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央行紧急排查银行与大数据公司合作,涉及10家平台
昨日(10月24日)下午,有消息称,央行紧急调研要求银行填写是否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开展合作。
排查内容涉及数据采集、信用欺诈、信用评分、风控建模方面,央行要求上报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名字、股东背景、是否涉及爬虫。
有银行人士向消金时代证实了此消息,并称:“我们没有收到直接文件,虽然通知是人行发的,但是银监局直接电话通知我们的,时间是本周二。”
网络上流传的一份截图(上图)显示,各企业 征信 机构还被要求梳理是否与:同盾科技、魔蝎科技、新颜科技、集奥聚合、公信宝、白骑士、天机数据、立木征信、聚信立、51信用卡等10家公司有业务或股权投资关联。
各机构排查自身业务中是否存在违规爬虫行为,如存在上述情况,请立即上报,对于存在违规爬虫业务的要立即整改,不存在上述两种情况的,请出具加盖公章的书面承诺,并于10月24日前送至征信管理处。
不过,另有截图(下图)显示监管部门要求填表了解是否与上述除同盾科技以外9家公司有业务或股权投资关联。
河北地区银行人士向我们表示:“要求我们交的仅是文字说明,未涉及表格。”
根据了解,被点名的平台或许是各地方监管的附加要求。据消金时代核实,某中部地区银行收到的通知内包含同盾科技,某北方地区银行收到的通知则不包含同盾科技。
而上述10家平台,最近都不算太平。
9月6日,魔蝎科技被警方控制,高管被带走,服务瘫痪,新颜科技CEO黄向前被带走,聚信立被曝有警方进驻调查。
9月11日,公信宝被警方查封。
9月12日,集奥聚合深圳分公司有10多人被带走。财新等媒体报道称,集奥聚合北京办公室也被深圳警方带走多人,包括爬虫数据接入负责人和合同负责人。
中秋节期间,同盾科技子公司信川科技法人代表、总经理徐斐和旗下数聚魔盒总经理童保华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财新等媒体报道称,10月3日,黑龙江警方从同盾科技北京办公室带走多位从事爬虫业务的子公司员工。
10月9日,有媒体曝出立木征信于7月18日被查,法人刘勤枫及大部分员工被警方带走。
白骑士、天机数据此前也均是市场上较为活跃的有爬虫服务的平台,此前已暂停爬虫服务。
而据财新报道,除配合调查外,包括新颜CEO黄向前、同盾科技的两位相关业务负责人徐斐和童保华已被检方批捕。
已进行多轮自查
一张统计表截图(下图)显示,合作情况排查仅上报金融机构与数据公司在个人信息方面的合作情况,不包括企业信息合作。从此条来看,排查意在个人信息保护。
由于大数据行业动荡,对风险向来敏感的金融行业,早已开始多轮自查。9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出窗口指导,提示行业内机构应清查使用数据的来源是否合规。
城商行、农商行、消金公司等多家机构也暂停大数据风控合作业务。一家数据商人士表示,各机构要求数据商出具文件对是否涉及爬虫业务进行说明。
上周,北京银监局下发文件,规范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严禁金融机构与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非法买卖或泄露客户信息的企业开展合作。
10月22日,北京金融局窗口指导摸排区内所有大数据企业是否存在违规爬虫业务。
近期,央行也下发了《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据媒体披露,《办法》中最严苛的一点是,除了依法设立的征信机构之外,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个人金融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以及对外提供 个人征信 业务。
《办法》规定,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外包服务开展业务,只是对外包服务的要求更高,金融机构要进行充分调研审查,评估外包服务公司的能力。
从前述排查来看,有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强调的是客户信息来源是否合规,而非否定金融机构与数据机构合作形式。也有人认为,在《办法》正式下达前,中小银行应该不敢再合作。
打击套路贷,影响自下而上
前年开始,全国开始对套路贷和扫黑除恶进行打击。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打击范围升级。
10月11日至12日,“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二次推进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对网贷涉黑严打的监管风暴持续强化。10月21日,两高两部正式发布 《放贷意见》 ,界定无牌发放年化36%以上 贷款 达一定条件的非法放贷以非法经营罪处罚。
对套路贷、非法放贷的监管日益趋严。而很多大数据风控公司与“714高炮”等现金贷平台合作密切,甚至有公司亲自下场放贷,据财新报道,被查大数据公司均由于714高炮涉及的 催收 引发命案有关,公安对大数据公司是有针对性的介入。
网络现金贷暴力催收,引发数据行业动荡,有持牌机构人士称:“最近的数据公司被抓,导致贷款业务风控模型可控程度急速下降。”风波影响可谓“自下而上”。
除了涉及现金贷问题,不少使用爬虫技术的大数据风控公司本身就有致命缺陷。
对大数据风控服务商的强监管风暴,让“爬虫”一词常登热点,爬虫技术中立也被业内反复强调。
一般来说,大数据风控行业的数据来源分几种,数据源接入、机构 共享 及爬虫。其中,爬虫来的数据更为客观和数量庞大,在数据积累初期作用很大,但也常常采用笼统授权的方式爬取用户的非公开个人信息。
有业内人士向消金时代表示:“爬虫干的是脏活累活,市场过度竞争导致无利可图,性价比低,所以企业只能把盈利点放在爬虫以外的地方。聚信立、公信宝、魔蝎科技等数据公司都在做的事情就是把爬虫数据入库,如果仅输出评分倒也不至于引发强烈后果,但很多都把通话记录卖给催收,个人基本信息卖给营销公司等,涉嫌贩卖个人数据等问题。”
根据2017年6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三)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四)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五)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六)数量未达到第三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但是按相应比例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的等条件达到任一条,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但是同时,上周北京银监局下发的文件也肯定了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风险监测和预警力度”。
在数据治理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仍有无限前景。
2. 滴滴再现大数据“杀熟” ,为何网约车平台敢明目张胆坑客户
其实不得不说的是,网约车平台之所以敢明目张胆的坑客户,也是因为在现实期网约车平台缺乏必要的市场监管,导致价格混乱,另一方面利用平台自身的优势实行市场定价,也会导致客户的利益受损,所以在大数据杀死的时代也导致一些客户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思考问题。
3,网约车平台之所以明目张胆的坑客户,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大数据时代经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用户的心理诉求进行猜测,因此导致一些客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其实不能说是在大数据时代滴滴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潜在的用户人群实行群体定位,这就导致一部分顾客因为自身的消费观念原因,所以导致成为滴滴宰杀的对象,而对我们来说。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客户遭受利益损失的最根本原因/
其实不得不说是第一在线大数与杀数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自身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大数据时代经过大数据分析对客户实行消费群体定位,这就导致一部分顾客必定会成为大数据杀手的牺牲品,而另一方面缺乏市场有效的监管,因此滴滴这种行为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制止。
3. 714网贷逾期对个人大数据会造成影响吗
714这种高炮是不上征信的,不影响个人大数据,但是会很高利息,会被暴力催收,会爆通讯录。
4. 现在网贷行业监管持续加强,嘉银金科如何应对行业低潮
P2P平台团贷网暴雷,又一轮暴雷潮似有加速爆发之势
日前,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千亿级的P2P平台团贷网被立案侦查,创始人唐某、张某投案自首,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次不一样,更多重量级、甚至行业声誉不错的平台倒下,是这波P2P暴雷潮的特点。团贷网暴雷之前的3月23日,成立于2009年、有行业“鼻祖”之称的P2P行业头部平台红岭创投宣告清盘,留下184亿的“窟窿”待填。
一个自然而然的疑问是,一波又一波的P2P平台倒下,然而,人们在习惯性思维下期待的行业“大破大立”,为何仍然遥遥无期?事实上,2018年的“P2P爆雷潮”过后,现存的P2P平台仍然超过一千家,且不说类似红岭创投这样的头部平台何去何从,只是综合实力不佳的大部分平台,就足以让人担心行业的风控现状。
2019年2月中国P2P网贷行业成交量累计值达到8.23万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P2P网贷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中国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1060.16亿元,环比下降4.88%,同比下降52.84%。累计方面,2018年1-12月底,中国P2P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为8.03万亿元,突破了八万亿大关。进入2019年1月底,2019年1月底中国P2P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为8.13万亿元。截止至2019年2月2019年2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954.63亿元,环比下降7.95%,同比下降43.52%。累计方面,2019年1-2月中国P2P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为8.23万亿元。
2018-2019年2月中国P2P网贷行业成交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P2P行业缺失硬核监管机制
P2P行业的风控缺失背后,真正缺失的是“硬核”的监管机制,其中特别是依托大数据的风控科技的升级。
P2P行业的问题,监管滞后是主因。如果只是一家P2P平台暴雷,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个案,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P2P闹剧,说明这个行业整体上的风险敞口虽然明显巨大,但监管的滞后性,没有明显改观。
加强监管的科技升级是发展关键
不过,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监管机构,在创新监管思路、升级科技手段的升级上,已经走在行业的前沿。比如,对这次团贷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温州的经验就值得注意——今年1月,温州市龙湾区公安分局对“鼎信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进行了立案侦查,而据悉,公安部门对这起案件的及早介入,得益于温州市金融办从“金融大脑”发现的预警信息线索。
我国各地的地方金融办,在及早发现和处置P2P平台风险上处于重要的位置,也因此,这类金融监管者能否转变思维、加强监管的科技升级,实际上是很关键的。仍以温州为例,其“金融大脑”的核心是支付宝“风险大脑”提供的监管科技能力,该系统自去年10月上线测试以来,温州市金融办已经借此发现206起疑似高危涉众风险企业,其中就包含大量P2P平台。
科技手段能够在金融风险防控上奏效,除了地方金融办处在监管一线的位置,还与金融平台的发展特点有关。近几年,包括P2P在内的金融业态不断丰富,金融机构数量井喷,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快速演变,风险爆发频率高、传播快、涉众广、形式多样等特点也随之而来,这对金融监管部门依靠人力和经验的传统监管模式是挑战,但与依托大数据的科技风控,恰恰是匹配的。
金融科技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套基于类似“风险大脑”的成熟的科技风控方案,不仅可以识别P2P,往往对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与识别也同样奏效。同时,一套全国性的、普适性和普及度都较高的科技风控方案,对于涉及超范围经营、跨地域经营的高风险金融行为,也可以在协同效应最大化的意义上,成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抓手。
虽然目前被关注较少,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长期来看,科技手段之于金融监管升级的意义还在于,其对金融监管的介入越深,对人的依赖性越小,在解放监管精力、减少无效监管的同时,人为有意干预造成的监管障碍也会越少。换言之,科技风控不仅在升级监管的手段,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的监管机制,并且在这一意义上同步提高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信力。
之于当下的P2P行业而言,目前P2P平台的数量仍然是数以千计的,在监管趋严和市场整合的内在需求下,小平台暴雷、中平台清盘、大平台转型势必成为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而依托科技风控的监管升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倒逼行业的良性整合,在行业进入成熟期之后,也将成为行业发展更加有力的一只推手。
5. 大数据面临哪些安全与隐私问题
(一)大数据遭受异常流量攻击
大数据所存储的数据非常巨大,往往采用分布式的方式进行存储,而正是由于这种存储方式,存储的路径视图相对清晰,而数据量过大,导致数据保护,相对简单,黑客较为轻易利用相关漏洞,实施不法操作,造成安全问题。由于大数据环境下终端用户非常多,且受众类型较多,对客户身份的认证环节需要耗费大量处理能力。由于APT攻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攻击时间长,一旦攻击成功,大数据分析平台输出的最终数据均会被获取,容易造成的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
(二)大数据信息泄露风险
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泄露风险在对大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和信息挖掘的时候,要注重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问题,在不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的前提下进行数据挖掘。需要考虑的是在分布计算的信息传输和数据交换时保证各个存储点内的用户隐私数据不被非法泄露和使用是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同时,当前的大数据数据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应用过程中动态增加的,但是,传统的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大多是针对静态数据的,所以,如何有效地应对大数据动态数据属性和表现形式的数据隐私保护也是要注重的安全问题。最后,大数据的数据远比传统数据复杂,现有的敏感数据的隐私保护是否能够满足大数据复杂的数据信息也是应该考虑的安全问题。
(三)大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数据生命周期安全问题。伴随着大数据传输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传输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大数据传输环节,除了存在泄漏、篡改等风险外,还可能被数据流攻击者利用,数据在传播中可能出现逐步失真等。又如,大数据传输处理环节,除数据非授权使用和被破坏的风险外,由于大数据传输的异构、多源、关联等特点,即使多个数据集各自脱敏处理,数据集仍然存在因关联分析而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
基础设施安全问题。作为大数据传输汇集的主要载体和基础设施,云计算为大数据传输提供了存储场所、访问通道、虚拟化的数据处理空间。因此,云平台中存储数据的安全问题也成为阻碍大数据传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在现有隐私保护法规不健全、隐私保护技术不完善的条件下,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泄露失去管控,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掌握着用户的社会关系,监控系统记录着人们的聊天、上网、出行记录,网上支付、购物网站记录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但在大数据传输时代,人们面临的威胁不仅限于个人隐私泄露,还在于基于大数据传输对人的状态和行为的预测。近年来,国内多省社保系统个人信息泄露、12306账号信息泄露等大数据传输安全事件表明,大数据传输未被妥善处理会对用户隐私造成极大的侵害。因此,在大数据传输环境下,如何管理好数据,在保证数据使用效益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是大数据传输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四)大数据的存储管理风险
大数据的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是传统数据不能比拟的,在大数据的存储平台上,数据量是非线性甚至是指数级的速度增长的,各种类型和各种结构的数据进行数据存储,势必会引发多种应用进程的并发且频繁无序的运行,极易造成数据存储错位和数据管理混乱,为大数据存储和后期的处理带来安全隐患。当前的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能否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数据的数据存储需求,还有待考验。不过,如果数据管理系统没有相应的安全机制升级,出现问题后则为时已晚。
6. 征信大数据乱了怎么养有这几种办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管是人行征信还是民间征信,都在不断的提升数据存储能力,升级数据分析挖掘、处理速度等能力,从而形成了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不良行为都将被记录下来。不少用户因为频繁的申贷导致征信大数据乱了,那应该怎么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