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的争论和思考
1.关于分布式能源的争论
关于分布式能源的争论大多围绕并网、能效、供电质量、容量储备、燃料供应等问题。但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并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以下五个重要的问题:
(1)分布式能源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发电和输配电投资。举个简单的例子,以8%~10%的输电线损计算,我国每年输电线损达三个三峡水电站全年的发电量。建在用户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由于不需要通过电网供能,因此可以避免输电线损和节约大量的输配电投资。如考虑建设电厂的费用,节约的资金将更为惊人。另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投资出自用户,而电厂和输配电投资出自国家。能节约线损和国家投资的事何乐而不为。
(2)市场经济原则下的自由选择权利。能源安全有两层含义,国家能源安全和用户能源安全。国家能源安全体系应是对最终用户能源安全的保障。美国纽约再次大面积停电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集中供电系统的脆弱和对用户能源安全保障的不完整性。分布式能源系统实际上是对单一的集中供能系统的补充,它可以使用户更有效的计划能源消费和避免电网停电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电网有供电的社会职责却无断电赔偿责任的条件下,用户自由选择供能方式应是用户在市场经济原则下的基本权利。
(3)分布式能源是国家电网的一种有益补充。从国家角度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全面发展,与电力部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发电和输配电部门的压力,应视为集中供能的一种有益补充,特别是在电网无力覆盖的边远地区和其他公用事业领域。这一点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4)对能源需求侧的管理。通过能源需求侧管理来优化电力需求结构,减少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浪费,也是能源优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侧的电力使用结构越趋向合理,波动范围越小,需求越持续稳定,供电侧的发电效率就越高,设备使用率自然相应增加,而输配电侧同样提高效率,这种优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优化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共赢。
(5)城市能源管理。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供应瓶颈将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城市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能源,因为这是保障城市发户展的关键环节,是对城市管理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从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的电力部门最初也对分布式能源冷眼相看,百般阻挠,不屑一顾。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各国政府不断推出针对分布式能源的鼓励和支持措施,电力部门对分布式能源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2.发展和应用前景
在我国,以燃气作为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电量所占比例较小,预计到2020年,也不会超过总发电量的8%,这只是一种非主流的发电方式,是对主要发电系统的补充。
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分布式供电系统还难以成为我国主要供电、供热形式,但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和作为城镇主体形态的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形成,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深入人心和全面落实,分布式供电系统将会在以下地区发展。
(1)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特大城市。
(2)沿海有天然气供应的大城市。
(3)内地有天然气供应的大城市群。
㈡ 1.1 叙述什么是分布式控制系统1.2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发展方向是什么
看来没有多少人对这类专业问题敢兴趣和作答,我来回答一下,因为有段时间准备去做车载控制系统。 1、车载分布式控制系统是相对于车载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 2、车载控制系统是对动力汽车进行智能电子控制的系统,除了汽车外还包含火车等陆路行驶的动力交通工具控制,而对于汽车而言,它的控制对象包含: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电控自动变速系统ECT,汽车行驶系统的自动防抱死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自动助力传向系统、电动悬架系统和汽车安全系统如电子安全气囊系统等。 3、传统的车载控制系统采用集中式控制,它依靠大量的线束,把各个传感器和控制器信号集中一起处理。这种控制系统需要大量布线,同时检测的信号和控制的信号对象不多,它不是采用总线方式而是其他非总线的并列集中一起处理,实时性不是很强,检测反映控制不是很灵敏,只能用于早期的少对象的控制系统。 4、现代汽车由于控制对象众多,功能越老越复杂。各个对象之间必须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和逻辑互动。同时各个控制器和检测器本事自己又有相应的系统,因此原来的集中式控制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由于一些简单的信号传输总线控制技术的出现,似的众多的传感器和控制器都可以通过一组总线进行数据信息交换,这样就出现了车载分布式控制系统,而在汽车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是can总线分布时控制。 5、两者的最大区别是,集中系统只有一个处理系统,对每一个控制器和检测器都需要单独的检测线和控制线,中心系统必须担负起每一个检测和执行的动作控制。而分布式系统,除了中心处理系统外,每个被中心系统控制的对象也有自己的控制子系统,他们单独完成各自的任务,只有在需要与中心系统进行交换请求和执行任务时候才与中心系统联系。而每一个子系统无需单独布线到中心系统,他们可以把各自的数据都通过一根总线进行传输。这样总线的带宽更高,传输更快,执行和检测更加可高,而线束减少了很多。
㈢ 分布式操作系统它的由来是什么
操作系统的简要历史
在早期的计算机系统里面是没有操作系统的,最早的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没有键盘显示器等等的,所有的输入操作都是通过对开关的通断来实现的,输出是通过灯泡的亮灭显示的,改变计算公式甚至需要对线路进行重新的布置,那个年代是没有操作系统的。
ENIAC里面并没有内存,只有寄存器,而且控制系统是通过硬接线实现的,想改变公式就需要对线路重新布置。这样操作其实非常的不方便。所以,著名的"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加入这个计划之后,提出了改进意见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计划。EDVAC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冯诺依曼结构的雏形,现在我们使用的通用计算机结构仍旧属于冯诺依曼结构。
之后为了方便无人值守的批量任务执行,产生了单任务的批处理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的任务很简单,按照实现设定好的顺序把任务装入执行。为了充分利用大型机等昂贵设备的资源,产生了多任务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为了让一般的学生和科学工作者也可以分享大型机的计算能力,出现了大型机+分时操作系统+ 哑终端的模式。之后,慢慢出现了为普通人服务的微型机,也就是个人电脑。然而最早的个人电脑也是没有操作系统的,最早的个人电脑是阿尔塔(牛郎星电脑)没有键盘,显示器,只有开关和灯泡(像不像微型版的ENIAC)。微软第一个成功的商业产品其实就是给牛郎星写的BASIC解释器,因为很多人免费使用(也就是盗版)这个BASIC解释器,比尔盖茨写了封“给爱好者们的公开信”,成为商业软件产业诞生的标志。实际上我们知道的著名的Apple I上面也并没有安装操作系统,只有一个ROM BASIC和引导程序。
谈这些历史,是想让大家知道,在没有操作系统的年代,裸机也是可以使用的。而操作系统的产生是为了给应用程序提供一个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必须直接驱动硬件么?
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操作系统都是直接驱动硬件的,这就给人一个错觉,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是必须驱动硬件的。win31推出的时候,虽然有内存管理,进程管理(那时候win系统没有线程概念),有图形界面,但是仍旧被人质疑是否是操作系统。原因是win31的文件系统是dos支持的,引导程序是 dos,换言之,win31不能直接运行在硬件上。这是一种误解,现代的操作系统大多分层,为了移植和系统的结构化,一般来说操作系统都会分为硬件相关层,硬件无关层。硬件相关层一般就是io处理和做驱动程序管理。而内存管理,进程管理,图形界面等等一般都是硬件无关层处理的。
对Cpu来说,一段普通内存地址和一块硬件端口映射出来的内存地址并没有任何区别。这是因为从计算逻辑上看,任何功能用硬件实现和用软件实现并没有任何的区别。正因为此,我们才能在一台win操作系统的机器上面VMWare上面安装一个linux,或者反之。操作系统就是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也就是一个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早期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比如unix之前的那些专用的大型机操作系统等等,它们根硬件的结合都比较紧密,难以分开,提供的硬件以外的功能也很少。然而unix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在多种不同类型大型机之间移植而设计,从概念上就已经跟硬件分离了。windows也很类似, winnt4.0可以用于x86芯片,也可以用于alpha芯片的机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分布式操作系统更是传统操作系统思想的变革,分布式操作系统是安装在整个分布系统里面的,其中任何一台也可以安装有自己的本地操作系统。
````你自己觉的咋样呢???这是我帮你在网上找到的啊```
㈣ 分布式软件系统的发展原因
它可以解决组织机构分散而数据需要相互联系的问题。比如银行系统,总行与各分行处于不同的城市或城市中的各个地区,在业务上它们需要处理各自的数据,也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换和处理,这就需要分布式的系统。
如果一个组织机构需要增加新的相对自主的组织单位来扩充机构,则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在对当前机构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扩充。
均衡负载的需要。数据的分解采用使局部应用达到最大,这使得各处理机之间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负载在各处理机之间分担,可以避免临界瓶颈。
当现有机构中已存在几个数据库系统,而且实现全局应用的必要性增加时,就可以由这些数据库自下而上构成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相等规模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出现故障的几率上不会比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低,但由于其故障的影响仅限于局部数据应用,因此就整个系统来讲它的可靠性是比较高的。
㈤ 什么是分布式系统!作用是什么、好处是什么
故名思义,分布式系统就是将系统的应用层,数据层或其它部分构架成分布(物理和逻辑上的都可以)状(通常是网状)。分布式系统通常是为了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执行效率。比如在线游戏通常就是分布系统,里面所谓的“区”就是分布系统里子例程。而分布式数据库其实也可以称作分布式系统,数据持久化层是分布的(数据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可交互,有一套综管系统来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所以说分布式系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系统构架概念,不是一种技术,
C#对网络的支持挺不错的,封装得很好,你主要可能看看网络通信这一块东西。然后机械工业出版社有一本分布式系统的书,做了全面阐述。你可以看看。~
下面是网络给出的解释:
分布式软件系统(Distributed Software Systems)
是支持分布式处理的软件系统,是在由通信网络互联的多处理机体系结构上执行任务的系统。它包括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编译(解释)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
分布式操作系统负责管理分布式处理系统资源和控制分布式程序运行。它和集中式操作系统的区别在于资源管理、进程通信和系统结构等方面。
分布式程序设计语言用于编写运行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上的分布式程序。一个分布式程序由若干个可以独立执行的程序模块组成,它们分布于一个分布式处理系统的多台计算机上被同时执行。它与集中式的程序设计语言相比有三个特点:分布性、通信性和稳健性。
分布式文件系统具有执行远程文件存取的能力,并以透明方式对分布在网络上的文件进行管理和存取。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分布于多个计算机结点上的若干个数据库系统组成,它提供有效的存取手段来操纵这些结点上的子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在使用上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而实际上它是分布在地理分散的各个结点上。当然,分布在各个结点上的子数据库在逻辑上是相关的。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个站集合而成。这些站又称为节点,它们在通讯网络中联接在一起,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它们都拥有各自的数据库、中央处理机、终端,以及各自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联合。它们在逻辑上属于同一系统,但在物理结构上是分布式的。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处理学科的重要领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它可以解决组织机构分散而数据需要相互联系的问题。比如银行系统,总行与各分行处于不同的城市或城市中的各个地区,在业务上它们需要处理各自的数据,也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换和处理,这就需要分布式的系统。
2、如果一个组织机构需要增加新的相对自主的组织单位来扩充机构,则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在对当前机构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扩充。
3、均衡负载的需要。数据的分解采用使局部应用达到最大,这使得各处理机之间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负载在各处理机之间分担,可以避免临界瓶颈。
4、当现有机构中已存在几个数据库系统,而且实现全局应用的必要性增加时,就可以由这些数据库自下而上构成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5、相等规模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出现故障的几率上不会比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低,但由于其故障的影响仅限于局部数据应用,因此就整个系统来讲它的可靠性是比较高的。
特点
1、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里不强调集中控制概念,它具有一个以全局数据库管理员为基础的分层控制结构,但是每个局部数据库管理员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
2、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独立性概念也同样重要,然而增加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分布式透明性。所谓分布式透明性就是在编写程序时好像数据没有被分布一样,因此把数据进行转移不会影响程序的正确性。但程序的执行速度会有所降低。
3、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不同,数据冗余在分布式系统中被看作是所需要的特性,其原因在于:首先,如果在需要的节点复制数据,则可以提高局部的应用性。其次,当某节点发生故障时,可以操作其它节点上的复制数据,因此这可以增加系统的有效性。当然,在分布式系统中对最佳冗余度的评价是很复杂的。
分布式系统的类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1、分布式数据,但只有一个总数据库,没有局部数据库。
2、分层式处理,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数据库。
3、充分分散的分布式网络,没有中央控制部分,各节点之间的联接方式又可以有多种,如松散的联接,紧密的联接,动态的联接,广播通知式联接等。
---------------------
什么是分布式智能?
NI 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结合了相关的技术和工具,解决了分布式系统开发会碰到的一些挑战。更重要的是,NI 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令这些挑战迎刃而解,且易于实施。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具体包括:
可对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结点编程——包括主机和终端。尤为可贵的是,您可以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方式,对大量不同类型的对象进行编程,如桌面处理器、实时系统、FPGA、PDA、嵌入式微处理器和DSP。
导航所有系统结点的查看系统——LabVIEW Project Explorer。您可使用Project Explorer查看、编辑、运行和调试运行于任何对象上的结点。
经简化的数据共享编程界面——共享变量。使用共享变量,您可轻松地在系统间(甚至实时系统间)传输数据且不影响性能。无通信循环,无RT FIFO,无需低层次TCP函数。您可以利用简单的对话完成共享变量的配置,从而将数据在各系统间传输或将数据连接到不同的数据源。您还可添加记录、警报、事件等数据服务――一切仅需简单的对话即可完成。
实现了远程设备及系统内部或设备及系统之间的同步操作——定时和同步始终是定义高性能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利用基于NI技术的系统,探索设备内部并编写其内部运行机制,从而取得比传统仪器或PLC方式下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
在分布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持下,互连的计算机可以互相协调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也可以这么解释:
一种计算机硬件的配置方式和相应的功能配置方式。它是一种多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各处理器通过互连网络构成统一的系统。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结构,即把原来系统内中央处理器处理的任务分散给相应的处理器,实现不同功能的各个处理器相互协调,共享系统的外设与软件。这样就加快了系统的处理速度,简化了主机的逻辑结构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㈥ 什么是分布式系统
分布来式系统是一个硬件源或软件组件分布在不同的网络计算机上,彼此之间仅仅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和协调的系统。
正是因为软件的特性,所以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透明性。因此,网络和分布式系统之间的区别更多的在于高层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
分布式系统系统优点
1、经济:微处理机提供了比大型主机更好的性能价格比
2、速度:分布式系统总的计算能力比单个大型主机更强
3、固有的分布性:一些应用涉及到空间上分散的机器
4、可靠性:如果一个机器崩溃,整个系统还可以运转
5、渐增:计算能力可以逐渐有所增加
㈦ 分布式系统经历了四代发展,分别是什么
一共经历了四代,分别是,1946年到1958年,晶体管计算机、1958到1964年,电子管计算机、1964到1975年,集成电路计算机、1975到现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㈧ 分布式系统为什么会出现
分布式的出现是因为全球网络化信息传输关联度越来越强,信号源数量越来越多,不管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弊端日益突出且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信息处理传输的需求。专业视听行业蓬勃发展并向数字化转型,但庞大的数据增长与高品质的要求,使得早期基于集中式处理的音视频处理设备发展遇到瓶颈。分布式技术为传统视听行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网络化转型手段,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市场边界扩展与无限应用可能---讯维
㈨ 分布式系统特点有哪些
分布式系统特点:
1、分布性。分布式系统由多台计算机组成,它们在地域上是分散的,可以散布在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整个系统的功能是分散在各个节点上实现的,因而分布式系统具有数据处理的分布性。
2、自治性。分布式系统中的各个节点都包含自己的处理机和内存,各自具有独立的处理数据的功能。通常,彼此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无主次之分,既能自治地进行工作,又能利用共享的通信线路来传送信息,协调任务处理。
3、并行性。一个大的任务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分别在不同的主机上执行。
4、全局性。分布式系统中必须存在一个单一的、全局的进程通信机制,使得任何一个进程都能与其他进程通信,并且不区分本地通信与远程通信。同时,还应当有全局的保护机制。系统中所有机器上有统一的系统调用集合,它们必须适应分布式的环境。在所有CPU上运行同样的内核,使协调工作更加容易。
5、分布式系统更加的开放,具有相同的接口规范使得集群计算机能够方便的进行数据操作,系统协同度更高;
对外:体现在统一的接口描述上,用统一的接口描述语言描述一套所有服务器都知道的规则,这样各服务器的交互问题上没什么问题了。具体的接口实现根据各个服务器的情况具体实现,从而把实现和声明进行了有效的解耦。对内:各台服务器内部的策略和实现也需要解耦,以免整个服务器是按照实现和声明逻辑实现的,但是服务器内部确实一个整体的,对于分布式的开放性将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