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分析方法有哪些
一、“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的应用与方法
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所以它所得到的信息应具有未知,有效和实用三个特征。因此数据挖掘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它包括:数据库营销、客户群体划分、背景分析、交叉销售等市场分析行为,以及客户流失性分析、客户信用记分、欺诈发现等。审计部门的数据挖掘以往偏重于对大金额数据的分析,来确实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问题在数据中的表现,而随着绩效审计的兴起,审计部门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类行为做出审计评价,这些也都需要数据的支撑。
数据挖掘的方法有很多,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挖掘。其中绝大部分都可以用于审计工作中。1. 数据概化。数据库中通常存放着大量的细节数据,
通过数据概化可将大量与任务相关的数据集从较低的概念层抽象到较高的概念层。数据概化可应用于审计数据分析中的描述式挖掘,
审计人员可从不同的粒度和不同的角度描述数据集, 从而了解某类数据的概貌。大量研究证实, 与正常的财务报告相比,
虚假财务报告常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特征。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概念描述技术对存储在被审计数据库中的数据实施数据挖掘,
通过使用属性概化、属性相关分析等数据概化技术将详细的财务数据在较高层次上表达出来, 以得到财务报告的一般属性特征描述,
从而为审计人员判断虚假财务报告提供依据。2.统计分析。它是基于模型的方法, 包括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等,
用此方法可对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通过分类挖掘对被审计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挖掘出其数据的描述或模型,
或者审计人员通过建立的统计模型对被审计单位的大量财务或业务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根据分析的预测值和审计值进行比较, 都能帮助审计人员从中发现审计疑点,
从而将其列为审计重点。3.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 目的是使得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小,
而不同类别的个体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大, 该方法可为不同的信息用户提供不同类别的信息集。如审计人员可运用该方法识别密集和稀疏的区域, 从而发现被审计数据的分布模式,
以及数据属性间的关系, 以进一步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会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
真实的财务报表中主要项目的数据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果其变动表现异常, 表明数据中的异常点可能隐藏了重要的信息,
反映了被审计报表项目数据可能存在虚假成分。4. 关联分析。它通过利用关联规则可以从操作数据库的所有细节或事务中抽取频繁出现的模式,
其目的是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关联分析, 审计人员可通过对被审计数据库中的数据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挖掘分析, 找出被审计数据库中不同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从而发现存在异常联系的数据项, 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 发现审计疑点。
二、应对“大数据”时代,审计分析应做出的调整
从以上分析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贮、处理、分析以及挖掘的各个方面虽然与传统方式相比,在技术层面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在基本的原理方面并没有显著的改变,原有的审计分析模式没有必要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而急于做出相应的改变。然而“大数据”时代在给审计分析带来机遇的同时,还是给我们带给了相当大的冲击,对此我们有必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并在日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
1、数据的存贮与处理。大数据分析应用需求正在影响着数据存储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分析数据来源的多样化,此前存储系统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应用的需要。基于块和文件的存储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审计部门在选择相应的存贮系统的时候,要对非结构化数据有足够的重视,做好采集的相关准备。同时随着采集数据的单位和年份越来越多,数据量必然是会有大规模的增长。即使是海量数据存储系统也一定要有相应等级的扩展能力。存储系统的扩展一定要简便,可以通过增加模块或磁盘柜来增加容量,甚至不需要停机。同时,为了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解决I/O的瓶颈问题,可以考虑各种模式的固态存储设备,小到简单的在服务器内部做高速缓存,大到全固态介质可扩展存储系统通过高性能闪存存储都是可以考虑使用的设备。
2、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多元化给数据分析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一套工具系统的去分析,提炼数据。语义引擎需要设计到有足够的人工智能以足以从数据中主动地提取信息。
3、可视化的分析。数据分析的使用者有数据分析专家,同时还有普通用户,但是他们二者对于数据分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视化分析,因为可视化分析能够直观的呈现大数据特点,同时能够非常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就如同看图说话一样简单明了。
“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建设,是审计署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数据存储与处理的问题;而数据式审计分析平台,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可视化分析的相当一部分功能,但是对于越来越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将会是审计部门接下来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2.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式创新风险及对策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普及,各个行业的电子信息数据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这些动辄达到数百TB甚至数百PB的海量数据被称为“大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具有大量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数据采集、分类、传输、储存、处理的方式,也促使了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作为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会引发政府审计工作的重大变革。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防范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对于推动政府审计工作深化发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要加快大数据部署,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2015年12月8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国家审计机关充分认识大数据审计的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金审”三期工程,建设审计数据信息平台,促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改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拓展政府审计的领域,促进政府审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审计的局限性
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受到时间、办公地点的限制,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手工查账或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现场核对实物、调取相关资料等手段开展审计工作,但是受限于数据资源的匮乏、审计手段的单卜告谈一等因素,传统审计存在以下局限性:
1.抽样审计方法存在一定风险
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和审计技术的限制,审计人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完成审计任务,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部分样本进行审计,以对抽取的样本的审计结果作为整体的审计结果。然而,抽样审计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抽样的随机性难以掌握,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经验、技术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在抽样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好,导致抽样失去随机性,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
另一方面,抽样审计结果与样本大小、抽样方式、样本类型等息息相关,但是对于这些抽样要素,目前均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审计人员无法保证在抽样过程中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是否忽略了某些型碰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抽样审计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2.数据分散、无法充分利用外部数据
在传统的审计组织模式下,审计业务部门一般划分为财政、金融、投资、社保、经济责任等科室,对于一个审计项目,通常由某一科室负责派出审计组,“单兵作战”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般从获取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预算财务数据、业务往来资料等入手,从这些数据和信友渗息挖掘有用的审计线索。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的数据尚未实现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审计人员在利用税务、工商、银行等外部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通过函证或者对账等手段从被审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获取审计证据时,取决于被询证单位的配合意愿和效率;
另一方面,不同部门的外部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在进行外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之间,审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转换。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和审计资源下,利用外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通常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
3.审计分析视角单一
在传统审计中,如何利用数据量大、格式繁多、不易识别、管理不便的非结构化数据是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相对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是难以用数据库二维表结构来表达实现的数据集合,包括文本、图片、办公文档、图像、音频、XML、HTML等。在没有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传统审计思路是采用抽样或分类的方式对年度工作报告、公司 规章制度 、会议纪要等非结构化电子数据逐一的进行审计分析,这也无形中形成了数据之间的壁垒,分析视角的单一可能导致分析的局限性。另外,审计人员往往难以跳出企业内部业务、企业财务数据、审计项目的局限,很少去综合利用行业数据、各政府部门的数据,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上汇总、归纳审计成果。
三、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式方法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工作的飞跃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科学、正确的将大数据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等特点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将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必将使目前的审计方式方法发生巨大的变革。
1.从抽样审计模式向总体审计模式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全部数据的采集、处理提供了条件,获取数据的难度更小、成本更低,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所有数据(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的总体审计模式,规避抽样审计的风险。抽样审计会不可避免的损失非样本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总体审计模式能够收集总体的所有数据,可以通过关联比对、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信息,避免遗漏重要的问题事项。同时总体审计模式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高处、从总体把握审计对象,进而从总体的角度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的视角,都能提高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更好的满足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对于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会议纪要、财务报表附注等,审计人员进行统一的采集、归类、合并,运用搜索、抽取、文本挖掘等方式进行分析。比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议纪要、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工作报告等电子数据进行分类梳理、挖掘分析,对重要信息进行检索,提高对文本类数据进行分析的效率,重点掌握被审计单位大额往来、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或有风险等财务状况,并跟踪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对图片、视频、音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等。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合规性、有效性,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确定下一步的审计重点。
2.从单一的审计方法向多维度的审计方法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各种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手段,更精准的发现审计疑点,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查询分析。审计人员主要利用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语句进行查询,对数据进行计算、关联和分析。SQL语句最主要运用在多表连接和关联分析。比如说在商业银行审计中,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银行贷款业务中是否存在循环担保现象,使贷款担保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作用。审计人员首先整理贷款发放明细表,设置“合同编号”、“信贷客户编号”、“合同金额”、“合同开始日”、“合同到期日”、“保证人编号”等字段,通过编写SQL语句,将贷款发放明细表进行自连接,通过语句Select distinct a.信贷客户编号,a.保证人编号 from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a join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b on a.信贷客户编号=b.保证人编号 join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c on b.信贷客户编号=c.保证人编号 and c.信贷客户编号=a.保证人编号
,查询是否存在多个贷款主体之间循环担保的情况,针对筛选情况,进行审计延伸、取证。
多维分析。审计人员利用多维分析技术,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比如说在某市低保审计中,要分析低保人员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年龄结构、性别等信息,审计人员通过对该市低保人员的详细信息数据表,设置“性别”、“年龄层次”、“劳动能力”、“文化程度”等不同字段,建立多维数据集,对信息进行切片、切块、旋转、钻取等操作,重点关注既具备劳动能力又享受低保的人员的年龄结构、健康、文化程度等情况,从而把握总体,明确审计抽查延伸的重点和方向。
数据挖掘。审计人员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化、分析和模式化处理,从中发掘出隐藏的疑点和规律。通过离群点技术,可以发现明显偏离数据总体、不符合业务规律的数据,从而发现审计疑点;
通过聚簇分析,可以将数据按照相似特征归类,通过将当年数据与往年数据对比、当年各月数据对比,分析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数据在时间或序列上的规律,发现审计数据之间的因果联系,比如对凭证号进行断号、重号、空号检查确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可视化技术,使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
3. 审计职能从揭露问题向揭露、抵御和预防并重转变
目前,政府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现和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对于带有宏观性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的对策和建议。传统审计往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过去的情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新的技术手段使审计人员处理数据的效率大幅提升,处理数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审计职能也从反映过去、揭露问题向揭露、抵御和预防并重转变。我国电子政务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的金审工程目前在建设第三期,该工程主要目的是增强政府审计的抵御和预防功能。金审工程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通过建立数据库系统,广泛收集、整合、共享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数据,做到对整个宏观经济全面覆盖,经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找到异动数据,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规避风险。同时,大数据审计可以分析对相关领域长期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预测数据的趋势走向,发现某些潜在规律,为政府制定政策、改进方法、完善制度提供关键依据。比如审计人员可以归集来自税务部门、民政部门、社保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数据,根据参保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等信息,建立参保人群数据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推测出若干年后参保人群比例和构成,估算出未来社保基金将要面临的压力,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助力。
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大数据审计方法的推行对政府审计带来了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变革。同时,大数据也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在提高审计效率、革新审计方法、扩展审计职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
1.制度风险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尚不完善。近几年来,审计署多次印发大数据审计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数据审计指南》(审计发【2011】192号)、《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审计发【2012】11号)、《ERP环境下的财务收支审计指南》(审计发【2014】101号)等,进一步指导和规范计算机数据审计行为,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但是现行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尚未体现大数据审计的内容,对于利用大数据审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的整个流程暂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只有建立了科学、健全、规范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基础,大数据审计技术才能在政府审计中顺利的推广和应用。
2.数据安全风险
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可能包含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政府敏感信息、商业秘密。审计人员采集的大数据在保管与使用中,可能由于人为管理、系统漏洞等原因导致数据遭到破坏或者数据泄露。比如由于安全防护不到位,攻击者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窃取、破坏数据;
或者审计人员违规使用非专用设备处理、传输涉密信息导致信息泄露。一旦数据安全出现问题,将会产生严重的审计风险,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数据质量风险
确保审计人员所获取的数据是高质量的,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前提。只有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计机关得出的审计结果才是真实、有效的。一方面,在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可能由于被审计单位数据录入有误、不完整、数据库存在漏洞、人为修改数据等原因,导致数据的质量不高,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各相关部门信息系统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不一致也会导致数据的低质量,给审计人员整理、分析数据带来一定风险。
对于大数据审计所带来的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方法、防范风险、确保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1. 积极完善大数据审计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
为了使大数据审计充分发挥其功效,首先要建立、完善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立大数据审计的合法性,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有法可依;
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大数据审计指南,指导大数据背景下具体的审计思路、方法、流程;
最后,由于大数据涉及到海量的信息数据,其中可能含有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机密,因此要构建政府审计规范与法律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防范数据风险,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防范数据安全风险,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对审计人员加强保密意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在采集、处理、储存和使用数据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办理,加强用户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备份,防止数据的泄露和丢失。同时要防范网络攻击,对于可能的网路攻击,实施实时预警监测,阻止运行可能有病毒的软件和程序,严禁外部计算机接入数据中心服务器。
防范数据质量风险,审计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应尽可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原始数据,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转换,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审计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数据差错,大量不符合逻辑的数据差错可能就是审计重点问题和疑点所在。
3. 加强大数据专业分析人才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新型的审计工作对计算机审计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直接影响到大数据分析的质量和效率。为切实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加强对专业大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审计署至今已经举办了48期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培训,在夯实审计人员大数据分析的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视野和技能。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精通计算机应用的审计人才队伍,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政府审计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扩展了政府审计工作职能,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只有高度重视大数据审计的风险,科学、合理的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才能使政府审计发挥好“免疫系统”和“经济卫士”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会计信息化,2014(32):83-84.
2.丁淑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5(22):106-108.
3.龙子午,王云鹏.大数据时代对CPA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影响探究[J].会计之友,2016(8):112-114.
4.马德辉.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政府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7(1):85-87.
5.杨凯茜.浅谈大数据审计的特点及实现[J].财经界,2015(4):315-316.
6.沈晓白.论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与机遇[J].科技资讯,2015(2):240.
7.胡琦佳.大数据时代对政府审计的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6,1-55.
8.钱希撼.大数据时代我国政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5,1-36.
3. 科普文:银行业9大数据科学应用案例解析!
在银行业中使用数据科学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它已成为保持竞争的必要条件。 银行必须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集中资源,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提高绩效。
以下我们罗列银行业使用的数据科学用例清单,让您了解如何处理大量数据以及如何有效使用数据。
(1)欺诈识别
(2)管理客户数据
(3)投资银行的风险建模
(4)个性化营销
(5)终身价值预测
(6)实时和预测分析
(7)客户细分
(8)推荐引擎
(9)客户支持
(10)结论
1、欺诈识别
机器学习对于有效检测和防范涉及信用卡,会计,保险等的欺诈行为至关重要。 银行业务中的主动欺诈检测对于为客户和员工提供安全性至关重要。 银行越早检测到欺诈行为,其越快可以限制帐户活动以减少损失。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欺诈检测方案,银行可以实现必要的保护并避免重大损失。
欺诈检测的关键步骤包括:
获取数据样本进行模型估计和初步测试 模型估计 测试阶段和部署。
由于每个数据集都不同,每个数据集都需要由数据科学家进行个别训练和微调。 将深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需要数据挖掘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如关联,聚类,预测和分类。
高效欺诈检测的一个例子是,当一些异常高的交易发生时,银行的欺诈预防系统被设置为暂停,直到账户持有人确认交易。对于新帐户,欺诈检测算法可以调查非常高的热门项目购买量,或者在短时间内使用类似数据打开多个帐户。
2、管理客户数据
银行有义务收集,分析和存储大量数据。但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工具不是将其视为合规性练习,而是将其转化为更多地了解其客户以推动新的收入机会的可能性。
如今,数字银行越来越受欢迎并被广泛使用。这创建了TB级的客户数据,因此数据科学家团队的第一步是分离真正相关的数据。之后,通过准确的机器学习模型帮助数据专家掌握有关客户行为,交互和偏好的信息,可以通过隔离和处理这些最相关的客户信息来改善商业决策,从而为银行创造新的收入机会。
3、投资银行的风险建模
风险建模对投资银行来说是一个高度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有助于规范金融活动,并在定价金融工具时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投资银行评估公司在企业融资中创造资本,促进兼并和收购,进行公司重组或重组以及用于投资目的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风险模型对于银行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最好是通过掌握更多信息和储备数据科学工具来评估。现在,通过大数据的力量,行业内的创新者正在利用新技术进行有效的风险建模,从而实现更好的数据驱动型决策。
4、个性化营销
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定适合特定客户需求和偏好的定制化报价。数据分析使我们能够创建个性化营销,在适当的时间在正确的设备上为合适的人员提供合适的产品。数据挖掘广泛用于目标选择,以识别新产品的潜在客户。
数据科学家利用行为,人口统计和历史购买数据建立一个模型,预测客户对促销或优惠的反应概率。因此,银行可以进行高效,个性化的宣传并改善与客户的关系。
5、终身价值预测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V)预测了企业从与客户的整个关系中获得的所有价值。 这项措施的重要性正在快速增长,因为它有助于创建和维持与特定客户的有利关系,从而创造更高的盈利能力和业务增长。
获得和维系有利可图的客户对银行来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挑战。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现在需要360度全方位了解每位客户,以便有效地集中资源。 这就是数据科学进入的地方。首先,必须考虑大量数据:如客户获得和流失的概念,各种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数量和盈利能力以及其他客户的特点 如地理,人口和市场数据。
这些数据通常需要大量清洗和操作才能变得可用和有意义。 银行客户的概况,产品或服务差异很大,他们的行为和期望也不尽相同。 数据科学家的工具中有许多工具和方法来开发CLV模型,如广义线性模型(GLM),逐步回归,分类和回归树(CART)。 建立一个预测模型,以确定基于CLV的未来营销策略,这对于在每个客户的一生中与该公司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更高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是具有非常有价值的过程。
6、实时和预测分析
分析在银行业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科学技术可以显着改善银行的分析策略,因为银行业务的每个使用案例都与分析密切相关。随着信息的可用性和多样性迅速增加,分析变得更加复杂和准确。
可用信息的潜在价值非常惊人:指示实际信号的有意义的数据量(不仅仅是噪声)在过去几年呈指数级增长,而数据处理器的成本和规模一直在下降。区分真正相关的数据和噪音有助于有效解决问题和制定更明智的战略决策。实时分析有助于了解阻碍业务的问题,而预测分析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技术来解决问题。通过将分析整合到银行工作流程中,可以实现更好的结果,以提前避免潜在的问题。
7、客户细分
客户细分意味着根据他们的行为(对于行为分割)或特定特征(例如区域,年龄,对于人口统计学分割的收入)挑选出一组客户。数据科学家的一系列技术如聚类,决策树,逻辑回归等等,因此它们有助于了解每个客户群的CLV并发现高价值和低价值的细分市场。
没有必要证明客户的这种细分允许有效地分配营销资源,并且为每个客户群提供基于点的方法的最大化以及销售机会。不要忘记,客户细分旨在改善客户服务,并帮助客户忠诚和留住客户,这对银行业是非常必要的。
8、推荐引擎
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工具可以创建简单的算法,分析和过滤用户的活动,以便向他建议最相关和准确的项目。这种推荐引擎即使在他自己搜索它之前也会显示可能感兴趣的项目。要构建推荐引擎,数据专家需要分析和处理大量信息,识别客户配置文件,并捕获显示其交互的数据以避免重复提供。
推荐引擎的类型取决于算法的过滤方法。协同过滤方法既可以是基于用户的,也可以是基于项目的,并且可以与用户行为一起分析其他用户的偏好,然后向新用户提出建议。
协同过滤方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使用大量数据,导致计算问题和价格上涨。基于内容的过滤与更简单的算法一起工作,其推荐与用户参考先前活动的项目相似的项目。如果行为复杂或连接不清,这些方法可能会失败。还有一种混合类型的引擎,结合了协作和基于内容的过滤。
没有任何方法是普适的,它们每个都有一些优点和缺点,正确的选择取决于你的目标和情况。
9、客户支持
杰出的客户支持服务是保持与客户长期有效关系的关键。作为客户服务的一部分,客户支持是银行业中一个重要但广泛的概念。实质上,所有银行都是基于服务的业务,因此他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涉及服务元素。它包括全面及时地回应客户的问题和投诉,并与客户互动。
数据科学使这一过程更好地实现了自动化,更准确,个性化,直接和高效,并且降低了员工时间成本。
结论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银行必须承认数据科学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决策过程,并根据客户数据中获得可操作的见解制定战略。 从小型可管理的步骤开始,将大数据分析整合到您的运营模式中,并领先于竞争对手。
由于这种快速发展的数据科学领域以及将机器学习模型应用于实际数据的能力,因此可以每天扩展此用例列表,从而获得更多更准确的结果。
4. 如何在银行审计领域做好大数据分析
无论是从数据应用投资规模来看,还是从“大数据”应用的潜力来看,金融“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和挖掘都大有可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使金融审计的范围、时效性、前瞻性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银行业已是金融类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41.1%,分别高出证券业和保险业6%和17.3%,银行审计应该抓住“大数据时代”来临的机遇,对审计工作进行战略性规划,提早布局,进一步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