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数据助力食品安全 沪10大类食品可追溯
大数据助力食品安全 沪10大类食品可追溯
最近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多方共同努力,全面实现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及其制品、畜产品及其制品、禽类及其制品、乳品、食用油、酒类、豆制品10大类食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可追溯。
据统计,上海市消费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有8成靠外来供应,决定了大部分食品要历经多道流通环节才能摆上上海市民的餐桌,因而催生出庞大的食品流通产业。截至今年初,上海市累计发放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许可证21.9万张,其中食品流通许可证占据68.5%。
上海市委、市政府会同食品监管等相关部门,深入调研,从立法开始到科技应用,严控严查,堵绝漏洞;同时,协调相关省市,确立建立追溯系统,从田间地头养殖场所到屠宰加工储运冷链全覆盖控制。在进入上海的各个道口严格检查相关许可证照,在各批发市场全面把控来源追溯,以杜绝问题食品的流入。
目前,上海市正在通过制定地方法规,明确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品种范围、信息公开范围,同时,将依靠云技术和大数据,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大平台,统一食品商品代码,对进沪产品实现代码追溯。据悉,即将推出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追溯范围将主要涵盖粮食及其制品、畜肉、禽类及其制品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助力食品安全 沪10大类食品可追溯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贰』 中国将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
中国将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
6月17日电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7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部署在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等措施,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以提高行政效能。
会议指出,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有效手段。
会议确定,一是加快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开放共享,凡事关群众办事的程序和要求,凡依法应予公开的政务信息,都要上网公开。用好网络等新媒体,为企业和群众服务。
二是推进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依法及时上网公开行政许可、处罚等信息,建设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大力发展信用服务业。
三是在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用政务“云”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效率、造福广大群众。
为方便创业创新,会议还确定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会议认为,推行“三证合一”,将工商、质监、税务分别核发证照,改为由工商部门一次性核发营业执照,是商事登记制度的重大改革,可以进一步便利企业注册,持续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会议强调,要简化程序,实行“一次申请、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不重复填报、提交材料。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操作,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档案互认,做到方便透明。在今年底前确保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在全国推开,过渡期内老证照继续有效,让群众得实惠。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中国将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叁』 用大数据提升食品安全
用大数据提升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不仅关乎公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涉及我国食品及农产品的国际声誉,同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而大数据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必然伴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就是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技术路径之一。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是一项高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制度,通过对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应用,利用低廉的人力、物力成本实现对海量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收集、管理与共享。建立基于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追溯制度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美国、欧盟和日本是较早开展食品追溯标准化工作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执行机构配套,以预防、控制和追溯为特征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使得食品安全生产受到全程监控。
伴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通过历史与当前数据的融合、潜在线索与模式的挖掘、多种数据关联性分析、态势与效应的判定与调控,提高食品安全态势感知、隐患识别、食品溯源、病因食品关联等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专业、权威的科普服务能力,推动食品安全行业健康、科学发展,提升食品行业竞争力,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转变升级是食品安全信息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推进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体制架构。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和监测追溯工作。国务院近期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2012年发布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加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2013年4月发布的《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出统筹规划建设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权力、执行能力更加集中、高效,食品安全问题在行政层面提升到新的高度。统一规范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分析与判断,有利于对食品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评估,有利于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或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与预警状态。
加强食品安全的依法治理能力是食品安全溯源发挥作用的保障。依法治理就是要求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依照法律,食品安全治理体制由法治予以保障,必须加强依法溯源,要将企业信息、检测信息、执法、召回信息统一融合到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去,这样食品安全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依法充分界定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各方的权利、权力和责任,以此矫正生产经营主体与消费者的不对等地位、缓解市场的外部性问题、规范市场的统一化问题、强化企业与政府的自律意识和法律责任、维护社会互信和市场公平交易、改正政府权力不清和责任不明的失灵状况。在当前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大形势下,我国食品安全依法治理、依法溯源大有可为,也必须尽快有所作为。
厘清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定位,用大数据精准化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首先,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技术手段之一,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本上还是要靠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合理机制。因此,除法律规定的极特殊食品外,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应该是通过合理的社会分工和方案,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成本最低前提下的技术手段,此外,食品溯源不仅强调责任追究制度,还要建立风险防范激励机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技术支撑机构主动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奖励制度。而食品溯源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正是可以从源头发现和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及早发现风险隐患,为监管部门采取控制措施,以及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做到食品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其次,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开放系统。新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食品安全溯源产业。例如,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者可按照市场定价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方式低收费运行,并且能进一步促进食品产业链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环境下的营销水平。
在完善相关法规和行业制度的基础上加快试点,借助微商生鲜电商等互联网新经济活跃和推广。近年来,众多电商试水家庭优质食品购买平台,致力于改善中国食品安全现状,但是食品安全监管盲点也使得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挑战。电子商务虽然具有良好健康的购买机制和评价机制,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并不能起到杜绝或者防范的作用,持续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客观上助推了农业众筹的发展。农业众筹通过消费者先筹集资金,让农民根据需求进行种植,农产品成熟之后直接送到用户手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农产品的预售。但是,农业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不易保存而且承受更多自然灾害风险,尤其在项目源审核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几乎所有项目都会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溯源体系建设成为加强电商和小微产业食品安全的品质保证,甚至可以成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而向众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催化剂。建议通过授信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推广,尝试构建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另外,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扶持等方式帮助规模小、水平低的企业或农户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加大对食品安全追溯消费的宣传和鼓励,借此推进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设等相关工作,扶持和鼓励独立的技术机构对溯源监管效果开展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价,为促进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和产业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协同共治、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做出贡献。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用大数据提升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肆』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有望破解食品安全问题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有望破解食品安全问题
来自食品领域、舆情领域的十几位权威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围绕食品安全问题与管理、食品安全舆情环境建构、以及风险交流与社会共治展开专题演讲和高端对话。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监三司刘松涛处长认为,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但是共治的重要前提是要达成共识,而风险交流是促进达成共识的方式之一。实际上风险交流是各利益相关方围绕食品安全风险及其相关因素,交换信息、意见和看法的过程,有效的风险交流可以发挥四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各方科学理解风险信息,弥合认知差异,避免误解造成的过度反应。二是有利于构建各方互信,提高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和消费信心。三是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四是有利于推动食品行业、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刘金峰表示,食品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媒体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报道,对食品生产、经营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刘金峰强调,“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其次才是管出来的”。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需要一个风清气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舆论氛围,都需要强大的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平台。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促进计划应运而生。这项计划由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和人民网携手共同发起,旨在监测、管理食品安全的舆情风险、改善优化食品行业的舆情生态。计划落地后,公众可以得到及时的权威的信息;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风险的源头,贯彻预防为主及早解决问题,化解或减低风险;广大媒体和转型机构可以从中获得科学、可靠和客观的食品安全数据,并利用平台的数据和智能应用功能,自主进行数据挖掘的分析;政府则可以及早的预警风险,以较低的社会波动和较低成本化解风险,提升公信力,使得食品安全大数据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价值被充分挖掘,成本得到控制,效能得到提升。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有望破解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