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数据战略、管理与生态
大数据战略、管理与生态
大数据这个话题,从西到东,从IT业内到政府官员,已经火了两年,但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定义。目前业界一般认同Gartner的描述,即:凡是具有“3V”特性的数据集,就是大数据。其一为Volume,极大的数据量;其二为Variety,极复杂的数据类型与数据来源;其三为VelocITy,极高的数据产生、传播,以及反应速度。
在我看来,组织决策者要跨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鸿沟”,就需要具备大数据战略、大数据管理和大数据生态三大能力。
大数据战略:视野,观点,价值
大数据的价值已经为电商、快消、广告等多个行业的案例所证明,但挖掘出大数据的价值并不容易。我认为,企业决策者在制定大数据战略时,需要从Vision(视野)、View(观点)、Value(价值)这“新3V”入手。
第一点从视野讲,企业CEO一定要把大数据、云计算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而不能仅仅把大数据当成是企业IT管理的一个方面。要下决心投入,无论软件方面还是硬件设施。
第二是要有企业自己的观点,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策略。例如股市,大家很多时候面对同样的数据,但是对数据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说股市下行时候投入,有些人说股市下行时候要撤出。对同样的数据,甚至同样的软件,决策方式、观点不一样,处理结果就会大大不同,这个应该成为公司决策体系的一个核心。
第三是价值,要在确定思路后,把对数据的分析,转化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执行,从而实现大数据的价值。正如马云最近所举的例子,在淘宝上比基尼卖得最好的省份是哪儿?是内蒙古和新疆,而不是人们通常会认为的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大数据能帮助人们发现事物间隐藏的内在关联,但并不意味着能直接带来社会和商业价值。如果你是泳衣、防晒霜的生产商,又会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呢?
大数据管理:简易、开放、灵活
大数据战略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也就是大数据管理问题。也可以通过三步走的方式来解决。首先是如何获取、存储和保护数据;其二是数据丰富,即如何清洗、发现不同数据间的数据相关性;其三是数据洞察力,即通过分析、呈现与决策工具获得洞察力,并最终通过付诸行动,产生价值。
微软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有着对大数据生命周期的全方位考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Hadoop等开源架构,整合到微软的大数据平台里,一方面是将Hadoop作为对非关系型数据处理的补充;另一方面是将Hadoop作为一个服务,整合到微软的公有云与私有云平台中。值得强调的是,微软不是简单地将Hadoop迁移到微软的大数据平台上,而是真正的融合,会系统地考虑其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部署的简易性与灵活性,乃至对Hadoop上工具的集成与优化。与此同时,微软也会坚持开源的原则,将在Hadoop上做的一些研发工作回馈给社区,与社区形成良性互动。
大数据生态:平台商、数据商、开发者、数据玩家
未来的大数据生态,同样会遵循最朴素的市场规则,不同角色的组织和个人,通过逐渐成熟的交换机制,各取所需——平台商提供数据交易、数据分析的场所和基本工具。
原始数据商提供自由交易的数据集;开发者提供基于数据集的应用和服务,以及定制化的分析和呈现工具;数据玩家如同股民,在市场中寻找值得投资的数据集或者机构进行投资,获得回报;现在人们炒房、炒股、炒黄金,将来或许人们会炒数据。
微软已经通过Windows Azure上的Marketplace在进行这样的尝试,目前主要针对的是商业用户,已经能将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模块提供商和最终的商业用户通过这一虚拟市场联结在一起,可以发起自由交易。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延伸出一个数据集市,让数据集的拥有者可以把数据发布到集市上,提供很多很细致的数据集,小到电影院座位和路况,大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数据。这就能让开发者可以通过微软的一些简单易用的API或者工具,把这些数据整合到自己的环境里,开发新的应用。
这样的大数据生态显然是健康、可持续的。对微软、亚马逊、谷歌、VMware这样的平台商而言,专心做好底层云计算基础架构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对淘宝、中国移动、政府各部委这样的数据商来说,原本只能自己用的数据,在这个模式下可以产生更多的社会和商业价值;对Salesforce、SAP、用友、金蝶等应用开发商来说,传统的、非常困难的、非常繁琐的数据整合,现在通过这样一个集市,可以首次实现把不同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整合起来,发现价值;对数据玩家来说,能够有一个朝阳式的投资平台可供选择,且不那么容易被大机构操纵。
当数据公开、数据交易和大数据应用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时,或许我们才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真的来临了。
B. 请问贵州在推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相结合方面有什么经验和做法
“五个绿色”: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聚焦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目前,全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高到37%。
二是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30%的县(区、市)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157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92个。
三是持续用力筑牢绿色屏障。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还林607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406平方公里。
强力实施六盘水市水城河环境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电等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启动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施草海综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缔网箱养鱼;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478件群众举报投诉件全部办结。
四是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国家试点,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消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GDP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
五是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连续十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举办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编制了大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全面开展了生态县、生态村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五个结合”:
一是大生态与大扶贫相结合。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助推全省30万以上贫困户、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最近正在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探索“互联网+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的扶贫新模式。
二是大生态与大数据相结合。在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同时,运用大数据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环境大数据监控全覆盖。2016年以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等获批建设,苹果中国云服务、华为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贵州。
三是大生态与大旅游相结合。2017年贵州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7%和41%。梵净山成功申遗,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达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多彩贵州正风行天下。
四是大生态与大健康相结合。促进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80亿元,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650万亩,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五是大生态与大开放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与云南、四川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与重庆、四川、云南共同建立长江上游四省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和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机制。与重庆建立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机制。
(2)大数据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扩展阅读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要围绕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五大示范区”战略定位,开展绿色屏障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生态文明大数据、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八项制度创新试验。
两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实践,贵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较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是探索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制度。大力推动“多规合一”试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工作。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257万亩,建成省市县三级“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长制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行全域取消网箱养鱼。
二是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制度。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下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促进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建立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政策机制,改革矿业权出让收益由收缴制变为征收制,实现排污权有偿交易1.53亿元。
贵安新区获批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开展绿色经济统计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
三是建立大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制度。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对迁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率先在全国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四是出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制度。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成立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率先开展由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探索,全省环境资源司法机构达108个,实现全覆盖。
五是建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连续成功举办十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建立中外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组成的国际咨询会,与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以及瑞士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务实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C. 环境大数据从哪些方面推动环境管理
环境大数据从哪些方面推动环境管理
今年初,“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又连续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由此,“互联网+”、大数据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那么,国家实施“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环境大数据从哪些方面推动环境管理?
“互联网+”优化政府职能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多元概念。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本质是发散的非线性思维。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民主、开放、平等”,用互联网思维可推动政府职能转型。
从政府层面来讲,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三大价值:第一,透明的政府。大数据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开放,这是大数据对于政府最核心的价值。第二,智慧的政府。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在想什么,需求什么。通过让政府变得更加智慧,从而提升执政水平。第三,负责任的政府。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环境大数据不只是狭义的“数据集”
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维基网络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意指一个超大、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构架,用于很经济的方式、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
环境大数据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表征了环境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各固有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和图形等的总称;是经过加工的、能够被环境保护部门、公众及各类企业利用的数据,是人类在环境保护实践中认识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一种共享资源。它是一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实体性、无形的资源,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之中。环境大数据具有无限性、多样性、灵活性、共享性和开发性的特征。另外,环境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离散程度高、数据源广、各种数据处理方式不一致等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倾向于广义的理解“环境大数据”,将其定义为“面向环境保护与管理决策的应用服务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为驱动的互联网+环境保护”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这一广义的定义不再是狭义的环境相关“数据集”的概念,而是一种涉及到多元化采集、主题化汇聚和知识化应用的大数据治理体系。
环境大数据如何推动环境治理?
第一,促进精细化环境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是环境监测的根本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环境问题出现的新趋势,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迫切需求环境信息获取手段从点上监测发展为点面相结合监测,手动监测发展为手动与自动结合监测、静态监测发展到静态动态结合监测、地面监测发展为天地一体化监测。
第二,提升污染防治工作效率。污染防治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污染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环境大数据需要提供污染源排放空间分布、污染排放动向、污染排放趋势分析、污染排放特征等数据,为我国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加强生态保护监管。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收集生态监测和管理数据,不断强化生态数据资源的跨部门整合共享,对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动植物种类、生态胁迫状况进行评价,全面、准确地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为严守生态红线提供支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化管理。
第四,提供环境应急数据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频发的突发性环境事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目前,亟待建立健全全国性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危险化学品数据库、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库;提供跨流域、跨区域、跨层级的应急数据资源共享;提供权威的决策支持服务,提供及时的气象、水文等信息资源,提供突发事件水和气模型推演运算结果等,为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提供大数据支撑。
第五,促进环境保护战略规划和决策。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离不开对环境发展形势的准确研判,离不开对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之间互动耦合关系的深刻认识,离不开对产业布局与生态格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协调性的准确把握。开展以上领域的研判和分析,需要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开展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和模型测算,提供不同战略途径、规划方案和政策情景下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模拟信息,为制定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第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公众对环境信息的来源主要为各级环保部门的外网网站和各科研院所的网站,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环境大数据应通过文字、图片、文档、视频、地图等信息,为不同层面的公众提供广泛的环境信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公众的环境参与能力。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环境大数据从哪些方面推动环境管理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D.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需要系统设计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需要系统设计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程,对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全面布局。
中国环境报:生态大数据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程春明:树立全局性生态环保大数据发展观,实现数据“在一起”,这是大数据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必须“更新观念,立足全局,打破割据,战略筹划”,用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谋划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
中国环境报: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如何建立?
程春明: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数据来源绝不仅仅局限于环保业务数据,而是更大范围、更多层次、更多结构的相关数据集合。通过部内、部际数据整合,社会、企业数据挖取,形成广样本、多结构、大规模、实时性的数据体系,使得数据的特征关联和创新应用成为可能,并不断丰富数据采集主体,创新数据采集手段。
在部内数据整合中,形成“一个司管理数据,其他司使用数据”的分工协作采集机制,对一个监管对象不重复采集数据,建立协调数据采集内容的工作机制。既提高环保工作效率,也提升公众满意度。
全流程的业务数据是生态环境大数据的重要数据来源和组成部分。改变目前环保内网的职责定位,由单纯的文件电子流转手段,转变为整个行政业务流程的监管手段,
同时,重视对社会公众相关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例如公众环境举报数据、社交媒体上的相关数据等。
中国环境报:在体制机制上如何适应?
程春明: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有环境管理体制机制上的支撑,形成与大数据相适应的良好管理生态,实现信息化系统的统一建设、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的统一运维、数据的集成管理。
按照今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切实整合现有的环境信息系统,对新建的信息系统做好统筹立项,逐步改变环保信息系统职责交叉、标准不一、共享困难等现状,做好信息化和大数据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建设。
通过制度规范,明确各业务部门在数据采集、使用、公开等方面的职能、关系和任务,明确数据方面的考核任务,形成促进数据共享、开放的体制机制。最终要形成支撑一线环保业务工作的环保云业务服务体系,成为“不下班”的数据保障系统,用数据打通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排污交易、排污收费等各管理环节,形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新业态。
中国环境报:如何推动大数据应用?
程春明:应用是大数据的灵魂。大数据为个性化地满足不同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大数据应用要抓住不同主体、不同业务、不同地域之间的需求差别,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3个层面:
一是按照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大数据创新应用,如黑臭水体治理问题、未批先建问题、雾霾预测预警等。
二是按照不同的环境业务进行大数据创新应用。按照陈吉宁部长要求,从监测、环评、政府网站3个环境业务领域入手开展大数据应用工作。
三是按照不同地域的环境工作特点开展大数据应用,突出地域特色,解决当地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大数据应用的创新主体要多元化。政府、企业、社会都是大数据应用的创新主体,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数据应用创新工作,在环境管理业务创新和社会应用创新两方面同时发力,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激发创新,共筑合力”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格局。要激发生态环境大数据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积极培育环境大数据相关产业,推动形成环境大数据知识信息库。
E. 怎样建设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政策支持以及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共同实现内2030年可持续发展容目标而提出“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规划,智慧指间积极响应,开发建设了环保大数据平台——生态环保智慧监管平台。
生态环保智慧监管平台是一套以环保物联网为基础,生态大数据为灵魂,按照“一个中心,三套体系”的架构,提供数据服务与应用的环境管理系统。一个中心指: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三套体系包括:智能监管、精准监测、公共服务体系。
F. 生态环境大数据有哪些方面的数据
大数据: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量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2) 做小而美模式的中长尾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做服务转型;3) 面临互联网压力之下必须转型的传统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
数据的资源化,大数据成为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重要战略资源,并已成为大家争相抢夺的新焦点。企业必须要提前制定大数据营销战略计划,抢占市场先机。
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云处理为大数据提供了弹性可拓展的基础设备,是产生大数据的平台之一。
科学理论的突破,随之兴起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可能会改变数据世界里的很多算法和基础理论,实现科学技术上的突破。
数据科学将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各大高校将设立专门的数据科学类专业,也会催生一批与之相关的新的就业岗位。
未来几年数据泄露事件的增长率也许会达到100%,除非数据在其源头就能够得到安全保障。
数据质量是BI(商业智能)成功的关键
数据生态系统复合化程度加强
G. 如何看待“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战略
做好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的“长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和“内互联网+”作容为重要支撑,把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互联网+”作为重要手段,推动旅游业爆发式增长。注重大生态与大数据相结合,提高大数据发展水平,利用大数据更好保护生态环境,运用大数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大生态与大旅游相结合,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助推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让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各得其所。注重大生态与大健康相结合,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平台、龙头企业,让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
“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三者要联动起来,将大数据和大生态结合起来共同为扶贫谋策,为农民增收脱贫。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推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要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