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子地图包含哪些基本数据类型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导航电子数据标准/格式有以下几种:GDF(v3.0/ 4.0)、KIWI(v1.22)、NavTech(v3.0)。
1.GDF格式
GDF(Geographical Data File)是欧洲交通网络表达的空间数据标准,用于描述和传递与路网和道路相关的数据。它规定了获取数据的方法和如何定义各类特征要素、属性数据和相互关系。主要用于汽车导航系统,但也可以用在其他交通数据资料库中。GDF格式已为CEN(Central European Normalization)所认可,并已提交ISO TC204/ WG3,最新版本的GDF 4.0极有可能被ISO采纳,而成为国际标准。
GDF用ASCII码编码,以单个文件的形式存储,可用通常方式压缩。
每个GDF都被分为多个分区,分区包括信息单元和载体单元。信息单元包含载体单元中具体数据的信息,载体单元由Volume和Album组成,Volume是基本的数据组织单位, Album是Volume的集合。
GDF对要素属性的定义非常全面,仅对Road的定义中就包括了长度单位、道路材质、道路方向、建筑情况、自然障碍物、(高架)路面高度、平均时速、最高限速、最大承重等20多项,同时还定义了各种要素间的关系。
另外,GDF还提供了评价电子地图数据质量及精度的标准和依据,使电子数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有据可循。任何公司都可生产GDF格式的数据,GDF标准采用ISO2859质检规范,以保证所有GDF数据的质量精度。
2.KIWI格式
KIWI格式是由KIWI-W Consortium制定的标准,它是专门针对汽车导航的电子数据格式,旨在提供一种通用的电子地图数据的存储格式,以满足嵌入式应用快速精确和高效的要求。该格式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使用。
KIWI-W Consortium成立于2001年7月,致力于制定汽车导航用电子地图物理存储格式(PSF)的行业标准。KIWI格式目前在ISO TC204 / WG3中是PSF标准的有力竞选者。
PSF的主要载体是CD、DVD和HDD,与KIWI类似的还有许多不同格式,如NRNE等,都是不同公司的自有格式。KIWI格式的最新版本是1.22,可从KIWI-W Consortium的官方网站上下载。
KIWI的特点是把用于显示的地图数据和用于导航的数据紧密结合起来,并将数据按照分块方式以四叉树的数据结构保存于物理介质中,不同用途的信息存在不同的块中,从而使数据适合于实时高效应用的要求,其中很多信息以Bit为单位存储,并以Offset量提取其索引。这也就是KIWI在技术上的目标,即加速数据的引用和压缩数据的量。
KIWI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将数据物理存储和数据逻辑结构相结合的优越的机制。KIWI按分层结构来组织地图,并且这种层的逻辑结构与其物理存储也是相联系的。它可以做到在不同的Level层之间做快速的数据引用。因此,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或不同级别的用户,可以使用或提供不同抽象层次的数据,例如,对于导航应用提供精度相对较高的立交桥数据,而对于一般应用只需把立交桥表示为若干道路结点就行了。而这两份不同抽象等级的数据完全可以由同一份地图数据按要求提取生成。与此同时,在采用了分层次的数据参考后,会使查询、路径分析、连通性分析等各种算法更加快速。
3.NavTech的数据格式
NavTech公司致力于生产大比例尺的道路网商用数据,包括详细的道路、道路附属物、交通信息等,这些数据主要用于车辆导航应用。NavTech公司自有的商用地理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是SDAL(Shared Data Access Library),通过SDAL编译器,可以把一般的电子地图数据转换为SDAL格式,进而可以由SDAL程序接口调用SDAL格式数据用于各种车辆导航应用。
SDAL格式本身提供了对地图快速查询和显示的优化,可提高路径分析和计算速度,并可存储高质量的语音数据为用户提供语音提示。SDAL格式的标准也是公开的。
NavTech还为导航应用提供了一套NAVTOOLS工具,可以较方便地进行基于SDAL格式数据的导航应用开发。NAVTOOLS提供了地图显示、车辆定位、路径计算等多种功能。当然,也可直接由SDAL开发导航应用。
汽车导航是集GIS、GPS、通信、嵌入式软硬件技术为一体的高度综合性的高技术产品。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日本及欧美国家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过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正是在这些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的导航电子地图标准化研究成果。
❷ 地图数据结构的地图数据分类
地图数据包括地图要素空间分布的位置数据及其对应的图形特征与地理属性数据两部分,前者又概括为弧段节点模型。弧段是地图上基本图形(点、线、面)的核心部分,成为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单元,点可看成是只有一个坐标对的弧段,面是由一个或多个弧段构成的多边形。只有一个弧段的多边形称为岛状多边形。弧段由一串坐标对包括2个端点组成,坐标串次序决定了弧段走向,端点称为节点,有起始节点和终止节点之分,每个节点连结2个或2个以上的弧段。上述基本图形数据间的互相影射称为拓扑逻辑关系,是当前地图数据库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对应的图形特征与地理属性数据,由不同的数据项组成,如描述某段河流的属性数据包括名称、代码、宽度、长度、等级、通航程度等;描述某个居民地的属性数据有名称、代码、行政归属、等级、面积、人口、交通意义、政治文化意义等。属性数据既附属于对应目标的空间分布位置,又成为检索图形的依据或参数,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途径,可将它们分别组成若干个二维表,采用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的管理方式。故地图数据结构是混合型的,地图数据库系统应能实现两种数据结构的混合管理功能。
❸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包含哪些
包括电子数据和非电子数据。
也就是:GIS数据源自地图数据、遥感数据、GPS数据、文本数据、统计数据、实测数据、多媒体数据、已有系统的数据。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
❹ 电子地图的数据来源有哪些包括哪几种数据采集方法
地图中最基本的地物外形数据及一定的相关附加信息(例如道路名,河流名等)。事实上随着遥感和航拍卫拍技术的进步,这部分数据依赖实地采集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商业地图数据商,尤其以高德为代表,处于成本收益考量,基本已经很少采用实地采集的方式了。这部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3种:官方地图:严格来说,这不能说是一种单独的渠道,因为官方地图的数据本身,也是来源于下面的两种渠道,但是官方地图-般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威测绘和发布,因此也单算成一种渠道。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地图厂商能从国家权威部^拿到或者买到的地图,要比我们日常在街上商店里买到的地图要精细丰富很多,当然,很多时候也是用电子格式提供的。
❺ 百度地图中整合了哪些数据源
1、交通拥堵数据:这个一般来源于专业的数据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和交通部门有较深合作,其数据采集主要依赖于改喊前在出租车上核清安装的GPS来采集实时车速为主,或者通过摄像头,红外探头,雷达测速测量车速为辅;
2、三维数据:主要依赖激光扫描以及手工建模处理等;
3、假三维数据(那种不能旋转的渗凳45度三维俯视图):依赖照片拍摄和材质帖纹手工制作;
4、街景:依赖实采拍摄。
❻ 地图上的信息有哪些
那你们知道地图导航的路况信息是怎么来的?
或许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讲:你知道如何酷炫地逃离堵车吗?
像超人一样在拥挤的都市里畅通无阻,随时获取沿途的道路状况、规划最快捷的路线,甚至一键获取沿途最近的加油站餐厅等位置……这些看起来像天方夜谭般的出行场面,该如何实现呢?
先说说堵车
有人计算过这样一笔账,每天上下班由于堵车,各花费1小时,每个月就有48个小时、每年576个小时在路上。如伏皮果按照正常人一辈子工作没指40年来计算,人一辈子要有23,040个小时、960天、32个月的时间是堵在路上的。
举个例子:T先生是一位有着20余年的驾驶经验的出租车司机,缺察差对于北京的道路情况十分熟悉。他曾经测试过,平时送孩子上学路上用地图导航,一般单程40分钟;有一天他刻意没有开导航,按照自己的经验走,结果在路上足足多花费了15分钟。
此外,经验会告诉司机有哪些路可以到达目的地,却不能告诉司机那条路能够不堵车;有时候觉得这个时间点某条路不应该堵,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而地图导航,能够实时为司机规划路径,躲避拥堵,开起来更畅快。那么,问题来了——路况信息是哪里来的?
首先,什么叫路况信息?
通俗一点来讲,它就是道路当前通行速度的一个直接反应。地图的工作人员会根据道路整体通信速度的高低,将路况状况划分为红色、黄色和绿色三个等级,即严重拥堵、出现拥堵和道理畅通3种情况。
而这些路况信息的来源,据地图服务商内部的工作人员介绍,是将GPS打点的轨迹,与时间点相结合计算得到的。
那么,GPS打点的轨迹又是哪里来的呢?
简单来讲,GPS打点的轨迹,主要来源于物流公司和出租车公司用的车载GPS导航回传的数据,以及部分地图用户提交的反馈信息。
大量的轨迹数据被融合在一起后,会由地图大数据团队的同学们,对样本数据进行计算,从而推算出当前道路的平均通行速度和路面突发事件。与此同时,他们会对道路的等级情况进行划分,结合划分结果和平均通行速度,即可计算出当前道路的通行速度。
而最终呈现在用户眼前的,就是地图界面上一段段红色、黄色和绿色的路况信息。
由此可见,一款地图的市场占比越高,用户量级越大,它在数据全面性和准确度方面的优势也就越加明显。同理,相较于普通路段,由于繁华的路段能够采集到的数据信息更全面,计算出来的路况信息也就更加精准。
如何躲避道路拥堵?
出发前查确定的导航路线,在出发后变得拥堵,同样无法保证快速到达目的地。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能够根据路况信息的实时变化,灵活机动地调整路线规划情况,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行驶路线的畅通。早期的手机地图并不具备这个功能,系统通常会按照用户在结束路线规划、开始导航时所选择的路径,持续导航,直至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