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镜像神经元的历史沿革
镜像神经元是20世纪末由意大乎颤岩利帕尔马大学首先发现的,这个发现证明在猴脑存在一种特殊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这个发现在一经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科研人员把这样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经元,称作“大脑魔镜”。
1996年
里佐拉蒂和同事们发现,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不但在它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他们把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1998年
里佐拉蒂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皮层的布洛卡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他进一步岁御提出,人类正是凭借这个镜像神经元系统来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同时与别人交流。
1999年
亚科博尼等人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会在动作模仿和模仿性学习中起作用。他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洞好术,观察到了自愿者在模仿动作时大脑皮层布洛卡区的活动。
2000年
西谷信行和哈里(女)的研究表明,布洛卡区是镜像神经系统的协调中心。
2001年
威廉姆斯等人提出,镜像神经元系统损伤与自闭症有内在联系。
2002年
西谷信行和哈里报道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当他们让自愿者们观看画有各种口形的图片时,这些自愿者的镜像神经系统中的各部位会按照一定先后顺序被激活。这个顺序是:视觉皮层—上颞叶皮层—下顶叶—布洛卡区—初级活动皮层。
亚科博尼指出,在大脑皮层上,镜像神经系统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是相连的。边缘系统是与产生情感及记忆紧密相关的区域。
科勒通过在恒河猴身上的实验,鉴别出了一类镜像神经元:这类神经元能处理抽象的信息,比如特定动作的意义,以及与这些动作相关的声音或描述动作的语言。
2003年
科勒随后又发现视听镜像神经元具有分辨不同动作的能力,特别是当两个动作同时具有听觉和视觉信息时,镜像神经元对它们的分辨率达到97%.
分别由真第卢奇和迈斯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镜像神经元系统是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交流的共同基础,从而揭示了这一系统在语言从肢体动作到现代语言的进化中的作用。
2005年
费拉里在猴子的大脑皮层中鉴别出又一类镜像神经元:工具反应镜像神经元。当猴子看到实验人员手持工具,比如杆子或钳子时,这类镜像神经元的反应十分强烈,而当实验人员徒手做动作时则没有这样强的反应。
阿尔比布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镜像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损害,以至于不能识别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这些患者把自己说出的话当作另一个人说出的,从而产生幻听。
约瑟夫等人对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皮层厚度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患者的镜像神经元所在的皮层要比正常人薄,而且病情越重,这部分皮层越薄。
2006年
格里德利撰文称,镜像神经元的功能或许可以解释部分听众为什么会错误地感受萨克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理解成愤怒。
桑顿认为自闭症的形成与婴儿时期受到的干扰有关。这种环境干扰可能是电磁辐射。处于发育阶段的婴儿的镜像神经系统对电磁辐射十分敏感。
乔瓦尼等人正尝试利用镜像神经元的特性来系统地训练中风后上肢瘫痪的病人,让他们观察并在脑中模仿一些动作,使他们的神经系统恢复对动作的控制和协调能力,从而得到康复。
威克等人发现,当自愿者看到录像中的人物作出感到恶心、难受的表情时,他们的大脑皮层反应与自己闻到难闻的气味时是一样的。这种大脑皮层反应集中在有镜像神经元分布的区域。
皮内达通过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脑电图发现,吸烟使人的镜像神经系统改变,让人的烟瘾更大。
舍甫勒等人的研究显示,人在观察机器人的动作时,不会有观察人类动作时产生的那种大脑皮层反应,这表明镜像神经系统偏好动物的运动。
对镜像神经元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应用于人工智能的开发,在机器人对动作的识别和协调中有了突破性进展。
② 人脑的镜像神经元具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著名的科学好御家发现,因为在我们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工作,这种镜像神经元是最近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研究人员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对心理学就像DNA对生物学一样,大脑中的神经网络通常被认为存储特定的记忆,而镜像神经元组存储特定行为模式的代码。
这也就激发了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渐脱离类人猿,它的作用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能够从简单的模仿学习到更复杂的模仿,从而逐渐发展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这是我们人类进步的最大方面之一,由于这种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可以学习新知识并与人交流,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基于镜像神经元的神袜消功能。
关于人脑的镜像神经元具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被发现的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③ 镜像神经元有什么功能
镜像神经元 在生活中,看到别人在干什么,就好像自己也在干同样的事情一样:看到别人在吃东西,自己的口水就来了;看到别人打球,你就浑身是劲……为何会有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原来都是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是近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有些研究者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约翰在瞬间就理解玛莉的举动,是因为该动作不只发生在他眼前,实际上也同时出现在他脑中。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探究现象学的哲学家早就提出:对于某些事,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对神经科学家而言,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该想法提供了实质基础,也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我们刚开始注意到镜像神经元,并不是为了找寻证据来支持或驳斥哪个哲学观点;我们当时是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质,特别是掌管手及口部动作的F5区,想要了解其中神经元的放电型态,与执行特定动作的编码关系。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记录了猕猴脑中个别神经元的活性;同时,我们实验室拥有各式各样的刺激,可用在猴子身上。当猴子执行不同的动作时(譬如伸手去抓玩具或食物),我们就能够观察它们脑中特定的神经元组同步活化的情形。 从这样的实验中,我们开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当我们之中有人伸手去抓食物时,猴子脑中的一组神经元也活化了,就跟他们自己伸手去抓食物时一模一样。一开始,我们怀疑这个现象是由一些平常的因素造成,好比说猴子在观察我们的行为时,也进行了未受注意的动作。但当我们想办法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以及其它因判枝素(好比猴子告埋预期会有食物的供应)之后,我们才体认到这种与观测行为相连的神经放电活性,是行为本身在脑中的真实呈现,与这项行为的执行者是谁并无关联。 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究竟镜像神经元系统属灵长类所独有,还是其它动物身上也找得到。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在大鼠身上测试,想看看这种动物是否也具有镜像神经元的反应。这种脑中的镜像机制,有可能是演化晚期发展出来的能力,如此才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类会比猴子拥有更广泛的镜像反应。不过,由于刚出生的婴儿及仔猴就能够模仿伸出舌头一类的简单动作,因此,针对看到的行为建立镜像模组的能力,可能是天生的。又由于缺乏情绪感受的镜像能力似乎是自闭症患者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也在自闭症孩童身上做研究,看看他们是否表现出可让人察觉的运动缺失,那是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不彰的常见问题。试验 在意大利帕尔马,15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只猴子坐在专用试验椅上等着吃中饭的研究人员回来。一根细小的电线已经植入了猴子负责运动的大脑区域。当猴子每次抓或移动实物时,其大脑区域的一些细胞就会兴奋起来,为此,监控器还会记录一个声音:啵哩———破,啵哩———破,啵哩———破。一位毕业生手上拿着一个冰淇淋球进来了。猴子盯着他。之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当学生将冰淇淋球放到他的嘴唇边上时,监控器听到了一个声音:啵哩———破,啵哩———破,啵哩———破。其实,帕尔马大学的神经学家加库脉·李乍那迪早就看到了这一现象,他当时拿的是花生。当猴子看到人们或其它猴子拿着花生放到他们的嘴里时,同样的大脑细胞兴奋了。之后,科学家发现,猴子剥花生或听到有人剥花生时,此细胞会兴奋。当用香蕉、葡萄干和其它所有实物时,同样的事情发生了。 “感同身受”通过感觉而非思想 “我们花了几年时间才相信我们所看到的。”李乍那迪博士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猴子大脑中有特有的细胞,叫镜像神经元,当猴子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和当猴子自己做这一动作时,这些细胞会兴奋。 如果说1996年出版的此发现让大多科学家惊讶不已的话,那最近的研究更让他们目瞪口呆——人类有比在猴子中发现的更加聪明、更加灵活和更高级的镜像神经元,此事反映了人类复杂社会能力的进化。 人类大脑有若干镜像神经系统掘友敏来专门传输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