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数据时代如何加强统计档案信息化管理
大数据时代如何加强统计档案信息化管理
大数据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统计部门需要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环境变化和需求变化,更好地开展统计档案利用工作,更大程度地发掘档案的潜在价值,更加全面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从而实现统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走进大数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结构和社会布局不断发生变化,统计档案资料急剧增加,同时,社会各界对统计档案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巨量资料、大需求推动着统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进入大数据时代。统计部门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查阅统计档案人员,每年都要调阅数以万计的各类案卷。如何从繁杂的个性化需求和数量庞大的案卷中认识和利用规律,如何在大量提供的数据中确保企业、调查对象隐私安全?这需要统计数据的利用情况,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视为一个通过“加工”实现数据“增值”的过程。但是,统计部门如何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必须首先搞清楚大数据给统计档案工作带来的变化,根据变化寻找应变办法,提升统计分析能力。
“三大”趋势
目前,统计档案的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利用种类上,多数仍局限于“实际利用”,即有特定实用目的的一般性查询利用上,只有人次数、查阅卷次数等数据,缺乏综合分析、研究预测等数据加工过程,更缺乏利用偏好规律、利用趋向等加工结果。简单的数据对于一般利用者来说意义不大,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和调控来说更是无关痛痒。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统计档案管理将逐步呈现“三大”趋势,也将给现有的统计档案利用带来相应的挑战。
一是大档案。载体形式更加广泛,一切与经济社会有关的、经过统计部门调查取得的文书、数据、声像、实物都被作为统计档案。数字化档案体量更加巨大,原有的纸介质统计资料,以及一切非数字化的统计档案都将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地加工成电子档案。
二是大服务。大数据时代统计档案服务将朝着社会化、多元化、开放性和先进性方向发展,档案服务以利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提供网络化、智慧型的服务。
三是大开发。在传统管理方式下,档案利用只是提供被动的查阅服务。在大数据时代,档案利用将延伸到使用大数据技术对档案进行大量加工和二次开发,更加注重分析、发现与预测,为利用者创造更多价值。
积极应变
面对大数据给现有统计档案利用工作带来的挑战,统计部门应积极应对,全面提升数据加工能力。
做好利用统计项目调整。一是将利用统计的关注点从数量转向效益。建议在统计档案利用项中增加利用效益项目,强调社会效益的统计,如增加利用者满意度或者利用效果项目,将利用者的需求满足状况以顺序数据的形式列入统计项,以反映利用者对档案价值的认知与认可度。二是完善数字档案利用情况统计,根据数字档案资源利用的特殊性,设置数字档案和电子文件的检索量、阅读量和下载量等统计项目。
做好利用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手工登记、电脑汇总的工作模式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必须加快利用者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服务质量评价设备、统计软件的应用,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利用者在自助服务终端设备上验证身份后,其利用记录及其在获取服务之后对服务质量做出的评价,都将实时传输到信息系统中自动存储。
做好专业人员配备。大数据将使利用统计工作大量化、复杂化和专业化,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和实务素养。因此,要及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同时要把统计工作具体实践中的经验、技巧、成果等在工作人员中进行交流,便于工作人员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做好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利用情况统计分析,是档案利用统计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通过运用各种专业的统计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对利用情况进行清晰明确的全面认识,并依据统计分析正确估计形势,为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对于历年的利用人次和卷次数,我们可以运用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通过计算数量的增长率、平均增长率来简单描述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状况,也可以通过制作图形先观察数据随时间的变化模式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的预测提供基本依据。进行预测时,我们首先要判别历史数据模型是平稳序列、线性趋势,还是非线性趋势,然后结合数据多少选择用移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还是指数模型的预测方法。
做好利用统计成果的运用和宣传。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能会发现统计档案利用的某些规律,如利用者的喜爱,也许还能够合理预测趋向。统计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将这些统计成果运用到服务工作中去,及时调整服务重点或者提前做好服务计划,甚至做出明确的统计预测预警。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如何加强统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㈡ 大数据论文
大数据论文【1】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化解析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已经在我国众多领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此发展过程,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和应用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的问题,以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些问题的控制和改善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化;优势;应用现状;问题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管理会计的功能已经由提供合规的信息不断转向进行价值创造的资本管理职能了。
而管理会计的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大数据的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功能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与大数据的信息化,高效性、低廉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一、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及应用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下,管理者要做到有效地事前预测、事后控制等管理工作,在海量类型复杂的数据中及时高效的寻找和挖掘出价值密度低但是商业价值高的信息。
而管理会计信息化就能够被看做是大数据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的一个相互结合,可以认为是通过一系列系统有效的现代方法,
不断挖掘出有价值的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会计方面的综合信息,随之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分类、计算、对比等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以此能够做到满足企业各级管理者对各个环节的一切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等的需求。
需要掌控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就能够通过预算管理信息化来实现;需要帮助管理者优化企业生产活动就能够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对
供产销一系列流程进行监控来实现;需要对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解以此帮助管理者为企业制定战略性目标能够通过业绩评价信息化来实现。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企业的影响仍在不断加强。
正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瞬息万变,与此同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方式,选择跨行业经营的模式,经营范围的跨度不断增大。
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实力,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发展挑战要求。
虽然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各不相同,但对通过环境的有效分析和企业战略的充分把握,从而进行研究和预测市场的需求是如出一辙的。
企业对需求的考量进而反应到企业的开发研发、成本控制以及资金流安排等各个方面,最终形成预算报表的形式来体现企业对未来经营活动和成果的规划与预测,
从而完成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后核算向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监管控制的转变。
然而从2013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和元年诺亚舟一起做的一项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调研结果中得出,仅仅有4成的企业完成了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大型的国有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化应用这方面的普及率都不高,足以说明我国整体企业的应用情况也不容乐观。
所以从整体上来讲,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并未在我国企业中获得广泛的普及。
(二)成本管理信息化
企业由传统成本管理企业向精益成本管理企业转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而基于大数据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对计划、协调、监控管理以及反馈等过程中各类相关成本进行全面集成化管理。
而进行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以及对企业价值流进行管理。
企业能够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对有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等进行有效地信息记录及进行标示,并结合在财务信息系统中产生的单独标签,
使与企业有关的供应商、生产经营过程和销售等的过程全都处于企业的监控。
以此企业可以做到掌握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即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实时了解到原材料的消耗,产品的入库及出库等一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结合价值链的分析和价值流管理,企业通过将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地分解,形成多条相互连接的价值链,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
每条价值链的成本数进行有效的追踪监管和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为企业提出改进方案,并使用历史成本进行预测,达到减少企业的不需要的损失及浪费,最终达到优化生产经营过程。
虽然成本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使得企业完成全面的成本管理,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然而信息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业绩评价信息化
业绩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一种反馈信息,当企业的绩效处于良好状态,代表企业的发展状况良好,
也反映了企业现阶段人才储备充足,发展处于上升期,由此企业定制扩张战略计划。
而当企业的绩效不断减少,代表企业的发展状况在恶化,也反映了企业的人才处在流失状态,企业在不断衰退,此时企业应该制定收缩战略计划。
企业进行业绩评价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对信息系统中的各类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地将对员工的业绩评价与企业的财务信息、顾客反馈、学习培训等各方面联系在一起。
对于企业而言,具备一套完善且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业绩评级和激励体系是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企业组织内部关系成熟的一种重要表现。
然而,如今对于具备专业的业绩评价信息化工具平衡分卡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对业绩评价的先进办法对于数据信息的要求比较简单,通常可以由传统方式获得。
所以,现如今能够完全将业绩评价纳入企业信息系统,并能够利用业绩评价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企业数量并不多。
二、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不重视
我国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重视的问题。
首先,对管理会计信息化概念和建设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甚至由于对于企业自身的认识不够充分,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趋势产生了质疑和抵触心理。
再者,只有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中进行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及应用,但是,企业应用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进而促使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较低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手段已经在我国众多领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此发展过程,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
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受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与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也要求较高,所以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基础建设还相对较落后。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与企业经管机制不协调
虽然随着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很多行业的不断涌现出新的企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在规模以及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在管理决策方面也产生了显著地差别。
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权责统一,产生了管理层短视行为,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等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适应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时,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全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在企业进行规划和建设时,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理解和考虑,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好的法律环境。
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要求企业处于相对较好的环境之中,以此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管造合适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内部环境
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良好发展要求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树立有效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股东、懂事、管理层以及每个员工的价值观念体现,
有利于各级员工都能够正确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接受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
再者,企业要储备足够的管理会计人才,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
同时,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最后,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为企业创造长足的生命力,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开发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不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会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组合使用,并且这种情况在未来也可能将持续下去,企业需要建立综合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同时也面对着一些问题。
因此,相应的措施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才能够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瑞君 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巧根.
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J].
会计之友,2014(32).
[2]张继德,刘向芸.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会计之友,2014(21).
[3]韩向东.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成功实践[J].
会计之友,2014(32).
大数据论文【2】大数据会计信息化风险及防范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速度加快,同时也推动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资源平台的共享也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化的成本。
但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会对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中所存在的风险给予介绍,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从而使大数据时代在避免给会计
信息化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发挥其巨大优势来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风险;防范
前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和信息时代以后终于踏入了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是指由大量类型繁多、结构复杂的数据信息所组成的`数据集合,运用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模式对数据信息进行集成共享、
交叉重复使用而形成的智力能力资源和信息知识服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具有极速化、规模性、智能性、多元化、和即时高效等特点,这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可以更方便快捷的使用数
据信息,并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同时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化效率逐渐增强。
但同时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也面临着风险,应及时有效地提出防范对策,以确保会计信息化的长久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一)提供了会计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愈加发达,会计信息化也在持续地走发展和创新之路,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建立使数据与信息资源可以共同分享,平台使用者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而最为突出的成就便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出现,它改变了传统会计手工做账的方式,实现了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自动化模式,
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为信息化管理打下基础,推进了会计技术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
但是“信息孤岛”的出现证明了会计电算化并没有给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㈢ 大数据环境下,如何进行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管理
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整体信息化进程不高、意识薄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公司对信息化重视程序不够,内外部的网络使用管理比较混乱,普遍缺少正确的信息化观念。很多公司只配备了一个网络管理员的岗位,负责简单的桌面运维和IT设备维护等工作,更别提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了。对于员工的上网行为也极少有效管控,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的攻击,存在安全隐患。
2. 缺乏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安全不光是由IT部门来制定实施的,而是源于每一个员工、每一台设备、每一台终端、每一个系统,只有控制到最细小的颗粒度,安全保护才能达到最大化,达到每一层的安全保护。大部分企业管理架构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不足,全员没有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3. 太过重视项目建设,忽略安全建设
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只要建设了几个项目,企业就有了信息化。这也是长期存在企业主大脑中的固有思维,都太过于重视单个信息系统的项目建设,而忽略整体IT战略的规划,更没有信息安全建设一说。
4. 信息系统陈旧落后
过于陈旧的系统设备、过于老化的系统软件、不及时的补丁更新等都会导致信息安全漏洞,使安全风险加大。安全漏洞防范机制不健全、对于紧急事故处理不及时,还有一个就是企业舍不得投资花钱,最终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会付出比设备和系统本身更昂贵的成本。
因此,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该在经营层面制定信息安全体系。企业IT部门要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要以预防为主、综合管理、人员防范和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措施建议以下:
1. 构建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重视IT部门的建设,将IT部门的定位由服务部门转为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岗位职责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和分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障管理的效率性,防止多头控制和执行不力的现象出现,保障权责统一。设定使用权限,未签订允许授权单不得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者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将安全信息工作落到实处。
2. 提升全员信息安全意识
建立信息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培训,开展讲座。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提高自上而下工作人员的维护网络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觉性。一旦发现从事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操作活动的,承担相应的处罚责任,签订安全信息保密承诺书。从各部门级出发,针对这些信息隐患制订安全防范措施。
3. 及时改进安全方案,调整安全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的信息安全策略也要因时而变。面对各种新的未知技术和威胁,不是所有的信息安全问题都可以一次性解决,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不可能一次就发现所有的安全问题。
综上,信息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一个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而发展的永恒课题。所以要以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从信息建设、人员配置、机制流程等方面入手,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与措施,加强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维护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控制系统的安全,保障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的顺利开展。
㈣ 在大数据时代下怎么进行事故风险预控
大数据时代,所有事故都会被分析什么原因发生,已经如何解决预防问题,每次碰到这样的预案,一般参考大数据就会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