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Internet的应用范围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碰到“种瓜得豆”的事情,Internet的出现也正是如此:它的原型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军事实验用而建立的网络,名为ARPANET,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 坏时,其余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线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以NFSNET接替ARPANET;进而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Internet。
90年代初,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我国已经开放了Internet,通过中国公用互连网络(CHINANET)或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都可与Internet联通。只要有一台微机,一部调制解调器和一部国内直拨电话就能够很方便地享受到Internet的资源;这是Internet逐步爬入普通人家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友好的用户界面、丰富的信息资源、贴近生活的人情化感受使非专业的家庭用户既做到应用自如,又能大饱眼福,甚至利用它为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锦上添花,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可成就天下事,潇洒作当代人。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到了今天,Internet能够负担如此众多用户的参与,说明我们的网络技术已经成长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用户自己也能耳闻目睹不断涌现的新名词、新概念。但这还不是终结,仅仅是历史长河的一段新纪元的开始而已。
B. 网络技术发展简略说明
网络研究起源于过去十年美国政府资助的高性能计算科研项目。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大型的科研设备、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等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支持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 微软公司把开发力量集中在数据网络上,关注使用网络共享信息,而不是网络的计算能力,这反映了学术和研究领域内的分歧。事实上,很多用于学术领域的网络技术都能够成为商业应用。 Globus是美国阿贡(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网络技术研发项目,全美1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了该项目。Globus对资源管理、安全、信息服务及数据管理等网络计算的关键理论进行研究,开发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网络计算工具软件,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的网络试验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络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目前,Globus技术已在美国航天局网络、欧洲数据网络、美国国家技术网络等8个项目中得到应用。2005年8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宣布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网络计算,与Globus合作开发开放的网络计算标准,并宣称网络的价值不仅仅限于科学计算,商业应用也有很好的前景。网络计算和Globus从开始幕后走到前台,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国非常重视发展网络技术,由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支持建设的中国国家网络项目在高性能计散轿瞎算机、网络软件、网络环境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具有18万亿次聚合计算能力、支持网络研究和网络应用的网络试验床——中国国家网络,已于2005年12月21日正式开通运行。这意味着通过网络技术,中国已能有效整合全国范围内大型计算机的计算资源,形成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冲空帮助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等实现计算资源共享帆指、数据共享和协同合作。
C.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
2.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
1976年,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
3.第3阶段: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
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
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
4.第4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
拓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即连通性和共享。
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D.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1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1.1分布式网络管理
基于传统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下,其利用SNMP对网络设备进行操控,并将设备集为一体,实施有效管理。但随着网络用户的逐渐增长,传统的集中式网络管理形式在音频、视频等数据传输过程中凸显出效率低等问题影响到了网络环境的整体服务水平。因而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应逐步贯穿QOS思想,且将交互问题视为网络管理的核心问题,继而以分布式系统构建形式优化CORBA平台,并依据网络环境,设立多个域对网络设备进行管理,最终以此来为跨平台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交互环境,且就此满足其信息传递需求。此外,在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下其对网络环境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应深入探究CORBA技术,且赋予网络系统数据采集、集中管理、分发代码等功能,以此来营造灵敏度较高的网络空间。
1.2综合化网络管理
综合化网络管理是基于多种级制的支撑下实现的,同时在综合化网络管理环境下应依据网络空间设置总操作台,从而透过操作台实现对子网业务、故障定位、故障排除的全面掌控,且以互连的多个网络管理形式来实现高效率的网络环境管理状态。例如,IP网络、SDH网络均为综合化网络管理形式的体现。此外,当代网络电视在系统监控、管理过程中即结合网络互联的特点,对数字干线传输、HFC综合接入网、分前端机供电方供电等多个网管系统实施互联的管理形式,最终由此缓解了网络设备复杂性问题,且就此满足了当代群众网络环境需求。另外,在综合化网络管理模式下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针对已经存在的子网管理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继而由此构建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实施高效率网络管理模式。
2可拓展视角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技术
2.1分布式失效检测技术
2.1.1轮询方法
基于可拓展视角下为了保障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逐渐将轮询失效检测方法应用于网络管理环境下,即由检测者定期发送查询请求,同时以被检测对象接收信息后“回”或者“不回”的行为对其“活动”、“实效”状态进行判断。此外,基于轮询检测方法应用的基础上,要求检测者应在一轮查询完成后,针对“活动”检测对象展开新一轮的检测行为,最终由此实现对网络管理系统的有效管理。另外,由于在“轮询”过程中检测者承担着主要职能,因而在检测对象选择过程中应确保其合理性,同时赋予检测设备ICMPEcho发送功能,继而通过检测数据的发送判断IP层端ICMPEchoReply信息接收情况,即其设备数据传输功能的有效性。另外,轮询检测方法亦可应用于客户服务情况检测过程中,即以客户访问模拟形式要求Ping发送查询请求,从而透过服务速度来判断分布式失效情况,并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2]。
2.1.2心跳检测法
心跳检测法的简称为HB,HB检测即通过定期发送预约消息的形式来对分布式失效情况进行判断。在心跳检测法中,检测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即其需根据被检测者的“心跳信息”反馈数据对检测对象“活动”、“失效”状况进行识别。如,基于检测者、被检测者分别为c、d的条件下,c会在△t时间内发送hi个HB消息,同时d在第i个消息接收后会对消息进行相应的反馈,而如若第i+1个消息发送时,d仍无反应,则表示计算网络管理系统分布式失效。同时,在心跳检测过程中应注重用T0(预约超时时间)+Ti来表示Ti+1,继而由此来简化检测过程。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HB检测法中对被检测对象HB消息接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对此方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例如,LinuxHA系统在实施网络管理环节的过程中即对HB检测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运用,继而由此满足了人们网络服务需求,且为其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空间[3]。
2.2Web服务器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管理系统为了实现高效率的信息传递、发送目标,以LAN、WAN分布于多台Web服务器的形式满足了受众网络应用需求,同时通过组织调度规划实现对用户Web请求的协调处理,最终由此提升整体网络服务质量。在Web服务器应用过程中CARD方法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成效,即以前端机设置的形式处理用户流量请求,同时通过IP映像的设计,便于各站点在主机请求转发信息接收后对请求信息进行处理,达到高质量信息处理状态。另外,在CARD处理模式下,要求计算机主机应先对用户请求信息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HTTP协议将信息发送至适宜的站点,即具体的Web服务器,最终基于TCP连接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网络应用需求[4]。
3结语
综上可知,当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效率低等问题影响到了人们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Web服务器技术、心跳检测法、轮询方法等的运用,继而由此来应对传统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且提升整体网络管理系统规划水平,避免不规范管理行为的凸显影响到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E. 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网络研究起源于过去十年美国政府资助的高性能计算科研项目。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大型的科研设备、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等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支持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 微软公司把开发力量集中在数据网络上,关注使用网络共享信息,而不是网络的计算能力,这反映了学术和研究领域内的分歧。事实上,很多用于学术领域的网络技术都能够成为商业应用。 Globus是美国阿贡(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网络技术研发项目,全美1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了该项目。Globus对资源管理、安全、信息服务及数据管理等网络计算的关键理论进行研究,开发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网络计算工具软件,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的网络试验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络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目前,Globus技术已在美国航天局网络、欧洲数据网络、美国国家技术网络等8个项目中得到应用。2005年8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宣布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网络计算,与Globus合作开发开放的网络计算标准,并宣称网络的价值不仅仅限于科学计算,商业应用也有很好的前景。网络计算和Globus从开始幕后走到前台,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国非常重视发展网络技术,由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支持建设的中国国家网络项目在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软件、网络环境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具有18万亿次聚合计算能力、支持网络研究和网络应用的网络试验床——中国国家网络,已于2005年12月21日正式开通运行。这意味着通过网络技术,中国已能有效整合全国范围内大型计算机的计算资源,形成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帮助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等实现计算资源共享、数据共享和协同合作。
F.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特点:
第一阶段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
第二阶段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
第三阶段为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特点是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
第四阶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是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 。
(6)网络技术发展简析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网络的交换功能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混合交换;
2、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网、树型网、总线网、环型网、网状网等;
3、根据网络的通信性能可以分为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网络;
4、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5、根据网络的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
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G.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四个发展史
追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它的演变可概括地分成四个阶段:
(1)网络雏形阶段。从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2)网络初级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主机互联,多个独立的主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联构成计算机网络,无网络操作系统,只是通信网。60年代后期,ARPANET网出现,称为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太网产生,ISO制定了网络互连标准OSI,世界上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这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4)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网络向综合化高速化发展,同时出现了多媒体智能化网络,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就是以千兆位传输速率为主的多媒体智能化网络。
拓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 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H.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网络技术发展的
1、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步入云时代,基于庞大的数据库通过复杂的计算后进行摘取、分类并达到信息高效传达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来拉动线下交易和互动。
2、最终会实现物联网,物物相连,人物相连,我们买物品的时候能通过扫码或者其他方式得知物品的来源地、加工方式、物流运输方式等信息。
还有现在最流行的VR眼镜,最终会实现我们身临其境,比如说我们想买陕西的苹果就可以通过VR眼镜进行实地采摘,在线支付后物流24小时送货到家,实现0地域0时间的购物方式。
(8)网络技术发展简析扩展阅读: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在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倾斜。
大数据为互联网开辟出了一个新的价值空间,而且这个价值空间非常大,随着社会资源的数据化趋势越发明显,围绕大数据技术将构建出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所以,未来大数据领域会释放出大量的发展机会。
I. 论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 计算机网举老络向着和继续向着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这也是网络发展的目标:高速网络, 宽带接入, 高速交换网络, 全光纤网络等。
J. PTN网络技术的原理及分析
一、PTN网络技术现状
1、技术体制
PTN的最初设想是用一个有连接的、支持类似SDH端到端性能管理的网络,来满足网络从当前向下一代平滑演进的能力,满足IP类业务的高带宽需求,出于这个目的,业界分别从IEEE 802.1系列的二层以太网技术和ITU-T 6.8110系列的三层IP交换技术分别进行改良,形成了PBB-TE(PBT)和MPLS-TP两大主流技术体制。
2、标准情况
PTN的技术标准分别由三大组织共同制订:①IEEE主导以太网技术,重点关注增强以太网如PBB、PBB-TE;②IETF主导开发IP/MPLS协议,重点关注MPLS-TP、PWE3、L2VPN(VPLS);③ITU-T曾主导开发T-MPLS, 目前重点关注MPLS-TP G.8110.1系列, EOT G.8010 系列,集中在框架和需求制订。
MPLS-TP技术的前身是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T-MPLS),ITU-T自2005年开始开发T-MPLS技术标准,已开发出包括体系架构、设备、保护倒换和操作管理维护(OAM)的一整套标准,从2008年4月开始,ITU-T和IETF正式拆尘合作开发MPLS-TP标准,IETF主导协议开发,ITU-T负责传送需求。
截至目前PTN的相关技术标准仍在不断完善中,目前已批准公布的标准有:G.8110.1v1MPLS-TP 层网络架构;G.7712DCN 网络架构和规范;G.8101v1MPLS-TP 术语和定义;G.8113MPLS-TP 层网络OAM 机制(分为传送网、IP/MPLS 两种应用场景);G.8121MPLS-TP 设备功能特性;G.8112MPLS-TP 网络接口;G.8151MPLS-TP 网元管理规范;G.8131MPLS-TP 线性保护;G.8132MPLS-TP 环网保护;G.8121am1 G.8121的增补1;G.8152MPLS-TP 网元信息管理模型。
近年来,我国在基于MPLS-TP的PTN标准研制和产业应用方面已处于国际前列。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TC6已积极组织会员开展了PTN的通信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截至2012年12月,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已发布的标准有:分组传送网PTN总体技术要求;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分组传送网PTN测试方法;分组传送网(PTN)互通技术要求。
总的来说,MPLS-TP 的数据平面、管理平面和OAM 方面的需求和框架标准相对成熟稳定,控制平面的草案在研究开发之中,塌盯目前MPLS-TP 标准的主要分歧在OAM 和保护方面,已分化为以PTN 和IP/MPLS扩展为代表的两种技术方案,实际上是传送和数据两个产业利益矛盾在国际标准上的.突出体现,最终以OAM的两种方案均列入标准,标准化工作才得以顺利推动。
二、PTN主要关键技术原理及分析
1、网络内保护
网络内保护分为线性保护和环网保护两类。
线性保护是指在工作路径失效后,线性保护会自动切换至保护路径实现业务端到端的保护过程,线性保护按照保护路径的不同的又可分为1+1、1:1、1:N,几种方式优缺点见下表:
PTN技术标准定义了两种环网保护机制:Wrapping 和Steering 。其中Wrapping保护类似于SDH的复用段保护,它只在受故障影响的相邻两个节点执行保护动作,让所有业务通过环网的保护带宽绕开故障点,然后在故障点的另一端返回工作带宽。Steering保护与此相反,所有网元都需要判断它的业务连接是否受到故障点的影响,如果受损,则本地上环的业务就近桥接到保护带宽,业务的目的端旅衫禅也就近倒换到保护带宽上。
线性保护和环网保护是网络内保护的重要方式,根据组网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保护方式,可以有效保障业务通信的可靠性,两者也可以互相补充,一般在环网架构下,首选环网保护,针对特别重要的业务也可以另行配置线性保护,双重保护通过 Hold-off机制协同动作,可以为业务提供更可靠的服务。
2、同步技术
同步包含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两个概念。
2.1 同步以太网
PTN网络中一般采用同步以太网技术实现频率同步。
同步以太网技术是基于物理层的同步技术,主要是以太网链路码流恢复时钟的技术。以太网通过物理层芯片从串行数据流中恢复出发送端的时钟,在发送侧将高精度时钟灌入以太网物理层(PHY)芯片,PHY芯片利用高精度的时钟将数据发送出去,接收侧的PHY芯片将时钟恢复出来,然后判断各个接口上报的时钟质量,从其中选择一个精度最高的,将系统时钟与其同步息的同时,也要将时钟质量等级信息上报。同步以太网接口就通过以太网同步消息信道(ESMC)传递专有的携带时钟信息的同步状态信息(SSM)报文,来告知下游设备,从而实现全网同步。
2.2 IEEE 1588 V2技术
随着PTN技术在移动回传等网络中的应用,应用环境提出了更为精确的时间同步要求,例如CDMA2000中要求时钟频率在0.05ppm,时间同步要求为3us,TD-SCDMA中时间同步要求为1.5us.
目前PTN网络中广泛采用IEEE 1588技术实现时间同步,IEEE 1588 V2标准的全称是“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标准”简称为精确定时协议(PTP)。
PTP本质上是主从同步系统,通过采用主从时钟方式,对时间进行信息编码,这样可以记录同步时钟信息的发出时间和接收时间,并且给每一条信息加上时间戳,接收方就可以通过时间记录计算出传输时网络中的延时和主从时钟的偏移量,从而修正从设备时钟,使之与主时钟同步。 虽然PTP支持频率和时间同步,但是由于IEEE 1588采用软件层面的算法,在来回传递报文时,频率同步收敛性不好,而且报文经过复杂的数据网络,抖动和非对称性的不可控导致从IEEE 1588报文中恢复的频率和时间精确度难以保证。 所以IEEE 1588主要面向时间的同步要求,同步以太网主要面向时钟频率的同步要求,一般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PTN全网同步。
2.3三层功能
PTN作为承载网络,支持IP数据业务的接入及承载,需要支持三层功能以满足IP业务的路由及转发,目前普遍采用PTN核心层开启三层功能。接入汇聚层采用PTN 隧道技术来实现,如图1所示。
PTN接入汇聚层设备通过PTN隧道技术,将来自CE的IP数据接入到PTN核心层,PTN核心层节点内部实现隧道的终结,识别IP报文,根据IP报文的目的地址及接口信息,完成L2到L3 VRF的桥接功能,查找VRF路由表或者IP路由表进行报文的路由转发处理(直接转发到实际物理端口或添加VRF标签),PTN核心层支持多个虚拟路由转发实例能力,即可以提供多个VRF,不同VRF之间的路由转发表项逻辑隔离;PTN核心层节点间路由学习可通过静态或动态方式;静态方式是通过网管静态配置路由转发表,动态方式是通过MP-BGP路由协议来动态发布和学习路由(适用于VPN路由方式)。
三、网络技术发展分析
业务需求永远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PTN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TD-LTE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架构,LTE单站网络流量对带宽开销很大,网络层次趋于网状。
1、更高的带宽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业务在整个网络流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渐占据主导,承载网络需要具备带宽可扩展以及网络可持续性增长。
由于PTN内核基于分组传输,因此选用以太网承载效率最高,但是以太网最高传输速率远远小于光纤的传输容量(80波×40G)3.2T,在有更高传输带宽要求的场合下,PTN和光网络技术融合将是最好的选择即POTN(PTN+OTN),也是未来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2、更加智能
PTN是基于面向连接的技术,采用以静态配置为主的方式建立连接,网络的连接数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规模越大,连接数量越多,开通和维护连接的工作量也越大,为此需要引入智能控制平面技术。通过引入智能控制平面技术可以极大地增强PTN网络对承载业务的保护并同时增加对网络带宽的使用效率。能以一种极具性价比的方式为运营商提供一个强壮并高可靠的网格化PTN网络。
3、网络技术的融合
技术的发展是在不断融合不断更替,网络技术的发展最终是受业务驱动影响,PTN技术也不例外,PTN发展历程较为短暂,尚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吸收其他先进技术不断完善以满足业务需求,未来的PTN将逐步在逐步融合吸收OTN、IP/MPLS等技术特征同时,改造光传送层向未来的分组光传送网(P-OTN)发展,通过引入ASON智能控制平面,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全分组化的服务,以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加灵活的网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