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 数据表中的一“列”(请注意)被称为记录 为什么不是字段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 数据表中的一“行”被称为记录,一“列”被称为字段。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了关系模型来组织数据,其以行和列的形式存储数据,以便于用户理解。关系型数据库一系列的数据对象(实体集)用关系(表)来定义。ER中实体集的属性 ->表中的列(字段、属性);ER中实体集中的每个实体实例 -> 表中的行(元组、记录)。
(1)数据库如何定义表中列扩展阅读:
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结构(例如表)在存储数据之前被定义出来。有了表,每一列(字段)都存储一个不同类型(数据类型)的信息。数据库中的每个记录,都有自己唯一的key,作为属于某一表的一行,行中的每一个信息都对应了表中的一列——所有的关系一起,构成了关系模型。
用户通过查询来检索数据库中的数据,而查询是一个用于限定数据库中某些区域的执行代码。关系模型可以简单理解为二维表格模型,而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就是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数据组织。
② 在数据库中如何定义表中列的内容
内容?SQL Server中可以右键编辑前200行直接写。要是要定义数据类型,就是右键Design。
③ 什么是数据库列存储,原理是怎样的
数据库列存储不同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其数据在表中是按行存储的,回列方式所带来的重要好处答之一就是,由于查询中的选择规则是通过列来定义的,因 此整个数据库是自动索引化的。
按列存储每个字段的数据聚集存储,在查询只需要少数几个字段的时候,能大大减少读取的数据量,一个字段的数据聚集存储,那就 更容易为这种聚集存储设计更好的压缩/解压算法。这张图讲述了传统的行存储和列存储的区别:
④ 想在mysql数据库中的表中插入一列,怎么做
传统情况
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没有 "立刻加列" 功能时,加列操作是怎么完成的。我们也借此来熟悉一下本期的图例:
扩展思考题:是否能设计其他的数据格式,取代instant标志位和"列数"字段,使得 加列/删列 操作都能 "立刻完成" ?(提示:考虑 加列- 删列- 再加列 的情况)
使用限制
在了解原理之后,我们来看看"立刻加列"的使用限制,就很容易能理解其中的前两项:
"立刻加列"的加列位置只能在表的最后,而不能加在其他列之间
在元数据中,只记录了 数据行 应有多少列,而没有记录 这些列 应出现的位置。所以无法实现指定列的位置
"立刻加列"不能添加主键列
加列 不能涉及聚簇索引的变更,否则就变成了 "重建" 操作,不是 "立刻" 完成了
"立刻加列"不支持压缩的表格式
按照 WL 的说法:"COMPRESSED is no need to supported"(没必要支持不怎么用的格式)
总结回顾
我们总结一下上面的讨论:
"立刻加列" 之所以高效的原因是:
在执行 "立刻加列" 时,不变更数据行的结构
读取 "旧" 数据时,"伪造"新增的列,使结果正确
写入 "新" 数据时,使用了新的数据格式(增加了instant 标志位和 "列数" 字段),以区分新旧数据
读取 "新" 数据时,可以如实读取数据
"立刻加列"的 "伪造" 手法,不能一直维持下去。当发生与 "立刻加列" 操作不兼容的 DDL时,表数据就会发生重建
回到之前遗留的两个问题:
"立刻加列" 是如何工作的 ?
我们已经解答了这个问题
所谓 "立刻加列" 是否完全不影响业务,是否是真正的 "立刻" 完成 ?
可以看到:就算是 "立刻加列",也需要变更 数据字典,那么 该上的锁还是逃不掉的。也就是说 这里的 "立刻" 指的是 "不变更数据行的结构",而并非指 "零成本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