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产业
提到数字文旅最先想到的就是用各种数字多媒体技术打造的文旅项目。其实,数字文旅的时代早就已经到来了,数字文旅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旅游发展的产业动能,连接供给和需求,为业态赋能;培育和扩大新消费市场,实现产品增值;驱动产品和业态创新,重构产业格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曾表示,数字文旅是当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所有现象总和。
数字文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产业形态,数字文旅的特征包括:
更广泛的分享。 用数字技术将大量文物、艺术作品、文旅资源数字化,借助网络平台,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搜索、了解、观看相关文物和资源,一些珍贵的文物可以借助这种形式为更广大的民众所了解和认知。
更高效的交互。 借由更加高速的信息传输和网络平台,让文旅产品交易、供求信息对接、内容分享更加快速高效。借助云计算等技术,有利于供给方更了解需求方,双方的交易效率更高。
更有质感的体验。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能让游客在购买前、旅游中都可以获得更有品质的体验,如云旅游、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游乐项目等。
更便捷的信息。 通过互联网、APP、微信、小程序等多种信息渠道,游客可以获取关于目的地的全方位信息,旅游出行更加便捷。
从广义上说,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旅行业 ‘吃住行游购娱’ 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被定义为数字文旅;从具巧信纤体上说,数字文旅就是把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媒体与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应用到文旅行业。
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 主要是以高度智能化为特征的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包括智慧酒店、智能客房、景区无人商店、无人停车场等,以无接触服务为特征,也包括酒店的入住自助办理、景区的扫码入园等智能服务。
VR、AR沉浸式场景: 如融合应用AR、VR等新技术,沉浸式游玩景区,游客只需通过手机,扫一扫获取语音讲解、视频介绍、购物链接等,即可了解景区路线、景点信息、商品详情,实现“导游,导览,导航,导购”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应用。
1、助力新基建。 以5G 为引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安全领域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也在不断巩固、加强文旅行业基础数字化底座能力。
2、提升行业管理。 随着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丰富,多地旅游管理机构建设以孝仿“一码游”、“一机游”为代表的全域旅游服务平台,并将5G慢直播、5G+AI 游记等游客服务统一纳入其中,帮助游客便捷获取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时“一码游”平台还提供旅游资源云仓功能,帮助旅游产品和供应商整合渠道、货源、流量和营销资源,打造更新更全的旅游产品。
3、提升智慧服务。 在智慧服务方面,5G 慢直播已经成为公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美丽风景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游客可以根据这些画面了解景区的情况,选择旅游的地点和参观的景点,然后按图索骥,去领略现实中的美景。另一方面,即便不能去往现场,或者不能按时到达现场,也可以通过这种科技手段在网上欣赏景区的美景,减少遗憾。
4、加强智慧营销。 5G 视频彩铃也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工具。5G 视频彩铃在通话振铃期间向主叫用户呈现的高清音视频融合放音服务,以声音+ 视频宣传+ 短信链接的方式助力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推广。
5、满足文化消费的新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文化活动搬上“云端”,云演出、云坦兆直播、云录制、云展览等新兴文化活动走进大众
6、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G 数字新基建协助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搭建内容丰富、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文化云、网站、智能终端、手机APP 等载体,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好的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2. 院士专家谈 - 时空大数据: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必由之路
作 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家耀
地理信息产业是以现代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高技术服务业。自20世纪6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以来,其应用逐渐拓展到多个行业,从产生、成长到壮大,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当前,我国的经济和 社会 发展已经进入新的 历史 阶段, 社会 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5G、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因深层神经网络的成功而获得了巨大进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地理信息产业已融入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中。面对新的 社会 需求、新的技术进步和新的管理体系要求,亟待根据国家大政方针、 社会 生产需要、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规律,做好地理信息产业的工程技术、商业模式、产品类型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进一步提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人工智能
信息化的发展遵循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规律,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亦如此,智能化是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
“互联网 ”改变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互联网 ”的本质是跨界融合。“基础地理信息 ”和“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 ”的本质也是跨界融合。“ ”是核心,提出跨界融合的解决方案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基础地理信息和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和“通用”作用,实现地理信息产业到时空大数据产业的转型升级。
云计算具有的信息资源管理、处理和应用的“全面弹性”,可以支撑“地理信息产业”到“时空大数据产业”的转型。时空大数据产业化需要超强计算能力的支持。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通过“池化”和“云化”把数千台甚至上万台机器都放在一个“池子”里面,这是“资源弹性”;并在“资源弹性”即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之上增加了一层“应用弹性”,包括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以满足时空大数据的“应用弹性”需求。云计算支撑时空大数据处理的分布式、协作(同)化和智能化;通过任务分解,解决分布式问题;通过工作流重构,解决并行问题;通过算法调度,解决协作(同)化问题。
时空大数据产业
——属于第四产业的范畴
时空大数据,指基于统一时空基准活动或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与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大数据。据此,时空大数据由时空框架数据和时空变化数据两大类数据组成。
时空框架数据指基于统一时空基准的卫星导航定位数据(含连续运行参考站 CORS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数据等。时空变化数据包括 社会 经济人文数据、位置轨迹数据、与位置相关联的空间媒体数据、社交网络数据、搜索引擎数据、视频观测数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等。时空变化数据聚合(关联)在时空框架数据上,就构成了时空大数据。时空大数据具有位置、属性、时间、尺度、分辨率、多样性、异构性、多维性、价值隐含性、快速性等特性。时空大数据产业,指以天空地海传感器网络为基础,以时空信息“获取(传感网) 处理(生产) 应用(服务)”为产业链,以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据密集型计算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信息产业,属于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四产业的范畴。同地理信息产业相比较,时空大数据产业内涵要宽泛得多,规模要大得多,类型更具多维性和多样性,知识更密集,速度更快,产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其应用领域更加广阔,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时空大数据产业化的核心
——时空大数据平台
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时空大数据产业化的核心。
它是指把各种分散的和分割的大数据即时空框架数据和时空变化数据汇聚到一个特定的平台上,并使之发生持续的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效应就是通过数据多维融合和关联分析与数据挖掘,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对事物做出更加快捷、更加全面、更加精准和更加有效的研判和预测。从这个意义上讲,时空大数据平台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是大数据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大数据时代的解决方案。从产业化的角度讲,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指将时空框架数据汇聚在一个特定平台上,利用这个平台生产军民两用的基础测绘地理信息产品。
所谓“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模式,即以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框架,聚合民用、军用的时空变化数据,分别构成时空大数据平台。“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民用”模式,即将地方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政务、自然资源、规划、交通、水利、管网、人口、经济、人文、 社会 、医疗、教育、电力、公安等数据汇聚在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上,使之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智脑”,通过持续的聚合效应,生成各类(种)民用深加工知识产品,为政府综合决策、各部门各行业和 社会 公众提供智能化服务。
时空大数据产业化是通过时空大数据平台产业化实现的。因为时空大数据产业化是一个新问题,应该走一条从基础研究起步的产业化创新之路。这条创新之路首先要研究和建立以数据科学为核心的时空大数据理论体系。目前,“数据科学”的边界还不清晰,时空大数据理论研究薄弱,更未形成时空大数据的理论体系,而这是时空大数据产业化的基础。因此,这条创新之路要研究和建立以“数据隐含价值 计算发现价值 应用实现价值”为核心,以“数据获取(传感器网) 处理(生产) 应用(服务)”为产业链的时空大数据产业化技术体系。走在这条创新之路上的人,更要研究和设计包括软件产品、硬件产品、软硬件集成产品、各类(种)应用平台产品和数字产品在内的时空大数据产品体系。
总之,在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能够不断提高经济 社会 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 社会 治理模式。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处理位置数据的核心产业,可以积极推动其基于“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模式深度融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与数据价值化领域,积极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整体布局,主动引领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实景三维中国、新型基础测绘建设,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扩大地理信息产品供给面,加大地理信息消费级产品研发,鼓励新应用、培育新市场,让地理信息产品通过生态建设、智慧管理、数字经济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并惠及全 社会 ,从而促使地理信息产业向时空大数据产业的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
3.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有哪些趋势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易华录(300212)、美亚柏科(300188)、海量数据(603138)、同有科技(300302)、海康威视(002415)、依米康(300249)、常山北明(000158)、思特奇(300608)、科创信息(300730)、神州泰岳(300002)、蓝色光标(300058)等
本文核心数据:大数据产业链、产业规模、应用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产业概况
1、定义:大数据产业覆盖范围广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及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数据技术、数据产品、数据服务等形式,使数据与信息价值在各行业经济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的赋能型产业。不同机构对大数据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数据产业链庞大
大数据产业链覆盖范围广,上游是基础支撑层,主要包括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存储设备等硬件供应,此外,相关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平台建设也属于产业链上游;
大数据产业中游立足海量数据资源,围绕各类应用和市场需求,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包括数据交易、数据资产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分析、数据安全,以及基于数据的IT运维等;
大数据产业下游则是大数据应用市场,随着我国大数据研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大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政务、工业、金融、交通、电信和空间地理等行业。
大数据产业上游基础设施具体包括IT设备、电源设备、基础运营商及其他设备,相关代表企业华为、中兴通讯、艾默生、三大运营商等。
中游大数据领域可以细分为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大数据交易与大数据安全等子行业,相关代表企业包括宝信软件、数据港、久其软件、拓尔思、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与华云数据等。
在下游应用市场,我国大数据应用范围正在快速向各行各业延伸,除发展较早的政务大数据、交通大数据外,在工业、金融、健康医疗等众多领域大数据应用均初见成效。
产业发展历程:十年来大数据产业高速增长,信息智能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大数据产业布局相对较早,2011年,工信部就把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四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自2014年起,“大数据”首次被写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大数据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逐渐建立起来,相关政策与标准体系不断被完善,到2020年,我国大数据解决方案已经发展成熟,信息社会智能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产业政策背景: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鼓励大数据产业发展
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数据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数据流通与交易、利用大数据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概念深入人心。此后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数据产业发展。
当前,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中心作为各个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的物理载体,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数据中心作为大数据产业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大数据产业的进步。在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大数据标准体系的完善成为发展重点。
产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大数据产业规模维持高速增长 主要应用于金融和政府领域
——大数据产业规模:2021年超过8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行业取得快速发展,赛迪CCID统计,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19.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6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0%,大数据市场规模包含了大数据相关硬件、软件、服务市场收入。
——大数据市场结构:产业整体以大数据服务为主,应用领域以金融和政府领域为主
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需求开始不断提升,大数据硬件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
CCID统计,2021年我国大数据市场结构中,大数据硬件、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0.5%、25.7%和33.8%。近几年大数据硬件的占比在逐渐下降,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占比在逐步提高。未来我国大数据软件和服务市场相比硬件市场将呈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从应用领域来看,大数据分析产品及服务已经从最早的为电信领域客户提供经营分析、为银行领域客户提供风控管理等辅助性经营决策,发展到目前的为金融、电信、政府、互联网、工业、健康医疗、电力等多个行业领域客户提供预测性分析、自主与持续性分析等,以实现企业决策与行动最优化。大数据分析产品及服务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但由于各下游领域业务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其对大数据分析产品及服务的具体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CCID统计,2021年我国大数据分析市场下游行业中,金融、政府、电信和互联网位居应用领域前四名,市场占比分别为19.1%、16.5%、15.2%和13.9%,合计超过60%;其他重点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健康医疗、交通运输、工业、电力等。
2、细分市场一:金融大数据
——金融大数据需求: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大数据需求提升
从金融领域需求来看,近年来,中国金融领域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整体行业规模扩大;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收入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提升。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正蓬勃兴起,我国金融业开始步入一个与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相对应的数字化新时代,金融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行业转型发展的焦点。2019年,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构建起金融科技“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路径和边界。2022年1月,人民银行再次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从战略、组织、管理、目标、路径以及考评等方面将金融数字化打造成金融机构的“第二发展曲线”。随着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加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需求将不断提升。
——金融大数据应用场景
过去几年,金融大数据带来了重大的技术创新,为行业提供了便捷、个性化和安全的解决方案。目前,中国金融大数据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股票洞察、欺诈检测和预防、风险分析与金融服务领域。
3、细分市场二:政府大数据
——政府大数据需求: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不断提升
从政府领域需求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展现出了巨大潜能。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2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9.2%,占网民整体的89.2%。“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2021年,我国各省市积极探索、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努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截至2021年11月,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相继出台数字政府建设的有关规划,为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政府大数据应用场景
中国政府大数据主要应用于信息共享、政务数据管理、城市网络管理与社会管理几大领域。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好政府的数据资产,完善政府决策流程,将是未来数年大数据在公共管理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大数据将对政府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舆情监测、交通安防、医疗服务等将是公共管理领域重点应用领域。
4、细分市场三:互联网大数据
——互联网大数据需求:互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资本力量的助推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2021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态势平稳向好。企业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互联网平台服务和数据业务实现快速发展,信息服务收入较快增长;多省份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5500亿元,同比增长21.2%。
2022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7170亿元,同比增长0.1%。
注:2021年及以前年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指获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在中国大陆境内经营全国或区域性增值电信业务、上年度互联网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2022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口径由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
——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场景
在互联网行业,除了社交、B2C业务之外,像在线音视频业务、广告监测、精准营销等等,也是未来潜在应用场景。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中国大数据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
根据企查猫数据,截止2022年9月23日,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存续”及“在业”的企业多集中分布在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的大数据企业最多。
2、企业竞争:技术领域创新和经验是关键,融合应用领域行业龙头更能获得青睐
根据大数据产业联盟调研和发布的2022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单来看,榜单共选取了10个细分领域,涉及大数据基础软件、数据治理与分析、数据安全、商业智能、营销大数据5个通用领域,以及政府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5个融合应用领域。
大数据基础软件、数据治理与分析、数据安全、数据可视化等,是所有细分行业应用场景的基础支撑,体现了大数据技术价值和作用。在这些细分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有较长时间技术积累的厂商是投资机构的关注重点。
政府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发展相对成熟,落地实践案例多和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受市场关注程度较高。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等市场仍处于待爆发阶段,在各自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的企业容易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注:2022年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是从企业估值/市值、营收状况、创新投入、产品竞争力、细分市场潜力、领导层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比,同时结合行业专家打分,评选出2022年度大数据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100家企业。
产业发展前景:大数据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对生产制造、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均产生重要影响。伴随国家快速推动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发展建设,未来大数据行业对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创新驱动、融合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宽,大数据市场也将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预计2027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2930.9亿元,未来六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2.6%。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4. 大数据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大数据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_数据分析师考试
“云计算和大数据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一个重量级应用。”市云计算中心负责人朱传博告诉记者,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时,运用大数据可以让政府部门的决策更加及时准确、科学民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对经济社会各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开发区审时度势,将发展大数据等高端产业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
发展大数据产业,开发区优势明显。开发区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相对较好的生产、生活、产业配套环境,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产业配套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据了解,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信息(电子)技术产业园进驻电子信息类企业80余家,去年实现业务总收入10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it产业研发基地。政策扶持支撑到位。开发区明确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出台了《关于推动全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活动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主体文件。加之临沂综合保税区在开发区的建设,将利用其独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势,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基于开发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诸多优势,市委、市政府将市云计算中心这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放在开发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中建设、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打造品牌”的市场运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全市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结构良好调整,加快实现“智慧临沂”的建设目标。
已加入中国云计算基地联盟、全国信息网络安全协会联盟、工信部数据中心联盟的市云计算中心一期建设106个云平台承载机柜,具备强大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容灾备份能力,主要业务包括提供智慧城市云服务、大数据处理、云储存容灾备份、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最终,大部分单位、企业都不必再有自己的机房,而采用公共服务。用科技的方式改变生活,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
凭借大数据的东风,开发区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技术改造现有产业,使传统生产力实现脱胎换骨的提升,并推动形成信息化的全新技术、产业。同时,引导鼓励企业将信息化作为龙头和平台,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加大创新驱动的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如今的开发区,新兴产业阔步向前,传统产业也在政策引导下逐步转型升级:中关村临沂软件产业基地、中印软件产业园、科技鑫城等发展平台正日益显现出“乘数效应”,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正走向高端集群、园区集聚的“康庄大道”;以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正与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互动融合”,开发区正加快迈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