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处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数据治理流程是从数据规划、数据采集、数据储存管理到数据应用整个流程的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也是标准化流程的构建过程。
根据每一个过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数据治理流程总结为四个字,即“理”、“采”、“存”、“用”。
1.理:梳理业务流程,规划数据资源
对于企业来说,每天的实时数据都会超过TB级别,需要采集用户的哪些数据,这么多的数据放在哪里,如何放,以什么样的方式放?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事先进行规划的,需要有一套从无序变为有序的流程,这个过程需要跨部门的协作,包括了前端、后端、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项目经理等角色的参与。
2.采:ETL采集、去重、脱敏、转换、关联、去除异常值
前后端将采集到的数据给到数据部门,数据部门通过ETL工具将数据从来源端经过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加载(load)至目的端的过程,目的是将散落和零乱的数据集中存储起来。
3.存:大数据高性能存储及管理
这么多的业务数据存在哪里?这需要有一高性能的大数据存储系统,在这套系统里面将数据进行分门别类放到其对应的库里面,为后续的管理及使用提供最大的便利。
4.用:即时查询、报表监控、智能分析、模型预测
数据的最终目的就是辅助业务进行决策,前面的几个流程都是为最终的查询、分析、监控做铺垫。
这个阶段就是数据分析师的主场,分析师们运用这些标准化的数据可以进行即时的查询、指标体系和报表体系的建立、业务问题的分析,甚至是模型的预测。
2. 什么是数据ETL
ETL,是英文Extract-Transform-Load的缩写,用来描述将数据从来源端经过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加载(load)至目的端的过程。ETL一词较常用在数据仓库,但其对象并不限于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为企业所有级别的决策制定过程,提供所有类型数据支持的战略集合。它是单个数据存储,出于分析性报告和决策支持目的而创建。 为需要业务智能的企业,提供指导业务流程改进、监视时间、成本、质量以及控制。
ETL是将业务系统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之后加载到数据仓库的过程,目的是将企业中的分散、零乱、标准不统一的数据整合到一起,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分析依据, ETL是BI(商业智能)项目重要的一个环节。
(2)数据抽取是哪个阶段扩展阅读:
ETL与ELT:
ETL所描述的过程,一般常见的作法包含ETL或是ELT(Extract-Load-Transform),并且混合使用。通常愈大量的数据、复杂的转换逻辑、目的端为较强运算能力的数据库,愈偏向使用ELT,以便运用目的端数据库的平行处理能力。
ETL(orELT)的流程可以用任何的编程语言去开发完成,由于ETL是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手写程序不易管理,有愈来愈多的企业采用工具协助ETL的开发,并运用其内置的metadata功能来存储来源与目的的对应(mapping)以及转换规则。
工具可以提供较强大的连接功能(connectivity)来连接来源端及目的端,开发人员不用去熟悉各种相异的平台及数据的结构,亦能进行开发。当然,为了这些好处,付出的代价便是金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ETL
3.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步骤有哪些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大数据可视化项目开展的前提,要描述项目背景与目的、业务目标、业务范围、业务需求和功能需求等内容,明确实施单位对可视化的期望和需求。包括需要分析的主题、各主题可能查看的角度、需要发泄企业各方面的规律、用户的需求等内容。
2、建设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的模型
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的模型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建模除了数据库的ER建模和关系建模,还包括专门针对数据仓库的维度建模技术。
3、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加载(ETL)
数据抽取是指将数据仓库/集市需要的数据从各个业务系统中抽离出来,因为每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质量不同,所以要对每个数据源建立不同的抽取程序,每个数据抽取流程都需要使用接口将元数据传送到清洗和转换阶段。
数据清洗的目的是保证抽取的原数据的质量符合数据仓库/集市的要求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转换是整个ETL过程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对原数据进行计算和放大。数据加载是按照数据仓库/集市模型中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将数据加载到目标表中。
4、建立可视化场景
建立可视化场景是对数据仓库/集市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成果,用户能够借此从多个角度查看企业/单位的运营状况,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方式探查企业/单位业务内容的核心数据,从而作出更精准的预测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