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导思想与目标——斜杆第二步(9)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个人理解:大数据产业的界定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个人理解:这些指标是信息化关注的指标,可供参考;智慧城市有哪些,可进一步了解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
个人理解:主要体现在软硬件方面,在平台建设方面,在智能分析方面,在开源技术方面。
大数据应用推进势头良好。
个人理解:大数据在互联网服务中提升网络社交、电商、广告、搜索等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催生共享经济等数据驱动的新兴业态;大数据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
大数据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个人理解:表现在信息产业收入、大型数据中心、跨地区经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云计算服务逐渐成熟。在大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领域涌现出一批 新模式和新业态 。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互动的 产业格局 初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 创新创业 日趋活跃,大数据技术、产业与服务成为社会资本投入的热点。
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形成了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机制,大数据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开展了大数据技术、交易、开放共享、工业大数据等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部分标准在北京、上海、贵阳开展了试点示范。一批大数据技术研发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平台、产业联盟、投资基金等形式的产业支撑平台相继建成。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个人理解: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机制(是什么),大数据标准体系,产业支撑平台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强化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推动数据开放与共享、加强技术产品研发、深化应用创新为重点,以完善发展环境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支撑,打造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大数据的资源掌控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价值挖掘能力,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个人理解:精神,理念,围绕战略,目标,重点,切入点,预期效果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 。瞄准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领域,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层次,以企业为主体集中攻克大数据关键技术,加快产品研发,发展壮大新兴大数据服务业态,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培育市场化、网络化的创新生态。
个人理解:技术前沿,创新;大数据服务业态,创新生态;
应用引领 。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应用需求旺的优势,以国家战略、人民需要、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和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大数据应用,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个人理解: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大数据应用,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开放共享。
统筹协调。
安全规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个人理解:这些指标体系,值得了解;大数据产业体系
—— 技术产品先进可控。
—— 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 生态体系繁荣发展。
—— 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 数据安全保障有力。
㈡ 5省市“互联网+”行动计划曝光,看看有何新动作
今年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
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已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现综合整理福建、湖南、天津、广东、河南等地在“互联网+”领域工作重
点,以飨读者。
福建:工业互联网是发展重点
福建省政府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提出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设立自贸区的重大机遇,依托
数字福建总体战略,科学编制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平台、政策等综合优势,把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
撑。该政策明确2015—2017年每年统筹不少于5亿元的省级互联网经济引导资金。争取到2020年,福建省互联网经济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
需要强调的是,工业互联网是福建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点。针对工业互联网,福建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生产协同和综合集成,建设
一批工业互联网行业协同平台,基本覆盖各工业领域的企业。推进“机联网”“厂联网”,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数控一代、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等平台建设,打造工业4.0。
另外,福建还将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跨境电商,健全跨境电商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闽货网上专业市场,重点培育、整合
一批面向全国、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加强射频识别、传感元器件、北斗终端、基带芯片、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攻关,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提升
智能终端产业水平和规模。优先发展车联网、船联网、智能家居、人体感知、智慧城市等集成应用,深度推进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应用。
湖南:五大举措推动“互联网+”
在近日召开的“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是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湖南将大
力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力争实现全省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收入增长100%以上,移动互联网企业数量增长100%以上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包括:
一是立足本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大力支持智能制造企业依托移动互联网,积极发展工业物联网和(服)务联网新业态,组织开展工业电子商务试点,推动工业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继续做大做强移动支付产业,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二是促进移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融合。面向浏阳烟花、醴陵陶瓷、芦淞服装等特色产业区域,扶持区域特色产业研发设计、销售推广、专业物流等网络平台服务。推动移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产业化融合,形成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三是培育移动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扶持三、四线城市发展线上与线下结合(O2O模式)的本地生活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移动医疗、移动健康、移动教育等新型服务业。
四是促进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手机、穿戴式智能终端等新型终端产品,积极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各种智能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相融合、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相结合,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五是持续推进宽带建设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园区、酒店等城市重要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覆盖,确保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免费Wifi全覆盖、宽带快速通畅,扩大特色农业集聚区移动互联网的覆盖率。
广东:物联网成核心
广东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在“2015物联网推进大会暨广东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年会”上向媒体透露,广东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互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把“互联网+”理解为传统产业用上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均给广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为例,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使广东省50%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省财政还将安排7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技改。而不论是引入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机器换人,都与物联网密切相关。
产业推动和发展与政府支持紧密相关。2014年,广东省相继印发公布《广东省云计算发展规划(2014-2020年)》、《宽带广东发展规划
(2014-2020年)》、《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全力推动物联网发展。广东省经信委
和省财政厅组织申报2014年物联网专项,扶持资金近1亿元,重点资助30个项目。
据悉,2015年,面对广东物联网应用和发展中企业数量多但龙头骨干少等不足,广东省还将继续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力争2015年培育物联
网技术研发及产品设备制造优势企业50家和100家物联网示范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物联网企业1200家。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平均增长超过
30%,达到2800亿元的预期目标。
河南:瞄准智慧城市
近日,河南省政府宣布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互联网+”达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将共同探索和推进“互联网+”在各个城市领域的
应用。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于腾讯的数据基础、云计算能力、以及微信、QQ等社交平台产品,充分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以“互联网+”解决方案为具体结合
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其中,郑州将作为样板城市,在“互联网+城市”、“互联网+民生”、“互联网+产业”等领域全面探索,并逐步向济源、洛阳、开封、焦作、鹤壁等城市乃至省级平台扩展。
在“互联网+”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河南将会在微信接入电网、高速公路服务区、燃气和城市入口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第一: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的支持下,河
南会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电网接入微信支付的省份;河南省交通厅也已与腾讯达成初步协议,将全面开展上下高速微信支付、全省高速服务区微信支付等全国首创的
合作。此外,郑州华润燃气股份有限公司也将启动郑州范围的微信智慧解决方案。
根据协议,河南省各政府机构的政务微信公众帐号将统一整合入微信“城市服务”入口,包括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政府事务
类型公众帐号,共同搭建微信智慧河南平台。市民只要打开微信,就相当于走进了一部手机上的政府服务大厅,不但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也会为政府探索社
会治理新模式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河南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是河南未来的新增长点。河南拥有发达的物流交通网络、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依托“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模式的革新,能抢占更多的发展先机,政府将全力支持。
天津:重点推动“互联网+城市交通”模式
天津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日前向媒体表示,智慧出行是通过构建在数字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高效适配,将人和各种交通工具、信
息源连接在一起,实现高效匹配和人性化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系统范畴除了航空、铁路之外,还包括出租车、商务租车、商务专车和公共交通为一体的综合化体
系。“互联网+城市交通”的模式,将盘活现有的公共资源,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塑造新的生态体系,并且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将大大便利市民群众的出行。
天津市工信委去年拟定的《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4—2016年)》对“互联网+城市交通”模式给出了“顶层设计”方案,这份已
经市政府批复的“方案”指出,天津在启动“智能交通”升级工程方面,将推广电子站牌、移动支付和统一结算平台,建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交通引导系
统,开展智能泊车、公共交通行驶信息引导试点应用,实现交通运输要素的智能识别、指挥调度和应急响应;并在公共交通和货运交通中推广车联网、车辆智能终端
等智能化应用。
目前,天津市正通过搭建“两个系统、两个平台”来促进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据介绍,“两个系统、两个平台”即交通指挥调度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
统,大数据处理平台、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平台。交通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基于警力和智能交通设备的应急指挥调度;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有效
信息服务和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两个平台能够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挥功能提供后台数据支撑和运行管理保障。
㈢ 大数据未来的就业规划
大数据的就业前景目前来看是不错的,随着大数据往各垂直领域延伸发展,对统计学、数学专业的人才,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偏软件领域的需求加大,大数据领域从业人员薪资水平将持续增长,人才供不应求。
1大数据就业方向
1、大数据开发方向。所涉及的职业岗位为: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维护工程师、大数据研发工程师、大数据架构师等;
2、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方向。所涉及的职业岗位为: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高级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专家、大数据挖掘师、大数据算法师等;
3、大数据运维和云计算方向。对应岗位:大数据运维工程师;
三个方向中,大数据开发是基础。以Hadoop开发工程师为例,Hadoop入门月薪已经达到了8k以上,工作1年月薪可达到1.2w以上,具有2-3年工作经验的hadoop人才年薪可以达到30万—50万,一般需要大数据处理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大公司,所以学习大数据专业也是进大公司的捷径。
2大数据就业前景
从近两年大数据方向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大数据领域的岗位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大数据开发岗位,目前正逐渐从大数据平台开发向大数据应用开发领域覆盖,这也是大数据开始全面落地应用的必然结果。
从近几年招聘情况来看,大数据开发岗位的数量明显比较多,而且不仅需要研发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人才,所以本科生的就业机会也比较多。
当前大数据技术正处在落地应用的初期,所以此时人才招聘会更倾向于研发型人才,而且拥有研究生学历也更容易获得大厂的就业机会,读研之后在岗位选择上可以重点考虑一下大数据平台开发,在5G通信的推动下,未来云计算会全面向PaaS和SaaS领域覆盖,这个过程会全面促进大数据平台的发展。
另外,由于人工智能平台的陆续推出,对于大数据平台也是一种促进。相比于大数据应用开发岗位来说,大数据平台开发岗位不仅薪资待遇更高,职业生命周期也会更长,而且未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会更容易进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
㈣ 大数据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易华录(300212)、美亚柏科(300188)、海量数据(603138)、同有科技(300302)、海康威视(002415)、依米康(300249)、常山北明(000158)、思特奇(300608)、科创信息(300730)、神州泰岳(300002)、蓝色光标(300058)等
本文核心数据:大数据产业链、产业规模、应用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产业概况
1、定义:大数据产业覆盖范围广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及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数据技术、数据产品、数据服务等形式,使数据与信息价值在各行业经济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的赋能型产业。不同机构对大数据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数据产业链庞大
大数据产业链覆盖范围广,上游是基础支撑层,主要包括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存储设备等硬件供应,此外,相关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平台建设也属于产业链上游;
大数据产业中游立足海量数据资源,围绕各类应用和市场需求,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包括数据交易、数据资产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分析、数据安全,以及基于数据的IT运维等;
大数据产业下游则是大数据应用市场,随着我国大数据研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大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政务、工业、金融、交通、电信和空间地理等行业。
大数据产业上游基础设施具体包括IT设备、电源设备、基础运营商及其他设备,相关代表企业华为、中兴通讯、艾默生、三大运营商等。
中游大数据领域可以细分为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大数据交易与大数据安全等子行业,相关代表企业包括宝信软件、数据港、久其软件、拓尔思、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与华云数据等。
在下游应用市场,我国大数据应用范围正在快速向各行各业延伸,除发展较早的政务大数据、交通大数据外,在工业、金融、健康医疗等众多领域大数据应用均初见成效。
产业发展历程:十年来大数据产业高速增长,信息智能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大数据产业布局相对较早,2011年,工信部就把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四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自2014年起,“大数据”首次被写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大数据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逐渐建立起来,相关政策与标准体系不断被完善,到2020年,我国大数据解决方案已经发展成熟,信息社会智能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产业政策背景: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鼓励大数据产业发展
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数据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数据流通与交易、利用大数据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概念深入人心。此后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数据产业发展。
当前,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中心作为各个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的物理载体,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数据中心作为大数据产业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大数据产业的进步。在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大数据标准体系的完善成为发展重点。
产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大数据产业规模维持高速增长 主要应用于金融和政府领域
——大数据产业规模:2021年超过8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行业取得快速发展,赛迪CCID统计,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19.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6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0%,大数据市场规模包含了大数据相关硬件、软件、服务市场收入。
——大数据市场结构:产业整体以大数据服务为主,应用领域以金融和政府领域为主
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需求开始不断提升,大数据硬件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
CCID统计,2021年我国大数据市场结构中,大数据硬件、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0.5%、25.7%和33.8%。近几年大数据硬件的占比在逐渐下降,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占比在逐步提高。未来我国大数据软件和服务市场相比硬件市场将呈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从应用领域来看,大数据分析产品及服务已经从最早的为电信领域客户提供经营分析、为银行领域客户提供风控管理等辅助性经营决策,发展到目前的为金融、电信、政府、互联网、工业、健康医疗、电力等多个行业领域客户提供预测性分析、自主与持续性分析等,以实现企业决策与行动最优化。大数据分析产品及服务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但由于各下游领域业务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其对大数据分析产品及服务的具体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CCID统计,2021年我国大数据分析市场下游行业中,金融、政府、电信和互联网位居应用领域前四名,市场占比分别为19.1%、16.5%、15.2%和13.9%,合计超过60%;其他重点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健康医疗、交通运输、工业、电力等。
2、细分市场一:金融大数据
——金融大数据需求: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大数据需求提升
从金融领域需求来看,近年来,中国金融领域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整体行业规模扩大;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收入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提升。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正蓬勃兴起,我国金融业开始步入一个与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相对应的数字化新时代,金融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行业转型发展的焦点。2019年,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构建起金融科技“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路径和边界。2022年1月,人民银行再次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从战略、组织、管理、目标、路径以及考评等方面将金融数字化打造成金融机构的“第二发展曲线”。随着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加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需求将不断提升。
——金融大数据应用场景
过去几年,金融大数据带来了重大的技术创新,为行业提供了便捷、个性化和安全的解决方案。目前,中国金融大数据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股票洞察、欺诈检测和预防、风险分析与金融服务领域。
3、细分市场二:政府大数据
——政府大数据需求: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不断提升
从政府领域需求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展现出了巨大潜能。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2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9.2%,占网民整体的89.2%。“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2021年,我国各省市积极探索、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努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截至2021年11月,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相继出台数字政府建设的有关规划,为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政府大数据应用场景
中国政府大数据主要应用于信息共享、政务数据管理、城市网络管理与社会管理几大领域。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好政府的数据资产,完善政府决策流程,将是未来数年大数据在公共管理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大数据将对政府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舆情监测、交通安防、医疗服务等将是公共管理领域重点应用领域。
4、细分市场三:互联网大数据
——互联网大数据需求:互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资本力量的助推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2021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态势平稳向好。企业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互联网平台服务和数据业务实现快速发展,信息服务收入较快增长;多省份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5500亿元,同比增长21.2%。
2022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7170亿元,同比增长0.1%。
注:2021年及以前年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指获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在中国大陆境内经营全国或区域性增值电信业务、上年度互联网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2022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口径由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
——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场景
在互联网行业,除了社交、B2C业务之外,像在线音视频业务、广告监测、精准营销等等,也是未来潜在应用场景。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中国大数据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
根据企查猫数据,截止2022年9月23日,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存续”及“在业”的企业多集中分布在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的大数据企业最多。
2、企业竞争:技术领域创新和经验是关键,融合应用领域行业龙头更能获得青睐
根据大数据产业联盟调研和发布的2022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单来看,榜单共选取了10个细分领域,涉及大数据基础软件、数据治理与分析、数据安全、商业智能、营销大数据5个通用领域,以及政府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5个融合应用领域。
大数据基础软件、数据治理与分析、数据安全、数据可视化等,是所有细分行业应用场景的基础支撑,体现了大数据技术价值和作用。在这些细分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有较长时间技术积累的厂商是投资机构的关注重点。
政府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发展相对成熟,落地实践案例多和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受市场关注程度较高。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等市场仍处于待爆发阶段,在各自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的企业容易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注:2022年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是从企业估值/市值、营收状况、创新投入、产品竞争力、细分市场潜力、领导层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比,同时结合行业专家打分,评选出2022年度大数据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100家企业。
产业发展前景:大数据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对生产制造、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均产生重要影响。伴随国家快速推动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发展建设,未来大数据行业对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创新驱动、融合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宽,大数据市场也将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预计2027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2930.9亿元,未来六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2.6%。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㈤ 大数据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大数据医疗应用场景丰富,前景广阔
目前,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临床决策支持、健康及慢病管理、支付和定价、医药研収、医疗管理,服务对象涵盖居民、医疗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医疗保险机构、公共健康管理部门等。
医疗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巨大,其应用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控制骗保行为、改善自我健康管理等。
2019年7月25日,邦盛医疗装备(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天九共享,掀起移动体检大数据浪潮。
2019年9月11日,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与浪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健康管理、慢病防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与实践。
由于大数据在医疗管理、医疗研究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越来越多医疗相关单位与大数据企业、医疗信息化公司合作,同时高等医学类院校也纷纷成立大数据研究院,比如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尤其是2018年4月28日,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在京成立,标志着医疗大数据在高校和医院联合研究方面走上了新的高度。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㈥ 大数据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呢
从我国数据产量和存量来看,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数据资源较为丰富,东部地区数据产量和存量均高于西部地区。从省际数据流量来看,东部地区月均互联网省际出口总流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
在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数据资源丰富的背景下,其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快于其他地区省份。其中,北上广大数据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近70%,广东和北京大数据发展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数据产量整体高于西部,省际数据流量远高于其他地区
2019年,我国数据产量总规模为3.9ZB。从数据产量的地区分布看,2019年全国数据产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为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和湖南。
从人均数据产量来看,2019年人均数据产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广东、内蒙古、西藏、海南、江苏和辽宁。整体来看,东部地区数据产量和人均数据产量均高于西部地区。
——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㈦ 《湖南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中涉及数字化相关内容有哪些
《湖南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到2025年,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悉乎得到充分发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告陆枝增强。
其中涉及数字化相关内容如下:
在“资源配置”中提及“信息资源配置”: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现有资源,建设高效稳定安全的卫生健康专网。完善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中医药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人口监测、医疗服务、采供血、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系统互联互通,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基础资源数据库,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逐步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大数据管理。
持续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省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5级及以上,市县两级公立医院达到4级及以上。大力发展远程医疗,逐步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医疗集团、医共体和县级公立医院,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健全完善监管平台,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和监管体系。
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病原体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在“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及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及加强各级急救中心(站)院前袜敏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优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提及“提高血液供应保障能力”,推进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精准开展血液供应保障和应急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