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数据之巅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数据之巅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数据,一个近年来的流行词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开始深入人心,又随着互联网对各类行业各种关系的颠覆和变革开始广泛普及。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大数据无比推崇的时候,其实只是跟着趋势而已。这时候,如果能跳出来,看看这种趋势的源头和足迹,或许更容易找出一些能够指导未来的价值。在如今这个数据浪潮之中,《数据之巅》就提供了这么一个别样的视角。
要了解大数据,先得认清数据;要认清数据,先得看清数据的作用和价值。这方面,建国不过二百余年但已然是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是最好的标本。都说美国的文明是建立在印刷术的基础上,这其实就是数据文化的基础——信息可以通过便捷的纸张与文字组合,实现一种虚拟化和抽象化,而这种抽象化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信任。这是最早为数据创造价值准备的基础。在此之上,美国建国的先贤们考虑到了权力的分配、社会的发展等各项因素,建立了民主、共和相互制约的执政体系。事实上,所有的美好都是限制之后的产物,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人类的三大追求之间就是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该怎么进行有效的制约?如何让大家都能接纳?这时候,最能代表客观现实的数据就出现了。
《数据之巅》的第一部分就是这样展开的,从各种历史事件中数据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数据的态度、反应、应用方式,勾勒出了数据文化的成长和成熟。解决权力分配的问题、决定改变历史的战争、制定从战略到战术的安排、考虑政治的计算以及商业层面上的利用;从搜集、统计、筛选、量化、抽样的方式方法演变到了解、安排、预测、准备、发掘、规范的效果体现,经历的历史似乎并不长,但造就的变革尤其精彩。数据其实一直都在,只在于人们是否需要它、重视它、愿意聆听它的意见……而人们往往也都在遇到了问题难以决断的时候才会想到数据这个伙伴,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一部分的结尾中日本崛起的思考——二战后空前繁荣的美国工业因为遇上了供不应求的状态,自然走上了粗放型路径,冷落了相应的数据应用,而战败的日本正因为深陷困境,在快速汲取先进知识的同时也迅速接纳了数据文化,通过数据抽样的方式快速提升了质量……日本的崛起可以看作穷则思变的例子,但变革中数据的作用尤其明显。数据的优化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书中更有很多案例,但要参透这一点,先得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才行,这可以算作是数据文化的入门吧!
可以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是越用越少的,但看似虚拟的数据却越用越多。所谓大数据时代,背景正是高度发展科技能让更多的数据得以留存,这种留存和挖掘完全由机器实施,由此得到的结果也是叹为观止的。如果说科技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超乎我们的想象,那总有一些规律或者原则可以抓住——比如数据。书中第二部分的大数据崛起便将重点放到了当下,由此展望未来的可能性。诚然,大数据是被技术发展所推动的,但更是被重视数据的人们所推动的。
技术降低了数据获取、积累的成本,增加了计算的可能和利用的空间,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深层次需要在意的则是数据的开放,只有数据开放才有多元的整合,这需要由人来推动,而推动者必须有多元认知的思维方式、开放的心态——这是数据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之前我们认为智慧是属于人的,那么未来这个词将更多的形容一些别的体系,比如“智慧城市”。其实人的'智慧依靠的是学习、理解和经验,那么机器的学习靠的就是数据,还有那些我们为其规划的应用方式和我们的需要。如何确定我们的规划和需求?靠数据,更得靠能够深入人心的数据文化!
正如作者提到中国社会要将“大数据”这个科技符号转变为文化符号,因为只有文化才能真正驱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科技只是手段而已。只有建立了数据文化,愿意尊重数据、善于整合数据、敢于发掘数据中的异动……才能正真利用好大数据。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这种文化将是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更是最好的参考。从《数据之巅》中,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隐约的轨迹,通向未知的远方却一直步步为营,这便是数据,来自于人而胜于人。
歌德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在徐子沛先生新作《数据之巅》的精彩演绎下,关于数据文化如何形成、数据治国理念如何深入人心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令我们再次饱览古今中外因数据成就的神奇瞬间,领略统计文史的山风水韵和数据文化的悠远回音。康德说,数字是重要的透视方式。此言不虚。
子沛先生一如既往把中国作为本书的重心和出发点。从中国历史上的吉光片羽到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从中国数据可视化先驱人物陈正祥的执着努力到民族复兴能否量化的中国话题,这些元素无疑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和温暖。遗憾的是,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这样的“统计事件”不仅凤毛麟角,亦未能带动整个民族和社会形成用数据说话、以数据治事的风尚。即使今天,我们依然面对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统计数据虽然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数据使用上,特别是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的手段、意识、水平和能力方面,我们与美国、欧洲,甚至同处亚洲的日本,仍有不小差距。作为统计人,在享受本书呈现的统计和数据文化盛宴时,无疑更平添了一份独有的清醒与忧思。
中国需要进一步营造数据文化氛围。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善用数据”的历史。说数据成就了共和政治、数据终结了南方的奴隶制度,尚属见仁见智。“布兰代斯诉讼方法”及后来的汉德公式,公共预算制度的普及,统计学理论方法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美国政府的推行等,实实在在证明了数据在保障公平正义、促进进步发展、增进自由和理性方面的决定性支撑作用,体现了数据治国的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科学与理性,需要建树“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数据文化”,需要进一步营造善用数据的社会氛围,使注重数据、使用数据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
中国统计人要做大数据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在统计的“纯真年代”,政府统计是权威一般的存在,是统计生产的当然主导者。大数据时代,海量的网络化电子化信息使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发布主体,政府统计包打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宣示主权”,但我相信大多数统计人凭着专业精神、职业尊严,将不屑于采取这么“简单而直率”的方法,而更愿意像一名“骑士”一样为荣誉而战。作为统计数据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使用者,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大数据的意义、价值和力量。“用大数据打造统计基础数据‘第二轨’”,深刻阐明了国家统计局应用大数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思维。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与17家企业签订利用大数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贸易统计、价格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农业统计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我们不仅要直接应用大数据,还要在推动数据开放和共享、建立和统一相关应用标准,实施国家大数据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中国统计人还要成为数据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在宣传统计工作、弘扬数据文化方面,统计人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便利。家喻户晓的GDP、CPI、PPI、PMI等统计拳头产品,大型的经济普查、人口普查、一套表联网直报等重要统计事件,为宣传统计、传播数据文化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也有理由做得更好。中国统计也要创建类似美国普查局的LEHD—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的纵向动态系统,当超级飓风“桑迪”来袭,该系统大显神通,成功帮助纽约市政府组织救灾,并迅速对灾害影响作出准确评估。这样的统计“明星”产品,能够使人们更加信赖数据、依靠数据,推动数据融入政府管理、商业运营和社会治理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文化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精心打造了统计网站、中国统计开放日、统计微讯微信等一系列新的统计宣传平台,政府统计的形象和公信力不断提升。今后更要以启沃公众数据意识为己任,以记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为使命,从更大的视野,以更宏大的叙事,讲述中国的统计故事,书写中国的统计历史,把数据文化理念播撒得更广、更深、更远。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有力量的地方,数字这位女主人就会生成,她更有力量。数据不仅代表“真正的事实”,还蕴藏着事物的发展规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正逐渐成为决定和影响各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不仅要做数据大国,更要成为数据强国。
我们这代统计人注定无法甘于淡泊和平凡,唯有顺应时代要求,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放的姿态、更高超的技术积极拥抱大数据,广泛应用大数据,生产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统计产品,才能在智能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续写政府统计新的辉煌。
最近我读了涂子沛先生的《数据之巅》这本书,我深深的被作者的思考的深度和数据的力量所震撼。全书从数据角度出发,以美国政府历史以来“依数治国”的成功经验来阐释数据带给社会带来的挑战与变革。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时代的变革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要想在数据浪潮当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我们在精确的掌握数据之后,通过数据的创新来创造未来。
精确的掌握数据,需要从认识数据开始。简而言之,数据就是体现客观事实的表象,是客观性与抽象性有机结合的产物,容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所有的美好都是在限制之后的,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限制,且又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客观现实,唯有那一张便捷的纸片上数据与文字的组合体,其实这就是数据文化的基础。数据创造价值准备的基础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刷术是西方国家文明的基础。
所谓的大数据时代就是在当下高度发展科技能让更多的数据得以保存。保存下来的数据是一种依据,更是一种工具。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呈现各种各样的规律性,数量庞大且规律复杂,很难让我们掌握,但是一旦转换成数据保存之后,从数据的角度去分析规律变化的轨迹,能够很容易掌握并加以运用。而我作为基层执法工作者,运用数据进行执法,以控制数据达到预期管理预期,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启发。
古代中国传统的执法者,是通过简单甚至带有粗暴的手段对执法对象进行强制管理,执法效果虽然容易操作,且直观,但是这是一种凌驾于规律之上,片面的追求短期效果的低级执法模式。进入新中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常态,这是数据文化的有力体现,是我党在大数据时代下,一项重大举措。
我认为,大数据时代下运用数据进行执法,是执法能力现代化的利器。我从事交通执法这个职业已经数载,经历过从无到有,又逐渐的从有变成无。这个前后并不矛盾,从前的“无”是法律不健全,无章可循,有章难循状态。只能够自身党性约束和对事物客观理解进行执法,甚至有的时候片面的依靠上级,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具有局限性,这难免会造成决策错误。
从无到有,是法律慢慢健全,法律的约束更加全面,但有的时候简单的照本宣科,眉毛胡子一把抓,也就成了教条主义。而从有到无,是一种利用客观的数据,以法律为准则,通过科学执法,将数据调整趋于合理。类似国家利用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用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将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引导至合理增长的区间。数据合理了,管理预期也就达到了。相对于我们有肉眼去观察,显得更为精确,且具很高的可信度。这样一来,对我们基层执法工作者带来的巨大的福利,我们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对工作进展情况不了解而心急火燎了。
在大数据时代变革的今天,客观、精确、理性和逻辑的“数据文化”理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利器。大数据时代下的执法行为更是离不开数据,只有充分的利用数据化管理、数据化创新,才能在当前数据浪潮当中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地实现新突破和新作为。
《数据之巅》读后感这是涂子沛先生关于大数据的第二本书,读了以后可以说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第一本书本身就写得很棒了,其主要是从美国现代社会应用大数据成功解决的许多问题入手,说出了大数据的实际用处。而这本书抽丝剥茧从历史上美国对于数据的发展带给我们启迪。
1、数据分权
何为民主,何为共和,如何防范多数人的暴政?基于这个问题美国给出了参议院代表的共和与众议院代表的民主,权利与义务统一,即投票与纳税都按所代表的的人口来。
这里就诞生了对精确人口掌控的需求。基于这一点,逐渐养成了按数据说话的传统。并逐渐将单一的人口数量统计扩展到宗教,种族,性别,年龄。
2、数据引领改革
之前是北美大陆种植烟草亟需黑奴,美国解放后烟草行业败落。后来棉花兴起,死灰复燃。北方工业化也需要劳动力。黑人自由就发疯的言论源于统计上的失误,错误稀释原因因基数不同。一项战役向大海进军完全依靠准确数据抢掠补给。谢尔曼格兰特。背后的原因:维护美国的统一,(解放黑奴后其的生计太难),动员黑奴使其转败为胜。
3、数据推动技术
用数据研究社会,普通人的历史。统计学将研究粒度缩小到一个个人。加菲尔德将普查上升到了专业部门。迅速上升的统计内容,不断增加的人口给数据处理提出了挑战。于是技术创新制表机诞生了(数据处理),依靠这个IBM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只租不卖设备及服务。
4、数据争取权益
量化提高质量。经济发展带来劳资冲突,政治,道德失范。这时候为了改善工人生活又依靠数据兴起了数据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又在美国水利方面大显身手,继而福特车的风波也加速了成本收益分析法传播同时依靠数据公开使得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并将人的价值考虑进来。
5、抽样
运用抽样的方法降低数据处理的工作量,省时省力。盖洛普引领的总统预测,乱世佳人的精准预测,准确定位。把数据引入电影工业。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领域,成就日本经济奇迹。
② 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这个不但要看行业的发展,还要看你自己的技术怎样,这几年大数据是非常火的,企业对内大数据开发人员的要容求也比较高,你不但要非常熟悉hadoop生态(HDFS,hive,hbase,spark等等),其次你的编程基础也要非常好,要会liunx,java、Scala或者python,熟悉常用的框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工作经验,学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据中国商委会统计,中国基础数据分析人才缺口达到一百五十万之巨,这是很大的一个人才缺口。大数据发展前景很不错,大数据人才比一般的软件开发人员平均薪资要高30%左右,并且在持续的增长。
③ 大整合大数据崛起,中国石材业如何差异化发展
作为一种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石材应用十分广泛,如室内外装饰设计、幕墙装饰、公共设施建设等。目前,常见的石材主要有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天然石材资源分布广,生产成本低,多是就地开采加工;人造石材具有颜色均匀、环保节能等优点,多用于建筑装饰。
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无序的市场竞争始终如影随形。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石材行业市场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2年底,石材价格出现崩盘,同时世界石材贸易衰退,大理石、花岗岩产量急剧下滑,我国石材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在新的时期,石材行业将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由于产能过剩,国内石材库存高企,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进行消纳。供过于求的拥挤状态,必然导致产品价格不断走低。
第二,产品价格深度调整。随着价格走低,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并购重组、淘汰倒闭等现象出现,迫使石材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调整升级。
第三,传统渠道遭受挑战。行业整合加快后,必然会引起渠道变革。同时,大家居时代来临,传统渠道将进一步受到挑战,需尽快实现电商模式与经销商运营模式的深度结合。
第四,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在环保压力加大背景下,石材行业掀起了一场产业转移,从传统的福建、山东向西北省份转移。
第五,品牌建设任重道远。我国石材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集中于加工或批发,缺乏技术、服务和品牌。进入转型升级期后,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发展,品牌建设迫在眉睫。
④ 哪些先决条件触发了大数据的崛起
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度繁荣。
触发大数据崛起的先决条件有以下几个,1、社会已经完全进入网络话,信息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完成了网络化基础的转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更多的人类思想上的内容被数据化和信息化。
2、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分发,数据展示等数据全链路技术领域的突破,云技术的快速应用,使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应用等业务成本快速降低,效率快速提升,服务更加可靠。技术平台的快速发展和稳定,为大数据业务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的时间被严重的碎片化和挤占,互联网厂商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厂商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和精准性,因此竞争导致各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的行为数据、热点数据等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用户数据的分析,找到核心需求点与趋势,为用户提供更加好的服务,促进服务升级,建立核心优势和竞争力。
⑤ 大数据时代的后发优势
大数据时代的后发优势
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对过去经验的记录和整理,而数据,正是这种记录的载体,因此数据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知识的来源。如果说传统的数据是人类部分知识的来源,那随着人类记录范围的不断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将逐渐成为人类全部知识的来源。
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这种记录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记录。1869 年,当美国总统加菲尔德在对美国的人口普查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之时,他就发现,数据当中不仅蕴藏着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书写方式:
直到现在,历史学家还是以一种总体的形式来研究一个国家,他们只能给我们讲述帝王将相以及战争的历史,但关于人民本身我们庞大社会中每个生命的成长、各种力量、细节及其规律,历史学家说不出太多的东西而普查把我们的观察放大到民房、家庭、工厂、煤矿、田野、监狱、医院等集中展示人性之强大及脆弱的所有地方,这让新的历史记录成为可能。
今天回头看,此话非常具有前瞻性。随着人类跃进到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是新知识的来源,还是记录历史最重要、最可靠、最好的方式。从今以后,人类所有的历史记录,无论是数字、文档、图片,还是音频和视频,都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数据就是静态的历史,历史就是动态的数据。历史的碎片,就是游离的数据;历史的迷雾,就是模糊的数据;历史的盲点,就是缺失的数据。用数据构建的历史,因为精确的细节而永远鲜活,数据越丰富,后世的历史学家也就越能经由数据更好地再现当时的社会。
除了发现知识、记录历史,本书认为,人类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通过数据训练机器,让机器获得智能,在不远的将来,无处不在的计算设备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这意味着我们在向智能型社会迈进,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由于精准的计算和预测,整个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像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轴承和齿轮一样,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将通过数据得到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这既是进步,又是挑战。回望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人类不断地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地表到地下,物理性的资源终有耗尽的一天,而大数据将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资源,在这片资源之上,再通过软件和算法,人类将建设一个智能型世界。
数据,正在成为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
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中国,作为正在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历史将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当年的美国用了几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全民信用制度,今天,因为掌握了客户的交易流水数据,阿里巴巴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决定是否发放一笔贷款。利用无处不在的充沛数据,中国的全民信用体系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来。又如,随着网络的普及,信用卡将数据化、虚拟化,实体信用卡将大幅减少甚至消失,这意味着我们的银行不用再像美国银行那样建设那么多的物理网点和自动存取款机了。再如,因为智能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未来的教育资源完全不会局限于钢筋水泥的学校,中国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可能得到快速的、大幅的缓解。此外,可穿戴式电脑设备、智能软件诊断系统、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出现,将缓解医疗资源、专业人才的紧缺。
种种机遇,可以概括为后发优势。
以银行的自动存取款机为例。从下表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拥有的自动存取款机在迅速增加。 2012 年,中国平均每 10 万成年人拥有的自动提款机数量为37.51 台,但和英、美、日、加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加拿大平均每 10 万成年人拥有的自动存取款机为 205 台、美国为 173 台、日本为 127 台。如果要在数据上缩小、拉平这个差距,中国肯定还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但由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普及,大部分金融交易都可以通过虚拟账户来完成。可以预见,未来的社会一定不需要那么多实体存取款机了,如果我们现在就能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就可以跨越建设这些存取款机的环节、省去相应的费用,这就是后发优势。
2001 年前后,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曾经提出,如果中国仅仅重视技术模仿,而忽视制度建设,后发优势就可能转化为后发劣势,但我认为,我们当下拥有的后发优势并不属于这个范畴。现在出现的后发优势,是因为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大步迈进信息文明,因为大数据的冲击、智能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来解决一些老问题,这些方法用的不是钢筋和水泥,而是软件和数据!
但要在全球竞争中把握住这种后发优势,并不容易。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国民素质和文化的竞争。没有一个健康、理性、与时俱进的文化,一个国家就难以变得强大,本书的努力,就是试图在中国,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将大数据这个高端精英的话题变成一个大众话题,使数据文化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融入中国人的意识和血液。
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技术浪潮,世界各国的政府(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应其实都很迟钝。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是在拉动社会的进步。如前文所述,如今社会的各种配套设施、管制规定已经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能量要全部释放,社会就必须重建自己的基础设施和管制体系。回头再看美国的镀金时代和进步时代,正是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美国适时地抓住了机会,不仅成功化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还实现了大国崛起。如今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又在向我们靠近,在这个转折点上,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战略选择都特别重要,其中最大的责任和挑战,莫过于政府。
但任何一个国家的建设和进步,又不能全盘系于政府。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没有真正的公民,国家的进步就会缺乏长期的动力,其进步就只能依靠外部的刺激和外力的拖动,结果就是:跟在发达国家背后亦步亦趋。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替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和教训。公民,无数的公民,才是推动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源动力。对于中国社会的决策者而言,关键是要意识到,新技术的能量将打破权力的平衡,在传统的界限之外,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可调用的资源,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去整合、调用这些资源。
改变,并不一定代表进步,但进步,一定需要改变。我们期待中国更多的进步和改变。这系于政府,系于中国大众,更系于中国的文化革新。
数据,自古就有,人口普查、农业统计、军事战争、政治计算数据虽小,却有助于治国安邦。美国之所以繁荣鼎盛,数据文化根基牢不可破概是主因之一。
信息爆炸、互联互通、智慧城市时代,大数据,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政府施政、企业掘金,大众要公平与正义,大数据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在《数据之巅》这本书中,从小数据时代到大数据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大数据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数据科学、智慧文化的全景图。全书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 大数据时代的后发优势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⑥ 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逻辑
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逻辑
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一种透过数理模式来分析企业内储存的大量资料,以找出不同的客户或市场划分,分析出消费者喜好和行为的方法。根据科技研究公司IDC的 估测,全球数据的规模如今每两年就会增长一倍。随之而来的剧变体现为4个V的变化。第一,数据体量(Volume)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 二,数据类型(Variety)繁多,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都成为新的庞大数据源泉。第三,价值(Value)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 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有用的数据可能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Velocity)快,“1秒定律”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显然,“大数据”的崛起为商业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毋庸置疑,数据至上的思考方式早已为方方面面带来很高的回报。譬如:沃尔玛等超级零售商早已开始对销售额、定价以及经济学、人口统计 学和天气数据进行分析,藉此在特定的连锁店中选择合适的上架产品,并基于这些分析来判定商品减价的时机;UPS等货运公司也正在对卡车交货时间和交通模式 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对其运输路线进行微调。而一些社交型交友网站也经常会仔细查看其网站上列出的个人特征、回应和交流信息,用来改进其算法,为想要 约会的男女提供更好的配对……而如今的“海量数据”,更在规模和范围上带来转折: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 各个角落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它们因“数据”集结在一起,进而变成企业未来价值升级所需关注的新竞争领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曾把“大数据”的潜在影响力比喻成“显微镜式的一场数据测量革命”。 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研究报告称,数据指导下的管理活动正在企业界中蔓延开来,而且这 种管理活动正开始获得回报。“那些采用‘数据驱动型决策’模式的公司能将其生产力提高5%~6%,这种生产力的提高是很难用其他因素来解释的。”
据悉,仅仅在美国,就面临14万~19万具有数据分析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以及150万具有理解和决策能力(基于对海量数据的研究)的管理人员和分析人员的人才短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分析表明,为了充分利用海量数据的潜力,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必须克服以下的挑战:
1.使海量数据更容易获得和更具时效性。在制造业,对来自研发、设计和制造单元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以推动并行工程,可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2.利用数据和实验揭示可变性和提高绩效。随着企业以数字形式创建和存储的交易资料越来越多,它们可以收集更准确、更详尽的绩效信息,包括从产品库存到员工病假天数的各种信息。
3.对消费人群进行细分,量身定制服务。海量数据使企业能够创建分类更精细的细分市场,并量身定制恰当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利用自动化算法替代和支持人工决策。先进的分析算法可以大大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减小风险,并发掘出隐藏的、有价值的洞见。
5.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为了提高下一代产品的开发水平,以及创建具有创新性的售后服务,制造商正在充分利用从产品使用中获得的数据。而实时定位数据的出现,已经创造了从导航定位到个人跟踪的一系列基于位置的全新移动服务。
针对上述话题,本期封面将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数据时代,企业新的利润从哪里来?大数据时代新的商业思维模式为何?如何利用“大 数据”为社会化营销助力?传统企业(诸如企业招聘)如何借数据技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归宿都是同一个命题:大数据时代,究竟谁能赢, 如何赢?
数据已经坐到了驾驶员的位置上,它就在那里,有用且宝贵,甚至还很性感而时尚。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逻辑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⑦ 大数据的崛起,对互联网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
大数据的崛起,对互联网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
聚合数据汽车类接口一直是开发者调用的热门之选。我们也能从应用市场中发现从考驾照到汽车后市场,汽车类应用层出不穷。
对汽车应用的需求即体现在社会对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根据行业研究分析,受股市影响,汽车需求可能会暂缓,但是中国汽车保有量还处于100辆/千人左右的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在国家鼓励消费,国民人均收入保持平稳上升的同时,一二线城市升级换购需求进一步提升,三四线城市市场潜力逐步释放,继续促进未来的乘用车市场发展。同时受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的影响,互联网汽车行业蕴含了千亿级别的价值,这将催生企业对汽车类数据接口的强烈需求。
在碎片化的时代,车主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兴趣爱好、驾驶行为的不同都会导致需求的差异,企业想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市场中屹立不倒,唯有利用精准有效的数据分析,提供便利好用的汽车类应用,才能实现在互联网汽车行业持续盈利。但是只靠企业开发者开发和维护汽车数据接口,这将会造成很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浪费。
聚合数据作为国内领先的基础数据服务商,为开发者提供稳定全面的API服务和个性化的数据定制服务。汽车类接口是平台接口类型中非常优质的一类,覆盖了不同汽车数据方向,拥有违章代缴、全国违章查询、违章直连通道、全国加油站、实时油价、实时停车场数据等多达20种汽车相关数据,并持续更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的崛起,对互联网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⑧ 哲学如何认识大数据时代
哲学如何认识大数据时代
最近几年,数据问题进入哲学视野。对于哲学家们探索的数据本质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数据与大数据
技术进步,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以及云技术、分布式计算与存储等海量存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运算能力极速进步,使得数据概念被大数据概念取代。数据量增加速度之快,大致可以这样描述:最近两年生成的数据量,相当于此前一切时代人类所生产的数据量的总和。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大数据的特征,除了巨大、快速、多样多变之外,没有其他。因此,大数据本质上还是数据。
在大数据的上述特征中,其多样多变性值得特别关注。它表现为所生成数据格式的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各有多种不同的格式,取决于生成数据的技术与设备,却反映出数据生产的时代性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与条件,也反映出被描摹自然和社会的多姿多彩。另外,随着技术发展和数据量急剧增长,新的数据格式还会层出不穷,多变和多样特征更加突出。
大数据既是一个技术概念,又是一个商业概念,它的出现,有其特定背景,即IT领域的商业和渲染新技术的考量。大数据包揽了人类获取数据的所有途径,提示哲学研究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的先声,很久远之前就已经响起,那时,它仅仅被称作数据。在我们的讨论中,主要考虑数据与哲学的关联。
数据与认识
这里的认识,指的是人的认识,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大数据的出现和引起关注,使得一个事实得到确认,这就是,数据覆盖了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感官及其所获得的经验退居到显示屏之后,退居到各种类型的技术装置之后,这些装置将自然和外部世界的映像“转译”成人类感官可以接受的图像、声音甚至触觉和嗅觉味觉。这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又是始料未及的情况。如果说,此前,哲学还试图在技术系统生成的数据之外寻找世界的直观映像,到了大数据时代,这种人类的直接感知即使没有被完全取代,也失去了其传统意义上的优势。一言以蔽之,哲学,需要从数据中寻求对世界的认识,舍此即失去认识的来源。
这似乎是一个惊人的变故,其实不然。在影响人类认识的议题上,大数据带来的变化,只是数量和范围上的,并非根本意义上的改变。事实上,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我们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从来都是依赖于某些技术装置的,也就是说,人的认识,其实是通过数据获得的。
最早的技术装置,可能是直尺,它用于测量长度,例如田亩;更早的述说技术装备,也许是绳结,它用来述说一件重要的事件。在我国,从河北泥河湾先民打造石器,到安阳殷墟龟甲上刻画的文字,都可以看作是某种“数据”,表达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知。而面对着所有这些早期的承载数据的技术装备,人们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某种最早的抽象认识。古代人先后发明过算筹、斗和称、漏刻、浑象仪、量角器等等,无不是用来产生认知外部世界的数据,人们也发明笔、纸张、雕版印刷术,也是用来记录和生产数据。依托所有这些,数据成为人们认识的依据,思考的源泉,表达的工具。
近代以来,西方的技术和科学异军突起,望远镜、显微镜、六分仪、光谱仪、质谱仪乃至加速器、射电望远镜相继出现,成为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有力工具。这些技术装备产生的数据成为近现代思想的新的依托。到了当代,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出现,各种延伸和阔展人类感官感知能力的器皿设备层出不穷,终于完全或接近于完全取代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通过把数据呈现给人类,成为人类认识的来源。这就是大数据的时代。
关键点在于,我们所知的世界,全部是数据表达的,其中一部分获得理解和解释,更多的只是数据,没有得到解释甚至没有得到关注,它只是像自在自然那样在那里,等待人们去搜索发现它,解释它,运用它。
数据与本体
根据上述认识,似乎可以通过观察数据的形成和生产,来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在解释客观自然议题上彼此消长。
在近代科学初兴时期,它并没有从传统哲学中分离出来,它被冠之以自然哲学。与之相并行不悖的,有哲学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后两者都是试图以某些观念描述和解释外部自然,寻求事物的本质,并在哲学领域合法存在。伽利略、牛顿等人推崇的使用先进观测和实验手段观察与调控自然,用数学述说自然过程。当这一切成为风气之后,哲学本体论逐渐衰退,哲学似乎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描蓦和解释,让位于自然科学。
最后一位试图运用科学数据来解释自然的哲学家是康德,他研习了牛顿的运动力学和天体力学,提出宇宙演化学说。然而,拉普拉斯在康德基础上,用物理理论和数学表述了星云说,在无限时空中的恒星和星系演化学说。拉普拉斯之后,科学之描摹自然优越于传统哲学得到公认。
一般认为,在经典科学时代,哲学与科学在描摹自然方面的差异,在于是否运用数据和使用数学方法。今天我们发现,这并非全部问题所在。经典时代,直至大数据崛起的今天,自然科学的确在使用各种技术装备获得的数据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哲学则固守传统的概念分析和一般推理方法,这还是指的好的哲学。这与其说是哲学落后于科学,勿宁说人类获得数据的能力尚有不逮,给传统哲学留有施展余地。
大数据的出现,包围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所有方面,情况发生变化。在科学界开始讨论并实施“计算一切”的时候,同时也给哲学重新回到讨论本体打开方便之门。这里发生的变化是,数据成为认知的源泉,思维的质料;我们对世界的解释转变为对数据的解读,舍此无他。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我们发现,我们所知的称作外部世界的东西,是通过数据来呈现的,当我们寻求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数据中徜徉;当我们觉得有所发现有所体悟时,实际上是自觉找到了一些数据之间的关联。
数据的物理学气质
所谓物理学气质,指的是思考事物的本质,从原理层面上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究,揭示出事物的基本规律。当前备受热议的数据和大数据是否具有揭示事物基本规律的功能,可能还有待于观察,但是,数据,就其现象而言,似乎已经展示出某种物理学气质,考察这一特性,既有利于认识数据的本质,也有利于深化对物理学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物理学,主要指的是量子力学。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获得巨大成功,在场论、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学研究上都扮演者基础角色,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以及超导物理等应用学科上都有极出色表现。量子力学与哲学的联系,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学领域都要来得紧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论问题。
量子力学发现,建立在测不准关系基础上的认识,受到基本物理原理的限制,客观世界原则上不可能真正被观察到,我们只能根据物理测量结果认识世界。而测量本身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干扰,导致无法真正认清它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唯一来源就是测量的结果,即所谓经验。
量子力学的这一认识原则引发将近一百年的讨论,至今未能平息。
尼尔斯·玻尔认为我们必须接受量子力学给出的认识原则,承认和接受自然作出的安排,量子力学已经很好地描绘了自然;爱因斯坦则不愿接受玻尔的“绥靖哲学”,他觉得一定是量子力学本身的不完备造成,人对自然的认识应该是能够穷尽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像量子力学所描绘的那样。
当我们回顾前述数据与大数据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含义时,就明白,一直以来有关量子力学问题的争论,本质上就是对于数据的意义的争论。显然,爱因斯坦不愿意接受数据给出的结果,以及对于数据的解释,而玻尔则认为数据揭示的自然正是自然本体,无论我们是不是喜欢它。
有趣的是,人们一直在争论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此前却几乎从来没有人意识到测量的结果本身就是数据,而数据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认识来源。离开数据,我们对于世界一无所知。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当我们认识到,数据正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源泉,所谓世界其实就是数据构成的,我们也会看到数据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学气质,正像量子力学所强调的那样,世界隐藏在经验表象背后,我们所能谈论的,只是经验本身。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哲学如何认识大数据时代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