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甘肃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扶贫
甘肃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扶贫
9月10日,甘肃省被列为国家扶贫办全国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省份,成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省份。9月18日,正值“三西”会议召开之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的陪同下,专程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考察精准扶贫工作,其间观看了由甘肃万维建设的“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甘肃省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肯定。
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是由甘肃省扶贫办牵头,发改委、财政、教育、卫生、水利等相关厅局配合,甘肃万维公司建设的中国第一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的五级互联互通的扶贫网络,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方,甘肃万维公司与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共同开展了大数据平台前期调研及数据采集录入等工作,动态掌握了6220个贫困村、全省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列出了一份贫困群众的“需求清单”,保障因户施策的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同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带领8部委9省区的相关领导专门到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陈家村进行调研,观看了甘肃万维公司研发的“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演示。刘永富对“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给予肯定,希望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使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甘肃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② 甘肃省精准脱贫七个一批的具体内容
甘肃省在精准识别、完善建档立卡数据、摸准脱贫需求的基础上,精准实施 “七个一批”脱贫攻坚:
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2.转移就业脱贫一批
3.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4.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5.教育脱贫一批
6.医疗救助脱贫一批
7.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2)甘肃省大数据录入平台扩展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省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体会议和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持续推动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深化行业扶贫的成效,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要求,现就加强和完善“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到户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清单式管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精准聚焦贫困人口。省扶贫办要加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统计分析,及时向省直相关行业部门提供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等“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措施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初步数据。
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按照行业政策和标准,组织指导本系统进行逐户核查,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找准“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对应贫困人口、区域分布和具体类型,形成通过本行业精准扶贫措施实现精准脱贫的管理清单,并及时对接到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
作为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措施落实、进度统计、巡查督查和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由行业部门实行动态管理,确保“1+17”到户政策的落实,确保贫困人口得到实实在在的扶持。
二、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加强“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行业扶贫政策的梳理和对接争取,对“1+17”方案里面涉及到但扶持力度没有中央大的,按照中央部署加大扶持力度;方案里面没有但中央已经部署的,进一步充实完善,加快推进落实;
中央没有涉及而我省已经推进的,继续兑现承诺,加大力度实施。要组织指导本系统逐户逐人掌握致贫原因,找准行业扶贫政策项目与贫困户脱贫需求的结合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督促落实到户到人帮扶措施,确保每个贫困人口有行业部门政策帮扶,按需求落实帮扶措施。
对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要留出缓冲期,在攻坚期内保持相关行业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三、建立到户工作台账。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对核准后的通过“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措施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摸清特殊困难和需求,逐级分类建立到户工作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帮扶内容、完成时限,实行一户一策、挂图作战。
改进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行业措施落实进度的统计方式,由行业部门按行业政策标准负责统计内容设计,统计数据采集、审核等工作,每季度负责在全省大数据管理平台录入,做到信息真实、资料齐全、数据准确、账实相符,从源头上解决行业统计数据和大数据平台统计数据“两张皮”的问题。
四、加强行业动态管理。各级行业部门要按照“1+17”精准扶贫政策,实时监测行业精准扶贫措施落实情况,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特别是对返贫、新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给予扶持;
对当年预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根据退出验收办法,制定完善行业具体验收标准,并据此提出认定意见,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提供依据。
五、强化工作指导培训。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甘肃省贫困退出验收办法》和《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实施方案》规定的考核验收标准,制定本行业系统清单式政策措施到户到人实施方案。
围绕“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行业指标,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使基层干部熟悉和掌握行业到户到人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做好行业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调研督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广典型,不断推动行业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六、严格各级工作责任。各市州、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业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做到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履职尽责。
要健全完善行业部门定期述职制度和行业扶贫考核监督机制,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情况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肃查处到户到人脱贫措施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等问题。
网络-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③ 甘肃省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一、甘肃省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如下:
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多元举措,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依靠教育“拔穷根”,突出“精准”保公平,积极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
二、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甘肃省教育厅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三、甘肃省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抓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实:
1、准识别,着力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甘肃省下大功夫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各受教育阶段的扶贫对象、扶贫现状、扶持措施、扶贫效果等综合信息,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筛选等多种功能,能够准确反映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真正实现了教育领域扶贫工作“精准建档,精准入户,精准录入,精准审核,精准分析,精准施策”工作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
2、补短板,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
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2020年实现全省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3、兜底线,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作,通过引入“第三方”督查、向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致信等方式,督促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加大地方投入,加快项目进度。2014-2015年共落实资金103.17亿元,占五年规划总投入的48.21%。实施土建类项目10016个,完工项目8328个;完成设施设备类项目2970个。
已实施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制定《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意见》,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保障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推进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4、拔穷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发挥“农”字头中职学校、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增强“造血”能力。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2015年面向贫困县招收“两后生”6万余人。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转移就业。
5、建机制,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把贫困县乡村幼儿园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月享受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2016年,甘肃将把乡村教师周转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已被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
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6、缩差距,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制订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专项规划、藏区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和支持藏区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向民族地区1142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亿元。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近五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生均1950元提高到2168元,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每年选派300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7、全覆盖,着力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建立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的资助体系。在省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免除所有中职学生的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99.35万名贫困生受益;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06万名贫困生受益。2016年,我们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在园幼儿免除(补助)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
8、重倾斜,着力落实各项招生扶贫政策。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增加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同时,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也精准到贫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开展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单独面向贫困县安排农村定向全科医生招生计划。今年,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扩大了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9、保优先,着力促进老区教育跨越发展。
实施《甘肃省教育厅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倾斜支持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扩大革命老区学前教育资源,2015年优先下达资金5.69亿元,计划在革命老区建设1072所行政村幼儿园,支持革命老区到2017年率先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优先改善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革命老区倾斜。优先支持革命老区实现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班班通”全覆盖。优先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每市重点办好1-2所国家中职示范校,每县重点建设1所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
10、多关爱,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多措并举、家校联动,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
①建档立卡有台账。
在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切实做到一人一档一卡,重点掌握留守儿童年龄、监护人、学习生活状况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和帮扶。
②改善条件重资助。
结合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和“全面改薄”项目,加快农村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满足留守儿童用餐需求。落实留守儿童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教科书免费等政策,有效减轻学生学习、生活负担。
③建章立制重对接。
建立中小学校排查解忧制度,协调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实际困难;建立代理家长关爱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动员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从情感、生活、学业等方面给予关怀和照顾。我们还通过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条短信、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手写一封信,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