户端、内部的ERP及外部的ISV 开发应用,都可以调用电商核心API,同时相应的数据都进入大数据平台。而且,这些应用都可以在应用平台上实现。
在京东,我们针对企业架构有一些比较好的实践。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参照这样的模型打造我们的信息系统有什么好处。以前我们要开发一个需求时,不得不从前端的网站开始梳理,到采销系统,再到仓储、配送。因为整个价值链很长,需要大量的沟通和配合。现在通过电商开放API 就很简单了,减少了各个系统之间的沟通和耦合。由于电商业务发展比较快,这种开发应用的模式更适合业务部门快速变化的需求。
通过这4 个平台,大家看到这里面有一个逻辑,最底层的实际上是我们的技术架构,用来解决架构的问题。其上的数据这块起数据治理作用,API 平台解决服务治理问题。开发都是基于SOA 的,大家都使用某个服务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需要治理平台来加以解决。这三个关键把握住,应用平台上面的应用可以丰富多彩,我们的系统逻辑也会比较清晰。
IT 管理123:1 个愿景、2 个重点、3 个体系
MBA、EMBA 这些理论都是来自生产线,从一线工人那里来的,这些管理理论现在对IT 来讲都不成熟,所以在IT 管理方面我们正在探索。
首先,要有一个愿景。几十人的团队靠身体力行,几百人的团队靠体系,几千人的团队要靠愿景。有愿景以后团队就有使命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两个重点工作,一是文化。团队大了以后,文化、氛围是最重要的。
对整个公司来讲,比如老刘,再如其他业务部门的高管,他们能不能尊重技术,公司能不能形成尊重技术的氛围,这是公司的技术总负责人要考虑的。我要打造一个环境,尊重这些专家。
在研发部内部,我提了3 个词,第一是信任,第二是分享,第三是成长。
信任就是授权,信任可以减少沟通的成本,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同级之间都要形成信任的氛围。比如说研发人员有可能制造了一个事故,你认为他是故意的,还是为了创新?你违背流程,犯错当然是要惩罚的。然而京东定了一条规矩,因为创新出错,我们是宽容不惩罚的。宽容失败在研发体系里可以形成一个氛围,这也基于对员工的信任。
分享是指分享最佳实践。4000 人的团队里面一定有一些人在某方面做得很好,我会让他们分享,供其他人学习。我们也提倡容忍失败,从错误当吸取教训,获得经验。从最佳实践学习,从错误当中学习都是为了分享经验,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人员每天都写代码,会有一些值得骄傲的代码,去年我们开展了一个活动,让他们秀出来给其他人看。这些代码不需要是一个系统,可能只是自己的一点心得。每周五下午的这个活动,非常火爆。这样程序员在写代码的时候,就想写出好的代码,在学习别人代码的时候,就想模仿别人的长处。我们内部有一个类似GitHub 的软件,可以让程序员把分享的代码放在上面。分享对研发人员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研发人员快速成长。
关于成长,因为研发人员普遍年轻,普遍希望学习和成长,我们就在内部打造成长的文化,包括给他们培训。京东的技术人员是按T1~T6 分级的。T1 是学校刚出来的,T2 是毕业两三年但水平还不足的,我们让T3、T4 给他们授课,每天培训,让他们成长。我们也从外面请一些老师给我们讲课。比如,有一年做了一个UML 的培训,效果非常好,大家学到一些架构和思维的方法,掌握了一些工具。我们又开始对研发经理进行培训,大家都踊跃参加,他们提升了,我们的研发效率就提升了,创新就增加了。
两个重点的另一个就是结构。研发管理中有很多问题是结构的问题。
团队到几千人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结构。刚才谈到人才结构,人才结构就是梯队的问题,人才梯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低级别的人才多,T3、T4、T5 太少了。为此曾发微博招聘,收到几百份简历。关于人才结构我们还做了一件事,把管理和技术分开,以前技术的人到一定程度必须转到管理,待遇才能提高,现在我们区分开,技术人员也分级,在结构上就解决了很多的问题。还有一个结构就是我们的组织结构,前文曾提到对其的调整,改为按客户方向划分,也非常成功。
最后再谈谈3 个体系。
第一个就是产品体系。我们公司的体验,不管是消费者的体验、第三方卖家的体验、供应商的体验,还是内部业务部门的体验,都是产品驱动的。我们打造让产品经理说了算的文化。以前产品做什么,首先是被业务部门绑架,业务部门说你这个东西要做成什么样的,产品经理记下来,然后直接找研发做,这是有问题的。另外,我们的管理者想把一个东西做好,主观上会按个人的好恶指挥产品,这样也把产品经理绑架了。然后,开发人员说这样设计太麻烦,那样做更好,又绑架一次。3 个绑架像3 座大山,把产品经理毁灭了。我们提出让产品经理说了算,不是管理者说了算,不是业务部门说了算。比如说每个采销部门,都想定搜索排序的规则,但是我们内部有一个铁的纪律——搜索的规则只为转化率负责。业务部门告诉你的只是建议,产品经理就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能为最终的用户体验负责,这是非常好的。把产品体系打造出来后,我们也成立了产品委员会,再选出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第二个是架构体系。架构让架构师说了算,不是管理者说了算。管理者往往认为自己在专业方面很厉害,但实际他也有天花板。为让架构师说了算,我们成立了架构委员会,跟产品委员会一样,由委员会决定京东的架构是什么样的。京东技术架构的规划、实施和评审,都是架构委员会的工作。
第三个就是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项目管理,就是加大项目经理的权力,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一旦项目立项了,项目经理的权力很大,对项目,包括进度、质量、投入产出,都是直接负责的。项目部有奖金,奖金驱动项目,项目奖金怎么分配,项目经理有决定权,并且权力很大,研发人员到项目里面,考核也由项目经理说了算。我们有一个项目管理平台,在上面所有项目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且,项目里面的每个人、每项工作,都可以按人和部门列出来,可按人、项目和部门统计,人效一清二楚。所以大的团队要靠系统进行管理。
管理体系的第二个方面是领导力系统。京东4000 人的团队,有12 个部门,每个部门300 以上,300 人的管理难度是很大的。难度主要来自管人,我管的人不能超过14 个,多了就没法管了。管人必须要有影响力,要有领导力。我们在领导力上是很薄弱的,因为很多技术管理者都是从专家转过来的,所以用的语言都是计算机语言,都是专业的语言,EQ 普遍不高,但是领导力系统对EQ 要求很高,特别是跟业务部门沟通的时候。
“管理123”是我的心得,也是我们研发体系贯彻的东西,效果还是不错的。
给团队一个愿景:做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团队
京东的愿景原来是“让购物变得简单快乐”,今年做了一个调整,改成“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而针对4000 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服从公司愿景前提下,我们提出了一个更符合京东研发人的愿景:“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团队”。这个口号提出来以后,我们的研发人员挺高兴的,感觉有一种自豪感,更有一种成就感和使命感,觉得这比较符合我们工程师的愿望。京东在研发上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在中国企业的研发团队里面,我们算是投入比较大的。如果持续这样投入,我们研发人员有信心把技术做得更好。我们的技术人员看到自己的系统在公司发展中不断的成长,也会有很强的自豪感。
30 人的团队,管理者可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因为大家都看着你,你怎么干,大家跟着你,你要注意细节。300 人的时候要建一个体系,起码要有项目管理,这是很重要的,否则300 人管起来就很困难。但是到4000 人的时候,我觉得要有一个愿景,没有愿景这4000 人的目标就不一样,很难团结起来。再次强调京东研发人的愿景:“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团队”!
『捌』 京东商城整个的系统架构是什么样的
早先都跑在微软架构体系上,据说在转向Java平台。估计阻力很大。
现在还在.net上。直到去年,据说很多业务还依靠人工手工处理。
『玖』 徐雷“升职”,京东组织架构进入成熟期
9月6日,京东集团完成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
京东集团宣布,京东零售CEO徐雷先生升任京东集团总裁,将负责各业务板块的日常运营和协同发展,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先生汇报;京东 健康 CEO辛利军先生出任京东零售CEO,京东 健康 医药部负责人金恩林先生出任京东 健康 CEO。
从表面上看,徐雷“升职”了,成为京东集团的总裁,以后零售、物流、 健康 的业务负责人可能就要向徐雷汇报了。那么早早就退居幕后的刘强东,是否意味着会像马云、黄峥一样“退休”了呢?从汇报关系上看,刘强东只是战略性的后撤,本质上依然是京御拦东的一把手。
接下来,刘强东将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长期战略设计、年轻CEO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中。
近两年,京东在组织架构上连续进行了多次调整,而一个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无非是为了公司发展以及适应新的商业变化环境而作出的应对措施。
从2018年进入低谷期开始,京东在人事、组织上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也正是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让京东迅速走出泥沼,重回上升周期。
2018年,京东权力架构大改,刘强东退居幕后,徐雷被推到了台前,担任轮值CEO,确立了“以信赖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的京东零售经营理念,连续三年带领零售业务实现高质量增长。
正所谓“环境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当公司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公司战略必然发生变化,新的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架构来支持和保证。于是,组织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019年初,京东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将主基调定为追求“有质量的增长”,来应对当时风云莫测的外部环境。一年之后,不管是财报的数据表现,还是内部的创新力度,京东都有了有巨大改观。这也有力地回击了当时因为组织架明拆谈构调整而产生的种种质疑。
到了2020年,徐雷提出“有质量的加速增长”。由此可见,京东在2019年做出的调整和 探索 是行之有效的,新的一年将在成功 探索 的基础上加快迭代进化。
京东在2020年也进行了多次的组织架构调整。这年年初,京东重新定义公司,从“以零售为基础的 科技 服务公司”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并进行了组织构架调整。这意味着京东已经将整个战略的重点由零售延伸到了其他相关行业。
在年末的时候,京东进行了第二次较为密集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进行了三次调整,而调整的重点在于整合京东商城的第三方平台业务以及对下沉市场进一步挖掘。
这一年,徐雷带领京东零售实现了在交易额、收入、用户、利润四大核心指标上的加速增长。
成绩取得的背后,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促使着京东做出快速响应,从组织架构到认识调整,从服务第三方到挖掘下沉市场,京东依托常年在零售、物流、 科技 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在近几年尤其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都可以从容面对。
到了2021年,京东依然“因势而为”。前不久,徐雷重新将京东定位为“新型实体企业”,目的是希望通过全面开放自身的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以扎实、创新的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经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之相应的是,京东在各项实体业务领域都取得了充分的发展。比如,京东管理着超过900万SKU的自营商品,布局了数以万计的线下门店;京东的供应链还连接着百万级的社区超市、菜店、药店、汽修店、鲜花店,以及大量产业带的制造工厂。
同时,京东运营着约1200个仓库,仓储总面积超2300万平方米,“当日达”和“次日达”服务已覆盖全国55万个行政村。
这种体量与一些传统实体企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仅员工数量上看,京东就有着近40万的员工,其中,京东物流一线员工就有着26万之多。可见,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有着更多实践场景。
而此次京东在组织架构上的调整,也许正是应对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在未来如何开展业务而做的准备,尤其是在用人与人才培养上,京东一直很谨慎,因为人事变革并非简单的激碰新老交接。
徐雷担任京东集团总裁,在权利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可以从整体上把控京东的发展方向,从这一点能看出来,一路走来,徐雷在价值观、管理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刘强东的认可。未来,刘强东能否把CEO一职让出来,就得看徐雷在这个总裁职位上的表现,这需要时间和市场来验证。
那空缺出来的京东零售CEO职位由辛立军补位,其实再合适不过。辛利军于2012年10月加入京东,在担任京东 健康 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之前,辛利军曾负责京东集团平台业务,以及担任京东零售集团生活服务事业群总裁、京东商城开放平台家居家装部总经理、京东商城居家生活事业部总裁等职位。
京东 健康 医药部负责人金恩林则代替辛立军,出任京东 健康 CEO。金恩林于2014年加入京东,曾在京东战略部和战略投资部任职,后在京东零售担任京东医药总经理,负责内部孵化和发展在线医药和医疗业务。
从此次任职来看,京东每次组织架构调整,在用人方面一直很谨慎,要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
此外,京东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颇为重视。其中,管培生计划是京东最为满意的一个项目。2007年,京东开始人才培养制度,发展至今,培养出诸多骨干角色,比如京东物流CEO余睿就是京东第二届管培生。
所以,每次组织架构调整,其实都是对京东用人方面的一次检验。从近几年的表现与业绩来看,京东对未来发展的把控还是相当准确的,不但实现了战略的落地,比如完成了对下沉市场的布局等,还有对管理的提升与人才的整合,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加速企业发展。
最后预测一下,接下来,刘强东将专心投入到长期战略、人才培养以及乡村振兴上,那么,在京东集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集体决策和快速响应机制下,入职京东多年、熟悉京东业务、深受刘强东信任的徐雷或将成为京东集团未来CEO的不二人选。
『拾』 京东快物流旧时的物流体系
——物流为本、标准化保质量、全国七大物流中心、配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仓储系统AS/RS、无人仓库、青龙系统
关键时刻一线城市市场日趋饱和,而中西部经济日益兴起,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进入中国农村,越是发展中的地区网购需求越是旺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此时竞争对手已经蠢蠢欲动,留给京东的时间不多了;
关键抉择京东果断启动“渠道下沉”战略,将发展重点由巨大型城市转向三四线城市,渠道网络在原来覆盖1300个县的基础上,一年之内再增加500个县;
应对策略京东将原有的物流6大区扩展为7大区;加大仓储建设的力度,以全公司的标准化作为“渠道下沉”的品质保证,用“青龙系统”为京东物流提供优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企业内创业的“先锋站”形式,让京东员工扩充渠道,动员亲属加入其分销网络的终端配送,使得分支和终端迅速扩大;
策略结果截至2014年12月31日,京东在全国七大物流中心建有7大中心库,在另外的40座城市运营123个大型仓库,拥有3210个配送站和自提点,覆盖全国1862个区县,且全部自营。今天京东提供当日送达的县达134个,在全国提供次日送达的县达866个。
成都往北70公里,四川省什邡市皂角镇,农民驾着农用三轮车突突地驶上马路,道路一边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旺,路的另一边是红色砖墙,白色码橘涂料刷着「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的标语,附带京东网址JD.COM。这是京东投放的广告,主要施放在中国广大的城乡结合部,广告面积达约40万平方米。
京东管理层果断决定“渠道下沉”,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要有京东的身影。因为,县级市场,经济水平比巨大型都市和省会城市低,但网购支出金额、频率、占比反而超过大都市。这个道理很简单,县城商业不发达,很多商品买不到,或者价高质次,或者假冒伪劣,所以这些地区对于电商的需求更高。越是商品供应落后的地方,越是京东发展自己的新机遇。粗迟说易行难,网络搭建需要单量支撑。京东定下战略: “以京东现有仓储布局为中心,横向面向中西部省份,纵向面向三四线城市、城镇乃至农村县乡拓展物流布局。”
作为电商,京东人的理想是为社会带来迟凳团公平和效率,让人人实现商品选择上的平等。线下在北京能够买到的品牌,线上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偏僻县城也能买到,而且门到门送至家里。传统意义上,越偏远的地方商品价格越高,而京东通过下沉的渠道,可以打破层层加价的分销体系,真正实现价格公平。
为了这个宏大的理想,决策者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大型电商如京东,它的每一笔重大项目投入都不会小于10亿。一位京东高管说,“我测算过, 当订单达到200万时,内部协调更复杂了,组织形式、管理方式都要发生变化,不仅仅是投资建仓的问题。”
物流为本
京东物流格局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概在8年前,刘强东不顾投资人和高管的一致反对,决意自建物流。这是京东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决策,现在来看,相当成功。谈及京东的核心竞争力,所有人都会指向物流。2013年,京东仅在购车上就花费了1个亿,到2014年第一季度,京东已拥有1500辆7.6米长和9.6米长的斯卡尼亚及奔驰全封闭厢式货车。
物流网络的规划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布局。京东将大陆市场分为七个大区——华北、华东、华南、东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并且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成都和西安这7个中心城市建立了物流中心并设立中心仓,这是物流的第一级;由于覆盖区域面积巨大,在济南、南京、重庆等城市设立前置仓,存放周转快的商品,而不会是全品类存放,这样做是为加快对二三线以下城市用户的反应速度,加快时效,提升用户体验,这是第二级;再往下是分拨中心,第四级是中转站,而第五级即终端级便是配送站。配送员从站点出发,用面包车、三轮车、摩托车进行配送。
启动“渠道下沉”后,刘强东要求将物流体系已经覆盖的1300个区县增至1800个区县,即在一年之内增加500个区县,配合“渠道下沉”的就是“先锋站”计划。这个计划允许京东近2万名配送员申请报名参加,这些受过京东培训的员工皆可返回家乡开设站点,新设站点的地址往往是日均订单量暂时达不到京东开站标准的50单但能保持在日均20~40单的地方,你可以说它是内部创业项目,配送员回乡开疆辟土,他既当站长又当配送员,如果订单增多,他可以拉上妻子、家人一块送货。若是订单量增至符合京东“日均50单开站”的标准,就可以转为正规站点,若家人愿意,他们也可以经过培训转为正式员工。“渠道下沉”最大的难点在于运输保障上,先锋站可能不得不要求家庭来衔接从分拨中心、中转站到配送站的支线运输,由下往上开车接货,再拉回配送站。先锋站启动后第一阶段就有大约300人报名,有些地方需要两三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很多配送员愿意回老家做事。
为了保证服务品质,京东要求物流尽量自己来做。京东不断扩张自营物流地盘,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基本是京东物流体系全覆盖,不借助任何第三方物流公司。这几年来,京东采用鲸吞蚕食的方法,继续在三四线城市缩小为京东服务的第三方的地盘。
“青龙”护驾
京东青龙系统gis架构,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参考了国际四大快递公司及国内的顺丰快递之后,京东规划招聘了100人进行青龙系统的封闭式开发,一年后该系统全国上线。青龙系统能够支持千万级单量,解决了过去的宕机、数据管理的问题。原来用PDA即掌上电脑扫描一次系统响应要23秒,现在只要0.3秒。预分拣系统的自动分配站点准确率,从70%提升到98S%,这也是京东物流平台对外接单、社会化运营的重要基础。
配送员用的POS机带有青龙系统的定位功能,系统能检测到所有包裹的运行轨迹,如果出现异常,可调取数据,质控人员能马上发现哪些包裹不合规。系统能自动生成报表,配送系统的各个管理层,从副总裁到站长,经过配送总监、配送片区经理,每一层都能对下属的工作情况和绩效了如指掌。特别是类似于西南区这样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的区域,管理人员不可能随时到点亲自考察,而通过数据就能足不出户了解站点运营情况,如果站点长期单量低,数据显示很快发现问题,敦促管理层进行调整。 原来配送站长最痛苦的是做每日报表,手工输入数据,有时候要搞到凌晨一两点,现在站长只需要在系统里导出数据,10分钟完成报表。
客户在京东网站上下单,由系统分拣模块将货物根据订单地址进行区分,分配至不同地点的仓库。订单抵达仓库之后,即开始分拣,若是高位货架就用前移式叉车或者平衡重叉车,如果是平仓就人工拣货,系统确认。接着,进入复核区,再次确认,打印发票以及送货单。再进入打包区,根据商品规格打包。这样的动作,西南大区仓储在1小时内完成,最快只需要几分钟。晚上11点前发来的订单,要在晚上12点以前完成,按规定必须做到日清。商品出库的时候,由系统运输模块调配车辆,将货物分配到不同的车辆上,抵达下一级分拨中心或者中转站,再次进行分配。最后是配送模块,配送员把包裹送到客户手里。通过系统,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包裹的运动轨迹,包括接货、分拣、发货、发车、站点接货、验货、配送员收货、妥投等8个主要环节,整个流程一目了然。 “青龙”是专门服务配送体系的信息管理系统,“青龙”这一名称就是刘强东钦定的。
标准化保质量
京东物流系统分为仓储、运输、终端三大块,终端是配送站,运输是干支线运输。不同于业内通常的叫法,将跨省运输称作干线,在京东内部,跨大区运输才是干线,而大区内运输统称为支线。
2013年起,京东以“休养生息”为名,开始将物流从单纯讲究数量、速度,过渡到讲究物流运营成本。2013年京东开发了JIT(及时生产系统)和ALMS(劳动力管理系统),关注人效和平效(每坪面积上生成的营业额,一坪约3.3平方米),追求每人每天的产能量最大化,单位面积产能最大化。信息化建设由总部掌控,通过信息化对标准化体系实现有效的监控,保证作业过程不走样。如果仓储存量刚好能够满足所有订单,那么成本摊薄的数据就会非常漂亮。但因为京东始终处于高速发展中,业务量不断提升,仓储存量常常不够,所以储量新增,面积新增能够得到足够的新增业务量的保证。京东商城运营体系的负责人说,规划匹配是关键,要做好前置性建设,使其资源正好能承接新增业务量。
事实上,京东在业务上的奋力进取常常使得增长出乎意料,导致规划很难赶上发展的速度。爆仓是京东的常态,搬仓则是爆仓后的必然结果,在京东有个说法,“没有经过搬仓的仓储经理,就不会是好的经理”。京东华南大区创造了18个月内,大大小小搬仓38次的纪录,而且,曾经有仓储经理在38小时内经历了不停歇不间断的搬仓。当然,随着流程的建立和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目前的搬仓动作可以在几小时内完成。
杨磊是几年前被定岗到上海的大家电仓做仓储经理,他讲到一次搬仓的经历:华东区本来就库存资源紧缺,又遇上气候炎热,空调卖的火爆,结果爆仓了。杨磊接到通知,3天内要搬清库房,将6万台电视机腾出,他的二三十人的团队连续干了三天三夜,到第三天白天杨磊几乎站着就能睡着。此时,空调订单像雪片一般飞来,如果再多积压一天,整个运营体系就会压垮。普通员工基本是凌晨两三点收工,他们在公司的客房或者公司临时租订的宾馆睡上三四个小时,早上6点又起床上班,白天完成日常订单生产,晚上搬仓,而管理人员除了搬仓外,在员工离开睡觉的时候,还得继续清理上架等环节的异常情况,维护好系统。
在京东,所有人都在向前奔跑,没有人能够按部就班地保持慢悠悠的节奏。 因为有时间限制,从打印订单到打包出库,必须在一小时内完成。
看京东的物流,像是观赏一部战争大片。成都市新都区顺运路宝湾物流园有一处京东的仓库,放置3C、小家电。 新都仓库由两个高12米,面积1万平米,两两相对的单体仓组成,仓库前停放着5辆红色依维柯,长5米,高3米。身穿红色工作服的司机开车取货,卷帘门打开,发货区一览无遗。密封好的箱子摞在一边,里面装着打好包的包裹。叉车司机往返库房和货车四次才能装满一辆货车,大概40分钟。 5点起,依维柯陆续前来,载满货开走,新来的货车顺序补位,鱼贯而入,鱼贯而出。5点40分,40辆货车全部装满到位,它们发往成都周边的德阳、绵竹、什邡、简阳、眉山、邛崃等地区,客户通常能在下单的当天或次日收到货,发往云南、贵州等西南其他地区的货车需错开时间,因为场地太小。司机一般凌晨5点开工,下午5点收工,月薪4000多元,相当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京东就是这样以一地库存全国发货,令京东物流成为穿梭如织、四通八达的网络。截至2014年12月31日,京东在全国七大物流中心建有7大中心库,在另外的40座城市运营123个大型仓库,拥有3210个配送站和自提点,覆盖全国1862个区县,且全部自营。 今天京东提供当日送达的县达134个,在全国提供次日送达的县达86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