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数据 > 航运大数据论坛

航运大数据论坛

发布时间:2023-09-15 12:54:14

A. 从长江航运大数据看长江流域经济韧性和潜力

新华社武汉10月29日电 题:从长江航运大数据看长江流域经济韧性和潜力

新华社记者李鹏翔、徐海波、李思远

27日下午5时许,武汉阳逻港,随着一声长笛鸣起,一艘大型货轮装载着494标箱洁具、化工材料从港口出发,顺江而下,驶往上海。

长江横贯我国东西,承担着沿江地区八成以上的煤炭、铁矿石以及中上游地区九成的外贸货运量。长江货运数据是反映长江流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盯着监控大屏,望着鸣笛而去的货轮,武汉长伟国际航运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亮说:“公司今年累计运输量有望实现15%的增长,可以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长江水路运输需求有所减少,繁忙的黄金水道,一度冷清。到了二季度,形势才有所改观。长江航务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长江航运景气指数达到102.06点,信心指数为107.39点,均回升至“景气”区。三季度,指数略微下跌,但仍处于“景气”区。

“就眼前这个锚地,虽然没有前几年那么繁忙,但也算热闹起来了。”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明指着阳逻港说,这个内陆最大水铁联运枢纽,是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今年夏天没有了往年的“往来船只川流不息”,让许多航运人不免担心。好在时间不是太长,8月份开始逐步回暖。

李小明的感受,有数据加以印证。据长江航务管理局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26.2亿吨,同比增长0.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04万标箱,同比增长7.9%。

“以往只需要提前一周订舱位,现在要提前一个月订。”殷亮预计,随着四季度出货旺季来临,货运量需求将会增长,舱位也随之紧俏。

目前,这一增长势头愈发明显。其中,大宗商品最为典型。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煤炭吞吐量5.1亿吨,同比增长5.0%;金属矿石吞吐量5.0亿吨,同比增长2.5%;化工原料及制品吞吐量6947万吨,同比增长6.6%。

“这些货物都是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或燃料,大多由长江中上游送往中下游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专注于长江航运市场监测研究的长江航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其强说,大宗商品货运量的增长反映了工业经济持续回暖上升的态势。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长江流经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连接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近十年来,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较快,2020年突破30亿吨创历史新高,2021年达到35.3亿吨,较2012年增长80%。今年前三季度,又实现同比增长0.8%。

“在今年疫情反复和全球海运市场持续下滑等背景下,长江航运货物吞吐量仍能保持增长,虽然涨幅不大,但是在较高基数基础上实现的增长,难能可贵。”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海军认为,综合分析长江航运大数据,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经济增长仍然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

这其中,内贸运输持续稳定增长,为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今年前八个月,长江干线港口内贸货物吞吐量20.4亿吨,同比增长2.4%,在总吞吐量中占比87.6%。

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为长江航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分别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2亿吨、6.1亿吨、27亿吨;相比2020年,上游、中游地区均实现近两成的增长。“从这几年编制长江航运景气指数来看,上游、中游地区景气指数大多处于上升态势。”金其强说。

长江航务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说,随着长江流域工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向好,长江水路运输需求将会逐步释放,长江航运市场有望持续平稳运行、稳中有进。

B. 航运业未来的前景在哪里会有哪些颠覆性的技术出现

长江航运的发展,近年来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船越来越大了,船员越来越少。

船吨位越来越大了,装卸时间越来越短了。

船机器越来越简单了,马力越来越大了。

船的燃料越来多了,加油越来越方便了。

船的助航仪器越来越多了,驾驶的要求越来越轻松了。

航道障碍越来越少了,畅通工程越来越好了。

……

长江航运,船舶运输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昂首跨步。这个时代的建设,离不开船舶的运输。更多知讯,我们后面继续讨论。欢迎你在下方留言,我们共话长江未来。


『航海家罗罗』公众号(ID:luoluo94666)你我都是大海里的一条小鱼,横跨整个大海,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C. 智博会历史

2018年2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在渝人大代表就重庆市改革发展和大数据应用与发展等情况开展了集中视察相关大数据企业,为即将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准备。

随后,代表们围绕拟提出的全团建议进行了讨论发言,并对建议的进一步修改提出了意见建议。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需要得到国家部委的支持,其中建议之一就是在重庆举办智博会。

2018年3月3日,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通过建议提交大会,到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

2018年5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将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与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合并,并更为现名;决定智博会从2018年起,每年在重庆市举办一届。

2018中国首届智博会将于2018年8月23日至25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智博会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定位于“国际化品牌、国家级标准、专业性盛会”,通过“会”“展”“赛”及“系列活动”,为全球智能产业相关行业组织、企业和专家学者搭建集产业盛会、前沿展示、赛事路演、交流研讨、智能体验于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

(3)航运大数据论坛扩展阅读:

设立智博会的意义:

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是落实《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携手努力,争取把“智博会”打造成为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发布平台、产业聚集平台和投融资对接平台,促进智能产业资源共享共用和高效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智能化发展。

同时,“智博会”在重庆举办也将有力地促进人工智能创新要素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聚集,有助于重庆找准着力点,促进产业升级。以智能产业带动西部大开发,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D. 数博会数字经济板块核心论坛直指大数据应用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一直甚嚣尘上。虽然可能并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但大数据技术确确实实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大数据技术服务于民,我国也一直在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在民生福利方面的落实与发展。

5月2日,据数博会组委会消息,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分论坛7大板块中的数字经济板块日前已正式确定核心论坛——“社会民生福利:大数据应用高峰论坛”,来自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专家将共同参与。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而在2017年,大数据在云计算、非架构化数据存储技术的助力下,大数据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的热点和焦点,大数据人才也必将是大数据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从目前的职位需求情况来看,对大数据处理有需求的,一般为政府和大型企业。想要进入大公司,学习大数据技术不失为一项捷径。另一方面,对大数据职位有需求的企业多分布在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等经济较为活跃的城市。想要去往这些城市发展的人,也可以考虑大数据这条发展道路。

不少人虽然认识到了大数据发展的必然性,但却未必有合适的途径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大数据人才的行列,尽可能填补大数据行业人才缺口,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优质大数据人才,大数据培训机构再次升级大数据课程,更易学、更实用,拒绝直播授课,拒绝自学视频,力邀大数据专家面对面亲授。

在不远的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大数据技术必将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为了这一步的实现,需要更多的大数据人才投身到开发与研发工作当中去。从当下开始,改变人类的未来,你准备好了么?

E. 造船业如何玩转航运大数据

造船业如何玩转航运大数据_数据分析师考试

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大数据所蕴涵的价值,目前已成为许多行业的热点,并在行业评价、预测及企业运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航运技术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陈昌运认为,船舶行业是个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结合相对滞后,但船舶行业又是一个全球性且规模庞大的行业,联系着设计、制造和运输业等,与许多行业的大数据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括航运大数据。日前,他向造船业同仁介绍了航运大数据技术的有关研究情况,以及如何让航运大数据为造船业所用。

航运大数据收集与传输已有技术支撑

陈昌运介绍说,航运大数据包括船舶营运管理、船舶航行环境、船舶航行性能及营运能耗等数据内容,通常可以通过航运信息管理和船舶营运监测两种方式获取。

最常见的实船数据是船舶试航时测试到的数据,主要包括航速、航向、风速、风向、主机转速和扭矩等。但这类数据是在特定环境下获取的,采集的时间特定,数据量有限。因此,要获得最全面的数据,必须对营运船舶进行长期监测。

以往,营运船舶的航行数据主要是采用定时报送方式获取,通常每4小时或6小时由船上报送岸上,人工统计抄报的情况较为普遍。目前,随着船舶设备逐步智能化,卫星定位技术和通信技术日渐成熟,营运船舶很多物理数据的测量已成为可能,航运业船岸信息一体化也成为现实。陈昌运提出,要想实现航运数据传输量大且成本不太高,目前条件下可以采用两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一是进行数据岸端有线传输,即当船舶靠岸或靠泊码头时,将数据采用有线加密方式发送到指定的岸上网络信息平台,该岸上网络信息平台的所有者可以是该船舶所属公司,也可以是合作的科研机构。二是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在船舶每个航次返回特定港口时,由指定船员交到岸上指定机构。

鉴于海上风浪和船上各种设备运行环境的复杂性,监测得到的数据难免会有不完整或失真的情况。陈昌运表示,对于船舶监测数据要进行修正。可以根据监测数据的特性查找出失真数据,也可以根据数据的量级以及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判断,还可以根据其他相关信号量的值进行判断,例如,可以根据船舶运动来判断浪高监测数据是否失真等。一旦判断出失真数据,就要采用一定的数值方法对失真数据进行修补,通过后续监测的数据进行再验证,通过多次迭代与分析,逐步逼近正确的结果。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造船业如何玩转航运大数据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F. 聚焦海博会“智感海洋和信息增值服务论坛”

孙安然 李晶晶

10月15日~18日,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市举办。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本届海博会举办了多场具有国际视野及前瞻务实的多层次、多维度海洋经济论坛,打造了一场全球海洋经济领域的智慧盛宴。

作为本届海博会分论坛之一,“ 智感 海洋和信息增值服务论坛”于10月16日在深圳成功举办。该论坛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协办。

为了深化研讨,论坛设立了圆桌会议环节,5位特邀嘉宾针对“如何提升海洋观测信息的增值服务”与“如何促进海洋观测和知识性信息对 社会 服务和经济发展的应用支撑”等议题进一步阐述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嘉宾还与观众现场互动,积极分享了观点与建议,为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数据驱动与场景应用是全面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高效引擎。当前,各类涉海活动对海洋信息的智能获取和增值服务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本次论坛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切实推动产学研联合。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陈建芳表示,当前,随着海洋经济新引擎的发力,海洋渔业、沿海工业、绿色航运、海洋资源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生态修复、海洋保险、环保督查等各类涉海活动对海洋信息的智能获取和增值服务提出了十分迫切的需求。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及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 探索 和相关技术研发。二所联合研发的遥感与实测交互的海洋遥感在线分析平台SatCO2,向互联网用户提供了20多颗卫星、30年跨度、60多种海洋参数的在线共享和分析服务,成果在2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进一步突破海洋卫星遥感数据便捷、高效使用的瓶颈,拓展了海洋遥感数据和科研成果的应用能力和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

现阶段海洋遥感信息服务,存在“供需两旺,价值不高”的问题。

智慧海洋是用知识来服务海洋,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海洋。智慧海洋当中的大数据是核心信息装备研发的引擎,是智慧海洋的灵魂。

智慧海洋的核心之一是立体观测网,是海洋大数据的重要之源,在智慧海洋的建设当中至关重要。我认为,当前海洋遥感信息增值的困境是“供需两旺,价值不高”。瓶颈在哪里?体现在三个“欠”:一是遥感资料反演信息欠精准;二是信息提取知识欠科学;三是知识服务欠智能。

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四个统筹,需求统筹、星地统筹、软硬统筹、中长期统筹;以企业为主,建立政、企、产、学、研融合的市场经济机制。同时,加大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针对技术层面,要精准海洋时空基准网建设,从大陆时空基准控制网到海洋时空基准控制网、全球性时空基准控制网,都要跟踪前沿,查漏补缺。积极发展两大卫星,一个是全时间段的静止卫星,一个是全空间域的激光卫星。同时,要发展智能服务平台和人工智能遥感商业应用平台。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翔:

下一阶段海洋遥感卫星图像处理软件将会从单机化、集群化逐渐发展为云服务化,用户无须购买计算机、数据、存储等设备与资源,只需要一个云平台账号就能解决全部问题。

当前,在海洋大数据的获取、共享、分析、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兼容性差、落地困难等。将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融合,在云端汇集海量遥感数据资源和大规模算力资源,通过在线的按需实时计算、智能计算方式,可大幅降低遥感应用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推动大数据融合应用,畅通共享渠道,为用户提供遥感存、算、管、用一站式云服务。

航天宏图发布的PIE-Engine Studio遥感计算云服务,在海洋行业中已经具备对海洋执法督查、海洋防灾减灾、海域动态监管等方面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未来,PIE-Engine Studio遥感计算云服务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大数据服务能力,在提高数据获取、处理和服务时效性、健全数据隐私和安全、增强多源数据关联挖掘和知识服务、改善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何贤强:

海洋生态遥感有很大的产业应用潜力,不管是政府监管、渔业、企业、防灾减灾等都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相对于陆地遥感应用,海洋生态遥感应用在深度和广度上,均需进一步挖掘。

海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依赖生态环境的 健康 。海洋生态遥感有很大的产业应用潜力,不管是政府监管、渔业、企业、防灾减灾等都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但从我国海洋遥感产业化应用的角度来说,还存在比较大的不足,一是缺乏好用的面向终端用户的产品;二是缺乏高精度、高价值的产品;三是用户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下一步要创新数据的生产和应用模式,实现丰富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参与规模,从而形成产业的新生态。其中,丰富生产资料的难点主要在于,需要综合和提升海洋、陆地和气象卫星的水体应用能力,而不同系列的卫星在波段、性能方面差异比较大,且陆地气象卫星的高精度水体遥感应用瓶颈还亟待突破。

要解决这些难题,首先要构建海陆气一体化辐射传输模型,这一方面我们前期已有比较好的基础,已构建了领先的水体辐射传输模型。其次要解决陆地卫星和气象卫星的高精度水体应用产品的业务化生产技术。同时,需要克服现有的卫星遥感 只能 探测表层的难题,发展激光遥感技术和遥感-数模融合应用技术,实现从表层探测到整个剖面的反演。

此外,要构建海洋遥感产业化生态,解决产业应用瓶颈,突破三大技术——遥感基础科学、新技术、应用模式,积极促进遥感基础科学和新技术的突破。要基于互联网交互平台,增强自造血能力,创新应用模式,研发面向互联网用户的海洋遥感在线产品生产及应用服务平台,打造深度产业、商业应用场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

在海洋卫星进入组网运行以后,如何从大洋渔业遥感服务作为切入点,做好渔场环境和渔情信息的提取、应用、开发和服务,这不是一个研究所或者中心能够做到的,需要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将渔业遥感信息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

远洋渔业能够缓解近海渔业资源压力,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对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远洋渔业发展,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在渔船装备、捕捞设备等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快提升,但仍存在作业渔场信息短缺,新渔场渔况不明,捕捞经验认知时间长、投入大、局限性大,科学探捕调查投入大、范围有限等方面的问题。

要做好远洋渔业,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准确、快速找到渔场,这其中大洋渔业遥感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涉海大学和企业,积极 探索 解决大洋渔业遥感技术瓶颈,不断完善渔情预报模式和在线服务能力。

多谱段、多要素、全天时、全球覆盖遥感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将如何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服务工作?如何突破精细化的应用技术?未来将在如下几方面继续发力:一是构建大洋渔业环境卫星遥感立体监测网,加强业务化能力;二是推动基于5S技术的渔船数据综合应用服务;三是云上大数据在线渔情服务系统构建;四是加强高度集成的信息分析及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大众化的在线服务。

华为海洋全球销售部总裁许剑涛:

海底光缆承载了全球99%以上的国际数据传输,是全球国际互联网的“中枢神经”。海缆也是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资源,呼吁政府部门尽快把海缆建设纳入战略考量,做到基础建设先行,打造全球数据联通中心节点。

海底光缆作为全球国际网络互联的“中枢神经”,承载了全球99%以上的国际数据传输。2008年,华为海洋开始涉足深海跨洋通信。12年来,华为海洋已成为被全球海缆行业认可的四大厂家之一。

从战略角度看,海缆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范畴不应仅是传统意义的贸易和物流中心,更需要考虑建立成为具有更高战略意义的全球信息流枢纽。

作为国际通信信息高速路的基础设施,海底光缆的建设应该依托国家和城市的发展战略,做到建设先行。海底光缆带来的大容量、低时延、高质量的国际通信网络资源将助力城市成为区域或全球数据联通的中心节点,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等行业入驻,并孵化全球国际化的创新型数字经济商业模式,达到全球通信信息汇聚、形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示范先行作用。

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主任唐丹玲:

“风泵”有很多未知的作用,很值得研究。卫星遥感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风作用于海洋表面,改变水体的移动和状态,产生一系列环境生态效应,这一过程统称为“风泵”。环境变化、海面温度升高,会引起台风的频率、强度甚至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是浮游植物,也就是初级生产力。

南海的上层水温比较高,重要特点就是分层现象。分层现象影响水体混合,营养盐沉到下面,导致其寡营养盐,因此浮游植物比较少,初级生产力比较低,渔业资源相对比较稀少。但是,台风过后引起水体混合、加强上升流、下面的含有较多营养盐的冷水上来。因此,可以看到台风过后受到影响的水温降低的水域浮游植物生长加快、浓度会加大。

总的来说,“风泵”改变营养盐输运,促进海洋生源要素循环,驱动上层海洋初级生产以及生态系统,并进一步影响渔业资源。“风泵”有很多未知的作用,很值得研究。卫星遥感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戴民汉:

海洋 健康 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前海洋面临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正在发生快速且大幅的变化。观测、数据、科学认知是寻求可行解决方案的基础:没有科学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海洋之于地球,犹如水之于人类。当前,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局地人为活动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因此,海洋的 健康 及其可持续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我们对海洋的认知还相当“粗犷”。迄今为止,人类已 探索 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曾探测的,这是经略海洋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基于海洋观测获得准确数据,并形成对海洋的科学认知是寻求未来有效行动方案的基础。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鹰:

海洋牧场建设呼唤有效的海洋技术。生境营造核心工程技术问题,从物理上可归结为流场调控。通过流场调控,人工上升流改变养殖环境生化参数,人工下降流减缓低氧现象,是有效的海洋牧场生境营造技术。

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生境营造技术是海洋牧场建设的核心。人工鱼礁技术不是海洋牧场建设的唯一选择,比如在深水、缺氧情况,人工鱼礁技术将会无能为力。人工鱼礁之外的生境营造技术,还有人工上升流、人工下降流等。而流场调控,则是海洋牧场生境营造技术的实质。

海洋人工上升流/下降流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简易结构、流场优化、高效流控机理和原位供能技术。通过流场调控,人工上升流改变养殖环境生化参数,人工下降流减缓低氧现象。

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在山东鳌山湾基于人工上升流技术的营养盐提升工程实施,以及在山东养马岛基于人工下降流的海洋牧场缺氧减缓示范工程实施,初步证明了人工上升流、人工下降流技术的可行性。在未来海洋牧场的实践中,浙江大学将与国内同行一道,有效地运用海洋技术,努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

让更多卫星数据上网,并在网上动起来,通过星地协同、多星组网提高数据获取率,通过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利用率。海洋应用除海洋卫星外,要把其他卫星用足用好,发挥各类卫星长处,陆地应用也要用好海洋卫星数据。

灾害与环境监测痛点:采样时空间隔长,下午数据少; 晴空 、有效数据少,质量不满足;对接、宣传不到位,服务跟不上。

在轨的海洋一号C/D卫星、海洋二号B/C卫星、中法海洋卫星、高分三号卫星形成网络,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全球性观测特点,可高频次、周期性、近实时、快速获得全球多尺度多要素信息。与现场海洋监测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过去单纯用现场监测手段无法替代的重大成果,已成为海洋、海岸带、南北极业务化观测的主导手段。

海洋卫星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监测中成功案例较多,多领域综合应用前景很广。期待与大家共同合作,挖掘在轨海洋卫星潜力,做好融合应用,做好最后一公里支撑,做好与地方政府、国际 社会 的对接服务,积极推进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研制、加快高轨海岸带卫星的立项。

阅读全文

与航运大数据论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mdfldf是什么文件 浏览:569
文件在桌面怎么删除干净 浏览:439
马兰士67cd机版本 浏览:542
javaweb爬虫程序 浏览:537
word中千位分隔符 浏览:392
迷你编程七天任务的地图怎么过 浏览:844
word2003格式不对 浏览:86
百度云怎么编辑文件在哪里 浏览:304
起名app数据哪里来的 浏览:888
微信怎么去泡妞 浏览:52
百度广告html代码 浏览:244
qq浏览器转换完成后的文件在哪里 浏览:623
jsp中的session 浏览:621
压缩完了文件去哪里找 浏览:380
武装突袭3浩方联机版本 浏览:674
网络机顶盒移动网络 浏览:391
iphone手机百度云怎么保存到qq 浏览:148
数据库设计与实践读后感 浏览:112
js对象是什么 浏览:744
网页文件存pdf 浏览:5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