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件目录 > checkpoint文件里存了什么内容

checkpoint文件里存了什么内容

发布时间:2023-01-31 04:48:03

A. 数据库物理结构中,存储着哪几种形式的数据结构

Log File物理结构

log block结构分为日志头段、日志记录、日志尾部

  • Block Header,占用12字节

  • Data部分

  • Block tailer,占用4字节

  • Block Header

    这个部分是每个Block的头部,主要记录的块的信息

  • Block Number,表示这是第几个block,占用4字节,是通过LSN计算得来的,占用4字节

  • Block data len,表示该block中有多少字节已经被使用了,占用2字节

  • First Rec offet,表示该block中作为第一个新的mtr开始的偏移量,占用2字节

  • Checkpoint number,表示该log block最后被写入时的检查点的值,占用4字节

  • B. checkpoint是什么意思啊拜托各位大神

    CheckPoint 1. Check Point 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Check Point 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于 1993 年,美国总部在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国际总部在以色列莱莫干市,员工人数: 1180 多人。 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Internet 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全球企业防火墙、个人防火墙及虚拟专用网络( VPN )市场上居于领导地位。 Check Point 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安全虚拟网络( SVN )体系结构可提供支持安全、可靠的因特网通信的基础设施。通过因特网、 Intranet 和 Extranet , SVN 可确保网络、系统、应用和用户之间的安全通信。在公司的 “Next Generation” 产品系列中发布的 SVN 解决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网络、远程员工、办事处以及合作伙伴外部网的业务通信和资源的安全。 Check Point 公司的安全性开放式平台( OPSEC )可提供一个先进的框架, 它使得 Check Point 的解决方案能够与 350 多家领先企业的卓越解决方案集成及协同工作。此外, Check Point 通过遍布 88 个国家及地区的 2,200 多家合作伙伴销售及集成其解决方案,同时提供相关服务。 企业级防火墙 /VPN 网关 – VPN-1 Pro Check Point VPN-1 Pro 是紧密集成的防火墙和 VPN 网关,为企业应用程序和网络资源提供全面的安全和远程连接。 VPN-1 Pro 将市场领先的FireWall-1 安全套件与久经考验的 VPN 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提供到企业网络、远程用户和移动用户、分支机构、业务合作伙伴的安全连接,满足了互联网、内联网和外联网 VPNs 的严格需求。它具有行业最智能的安全检测技术、 Stateful Inspection 和 Application IntelligenceTM,为阻止网络层和应用层攻击提供了预先的防御机制。 VPN-1 Pro 解决方案可用在业界最广泛的开放式平台和安全设备之上,可以满足任何规模企业的性价比需求。 虚拟防火墙– VPN-1 VSX VPN-1 VSXT是一种为诸如数据中心和园区网等大型企业环境设计的高速、多策略虚拟安全解决方案。基于经过实践证明的安全解决方案, VPN-1 Pro , VSX 可以为复杂基础架构中的多个网络提供综合全面的保护,帮助它们安全的连接到互联网和 DMZ 等共享的资源,并且实现了在提供集中管理的同时允许它们之间进行安全互动。 VSX 网关利用一台硬件设备就可以帮助各单位创建一个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和 VPN-1 网关的复杂、虚拟的网络。这种解决方案替换和改造负责安全保护和联网的物理设备,减少了为整个网络提供安全保障所需的硬件投入。目前,只有 VSX 提供的平台才实现了高可扩展性、虚拟化网络,以及可以被轻松部署和管理的安全服务。 集中管理– SmartCenter 和 SmartCenter Pro SmartCenter 是基于目前业界最一致、最强大的管理架构,安全管理架构( SMART )的基础之上。它支持企业集中定义边界、内部和 Web 的安全策略;关联和优化安全事件;实施高级的监视和报告功能——这一切都通过一个控制台来实现。在所有网关分配安全策略升级变得很简单,从而确保一致的策略实施并提高运营效率。这样,企业能保护对业务关键的资产并实现它们在安全方面投资的最大化。 SmartCenter 解决方案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来集中配置、管理和监视多个 Check Point 网关和执行点。它们包括一个类似仪表盘的界面来集中定义 VPN 、防火墙和服务质量( quality-of-service )的策略以及一台管理服务器来存储这些策略。 终端安全 – Integrity Integrity 可以确保您的企业网络免受恶意代码或者目标攻击的入侵。在为每个网络终端提供主动防御的同时,它还提供了集中式策略管理和实施。 Integrity 使您可以为每台接入网络的电脑轻松开发、管理和实施无与伦比的安全方案,从而提供全面的接入保护。在保持 IT 部门和终端用户生产能力的同时, Integrity 的保护功能可以恢复企业数据和关键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Integrity 客户端和服务器软件通过集中管理的主动保护以及策略实施的一致性检查确保所有联网计算机的安全。 官方网址: http://www.checkpoint.com.cn/ SQL SEVER中 CHECKPOINT 语法如下: CHECKPOINT CHECKPOINT 命令用于将当前工作的数据库中被更改过的数据页data page 或日志页(log page)从数据缓冲器(data buffer cache)中强制写入硬盘。 2. ORACLE 中的 checkpoint checkpoint是什么? checkpoint是的一个内部事件,这个事件激活以后会触发数据库写进程(DBWR)将数据缓冲( DATA BUFFER CACHE)中的脏数据块写出到数据文件中。 在数据库系统中,写日志和写数据文件是数据库中IO消耗最大的两种操作,在这两种操作中写数据文件属于分散写,写日志文件是顺序写,因此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性能,通常数据库都是保证在提交(commit)完成之前要先保证日志都被写入到日志文件中,而脏数据块着保存在数据缓存(buffer cache)中再不定期的分批写入到数据文件中。也就是说日志写入和提交操作是同步的,而数据写入和提交操作是不同步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当一个数据库崩溃的时候并不能保证缓存里面的脏数据全部写入到数据文件中,这样在实例启动的时候就要使用日志文件进行恢复操作,将数据库恢复到崩溃之前的状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检查点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机制,通过它来确定,恢复时哪些重做日志应该被扫描并应用于恢复。 一般所说的checkpoint是一个数据库事件(event),checkpoint事件由checkpoint进程(LGWR/CKPT进程)发出,当checkpoint事件发生时DBWn会将脏块写入到磁盘中,同时数据文件和控制文件的文件头也会被更新以记录checkpoint信息。 checkpoint的作用 checkpoint主要2个作用: 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这是指将脏数据写入到硬盘,保证内存和硬盘上的数据是一样的; 缩短实例恢复的时间,实例恢复要把实例异常关闭前没有写出到硬盘的脏数据通过日志进行恢复。如果脏块过多,实例恢复的时间也会很长,检查点的发生可以减少脏块的数量,从而提高实例恢复的时间。 通俗的说checkpoint就像word的自动保存一样。 检查点分类 完全检查点(Normal checkpoint) 增量检查点(Incremental checkpoint) checkpoint相关概念术语 在说明checkpoint工作原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相关的术语。 完全检查点工作过程 一个checkpoint操作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checkpoint进程开始一个checkpoint事件,并记录下checkpoint RBA,这个通常是当前的RBA。 第二阶段,checkpoint进程通知DBWn进程将所有checkpoint RBA之前的buffer cache里面的脏块写入磁盘。 确定脏块都被写入磁盘以后进入到第三阶段,checkpoint进程将checkpoint信息(SCN)写入/更新数据文件和控制文件中。 更新SCN的操作由CKPT进程完成,在Oracle 8.0之后CKPT进程默认是被启用的,如果CKPT进程没有启用的话那相应的操作将由LGWR进程完成。 什么时候发生normal checkpoint 下面这些操作将会触发checkpoint事件: 日志切换,通过ALTER SYSTEM SWITCH LOGFILE。 DBA发出checkpoint命令,通过ALTER SYSTEM checkpoint。 对数据文件进行热备时,针对该数据文件的checkpoint也会进行,ALTER TABLESPACE TS_NAME BEGIN BACKUP/END BACKUP。 当运行ALTER TABLESPACE/DATAFILE READ ONLY的时候。 SHUTDOWN命令发出时。 特别注意: 日志切换会导致checkpoint事件发生,但是checkpoint发生却不会导致日志切换。 日志切换触发的是normal checkpoint,而不是大家所说的增量checkpoint,只不过log switch checkpoint的优先级非常低,当一个log switch checkpoint发生的时候它并不会立即的通知DBWn进程去写数据文件,但是当有其它原因导致checkpoint或者是写入数据文件的RBA超过log switch checkpoint的checkpoint RBA的时候,这次的log switch checkpoint将会被标记成完成状态,同时更新控制文件和数据文件头。我们随后可以做个实验验证这个说法。 在Oracle中SCN相当于它的时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用时钟来记录和衡量我们的时间,而Oracle就是用SCN来记录和衡量整个Oracle系统的更改。 Oracle中checkpoint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发生的,衡量这个“时间点”用的就是SCN,因此当一个checkpoint发生时SCN会被写入文件头中以记录这个checkpoint。 增量checkpoint 增量checkpoint工作过程 因为每次完全的checkpoint都需要把buffer cache所有的脏块都写入到数据文件中,这样就是产生一个很大的IO消耗,频繁的完全checkpoint操作很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Oracle引入的增量checkpoint的概念,buffer cache中的脏块将会按照BCQ队列的顺序持续不断的被写入到磁盘当中,同时CKPT进程将会每3秒中检查DBWn的写入进度并将相应的RBA信息记录到控制文件中。 有了增量checkpoint之后在进行实例恢复的时候就不需要再从崩溃前的那个完全checkpoint开始应用重做日志了,只需要从控制文件中记录的RBA开始进行恢复操作,这样能节省恢复的时间。 发生增量checkpoint的先决条件 恢复需求设定 (FAST_START_IO_TARGET/FAST_START_MTTR_TARGET) LOG_checkpoint_INTERVAL参数值 LOG_checkpoint_TIMEOUT参数值 最小的日志文件大小 buffer cache中的脏块的数量 增量checkpoint的特点 增量checkpoint是一个持续活动的checkpoint。 没有checkpoint RBA,因为这个checkpoint是一直都在进行的,所以不存在normal checkpoint里面涉及的checkpoint RBA的概念。 checkpoint advanced in memory only 增量checkpoint所完成的RBA信息被记录在控制文件中。 增量checkpoint可以减少实例恢复时间。 增量checkpoint相关参数设置 log_checkpoint_interval 设定两次checkpoint之间重做日志块(重做日志块和系统数据块是一样的)数,当重做日志块数量达到设定值的时候将触发checkpoint。 log_checkpoint_timeout 设定两次checkpoint之间的间隔时间,当超时值达到时增量checkpoint将被触发。Oracle建议不用这个参数来控制,因为事务(transaction)大小不是按时间等量分布的。将此值设置成0时将禁用此项设置。 fast_start_io_target 因为log_checkpoint_interval主要看的时候重做日志块的数量,并不能反应buffer cache中脏数据块的修改,因此Oracle又引入了这个参数来实现当脏数据块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触发checkpoint,不过此参数实际上控制的是恢复时所需IO的数量。 fast_start_mttr_target 此参数是在9i中引入用来代替前面的三个参数的,它定义了数据块崩溃后所需要的实例恢复的时间,Oracle在实际上内在的解释成两个参数:fast_start_io_target和log_checkpoint_interval.如果这两个参数没有显式的指定,计算值将生效.。 fast_start_mttr_target可以设定的最大值是3600,即一个小时。它的最小值没有设限,但是并不是说可以设置一个任意小的值,这个值会受最小dirty buffer(最小为1000)的限制,同时还会受初始化时间以及文件打开时间的限制。 在设置此参数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系统的IO,容量以及CPU等信息,要在系统性能和故障恢复时间之间做好平衡。 将此参数设置成0时将禁用 fast-start checkpointing,这样能见效系统负载但同时会增加系统的恢复时间。 如果fast_start_io_target or log_checkpoint_interval被指定,他们会自动覆盖由fast_start_mttr_target参数计算出来的值。
    麻烦采纳,谢谢!

    C. Spark之CheckPoint

    sparkContext.setCheckpointDir()

    Streaming里面的 checkpoint 又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除存储某个 DStream 的数据外,还存储了环境相关信息。数据的 checkpoint 的目的同上,为了切断过长的依赖,使后面的操作的依赖更可口。而 metadata 的 checkpoint 是为了更好的恢复 driver。
    Spark Streaming 会 checkpoint 两种类型的数据。

    注意:类 Checkpoint 对象序列化后的数据,在 Spark Streaming application 重新编译 后,再去反序列化 checkpoint 数据就会失败。这个时候就必须新建 StreamingContext。解决方案:对于重要的数据,自行维护,比如 kafka 的offset。
    TODO check: offset checkpoint metadata or hdfs 存 or
    zookeeper存 比较。

    Write Ahead Log+ reliable receivers(收到数据并且 replicate 之后向 source 确认)
    多大程度上保证 zero data loss,跟源本身的实现机制,receiver 的实现也有关系

    具体参考:
    http://spark.apache.org/docs/latest/streaming-programming-guide.html#deploying-applications

    Spark 在生产环境下经常会面临transformation的RDD非常多(例如一个Job中包含1万个RDD)或者具体transformation的RDD本身计算特别复杂或者耗时(例如计算时长超过1个小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对计算结果数据的持久化。如果采用persist把数据放在内存中,虽然是快速的,但是也是最不可靠的;如果把数据放在磁盘上,也不是完全可靠的!例如磁盘会损坏,系统管理员可能清空磁盘。持久化的方向可以是 persistent 或者 checkpoint。 当两者目的又有所不同。

    加入进行一个1万个步骤,在9000个步骤的时候persist,数据还是有可能丢失的,但是如果checkpoint,数据丢失的概率几乎为0。

    理解spark streaming 情形下的数据丢失,对 checkpoint 非常重要
    http://spark.apache.org/docs/latest/streaming-programming-guide.html#fault-tolerance-semantics

    D. 07_Flink之checkpoint和state

    barrier携带者快照的id,快照的id在快照存放在最前面

    flink容错-checkpoint流程
    第二个问题:停止数据处理,做完快照,广播屏障。
    1、快照数据存储,不往下发?只发barrier,应该里面包含着数据才对。
    2、一个算子存储做,那么计算是存储之前做,还是存储之后做。?

    第三个问题:最下面那个到底对吗

    state数据保存在java堆内存中,执行checkpoint的时候,会把state的快照数据保存到jobmanager的内存中 基于内存的state backend在生产环境下不建议使用。【因为怕丢失】

    state数据保存在taskmanager的内存中,执行checkpoint的时候,会把state的快照数据保存到配置的文件系统中,可以使用hdfs等分布式文件系统。

    基于RocksDB + FS
    RocksDB跟上面的都略有不同,它会在本地文件系统中维护状态,state会直接写入本地rocksdb中。同时RocksDB需要配置一个远端的filesystem。

    checkpoint与state之间的关系

    checkpoint是一个动词,如果顺利的话,会产生一个名词。

    state:流式计算中持久化的状态
    state存放在local state backend。

    在flink中,state可以分为这两种,一种是keyed State,一种是

    并行,多个节点一起计算。
    并发,一个节点,多个线程计算。

    hello1永远只会到并发的task上面去。
    不去keyby也能拿到它.

    triggercheckpoint,当task收到所有barrier之后,会进行快照,再快照之前,将自己的输出继续传递barrier,并将自己的状态异步写入到持久化存储中。

    我已经把快照做好,并且把元数据告诉你。

    E. 邮件服务器邮件存储和日志的介绍

    本文以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分析了EXCHANGE SERVER的存储系统,并说明了各部分的作用。

    一、IS服务和ESE的层次关系

    IS服务是EXCHANGE服务器中重要的服务之一,它控制着对邮箱和PF的存储操作请求,EXCHANGE服务器的存储实际上是由ESE的数据库引擎来管理的。这个ESE引擎是微软专门为保存非关系型数据而开发的,目前在微软的很多产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AD数据库、DHCP、WINS、SRS等等。

    EXCHANGE的数据库是由EDB文件、STM文件和LOG文件组成。在这些文件里,微软使用了“B+树”的内部数据结构。ESE的引擎的任务之一,就是当IS服务请求访问数据库的时候,把这些请求转化为对内部数据结构的读写访问。B+树的特点是能够对存储在硬盘上的数据提供快速访问能力。微软利用“B+树”作为ESE的后台结构的主要原因,就是尽可能的提高访问数据时I/O性能。当然,这些结构对于EXCHANGE STORE来说是透明的。

    另外,作为一个数据库系统,ESE有责任提供事务级别的操作的支持,并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对数据库系统而言,我们提到事务时,一般用ACID来描述事务的特点。

    A--Atomic(原子的):事务必须是全或全无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更新,要么全部不被更新

    C--Consistent(一致的):一个成功提交的事务必须使数据库处于一个一致的状态。

    I--Isolated(孤立的):所有未提交的更改都必须能够和其他事务孤立。

    D--Durable(持久的):当事务一旦提交,所做的更改必须存储到稳定的介质上,防止系统失败导致的数据库不一致。(此点非常重要!!)

    二、EXCHANGE 2000/2003存储系统的新特点

    在EX5.5中,ESE的版本为ESE97,而在EX2000/2003里,ESE版本已经升级ESE98了。ESE引起在以下方面得到了改进:

    * I/O性能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 对日志文件增加了计算校验操作

    * 提高了ESEUTIL等工具的维护速度

    而IS也在以下方面有了更新:

    * 在每个SERVER上提供多个SG支持

    * 数据库STM文件格式的引入,提高了INTERNET邮件的性能

    * WSS的引入,用户可以使用多种协议访问数据库

    三、EDB和STM的关系

    常有人问,EDB文件是数据库,那STM文件是做什么用的?可以删除吗?

    在EX5.5里,只有EDB文件,因为在EX5.5发布时,微软主推的是内部邮件系统,因此其主要协议为MAPI,这是微软的私有邮件西医,EDB文件是专门为此协议优化过的。因此在EX5.5中,为了支持INTERNET邮件,必须在每次处理INTERNET邮件时,做一个格式转换。这显然带来了性能的损失。

    在EX2000里,微软加大了对INTERNET邮件的支持,这就是STM文件的来源。MAPI格式是RPC和二进制标准的,而STM是纯文本加上一些MIME编码格式,这样的区别使得它们不可能存储在同一数据库里。因此EX2000中,微软开始使用EDB和STM两个文件来分别保存两种格式的邮件。并且在两个文件之间建立了引用和关联。对于用户来说,它的邮箱实际上是跨越了EDB和STM文件共同组成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EDB文件中还保留着用户的邮箱结构。所以EDB文件更加重要。那么EDB和STM是怎么协同工作的呢?我们以几个情景来分析之。

    情景一:用户使用OUTLOOK(MAPI)发送接收邮件

    在该情景下,用户将邮件通过MAPI协议提交给数据库,直接被保存EDB文件中。当用户通过MAPI访问邮箱里的邮件时,如果被访问的邮件在EDB里,直接返回,如果在STM里(如外来邮件),则执行转换,将STM转换为EDB文件格式,再返回用户。

    情景二:用户使用标准SMTP/POP3/IMAP4等协议访问

    用户使用非MAPI协议提交的邮件,内容保存在STM文件里,但是由于EDB里有邮箱结构,STM没有,因此系统会把邮件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放在EDB里。当用户用MAPI提取邮件时,过程同上,当用户通过标准协议访问时,同样需要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STM文件格式返回。 这些转换是在后台发生的。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通过上面的描述,你会看到,这两个文件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所以,在任何时间我们都不要单独操作这两个文件,它们是一个整体。同时也要注意的是,无论用户使用何方式访问邮箱,都需要向EDB文件请求邮箱结构信息,这是需要注意的。

    四、LOG文件的重大作用

    在论坛里经常会看到有人说我的硬盘怎么很快就没了,一看原来是日志文件搞的鬼,于是就有人删除日志文件,甚至使用循环日志来强制减少日志,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日志到底有什么用?是不是多余的'?那我们来看看日志的重大作用。

    对于一个SG来说,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日志,这些日志的扩展名为LOG,前缀一般是E00、E01……除了这些连续的日志文件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日志文件(res1.log,res2.log,e0x.chk))),它们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管理员通常不喜欢备份这一操作,因此对这些日志是痛恨不已啊。那么微软在EXCHANGE数据库系统中引入日志的作用难道真的是多此一举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一下日志的作用:

    1、作为一个企业级的邮件系统,必须要保证数据安全和完整。必须能够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灾难,把数据损失降低到最小。

    2、必须提供高性能的邮件处理能力,对数据库中的邮件的事务操作在完成后必须马上(或是说立即)被记录在存储介质上(见前面的事务持久性说明)

    3、灾难发生后,使用数据库备份恢复必须要返回到灾难发生前一刻的数据库状态(这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来更进一步的看一下,当用户要修改邮箱中的内容时,被修改的内容首先被提取出来放到内存中,实际的修改是发生在内存里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当修改完成后,这些内容必须被尽快写回存储介质,这样才表示一个事务成功完成了。

    从事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事务是具有原子特性的,为了保证数据库的一致和完整,事务必须全部成功或全部失败,如果事务失败,则必须回滚到事务开始的状态。而当邮件在内存中修改完成后,此时事务并没有完成(为什么呢?)因为一旦系统崩溃,这些修改就丢失了。所以要确保事务修改完成,必须尽快将修改写回到数据库里去(也就是硬盘上)。这也是事务的持久性要求。注意,我们这里说的第一时间或是尽快,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我们直接修改EDB文件,由于EDB

    文件比较大,那么在硬盘上修改一个大文件,就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等待和寻找数据存储块上(见操作系统原理),当系统出现高负载的繁忙状态时,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也就无法做到“尽快”了。那怎么办呢?所以数据库系统使用了日志,而日志通常很小(EXCHANGE的日志只有5MB),向这些文件写入修改结果是很快速的,因此当内存的修改完成后,这些结果就会立即写入日志中,以保证了事务的持久性。当成功写入日志后,该事务就成功完成了(现在在硬盘上了,不会因为当机丢失了)接下来,ESE引擎会在后台慢慢将这些日志里的修改记录写回真正的数据库里去(这对用户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这就是日志的第一个作用:确保事务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快的)保存到非易失存储器上(提供了事务持久性支持)。

    根据上面的藐视,我们看到运行中的EXCHANGE数据库,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 内存中已经完成处理还没有写会到日志里的内容(Dirt page)

    * 还没有写到数据库文件里的日志内容

    * EDB和STM数据库文件

    对于第一个部分,一旦掉电就回丢失的,是最不安全的。而对于第二部分的内容,系统通过检查点文件(CHK)来标记哪些日志已经被写入数据库了,而哪些还没有。CHK文件类似一个指针。我们可以用“ESEUTIL /MK”来检查CHK文件里的内容,在该命令的输出中的checkpoint:<0x8,26d1,29>这样的东西就是检查点位置,它表示E0x00008的日志的页面序号已经被成功写入数据库了。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前面提到过,EXCHANGE系统在出现灾难时,应能恢复到灾难发生前的时刻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即使是最勤快的管理员,也只能在指定的预定时间内做系统备份,而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都在备份。那么在备份完成后到灾难发生之前的这段数据该如何保护呢?是不是就任由它丢失呢?显然是不可能的。那答案是什么呢?就是日志文件。前面我们知道,任何对数据库的更改都先写入日志里,再由日志写入数据库,这样我们只要找到日志文件,就可以重新进行模拟的操作来完成备份后的数据库文件的更改了,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

    假设我们在凌晨3点完成了一次FULLBACKUP,备份完成后,系统正常运行,到下午4点的时候,系统突然崩溃。管理员用凌晨3点的数据恢复了数据库,那么从凌晨3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的数据变更,就只能依赖于日志了。当完成数据库恢复后,系统会自动的跟踪到关联的日志文件,如果发现有比当前数据库还新的日志存在,系统就会自动的按照日志的顺序将更改写回到数据库中去。因此这样一来,从凌晨3点到下午4点的数据变更就被完整的恢复了。这就是日志的第二个作用:保证系统备份和恢复的完整性。当然前提是没有使用循环日志!!(看到了吧,使用循环日志的危害是相当大的,比起你的数据来说,多做几次备份不是没有意义的吧?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如果数据库和日志同时损坏,如何办?答案是: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首先数据库损坏的几率要大于日志,另外,微软建议将数据库和日志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磁盘上,要是这样还会同时坏,那就没有办法了,呵呵。。对于管理员对日志文件的抱怨,合理的解决方法是定期做备份。启用循环日志是不正确的做法,当启用循环日志后,一旦系统发生灾难恢复,将有可能不能将系统恢复到灾难发生时的状态,磁盘和数据谁更重要,管理员自己要考虑考虑了。

    五、ESE与IS服务的启动和关闭

    ESE引擎在加载数据库文件时,会去检查数据库文件的标志。这个标志保留了上次关闭数据库的状态,当状态为正常关闭说,系统将直接加载该数据库,当数据库标志为非正常关闭时,系统将先进行一个软恢复过程(你可以在事件里看到它),然后再加载。

    那么,正常关闭和非正常关闭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正常关闭的数据库,表示所有的日志信息都已经正确的写入数据库了。反之一个非正常关闭的数据库,则表示至少有一部分数据未能正确的从日志写入数据库。要注意的是,非正常关闭的数据库并不等于已经被破坏的数据库。只表示有数据没有提交到数据库文件。

    使用ESEUTIL/MH命令可以看到数据库的该状态,其中的STATE字段标记的就是这个状态,“CLEANSHUTDOWN”表示数据库正常关闭。当系统加载处于非正常关闭的数据库时,就会根据检查点文件确定日志文件的位置,并做重放操作。当检查点文件丢失或损坏时,系统将从最早的日志文件开始处理。有的时候,系统不能自动的修复数据库,这时我们也可以用“ESEUTIL /R”命令手工的恢复处于非正常关闭状态的数据库。强烈推荐在系统异常关闭后执行此命令。在执行前最好前确定数据库文件的状态确实为非正常关闭,不要对正常关闭的数据库执行该恢复命令!

    由此可见,EXCHANGE系统对数据库有自我修复能力,能确保系统在发生意外后恢复正确的状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的关闭系统,仍要UPS等必要的保护措施。

    六、关于M盘

    在EX2000里,有一个M盘的映射。这个映射只是提供开发人员通过API访问邮箱和邮件用的。因此对M盘的手工操作都可能带来数据库的破坏,请注意,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备份了M盘就备份了邮件,这是绝对错误的。M盘虽然是数据库的映射,但已经去掉了很多的关联和内在联系。因此备份M盘是不能恢复数据库的。所有的EXCHANGE管理员必须按规定认真的备份系统状态和SG。切不可偷懒哦。

    F. Hadoop-HDFS 元数据管理机制和snn角色 checkpoint机制

    元数据是存储数据的数据

    1.存储文件自身的属性

    文件名称\权限\大小\修改时间

    2.存储文件块的位置隐射信息

    记录文件块和node之间的映射信息

    安存储形式分为

    1.元数据怎样存储

    为了方便用户快速访问,元数据的信息存储在nn的内存当中

    2.为了防止数据丢失

    nn定时将内存的元数据持久化,持久化生成一个文件fsimage(内存镜像文件)

    3.为了避免两次持久化之间数据丢失

    nn会通过日志记录文件的写(事务性)操作存放在 edits.log 日志文件

    帮助nn 把最近的edit.log日志文件合并到fismage文件当中,清空一下日志 得到一个新的fsimage文件

    1,首先建立一个eits.new用来记录后续执行的日志文件

    2,snn拉取之前的eits 日志文件和fsimage文件

    3,snn 把拉取的eits日志和fsimage文件加载到内存当中并做合并操作

    4,把合并完的内容存储到fsimage.ckpt中

    5,把fsimage.ckpt 跟之前的fsimage 做一个校检,并替换掉fsimage

    6.edis_new -> edis SecondaryNameNode->fsimage

    ssn只是nn的辅助角色,只是帮助nn合并数据文件,snn无法顶替nn主角色的功能

    注意 nn 和snn 在执行时 都会占用较大内存

    在部署时要有意避免他俩在同一个主机

    G. 关于 Flink checkpoint,都在这里(二)

    目前业界主流的实时计算框架包括 Flink、Spark Streaming、Storm。相比于 Batch,Stream 的容错则需要考虑更多。Batch 数据通常基于稳定性较高的分布式存储进行数据的读写(如 HDFS、S3 等),当数据计算出现异常时可以通过重新计算的方式保证最终结果的一致性,Spark 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设计的,它通过 lineage 机制来重新计算。并且 Batch 计算往往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数据的时效性,而且不需要做到 7×24 小时的运行。但相对于 Stream 而言则会更加复杂。

    对于 Stream 而言需要面对不同的流式数据源,可以是 File Stream、队列(如 Kafka),甚至可能是某个服务发来的消息。数据源的多样性就注定了 Stream 的容错需要重新进行考虑。并且 Stream 数据的容错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恢复,否则将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数据积压甚至丢失,因为 Stream 数据链路不会因为下游处理任务的异常而停止数据的产出。

    让我们将问题描述的更具体一些,方便更清楚的了解 Stream 的容错思想。对于分布式计算而言,目前主流的思路都是采用 Master-Slave 架构。Master 主要用于进行 Slave 节点的管理(比如检测 Slave 是否存活,状态管理等),Slave 主要是担当数据计算的职责。因此,从容错角度而言分为:

    Master 容错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因为不需要直接参与数据计算。主要分为有状态的 Master 和无状态的 Master 两类。

    像 Storm 这类无状态的实时计算框架,Master(即 Storm 的 Nimbus 节点)的异常往往不影响 Slave(即 Storm worker 节点)的数据计算,只需要重新启动一个 Master 即可,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进行 Master 状态的恢复,也不会影响实时数据的处理。甚至 Slave 节点在无感知的情况下就完成了 Master 的恢复。但是这种方式会牺牲一定的功能,实时计算框架本身无法支持状态流的处理。

    像 Flink 、 Spark Streaming 这类包含状态的实时计算框架,需要恢复 Master 节点的同时还需要对其状态进行恢复,Master 状态信息包含一些必要的配置、以及对 Slave 节点状态管理的信息(如“某个 Slave 节点的状态快照所在的 HDFS 路径”)。Spark Streaming、Flink 的做法都是基于 checkpoint 机制对 Master 节点的状态进行备份,异常发生时需要基于上一次的状态备份进行恢复。

    Flink 还提供了 HA 机制,即同时运行至少 2 个 JobManager 节点,但是只有其中一个真正的处理管理事务(称为主节点——Leader),其他的仅仅保持状态信息的同步(称为从节点——Standby)。一旦 Leader 发生异常,其中一个 Standby 将会代替异常节点继续进行任务的管理。 更多关于 Flink HA 可以参考官方文档 。这种机制是牺牲更多的资源来换取任务的稳定性,主从切换的成本相比于从状态备份中恢复速度更快。

    Stream 数据处理整体而言可以分为 3 部分:

    根据不同的保障级别,Stream 数据容错级别又分为 3 种语义:

    我们之所以将数据接收和写入单独拿出来,是因为在面对不同的数据源时,实时框架的容错机制与最高语义保障级别是不同的。如 Flink 而言,它的 exactly-once 语义总的来说是针对于数据处理阶段而言,即只有框架内数据的处理可以保障 exactly-once,而数据的接收、写入是否是 exactly-once 语义取决于数据源本身与 Source、Sink 算子的实现逻辑。通常来说,我们将能够保障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接入整体数据一致性称为 端到端(end-to-end) 的数据一致性。

    端到端的数据一致性保障相对而言是很复杂的,因为数据源的种类众多,这些一般都不是分布式实时框架中的一部分,数据的发送与接收逻辑不受实时框架的控制。

    对于 Storm 而言,框架内仅提供了相关的接口用于用户自己实现一致性语义,并没有直接提供各种存储的一致性 Spouts,数据写入也是如此。数据处理过程提供 at-least-once 语义保障(exactly-once 语义由 Storm Trident 提供了保障,本篇暂不做讨论)。Storm 通过 ACK 的机制保证 at-least-once 语义。简单来说,当 Storm 接收到一条数据后将会给这条数据唯一的 id,数据被下游 Bolts 处理但是处理后的 id 不会发生改变,当且仅当该 id 的数据经过的 Bolts 全部 ACK 后才认定该数据被 彻底处理(fully processed) ,否则 Spout 将再次发送该数据直到数据被彻底处理。

    Spark Streaming 的数据接收通过预写入日志的机制保障了 at-least-once 语义。简单来说,就是将接收到的数据以日志的形式写入到稳定的存储中(存储位置基于 checkpoint 配置获取),这样一来就与数据源解耦,可以基于预写入日志实现数据重发的能力,从而保障 at-least-once 语义。数据处理过程中基于 RDD 的容错机制进行恢复,提供了精确一次的语义。数据写入需要用户自己实现,Spark Streaming 提供了两种思路:幂等写入和事务性写入。

    Flink 全局基于 checkpoint 进行容错,通过向流数据中插入特殊的事件——checkpoint barrier 来触发各个算子制作状态快照,快照会写入到持久化的存储中。Flink Source、Sink 的语义保障需要依赖数据源以及自身的实现逻辑。但是 Flink 提供了多种状态接口,如 ListState、MapState,用于进行算子状态的记录,状态容错可以保障 exactly-once 语义。这也是与 Spark Streaming 的不同之处。

    到这里我们大致了解了各个框架的容错机制,我们不禁想回味一下:分布式实时计算框架的容错机制的本质是什么?容错到底在保障什么?

    从本质上讲,容错在保障数据可以被正确的处理,即使在发生异常的情况下。实时流处理的正确性又体现在 处理过程的完整性 时序的正确性 。即一条数据要被所有的逻辑完整的处理一次(根据语义的不同也可能是多次),且多条数据之间的处理的时序不发生改变。

    举个例子,如下图所示的数据流 DAG 图中,流数据序列 [1, 2, 3, …, n] 被输入到 A 中,然后最终流向 D。完整性即每一个事件都被完整的 DAG 路径处理,即 A -> B -> D 或 A -> C -> D ,时序性即事件 1 永远先于事件 2 被处理,即使在发生了异常后恢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从整体来看,实时分布式计算框架的容错机制核心思想是 确认 重试 ,但是不同的框架重试过程中回滚的数据量不同。

    Storm 通过 ACK 机制判断数据是否完整处理,否则将重发数据,重新进行计算。这种单条数据粒度的 ACK 与重试机制即可以保障时序性,也可以保障处理过程的完整性。但是这样细的粒度牺牲了一定的性能。Storm 并没有将数据流进行冗余存储来保障容错,从这个角度而言它的容错是轻量级的。

    Spark Streaming 通过微批次的方式将数据进行截断,以批次为单位进行容错。这种方式一旦发生了异常,可以从上一个批次中恢复继续执行。这种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性能,但是对时效性有损。因为微批次的思路对数据流进行了截断,时间语义上的单位时间也只能根据批次的大小来界定。Spark Streaming 提供了数据流的冗余(预写入日志)可以真正做到与数据源解耦,对于所有的数据源均可以保障容错的语义,但是这类的容错是重量级的。

    Flink 的思路也是对数据进行截断,从而可以分段治之。相比于 Spark Streaming 而言这种截断并没有改变数据流的连续性,时间语义上的单位时间仍然是以事件粒度来界定。并且 Flink 不会对数据流进行冗余(虽然 unaligned-checkpoint 会产生一部分的数据冗余,但是与 Spark Streaming 这种全部数据冗余的思路是不同的),只关注计算中的状态容错。这种思路较为轻量级,并且能够保障 exactly-once 语义。但是这种思路无法应对所有的数据源场景,需要强依赖数据源的实现与 Source、Sink 算子的逻辑。

    总体而言,实时流的容错核心是基于 数据截断 重试机制 。Storm 的数据截断粒度是单条数据级别的,通过 ACK 的机制实现的重试机制,此截断粒度不会影响数据的时效性。Spark Streaming 的截断粒度是微批次的,截断会影响数据的时效性,然后通过数据冗余的方式保障了重试机制,这种冗余数据的方式可以面对任何数据源时都能够保证数据一致性。Flink 是基于 checkpoint barrier 将数据流截断,barrier 会随着数据流而流动,避免了流量截断带来的时效性影响,并且 Flink 容错只关注状态,借助状态的回滚来保证数据一致性。

    从容错实现来看,三种框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Storm 作为无状态计算框架,采用的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机制保障容错。Spark Streaming 更注重数据的可恢复性,希望通过备份原始数据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数据源都能够保证数据一致性。Flink 相对而言更加轻量,更注重数据的时效性,不希望容错机制带来太多的时效性损失(例如 unaligned-checkpoint)。

    感谢你读到这里,希望你现在对 Flink 容错机制和其他的实时计算框架的容错机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其容错思路和本质有了不同的想法。 下一篇 我们将讨论 Flink checkpoint 的数据结构,探索它究竟是如何存储的?都存储了哪些内容?基于这些备份数据如何在异常中恢复?

    可可 @ 欢迎邮件联系我

    H. flink历史服务

    flink任务停止后,JobManager会将已经完成任务的统计信息进行存档,历史服务进程则在任务停止后可以对任务统计信息进行查询。比如:最后一次的checkpoint、任务运行时的相关配置。

    默认启动端口8082:

    查看/tmp/flink-web-history-7586c510-103f-4443-8252-59c56d86930e历史服务存储文件夹中的内容。

    历史服务存储文件中,存储了用于页面展示的模板配置。历史任务信息存储在Jobs路径下,其中包含了已经完成的Job,每次启动都会从historyserver.archive.fs.dir拉取所有的任务元数据信息。

    每个任务文件夹中包含我们需要获取的一些信息,通过restAPI获取时指标时,就是返回这些内容。

    任务运行时,通过RestAPI将产生的checpoint路径存储到DB,以便根据路径续跑任务。当任务结束时,可能没办法及时从正在运行的任务中拉去最后一次checkpoint信息,此时需要从历史服务获取, http://historyIP:8082/jobs/jobid/checkpoints 。

    线上任务停止后,根据存储在DB的checkpoint路径选择续跑,此时续跑失败。异常日志显示选择续跑的checkpoint文件不存在,查看DB和hdfs上存储的checkpoint信息,发现hdfs保存的最后一条checkpointID和DB存储的最后一条不一致。初步定位,最后一次获取checkpoint信息失败。

    查看历史服务报错日志,是因为历史服务未能找到 hdfs://ns1/flink/completed 路径,导致获取数据失败。查看hdfs确实也没有该路径,最后定位没有配置jobmanager.archive.fs.dir参数。

    I. Docker Checkpoint/Restore

    唔,暂时小记一下checkpoint / restore,希望之后能回顾并深入认识下目前的问题。

    CRIU全称“Checkpoint / Restore in Userspace”,是一个为Linux提供检查点/恢复功能的工具,主要是对运行中的应用进行冻结(freeze)再基于其在磁盘上的所有文件建立检查点,并根据checkpoint恢复冻结时状态并继续运行。CRIU可以运用到场景包括:应用热迁移(live migration)、快照、远程调试(debugging)等等。CRIU为OpenVZ、LXZ/LXD、Docker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proc是一个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包括CPU、内存、分区划分、[I/O地址]、直接内存访问通道和正在运行的进程等等,Linux通过/proc访问内核内部数据结构及更改内核设置等。Checkpoint很大程度上是基于/proc文件系统进行的,主要依赖/proc获取文件描述符信息、管道参数、内存映射等。
    Checkpoint通过进程转存器(process mper)进行以下步骤:

    Restore恢复过程主要进行以下步骤:

    Docker container实际上也是一个进程,故CRIU实质上是对容器进程进行checkpoint/restore。

    源码装CRIU有一丢丢麻烦,记得把官网说的那些库都下完整哦。
    docker虽然提供了checkpoint,但切换至experimental下才能用,新建/etc/docker/daemon.json文件,(docker的配置文件,默认没有)。

    若该文件参数更改很多,就会起冲突......解决办法:尽量只将自己需要更改的配置参数写入就好,若还冲突,就启动docker时手动指定参数或脚本启动吧。

    另外,我使用docker 18及之后的版本时,checkpoint无法正常使用,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据说是???moby的原因,但看Stackflow上的问题也还是open的,关闭了一个但感觉他关的莫名其妙;有一个问题下,开发人员说解决了,但还未推到新版本。我的解决办法:试验之后, 建议使用较新版本17.06进行checkpoint/restore ,可以正常使用,可能18版本(小生年方18,尚未婚娶)太新了脚跟还没站稳。

    现在可以开始愉快地使用docker checkpoint了!!Docker CLI提供了checkpoint命令。

    create

    ls

    rm 无话可说

    start
    启动时没有单独的命令,但在container start可以指定checkpoint选项参数,如将容器从/home/vickee/chkps/目录下的chkp0恢复:

    注意:在创建checkpoint时,若我们指定的路径为/home/PATH,则恢复时还需要具体指定到该路径下的/home/PATH/[CONTAINER_FULL_ID]/checkpoints。因为恢复时,我们可能新建容器,或者将另一个容器从别的容器的checkpoint恢复,故需自己根据checkpoint信息进行路径完善。

    CRIU对最新内核的支持有限,且好像在较新版本中,移除了--checkpoint-dir即指定目录这一特性。
    若容器运行时有用external terminal( docker run -t ),checkpoint会失败的。[ 参数-t 让docker分配一个伪终端并绑定到容器的标准输入上, -i 则让容器的标准输入保持打开,常一起使用。]

    links:
    https://criu.org/Docker
    https://criu.org/Installation
    https://criu.org/Checkpoint/Restore

    J. 揭秘Spark_checkpoint

    checkpoint是什么
    (1)、Spark 在生产环境下经常会面临transformation的RDD非常多(例如一个Job中包含1万个RDD)或者具体transformation的RDD本身计算特别复杂或者耗时(例如计算时长超过1个小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对计算结果数据持久化保存;
    (2)、Spark是擅长多步骤迭代的,同时擅长基于Job的复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对曾经计算的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复用,就可以极大的提升效率;
    (3)、如果采用persist把数据放在内存中,虽然是快速的,但是也是最不可靠的;如果把数据放在磁盘上,也不是完全可靠的!例如磁盘会损坏,系统管理员可能清空磁盘。
    (4)、Checkpoint的产生就是为了相对而言更加可靠的持久化数据,在Checkpoint的时候可以指定把数据放在本地,并且是多副本的方式,但是在生产环境下是放在HDFS上,这就天然的借助了HDFS高容错、高可靠的特征来完成了最大化的可靠的持久化数据的方式;
    假如进行一个1万个算子操作,在9000个算子的时候persist,数据还是有可能丢失的,但是如果checkpoint,数据丢失的概率几乎为0。
    checkpoint原理机制
    1.当RDD使用cache机制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如果数据没有读到,会使用checkpoint机制读取数据。此时如果没有checkpoint机制,那么就需要找到父RDD重新计算数据了,因此checkpoint是个很重要的容错机制。checkpoint就是对于一个RDD chain(链)如果后面需要反复使用某些中间结果RDD,可能因为一些故障导致该中间数据丢失,那么就可以针对该RDD启动checkpoint机制,使用checkpoint首先需要调用sparkContext的setCheckpoint方法,设置一个容错文件系统目录,比如hdfs,然后对RDD调用checkpoint方法。之后在RDD所处的job运行结束后,会启动一个单独的job来将checkpoint过的数据写入之前设置的文件系统持久化,进行高可用。所以后面的计算在使用该RDD时,如果数据丢失了,但是还是可以从它的checkpoint中读取数据,不需要重新计算。
    2.persist或者cache与checkpoint的区别在于,前者持久化只是将数据保存在BlockManager中但是其lineage是不变的,但是后者checkpoint执行完后,rdd已经没有依赖RDD,只有一个checkpointRDD,checkpoint之后,RDD的lineage就改变了。persist或者cache持久化的数据丢失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可能磁盘或内存被清理,但是checkpoint的数据通常保存到hdfs上,放在了高容错文件系统。
    问题:哪些 RDD 需要 cache?
    会被重复使用的(但不能太大)。
    问题:用户怎么设定哪些 RDD 要 cache?
    因为用户只与 driver program 打交道,因此只能用 rdd.cache() 去 cache 用户能看到的 RDD。所谓能看到指的是调用 transformation() 后生成的 RDD,而某些在 transformation() 中 Spark 自己生成的 RDD 是不能被用户直接 cache 的,比如 receByKey() 中会生成的 ShuffledRDD、MapPartitionsRDD 是不能被用户直接 cache 的。

    运算时间很长或运算量太大才能得到的 RDD,computing chain 过长或依赖其他 RDD 很多的 RDD。 实际上,将 ShuffleMapTask 的输出结果存放到本地磁盘也算是 checkpoint,只不过这个 checkpoint 的主要目的是去 partition 输出数据。

    问题:什么时候 checkpoint?
    cache 机制是每计算出一个要 cache 的 partition 就直接将其 cache 到内存了。但 checkpoint 没有使用这种第一次计算得到就存储的方法,而是等到 job 结束后另外启动专门的 job 去完成 checkpoint 。 也就是说需要 checkpoint 的 RDD 会被计算两次。因此,在使用 rdd.checkpoint() 的时候,建议加上 rdd.cache(), 这样第二次运行的 job 就不用再去计算该 rdd 了,直接读取 cache 写磁盘。其实 Spark 提供了 rdd.persist(StorageLevel.DISK_ONLY) 这样的方法,相当于 cache 到磁盘上,这样可以做到 rdd 第一次被计算得到时就存储到磁盘上,但这个 persist 和 checkpoint 有很多不同,之后会讨论。

    RDD 需要经过 [ Initialized --> marked for checkpointing --> checkpointing in progress --> checkpointed ] 这几个阶段才能被 checkpoint。
    Initialized: 首先 driver program 需要使用 rdd.checkpoint() 去设定哪些 rdd 需要 checkpoint,设定后,该 rdd 就接受 RDDCheckpointData 管理。用户还要设定 checkpoint 的存储路径,一般在 HDFS 上。
    marked for checkpointing: 初始化后,RDDCheckpointData 会将 rdd 标记为 MarkedForCheckpoint。
    checkpointing in progress: 每个 job 运行结束后会调用 finalRdd.doCheckpoint(),finalRdd 会顺着 computing chain 回溯扫描,碰到要 checkpoint 的 RDD 就将其标记为 CheckpointingInProgress,然后将写磁盘(比如写 HDFS)需要的配置文件(如 core-site.xml 等)broadcast 到其他 worker 节点上的 blockManager。完成以后,启动一个 job 来完成 checkpoint(使用 rdd.context.runJob(rdd, CheckpointRDD.writeToFile(path.toString, broadcastedConf)) )。

    checkpointed: job 完成 checkpoint 后,将该 rdd 的 dependency 全部清掉,并设定该 rdd 状态为 checkpointed。然后, 为该 rdd 强加一个依赖,设置该 rdd 的 parent rdd 为 CheckpointRDD, 该 CheckpointRDD 负责以后读取在文件系统上的 checkpoint 文件,生成该 rdd 的 partition。
    有意思的是我在 driver program 里 checkpoint 了两个 rdd,结果只有一个(下面的 result)被 checkpoint 成功,pairs2 没有被 checkpoint,也不知道是 bug 还是故意只 checkpoint 下游的 RDD:

    checkPoint是一种容错机制,当我们的程序需要很多transformation操作的时候,如果我们担心中间某些关键的后面会反复几次使用的RDD,可能会因为节点的故障,导致持久化数据的丢失,那么就可以针对该RDD额外启动checkpoint机制, 实现容错和高可用。
    首先要调用 SparkContext的setCheckPointDir()方法,设置一个容错的文件系统的目录,比如HDFS; 然后对RDD调用checkpoint()方法。之后,在RDD所处的job运行结束之后,会启动一个单独的job,来将checkPoint的RDD的数据写入之前设置的文件系统,进行高可用、容错的类持久化操作。
    此时就算在后面使用RDD时,它的持久化的数据,不小心丢失了,但是还是可以从它的checkpoint文件中直接读取其数据,从而不需要重新计算。 (CacheManager)

    答:首先使用SparkContext.setCheckpointDir() ,设置checkpoint的目录,然后使用RDD.checkpoin进行checkpoint。
    剖析,当我们使用了checkpoint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操作:

    1、 对RDD调用了checkpoint()方法之后,它就接受RDDCheckpointData对象的管理。
    2、 RDDCheckpointData对象,会负责将调用了checkpoint()方法的RDD的状态,设置为MarkedForCheckpoint。
    3、 在RDD所在的那个job运行结束之后,会调用job中,最后一个RDD的doCheckPoint()方法,该方法沿着finalRDD的lineage向上查找,标记为MarkedForCheckpoint的RDD,并将其标记为CheckpointingInProgress。
    4、 然后启动一个单独的job,来将lineage中,标记为CheckpointingInProgress的RDD,进行checkpoint的操作,也就是将这个RDD写入到Sparkcontext.setCheckpointDir()方法设置的文件系统中。

    答:最主要的区别:
    在于持久化,只是将数据保存在BlockManager中,但是rdd的lineage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checkpoint执行完以后,rdd已经没有之前所谓的依赖rdd了,而只有一个强行为其设置的checkpointRDD,也就是说,checkpoint之后,rdd的lineage就改变了。
    其次,持久化的数据丢失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是磁盘、或者是内存,都有可能丢失;但是checkpoint的数据,通常是保存在容错、高可用的文件系统中的,比如HDFS,依赖于这种高容错的文件西永,所以checkpoint的数据丢失可能性非常低。

    答:如果一个RDD没有缓存,而且还设置了checkpoint,这样的操作是很悲剧的,细想,本来当前RDD的这个job都执行结束了,但是由于中间的rdd没有持久化,那么checkpoint job想要将rdd 的数据写入到外部文件系统中的话,还得从rdd之前所有的rdd,全部重新计算一次,然后才能计算出rdd的数据,再将其checkpoint到外部的文件系统中,
    所以我们通常建议,对要checkpoint的rdd使用persisit(StorageLevel_DISK_OMLY),该rdd计算之后,就直接将其持久化到磁盘上去,然后后面进行checkpoint操作是,直接从磁盘上读取rdd的数据,并checkpoint到外部文件系统即可,不需要重新计算一次rdd。

    阅读全文

    与checkpoint文件里存了什么内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数据博世怎么样 浏览:411
    用tar解包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 浏览:307
    录歌教程 浏览:604
    java小数进制转换 浏览:270
    80后qq头像女生 浏览:388
    word2013页面颜色 浏览:661
    linux系统安装显卡驱动 浏览:243
    手机安卓培训机构 浏览:819
    英语版本的哈面宝宝 浏览:567
    手机动态壁纸教学视频教程 浏览:543
    网络摄像机sip 浏览:757
    湘潭编程学校哪里好 浏览:389
    win10设置桌面小图标怎么去掉吗 浏览:122
    网络安全创业 浏览:787
    修改linux 浏览:464
    如何编程计算机cpu高占用程序 浏览:808
    程序员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30
    数据漫游什么意思需不需要开启 浏览:804
    qq图片刷新很慢 浏览:40
    数据的采集方法都有什么 浏览:4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