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 - 运行-CMD 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引号里面的内容) “副教授的exe = exefile”。 >然后输入: “。assoc命令将DLL = dllfile”输入 然后输入: “。assoc命令LNK = lnkfile”输入 记事本
❷ Linux进程间通信
linux下进程间通信的几种主要手段简介:
一般文件的I/O函数都可以用于管道,如close、read、write等等。
实例1:用于shell
管道可用于输入输出重定向,它将一个命令的输出直接定向到另一个命令的输入。比如,当在某个shell程序(Bourne shell或C shell等)键入who│wc -l后,相应shell程序将创建who以及wc两个进程和这两个进程间的管道。
实例二: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通信
管道的主要局限性正体现在它的特点上:
有名管道的创建
小结:
管道常用于两个方面:(1)在shell中时常会用到管道(作为输入输入的重定向),在这种应用方式下,管道的创建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2)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通信,用户自己创建管道,并完成读写操作。
FIFO可以说是管道的推广,克服了管道无名字的限制,使得无亲缘关系的进程同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的通信机制进行通信。
管道和FIFO的数据是字节流,应用程序之间必须事先确定特定的传输"协议",采用传播具有特定意义的消息。
要灵活应用管道及FIFO,理解它们的读写规则是关键。
信号生命周期
信号是进程间通信机制中唯一的异步通信机制,可以看作是异步通知,通知接收信号的进程有哪些事情发生了。信号机制经过POSIX实时扩展后,功能更加强大,除了基本通知功能外,还可以传递附加信息。
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类角度对信号进行分类:(1)可靠性方面:可靠信号与不可靠信号;(2)与时间的关系上:实时信号与非实时信号。
(1) 可靠信号与不可靠信号
不可靠信号 :Linux下的不可靠信号问题主要指的是信号可能丢失。
可靠信号 :信号值位于SIGRTMIN和SIGRTMAX之间的信号都是可靠信号,可靠信号克服了信号可能丢失的问题。Linux在支持新版本的信号安装函数sigation()以及信号发送函数sigqueue()的同时,仍然支持早期的signal()信号安装函数,支持信号发送函数kill()。
对于目前linux的两个信号安装函数:signal()及sigaction()来说,它们都不能把SIGRTMIN以前的信号变成可靠信号(都不支持排队,仍有可能丢失,仍然是不可靠信号),而且对SIGRTMIN以后的信号都支持排队。这两个函数的最大区别在于,经过sigaction安装的信号都能传递信息给信号处理函数(对所有信号这一点都成立),而经过signal安装的信号却不能向信号处理函数传递信息。对于信号发送函数来说也是一样的。
(2) 实时信号与非实时信号
前32种信号已经有了预定义值,每个信号有了确定的用途及含义,并且每种信号都有各自的缺省动作。如按键盘的CTRL ^C时,会产生SIGINT信号,对该信号的默认反应就是进程终止。后32个信号表示实时信号,等同于前面阐述的可靠信号。这保证了发送的多个实时信号都被接收。实时信号是POSIX标准的一部分,可用于应用进程。非实时信号都不支持排队,都是不可靠信号;实时信号都支持排队,都是可靠信号。
发送信号的主要函数有:kill()、raise()、 sigqueue()、alarm()、setitimer()以及abort()。
调用成功返回 0;否则,返回 -1。
sigqueue()是比较新的发送信号系统调用,主要是针对实时信号提出的(当然也支持前32种),支持信号带有参数,与函数sigaction()配合使用。
sigqueue的第一个参数是指定接收信号的进程ID,第二个参数确定即将发送的信号,第三个参数是一个联合数据结构union sigval,指定了信号传递的参数,即通常所说的4字节值。
sigqueue()比kill()传递了更多的附加信息,但sigqueue()只能向一个进程发送信号。sigqueue()比kill()传递了更多的附加信息,但sigqueue()只能向一个进程发送信号。
inux主要有两个函数实现信号的安装: signal() 、 sigaction() 。其中signal()在可靠信号系统调用的基础上实现, 是库函数。它只有两个参数,不支持信号传递信息,主要是用于前32种非实时信号的安装;而sigaction()是较新的函数(由两个系统调用实现:sys_signal以及sys_rt_sigaction),有三个参数,支持信号传递信息,主要用来与 sigqueue() 系统调用配合使用,当然,sigaction()同样支持非实时信号的安装。sigaction()优于signal()主要体现在支持信号带有参数。
消息队列就是一个消息的链表。可以把消息看作一个记录,具有特定的格式以及特定的优先级。对消息队列有写权限的进程可以向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添加新消息;对消息队列有读权限的进程则可以从消息队列中读走消息。消息队列是随内核持续的
消息队列的内核持续性要求每个消息队列都在系统范围内对应唯一的键值,所以,要获得一个消息队列的描述字,只需提供该消息队列的键值即可;
消息队列与管道以及有名管道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首先,它提供有格式字节流,有利于减少开发人员的工作量;其次,消息具有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优先级使用。这两点是管道以及有名管道所不能比的。同样,消息队列可以在几个进程间复用,而不管这几个进程是否具有亲缘关系,这一点与有名管道很相似;但消息队列是随内核持续的,与有名管道(随进程持续)相比,生命力更强,应用空间更大。
信号灯与其他进程间通信方式不大相同,它主要提供对进程间共享资源访问控制机制。相当于内存中的标志,进程可以根据它判定是否能够访问某些共享资源,同时,进程也可以修改该标志。除了用于访问控制外,还可用于进程同步。信号灯有以下两种类型:
int semop(int semid, struct sembuf *sops, unsigned nsops); semid是信号灯集ID,sops指向数组的每一个sembuf结构都刻画一个在特定信号灯上的操作。
int semctl(int semid,int semnum,int cmd,union semun arg)
该系统调用实现对信号灯的各种控制操作,参数semid指定信号灯集,参数cmd指定具体的操作类型;参数semnum指定对哪个信号灯操作,只对几个特殊的cmd操作有意义;arg用于设置或返回信号灯信息。
进程间需要共享的数据被放在一个叫做IPC共享内存区域的地方,所有需要访问该共享区域的进程都要把该共享区域映射到本进程的地址空间中去。系统V共享内存通过shmget获得或创建一个IPC共享内存区域,并返回相应的标识符。内核在保证shmget获得或创建一个共享内存区,初始化该共享内存区相应的shmid_kernel结构注同时,还将在特殊文件系统shm中,创建并打开一个同名文件,并在内存中建立起该文件的相应dentry及inode结构,新打开的文件不属于任何一个进程(任何进程都可以访问该共享内存区)。所有这一切都是系统调用shmget完成的。
shmget()用来获得共享内存区域的ID,如果不存在指定的共享区域就创建相应的区域。shmat()把共享内存区域映射到调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去,这样,进程就可以方便地对共享区域进行访问操作。shmdt()调用用来解除进程对共享内存区域的映射。shmctl实现对共享内存区域的控制操作。这里我们不对这些系统调用作具体的介绍,读者可参考相应的手册页面,后面的范例中将给出它们的调用方法。
注:shmget的内部实现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系统V共享内存机制;shmat在把共享内存区域映射到进程空间时,并不真正改变进程的页表。当进程第一次访问内存映射区域访问时,会因为没有物理页表的分配而导致一个缺页异常,然后内核再根据相应的存储管理机制为共享内存映射区域分配相应的页表。
❸ linux之间传文件用什么工具好呢
1. 前言
linux之间传文件命令用什么命令?本文介绍一种最常用,也是功能强大的文件同步和传输工具Rsync,本文提供详细傻瓜式教程。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通过实际使用案例和最常见的rsync选项的详细说明向您展示如何使用rsync。
本教程适用于Ubuntu系统、Linux Mint系统、Deepin深度Linux系统、Fedora系统、Debian系统、Elementary OS系统、OpenSUSE系统、CentOS系统、RHEL系统,Arch Linux等等GNU Linux发行版。
2. `rsync`介绍
Rsync是一个快速且通用的命令行实用程序,它可以使Windows与Linux之间,Linux与Linux之间传文件或者Linux与MAC OS之间传文件。或从Linux本地文件系统到远程Rsync守护进程之间同步文件和文件夹。它只传输源和目标之间的差异,从而提供快速增量文件传输。
Rsync可以用于镜像数据、增量备份、在Linux系统之间传文件,也可以用于Linux与Windows之间传输文件,还可以替代日常使用的scp、sftp和cp命令,他们一般也用于Linux之间传文件或者Linux与MAC OS之间传文件。
3. 如何安装`Rsync`
rsync实用程序预装在大多数Linux发行版和macOS上。你可以输入以下命令,检查你的系统是否已安装:
查看Rsync版本的输出结果:
如果您的系统上没有安装rsync,您可以使用发行版的包管理器轻松地安装它。
在Ubuntu 或者Debian体系的Linux系统上安装rsync
在CentOS 或者Fedora系统上安装rsync
4. Rsync命令使用语法
在讨论如何使用rsync命令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基本语法。
rsync实用程序表达式采用以下形式:
rsync提供了许多选项来控制其行为和功能。最广泛使用的选项是:
-a, --archive, 归档模式, 相当于 -rlptgoD。这个选项告诉rsync递归地同步目录、传输特殊设备和块设备、保存符号链接、修改时间、组、所有权和权限。
-z, --compress. 这个选项将强制rsync在传送文件到目标计算机时压缩数据。仅当到远程计算机的连接很慢时才使用此选项。
-P, 相当于--partial --progress。使用此选项时,rsync将在传输期间显示一个进度条,并保留部分传输的文件。当通过缓慢或不稳定的网络连接传输大文件时,它非常有用。
--delete. 使用此选项时,rsync将从目标位置删除无关文件。它对镜像很有用。
-q, --quiet。如果希望禁用非错误消息,请使用此选项。
-e. 此选项允许您选择不同的远程shell。默认情况下,rsync被配置为使用ssh。
5. 使用Rsync最基本的功能使Linux之间传输文件
要将一个文件从一个本地位置复制到另一个本地位置,可以运行以下命令:
运行该命令的用户必须具有目标位置上的读权限和目标上的写权限。
从目标位置省略文件名将复制具有当前名称的文件。如果您想将文件保存在另一个名称下,请在目标部件上指定新名称:
比如复制filename.zip到目标目录并重新把文件名修改为newfilename.zip
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正在创建一个本地备份我们的网站文件:
如果目标目录不存在,rsync将创建它。
值得一提的是,rsync对后面带有斜杠/的源目录提供了不同的处理。如果在源目录上添加一个尾随斜杠,它将只将目录的内容复制到目标目录。当后面的斜杠被省略时,rsync将把源目录复制到目标目录中。
6. 如何使用Rsync与远程服务器同步文件(包括上传下载)
当使用rsync进行远程传输时,必须同时安装在源机器和目标机器上。rsync的新版本被配置为使用SSH作为默认远程shell。
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将一个目录从本地转移到远程机器:
如果你需要配置2台Linux之间免密码登录,请查看以下教程:
如果你想把数据从远程传输到本地机器,你需要使用远程位置作为一个源:
如果远程主机上的SSH监听的端口不是默认的22端口,那么可以使用-e选项指定端口:
比如远程服务器的SSH端口被修改为1234
当传输大量数据时,建议在屏幕会话中运行rsync命令或使用-P选项:
7. 使用Rsync传送或同步文件时,排除某些文件或者目录
当使用Rsync排除文件或目录时,需要使用它们到源位置的相对路径。
有两个选项可以排除文件和目录。第一个选项是使用--exclude参数,并在命令行中指定要排除的文件和目录。
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排除了位于src_directory中的123和abc目录:
第二个选项是使用--exclude-from参数,并指定要在文件中排除的文件和目录。
vi exclude-file.txt
加入需要排除的文件,比如文件file1.c,目录zcwyou:
8. 总结
在本教程中,您学习了如何使用Rsync在多台Linux之间传输、复制或同步文件和目录。在Rsync用户手册页面上有更多关于Rsync的内容。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请留下你的意见。
❹ Linux json文件(排序|去重)
文件 test.log json文件数据
根据 data.ext.uid 字段排序
使用 jq 去重数据,并只显示 data.ext.uid 字段
多维度去重
❺ linux系统的进程间通信有哪几种方式
一、方式
1、管道(Pipe)及有名管道( mkpipe):
管道可用于具有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有名管道克服了管道没有名字的限制,因此,除具有管道所具有的功能外,它还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
2、信号(Signal):
信号是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受进程有某种事件发生,除了用于进程间通信外,进程还可以发送信号给进程本身。
linux除了支持Unix早期信号语义函数sigal外,还支持语义符合Posix.1标准的信号函数sigaction。
实际上,该函数是基于BSD的,BSD为了实现可靠信号机制,又能够统一对外接口,用sigaction函数重新实现了signal函数。
3、消息队列(Message):
消息队列是消息的链接表,包括Posix消息队列system V消息队列。有足够权限的进程可以向队列中添加消息,被赋予读权限的进程则可以读走队列中的消息。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承载信息量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节流以及缓冲区大小受限等缺点。
4、共享内存:
使得多个进程可以访问同一块内存空间,是最快的可用IPC形式。是针对其他通信机制运行效率较低而设计的。往往与其它通信机制,如信号量结合使用,来达到进程间的同步及互斥。
5、信号量(semaphore):
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6、套接口(Socket):
更为一般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可用于不同机器之间的进程间通信。起初是由Unix系统的BSD分支开发出来的,但现在一般可以移植到其它类Unix系统上:Linux和System V的变种都支持套接字。
二、概念
进程间通信概念:
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每个进程各自有不同的用户地址空间,任何一个进程的全局变量在另一个进程中都看不到所以进程之间要交换数据必须通过内核。
在内核中开辟一块缓冲区,进程1把数据从用户空间拷到内核缓冲区,进程2再从内核缓冲区把数据读走,内核提供的这种机制称为进程间通信。
(5)Linux进程间传输json文件扩展阅读
1)无名管道:
管道是半双工的,数据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需要双方通信时,需要建立起两个管道;只能用于父子进程或者兄弟进程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
管道对于管道两端的进程而言,就是一个文件,但它不是普通的文件,它不属于某种文件系统,构成两进程间通信的一个媒介。
数据的读出和写入:一个进程向管道中写的内容被管道另一端的进程读出。写入的内容每次都添加在管道缓冲区的末尾,并且每次都是从缓冲区的头部读出数据。
2)有名管道:
不同于管道之处在于它提供一个路径名与之关联,以FIFO的文件形式存在于文件系统中。这样,即使与FIFO的创建进程不存在亲缘关系的进程,只要可以访问该路径,就能够彼此通过FIFO相互通信(能够访问该路径的进程以及FIFO的创建进程之间)。
因此,通过FIFO不相关的进程也能交换数据。值得注意的是,FIFO严格遵循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对管道及FIFO的读总是从开始处返回数据,对它们的写则把数据添加到末尾。它们不支持诸如lseek()等文件定位操作。
❻ 关于 Linux 网络,你必须知道这些
我们一起学习了文件系统和磁盘 I/O 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方法。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下一个重要模块—— Linux 的网络子系统。
由于网络处理的流程最复杂,跟我们前面讲到的进程调度、中断处理、内存管理以及 I/O 等都密不可分,所以,我把网络模块作为最后一个资源模块来讲解。
同 CPU、内存以及 I/O 一样,网络也是 Linux 系统最核心的功能。网络是一种把不同计算机或网络设备连接到一起的技术,它本质上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方式,特别是跨系统的进程间通信,必须要通过网络才能进行。随着高并发、分布式、云计算、微服务等技术的普及,网络的性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说到网络,我想你肯定经常提起七层负载均衡、四层负载均衡,或者三层设备、二层设备等等。那么,这里说的二层、三层、四层、七层又都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这些层都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 OSI 网络模型。
但是 OSI 模型还是太复杂了,也没能提供一个可实现的方法。所以,在 Linux 中,我们实际上使用的是另一个更实用的四层模型,即 TCP/IP 网络模型。
TCP/IP 模型,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等四层,其中,
为了帮你更形象理解 TCP/IP 与 OSI 模型的关系,我画了一张图,如下所示:
当然了,虽说 Linux 实际按照 TCP/IP 模型,实现了网络协议栈,但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我们习惯上还是用 OSI 七层模型来描述。比如,说到七层和四层负载均衡,对应的分别是 OSI 模型中的应用层和传输层(而它们对应到 TCP/IP 模型中,实际上是四层和三层)。
OSI引入了服务、接口、协议、分层的概念,TCP/IP借鉴了OSI的这些概念建立TCP/IP模型。
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先有标准,后进行实践;而TCP/IP则相反,先有协议和应用再提出了模型,且是参照的OSI模型。
OSI是一种理论下的模型,而TCP/IP已被广泛使用,成为网络互联事实上的标准。
有了 TCP/IP 模型后,在进行网络传输时,数据包就会按照协议栈,对上一层发来的数据进行逐层处理;然后封装上该层的协议头,再发送给下一层。
当然,网络包在每一层的处理逻辑,都取决于各层采用的网络协议。比如在应用层,一个提供 REST API 的应用,可以使用 HTTP 协议,把它需要传输的 JSON 数据封装到 HTTP 协议中,然后向下传递给 TCP 层。
而封装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只是在原来的负载前后,增加固定格式的元数据,原始的负载数据并不会被修改。
比如,以通过 TCP 协议通信的网络包为例,通过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应用程序数据在每个层的封装格式。
这些新增的头部和尾部,增加了网络包的大小,但我们都知道,物理链路中并不能传输任意大小的数据包。网络接口配置的最大传输单元(MTU),就规定了最大的 IP 包大小。在我们最常用的以太网中,MTU 默认值是 1500(这也是 Linux 的默认值)。
一旦网络包超过 MTU 的大小,就会在网络层分片,以保证分片后的 IP 包不大于 MTU 值。显然,MTU 越大,需要的分包也就越少,自然,网络吞吐能力就越好。
理解了 TCP/IP 网络模型和网络包的封装原理后,你很容易能想到,Linux 内核中的网络栈,其实也类似于 TCP/IP 的四层结构。如下图所示,就是 Linux 通用 IP 网络栈的示意图:
我们从上到下来看这个网络栈,你可以发现,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网卡。网卡是发送和接收网络包的基本设备。在系统启动过程中,网卡通过内核中的网卡驱动程序注册到系统中。而在网络收发过程中,内核通过中断跟网卡进行交互。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 Linux 网络栈,可以看出,网络包的处理非常复杂。所以,网卡硬中断只处理最核心的网卡数据读取或发送,而协议栈中的大部分逻辑,都会放到软中断中处理。
我们先来看网络包的接收流程。
当一个网络帧到达网卡后,网卡会通过 DMA 方式,把这个网络包放到收包队列中;然后通过硬中断,告诉中断处理程序已经收到了网络包。
接着,网卡中断处理程序会为网络帧分配内核数据结构(sk_buff),并将其拷贝到 sk_buff 缓冲区中;然后再通过软中断,通知内核收到了新的网络帧。
接下来,内核协议栈从缓冲区中取出网络帧,并通过网络协议栈,从下到上逐层处理这个网络帧。比如,
最后,应用程序就可以使用 Socket 接口,读取到新接收到的数据了。
为了更清晰表示这个流程,我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示接收流程,而图中的粉色箭头则表示网络包的处理路径。
了解网络包的接收流程后,就很容易理解网络包的发送流程。网络包的发送流程就是上图的右半部分,很容易发现,网络包的发送方向,正好跟接收方向相反。
首先,应用程序调用 Socket API(比如 sendmsg)发送网络包。
由于这是一个系统调用,所以会陷入到内核态的套接字层中。套接字层会把数据包放到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
接下来,网络协议栈从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取出数据包;再按照 TCP/IP 栈,从上到下逐层处理。比如,传输层和网络层,分别为其增加 TCP 头和 IP 头,执行路由查找确认下一跳的 IP,并按照 MTU 大小进行分片。
分片后的网络包,再送到网络接口层,进行物理地址寻址,以找到下一跳的 MAC 地址。然后添加帧头和帧尾,放到发包队列中。这一切完成后,会有软中断通知驱动程序:发包队列中有新的网络帧需要发送。
最后,驱动程序通过 DMA ,从发包队列中读出网络帧,并通过物理网卡把它发送出去。
多台服务器通过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连接到一起,构成了相互连接的网络。由于网络设备的异构性和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了一个七层的 OSI 网络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过于复杂,实际工作中的事实标准,是更为实用的 TCP/IP 模型。
TCP/IP 模型,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等四层,这也是 Linux 网络栈最核心的构成部分。
我结合网络上查阅的资料和文章中的内容,总结了下网卡收发报文的过程,不知道是否正确:
当发送数据包时,与上述相反。链路层将数据包封装完毕后,放入网卡的DMA缓冲区,并调用系统硬中断,通知网卡从缓冲区读取并发送数据。
了解 Linux 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收发流程后,你肯定迫不及待想知道,如何去观察网络的性能情况。具体而言,哪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 Linux 的网络性能呢?
实际上,我们通常用带宽、吞吐量、延时、PPS(Packet Per Second)等指标衡量网络的性能。
除了这些指标,网络的可用性(网络能否正常通信)、并发连接数(TCP 连接数量)、丢包率(丢包百分比)、重传率(重新传输的网络包比例)等也是常用的性能指标。
分析网络问题的第一步,通常是查看网络接口的配置和状态。你可以使用 ifconfig 或者 ip 命令,来查看网络的配置。我个人更推荐使用 ip 工具,因为它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更易用的接口。
以网络接口 eth0 为例,你可以运行下面的两个命令,查看它的配置和状态:
你可以看到,ifconfig 和 ip 命令输出的指标基本相同,只是显示格式略微不同。比如,它们都包括了网络接口的状态标志、MTU 大小、IP、子网、MAC 地址以及网络包收发的统计信息。
第一,网络接口的状态标志。ifconfig 输出中的 RUNNING ,或 ip 输出中的 LOWER_UP ,都表示物理网络是连通的,即网卡已经连接到了交换机或者路由器中。如果你看不到它们,通常表示网线被拔掉了。
第二,MTU 的大小。MTU 默认大小是 1500,根据网络架构的不同(比如是否使用了 VXLAN 等叠加网络),你可能需要调大或者调小 MTU 的数值。
第三,网络接口的 IP 地址、子网以及 MAC 地址。这些都是保障网络功能正常工作所必需的,你需要确保配置正确。
第四,网络收发的字节数、包数、错误数以及丢包情况,特别是 TX 和 RX 部分的 errors、dropped、overruns、carrier 以及 collisions 等指标不为 0 时,通常表示出现了网络 I/O 问题。其中:
ifconfig 和 ip 只显示了网络接口收发数据包的统计信息,但在实际的性能问题中,网络协议栈中的统计信息,我们也必须关注。你可以用 netstat 或者 ss ,来查看套接字、网络栈、网络接口以及路由表的信息。
我个人更推荐,使用 ss 来查询网络的连接信息,因为它比 netstat 提供了更好的性能(速度更快)。
比如,你可以执行下面的命令,查询套接字信息:
netstat 和 ss 的输出也是类似的,都展示了套接字的状态、接收队列、发送队列、本地地址、远端地址、进程 PID 和进程名称等。
其中,接收队列(Recv-Q)和发送队列(Send-Q)需要你特别关注,它们通常应该是 0。当你发现它们不是 0 时,说明有网络包的堆积发生。当然还要注意,在不同套接字状态下,它们的含义不同。
当套接字处于连接状态(Established)时,
当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Listening)时,
所谓全连接,是指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的 ACK,完成了 TCP 三次握手,然后就会把这个连接挪到全连接队列中。这些全连接中的套接字,还需要被 accept() 系统调用取走,服务器才可以开始真正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与全连接队列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半连接队列。所谓半连接是指还没有完成 TCP 三次握手的连接,连接只进行了一半。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的 SYN 包后,就会把这个连接放到半连接队列中,然后再向客户端发送 SYN+ACK 包。
类似的,使用 netstat 或 ss ,也可以查看协议栈的信息:
这些协议栈的统计信息都很直观。ss 只显示已经连接、关闭、孤儿套接字等简要统计,而 netstat 则提供的是更详细的网络协议栈信息。
比如,上面 netstat 的输出示例,就展示了 TCP 协议的主动连接、被动连接、失败重试、发送和接收的分段数量等各种信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查看系统当前的网络吞吐量和 PPS。在这里,我推荐使用我们的老朋友 sar,在前面的 CPU、内存和 I/O 模块中,我们已经多次用到它。
给 sar 增加 -n 参数就可以查看网络的统计信息,比如网络接口(DEV)、网络接口错误(EDEV)、TCP、UDP、ICMP 等等。执行下面的命令,你就可以得到网络接口统计信息:
这儿输出的指标比较多,我来简单解释下它们的含义。
其中,Bandwidth 可以用 ethtool 来查询,它的单位通常是 Gb/s 或者 Mb/s,不过注意这里小写字母 b ,表示比特而不是字节。我们通常提到的千兆网卡、万兆网卡等,单位也都是比特。如下你可以看到,我的 eth0 网卡就是一个千兆网卡:
其中,Bandwidth 可以用 ethtool 来查询,它的单位通常是 Gb/s 或者 Mb/s,不过注意这里小写字母 b ,表示比特而不是字节。我们通常提到的千兆网卡、万兆网卡等,单位也都是比特。如下你可以看到,我的 eth0 网卡就是一个千兆网卡:
我们通常使用带宽、吞吐量、延时等指标,来衡量网络的性能;相应的,你可以用 ifconfig、netstat、ss、sar、ping 等工具,来查看这些网络的性能指标。
小狗同学问到: 老师,您好 ss —lntp 这个 当session处于listening中 rec-q 确定是 syn的backlog吗?
A: Recv-Q为全连接队列当前使用了多少。 中文资料里这个问题讲得最明白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yH3PzGEFopbpA-jw4MythQ
看了源码发现,这个地方讲的有问题.关于ss输出中listen状态套接字的Recv-Q表示全连接队列当前使用了多少,也就是全连接队列的当前长度,而Send-Q表示全连接队列的最大长度
❼ 如何在linux环境下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linux环境下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 管道( pipe ):管道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数据只能单向流动,而且只能在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使用。进程的亲缘关系通常是指父子进程关系。
# 有名管道 (named pipe) : 有名管道也是半双工的通信方式,但是它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
# 信号量( semophore ) : 信号量是一个计数器,可以用来控制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它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 消息队列( message queue ) : 消息队列是由消息的链表,存放在内核中并由消息队列标识符标识。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传递信息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节流以及缓冲区大小受限等缺点。
# 信号 ( sinal ) : 信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收进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
#共享内存( shared memory):共享内存就是映射一段能被其他进程所访问的内存,这段共享内存由一个进程创建,但多个进程都可以访问。共享内存是最快的IPC方式,它是针对其他进程间通信方式运行效率低而专门设计的。它往往与其他通信机制,如信号量,配合使用,来实现进程间的同步和通信。
# 套接字( socket ) : 套解口也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与其他通信机制不同的是,它可用于不同及其间的进程通信。
管道的主要局限性正体现在它的特点上:
只支持单向数据流;
只能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之间;
没有名字;
管道的缓冲区是有限的(管道制存在于内存中,在管道创建时,为缓冲区分配一个页面大小);
管道所传送的是无格式字节流,这就要求管道的读出方和写入方必须事先约定好数据的格式,比如多少字节算作一个消息(或命令、或记录)等等;
❽ linux 进程间通信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管道通信
两个进程利用管道进行通信时,发送信息的进程称为写进程;接收信息的进程称为读进程。管道通信方式的中间介质就是文件,通常称这种文件为管道文件,它就像管道一样将一个写进程和一个读进程连接在一起,实现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写进程通过写入端往管道文件中写入信息;读进程通过读出端从管道文件中读取信息。两个进程协调不断地进行写和读,便会构成双方通过管道传递信息的流水线。
第二种:消息缓冲通信
多个独立的进程之间可以通过消息缓冲机制来相互通信。这种通信的实现是以消息缓冲区为中间介质,通信双方的发送和接收操作均以消息为单位。在存储器中,消息缓冲区被组织成队列,通常称之为消息队列。消息队列一旦创建后即可由多进程共享,发送消息的进程可以在任意时刻发送任意个消息到指定的消息队列上,并检查是否有接收进程在等待它所发送的消息。若有则唤醒它,而接收消息的进程可以在需要消息的时候到指定的消息队列上获取消息,如果消息还没有到来,则转入睡眠等待状态。
第三种:共享内存通信
针对消息缓冲需要占用CPU进行消息复制的缺点,OS提供了一种进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的通信方式。共享内存,顾名思义这种通信方式允许多个进程在外部通信协议或同步,互斥机制的支持下使用同一个内存段进行通信,它是一种最有效的数据通信方式,其特点是没有中间环节,直接将共享的内存页面通过附接映射到相互通信的进程各自的虚拟地址空间中,从而使多个进程可以直接访问同一个物理内存页面。
❾ 怎样用linux创建json文件
所谓json文件,只是符合json格式的文本文件而已(就像xml文件一样),直接创建普通文件,里面的内容写成json的格式即可。
❿ 急求两台linux机器间的文件传输方法
可以使用scp命令。
具体方法:
scp 本地用户名@IP地址:文件名 1 远程用户名 @IP 地址 : 文件名 2
[ 本地用户名 @IP 地址:] 可以不输入 , 可能需要输入远程用户名所对应的密码 。
可能有用的几个参数 :
-v 和大多数 linux 命令中的 -v 意思一样 , 用来显示进度 . 可以用来查看连接 , 认证 , 或是配置错误 .
-C 使能压缩选项 .
-P 选择端口 . 注意 -p 已经被 rcp 使用 .
-4 强行使用 IPV4 地址 .
-6 强行使用 IPV6 地址 .
-r Recursively entire directories.
如——
本地的档案到远程的机器上
scp /etc/lilo.conf
会将本地的 /etc/lilo.conf 这个档案 到使用者my 的家目录下。
举例:
本地的档案到远程的机器上
scp /etc/lilo.conf
会将本地的 /etc/lilo.conf 这个档案 到 net67使用者 k 的家目录下。
远程机器上的档案到本地来
scp .etc/lilo.conf /etc
会将 中 /etc/lilo.conf 档案 到本地的 /etc 目录下。
保持从来源 host 档案的属性
scp –p k@net67.:/etc/lilo.conf /etc
在此必须注意使用者的权限是否可读取远程上的档案,若想知道更多关于 scp 的使用方法,可去看看 scp 的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