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数据 > 中国教育报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

中国教育报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

发布时间:2023-12-16 16:22:48

大数据在中小学教育怎样应用

当然可以。
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教育是依据常识和教育经验来进行决策,专基于证据的教学(属evidence-based teaching)正是未来教育的理想形态。
题主的想法是极好的,通过往期成绩和考试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预测自然是可行的。只是通过标准化的测试(统一布置的作业或考试)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这样得到的反馈其实是非常单一且狭隘。
所以,尽管考试成绩很重要,但是在大数据层面来讲,我们需要更多维度的数据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更具体更准确的结果。如果单有学生的成绩变化,能生成的只会有一份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报表,而并不能产生题主希望得到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像现在各种在线课堂发展迅速,这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细小反馈也能及时被收集。家校沟通的渠道增多,学生在家中的表现,系统也能通过家长来了解。将多类别的数据纳入分析的范畴,并通过大数据手段分析这些数据,我们能重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除了结果,我们还能得到精确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细节和状态。这可以说是非常便利了。

㈡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该如何走

“大数据”是当今最热的概念之一,有人宣称掌握大数据的人可以像上帝一样俯瞰整个世界。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大数据(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创新沿着从数据到大数据,再到分析和挖掘,最后是发现和预测的方向发展。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各行各业更加意识到,谁能率先实现大数据,谁对大数据的挖掘更为深刻,谁就将抢占未来先机。

                                

教育行业也不例外,2013年对于教育来说是传统育研究走向科学实证的重大机遇。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什么?如何通过大数据更好的教育学生?大数据对于教育是福还是祸?

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是大数据变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

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从课堂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到现在“视频再教育”。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主制定学习进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网上做题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传统课堂不再讲解新课,而成为学生当堂做作业、讲解问题或做实验的场所。

如果说翻转课堂只是一个触角的话,那MOOC的出现就是升华的翻转课堂。“视频再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升,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面对全球性的MOOC浪潮,中国的大学也开始行动。2013年,上海市率先引入中国式MOOC,推出了“上海高校课程源共享平台”。

MOOC的兴起,使“用视频再造教育”的学习模式迅速推广到高等教育,而且进展到可以通过选修MOOC获得学分、进入正轨教育的程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相继开放了在线教育课程。

而微课程是对翻转课堂的回应,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微课程是教学视频浓缩精华的微型课,主要用于学生的前期学习,目前,微课程已开始影响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实践。微课程实践的积累,将导致微课程群的形成,微课程群的应用又会形成新的应用数据,将有利于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发现与预测的创新应用。可以说,教育领域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

大数据时代对于教育是福还是祸?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搞清楚信息时代是什么,数据时代己悄然来临。在大数据理念面前,大家各抒所见,有些人认为,大数据时代可以让教育者真正读懂学生。

相对于传统数据宏观的教育情况,大数据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大数据使“经验式”教学模式变为“数据服务”教育模式。老师可以根据数据关注每个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通过学生相关数据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方案,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一些支持大数据教育的人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推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的转变,推动“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利用数据可以发现真正的学生。

而另一群人认为大数据是“换汤不换药”,实际上就是用大数据、云计算作为概念来包装以前的东西。虽然在线教育来势汹汹,却有“叫好不叫座”之态。以新东方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底新东方在线网站于个人注册用户已逾1000万,而据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介绍,用户愿意付费的额度不高,在2012年新东方付费用户为20万,占比仅为2%。

目前主流的在线教育产品只是将线下的课程录制好搬到线上,这种模式实际上只是线下学习方式的简单复制,这样的学习方法还衍生了一些教育上的新问题:如何保证学习过程不会被中断、怎样确定是学生本人登录学习等。对于在线教育,只有学习主动性和控制力比较好的学生才能利用在线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这些方面较弱的人将难以长期坚持,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㈢ 教育大数据分析的三大方法

一、常用大数据分析方法
1、描述性分析
这是业务上使用最多的分析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指标和业务衡量方法,可以通过企业各种数据获得很多客户的情况,例如客户的喜好,使用产品习惯等。
2、诊断分析
做好描述性分析之后就可以进行诊断分析了,主要是通过评估描述性数据,诊断分析工具可以使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深入数据的核心,一个设计良好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集成数据读取、特征过滤和按时间序列进行数据钻取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分析数据。
3、预测分析
预测分析是用于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个可量化值的预测,或者事件发生时间点的预测,都可以通过预测模型来完成,预测模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
4、指令分析
数据和复杂性分析的下一步是指令分析,指令模型可以帮助用户决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㈣ 如何发展大数据在教育转化中的应用

编者按:大数据时代,数据能否成功运用将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大数据商用越来越多,回归应用本质才好。 《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2016中国云计算大会上谈到,直到最近15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才发生了爆炸式的改变,但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的生活质量却改进得非常缓慢。主要是因为测量世界的能力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改变了,基于观察和数据,人类增强了洞察。 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大网,大数据开发也是一种模式,你如果真想了解大数据,可以来这里,这个手机的开始数字是一八七中间的是三儿零最后的是一四二五零,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我想说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果只是凑热闹的话,就不要来了。随着观察范围和计算能力扩大,大数据时代会发生什么呢? 大数据会说话维克托说,大数据能够影响人类的能力,将使得人类可以用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与周围的世界相处,即通过增加数据的数量来获得对世界更深刻的洞察。比如,大家在拍照时,可以通过选择焦点来确定清晰的拍摄对象,这样其它地方就会被拍得模糊。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以后想看清模糊的地方,该怎么呢?维克托给大家展示了用大数据照相机拍摄的照片,它将把所有被拍摄进来的数据收集进来,让照片局部可以在模糊和清晰之间自由转换。这样一来,就算当初拍照的时候不知道应该突出哪个部分,事后也不会无法补救。推广到其它日常处理事务时,道理也是一样的。再比如,大数据还可以用来帮助弱势群体。在加拿大,有一个研究团队用大数据帮助早产婴儿。由于发现得太晚,早产婴儿经常因为感染而死亡。有一位博士给这些早产婴儿身上放置传感器后,可以通过测量他们的一系列身体指标来实时测量其体征情况。通过获取的大量数据,医生能够在在婴儿出现症状的24小时前就会提前发现,拯救这些早产儿的性命会容易很多。 大数据将在三大领域突破大数据对已经对营销、电子商务、可预测的飞机维护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维克托认为,大数据接下来可能对以下这三个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1、无人驾驶的汽车。汽车非常昂贵,然而在欧洲,人们只有4%的时间在使用汽车,96%的时间把车停在停车场,这是非常不高效的系统。如果未来普及了无人驾驶的汽车,我们就可以过上另一种生活。我们将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个按键,车就会自己开过来,把我们带去目的地。这种车就像没有驾驶员的出租车,可以被反复使用,效率和可持续性都得到了提升,也避免了资源浪费。有研究发现,如果自动机动车得到普及,可以减少25%的交通拥堵,减少30%的城市停车场面积。如果北京减少30%的停车场需求,城市生活将大不一样。2、医疗。我们的寿命现在都比较长了,但仍然希望能够更长。现在,我们的医疗水平并不是很好,由于我们忽视了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医生会用通常的方法治疗每一个人。然而,基于大数据,我们可以做精确医疗,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个人的差异,进行精确的治疗、剂量、用量,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3、学习。我们要让下一代有能力了解这个世界。然而,因为没有数据,我们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所有孩子获得同样的教学,学习同样的书本。低效率的教学就是在浪费脑力、知识和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用大数据去分析孩子在发展学习能力时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就可以释放知识和理解力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开发潜能。附:当日,记者有幸参加了对维克托先生的采访,以下收录部分记者及同行与维克托先生的问答,以飨读者。 记者:如果把数据比喻为石油,石油是有国界的,那么数据也有国界吗?维克托:这个其实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国家都是有数据的,甚至小的团体,我们都是有数据的。现在问题不是大家没有数据,而是这个国家也好,这个组织也好,是不是真正的愿意把这个数据用来做事情,真正用大数据做决策的。大数据涉及储存、分享等,但关键在于把这个大数据真正用起来,真正能够促进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举个例子说,现在所有车都有ABS系统,都配有GPS,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在那些路段上,大部分人都在紧急刹车?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是车的问题,路的问题,还是控制的问题,总之,数据交叉稽核,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记者:我们浏览网页、查询信息,这都属于大数据,怎么看待个人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呢?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做些什么呢?维克托:这是一个好问题,现在数据隐私保护的方法完全是错误的。现在的做法是询问每一个客户、个人,你同意不同意公开数据,实际上,每个个体并都不知道我的数据会被怎样使用,有一些人对此并不在意,往往会点同意。这是一种错误的隐私保护的做法。对于数据的隐私保护,可以考虑反过来的做法,可以考虑由政府设立一个规则:确定哪些企业为了哪些目的,可以以某种方式和规则来收集数据和使用,例如医疗数据,目的是治疗病人,这样的大数据收集和使用就是合理的,可以不顾及隐私。但是如果利用这些数据作恶,例如帮助保险公司创造保单,那是不合法的。政府应该制定措施做好隐私保护,不把这个问题扔给个人。记者:您写的《大数据时代》,我个人觉得给IT产业吹来一股春风,您已经写了好几本书了,当时写《大数据时代》的时候,您初衷是什么呢?目前是否实现了你当时心目中的设计?维克托:现在就是揭秘大数据时代的时间了。10年之前,我每年都一个非常小型聚会,是一个相当高层的聚会,有微软的高层,有一些政客、经济学家、学术界专家聚在一起,讨论数据社会价值。当时有一个记者,每年据此出一个报告,有关讨论的内容。我感觉一年一年讨论过程中,有一些东西在哪里,可以真的能感觉到的,但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两年之后,我确定这就是数据价值,所以决定写一本书。一定要看到这个数据深层次的价值,所谓的价值就是我们提到的数据的相关性。这是大数据的根本。大数据应用的过程可以用"旅程"来描述,我们运用数据、事实分析做更好的决策,这些都是基于事实的,不是基于主观的判断。所谓"旅程",意味着反反复复,有前进也会有后退。希望有人用数据,用事实,用大数据方法辅助思考,用到讨论,这都是有意义的。我一直强调这个是一个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不断往前,但是有时候也要后退一两步。记者:大数据作用是预测,现在能做到准确预测吗?维克托:至少比用其他的东西好的多的。现在大数据不是百分之百准的,但是我们现在要的东西,比我们有的东西更好。记者:未来大数据趋势是什么?维克托:大数据未来的趋势是怎么样让每个人使用大数据,而不只是用专业的大数据公司。透露一下,也许这是未来新书的内容。

㈤ 大数据时代校本教研转型策略及路径

大数据时代校本教研转型策略及路径

基于云、物联网、数据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广泛渗透,大数据时代正催生着一场场新的教育变革。现有的教研机制如何适应大数据主导的未来?基于大数据的运用如何创新校本教研思路和策略?如何依托大数据平台探寻到最佳的校本教研转型路径?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大数据缺乏的传统教研局限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几何级爆炸的数据包围的时代,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被称作“大数据”。[1]2大数据之“大”,并不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借助云技术等手段,通过海量数据的筛选、整合和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价值。大数据时代,传统校本教研形态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一,以行政命令型为主的教研管理已不能适应教研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因其行政主导过多、任务驱动过强、互动生成较少、过程数据欠缺等,其教研形态存在着单一性、封闭性、滞后性与静态化的特点。教研活动更多执行的是“规定性动作”,大多数学校都是循着“期初学校安排教研计划—教研组按计划布置落实—分阶段组织教学展示或研讨—期末各部门进行教研总结”这样的模式进行。[2]在这样“齐步走”的统一步调中,教研的目光很难细致地聚焦到课堂真实疑难问题的研究上,研讨活动更少触及普遍学科规律探寻的应有深度。校本教研缺乏实实在在的研究历程,案例追踪缺少过程性资料的佐证。没有过程,缺乏实践数据的支撑,教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教研视野也很难有效拓宽。这种形态的教研活动,聚合性、开放性、创新性与动态性都明显不足,形式化、低效化特征突出。
第二,以经验帮带型为主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教研发展的新态势。现如今,绝大部分学校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才刚刚开始。对于如何真正地将大数据应用于教研,反馈于教育,普遍缺乏深度的认识和操作的策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研“自下而上的主题确认意识”缺乏,加上空间、时间以及技术设备的约束,教研内容无法直接唤起教师教研的内在需求,无法直接对其课堂产生辐射与效益,因此难以吸引教师深度参与。另一方面,面对新时期急剧变化的教研态势,更多的学校没有主动与时代对接,无法前瞻性地为教师提供思维自由碰撞的教研平台(比如活动前后讨论平台的提供),无法适时、足量地为其提供教育科研所需要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便利,教师教研的多元合作与深度拓展缺乏足够的凝聚与吸引。这样的教研必然无法在大数据时代展现应有的价值与活力。
二、大数据时代校本教研的转型策略
面对海量信息呼啸而来的大数据时代,面对以“移动互联和平板触控技术”为核心的云计算、云存储、云教育、云课堂、云教研叠加出现的全新教育态势,中小学校该如何应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有哪些好的教研策略与应用范式呢?
(一)核心视角转型:由关注“教”转向聚焦“学”
“师本”还是“生本”一度成为教研热议的话题。以“谁”为本体现的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更新,更展现的是一种教学行动的选择。传统的教学教研当中,学生主体的评价往往是最单薄的——听课者大多只能根据经验来假想学生的体验,这种隔靴搔痒式的评价弊端,源于一个重要因素的缺席——没有足够的数据源可提供学情分析与实证考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恰恰能够对这种缺失作出有效转化。借助视频传输、数据收集、点对点终端、云存储服务器和个性化的数据分析软件等,能够从技术层面解决数据源缺乏的问题,对数据的全面处理和分析,可以让学生个体化的感受得以精准的量化与显现。学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现实需求与即时心态,也可以经过技术的转化和动态整合分析变得可读、可视、可量化。这就为教研视角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解读保障,为学情的研究与预判提供了更为鲜活的素材。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流媒体视频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帮助教师跟踪学生的即时学习情况,从而根据他们的能力等级水平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调整策略方案,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研究。
借助大数据的运用,课堂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教学研讨有了一个全新的视点,站在学生学情分析与预判的角度去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成为可能。当技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之后,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因材施教”思想,是否离我们更近一些?
(二)常态方法转型:由经验重复转向数据实证
传统的校本教研往往是经验式的。我们总是主观地揣定某些教育因素对学生很重要,哪些变量对课堂有影响,然后,再依据自己的判定,通过一次次反复的实践来验证这些主观经验的可靠性。这种以经验为主导的传统教研往往存在着主观化、臆测式、灵感型的缺陷,常常容易出现“问题不够‘草根’、目标比较宽泛、实证相对缺乏”等状况。研究后与研究前相比,对问题的认识高度与解决程度并没有质的提升。究其原因,是研究之前没有深入的问题质疑和数据调查,研究中缺乏足够的数据比对和逻辑分析,研究后少了细致的演绎分析及实践认证。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有效解决经验重复型教研的痼疾找到了凭借和方向。依据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所得,能有效确立教研主题,让研究直指现实问题的解决;依托“云教研、云管理”平台,过去无法收集与分析的数据都被新的技术手段赋予了获取的可能,为有效展开问题的探究与课题的论证提供了技术保障。这种依托数据实证的教研更加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说服力。正如魏忠博士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中所说:“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1]3明确的目标监控、海量的数据支撑、清晰的过程性案例资料,强大的数据分析与论证,配以与之紧密融合的教与研创新平台,让教研更加充满创新与活力。
(三)实践模式转型:从零散问题研究转向系列项目研究
“指令式”、任务驱动式教研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其被动接受式的研究心态、直指结论的研究方式、以分散点状活动替代系列研究实践的研讨模式,让校本教研难以贴地而行,最终导致教研成果的可信度、可推广度不高。新时期的教研必须从形式化、表层化、零散状的教研形态中转变出来,向主题化、系列化、课题化、项目化教研转型,这也是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和研究特点所决定的。
大数据时代,由于教学平台、教研平台、管理平台已经有效对接,各个层面、各个系列的数据已经可以共享到大教育的“云平台”,大数据技术将较娴熟地运用于课堂和教研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数据调用,还是自下而上的数据收集,都已经或者能够成为中小学教育教研的常态。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变革,为教育大数据的储存、整合、分析创造了条件。“苏醒的数据能够说话”,尤其是当研究者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将数据采集、转化和运用,当作一种大数据时代系列性、周期性、可比对性的常态研究去做,这种经过甄别、筛选的数据,将成为主题教研、项目研究的最强有力的实证,也必将给那些原本因为技术或条件限制无法便利地获取研究数据而苦恼的教师们带来教研思路的突变,并将最终实现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由零散问题研究向系列项目研究转型。
三、大数据时代校本教研的转型路径
(一)“云课堂”研究:技术与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学”
新技术就在身边,你用与不用,它都在那里。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让“ipad进课堂”,以数字技术带动教学教研,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大数据运用的全新视角。2014年,该校开启了以移动网络为平台、ipad为终端的实验教学,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构建了以生为本的“云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云课堂技术支撑的核心是“云计算”。它是一种计算方式,通过大量网络连接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将大量信息和资源按需向用户提供服务。这种全息服务的网络就叫作“云”。“云”就像一个专业的“信息提款机”,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极为丰富的立体数据资源,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团队的研搭建了多维互动的“云平台”。[3]
该校基于大数据时代教研方式转变的研判,并在充分调查、论证和研发的基础上,为师生数字化的学与研搭建了一整套自主的云存储服务器,每个ipad上都安装了用于云存储和分享的“网盘精灵”,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其中建立一个单独的存储空间,每位教师制作的课件、收集的实验数据等,都能在第一时间上传到服务器,全校师生都能在第一时间下载所需资源。各科老师还能借助无线平台和应用软件,协同开展数据上传下载、数据存储与分析的尝试与研究,许多或大或小的教研探究活动都在强大的数据平台支持下进行,网络教研让更多的教师提升了教研的动力。比如,英语学科将ipad接入课堂后,学生可以在家里录制自己朗读和吟唱的视频,上传到“网盘精灵”,为教师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和分析资料。鲜活的数据让教学的跟踪与预判成为常态。[4]
再比如,亚洲教育网自主研发的“三网智慧泛教育云平台”,就是一种“三网融合、泛在学习”的公共智慧云,它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虚拟化等新技术来升级校园网、城域网,其创建的“教育云+互动电视+电子书包”新模式开启了教育信息化新纪元,为全方位、大范围地实现多校、多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成果分享、教学研的互动打下了基础。[5]10-11
(二)“实证研究”:加强数据论证,探寻“普适”规律
近些年,依托于数据实证的教研探索已然展开,微格教研、片段教研、主题教研等应运而生。这些教研模式大多采用的是“实证研究”的方式。它们都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数据,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类研究方法。这些教研模式以问题研究为基础,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以数据分析为根据,对教学教研工作进行了微格化、片段化、前置化和主题实践性论证,依托数据探寻规律,教研成果更加清晰、显性、有效。
近几年,上海静安区开始在7所幼儿园和9所小学试点实施“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实践项目研究。经过近百名教师长达四年多的摸索和改进,如今,静安区小学阶段的“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课程正逐步走向成熟,其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实证研究”。他们以“社会性情绪”项目为主题,探索出依靠“数据终端”去记录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表现的数据收集方法。例如,在一节拥有六个环节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内学生的节奏都是紧密跟随教师,但是在某个环节,大多数学生停留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教师。这就提醒我们,这个环节需要着重研究,需要调整,也许这个部分的内容非常吸引学生,也有可能这部分内容难度较高,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与消化。这种借助大数据进行教研探索的方法也适合于我们在课堂中更有效地去捕捉学生点滴行为的微观研究。可以这样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跟踪每一个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人性”成为可能。而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
(三)“项目研究”:用证据支撑评价,用项目推进教研
2014年,苏州市教育局设立了“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五大教改项目,从全市范围遴选了50所特色鲜明的学校组建项目学校共同体,推进项目研究的实施。在研究过程中,各项目学校有效地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和虚拟化等新技术来升级校园网,努力将云技术与物联网进行高度融合,对全方位、个性化的过程数据和研究资源的上传、存储、整合与分析进行了必要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然后在严格的过程管理中依托平台、依托案例、依托数据开展系列主题研究和项目实践论证。目前,项目研究进展顺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为例,学校以“十佳”取代“三好”,推出了“十佳星海娃”多元评价体系,率先开启了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研究中,全面的资源和个性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是项目推进的基础,研究的进程中共享研究资源、分享教育成果,使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实现有效互动是研究成功的关键。为有效地整合资源,显化数据,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推出了“星海娃”自主申报、“四叶草”积点奖章、金点子征集、小公民系列招募等个性化实践案例,拓宽了评价体系,丰富了评价数据。与“星海娃”评价体系相配套,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还创新出“四叶草”小公民实践中心等多元评价支撑系统,并着手开发“星海师生成长档案在线跟踪平台”,该平台全面支持绿色评价体系,以开放共享的“云”资源平台的无缝对接,消除学校、家庭及社会间的信息孤岛,以电脑、手机、电视、平板等多终端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轻松上传与访问,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绿色评价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5]281-282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项目建设试点的初步探索说明,数据实证让教研更加准确,更为科学,“用证据支撑评价,用项目推进教研”成了校本教研的一条可行之路。

㈥ 如何利用大数据推进教学变革,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影响者、变革者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者,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的教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必然地要以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基础,在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中,都有一系列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教师队伍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应用,有计划组织教师学习一些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实施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更有助于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化。有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就能够促使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活动中,站在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前沿来看待、评价、设计自己的教的活动,还能够把自己“教”的工作从科学研究的认识高度开展理性思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从中体现出教育大众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先进教育思想,比如一堂课上,从表面上只是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方法和他的教育理论水平,会在知识的呈现过程中随时渗透的,只有具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水平的教师才能在他的讲、画、演、做的过程中灵活启迪学生的思维、保持知识记忆、促进迁移运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已达成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阅读全文

与中国教育报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c盘的文件删除不了 浏览:589
智力app哪个最好用 浏览:203
分析程序的目的 浏览:346
数据线插头用多少度锡丝 浏览:666
怎么用app查看社保卡余额 浏览:374
苹果手机无线网络信号不好 浏览:383
ue4材质中文教程 浏览:689
打开附带文件在图层 浏览:567
mfc怎么删除数据库 浏览:468
在哪里下载的文件找不到 浏览:821
招标文件中应该证明的内容有 浏览:607
工件编程怎么换平面 浏览:25
明珠三国官方版本 浏览:758
jspop换行 浏览:319
如何用网络画图 浏览:52
dxf编程如何修刀 浏览:344
js音频控制 浏览:112
苹果6p微信发送语音会自己中断 浏览:644
win10拷贝文件到u盘速度慢 浏览:396
怎么把ps源文件字体改清楚 浏览:4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