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数据 > 大数据公共文化

大数据公共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25 20:04:06

大数据视域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

大数据视域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

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公共文化环境都面临着被信息技术彻底颠覆和改变的局面。群众正在将大量信息时代的生活习惯移植到文化活动中来,其文化需求也呈现出一系列改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由被动接受向精细化、个性化改变;二是公共文化活动需求,由分散型、无界限向部落型、闭环式改变;三是公共文化参与需求,由实体交流向虚实互动改变。作为与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接触最紧密、变化最及时、产品最多样的文化馆,依照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这些需求变化,这就迫使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在需求为王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可以将精细的统计、层级的划分、个性的需求等指标,直接服务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研发与推送,“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方式、手段、模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增值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在此背景下,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信息技术,将为数字文化馆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助力。

对数字文化馆而言,其平台与资源建设具有互通互动的特性,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开发相应平台应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数字文化馆建设应确立“以互联网络为核心,以移动终端为重点,以实体体验为切入,以整合贯通为手段”的多向立体交互式建设模式,搭建起符合文化馆自身发展需求、满足群众文化享受的数字艺术大厦。

以馆办网站为核心,文化资源一网打尽。文化资源数字化包括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基于标准化技术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二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资源素材化。今后文化馆的网站首先是真实、全面、及时地发布本地的文化新闻资讯,建立起包含活动、事件、项目、品牌、人物、作品等在内的一套地方文化记忆存储资源库。其次是针对性推出文化服务及产品。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汇总,开发针对性的服务块面和亩滚历内容。再次是互动板块增加点评功能。既可以增强观众和作者的交流,还能够及时督促场馆等信息的更新与修正。

以移动终端为重点,特色应用个性研发。如果文化馆网站是数字文化馆标准配置的话,那么针对移动终端的特色应用开发,则应成为数字文化馆的个性化配置,这既是网站向移动用户的一种服务延伸,也是凸显文化馆特色产品的便捷途径。搜索平台的大数据显示,当前用户更倾向于利用手机搜索各类文化优惠信息,购买优惠门票、赢取免费参与资格等新鲜的文化体验,微博转发、微信分享也成为用户体验的首选传播渠道。在着力应用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发布功能外,还可重点研发适用于特色应用开发的专业艺术项目。

以实体体验为切入,可视可触全景互动。目前,较为实际可操作的是数字体验厅的建设。它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首先,依托文化馆网站后台作为资迅搜源库,为体验厅源源不断地传输最新的服务内容。其次,依托多款数字应用模块,分门别类地体验文化馆的各类艺术产品和服务。第三,在体验厅内通过数字手段全景式展现本土特色文化场景,为用户营造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备扒第四,将电视屏、电脑屏、平板屏、手机屏四屏联网,内容互通互动,播放展示内容可缩放、可点播、可触摸、可移动、可下载,营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新境界。

以整合贯通为手段,精准推送服务到家。由于文化馆现有馆舍、场地等限制,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对象十分有限,这就需要借助数字手段,让群众将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带回家,使得文化产品及服务实现最大化。一是打通馆内各数字平台的后台,让资源互通互动;二是游戏化串联各艺术板块,改善现有刻板枯燥的教育感受;三是充分利用用户个人信息资源,将登录数字平台的注册用户精细化归类存档,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相应活动精准推送至用户手中,还可以研发推出定制化产品及服务。

㈡ 乘云入网,畅享文艺时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等重点任务。

今起,本版开设栏目“解码·文化数字化”,从更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更便利的公共文化供给、更丰富的数字文化体验等方面,探寻文化数字化建设路径。

——编者

在线上看文艺视频、文化慕课,通过公共文旅云预订场馆、看旅游直播……最近,记者探访多地,文化数字化发展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开放、高品质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人“打卡”

最近,《“艺”犹未尽——让你秒懂的艺术》系列短视频激发了江苏省张家港市民钱嘉璐的文艺梦——看过视频,她不仅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音乐作品,还重新练起了童年学过的二胡。“听说市文化馆推出了小程序‘一城繁花’,上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文艺视频,我抱着好奇的心态点进去看了看,一看就被吸引住了。”钱嘉璐说。

“一城繁花”小程序是张家港市文化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的创新举措,为市民提供全开放、高品质的线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吸引不少年轻人“打卡”。

“文化馆青年文艺骨干将文艺作品赏析、时下流行热点与文艺小课堂相结合,推出了系列短视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张家港市文化馆馆长张璇说,“大家纷旁拿纷留言‘催更’,我们压力大、动力更足!”

张璇介绍:“在充分了解年轻人的需求后,目前‘一城繁花’还开设了《梅兰竹菊——中国古典舞之美》《笛韵飞扬——民族吹管乐器技巧与赏析》等系列文艺普及课,这类课程既有专业知亮孝识的讲解和示范演练,又有优秀作品的片段欣赏,凝练简洁,便于青年人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和学习。”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说:“张家港市文化馆把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课程搬到了互联网,其内容精粹、单元短小、表现形式丰富,符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使用习惯和审美需求,使大家能够快捷、高效地学到文化艺术知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还有效解决了文化馆站文艺辅导人员有限敬启稿、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全面兼顾各种深度艺术门类培训的问题。”

供需对接,提升文化获得感

揉面、捏形,双手快速搓出燕子圆鼓鼓的头部,一刀切出燕子的“剪刀尾”……跟随威海公共文旅云公众号上的“群文云课堂”,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居民陈秀华终于学会了花饽饽制作技艺,“每天跟老师学着做面食,日子十分充实。”陈秀华说。

2020年,威海公共文旅云整合市级、区市、镇街以及部分村(社区)公共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数字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电脑端、移动端等渠道,面向市民和游客提供一站式信息资讯、文化活动、场馆预订、文化课堂等网上服务。

“用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公共文旅云上,全市文旅资源一目了然,可谓一‘云’在手,威海畅游。”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许宏妮说。

疫情防控期间,威海公共文旅云推出了系列线上服务: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发挥数字文化馆的技术优势,推出400余门“文化慕课”;威海市图书馆增开两个数字资源库,“畅想之星电子书”“博看电子期刊数据库”资源向读者免费开放;威海市博物馆利用虚拟博物馆推出特色藏品赏析、基本陈列、历届临时展览等内容;威海市美术馆公众号推出艺术家作品展、名画赏析;“文旅威海”平台推出“导游带您云游威海”直播活动,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美景。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如何可视化、数字化呈现?文旅云的数读威海系统引人注目——文化馆各类公益培训参与人次、图书馆实时借还书情况、平台用户分析、订单分析……这些数据实时转化为信息可视化图表,从“动态监测”“信息查询”“数据分析”3个层面进行可视化展示,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提供重要参考,提高了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水平。

“借助平台数据,我们更容易发现工作的亮点与不足。通过平台活动报名人次、视频观看浏览量等数据分析,文化馆与当地群众形成了正向反馈、相互促进的良好沟通机制。根据广大市民的需求,目前已经开设了古诗词鉴赏、八段锦、古琴等特色课程。同时,逐步做到了资源点单化、品质丰富化,将‘政府配菜’与‘群众点菜’充分结合。”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荆国胜介绍。

整合资源,推动全民艺术普及

展播各地特色“村晚”节目、分享“村晚”台前幕后故事、推介乡村美景好物……今年初,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演,31场、56小时的“村晚”接力云展播“圈粉”众多。

来自山西省大同市的韩新川从没去过海边,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渔村的“村晚”一下子吸引了他。韩新川说:“渔村年味别具特色,明年我想去海边过个年!”

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是国家公共文化云的重要活动品牌。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介绍,国家公共文化云先后推出“村晚”、大家唱、广场舞、“乡村网红”、“百姓大舞台”五大全国性品牌活动。两年来,“村晚”从区域“小欢喜”升级为全国“大联欢”,总浏览量达1.4亿人次。“乡村网红”培育计划活动直播观看超过1000万次。

白雪华说,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联合各省份围绕艺术活动、艺术知识、艺术欣赏、艺术技能等,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建设,汇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艺作品、艺术普及课程、艺术普及电子图书、艺术普及师资库、文化馆(站)行业信息等数字资源。资源成果类型包括微纪录片、短视频、音频、慕课、动画等。重点支持各省份围绕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主题,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原创性数字文化资源。鼓励各省份对存量资源进行优化加工,使其更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方式,符合当前群众文化消费习惯,提升服务效能。

群众所需,服务所向。白雪华说,“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云将建设以“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等六大功能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水平。

㈢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21年招生章程

第一条为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和教育部关于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的规定,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招生工作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二章办学性质、层次及主管部门

第三条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国有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制三年,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学院代码(部标):12941,始建于1960年。

第四条主管部门:江西省财政厅。

第三章收费标准

返配第五条经江西省财政厅、教育厅、物价局批准,学院新生收费标准为:学费5000元/每学年,住宿费450—1000元/每学年。

第四章招生专业及录取规则

第六条2021年招生专业: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审计、会计信息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建筑经济信息化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金融科技应用、财富管理、证券实务、保险实务、金融服务与管理、财税漏轮指大数据应用、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现代物流管理、智能物流技术、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体能训练、关务与外贸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心理咨询、法律事务、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统计与大数据分析、统计与会计核算、商务英语、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动漫制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

第七条考生进档后,按专业志愿优先,依据分数,择优录取的原则录取。对无法满足专业志愿的考生,如服从专业调剂的,则由学校调剂到未录满的专业桐纯;对不服从专业调剂的,作退档处理。

第八条所有专业外语语种不限,招生男女比例不限。

第九条符合加分条件投档的考生,按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之规定执行。

第十条对考生身体健康要求,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关规定。

第五章入学与注册

第十一条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十二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将在三个月内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视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发现有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

第六章资助政策

第十三条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第七章毕业生颁发文凭

第十四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颁发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毕业证书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编号、网上注册。

第八章就业情况

第十五条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彻到招生、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办学全过程。学院还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被教育部授予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第九章学院地址及联系方式

第十六条学校坐落在举世闻名的庐山北麓,中国魅力城市——江西省九江市。

通讯地址:江西省九江市青年路96号邮编:332000

招就处电话:0792-8183118、8117429、8183228 传真:0792-8139733

招生咨询热线:0792-8183218、8183219、8183220、8183221、8183222

E-mail:[email protected]

学院网址: http://www.jxvc.jx.cn/

第十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章程若有与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最新政策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政策为准。

第十八条本章程由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2021年4月20日

㈣ 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推动传统旅游产业升级!

数字文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产业

提到数字文旅最先想到的就是用各种数字多媒体技术打造的文旅项目。其实,数字文旅的时代早就已经到来了,数字文旅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旅游发展的产业动能,连接供给和需求,为业态赋能;培育和扩大新消费市场,实现产品增值;驱动产品和业态创新,重构产业格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曾表示,数字文旅是当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所有现象总和。

数字文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产业形态,数字文旅的特征包括:

更广泛的分享。 用数字技术将大量文物、艺术作品、文旅资源数字化,借助网络平台,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搜索、了解、观看相关文物和资源,一些珍贵的文物可以借助这种形式为更广大的民众所了解和认知。

更高效的交互。 借由更加高速的信息传输和网络平台,让文旅产品交易、供求信息对接、内容分享更加快速高效。借助云计算等技术,有利于供给方更了解需求方,双方的交易效率更高。

更有质感的体验。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能让游客在购买前、旅游中都可以获得更有品质的体验,如云旅游、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游乐项目等。

更便捷的信息。 通过互联网、APP、微信、小程序等多种信息渠道,游客可以获取关于目的地的全方位信息,旅游出行更加便捷。

从广义上说,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旅行业 ‘吃住行游购娱’ 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被定义为数字文旅;从具巧信纤体上说,数字文旅就是把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媒体与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应用到文旅行业。

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 主要是以高度智能化为特征的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包括智慧酒店、智能客房、景区无人商店、无人停车场等,以无接触服务为特征,也包括酒店的入住自助办理、景区的扫码入园等智能服务。

VR、AR沉浸式场景: 如融合应用AR、VR等新技术,沉浸式游玩景区,游客只需通过手机,扫一扫获取语音讲解、视频介绍、购物链接等,即可了解景区路线、景点信息、商品详情,实现“导游,导览,导航,导购”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应用。

1、助力新基建。 以5G 为引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安全领域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也在不断巩固、加强文旅行业基础数字化底座能力。

2、提升行业管理。 随着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丰富,多地旅游管理机构建设以孝仿“一码游”、“一机游”为代表的全域旅游服务平台,并将5G慢直播、5G+AI 游记等游客服务统一纳入其中,帮助游客便捷获取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时“一码游”平台还提供旅游资源云仓功能,帮助旅游产品和供应商整合渠道、货源、流量和营销资源,打造更新更全的旅游产品。

3、提升智慧服务。 在智慧服务方面,5G 慢直播已经成为公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美丽风景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游客可以根据这些画面了解景区的情况,选择旅游的地点和参观的景点,然后按图索骥,去领略现实中的美景。另一方面,即便不能去往现场,或者不能按时到达现场,也可以通过这种科技手段在网上欣赏景区的美景,减少遗憾。

4、加强智慧营销。 5G 视频彩铃也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工具。5G 视频彩铃在通话振铃期间向主叫用户呈现的高清音视频融合放音服务,以声音+ 视频宣传+ 短信链接的方式助力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推广。

5、满足文化消费的新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文化活动搬上“云端”,云演出、云坦兆直播、云录制、云展览等新兴文化活动走进大众

6、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G 数字新基建协助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搭建内容丰富、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文化云、网站、智能终端、手机APP 等载体,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好的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㈤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哪些提法令人关注

1.
一是建构国家文化专网与互联网在推进体系覆盖中的协同,形成专网流转核心数据,互联网提供数据服务的高效对接;

2.
二是建构数字化基础设嫌毁激施建设与优质文化内容资源建设间的协同,充分发挥内容数据在传播中的边际效应;

3.
三是建构品牌数字文化产品服务与现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渠道间的协同,形成优质内容数字化传播和公众需求大数据采集间的双余雹向互动和迭代优化;

4.四是建构政府芹袜主导与多主体多形式广泛合作间的参与模式协同,从而实现以大数据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化覆盖为基础

㈥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新华社8月16日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具体来看,《规划》强调,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规划》明确提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国家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文化工程专项,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在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上,《规划》提出,要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统一设计、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文化资源存量和增量的数字化,以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为目标聚集文化数字资源,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基于文化大数据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此外,《规划》提出,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对于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规划》强调,要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
有关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规划》要求,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激发基层改革创新动力。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办法,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体系。
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层面,《规划》明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强调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要打造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㈦ 文化云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

文化云通过整合零散孤立的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
对于市民:它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市民“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评论”,“我要互动”四大需求,市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享受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对于政府:通过后台大数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统计分析,为管理部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帮助文化单位快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一站式管理与服务;并实现公共文化供需精准匹配,促进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㈧ 标题大学生如何对待大数据伦理问题

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大数据具有的强大张力,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革命性改变。但在大数据热中也需要冷思考,特别是正确认识和应对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以更好地趋利避害。
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隐私泄露问题。大数据技术具有随时随地保真性记录、永久性保存、还原性画像等强大功能。个人的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观念、情感与社交关系等隐私信息,都可能被记录、保存、呈现。在现代社会,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暴露在智能设备面前,时时刻刻在产生数据并被记录。如果任由网络平台运营商收集、存储、兜售用户数据,个人隐私将无从谈起。二是信息安全问题。个人所产生的数据包括主动产生的数据和被动留下的数据,其删除权、存储权、使用权、知情权等本属于个人可以自主的权利,但在很多情况下难以保障安全。一些信息技术本身就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导致数据泄露、伪造、失真等问题,影响信息安全。此外,大数据使用的失范与误导,如大数据使用的权责问题、相关信息产品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及高科技犯罪活动等,也是信息安全问题衍生的伦理问题。三是数据鸿沟问题。一部分人能够较好占有并利用大数据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占有和利用大数据资源,造成数据鸿沟。数据鸿沟会产生信息红利分配不公问题,加剧群体差异和社会矛盾。
学术界普遍认为,应针对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确立相应的伦理原则。一是无害性原则,即大数据技术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二是权责统一原则,即谁搜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三是尊重自主原则,即数据的存储、删除、使用、知情等权利应充分赋予数据产生者。现实生活中,除了遵循这些伦理原则,还应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大数据异化引起的伦理风险。
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控制。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就是推动技术进步。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从根本上看要靠技术事前保护。应鼓励以技术进步消除大数据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安全管理水平。例如,对个人身份信息、敏感信息等采取数据加密升级和认证保护技术;将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纳入技术开发程序,作为技术原则和标准。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大数据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大数据技术发展目标以及大数据核心技术突破等内容。同时,逐步完善数据信息分类保护的法律规范,明确数据挖掘、存储、传输、发布以及二次利用等环节的权责关系,特别是强化个人隐私保护。加强行业自律,注重对从业人员数据伦理准则和道德责任的教育培训,规范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标准、流程和方法。
培育开放共享理念。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隐私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如通过各种“晒”将自己的数据信息置于公共空间,一些方面的隐私意识逐渐淡化。这种淡化就是基于对大数据开放共享价值的认同。应适时调整传统隐私观念和隐私领域认知,培育开放共享的大数据时代精神,使人们的价值理念更契合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文化环境,实现更加有效的隐私保护。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素养,逐步消弭数据鸿沟。
供参考。

㈨ 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于深圳上线,该数据交易中心具有什么作用

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于深圳上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由中宣部牵头,中央有关部门配合,全国宣传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及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国家级项目“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已投入试运行,并由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运营。国家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中宣部牵头、六部委联合签署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

阅读全文

与大数据公共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in1064识别内存 浏览:537
会玩app怎么把好友推荐给其他人 浏览:251
怎么用word做公司章 浏览:68
正版球鞋在哪个app买 浏览:540
如何提高自己的网络排名 浏览:571
怎么看凯立德导航版本 浏览:871
更新手机依赖文件失败 浏览:327
数据ltc是什么意思 浏览:568
顺序表存储数据结构有哪些特点 浏览:891
苹果手机在微信怎么搜索文件 浏览:375
数据库服务怎么重启 浏览:841
苹果6s通话声音太小 浏览:517
什么是数据分析法 浏览:659
多页双面文件按顺序复印如何操作 浏览:772
diskgen硬盘工具 浏览:642
后端编程哪个好 浏览:540
编程哪个软件最简单 浏览:591
山西运城疫苗用哪个app预约 浏览:413
有线网络电视机顶盒如何看直播 浏览:909
linux挂载硬盘home 浏览:9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