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赤潮是怎样发生的
赤潮,亦称“红色幽灵”,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现象,其成因同样复杂。赤潮的形成首先依赖于赤潮生物达到一定的密度,这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即便其他条件均适宜,若赤潮生物密度不足,赤潮亦不会发生。在常规的海洋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的比例通常较小。然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这些生物可能会过度繁殖,从而引发赤潮。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特性变化是赤潮形成的关键因素。温度是影响赤潮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至30摄氏度。科学家观察到水温在短时间内显著上升2摄氏度以上可能是赤潮发生的预兆。此外,海水盐度的变化也是促进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在盐度介于26至37的范围内,赤潮有可能发生。然而,当海水盐度降至15至21.6时,更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这些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增加了赤潮发生的可能性。
赤潮的形成还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有关,这些作用导致海底层的营养盐上升至表层水,造成沿海水域的营养盐含量急剧升高,从而促进硅藻的大量繁殖。硅藻的过度繁殖,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触发赤潮现象。硅藻的过度增长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进一步促使夜光藻大量增殖,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
监测数据表明,赤潮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干旱少雨、天气炎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以及潮流缓慢等环境条件。海水养殖自身的污染也是赤潮发生的一个因素。在养殖虾类的过程中,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的投喂导致残余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水质,为赤潮生物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适宜环境。
自然因素同样在赤潮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人为因素,赤潮的多发还与纬度位置、季节、洋流以及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