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数据 > 佛法大数据

佛法大数据

发布时间:2022-12-25 16:30:07

⑴ 佛教反不反对科学

不好回答。
可以说不反对,科学越发达,佛法越昌明,因为真理是不怕检验的,反倒是越来越被印证。
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都在颠覆我们常识认识,也从一定程度印证了佛法。

但是不代表科学就是真理,在佛法看来科学还是妄想,科学还不究竟还达不到真理。
反过来说,佛法是真正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无所不包。

推荐你看看徐恒志居士的《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也可以看看朱清时的关于佛法和科学的文章,尢智表的也有

⑵ 佛教为什么从来都不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

佛教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的因果联系的如实认识基础上的,所以佛教的信仰是理性的。 爱因斯坦满怀深情地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所以佛教徒对于科学从来没有其他宗教的排斥行动,相反许多佛教徒在科学研究上还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因此,佛教虽然认为科学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真理;但在实用的层次上,却并不否认科学的价值,相反却鼓励信徒研究科学。所以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非但不会构成阻碍作用,相反却会有促进作用。

⑶ 为什么说佛法是一种科学

佛法讲的是自然规律。佛教是佛陀教育,涉及世间法,出世间法。现代科学只有世间法。佛法的科学从身心下手,调御身心与六道众生和谐相处。修正行为观念,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与责任。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宇宙虚空是紧密的联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阿弥陀佛!

⑷ 为什么说“佛学其实是最彻底的心理学”

真正的佛学,不只是那些晦涩的经典、烧香拜佛、打坐参禅、大学教授口若悬河的佛学知识量、更不是宗教玄学大师们上天入地的神通、而是对一个人生命的理性探究和尊重。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并不讲什么心理学,心理学是外国人搞出来的一门学科,把人的心理搞成一门单独的学问,我觉得单独研究心理学,其实都有待商榷。

我们的文化认为人的心理不应该单独去研究,它是综合这个人生命、生活、外部环境、际遇等等所有的事情发生关系的一种反应。

而真正专门去探究一个人的心理的来龙去脉,恐怕这世上也只有佛家了。又或者说佛学研究人的心理是最彻底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从佛学知识的普及来做文章,因为网上一找非常多,没有必要说太多毕竟我也不懂, 我们就来谈谈为什么佛学是最彻底的心理学。

并且对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行为都能够溯源追根。 在佛学看来,人说每一句话,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来源的,都不是偶然的行为。

人的心里各种各样的念头,在佛家看来都是可以溯源的。

在佛学修行上很有境界的人,一般都能够很清晰地了解和观察到自己所有的心理念头。当他们处在一个极其安静、定力很深的状态当中。只要进入这种状态,基本上自己心理的一举一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会去?他们都清清楚楚,知道的一点不漏。

这还不是最彻底的心理学,那什么又是呢。西方的心理学,研究的人只不过是思维活动和领悟比较深刻,他们的出发角度往往并不是最彻底的,最根本的。也少有心理学家能够进入定境的状态,对生命作出全方位彻底的观察。

大学里面的心理学教授们和 社会 上的心理专家。通常都拥有这样的潜质,他们都有很强的洞察力,但是他们并不是谁都能够进入佛学所能达到的那种彻底境界。

我们来看《心经》的开头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如果我们把观自在菩萨身上那一层宗教光环卸下来。只不过从生命的本体去理解这句话就可以感受,

当一个生命进入大自在的境界,就能够洞察生命乃至整个大千世界的一切总根源。在这种彻底的究竟心境下人的心理反应,就如一杯水中漂浮的几片叶子,了解它不过是小菜一碟。

反观西方的心理学,它只不过是在一个 人类心理大数据之上做的总结和分析。

他的体系也是很庞大也非常的科学,但是和佛学相比他难以彻底, 因为他是从外部往里走,而佛学是从内部往外走。换句话说,他是客人试图去了解主人,而佛学是主人,自己剖析了解自己。

佛学里面有一个很基本的理念就是因果关系。佛家讲的因果,我们一般理解为,因果报应,三世六道轮回,其实,这只是宗教层面的东西。 还有深一层的因果,是世界和生命真正存在和运作的方式。

佛家里面有一个古印度典故,就是说一个人对佛作报告,说他每年都在看恒河,却看不到同一条恒河,因为河流的水是永远源源不断在流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它的内在含义是因为河水在不断地运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东西了,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河流。他是用这句话阐明世界万物变化的绝对性。

上一滴水是因,下一滴水是果,同时又是第三滴水的因,这样的因果就一起组成了气势浩荡的河流大海,和人类的行为,生命的存在,世界的运作, 历史 的推进, 情感 的发生,生死的循环......

而人的心理活动不过是这些亿万因果当中的一部分。佛学的修养程度很高的人能够随意地自在地抓住其中的某一个,既能够往上溯源,归根到底。

孔夫子曾经站在川流不息的山坡上,说: 逝者如斯夫。其实这句话也是他在说明这个道理。逝者,不是单指丢失遗落过去,而是说世界运行的一个状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老人家看着川流不息,感悟这个道理,就是一个字:逝,也就是彼此链接的因果变化,造成了一种过去的错觉。

回到人的心理,何尝不像那些落花流水?

佛家主张修心的力量。认为人的大脑行为是妄识。 人的大脑或者说人的心理行为,几乎都是后天在世界上经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洗脑和人为的灌输所形成的各种偏见。 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妄识。和灵魂和心是不太相关的。

所以西方有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也是这个意思,人类用大脑以思考那些妄念偏见愚见痴见我见邪见就都出来了。如果真的有上帝,他一定会笑我们的愚痴。

心的力量是最大的。他几乎主宰着一切,所以佛法叫他心王。而我们所说的 心理反应 ,有一大半其实只是大脑的思维,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属于心的直观反应。

我们通常把这种直观反应叫做感觉。 这种感觉很难把握住,无法描述,它不像大脑思维一样,是清晰可见自己能够理出来的,比如你喜欢某个人,你看他一眼你就莫名爱上他了,这种一见钟情就是心的感觉。

又比如你在工作中苦思冥想,老是解决不了这件事,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答案在哪,你翻了很多书或者找了很多资料也解决不了,最后你只好放弃,当你在打球或者喝咖啡的时候,灵感突然蹦出来了。这就是心的力量。

还有的时候,在你选择某一件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你无法参考到任何有价值的经验。 全凭着你对这件事的一种感觉去选择。你通常会对自己说,我就凭着这种直觉去选了。

这也是心的力量。

往往大部分人不会善于利用心的力量,也无法确切地掌握心的力量。他们只不过是用大脑思维在支撑着自己的生命行为。

什么叫做大脑思维呢?就是所谓的价值观。比方说你打我一下我就要还你一下,这是一种价值观,这是你大脑思维里面的一种法则。

当错综复杂,种类多样的价值观和法则,堆积在你大脑里面的时候,你通常会在各种事情发生的时候产生各种对应的心理反应, 所以说大部分的这种心理反应,只不过是你大脑存积的人为价值观的一种机械式提取。

并不是你的心所做出的选择。

而佛学主张一个人要多用心去做事,多用心去说话,多用心去做,人,都用心来活着。

因为你只要用过心的人就 知道你真正能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的不是用大脑,而是用心。

而西方的心理学基本是建立在大脑生物研究基础和 社会 心理经验的基础上。他们认为人的很多人的一切心理行为和灵魂无关。只和大脑电波和行为习惯有关,所以马斯克要做脑机接口融合,俄罗斯有个组织要做一个永生计划,要把大脑的数据上载到机器人里面。

很多好莱坞电影也曾经探讨这个老掉牙的问题,常常他们都主张这种事情一定不会改变人的灵魂,因为即使你把大脑所有的数据都转移了。灵魂还是那个灵魂,心还是那个心。

据说当年佛陀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他驾着车走出他繁华的城门,看到了城外平凡人的生老病死和许多疾苦。于是他决心出家要找到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

除此之外那些主张要进入几维空间完成生命升华,要进入外星系要找到什么玄乎其玄的所谓大道,这些即使放光动地,即使佛光万丈神通无限,也都与佛学的初衷相离太远。真正的佛学无非都是聚焦当下,聚焦生活,聚焦每一步,聚焦每一个人的心的感受。

真正的佛学,不只是那些晦涩的经典,各种苦修行,不是大学教授口若悬河的佛学知识量、更不是宗教玄学大师的神通、而是对一个人生命的理性探究和尊重。 是教导一个人向内认识自我,解开人与世界的诸多矛盾撕裂,最后离苦得乐,完成来此一遭的意义。

虽然佛学不主张文字形容,但如果要用两个字形容佛学对人生活和心理的指导,千言万语也不过是这两个字:平凡

佛学确实是最彻底的心理学。

因为佛学研究透人类受苦的根源。

佛学同佛教是两回事。

佛学是对世界、对人高维度的认知。

佛教是学习佛学的民间组织(但许多组织,已经本末倒置了)。

佛学是真正大智慧的结晶。

佛学研究认为人不快乐,会痛苦的根源是因为 无明。人类无法感受到光明,被黑暗所蒙蔽。

无明 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看不清 世界的真理:无常。无常就是变化。变化,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现象。变化化为生、老、病、死四座大山,随时随地都会向每个人压来,而由于人类贪、嗔、痴的本性,又不愿意接受现实,只能遭受痛苦,只能享受到短暂的快乐。

佛学也提出解决无明的办法,解决贪、嗔、痴的办法。就是 修行。

修行,修出一颗明心见性的心。这颗心就是破无明的唯一法宝。

修行的关键就是持戒(即自律),如果做不到持戒,修行也就无从谈起。

修行的层次:自律 _ 自省 _ 放下 _ 开悟 _ 见性 _ 周而复始。

佛学是一门认知科学,但让许多人传坏了!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物主义者,而佛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核心就是唯心思想论,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研究佛学内容,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唯物是以物质为基础,用已知的发现去解释未知的内容,以科学理论去发现和解决具体的问题,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过程。唯心则是以意识为基础,用无限的遐想来对应现实的存在,以此来馈证明遐想的真实性。

但事实是:科学只是已知的,还有些未知的内容是现代科学尚未发现的,这类问题如果再用已知的科学去解释、解决就不切合实际了。如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发挥想象,假设后再去 探索 发现和研究论证,这也是科学的研究的一种必要形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唯心思想远比唯物思想还超前一大步,非但不是违背科学理论,相反还会助推提速科学 探索 的进步与发展。现实中,很多高端的文化科学界人士到了一定的高度时,都开始研究学与佛教了,当然,也有很多信其它奉教派的,这并非是堕落,而在文化与科学技术上有多了些信仰,恰是一种飞跃式的提升。

能用已知解释、解决未知,这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创造,而能用未知来证明已知,这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去升华,拓展出来的空间更大,价值更高。

其实,心理科学的很多内容的理论基础都是源于佛学,从时间上佛学早于心理科学之前很久很久。当然,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与唯心的思想就出现分歧了,唯物思想认为:是心理科学证明了佛学的某些科学性,例如“因果”等;唯心思想认为:佛学的思想理论在先,心理学在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借力助行,例如佛学中的“加持”与心理学中的“加载”等。这些内容的理论相同,目的相近,就连实施的技术与手段都如此相似,于是便有了“佛学大理论,心理学小技术”之说。但不管怎么说,佛学与心理学都属于心理范畴,都是从意识向潜意识层面不断努力深入的一个灵魂拓展的过程。

一次一个学生问我一个英语生词,dosa,我不会。手机一搜,吓了一跳。

是“贪”,并且竟然与“爱”同源?!

那么佛经里的“贪”又是咋回事呢?

细想一下,哦,明白了,所贪之物乃己所最爱。比如一个人爱钱,最后就贪占多了,犯了罪。不该拿的,都拿了,怎么能行呢?一个人小时候没书读,有钱就买,买买买,结果几柜子书,后来不想看了。

爱一个人,就想占有他,占有他的一切。贪心重,爱得深,不给人空间,不留余地,结果令人窒息。选择离婚,自己还不知道错在哪里?

爱一个孩子,衣食住行样样精心照料,餐餐不重样,怕热怕冷,其实想想又何必呢?凡所之做,皆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动物,总有一天要自立于世,离开你自我生存,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独立面对这个世界。没有独立,就没有个体成长与发展。爱,以至于禁锢,则近乎贪了。

life is limited,just accept。人的一生,需要克制,克制自己想要更多、得到更多的欲望。

想要,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爱的东西就更是贪恋不已。如果放纵自己的口欲色欲,任由自己原始的本性狂奔,而自己的能力一旦受限,该不是将自己置于痛苦深渊?

accpet,接受,节制,克制,别无他法。

所以佛教里说,贪与爱同体异名,三界者——贪嗔痴是也。贪源于爱,不爱不贪。有人说:“人一贪婪,就从人性退化为了兽性,什么自私、暴力、血腥种种恶之花蔓延开来。”年少的女孩贪恋爱和自由,虽然她并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多听听父辈人世间的经验判断,容许一些沟通和妥协,那么事情就会好一些。

佛经讲:“贪爱就是凡夫众生对于五欲境界贪着而不能舍离。贪爱本质是一样的。贪爱是凡夫众生的严重烦恼,会障碍般若智慧,也会障碍解脱。凡夫长时间不能出离,皆因贪爱放不下所致。”所以,不去想欲乐,去贪节爱,离空净心,无欲少欲,得智慧之乐,置换物欲之乐。离苦得乐,幸福自来。

每个人的能力有限,生命有限,时间有限,可人人都如梦生醉死,并不自知。保持一颗清醒地自觉,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定位自我,均衡自我,厚重自我,丰盈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才能真正的幸福自我。用你我智慧之心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抵达人生的至乐之境。

《华严经》里这句名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原意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窥探出大千世界的规律与全部,通过一片叶子就能发现宇宙人生的秘密。

大小便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

如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小细节,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然而,这个结果往往不是百分之百的,因为人性复杂 。

如果 从哲学角度看,则可以理解为,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

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一花上。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佛曰“空”,即,“万物无自性”。

一句话可以多角度理解,这本就是一种哲学

佛学与心理学,的确有相似之处

《坛经》的记载:

两个悟道偈,一个讲的是修行的方法和过程,一个讲的是修行的结果。就好比栽种水果、吃水果与说水果的香味。有些人只看了《六祖坛经》,赞叹惠能的同时,却忽略了神秀。其实,这两个偈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和过程。如果没有前人的种树,哪来的后人乘凉。

有因才有果 ,佛学观点这么认为。

心理学也认为,个人有了动机,采取了行动,才有事情的结果。但什么因不一定有什么果。比如,

原是对夫妻爱情的一种惋惜,美好的结合却产生了不美好的结局。其因果,无人知晓。

然而在佛学看来,找到了兰因的人,就找到了永恒的欢乐,因为看透了世事,忘却了烦恼。

这一点,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用认知疗法ABC理论来解释,即,换个角度看问题,你看待事物的观点,决定了这个事情最终对你的影响。

这样看起来,似乎佛学和心理学非常相似,然,

佛学与心理学有一定的区别

家长打麻将,孩子在后面看书,家长认为孩子这是看“输”。如果家长输了,佛学认为,是家长放不下,认为自己会输,决定了输的结果。这就是唯心主义思想,认为主观决定结果。

心理学则认为,可能是这位妈妈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暗示,不能控制情绪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虽然看问题的观点还是离不开主体,却有了客观和主观之分,思考问题的视角也更多。

在分析问题上,心理学更多采用的是辩证法。

辩证法认为,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的时间点,并且该事件又可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而原因和结果通常和变化事件有关,包括客体、过程、性质、变量、事实、状况等等。影响事件最终结果的,不止是个体的观点,还有环境因素,包括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以及周围其他个体的言行举止。就好比,两个相爱的人,到了一定程度想结婚,但这个婚能不能结成,并不是这两个主观觉得可以就可以的,还涉及了到了经济、家庭背景、 社会 环境等因素。

佛学没有讲究这么多。佛学强调心态,强调个体的主观视角。佛学不认为客观事物或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的主观视角,而认为个体的主观视角可以决定事件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

同样是打麻将这件事,佛学讲的是家长的心态决定结果,心理学则有详细的方法论。

佛学与心理学既相似,又有区别,不存在归属关系

佛学诞于释迦摩尼的“悟”,寻求的是让人脱离痛苦。

心理学的目的则比较多。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讲,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影响心理的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服务人类 社会 。

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角度讲,心理学的目的则是让个体能够认识自我,发掘潜能,解决面临的心理困境,心理得到进一步的成长,活出真正的自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以意识为基础。

区别则在于,心理学既以意识为基础,也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基础进行研究(如大脑的活动和各部分的功能)。

佛学注重意识,以无限的遐想应对现实的存在;而心理学不止讲究意识,也讲究以科学理论去发现和解决具体的问题。

比如,抑郁症,在心理学看来,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除了个体的性格特征,还可能是脑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或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也就是说,心理学既注重主观分析,也注重客观分析。

从时间上说,佛学诞生于公元前486年,心理学的诞生则以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归属关系。

客观地说,宗教里有心理学,但宗教讲得更多的是人性

其实,无论是佛教、基督宗教、道教还是其他宗教,都可以从其中发现不少心理学的踪迹,或者说,可以从中发现不少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的内容。

比如,《圣经》里记载的,雅各(又翻译为雅各伯)和以扫(又翻译为厄撒乌)是一对双胞胎,因为以扫先出来而成为长子,但以扫对长子名分毫不在乎,只在乎吃喝玩乐,而雅各爱学习,有野心。雅各一心想当长子,先是利用以扫打猎回来的饥饿难耐和性格弱点,夺取了长子的名分,之后又听了母亲利百加(又翻译为黎贝加)的话,用诡计骗取了原本属于哥哥的祝福。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雅各的个性决定了他必定会想尽办法争取自己想要的。长子的名分和祝福,可以说是雅各的追求目标之一。而以扫的个性也决定了他会丢失原有的优势。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人反目,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以扫不反思自己,将一切错误归咎于雅各,想在父亲死后杀雅各泄愤。

从宗教因果报应说的角度讲,雅各欺骗自己的兄弟,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也导致了他后来长达21年被自己的舅舅拉班压榨,内心备受煎熬。 有因就有果

再比如,《道德经》,道法自然,意即,自然就是道。道教强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有不同的结论;从哲学的角度讲,则是要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

然而,人性复杂,不少人为所不当为,才有了 社会 的不良现象和自然的被破坏。

再说回佛教,佛学中的“贪、嗔、痴”,指的是人性的贪欲、愤恨和自私(不分是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对应人的自卑和控制欲、嫉妒和愤怒、自我中心,却又不是那么一一对应得准确。

而佛学中的“人生无常,朝存夕亡”,讲的则是一种人生规律,无关乎心理学。

可见,所有的正规宗教,既与心理学有所联系,又与心理学有所区别。两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

佛学是佛学,更接近唯心主义哲学。

心理学则是一门交叉学科。

佛学是“最彻底的”哲学。如果说它是心理学,那么就执着于相,偏离了佛的究竟本意了。

(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形而上)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说这句话的人有点极端。

3.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偏概全都不能看到事物的全面。

4.事实上,每一个人(哪怕是权威人士)都会有偏见,无一例外(除非是神仙,但神仙存在吗?)。

5.对任何事情判断,事实上,每个人说得都对,但都不会全对。

6.你信佛,佛就是你最好的心理学;你信耶稣,耶稣就是尼最好的心理学。其他,以此类推……

7.博采众长,学以致用。这是活好自己的基本。

8.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仅此而已。

首先,两者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解决人的各种烦恼、情绪和行为偏差,致力于让人们过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佛学是让人脱离苦海,到达涅盘寂静。通俗来说就是摆脱烦恼,获得平静和幸福。

其次,两者在很多应用方法上是相通的。

比如心理学中,对很多抑郁症患者不仅会使用药物,还会进行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有很多会提倡冥想、瑜伽等。

这与佛学上的修行方法,非常的相似,也就是遵循戒律,日常修行,正念冥想等等。

只是, 心理学针对的是普通大众在日常中的行为规范,佛学更提倡脱离日常生活,全身心修行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这个层面上讲, 佛学比心理学对内心的修行和观想更彻底。 这可能是有些人认为“佛学是最彻底的心理学”的原因。

但是, 两者也存在很大区别。

心理学不仅有理论分析,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理论都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比如“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就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基于一项实验提出的。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还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是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都是基于各种实验和数学建模来得出和验证理论。 而且,一般来说,可以不断重复实验。

但是, 佛学作为一种唯心的宗教理论,在很多层面上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比如生死轮回。

不过,很多修行的方法,比如正念冥想。是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去比较和验证的。

心理学家曾对那些常年冥想的高僧,在大脑层面进行过监测,发现他们的正面情绪、能量确实比普通人要强很多。

这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 也许随着科学的进步,佛学修行也可以慢慢得到验证。

这个问题提出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又模糊了很多概念,个人感觉这个提法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心理学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指认识、 情感 、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又可分出许多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

可见,简单的说佛学是最彻底的心理学是不科学的,是不妥的。

其次,从你提出的这个说法上,可能是指佛学在具体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不仅要学习心理治疗的方法,还要有广博的知识。

儒家是今世如何去展现自我,也就是入世,要在 社会 上赢得功名,是一种让人充满进取心。这也是我国主流思想,因为这个 社会 需要更多的人为这个 社会 出一份力量,推动 社会 进步。

道家是强调自我修养,也就是注重自身的修炼,希望通过自我和大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得到今世的永生。

佛家注重的是心境,修炼一种无欲精神,以慈悲为怀,看淡世间的一切,是用今生的修行换得来世的安宁!

所以说,少学儒,中修道,老求佛。三者结合可以完美人生,也会给自身一个合理的内心平静和安详!

总之,佛学可以使人超然,既了无牵挂,一心向佛,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心理问题。也可能是一种最大的心理问题,因为这种心理已经脱离了现实的世界,现实世界的人都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的,显然不能说佛教就是最好的心理学。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成都秋水长天,我来回应您的问题。

其实,任何道理与真理都只是片面的深刻,没有绝对的唯一的。比如说佛学是最彻底的心理学这种论断,也是在一定的角度与方面来定论的。

本身宗教就具有安抚人类心灵的作用,而佛学的空无思想、戒定慧等理论能较好地切合心理学的认知。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科学,在器质性、生理性等方面是唯物的,而在认识、一直等方面却又是唯心。其实,我们 理解的世界本身就是我们自身能够理解与认知到的。而真实的世界却还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我们所能认知与感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学也是心理学,至少是安慰人类心灵的学说。

从另一个侧面讲,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就借鉴了都学与东方的周易等方面的哲学知识,中国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佛学基因,森田疗法、聚焦等心理治疗流派无不带有浓厚的佛学色彩,由此也可以说在心理学界目前有一种在佛学中吸取有用营养的趋势。由此看来佛学也有心理治疗与安慰的成分。

⑸ 佛教是迷信吗

佛教是佛陀教育,
佛陀思想大慈大悲,
如果没有了解就说好,
那就是真迷而信,
佛陀思想文化教育了几千年以来有觉梧改变命运的所有众生,
离苦得乐,
善知识告诉能大彻大悟众弟子们,
修善积德,
成就善道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
。但说是迷信的人应多多了解佛陀教育理念和人生真谛,
只能行善才能脱离苦海
,得大智慧大圆满成果的真相。但得有大智慧的人永远不会说佛陀教育是迷信。

⑹ 佛教高手进:什么是六道轮回,那最早的轮回是怎么开始的,就是说人类怎么开始的

  1. 【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轮回】是形象的表述,意思是众生随业流转,好比车轮一样上上下下地循环往复而不得解脱;

  2. 六道从下往上具体指:地狱道(梵narakagati )、饿鬼道(梵pretagati )、畜生道(梵tiryagyonigati ),修罗道(梵asura -gati )、人间道(梵manus!ya -gati )、天道(梵deva -gati )。

  3. 要了知最早的轮回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么我们要知道轮回的因是什么?引用索达吉堪布的一段开示:“心识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是流转轮回之因。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沉溺轮回不得解脱,主要原因就是心识不得自在,对五种妙欲不断耽著,以耽著而造业,以业力而深陷轮回泥坑无力自拔。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就是心识外散而起执著”,所以轮回是因一念无明而开始,如果非要回答什么时候开始时间的话,那么就叫做“无始以来”?

  4. 为什么称为“无始以来”呢,a、既然说轮回,您能在一个圆上找到一个开始的点吗?每个点都可以作为起点,每一个点又都不是起点,所以称为无始;b、由于时间长远之故无法测度所以称为无始;c、主要是佛教发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所谓的第一因,所以《阿含经》中有这样的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好比今天互联网大数据发现的一些规律,非要找到这个规律的起点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规律本身就是基于大量数据基础而产生的统计现象,人类的产生也是如此的。

阅读全文

与佛法大数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youtubeapp怎么下载 浏览:366
编程检测是什么 浏览:753
网络摄像机的传输距离 浏览:941
超值猫qq群购秒杀群 浏览:138
pdf文件能备注吗 浏览:174
html可视化数据源码在哪里 浏览:387
adobereader专用卸载工具 浏览:28
vivo手机数据如何备份 浏览:888
ithmb文件转换器 浏览:66
看病找什么网站好 浏览:579
linux如何查看文件系统 浏览:581
linux统计点频率 浏览:627
全民泡泡大战安琪儿升级 浏览:620
编程scratch如何保存 浏览:750
aspnetmvc传json 浏览:132
如何下载看神片的狐狸视频app 浏览:579
怎样将木纹文件添加到cad 浏览:223
java中的hashset 浏览:70
mate8升级emui50吗 浏览:396
网络怎么校线 浏览:5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