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运营方案
生产方面
要深入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按照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理念深入实施国家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推广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傻瓜技术装备,经营方面加快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利益驱动机制,投入研发农村电子商务创新、统筹。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这是农业部具体的有实施计划的重要方面。
管理方面
要抓紧农业大数据工程,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做到数据公开开放,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服务方面
大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入户,扩大12316覆盖范围和使用用户,丰富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的内容。
接下来从农业部的网站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为大家分享一些数据:
1、每日的点击率是700万到800万人次,甚至于达到一千万。它是覆盖全世界158个国家,英日俄韩四种语言,这些为我们今后做宣传服务。
2、农业部的网站较为权威,各个司局给农业部的网站提供一手信息,想要互动需出权利清单。农业部的网站是一个网站集群,是部省市县农业网的网站集群,现在我们沉淀了516万个关键词,4.2万个来源访问渠道,总的数据量超过10T,我们的数据,能达到五秒钟刷新一次。
3、12316是三省市联动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经覆盖了98%的省市,各个省的实名制用户都是百万级,中央实名用户是22.3万,每天发送的彩信达三千多万条,服务对象是各省平台上的70万农计员,其中有5万管理人员,这都是每天要提供的服务,目前中央平台已经汇聚13个省数据资源。
4、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移动客户端是着力打造掌上农业部,现在已有十多个移动应用产品,它整体体系跟农业部网站是一样的。
具体到农业电商方面,农业部已经做了以下的几项工作:
1、出台指导文件。制定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明确农业部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目标等。
2、培育示范典型。2015年示范基地,认定了电子商务企业12个,希望下次评选新农人也名列其中。
3、做好主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希望可以与新农商学院有效对接,这个培训连接合作社、有关企业以及新型主体开展。
4、开展县域农业电子商务的地点工作,为电商发展提供规划、咨询、推广和资源对接以及专家服务等。
5、电商服务试点。
6、建设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平台在这个月末上线试运行,到时会下发通知,而且完全是公益服务,为大家提供好平台。将出口和入口变成一个汇聚口,也是农产品品牌宣传权威发布窗口。
7、成立全国农业信息化联盟,建立政产学研沟通交流和协同工作机制,申请加入联盟的单位是2500多家,加盟人数超过6万人。
2016年将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推进
1、组织千禧对接。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专项行动的通知》,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电商平台对接的专项活动。
2、基于12316平台,进一步集中平台、聚集资源、集约服务、集群商务,开展升级建设探索新应用,目前正在抓试点,一张图、一政通、一网通、一号通、一卡通等等。
3、继续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工程以12316的服务基础为依托。以乡村、村级信息服务农业建设为着力点,现在有十个省市22个县已经开展试点,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在“十三五”期间覆盖55.8万个行政村。
4、落实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计划,是农业部信息中心和中航安盟保险公司的一项战略合作,推动政、保、银、企、社、站六方大协作,同时通过两站合一,两元一体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5、推进农民创业创新系列行动计划。继续加强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和网上平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进一步引导支持新农人创业创新。
Ⅱ 农业大数据怎么玩
农业大数据怎么玩?中国民企在行动
科技正在以大数据的形式向农业领域渗透,行业整合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决策者多次提出的“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职业”愿景,在科技的武装下正在接近实现。
在农业4.0时代前夜,中国农业生产的三要素已经悄然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已被抛弃,科技的力量已使农村劳动力成为“网络新农人”。他们手中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新工具,已经可以随时监测到土壤、天气、农作物等数据;而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也赋予他们更大的规模效益。
中国农科院农发所研究员胡定寰曾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描述了他对中国未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构想。他认为未来中国的农业生产者应该是有技术的新农民,甚至是大学毕业生来经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市场主体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相对于国外,中国农业公司很多,但是依靠科技手段提供大数据的龙头农业公司却很少。这也是掣肘互联网科技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因素。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数据科学家的张弓试图改变这一现状,2015年他离开硅谷,带回了科学技术和大数据解决方案,也带回了在空间、气象和农业领域十分活跃的多位中国科学家。
张弓现在的身份是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在美国,他从事卫星和气象大数据在农业和生态领域的应用,参与了美国农业部和美国森林局以及商业机构的重要项目,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被应用于NASA地球信息共享系统。
张弓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时下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正当其时。
如果说留给大众印象深刻的是50年代大批留美科学家回国,21世纪的海外人才回国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结构变革。张弓就是这轮“现象级”中国留学人才回流中的一员。
佳格开始对接中国的农业公司,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领先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农业大数据公司之一,佳格已经获得A轮融资6000万元,其最近的动态是,顺利与现代农业领先企业东方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民企发力
当人们谈论大数据时,或许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农业生产面临天气、种植等太多不确定性。而作为最古老的生产形态,农业生产更是远落后于现代工业、服务业的社会产值。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被用到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已经逐渐显露。
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外流,已经让传统意义上农民已经开始主动或被动离开土地。根据此前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二轮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7亿亩,占比约35.1%,现在2.3亿农户中有7000万农户已经不再直接经营其承包的全部或部分土地。
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大数据农业公司越来越有市场,走在前列的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嗅到了这一商机。佳格此时开始登上时代的舞台。张弓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佳格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提供作物大数据、气象预测以及病虫害预警服务,实现中国农业从传统“看天吃饭”的经验模式到“知天而作”的现代数据农业模式的转变。
农业大数据公司是服务农业公司的公司。张弓介绍:“具体来说,佳格可以为农业企业解决的痛点包括以气象、遥感和地面数据为基础的农业信息系统,比如给用户提供作物长势监测,结合地块级气象服务和病虫害预警、智能化灌溉植保,有效提升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另一类是农产品的评估需求,包括农业种植,农产品贸易和金融体系服务。”
这一次,佳格选中了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东方集团,后者旗下的子公司东方粮仓已建立了从育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管理商业模式。2009年成立的东方粮仓先后在黑龙江省五常、方正、肇源这3个粮食主产区投资兴建了3个年综合加工能力为30万吨的现代化稻谷精深加工园区,并在五常核心产区流转13000亩优质水稻田。其与五常市政府合作建设的五常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与欧洲、美国大农业相比,中国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这对农业数据收集造成很大困难。此外中国农业还存在大数据人才匮乏、大数据共享度低等困扰。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建议,中国应该加快构建数据资源体系,解决农业数据匮乏问题。
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涛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中国农业还缺乏一些大数据,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价格变化中吃亏的可能更多的是种地的人,他们从种植到收获,包括最后相关的消费数据都是极其缺乏的,所以需要一种方式能够快速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
孙明涛认为,不管是通过气象、气候数据,还是其他卫星得到的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是能够有效解决生产这端数据供给的。
事实上,即使正在走向规模化经营,中国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困局。甚至在中国农业保险赔付率不高的现状下,一旦遇到暴雪、强降水等天灾,尤其是设施农业经营者很容易难以收回成本,更不用谈当年盈利了。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2017年底安徽省雪灾时,一家投资上千万的合作社受灾严重,而按照当地保险公司规定,仅依据其对合作社核定损失额的40%进行赔付。
从防范风险、降低损失的角度来讲,大数据公司的出现解决了这两点的矛盾。张弓的独特经历也使得公司能够利用中、美、欧等数十颗卫星和无人机实时采集地面和气象数据,整合土壤、地块、作物、农资等全方位信息。
张弓介绍,这些信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解析和数据分析算法,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数据支持和管理服务,提高农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此外,佳格已经可以做到进行产值预判,从金融和贸易的角度,服务场内场外期货公司、贸易公司。
农业4.0前夜
毫无疑问,中国农业生产正处于巨大变革之中。正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带来了工业4.0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互联网数据和传统农业生产碰撞,正将中国的农业带向4.0时代。农业4.0从2015年开始备受关注,这一年11月,《农村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公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
农业部课题组曾对六省1072农户数据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农户农业经营收入有重要影响。查询农业信息的农户比不查询信息的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要提高45.8%;使用过农业信息技术的农户比未使用的农户收入高14.3%。
这些数据仅仅是针对分散农户做的信息技术调查。对于规模化生产者运用大数据科技手段后增收额的变化,官方尚没有相关的数据,但这一改变生产方式的手段,对于农业增收的影响可想而知。
政府层面推动的现代农业4.0项目的代表是北京市大兴区的500亩西红柿,其中一个重要温室大棚根据需要自动调整光线,西红柿需要快速生长时光线是直射的,而需要慢慢生长时则调整到斜射的角度。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这些西红柿的生长可以实现全程可追溯。
专业的农业公司所面对的生产规模远非500亩。仅仅东方集团的子公司东方粮仓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就有13000亩优质水稻田。
孙明涛告诉经济观察报:“与佳格合作,就是要把科技引入农业,提高农业产量,降本增效,提升产业化水平;同时,双方共同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模式,激发行业内更多创新力,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虽然与自带话题的BAT等传统互联网公司相比,大数据公司显得有些低调,但却在悄无声息中消融行业边界。佳格就是这样,作为一家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服务于农业、环境、金融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公司,佳格已经开始将前沿互联网大数据融入到传统农业中来。从技术本身来看,这家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将目标智能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领域、并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公司。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弓告诉经济观察报,佳格首先是从农业相关领域切入,做好农业种植板块,得到种植经验积累之后再逐渐向上下游推进。佳格不仅是农业大数据,更是以空间数据为核心。佳格在基础技术平台上最主要的应用除了农业,还有金融、生态环保,并以这几个应用为核心逐步拓展其他相关行业。
Ⅲ 智慧农业大数据可视化管控平台建设方案
不可否认,说起大数据在金融税务等领域的表现确实是更加亮眼一些。目前也开始向医疗、制造业、能源等方面倾斜。而农业似乎鲜有耳闻有落地的项目。但其实,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在推动和扶持农业大数据的发展。而大数据也实实在在会给传统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和变化。
1、监管更加透明公开
农业行业是具有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的行业,因此跟农业相关的数据呈现的状态是多而繁杂,其中它还贯穿了农业的整个产业链。包括:播种过程的种子、农药、化肥、气象、环境、土壤、作物等,运输过程的农产品加工、市场经营、物流、农业的交易等。这样长线的流程下来,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监管很容易在中间环节出现纰漏和问题,大数据使得这个过程更加的公开并被监督。
2、使得农业更加高效
我们都知道大数据的诞生解决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快速整合,从育种等前端科学的研发应用速度,生产到产品端的流程的高效化,区域供需匹配的高效化,减少信息流和物流在不必要的环节打转,实现信息流和物流的高速匹配!提高效率是一个从上至下渗入内部的重要目的。
3、让决策更加及时智能
农业大数据会使得农业更加智能化!通过科技、自然、生产、消费、价格、信息等海量农业信息数据的挖掘,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未来农民将不会为种什么发愁、不会为怎么种发愁、不会为市场销路发愁,通过对消费市场的把控,生产高度订单化,生产的时候就已经卖出了,政府管理的决策也将智能化,而且政府管理应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为可以通过企业的商业行为或者各种公共平台来实现政府管理的部分功能,加强农业生产的有序性。
4、追溯及问责
关注农产品的物流可以进一步的防止疾病、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作商可增加利益。物流的发达使农产品的供应链也越来越长,这让农作商对农产品的跟踪和把控的越来越紧张。大数据的介入让农作商能更加快捷、更加方便的提高运营质量和检测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基因组工具来检测和发现以事物为传播载体的病菌传播规律,进而减少疾病。
亿信华辰作为一家专业的大数据方案提供商,已经为100多个细分行业提供成功的方案并覆盖智能数据产品全生命周期,农业方面的也有不少。云南省粮食局的省级粮食信息管理云平台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为实现省、市、县的物资储备和粮食的产量的趋势掌控分析,实现年趋势分析、流通总览、仓储管理仓储基础建设使用情况、仓储仓容的投资情况,粮食的购销与库存的实时监测,在供求的平衡和交易情况做出智慧分析,神州良实助力云南省粮食局搭建粮食和物资储备可视化平台,帮助云南省粮食局实现一站式全局掌控信息驾驶舱。
另外,亿信华辰为贵州农委打造的脱贫攻坚统计监测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数据采集:建立扶贫数据采集系统;2、数据整合:完成扶贫大数据整合工作;3、大数据分析:建立扶贫大数据分析平台。面向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和公众服务,通过统一的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支撑政府与企业、上级与下级、省内与省外数据的共享交换、整合关联及业务功能协作融合。
Ⅳ 二零一六年十二十日广州南方农村报头条
重磅!农业部印发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
2016-10-19 09:41:54 我要评论(0)分享到
据农业部消息,农业部印发《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方案提出,到2019年底,数据共享取得突破。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内部及涉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
据农业部消息,农业部印发《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方案提出,到2019年底,数据共享取得突破。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内部及涉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部省联动、数据共享取得突破。大数据应用取得突破。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加快应用,大数据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关联分析和挖掘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一批创新应用成果。
方案提出四大主要任务,包括推进涉农数据共享、开展单品种大数据建设、探索市场化的投资、建设、运营机制、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
在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方案提出,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集成应用,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实现决策的智能化、精确化和科学化。结合农业物联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在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研发一批有效支撑智慧农业建设的大数据应用系统。联合政产学研用各方主体,开展农业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大数据关联分析,开发一批分析模型和应用成果。
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和《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农市发〔2015〕6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农市发〔2016〕5号)等有关部署要求,鼓励基础较好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机制和模式,带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特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瞄准“数从哪来、数谁来用、数怎么管”,充分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创新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思路和办法,充分发挥各地农业部门及企业、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试点成果,提高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政府部门决策和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决策。
二、试点目标
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到2019年底,达到以下目标:
———数据共享取得突破。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内部及涉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取得显著展,部省联动、数据共享取得突破。
———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取得突破。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干单品种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并在引导市场预期和指导农业生中充分发挥作用。
———市场化投资、建设和运营机制取得突破。通过政府购买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建设大数据取得实质性展,形成一批项目成果,探索出有效路径和模式。
———大数据应用取得突破。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加应用,大数据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关联分析和挖掘利用取得积极展,形成一批创新应用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涉农数据共享开展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通过软硬件资源整合和构重建,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全面的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共享平。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共享促共建,制定涉农信息资目录体系与相关标准,深化农业专项数据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共建、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推动省部农业大数据共探索农业部各类统计报表、各类数据调查样本和调查结果、批市场监测数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等开放模式,促进部省之间数据有序共享。(试点省份: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
(二)开展单品种大数据建设依托本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服务机制,增强生产经营的科学决策能力。
1.生猪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生猪价格发现机制,汇聚生猪全产业链数据,通过分析模型和关联分析技术,加强生猪价格周期波动规律研究。(试点省份:北京、重庆重点完善以消费趋势为导向的生猪全产业链数据监测试点,四川重点依托生猪生产及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建设)
2.柑橘大数据。整合柑橘产业资源数据,结合物联网监测数据、调查统计数据及电商平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为管理部门决策、生产者经营管理及消费者提供服务。(试点省份:江西重点依托省农业数据云建设柑橘全产业链大数据,重庆重点建设市柑橘产业数据中心)
3.花生大数据。开展花生品种面积、生产资料、气象环境、精深加工、仓储运输、市场价格等数据采集,通过数据清洗、分析、挖掘和服务,指导决策、服务生产、辅助经营。(试点省份:辽宁重点加强数据采集体系、数据处理团队及分析模型构建,吉林以扶余四粒红花生为重点建设大数据支撑平台及统计分析队伍)数据有序共享。(试点省份: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
(三)开展单品种大数据建设依托本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服务机制,增强生产经营的科学决策能力。
1.生猪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生猪价格发现机制,汇聚生猪全产业链数据,通过分析模型和关联分析技术,加强生猪价格周期波动规律研究。(试点省份:北京、重庆重点完善以消费趋势为导向的生猪全产业链数据监测试点,四川重点依托生猪生产及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建设)
2.柑橘大数据。整合柑橘产业资源数据,结合物联网监测数据、调查统计数据及电商平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为管理部门决策、生产者经营管理及消费者提供服务。(试点省份:江西重点依托省农业数据云建设柑橘全产业链大数据,重庆重点建设市柑橘产业数据中心)
3.花生大数据。开展花生品种面积、生产资料、气象环境、精深加工、仓储运输、市场价格等数据采集,通过数据清洗、分析、挖掘和服务,指导决策、服务生产、辅助经营。(试点省份:辽宁重点加强数据采集体系、数据处理团队及分析模型构建,吉林以扶余四粒红花生为重点建设大数据支撑平台及统计分析队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原则,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他社会资金积极投资农业大数据建设。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制定服务外包、项目代建的具体措施,以及与之配套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探索大数据建设运营新模式。(试点省份:河北、辽宁、吉林、江西、广西)
(四)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集成应用,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实现决策的智能化、精确化和科学化。结合农业物联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在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研发一批有效支撑智慧农业建设的大数据应用系统。联合政产学研用各方主体,开展农业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大数据关联分析,开发一批分析模型和应用成果。(试点省份:河北、辽宁、江苏、湖北、云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地区要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细化试点任务和措施,充实人员力量,强化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为指导面上工作提供参考。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将定期开展总结评估,推广典型经验。
(二)加强团队协作。各试点地区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企业的作用,加强联合与合作,形成有力的工作团队和协作机制。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将会同有关单位和专家,在工作指导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三)强化政策创设。试点地区要认真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关于大数据、“互联网+”等扶持政策和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农业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对试点省份优先考虑,支持开展试点工作。
本文来源:综合自新华网、农业部等报道
南方农村报 责任编辑:陈志深
Ⅳ 孟山都的农业大数据解决方案都有哪些作用呢
目前杂草、病害、虫害和天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种植者在选择作物保护方案时增添了更多挑战,孟山都的农业大数据解决方案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Ⅵ 农业大数据展望 六大领域数据亟须推广
农业大数据展望:六大领域数据亟须推广
随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的发展,农业上下游的农资销售、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数据以及与农业关联的土地流转、气象、土壤、水文等数据,均获得大规模积累沉淀,这些大数据将成为农业决策的“大脑”。
21世纪宏观研究院分析师戴春晨
继农村电商后,农业大数据获得决策层关注。
在近期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要求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快农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商务部等三部委印发的《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则强调,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到农业电子商务的各领域各环节,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随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的发展,农业上下游的农资销售、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数据以及与农业关联的土地流转、气象、土壤、水文等数据,均获得大规模积累沉淀,这些大数据将成为农业决策的“大脑”,纾解当前农业产业链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痛点,从而驱动农业向精准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
六大领域农业大数据亟待推广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在以小农经营为主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过渡的阶段。由于粗放生产、分散经营和农业自身的季节性、地域性特征,信息不对称,成为贯通农业产业链的共性问题。当前农业产业链令人头疼的四大痛点问题,根源之一往往在于信息的缺失:
一是种不好。种植、养殖的人力物力消耗大,农产品质量相对不高。这大多与农业经营者对种养技术和对病虫害、疫情信息把握不足有关系,也跟人力成本上升、使用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有关;
二是销不出。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多地频发,这往往由于农业经营者对同类产品生产数据估计不足,盲目生产而造成集中上市,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缺乏足够的信心;
三是地难租。扩大生产规模租不到地,这既与地块分散、资金短缺有关,又与缺少土地流转信息渠道相关;
四是钱难借。除了抵押物,农业经营者难以提供充分的信用数据,因而往往难以借到钱,这也限制其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上述四大痛点问题,涉及到农业经营者与政府、上游的农资企业、下游的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对接。21世纪宏观研究院注意到,在打破“数字鸿沟”方面,国内已有不少机构、企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依据目前的探索,至少六大领域的大数据将发挥作用:
其一,生态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水文、土壤和病虫害、动物疫情数据。这些数据是农业日常经营调整农业用水、农业产品投入的主要依据,准确掌握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做到精准种植、养殖,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投入。
其二,农业技术及农资流通数据。掌握农业技术能保障农产品高效、丰产,而基于农资流通数据的分析,则为农业经营者选择农资产品提供判断依据。种子、种苗的流通数据,亦可判断某个品类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调整规模的依据。
其三,农产品价格与农产品流通数据。生产规模的调节、生产品类的调整,必须要事前获知农产品价格和各主产区的产销情况。另外,通过B2B、B2C电子商务平台促使农产品供求信息对接,能拓展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价格。
其四,土地流转数据。通过土地流转供求双方信息的对接,促使流转更高效率,减少一方撂荒、一方找地的情况出现。
其五,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数据。通过上述的农资使用数据、生产流通数据的整合,可构建出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数据,以消除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疑虑,提高农产品的购买率。
其六,农业经营者征信数据。前述数据可纳入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保险机构的征信系统,作为发放贷款、设置农业保险的信用依据,以此推动金融和农业的融合。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随着上述六大领域农业大数据的推广应用,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交易效率。从本质上看,则是促进粗放分散式经营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向精准化、智能化经营的转变。
涉农部门需多方合力
围绕着大数据与农业的融合,农业链条上的不同产业或迎来生态的转变。
以大数据驱动下的单一农场为例,经营者将更多使用绿色、高效的农资产品,早已水涨船高的简单劳动力将被替换,而适应大数据的知识型、技术型“新农业经营者”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如适应“水肥一体化”的发展,水溶性肥料、液体肥将获得发展,而此前大行其道的普通化学肥料将因为颗粒不能完全溶解而堵塞滴灌设备,则可能遭到市场的淘汰。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农业大数据技术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未能做到足够的智能化;承载农业大数据的农业物联网、智能监测设备等售价过高;另外,由于推广力度尚不大,农业经营者尚未有足够认识。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当前无论是“电商下乡”还是大数据产业,都处于初级阶段。依托大数据技术广泛推动农业发展,在短时间内并不现实。农业大数据市场还是一个充满机遇、有待开发的市场。为此,需要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大数据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农业大数据的示范与推广。
对政府而言,首先应当推动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推动通信基站、电信宽带的建设,为各类农业经营者“触网”、联通大数据提供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开发政府掌握的各类涉农大数据,包括天气数据、农业用地的各类元素含量数据、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的监测数据,以供农资企业合理调配生产,并制定针对各区域各品种的农资解决方案。
其次,政府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引导涉农企业、大数据企业构建以品种或区域为中心的农业大数据平台。让农业大数据服务成为企业的直接盈利项目或配套的增值服务。
此外,还需要引导农业经营者主动向大数据农业转型,对优秀案例做示范推广,引导农业经营者学习“云上的示范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农业大数据展望 六大领域数据亟须推广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Ⅶ 互联网+智慧农业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包括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极飞农业物联网,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植保无人机,自动数据传输设备等等来解决类似智能温室大棚,大型农田里的水肥一体化,土壤里的病虫害。
智慧农业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监测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而农业物联网信息化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是智慧农业的解决方案。
极飞可以在水果、蔬菜、茶叶和中药材等农产品项目实施地区,通过安装土壤墒情、环境气候等农业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对作物长势、环境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信息的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农业物联网云平台,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持终端和物联网终端等设备,实现气象、土壤等信息的查看、时空物联的远程精准控制。也可为企业以及农户提供农技指导、农业病虫害预警、农产品质量溯源等相关服务。通过智能化控制,减少劳动力及农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据的积累还可为农业专家对各类农作物构建生产模型提供数据保障,为政府中心以及主管部门宏观监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Ⅷ 我国将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你怎么看
新农村 新农民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振兴策略的不断深入,各项利农惠农政策连接不断,特别是国家新农村政策的出台,让农村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作为农村的主力军,70后的新一代农民,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相比传统农民,70后的新一代农民普遍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对网络也不陌生,大部分都有过城市打工的经历,有些多年在城市里生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而是是具备现代经营理念的新一代“农人”!
再从长远来说,农村和农民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发达国家“农村”和“农民”已经是和“城市”,“市民”相对的一个概念,不再有身份认同和经济差别的内在区分了,我国以后也会是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这也是很多70后选择回农村生活的原因之一。
总之,现在很多70后选择回乡生活,不是被动的后撤,而是主动的追寻,寻找新的生活,新的农村,新的未来!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是国家发展的潜力所在!
Ⅸ 对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的公布,目的是为了
对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的公布,其实我认为这个对于我们的帮助其实是非常大的并且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参考价值的,并且这个也可以更好地去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而且这个方案的公布也同样可以去加强农业的高技术的发展以及进步的,因此我认为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认为这个数据试点对于农业发展其实是非常有着必要的,并且也可以去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认为这个对于农业新时代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个方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
Ⅹ 大数据产业:未开放的农业之花
大数据产业:未开放的农业之花
当前,大数据已快速发展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成为了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农业农村是大数据生产和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农业农村大数据已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
在当下全球科技、经济发展格局下,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生产力和竞争力。当前,大数据已快速发展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成为了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农业农村是大数据生产和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农业农村大数据已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
近年来,农业大数据可谓炙手可热。但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业农村大数据的采集、发布和应用仍面临着种种亟待化解的困境。
我国农业大数据尚未形成
涉及面广泛的农业大数据尤为庞大和复杂,可谓是最大的大数据。
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农业全产业链切分,农业大数据可分为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数据、农业生产大数据、农业市场大数据和农业管理大数据等。而从行业来看,农业的大数据则可分为成种植业、农资及养殖业等不同的行业,其中还可再细分成不同的品种和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曾在今年5月举办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上指出,农业大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物联网、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环境数据、农业统计数据。而从应用来看,农业大数据主要在五个方面:第一是基础研究,第二是农业智能生产,第三是农产品市场行情预测与物流,第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五是农业资源整合共享与服务平台。
李道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我国的大数据概括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微观的,主要来自企业;另一类是宏观的,来自政府部门。
随着大数据的战略资源地位越来越凸显,不少农业领域企业纷纷布局深耕大数据,甚至由此转型。孟山都公司中国总裁在今年上半年就透露,孟山都近几年的战略方向是数据科学在农业上的应用。2014年,大北农集团提出“智慧大北农”战略,推出“三网一通”,据了解,其在全国分布了上万名业务员,记录猪场生产情况、搜集客户信息,以不断更新数据。
但李道亮也表示,无论是从政府层面来看,还是从企业层面来看,目前中国的农业大数据“还没有形成”。
“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李道亮告诉记者,这是长期形成的局面,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与我们过去不重视积累有关,也与我们的科研机制、政府部门的工作体制有关”。
2013年,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时任司长张合成曾撰文指出,我国在数据采集、发布、应用等方面与决策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数据采集和发布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
根源在于缺乏完整数据体系
“现在国内农业企业在有意识地涉足大数据,但能兼顾做全产业链的企业屈指可数。”山东卓创资询集团畜牧业产业群经理李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介绍,以畜牧业产业群为例,做全产业链的大数据意味着要从饲料原料的供需入手,到养殖、流通环节,再到下游屠宰加工环节,环环相扣,实现数据间的引用和佐证。“很多企业做的大数据大都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李霞告诉记者。
在李道亮看来,目前做大数据最“热”的是在企业,打造大数据平台,既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利于掌握数据话语权。“只有行业里的大企业才能真正形成和掌握大数据”。
在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论坛上,李道亮总结了我国大数据面临的问题:农业大数据缺乏,大数据模型缺乏长期的积累,大数据缺乏与行业产业的结合,大数据缺乏必要的规范。
李道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条块管理等原因,各部门间数据不共享,造成了农业大数据的缺乏。“现在从政府层面来说,事实上就是在着力打破这种局面,实现资源共享,有了资源共享,才能形成大数据,才能再分析大数据。”
说到数据的积累,李霞也表示,“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需要不断甄别、筛选、更新,长时间积累形成的数据才是有价值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中国的市场行业尤其是农业领域对大数据的分析需求和使用远不及国外。“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扎实的、高精确度的、完整的数据体系。”
人才缺口亟待补上
约半个月前,农业部印发了《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第二批试点方案》,旨在通过试点,组建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团队,形成分析反应快速、信息内容全面、预测判断准确的工作格局。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在农业信息采集和分析方面的人员“缺口很大”,且“并不专业”。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的明均仁指出,当前农业信息人才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业型农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农业信息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农业信息活动工作流程不规范,农业信息人才薪酬管理体系不健全等。
而李霞则用“断层”来形容当前相关领域的人才现状。“行业内有领衔的专家学者和国家级的信息预警分析师,”她解释道,“但是,再往下走就没有了。”
在身处农业信息采集分析一线多年的李霞看来,做信息采集和分析应该“接地气”,真正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相关的行业和产业,“相信从方法上,信息采集分析人员肯定是熟知的,但是做这项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行业的了解,在领域内积累的资源。”李霞说。
此外,李霞认为,还需要形成好的组织架构和采集流程,“简单说,就是怎么采集、什么时间更新、怎么检查监督,这都需要一连串配套。”
明均仁建议,将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培养体系,构建农业信息人才多元培养体系。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长青曾撰文指出,要根据农业大数据发展和现代农业应用需求,制定农业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协同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