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数据 > 广教版网络技术应用教案

广教版网络技术应用教案

发布时间:2023-03-13 22:09:09

Ⅰ 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主编 朱晓伟 薛魁丽 管鹏)的ppt和讲义,教案

你的这个要求恐怕没有人会满足你。因为即使别人手里拥有这些完整的 PPT 文件、以及讲义和教案等,那也是别人花费大量时间辛苦编写出来的,肯定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

Ⅱ 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一、教材内容分析

“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版《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本第二章的第三节。教师计划讲授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因特网服务组织、设置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以及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两种主要方式等。第二课时主要包括网关及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设置 NDS 服务器的工作过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式以及每种接入方式的连接方法,了解 IP 地址的动态配置与静态配置的方法;

2.掌握网关的作用,学会配置网关;

3.学会设置代理服务器,掌握域名解析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4.通过“做中学”体验操作过程中的挫折与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设置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设置网关以及 DNS 。

四、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

教师演示讲授法、讨论法及任务驱动法 。
本节以前两节为基础,内容较多,可以分为两课时。因特网服务组织部分,内容简单,采用让学生自学,教师加以指点的办法;接入因特网的两种方式,是学习的重点,采取教师演示和学生讨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后两部分作为一节,是前面知识的延伸,这部分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工具

网络教室,投影机。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局域网的成功设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同学们,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 IP 地址,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设置局域网的 IP
地址,使每台计算机都能相互访问。这样做的目的是如果对方有好的资源,就可以实现多人共享使用这些资源。

学生回顾知识,思考新的课题。

创设情景,引起兴趣,提出任务 。

通过成功设置局域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正确设置 IP 地址及子网掩码才能够达到计算机相互访问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
IP 地址的概念,也为通过局域网连接因特网的设置打下良好的实战基础。

师学生互动

[ 任务 1] 打开本地连接属性。

[ 任务 2] 选择 Internet 协议( TCP/IP )单击其“属性”。

仔细观察“ Internet 协议( TCP/IP )属性”图,回答如下问题:

1.中的一句提示文字是什么?

2.共有几个选项?

3.哪两个选项是配对的?

4.操作体验一下图中的提示文字起到什么提示作用?

学生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回答问题。

客户机事先安装 Windows Xp
操作系统。通过设置任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话框的提示信息,通过动手实验才能真正理解提示文字的作用。

告诉学生对上图中的“自动获取 IP 地址”选项先不要使用。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使计算机“自动获取 IP
地址”。本节课不讨论。选择图中的第二个选项“使用下面的 IP 地址”,设置一个静态 IP
地址。这里的默认网关也暂时不用设置,留到下节课再用。查一查书预习一下网关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里的第四选项“自动获得 DNS 服务器地址( B
)”也暂时不设置,留到下节课再用。前面我们知道 DNS 服务器是域名和 IP 地址的联系纽带。域名能够进入网络就是靠 DNS
把域名转换到相应的 IP 地址,反过来 IP 地址能够变成我们能比较容易记住的域名也是全靠 DNS
服务器的转换。这样看来,要想浏览网页进入因特网就需要服务器。服务器有哪些呢,而在因特网中的作用有哪些呢?留在下一课时解决。

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庞杂的知识点中找到目前有用的知识,也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了铺垫。做好知识的衔接和延伸。

任务设置

任务一:让学生动手设置“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先不给定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

教师总结故障现象:学生都按格式把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都设置好了,但是却不能互相访问。

现象是提示地址有冲突的或者不能访问任何机器。

教师总结故障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IP 地址设置相同了;

2.IP 地址设置不同类型网,有设置 A 类网的,有 B 类网,有 C 类网;

3.子网掩码不一致也不能互相访问。

任务二:让学生按要求从第 1 号机器到第 60 号机器 IP 地址依次是 192.168.105.1 、
192.168.105.2 ……直到 192.168.105.60 。子网掩码都相同,为 255.255.255.0 。

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所有微机都能够相互访问了。局域网设置成功。

体验失败,懂得成功离不开集体,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而加深对知识技能地理解和运用。

任务三:(按要求分组实战练习)

分三组每组 20 人。第一组设置 A 类网:让学生从第 1 号微机到第 20 号 IP 地址是依次是 10.8.96.1 、
10.8.96.2 ……直到 10.8.96.20 ;子网掩码都一样 255.0.0.0 ;

第二组设置 B 类网:让学生从第 21 号微机到第 40 微号机 IP 地址依次是 128.128.96.1 、
128.128.96.2 ……直到 128.128.96.20 ;子网掩码都一样 255.255.0.0 ;

第三组设置 C 类网:让学生从第 41 号微机到第 6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92.188.0.1 、
192.188.0.2 ……直到 192.188.0.20 ;子网掩码都一样 255.255.252.0 ;

学生动手操作

分组演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从练中掌握知识技能,也为提出问题做铺垫。

教师启发同学思考本课题外问题。

以上成功设置了局域网,只是软件协议上的设置——硬件会对网络有影响吗?假如以上设置都正确,可是仍有一个微机不能访问其他的微机,那我们应怎样查找故障呢?课外思索。

思考任务三中同组之间能互相访问,但不同组之间能互相访问吗?

采用小组形式讨论。

设置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通过局域网上因特网

教学环节

回顾上节课任务三个的问题,同组之间能互相访问,不同组之间能互相访问吗? 如何才能够让不同组之间互相访问呢?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操作并回答。

衔接上节课的问题并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之一 —— 网关。

为设置访问因特网做更进一步铺垫。

屏幕展示网关知识:在早期的因特网中,网关即指路由器,是网络中超越本地网络的标记,公共的基于 IP
的广域网的出现和成熟促进了路由器的成长,现在路由器变成了多功能的网络设备,它能将局域网分割成若干网段、互联私有广域网中相关的局域网以及将各广域网互联而形成了因特网。这样,路由器就失去了原有的网关概念,然而作为网关仍然沿用了下来,它不断地应用到多种不同的功能中。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网关:它们是协议网关、应用网关和安全网关。

网关是网络层以上的互联设备的总称,通常由软件实现,运行在服务器或一台计算机上,以实现不同体系结构网络之间或 LAN
与主机之间的连接。

局域网中不同网段的电脑要想通信,网关应设为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的 IP 。

1.网络分段,这是路由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路由器可以将不同的 LAN 互联。

2.路径选择,通过对数据包中的 IP 地址检查,选择出路径。

根据屏幕显示, 指导学生阅读网关知识。

有了对网关路由器的理性认识,就能为解决问题找到依据和办法,设置任务时也好有的放矢。

任务设置

任务一:现将三个路由器 A, B, C 分别并入网络中。 A 组的学生使用路由器 A ; B
组的学生使用路由器 B ; C 组的学生使用路由器 C 。每组派代表按照老师的要求设置路由器的网关 IP 地址:A 对应网关 IP 地址是 10.8.0.1 ;
B 对应网关 IP 地址是 128.128.0.1 ; C 对应网关 IP 地址是 192.168.0.1 ;(路由器互联示意图在素材中)

任务二:由每组代表根据教师要求负责指导本组的学生设置本组的每台机器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

屏幕展示要求:

第一组设置 A 类网:让学生从第 1 号微机到第 2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0.8.96.1 、 10.8.96.2
……直到 10.8.96.20 ;子网掩码都相同,为 255.0.0.0 ;网关为 10.8.0.1 。

第二组设置 B 类网:让学生从第 21 号微机到第 4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28.128.96.1 、
128.128.96.2 ……直到 128.128.96.20 ;子网掩码都相同,为 255.255.0.0 ;网关为 128.128.0.1 。

第三组设置 C 类网:让学生从第 41 号微机到第 6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92.188.0.1 、
192.188.0.2 ……直到 192.188.0.20 ;子网掩码都相同 255.255.252.0 ;网关:192.168.0.1 。

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实践认识理论中提到的网关的作用。

分组设置共同合作达到各组相互访问之目的,从中体验到网关的作用。

网关,IP 地址,子网掩码都设置好了,如何进一步设置才能上因特网呢?

任务二:撤掉三个路由器,使三个子网并入一个网中,让学生按要求从第 1 号微机到第 6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0.8.97.1 、 10.8.97.2 …… 直到 10.8.97.60 。子网掩码都一样 255.255.252.0 进行设置。 网关设置
10.8.96.1; DNS 分别设置首选 DNS 服务器 IP 地址 10.8.96.3 和备用 DNS 服务器 IP 地址
202.102.154.3 。

向学生说明从校园网交换机中引入一根网线称为连接因特网的外线,外线连入微机室内的交换机上。上面的数据资料都是从校园网管员那里获得的,即通过校园网上因特网的。

教师解释 DNS 服务器知识点:针对任何一个有效的域名,都应该有一个该域名的权威域名服务器( DNS
),在域名服务器中有一条或多条针对于该域名的资源记录。

学生都能上网冲浪了。

通过教师提供上因特网的具体要求和数据,学生动手设置,体验设置成功上网冲浪的喜悦。

任务三:在任务二中除了不设置 DNS 服务器地址以外其他保持不变。

让学生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网络的网址结果学生不能正常浏览网页,可是如果输入网络的 IP 地址
http://202.108.22.5 学生意外的打开了网站的主页。

学生进一步在网络网站中冲浪的话,又不能打开网页了。

教师引导: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有经验的学生很快找到了故障原因,回到任务二中的 DNS 服务器地址正确设置。

问题明确了:DNS 服务作用很关键,就是负责域名与 IP 地址之间的翻译工作。

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操作实践,一个个问题出现了。

先尝到上网的甜头后体验失败,再分析原因,成功解决问题这样会体验深刻。

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障碍,让学生找到故障所在,进一步深化知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会印象深刻。

教师指出任务二中上因特网的缺点,占用 IP 地址资源太多,而且不利于管理网络。

引出任务四。

任务四 :节省 IP 地址资源利于管理网络,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

事先准备工作:代理服务器要求安装A、B两块网卡,操作系统是 Windows Servers 2003 。

屏幕展示要求:

要求一(教师演示设置):一块网卡 A 的 Internet 协议( TCP/IP )属性中地址设置成 自动获取 IP
地址,自动获取首选 DNS 服务器和备用 DNS 服务器,设置 A 网卡为 Internet 连接共享网卡。用于连接外网因特网。

要求二(教师演示设置):B 网卡中的 Internet 协议( TCP/IP )属性中地址设置成 IP 地址为
192.168.105.99 (可以是其他地址,该地址将是网内各机器的网关),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

要求三(教师事先设置好):使用DHCP服务(DHCP服务是Windows Servers 2003
一项给客户机动态分配IP地址的重要功能)给和网卡 B 连接的各台微机动态分配 IP 地址。

要求四(学生做):网内各台微机 Internet 协议( TCP/IP )属性设置自动获取 IP 地址和 DNS 。

学生看演示和听教师指示。

通过该任务让学生明白解决通过局域网访问因特网问题的方法不只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发现和实践了。同时让学生了解节省
IP 地址的必要性。

课下了解阅读关于 DHCP 服务器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或查看《电脑爱好者》等刊物。

进行拓展学习。

[小结] 通过学生动手设置局域网中 IP
地址、子网掩码,从做中认识其作用,然后分组分子网通过设置网关跨网互相访问,水到渠成地设置局域网访问因特网。

Ⅲ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7r面的应用及特点。通过对网络技术的讲解价绍了这一实用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指出了尚需改进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网络技术;教育教学;教学管理

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切唐息系统的基础,是人们13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局域网到风靡全世界的国际互联网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足以证明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笔者主要从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出现的历史虽然不长.发展却非常迅速。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一群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媒体互联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具有数据通信、实现分布式的信息处理、共享资源、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等功能。

2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教学过程的实时交互性

这是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 所谓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 交互的方式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问、学生之间完成。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通过教学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并茂的学习信息。

2.2 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学生们可以 :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多方面的学习信息 计算机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从而拓宽了学生自)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提高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前面教.学生在下面学.教咖i灌输的知识理论能否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并不能得到学生及 f的反馈。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与教师或同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这大大提高丁学生的学习效率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教师的作用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作用变为组织、调控作用,实现了由教学到引导的转变。

2.4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提供的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环境.从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的是纯理论,而在网络教学课堂.学生们则可以利用计算机把从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电子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必须首先掌握电工和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然后自己动手做电子实验.并能够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线路的设计、电子模拟实验等。如此一来.网络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论认知程度.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3 结构和模式

网络教学的结构是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多种优势。把教师要传授的课堂知识形成层次清晰、内容全面的立体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并通过网络平台沟通学习体会.实践教学内容,加深理论理解。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准备手写教案.讲课的时候在黑板书写粉笔板书:学生上课听讲的时候准备笔记记录教学内容。如今,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模式是,教师准备电子教案,讲课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设备教授学习内容:学生也通过多媒体设备接收教师的讲课内容.并可以通过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操作实践所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代表着形式的变化.更代表着教育理念及学习观念的转变 这就要求学生由外部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引导者、促进者。以此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

4 问题与改进措施

如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渐渐成为学校各学科开展教研活动,设计制作所需教学软件的有力工具,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实践工具.很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设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但是网络教学的先进性,校园网和网络教室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上还没有被真正地发挥出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 多媒体素材库、教材库信息贫乏

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入.各学科资源库的贫乏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包括多媒体素材库、教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的建设与发展格外重要。构建适应教学需求,内容丰富.方便快捷。分布交互性强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广泛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教学方法与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断开发出满足现代化教学应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4.2 网络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力度不够

网络教学系统的维护力度不够.表现在许多许多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在开发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但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后期维护,使网络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网络教学系统软件内容陈旧或者粗浅.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 为此.网络教学系统开发完成后,应设立专职系统维护人员,对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并及时地将最新、最好的教学软件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中.以充实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解放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有效手段.使学校变成了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利.关于高校多媒体教室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1).

[2]杨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3(7).

;

Ⅳ 网络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具体案例及分析

案例题目: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

该工程已首批向我县18所中小学免费提供了成套的卫星接收、计算机服务器和电视播放设备,为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开辟了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我县广大农村学生优先获得了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县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为我县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值此,必须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充分运用这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跟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起作用、有贡献的各类人才。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伸延到农村中小学将意味着什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新的学习模式应如何形成和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否为此改变?双主导作用下的连环系统如何衔接?等等,都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教学资源中心成就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教育教学体系

农村的贫困,首先是因为资源贫乏,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的落后,也正是如此。以中国教育电视台所承担的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于2000年7月1日开始试运行,新建设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亦于2000年10月31日正式开通,面向全国提供各类教育的电视、语音广播、IP数据广播的服务。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目前设有25个IP频道和4套电视频道。过去,广大农村只能有限地接受这种服务。

现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中心,以新理念、新起点、高标准和强实力,建立了动态的、超大型的、不断更新的,基于卫星IP频道和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系统,并不断推出、更新学习资源库、智能资源库、教师进修资源库、VOD视频资源库等系列产品及其解决方案,全面地、扎扎扎扎地为不同经济区域的学校服务。

资源中心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先进性、整合性和交互性,达到的了标准化、积件化和简捷化要求。既能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也便于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还可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务。

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跨越时空,向每一个急需教育教学资源的学校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解决了基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科教兴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不仅提供数据传输服务,也提供教育信息的支持信息。

中国教育卫星远程宽带传输网接收应用系统,实现了远程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地利用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卫星远程宽带传输网传输的丰富的教育信息,将大大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教研活动水平。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中心,成就了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广泛的教育教学体系。

为此,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资源中心只解决了资源建设问题。基于这一条件下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过程的设计、实施、检测和评价,则是广大中小学校的主要任务。

卫星宽带教育传输网,既然是国家投入巨资所建立的远程教育设施,将进入大规模的应用阶段。作为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将不仅仅是资源中心,它将完成一个全国性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所成就的系统,是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是一个与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因素进行交换的开放的系统。

作为系统,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组织程度。组织程度常用有序来表示,有序性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是系统的重要价值取向。系统内的本质联系,又是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保证。而本质联系是组成要素之间双向互动的、有机的整合。学校和资源中心的内在有机联系,是现代教程教育网络的有序性表征。

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如何认识、掌握和运用,包含着同化、顺应和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作为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应用知识的学习主体,主导者是教师自己,教师还应具有积极的接受态度和充分的应对措施。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所成就的庞大教育教学系统,面向广大农村中小学学生,其策划、编导和主讲等教师的特殊角色群体,已起着该网络系统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也将反作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反作用的信息也是广泛的,包括教育法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创新、教育成果、教育情报和教育技术等等。第一线的教师最熟悉本地域的教育教学的需要,要向资源中心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包括使用情况和积极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也可向上输送优秀教师共同参与资源建设。

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本质属性,全面掌握其应用理论和发展规律,为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也同样属于由它所形成的系统的组成要素,并与其它教育资源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这种关联将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

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

服从于主体学习的需要,资源中心全面完成了有关教育教学的资源建设。空中课堂、各类资源库通过直播或者下载,给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

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应迅速调整和更新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与新的教育教学环境相适应。学习过程是资源建设的目的和延续。

学生学习过程,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学习过程,将应是一个开放的、组织松散的学习过程系统。

这个系统将由具有自主学习目标的核心主体学生,以及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全方位资源输入和支持所构建。通过精心设计和准确调整的学习过程,输出的是身心被深刻改造过的学生,从而引发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在质方面的变化。

学习过程,是学生受环境的刺激而了解、预测和控制环境的认知过程。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除学生、教师、教材外,增加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大型的、先进的、多功能的现代教育技术复合媒体和手段,学习环境得到了深层次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认知过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过程结构也应随着着进行实质性的变化。

学习过程今已被置于一个新的时空大背景中。学习资源所驱动的学习活动,在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将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所涉及的相关人员、思想、程序、设备、组织,以及人类学习的所有相关方方面面,都将导致全面的改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将围绕学习的核心主体,共同参与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的学习过程,构成学习共同体。教学一体,教学相长,形成教学过程。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过程,将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是在全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元主导作用下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真正培养、发展和巩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运用真理掌握科学规律的过程,是教师的育教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体。

从本质上把握教学过程,关键是正确对待和处理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必然联系,如育教与学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教学活动与思想品德之间的必然联系,构建崭新的教学结构。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引入,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真正涉及了教学结构彻底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应在掌握教育教学各种原理和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与认知结构相适应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育环境中展开的教育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而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搭配和排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系统的性质,反映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所形成的各种风格和多样化格局,教学结构要体现各自的教学特长。教学结构具有依附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要引起注意。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素是个不变量,教师、网络或其它都是可变量。因此,简单地将其纳入三要素、五要素仍至多要素结构,可能尚欠深刻。最好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动态的、分级多层的、多维立体的、乃至交叉的形态新颖的认知型教学结构。

构建教学结构要体现在分析教学前景、规划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到评价教学效果等整个操作程序;体现创新精神、先进理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进程的本质属性;体现既遵循信息传播、反馈与调控原理,也尊重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有序性和整合原则。

教学结构构建要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保证系统要素的有序性排列和组合。要体现空间有序、时间有序和时空有序;体现要素的动态性。要通过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特点,体现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程序构建必须完整地包容各基本要素,并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构建和优化教学结构是进行系统教学的关键。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验证和理论完善。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和学,千万不要低估新的教学过程建构的深刻性,要充分认识新的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大量的信息涌现,可能使部分学生一时应接不暇。先进的教育技术一步到位,也可能使部分教师难于立即适从。因此,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好教学活动,构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教师单纯凭借学生的外显行为为表征,制定过于划一的教学目标,将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尊重学生内部条件,如性别、年龄、基础、地域、能力倾向等客观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任务,将可能被网络教学取代或部分取代,因此要避免教师自动放弃主导地位。

学校应致力于采取加强师资培训和改变差生措施,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必要的时候可采取程度或个性分班。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在生理和心理上也正在迅速成长。因此要重视学生记忆、理解、判断等心理活动的内隐因素。

在拟定教学子目标时,要从知识内容出发,兼顾具体行为和师生基础水平。构建所谓的集教学行为、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于一体的三维结构模式,以充分地、准确地揭示和完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三维结构模式的教学目标。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环境刺激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它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能动作用,远程教育网络的引入,要防止加深这种倾向。可以引入行为主义的认知理论,从强调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同是学习的基础出发,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心理学和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就学习理论都承认,学习是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某些中介活动而实现的,认为知识主要是后天获得的结果,并且都非常重视学习的经验。基于这一点,说明学习活动是广泛的,学生不仅仅是看电视,用电脑进行学习,还应该参加具有社会性的群体学习活动,从自主学习向合作学习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积累,构成了人类的智慧。人的智慧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过程。

人的智慧的产生与学习一样,也是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某种活动为中介的形式得以完成的。我们知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两者互为前提,也互为条件。同理,学习环境改善了学习主体,学习主体也改善学习环境,两者在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各自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大改善了学习主体的学习环境,主体素质的提高也改善了学习环境。

文化环境和人际交互作用也是一个有机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以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将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诸方面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有广泛性、传递性、教育性和深刻性等本质属性。

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功能,是获取、存储知识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产生和作用将涉及整个社会,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人类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结构与感知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用。改善人脑中认知结构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等行为活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引入,教师和学生均会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而新的认知结构又将产生新的感知行为。

感知行为首先所感知的是环境的变化。学习环境的作用,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重视环境的刺激作用,也要重视人的调节作用。

环境刺激的强度加强了,调节作用也应随之加强。或者说,既不要管死,也不能失控。当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时,系统的运行最为稳定、高效。当信息的传输量等于信息的接受量时,教学效果最优。远程教育网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无限的信息量,也应考虑学生信息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同,初涉者的知识只具备表面的或基本的表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程序,也只是从表层层面或个别事例来着手。如若任凭鼠标任击、屏幕乱显,无限制地扩大学习范围,或随意迁移和变化情境,学生将可能会产生较大混乱或困惑。

经过适应、熟悉和成功探索的熟谙者则另当别论,他们具有用较深的思考方式和恰当表征问题实质的知识结构,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程序也已趋概括化。即使学习范围扩大或环境变迁,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大。使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和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一个从初涉者到深谙者转化的过程。

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知识包罗甚众,既含其本身知识,也包括几乎所有书本知识、情境知识、学校知识、生活知识等。师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结构概念,都将迅速扩大。这些知识在智力的构成和认知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因此,要尽快完成初涉者和熟谙者的转变,同时提高形象思维和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实效性,也要防止师生位置倒挂和知识财富两极分化现象出现。

教学经验仅仅揭示了掌握知识、技能的策略和艺术,而学习理论的研究才支配着整个学习过程的科学规律。

依据现代教学原理、原则所构筑教学结构,是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既具技术性、艺术性,又具科学性。

基于远程教育网络条件的教学原理、原则的研究和教学结构的构筑,要吸收各方面的长处,提取最能体现教学规律,又具推广价值的有效成分,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有序的新系统,并逐步提练、升华,使之更趋合理。

基于远程教育网络的教学结构,应逐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即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一种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典型。

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将互相渗透到对方的每一个细目。把系统方法精细化,分解成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子项目,可使系统方法和资源利用贯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又及时反馈到资源建设上。因此,重要的是构建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学习是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对不同方式刺激的加工。为了保持学习的活力,在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中,应注意自定步调和及时反馈两个特点,并强调教材、教法中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坚持原则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并为终身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到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所谓元认知能力,是指主体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认识,包括对正在发生的认识过程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能力的认识,以及对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能力的认识。“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便于学习主体加强、整合、检验、修正关于元认知能力的认识。不论是静态元认知能力,还是动态元认知能力,都将得到全面发展。实现静动结合,相得益彰。

元认知能力,实质是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包括元认知认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需要充分运用并发展元认知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应表现在学习前的计划、准备的自我监控;学习中的意识、方法、执行的自我监控;以及学习后的反馈、补救、总结的自我监控。

元认知既是对自己认知的认识,也是认知发展、成长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其调节和监控技能,是学习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方面,也是中枢活动反复进行的结果。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网络条件下的教和学,需要进一步强化这种具有监控和调节功能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之路。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节性操作和策略性控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点,教师应有效地分配认识资源和教学时间,科学地规划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形成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涉及教学理论的局部和策略,是教学结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稳定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与一定的教学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和教学艺术体系。

基于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应使学生的学习计划适合其能力和愿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学习方法,旨在充分发挥系统的内部效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经过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才楞能全身心投入,从而取得预期的、或者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模式既然是教学理论的体现,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它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特殊教学方式;又是教学结构的稳定形式;还是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教学模式是一定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的产物,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用以实施最佳教学的策略、艺术和方法。

应该重申的是,主导者要在充分了解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教学信息设计和教学策略设计,并通过多方多次实践检验,逐步确立相适应的,可体现科学性、创造性、客观性、针对性、操作性和简明性的教学模式。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开发一样,是对教学设计结果的物化或产品化,是教育教学基于新技术开发、研究和应用的过程。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管理过程,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个方面,包括系统管理、资源管理和使用管理。

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进行严格的教学设计结果性实验,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政策和法规,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系统,若假设计为一个有序的、主体突出的、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立体的、有层次的、交叉的、可旋转的双星双规道模型,将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非常新颖的理想模型。

这个模型运行的前提是静态的空间结构,一由构成性因素学生、教师、课程和物质条件组成,二由学生、课程、替身教师和虚拟空间组成,并由综合性因素整合;运行的逻辑过程是动态的时间结构,由过程性因素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等组成;为确保系统高效优质运行的教学管理结构,将由管理性因素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构成;而指导结构则由指导性因素如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学科理论和远程教育网络理论组成。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下,具有创造性的、开放的、有机的学习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主体主动、全面、健康发展为基础,或者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是集广播、电视、信息远距离传送于一体的新型复合传播媒介。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教育个体化,为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

自主,即不受他人支配,基本由自己作主。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从学习目标、计划的制定,到最后的评价、交流等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己作主。远程教育网络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充分条件。

然而,自主学习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前,要有部分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以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近或互相关联,又具有自已创造的适宜的学习环境;还需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来不断评价所学内容。那么,就需要有与外界交流、交互的渠道,或者说有一定的人文基础的支持。

自主学习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和规划性。

主动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和责任心。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把知识与生活、成长以及未来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培养责任心。通过知识的鲜活性,实现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树立起责任心。从而培养有价值、有意义的核心品质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而言,学生经验和能力提高了,独立性自然就提高了,依赖性则减小了。独立性和依赖性,均随学生经验和能力的变化而反向变化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主要特征,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与表征。

规划性体现学习方法的应用、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方法、媒体、目标、方案,体现认知的主体地位。以高效优质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发展,主动、全面、健康发展,是通过个体的活动来实现的,通过环境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同化或顺应而取得的。同化是个体把客体纳入已有结构;顺应则是环境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个体原有结构的变化。通过同化与顺应,将形成新的行为结构和认知结构。两者循环往复,实现相对性平衡。当认知结构得到了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有了成效。

学习,作为人的特殊的活动,其外周活动表现为环境对象化,即人体器官的动作行为,从环境中获得满足的对象;心理活动则表现为意愿物质化,即通过改造或创造环境,从而获取精神财富。

环境,包括主体以及主体所涉及的一切,如教师、家长和同学等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学习,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者说,自主学习需要合作学习扶持。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本能满足自主学习的要求,但不是全部的要求,如良师益友就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合作,即个人或群体相互之间,为达到所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合作活动的参与者除具有统一的目标,还具有一定的信用,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冀图达到预期的乃至最佳的效果。统一性表现了目标的一致性和行为的共同性。合作学习,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同心协力地进行学习,或者互相配合地进行学习。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享资源的丰富性和强大的交互性,不仅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进行,而且不断拓宽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

交往性是指合作者自觉地服从合作学习的共同目的,遵守合作学习的共同原则,又具有自觉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是一种学习策略,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还可在行动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通过合作获得满足感。诚然,没有合作的自觉性便没有合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互动性则表现在智慧联动、整体提高方面。通过程度不同的开放形式,及时传递相关信息、沟通彼此感情,再通过互相帮助、共同评价以提高学习效果。其最本质的意义在于,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倾听、欣赏、接纳乃至发现集体智慧的闪光点。合作学习的精彩所在,就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分享性是通过认真倾听、观察和参与合作学习全过程,从尊重、欣赏、帮助到交流、交往、评价,实现资源共享和成就共享,达到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

Ⅳ 网络技术的论文

关于网络技术的论文

如今网络技术非常发达,关于网络技术的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网络技术的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网络技术的论文一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大大增加了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可以说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网络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化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这也正是迎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网络技术专业不仅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更是大学重点发展的基础课程,不论什么专业都要求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所以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计算机专业的质量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的重要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作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网络技术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68-01

1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现状

各大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都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用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无论是网络硬件的调试、网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都需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拥有较强的网络编程能力。不过大学网络技术教学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仍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使得无法完全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这种教学上存在的各类情况进行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因素。

首先,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发展速度过快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学生的吸收和选择,其中构成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的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另一类是专业对口的中专学生。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层次分化,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对网络技术都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从未与计算机进行接触。因此,一些问题就出现了,对于那些已经掌握部分技能的学生,重复学习是浪费时间,而且会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从未接触过网络技术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怀着畏惧心理的,而且课程的安排往往不够合理,课时安排也往往不考虑知识的扎实充分。这一切都使该课程的教学非常难以开展。

其次,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扮演着传授知识点角色出现,都以尽可能多地传输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其实不然,对于课本上各类专业复杂的理论,学生在接受纯理论之后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即使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下,在教学中加入了影像资料等多媒体媒介,教学模式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仅仅是稍微丰富了教学内容,老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只是提高了其对理论知识的表达能力,课堂仍旧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实际的参与进去,最后取得的教学效果仍然很差,这也使许多教师感到困惑。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课程安排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变得异常紧张,课时安排不合理,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实践机会,自然谈不上实践能力的提高。

2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

2.1 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参与教学

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先转变教学的观念,转变的过程必须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理念,让学生回归课堂。作为一个老师,应当了解到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令学生获得就业技能,使学生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作为教学工作者不要沉溺于盲目的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大量的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材料,应该有节制、有选择地进行讲解,注意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过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对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学生也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那些没有文化的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加强知识结构的修复,课程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特性,尽可能为这类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

2.2 完善实训室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

网络技术是一种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学校若没有网络实训室,毫无疑问,必然会对教学的效果造成影响。因此,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保证其质量,就必须完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积极推进实践教学。

学校应对教育经费进行合理的安排,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实训室的使用需求,对那些老旧或者损坏不能使用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和维修,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定期保养和管理。除此之外,校方还应注重加强硬件软件的更新,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来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其执行效率高和成本低的优点,充分融入到网络技术的教学中去,加强实践训练。

2.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必须注意实际的教学过程,对比以往的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枯燥无味,学生自然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进行灵活调整,而不只是局限于课本,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材的编写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若过分依赖教材,只能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学习和了解到的内容也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在交互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点,引入生活中的案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也就是实现教材理论到应用的过程,要注意对课堂教学理论的应用。引导学生习惯以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可以有效地建立学习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灵活的转换,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 结语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现代人才时更加注重对社会需求的契合,对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学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影响教学的因素进行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办法,从教学观念开始转变,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发展进步,努力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就业的重要技术。

参考文献

[1] 黎永碧.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评价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2] 李瑛,张俊花.浅议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S2):135.

[3] 饶云波,张应辉,周明天,等.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06(2):176-177.

关于网络技术的论文二

【摘要】本文分析了工程测量控制网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控制网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对目前常用两种控制网技术做了探析,说明了目前现场应用的技术概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测量;控制网技术;特点;导线测量

1 引言

工程测量在一个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基础,而且对工程的质量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工程测量学是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都应用到了工程测量中来。

然而,工程测量会受到地形地貌和测区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有系统的测量技术和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概括有如下几种:GPS控制测量、导线测量、导线测量与GPS控制测量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测量技术就要通过工程建网的方法实现,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网技术的特点和技术要求。

2 工程测量建网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工程建网是现代工程测量中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之一,建网指的是控制网的建设。工程测量控制网一般可以包含精密工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工程测图控制网,工程摄影基础测量控制网,变形和位移监测控制网等部分。在工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则是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和施测。

工程测量控制网具有以下特点:控制点便于经常性的恢复因施工而被破坏的放样点,且点位非常稳定;控制网点位精度的设计准则是根据放样点之间要求的相对点位精度来确定具体的位置;施工控制点的点位选择前提是要同施工步骤、施工总图以及施工方法配合完好;控制网样点能够作为变形监测控制点,这个可能性无论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在竣工后都要存在;控制网还要提供在工程完工之后的设备安装、运营管理以及工程改造而不引起工程损坏的保证。

从对控制网特点的要求来看,全面保证工程控制网的质量安全要求是必须要做到的。具体的工程施工不能仅仅要求一般的可靠性、精度、监测网的灵敏度、费用等,还要对满足工程测量控制网的特定的条件提出特殊的要求。

3 导线测量

3.1 导线点布设

根据设计中心选定的位置,在施工现场用插红白旗的方式来标定其大概位置,具体操作应满足以下要求[3]:

(1)为了方便实用,所选点位应该距离大旗线路的位置较近。

(2)在出现地貌形态变化的位置应设点,比如桥梁及隧道端口附近等位置。

(3)为保证测量点位的前后通视以及能够更方便的便于地形测量,地势较高、易于保存、视野开阔的地方时最好的点位选择。

(4)导线间距应适中,从而避免因过短或过长而降低了精度,这个间距的最佳距离是400米左右。当用全站仪时是一种特殊情况,这时候的导线间距可以增加到1000米。

3.2 导线点测量

在进行实际测量之前,要保证测量仪器已经过校正,各种指标都要符合规定的要求。

(1)边长测量。采用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经过合理的布置,读取仪器上的水平距离,并对观测记录数据进行多次观测,确定数据符合要求,取平均数。

(2)水平角观测。用水平角观测法从线路一端已知点开始测到另一端已知点,全站仪这是的`功能就是对右角的测定,导线等级的不同以及仪器的精度不同,则要求测量的次数也不尽相同。但是都会有一点,就是对实测数据取平均值。

3.3 导线联测

这个过程需要用到平差软件,设置好平差参数后将测量记录和已知点坐标输入其中,运行软件进行平差,所得结果应和等级测量精度要求相对应,如果结果不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则要重新观测,直到达到精度要求。

对于一些线路较长的校核,需要使用的措施就是利用国家控制点。检核用的控制点同导线所用的起算点必须要出在同一高斯投影带以内,如相异,则需进行换带计算。

高斯平面上的坐标包含着国家控制点的所有坐标,因此,在进行校核前,要将所要处理的坐标换到高斯投影面上。其公式如下:

上式中, 和 均为换算后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增量,单位是米,这两个坐标的参考系是椭球面。Hm为导线平均高程,单位是千米,R是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单位千米。运用上述两个公式,再椭球参考系换算至高斯投影面上可得下列公式:

上式中, 和 同样是改化后的物理量,其定义是高斯平面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增量总和,单位是米,Ym定义为导线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单位为千米。经过两个步骤的改进后,其最终的测量同导线全场的误差不能大于1/2000。

3.4 高程测量

(1)水准测量。沿线路一般每隔2公里左右设立一个水准点,当遇到地形比较复杂的路段时,水准点间距可适当缩短。在进行工程的测量时,采用DS3级以上的水准仪是必须地要求,并且测量时尽量保持前后视距相当,并且按两组或多组单程的测量方法施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测量的最高精度。

(2)全站仪法,又称三角高程法。这种方法可以在观测导线水平角的过程中进行,在对垂直角的数据进行记录时,仪器望远镜十字中心必须要对准待测目标的中心点,即棱镜的中心处。每次测量得到的指标的误差都不能超过所使用仪器的限定范围。这个过程需要用到平差软件,设置好平差参数后将测量记录和已知点高程输入其中,运行软件进行平差,所得结果应和等级测量精度要求相对应,如果不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则要重新观测,直到达到精度要求的标准。

4 GPS测量

4.1 GPS测量特点[4]

(1)定位精度高。红外仪标称精度是5mm+5ppm,而一般的双频GPS收受机的基线解算精度则为5mm+1ppm,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红外线的精度同GPS测量的精度相当,随着测量距离的增大,GPS的优点更加突出。

(2)测点之间无需通视。这个特点也保证了更加灵活的选点和更准确的数据。虽然如此,但仍需保持测站上空的开阔,保证信号不被干扰。

(3)观测时间短,操作方便。对小于20公里的距离内,5min的观测即能获得准确的结果。GPS测量很高的自动化程度也保证了简便的操作。

(4)全天候作业。只要卫星信号能接收到,任何时间的作业都可持续进行。

4.2 GPS测量控制网模式

(1)静态定位模式[5]。这个模式需要两台以上的GPS接收机,对不同的控制点设置而后构成基线,同步观测四颗以上的同一时段的卫星,每个时间段的持续时间约为45~90分钟,这样就会获得比较完整的载波相位的整周位知数,通过已经测到的基线组成系列的闭合图形,让外业检核更加方便,也获得成果的可靠度得到大大提高。

(2)快速静态模式。在待测区中首先选择两个基准站,而后安置一台接收机,并通过可见卫星进行连续跟踪。基准站的选择应遵循一个原则:地势高,位置开阔,上方无杂物遮拦,且基准站周围无信号干扰源。另一台接收机的作用是在各个未定点上设站。这样设置的会出现一些去点,比如两个接收机不能进行闭合差检验,不能形成闭合图形,最终导致了模式的可靠性较差,对于观测精度有特殊要求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不适宜用此方法建设测量控制网。

5 结论

对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布设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影响,对控制网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对工程完成后以及后续施工有利的位置。控制点的施测方法要现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应选用适宜的策略,确保满足精度和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仁钊,刘廷明. 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的简历方法[J]. 地理空间信息,2007,(4).

[2] 叶达忠. 利用GPS建议水利工程测量控制网[J]. 广西水利水电,2003,(6).

[3] 潘国盛. 工程控制网的投影变形分析与计算[J]. 大众科技,2009,(6).

[4] 赵永华. 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应用[J]. 煤炭科技,2004,(3).

;
阅读全文

与广教版网络技术应用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产电脑字体库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322
AQQ网络语是什么意思 浏览:715
苹果版本虎虎直播下载 浏览:348
电脑日期和时间找不到文件 浏览:204
360手机自动同步文件夹 浏览:12
找不到c盘某某文件弹窗 浏览:256
苹果手机文件存储icloud 浏览:503
微信备份找不到文件 浏览:168
如何使用网络运动 浏览:757
文件夹选项找不到有几种办法 浏览:126
数据线放久了黏黏的怎么除 浏览:179
更改文件夹名称提示找不到指定文件 浏览:425
哪个app看电影最全免费 浏览:868
数控机床手动编程怎么用 浏览:276
如何关闭文件共享端口 浏览:921
卫生健康文件有哪些 浏览:568
单个应用怎么关闭数据 浏览:653
韩版6sa1688网络支持 浏览:716
java中如何新建数组 浏览:302
电脑打开文件的软件 浏览:3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