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作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数据"这个词悄然成为了我们的常用词汇;我们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迈进了"大数据时代"那么,大数据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英国"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的《大数据时代》对此有着详细而深刻的洞见。
一、什么是大数据?
根据《大数据时代》中所说,"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泉,大数据还为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服务。"、"大数据即一种新型的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大数据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大数据是一个总结性的概念,是对海量数据的总称;第二层含义即书本中所指出的,是一种新型的能力与方式。区别于小规模数据时代的抽样分析,大数据时代,分析的样本不再需要经过抽样,直接将全体数据进行更快更准确地分析。
二、大数据的核心是什么?
大数据的核心应当是减少冗余,提高资配置效率。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挖掘出庞大数据库独有的价值,以便进行干预或提供相应的资与服务。自古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便是资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它能让我们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得知该如何更有效地分配稀缺的资。
如医院通过对某个病人病史、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情况等进行全方位分析,便可以准确了解病人的生活情况与生活环境,精确地指出症结引起原因所在,只要建议病人针对引起病的因素做出调整或进行医学干预,便可以了,避免了对病人过多的用药与过大范围的盲目干预。
同样的道理,如果银行通过分析某一申请人的家庭情况、消费历史、生活习惯、财务习惯、网页浏览记录等各方面的数据,便可以清晰了解此申请人各方面的情况,甚至可推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将要采取的做法,从而判断申请人的贷款申请资格,决定该不该授信,授信多少等内容,所有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能在系统中搜索一下,几分钟便能全部收集完成。相比以前,(fsir)申请人申请后,银行得派出两名客户经理上门进行访问、调查、收集电信、征信等多方面的'信息,再进行人工分析、鉴别等过程,耗费的时间多不说,风险也相对更高。
可见,大数据的运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机构与申请人的时间,更能基于精确的信息,确保风险可控,且保证了授信给该申请人的正确性,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配置质量。
三、什么是大数据思维?
书中指出,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大数据与三个重大的思维转变有关: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靠分析少量的样本;其次,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度;最后,我们的思维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
大数据思维应当是一种意识,认识到大数据的无穷威力,并积极拥抱这个繁荣的时代;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信息,都是可以量化分析的信息。如果将相关的信息进行交互分析,便能获得"上帝的视觉"——窥视知道分析对象的一切,包括所思所想;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类比,准确推测分析对象的想法以及未行为;根据推测出的内容进行干预或服务,从而获得商业机会;在一切均有记忆、一切均能收集、能更加准确预测未的时代,我们或许受困于过去的行为;在这个时代,对隐私权、公平与正义的探讨上升至一个新的语境。
四、新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办?
老子说,无为而治。因此,我们还是该吃饭就吃饭,该逛街就逛街,想吃甜点便吃甜点,过自己的生活,努力自己的工作。大数据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工具,所有的工具最终都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方便、更加如意,而作为最高智慧生物的我们,要做的,便是习学如何通过这新的工具,改造世界,创造生活。
当然,西方也有谚语:预测未最好的办法是创造未。面对新的时代,我们,努力将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便是最好的信条。
⑵ 《大数据时代》的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数据时代》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畅销书刊、热点话题、时尚科技,始终不太感兴趣。书刊,喜欢有一定年份的。话题,钟情于务虚的观点。新奇的产品于我无缘,习惯使用成熟的科技产品。既不清高,也非冷漠,就是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空间。这一习惯最近破了例。由于工作的原因,耳濡目染,“大数据”这个新兴概念开始频繁步入我的视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网购《大数据时代》,手不释卷,三天读完,颇有收获。此书有如下特点。
首先,作者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条理清楚地阐述了大数据对人类的工作、生活、思维带来的革新,大数据时代的三种典型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公共安全提出的挑战。其次,文中的事例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令读者既印象深刻,又感同身受。此外,作者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没有假装一副专业的面孔。纵观全书,遣词造句,均通俗易懂。
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人们研究与分析某个现象时,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抽样数据。
二、在大数据时代,不能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要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接受错误的数据。
三、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
作者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成本显著降低,人们现在有能力从支离破碎的、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矿渣中抽炼出真知烁见。在大数据时代,三类公司将成为时代的宠儿。一是拥有大数据的公司与组织。如政府、银行、电信公司、全球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淘宝网)。二是拥有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专业公司,如亚马逊、谷歌。三是拥有创新思维的公司,他们可能既不掌握大数据,也没有专业技术,但却擅长使用大数据,从大数据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地。
面对即将来临的大数据时代,个人将如何应对自如?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如今说起新媒体和互联网,必提大数据,似乎不这样说就OUT了。而且人云亦云的居多,不少谈论者甚至还没有认真读过这方面的经典著作——舍恩佰格的《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何许人也?他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他还先后担任多国政府高层的智囊。这位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牛津教授真牛!那么,这位大师说的都是金科玉律吗?并不一定,读大师的作品一定要做些功课才好读懂,才能能与之进行一场思想上的对话。
舍恩伯格分三部分来讨论大数据,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在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中,舍恩伯格旗帜鲜明的亮出他的三个观点:
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对于第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一方面是对全体数据进行处理,在技术和设备上有相当高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不是都有此必要,对于简单事实进行判断的数据分析难道也要采集全体数据吗?
我曾与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讨论过。祝教授是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专家,他认为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数据。联系到舍恩伯格第二个观点中所说的相关关系,我理解他说的全体数据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范围,即大数据的随机样本不限于目标数据,还包括目标以外的所有数据。我认为大数据分析不能排除随机抽样,只是抽样的方法和范围要加以拓展。
我同意舍恩伯格的第二观点,我认为这是对他第一个观点很好的补充,这也是对精准传播和精准营销的一种反思。”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更具有宏观视野和东方哲学思维。对于舍恩伯格的第三个观点,我也不能完全赞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传播即数据,数据即关系。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只关心因果关系,对相关关系认识不足,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举足轻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不应该完全排斥它。大数据从何而来?为何而用?如果我们完全忽略因果关系,不知道大数据产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消解了大数据的人文价值。如今不少学者为了阐述和传播其观点往往语出惊人,对旧有观念进行彻底的否定。
世间万物的复杂性多样化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舍恩伯格也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幼稚思维吗?其实不然,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看清楚他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不要因囫囵吞枣的浅读而陷入断章取义的误读。比如说舍恩伯格在提出”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一论断时,他在书中还说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向更深层次研究的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由此可见,他说的全体数据和相关关系都在特定语境下的,是在数据挖掘中的选项。
大数据研究的一大驱动力就是商用,舍恩伯格在第二部分里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变革。舍恩伯格认为数据化就是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的定量分析有力地回答”是什么“这一问题,但仍然无法完全回答”为什么“。因此,我认为并不能排除定性分析和质化研究。数据创新可以创造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舍恩伯格在讨论大数据的角色定位时仍把它置于数据应用的商业系统中,而没有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里,但他在第二部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变革中讨论了这个问题。
在风险社会中信息安全问题日趋凸显。如何摆脱大数据的困境?舍恩伯格在最后一节”掌控“中试图回答,但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我想,或许凯文·凯利的《失控》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正如舍恩伯格在结语中所道:”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的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谢谢舍恩伯格!让大数据讨论从自然科学回到人文社科。由此推断,《大数据时代》不是最终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的.答案。
此外,在阅读此书之前还必须具备一些数据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比如说什么叫数据?什么叫大数据?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区别,数字化与数据化有什么不同?读前做些功课读起来就比较好懂了。
读完《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们即将或正在迎接由书面到电子的跳跃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
这本书介绍了大数据时代来临后,接踵而至的三项变革——商业变革、管理变革和思维变革。
其实,这场变革已经打响。商业领域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推陈出新。前几年,一家名为Farecast的公司,让预订到更优惠的机票价格不再是梦想。公司利用航班售票的数据来预测未来机票价格的走势。现在,使用这种工具的乘客,平均每张机票可以省大约50美元,这就是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大家应该都知道2009年出现的H1N1型流感,就拿美国为例,疾控中心每周只进行一次数据统计,而病人一般都是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才会去医院就诊,因此也导致了信息的滞后。然而,对于飞速传播的疾病,Google公司却能及时地作出判断,确定流感爆发的地点,这便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可见大数据时代对公共卫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如果想在在大数据时代里畅游,不仅要学会分析,而且还要能够大胆地决断。
在美国,每到七、八月份时,正是台风肆虐之时,防涝用品也摆上了商品货架。沃尔玛公司注意到,每到这时,一种蛋挞的销售量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加。于是,商家作了大胆的推测,出现这样的结果源于两种物品的相关性,便将这种蛋挞摆在了防涝用品的旁边。这样的举措大大增加了利润,这就是属于世界头号零售商的大数据头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让大数据主宰一切,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大家应该都知道电子地图,它可以为人们指引方向。但大家应该还不知道,它会默默地积累人们的行程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可以推断出哪里是自己的家,哪里是工作单位。我们的隐私就这样被不为人知地收集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方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隐私不再是隐私,数据的收集变得无所不包、无孔不入。世界已经向大数据时代迈进了一小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大脑,做好准备,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首先,想谈一谈何为大数据,何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它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当今这个信息化世界。为何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信息缺乏的时代或模拟时代,我们更倾向于精确性的思维方式,就像是”钉是钉,铆是铆”,而在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下,我们得到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
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打破了这种思维方式,换句话说,我们接受结果的不确定性。简言概括之,我认为大数据是一种预测模型。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关注的不是因果,即为什么是这样,而更关心”是什么”这种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在这种新思维的思考方式下,我们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是不可行的。我们所做的是利用大数据这种工具,让数据自己说话!
其次,我想谈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我军战斗力。当然,大数据分析并不是精准的预测,精准的预测也是不存在的。大数据只能有利于我们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可能性。
作为军人,我所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好大数据的工具提升我军战斗力,打赢这场信息化战争。毫无疑问,现在我们打的不是刀对刀,枪对枪的战争,更不是模拟时代,当代乃是数字时代,打的是信息化战争!
四次战争的大胜,美军的战争形态从机械化转向信息化,而且相应的在战场取胜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这正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必然结果。而我军正在转向信息化的过程中。在此战争形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计算分析师,大数据分析师,数学家等高等技术性人才来打赢这场信息化战争。这正是大数据时代下我们不得不有的基础。我军战斗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当然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取胜也是得心应手,相反,利用不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毕竟,这只是一种预测模型,得不到精准的预测结果。我们更要让数据为我们所用,不要被庞大的数据库框住我们的思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个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世界,大数据时代下的残酷竞争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一场悄无声息的信息化战争已经打响!
去年的“云计算”炒得热火朝天的,今年的“大数据”又突袭而来。仿佛一夜间,各厂商都纷纷改旗换帜,推起“大数据”来了。于是乎,各企业的CIO也将热度纷纷转向关注“大数据”来了。有一张来自《程序员》微博的漫画很形象。我觉得这张图,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小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现状。
不过话又还得说回来,《大数据时代》是本好书。
当然,很多IT知名人士也大力推荐,写了好多读后感来表述对这本书的喜欢没看此书之前,对所谓大数据的概念基本上是一头雾水,虽则有了解关注过现在也比较火热的BI,觉得也差不多,可能就是更多的数据,更细致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看过此书后,感觉到之前的想法,只能算是中了一小半吧---巨量的数据,而另一前:着眼于数据关联性,而非数据精确性,或许才是大数据与现时BI的不同,不仅仅是方法,更多的时思想方法。不过坦白讲,到底是数据的关联性重佳,还是数据的精确性更好,还真的需要时间来检验一下,至少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论,更多的倾向于数据的精确性。
看完此书,我心中的一些问题:
1、什么是大数据?
查了查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这个好像是IBM的定义吧。
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数据海量,存储海量都是大数据的基本原型吧。
2、大数据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诚然,大数据的前提是海量的数据,只有拥有巨量的数据资源,方能从中查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才可以让通过专业化的处理,让其为企业产生价值。针对电信运营,互联网应用这样海量用户的数据的大企业,也是在应用大数据的道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针对中小企业呢?销售订单数据?若非百年老店,估计数据也是少得可怜,能用的可能只有消费者数据了吧。貌似大多数厂商,用来举例的也就是消费都购买行为分析为最多。
同样,在公共事业类的政府机构,大数据的作用也许也能很好的发挥。反而感觉在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应用大数据,似乎有点大题小作。书中说:大数据是企业竞争力。诚然,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无形资源(利用得好的话),但是否所有的数据,或都换则方式说:所有的企业都以大数据为竞争力,是否真的合适么?是否在中小企业中,会显示得小题大做呢?
3、大数据带来的影响
当一波又一波的IT技术热潮源源不断地向我们铺面而来的时候,你甚至都没有做好准备,你都要开始迎接它所给你带来的影响了。经过物联网,云计算的推波助澜下,大数据开始登场了。但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1)预测未来书中以Google成功预测了未来可能发生流感的案例来开篇,表明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为我们的生活起一个保驾护航的指向标。实质很简单,技术改变世界。
2)变革商业大数据所带来的商机,同时会衍生出一系列与大数据相关的商业机遇与商业模式,数据的潜在价值会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可以容易想到的是未来有专门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生成的一条数据产业链产生。影响的,当然是IT公司
3)变革思维书中所说:因为有海量的数据作基础,未来,我们可能更关注数据的相关,而非精细度。对这条,本人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⑶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000字(2)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舍恩伯格分三部分来讨论大数据,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中,舍恩伯格旗帜鲜明的亮出他的三个观点: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对于第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一方面是对全体数据进行处理,在技术和设备上有相当高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不是都有此必要,对于简单事实进行判断的数据分析难道也要采集全体数据吗?我曾与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讨论过。祝教授是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专家,他认为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数据。联系到舍恩伯格第二个观点中所说的相关关系,我理解他说的全体数据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范围,即大数据的随机样本不限于目标数据,还包括目标以外的所有数据。我认为大数据分析不能排除随机抽样,只是抽样的方法和范围要加以拓展。
我同意舍恩伯格的第二观点,我认为这是对他第一个观点很好的补充,这也是对精准传播和精准营销的一种反思。”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更具有宏观视野和东方哲学思维。对于舍恩伯格的第三个观点,我也不能完全赞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传播即数据,数据即关系。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只关心因果关系,对相关关系认识不足,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举足轻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不应该完全排斥它。大数据从何而来?为何而用?如果我们完全忽略因果关系,不知道大数据产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消解了大数据的人文价值。如今不少学者为了阐述和传播其观点往往语出惊人,对旧有观念进行彻底的否定。
世间万物的复杂性多样化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舍恩伯格也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幼稚思维吗?其实不然,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看清楚他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不要因囫囵吞枣的浅读而陷入断章取义的误读。比如说舍恩伯格在提出”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一论断时,他在书中还说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向更深层次研究的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i]由此可见,他说的全体数据和相关关系都在特定语境下的,是在数据挖掘中的选项。
大数据研究的一大驱动力就是商用,舍恩伯格在第二部分里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变革。舍恩伯格认为数据化就是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的定量分析有力地回答”是什么“这一问题,但仍然无法完全回答”为什么“。因此,我认为并不能排除定性分析和质化研究。数据创新可以创造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舍恩伯格在讨论大数据的角色定位时仍把它置于数据应用的商业系统中,而没有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里,但他在第二部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变革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在风险社会中信息安全问题日趋凸显,数据独裁与隐私保护成为一对矛盾。如何摆脱大数据的困境?舍恩伯格在最后一节”掌控“中试图回答,但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我想,或许凯文·凯利的《失控》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正如舍恩伯格在结语中所道:”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谢谢舍恩伯格!让大数据讨论从自然科学回到人文社科。由此推断,《大数据时代》不是最终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答案。
此外,在阅读此书之前还必须具备一些数据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比如说什么叫数据?什么叫大数据?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区别,数字化与数据化有什么不同?读前做些功课读起来就比较好懂了。
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个命题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个人认为也是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从头说起吧,首先,书提出一个颠覆我以前认知的命题--”并非原子而是信息才是一切的本源“,将世界看做信息,看做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下是的视角。它是一种可以渗透到所有生活领域的世界观。这个命题是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中的某一段中描写的。我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前面来讲,因为我觉得,这是谈数据化世界的前提,自然也是谈论大数据的前提啦。书的中间部分有一节讲到数据化和数字化的区别。经过我自己脑子的整理,把数据化世界这个命题列为大数据思维的第二步。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反省下,我是不是有领悟到书的精髓所在(我认为的精髓),就是第一句话。因为回顾我整个思路,还是按照旧模式的因果关系思考模式思考问题。书中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有很多观点的论述,会从哲学的高度论述。虽然,自己肚子没多少墨水,但是读这些描述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会更好的理解作者提出的命题。比如书中有一段文字
当我们说人类是通过因果关系了解世界时,我们指的是我们再理解和解释世界各种现象时使用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通过快速、虚幻的因果关系,还有一种就是通过缓慢、有条不紊的因果关系。大数据会改变这两种基本方法在我们认识世界时所扮演的角色。
在附上一些事例的时候,用作者提供的”本质“去看待时,很容易理解,确实是这么回事。好了,那么大数据到底改变了我们什么呢,作者给出3点,
大数据的精髓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个转变,这些转变讲改变我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
第一个转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样本=总体)
第二个转变就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
第三个转变因前两个转变而促成,即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数据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只要让数据自己发声。,出处:短美文,否则追究其责任,谢谢你的支持,我们会给做得更好!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人类的大脑具备这样的功能,它会把新输入的刺激或信息与”过去的经验或积累的部分知识“相对照,然后进行调整并接受下来。如果眼前新的现实与大脑中储存的固有信息无法协调,便会在无意识中拒绝接受新的现实(当作没有看见);或者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任意推测,使自己认识到的情况偏离实际(产生错觉)。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目的在于使自己保持冷静。
所以作者称之为revolution。
讲了这么多,那么大数据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在这里,我只想谈我感触最深的,其他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当然,书中提了很多,最多的就是,XXX公司或者个人利用大数据创造了多大的财富了,抛开这些表面的不说,最让我动心亦或者是害怕的是,预测。这是大数据带来最核心的东西,动心的理由无须赘述,计算机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买什么双色球可以中头奖,想想心里是不是有一点小激动咧。当然这只是我打的一个比较夸张的比喻。至于害怕呢,书中有段话我很喜欢
公平正义的基础是人只有做了某事才需要对它负责,毕竟,想做而未做不是犯罪,社会关系于个人责任的基本信条是,人为其选择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大数据分析完全准确,那么我们的未来会被精准的预测,因此在未来,我们不仅会失去选择的权利,而且会按照预测去行动。如果精准的预测成为现实的话,我们也就失去了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既然我们别无选择,那么我们也就不需要承担责任。这不是很讽刺吗。
扯到这里,顺便扯一下,书中另一段关于自由意志的描述
在哲学界,关于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毕竟,如果凡事皆有因果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决定任何事的自由了。如果说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或者每一个想法都是其他事情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以此循环往复,那么就不存在人的自由意志这一说了。——所有的生命轨迹都只是受因果关系的控制了。因此,对于因果关系在世间所扮演的角色,哲学家们争论不休,有时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立。
书中举了个例子,举了部电影《少数派报告》,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哎哟,我居然看过这部电影,想想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大概就是讲警察通过预测来提前抓捕犯人,不过不是通过大数据,是通过超人类的方式。当你什么举动都可以被预测,相当于你完全暴露在太阳光下,换成你,你害怕不。
最后,附上两段结语,一段是书中的一段话,另一段是我自己瞎编的。
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
大数据终将会影响到我们,也像其他技术一样会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动心,滥用,害怕。如同核技术一样,用的话,造福地球,滥用,给个金刚石地球你,照样爆。我相信,未来的大数据的发展会如作者所说的,是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革命。
“大数据”一词不知何时在我们的生活悄然出现,为了一探究竟,我便选择了《大数据时代》一书。
作者先从全局简单地描述大数据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影响,再从三方面具体地用上百个学术和商业的实例展开写作。样本=总体、追求精确性和相关关系等大数据时代具体特点一一现出。在同时,作者也从个人、企业等多角度分析大数据中的隐忧。
书中内容繁多,在此不能各方面概括。此书中虽有许多专有名词,但作者以其通俗的语言以及许多实例让我嗅到大数据时代中一抹清新之气。
为什么是清新的呢?因为书中的内容仿佛向我打开了一个既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世界。我们现在已处于网络时代 ,在我们日常简单的操作中大量数据产生,然而起初我们仅用众多技术在解决手头上的问题,那些大数据像沙子中的金子,价值不被发现。到目前,每当我们网上购书时总会看到“猜你喜欢”的栏目、出现谷歌搜索与流感预测、Farecast与飞机票价预测系统等,这些事情的达成全来自于那些曾被忽略的大数据同时也在证明“预测,大数据的核心”这句话,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看到书中这部分内容时,我不禁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已在享大数据带来的福利,就像“猜你喜欢”栏目让我触到更多合我口味的书,让我看到了以前无法发现的细节。拥有大量数据的公司巨头如谷歌、亚马逊大力开发有关大数据的新型产业和研究相关项目。借网络时代的便利大数据成为了如今最有商业价值的事物,使一切可量化的趋势也开始出现。“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面对这句话时,大数据时代仿佛就在眼前。
在感受惊叹着大数据能为我们做到以往无法想象的事和它巨大的价值时,我认同大数据能极大优化我们的生活,但又不禁为这时代感到担忧。一旦大数据时代来临,不仅我们的隐私可能不再是隐私,就如书中所言“我们时刻暴露在‘第三只眼’下:亚马逊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而微博似乎什么都知道”,而且利用大数据我们可以预测许多事情并且十分高效,一旦人们依赖大数据极少运用人类自身的创新等能力被数据束缚住,世界只会沦落为一个极少活力的机械环境。而我认为最大的忧患,是大数据时代对人类自身思维、思想、信仰等精神领域的冲击。如今我们都生活在数据中,大数据时代说不定在几年后就会逐步来临,这使我不禁发问:我们一直坚信着信仰着的究竟是什么?我觉得世界说变就变实在令我想不通这个问题。事情都有好坏,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杞人忧天。
于是我继续去探索作者对这问题的思考。“更大的数据在于人本身”,作者还说“我们是在创造更好的未来”,也说“在一个预测的时代里,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可侵犯,这一点不可轻视。我们在使用大数据时,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曾说:“努力在可以应用、可以拓展的地方,应用它、拓展它;在不能应用、不能拓展的地方,就停下来。”这些话语仿佛是阳光,驱散我心中对大数据时代的担忧以及内心对其的恐惧。我认为,在坚守我们内心和自由意志下,大数据才会造福我们人类世界,发挥出它背后对人温暖的光芒。
面对时代的变革,我会为坚守内心深处的自由意志而努力并“拥抱大数据”。
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当你掌握了数据,你便掌控了世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数据中的相关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将一切不利因素扼杀于摇篮之中—这远胜于"防患于未然"。
《大数据时代》一书,让我们在观念上有了三大转变: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全书介绍了 "大数据"时代三种大的变革: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这些巨大变革如洪水一般的"冲击"之下,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必将有重大的改变,若不顺应这种变革的潮流,就像古中国固步自封,最终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自己还用着长钩铁戟抗争一样,不可避免被掠夺,被落于世界进程之后,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
"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间的相关关系",我想这句话是本书的核心思想。大数据时代,信息与数据已成为了一切的本源,我们生活在各种数据构成的海洋之中,如果从另一种视角看,就好像无数条"看不见的线"将我们与这些数据联系到一起,这是我们以前从未有过、从未想过的。大数据改变了我们以前的通过因果关系了解世界的方法,而提供了几种新的途径,因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数据,有时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也就是:样本=总体;而且,当研究数据如此之多时,我们已不热衷于"精确",而是"混乱",若不接受"混乱",那么有95%的非结构化数据无法利用,这将无法使我们构建完整的数据世界,在分析更多、更全面的数据之后,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数据之中发掘它们的相关关系,即以"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角度看待数据,不用管其从何而来,只要分析其如何影响其他事物既可,即"让数据自己发声",这些,彻底推翻了人类以前探索数据的方法,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种观念以惊人的力量给现知识状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比如谷歌公司,2009年h1n1流行之时,通过检测检索词条,处理34。5亿个不同的数据模型,通过预测并与2007、2008年的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确定了45条检索词条组合,并将其用于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后,预测结果与官方数据相关系数高达97%,这种大数据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得出流感所传播的范围,为预测流感提供了一种更快速、高效的工具。
同时,虽然大数据可为人类造福、对抗病症,但这仅限于掌握这门技术而言,若不重视这种技术,当我们的对手早于我们一步构建这种数据网络之时,便是我们的灾难,想想,大数据虽核心的在于预测,当敌人通过这种手段预测我方下一步的行动,将是可怕的—比如你的.导弹将从何处发射,将飞往哪,你的军队动向、目标,总之所有一切"未来"将掌控于敌手,敌方甚至可以借此发现那些将来有"大作为"的人,从而进行渗透或扼杀,这对我们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所以,尽快加速大数据系统的构建进程是必须的。
对于我们国防生,也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未来的时代必将是数据极易获取,数据网络共享化的时代,通过这些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可以准确分析并给出适合每一个人的计划,如运动量、训练强度,可以"先知、先觉",及时发现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前及时疏导,这些必将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跟进时代,做好准备,去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一切!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这是《大数据》中出现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全书力图传递的信息。在数字信息时代,数据和空气一样遍布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数据无意义,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数据,即真相。
美国是《大数据》的主角,全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数据质量法》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为读者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透过全书,一个立体的美国及美国人民的思想呈现在我们面前——美国人民执著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却又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政府信息的透明与公开。
读完此书,对生活中的数据及数据处理突然有了很大的兴趣。如果有一天,处处以数据说话,那么,政治、制度、生活将更加清明,事故、将降到最低点。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是有必要阅读此书的!有慧根的教师将能从书中挖掘出信息技术特有的文化以及能用于教学的鲜活案例。
每天能用来阅读的时间很少,总是要等到夜深疲倦时才有空打开书本,总是在眼睛极不舒服的情况下坚持阅读,《大数据》就这样在坚持中溶入我的思想……
读完《大数据》,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籍。作者运用案例和讲故事的方式,把美国数据开放、收集、使用背后的立法故事、公民故事、技术故事、商业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令我大开眼界。
我在想,大数据概念对于教育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呢?一直以来,中国教育在研究教育的数字化,比如数字化校园,这个思路就是把我们教育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其结果指向的就是电子教材的研发或者是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美其名曰,这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都可以被数据化,而这项研究不是任何一个专业可以深入下去的,它的专业性太强,所以我才会想到,所谓教育技术与其研究教育的数字化,不如研究教育的数据化来得实在,来的有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并不了解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具体会如何表现,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轮廓,我们也并不确定一个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以,人们对教育一直有一个深深的质疑,它是不是科学的?大数据概念至少提出了关注“是什么”比“为什么”要有实际意义得多。而我们的教育恰好需要把注意力从“为什么”转移到“是什么”上面来,只有如此,才能把教育从为什么发展成“可能成为什么”上来,这会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而对于现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教育技术来说,把研究的重点从数字化转移到数据化上面,这才是它的出路。
如何将数据融入教学,教育者首先通过标准化全科教学处方,实现了教师授课模板和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保证每个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可控的,然后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处理好面对的数据,处理好数据,自然也就处理好了课堂的反馈,最终形成了既注重教学体验又以教学结果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不仅要注重课上的学生资源,在课后还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跟踪处理。这与过去的教育教学显然是不同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学有所改变是必然的。所以,无论环境怎么变换,数据如何复杂,我们都不能不去改变自己的教学去迎合将来的这个大数据时代。
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让我重新审视了"大数据"这个在信息时代异军突起的热点词汇,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我,对大数据这个词本身有着更多的热忱。
在网络上搜索到的解释是:"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特点:数量、速度、品种、真实性。
而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并不能定义一个确切的概念。他提到"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和公民关系的方法。"这是一种更具有人文色彩和社会意义的诠释。
本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而舍恩伯格更是着重阐明三大观点:
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对于观点一,我不敢苟同,毕竟大数据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显然,现在这种技术还不够成熟,同时一些简单的事情运用大数据反倒是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这种大叔据的繁杂处理方式更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情况,比如商业预测,人类dna的研究等。
而对第二种观点,我是十分赞同舍恩伯格所说的"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简单算法有效"。在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中,一种新的简单可行的算法的出现,远没有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的发展快,而大数据算法似乎更能迎合这种大趋势。
观点三中提到的相关关系在大数据中可是重量级的,它能较快找到事物规律和对应的解决措施,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因果关系,毕竟人们在思维上更能够接受因果关系分析出的结果,而大数据预测的需要人们慢慢的适应才能接受。当我们完成相关关系的分析而又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转而研究"为什么"了,毕竟问题的根本在于因果。而舍恩伯格的全体数据和相关关系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一种捷径。
但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安全问题的日趋凸显,数据独裁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更是立于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舍恩伯格在本书的最后章节曾试图寻找一种解决方式来摆脱这一种困境,但最终没能做到,但是他提出"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的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仍无法被完全代替。"这里表明人在数据时代同样的重要,数据是为人类服务的,也就该人类驱使下完成相应的目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常引起我更多的思考和担忧。
大数据时代对于我们同是机遇与挑战,一些国家已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的行列,并在各个领域开始研究和使用。而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以及较大的领土面积,都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数据的保障,而能否面临挑战,在大国之间的新一轮角色角逐间崭露头角,我们更需要解决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更应在政策上逐步开放各领域的数据,保证数据来源、权限等问题得到解决,不断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工业化、信息化,我们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让世界不能小觑的答案;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化我们又将怎样在新的风暴中所向披靡,如果大数据时代是一种必然趋势,那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我们新的战场!
;⑷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5篇600字
去年的"云计算"炒得热火朝天的,今年的"大数据"又突袭而来。仿佛一夜间,各厂商都纷纷改旗换帜,推起"大数据"来了。于是乎,各企业的CIO也将热度纷纷转向关注"大数据"来了。有一张来自《程序员》微博的漫画很形象。我觉得这张图,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小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现状,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大数据时代 读后感 ,希望你喜欢。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
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被人推崇为2012最佳书籍,今年安泰读书会的重头戏。虽然主讲人最后放了个香港大黄鸭般的鸽子,但现场讨论氛围依旧非常热烈——而且还是在没几个人读完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大数据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处不在的大数据:各种云计算,谷歌的神通,亚马逊的推送,天涯人肉,微博万能等等等等,我们掌握了新的工具,也获取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各种信息。大数据拉近了我们与现实的距离,“地球村”变成了“地球屋”,仿佛所有人所有事物都触手可及,而这些牛逼哄哄的互联网巨头就在客厅展示着世界的每一寸光景。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首先,从应用角度出发,低廉的运算能力和存储空间,让以前的样本分析显得非常简陋——一些从全体数据挖掘出来,忽略精确而从大量数据的简单算法得出来的结论颠覆了常识。但个人觉得,这只是统计学的终极目标——并没有非常大的跨越,可能终结了回归分析,有效性验证等手段,但依旧还是统计。而革命性在于关注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现场讨论从神学角度挑战了因果关系的不可能——或者说人类用简单思考的逻辑来定义因果,以及用之前小数据演绎出大概率事件来推导因果,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因果关系应该属于上帝的范畴,人类如果真的完全掌握之后,会统治整个宇宙。但我觉得,无需从神学观点来讨论,而可以借鉴量子力学对经典力学的颠覆——在原子层面上,经典力学会失效——那么在大数据层面上,普通的抽样调查直观反映会失效。而且从量子力学角度是很难推导经典力学的公式,那么从现在的惯有思维,也难以推导出大数据的因果关系。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2
书中虽只是阐述了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未提及会对我们 教育 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我们同样可以获得启示,寻求大数据在教育工作中可实现的价值。
1.教师角度:从基于 经验 到基于数据的教学转型
“经验主义”是指形而上学的思想 方法 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鼓励、精致、片面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凭借以往经验认定本节课学生的起点,从而制定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这往往忽略了上届学生和这届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班学生和另一班学生也是存在差异的,那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呢?我想可以借助前测数据,它可以为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
如教学“复式统计表”时,前期查找资料的时候就发现早在一年级上册P96的时候学生就见过复式统计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而二三年级的书中练习也多有涉及,就是这种复式统计表没有“表头”,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也很多。既然在以前练习时碰到这么多次复式统计表,学生对复式统计表到底认识多少呢?我们对157名学生进行这样的调查(如下图),第1题:像上表这样的统计表以前见过吗?见过约占65%,没见过约占35%,学生在练习中碰到过、生活中也经常看见,但还是约35%的学生回答自己没见过,说明学生平时在看这个复式统计表的时候就浮于表面,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应该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加深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印象。第2题:上表中的16表示什么意思?能完整表达出二班身高在130~139厘米的学生有16人,约占41%;表达一半,如二班16人,或130~139厘米16人,约占22%,其他约占37%,真正能正确读懂复式统计表的学生一半不到,需要在课中进行读图方法的指导。而知道这个表叫做复式统计表的学生不到20%。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3
这一章节,利用马修莫里导航图的例子引出了大数据的实践方式,奇人莫里通过整理航海相关的边角数据,把整个大西洋按照经纬度划分了出来,并标注出了温度、风速和风向,从而发现了洋流,也为船员提供了有效的航海路线,这就是数据的价值体现了。书中也提到了,量化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数据化的核心,将文字变成数据、将方位变成数据,将沟通、情感变成数据,通过大数据,我们会意识到,世界在本质上是由信息构成的。
在工作中,这点也可以作为启发点,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或者说以某种方式采集到相关数据,将数据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后,不断的改善到工作流程、效率、服务方面,也是工作上的创新点。
笔者在书中提到了,数据的潜在价值,并提出了数据创新应用的方法,第一是数据的再利用,数据信息被采集用作特定分析后,在另一个领域或者角色立场下,或许会开发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第二是数据的重组,将不同类别、类型的数据进行重组,产生一个新的数据集合出来,寻找其中的关联性;第三是数据的扩展,这就需要在记录数据的同时设计好他的可扩展性;第四是数据的折旧值,数据将会贬值,但是仍会有其潜在价值;第五是数据废气,即数据采集时的离散量、离散交互信号,举例是谷歌与微软的拼写检查;第六是开放数据,数据的开放将会有利于各行各业的使用,并促进全行业数据时代的发展。这其中又提到了数据估值的概念,在数据使用时价值才会体现出来,而不是在占有本身。
根据所提供价值的不同来源,分别出现三种大数据公司,基于数据本身(采集大量数据的公司)、基于技能(提取用户的需求,给出数据分析结果的公司)、基于思维(挖掘数据新的价值的公司)。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4
如今说起新媒体和互联网,必提大数据,似乎不这样说就OUT了。而且人云亦云的居多,不少谈论者甚至还没有认真读过这方面的经典着作--舍恩佰格的《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何许人也?他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顶级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他还先后担任多国政府高层的智囊。这位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牛津教授真牛!那么,这位大师说的都是金科玉律吗?并不一定,读大师的作品一定要做些功课才好读懂,如果能做足功课又具备相应的理论功底,就能与之进行一场思想上的对话。
舍恩伯格分三部分来讨论大数据,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中,舍恩伯格旗帜鲜明的亮出他的三个观点: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对于第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一方面是对全体数据进行处理,在技术和设备上有相当高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不是都有此必要,对于简单事实进行判断的数据分析难道也要采集全体数据吗?我曾与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讨论过。祝教授是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专家,他认为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数据。联系到舍恩伯格第二个观点中所说的相关关系,我理解他说的全体数据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范围,即大数据的随机样本不限于目标数据,还包括目标以外的所有数据。我认为大数据分析不能排除随机抽样,只是抽样的方法和范围要加以拓展。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5
世间万物的复杂性多样化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舍恩伯格也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幼稚思维吗?其实不然,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看清楚他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不要因囫囵吞枣的浅读而陷入断章取义的误读。比如说舍恩伯格在提出"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一论断时,他在书中还说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向更深层次研究的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i]由此可见,他说的全体数据和相关关系都在特定语境下的,是在数据挖掘中的选项。
大数据研究的一大驱动力就是商用,舍恩伯格在第二部分里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变革。舍恩伯格认为数据化就是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的定量分析有力地回答"是什么"这一问题,但仍然无法完全回答"为什么"。因此,我认为并不能排除定性分析和质化研究。数据创新可以创造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舍恩伯格在讨论大数据的角色定位时仍把它置于数据应用的商业系统中,而没有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里,但他在第二部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变革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在风险社会中信息安全问题日趋凸显,数据独裁与隐私保护成为一对矛盾。如何摆脱大数据的困境?舍恩伯格在最后一节"掌控"中试图回答,但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我想,或许凯文.凯利的《失控》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正如舍恩伯格在结语中所道:"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谢谢舍恩伯格!让大数据讨论从自然科学回到人文社科。由此推断,《大数据时代》不是最终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答案。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 文章 :
★ 走进网络时代作文600字:互联网时代不应是“忽老”时代
⑸ 教师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里用丰富翔实的例子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书中所述,一个东西出故障不是瞬间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可以预先捕捉到故障的信号,继而可以事先采取措施预防。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找出一个关联物并监控它,预测未来”。书中所给的大量例子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分析被广泛运用于商业、交通、公共卫生、企业管理和教育部门,它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正如马云所说,大家还没搞清PC时代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
在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数据不再是随机抽样而是全体数据,即“样本=总体”。这样,忽视了精确性,但也避免了随机采样过程中存在的偏见和对某些细节进一步分析的`忽视。与小数据分析相比,混杂和模糊是海量的大数据分析的亮点而不是缺点。因为根据统计,只有5%的数字数据是结构化的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不过不接受混乱,剩下的95%的非结构化数据就无法被利用,比如网页和视频资源。通过接受不精确性,我们打开了一个从没有涉足的世界的窗户。文章引用了微软数据设计专家帕特.赫兰德的“略有瑕疵的答案并不会伤了商家的胃口,因为他们更看重高频率”。和谷歌前任首席信息官道格拉斯.梅里尔的“宽容错误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来说明这一点。
这两句话又何尝不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呢?若想发挥一个人的优点,就要忽视他的缺点,要想一个人取得更大的进步,走个更远,最有效的方法是宽容他的小错误。
在某些行业或某个行业的某个方面的确如此,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理应这样。比如,商家利用数据预测人们需要什么就可以,他们不需要原因,他们需要的是点击率。但是,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如拿英语教学来说,就就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我们不主张他们探究为什么而主张他们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但如果某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很多人不喜欢英语,教师不仅仅需要知道有很多学生不学英语,而且还需要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学英语,是英语教学存在问题,还是学生对英语的认识不足,还是其他学科作业太多,这样才能有效调整教学。就一些厌学的学生来讲,只有找到厌学现象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才能正确解决厌学这一问题。在一切都可以量化的大数据时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应对。首先,冷冰冰的数据代替了一切。这尤其是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面,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有些重要的东西,比如教师和学生的品行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死的单一的数字绝对不能全面衡量人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特征。其次,大数据时代,人丧失了个人隐私。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着实令人恐怖和烦恼,亚马孙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而微博似乎什么都知道。你会不时收到一些不想看到的短信、邮件、广告等等,人肉搜索无所不能,个人的隐私都被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严重违背了强调个人意志,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毋容置疑,无论愿不愿意,每个人被置身于大数据时代中,它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怎样鼓励其增长,遏制其危害是亟待解决的课题。需要建立新的模式法律使收集和使用数据的人为其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也不能阻止它的发展。
作为教师,必须将埋于作业和考试的头抬起,了解世界教育的发展动向,转变理念和教学方式。
⑹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并不是一气呵成的,第一次读到大约五分之一的时候就放下了,第二次重新开始读,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又想放弃,可是想了想,还是坚持了下来,不为别的,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基本明白了书中要讲的主要内容,而这内容并不是我想从书中获知的,或者说,书中内容与我期待相去甚远。而之所以能硬着头皮读完,完全是出于想着事后跟朋友评论这本书的时候更有资格而已,毕竟,没有看完一本书而去评论它总是有失公正的。
大数据时代这本书按我自己的理解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什么是大数据,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了。二是讲大数据的意义,文中大量举例,论证大数据对人类发展的积极意义。三是讲大数据若是用得不当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四是提醒我们如何避免大数据的消极作用,发挥它的优势造福人类。记得高中学政治的时候,有一条回答问题的黄金法则,当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得从三方面回答,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就是先解释事务的定义,再说解决问题方法,最后阐明这个事务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而大数据时代只说明了两个问题,那就是,"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也许这本身就不是一本工具书。大数据时代,这个名字取的是够大气,内容却不敢恭维。这本书在网上炒的也很火,受很多人追捧,不知道看完之后是不是跟我一样,感觉看与不看似乎影响不大。
跟老公谈论过这本书,刚开始我在京东上买它的时候很激动得对老公说,看完这本书我会更了解现在互联网思维,对工作有帮助,而等我读完,一点这样的感觉都没有了。老公也很形象描述了这本书,它就像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告诉你哪里有好吃的,但是不告诉你怎么做。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真是要人命了,看着一道道美食而不得,只能拿起身边的薯条可乐解解馋的痛苦就是如此。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这是《大数据》中出现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全书力图传递的信息。在数字信息时代,数据和空气一样遍布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数据无意义,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数据,即真相。
美国是《大数据》的主角,全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数据质量法》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为读者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透过全书,一个立体的美国及美国人民的思想呈现在我们面前——美国人民执著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却又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政府信息的透明与公开。
读完此书,对生活中的数据及数据处理突然有了很大的兴趣。如果有一天,处处以数据说话,那么,政治、制度、生活将更加清明,事故、将降到最低点。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是有必要阅读此书的!有慧根的教师将能从书中挖掘出信息技术特有的文化以及能用于教学的鲜活案例。
每天能用来阅读的时间很少,总是要等到夜深疲倦时才有空打开书本,总是在眼睛极不舒服的情况下坚持阅读,《大数据》就这样在坚持中溶入我的思想……
对于畅销书刊、热点话题、时尚科技,始终不太感兴趣。书刊,喜欢有一定年份的;话题,钟情于务虚的观点;新奇的产品于我无缘,习惯使用成熟的科技产品。既不清高,也非冷漠,就是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空间。这一习惯最近破了例。由于工作的原因,耳濡目染,“大数据”这个新兴概念开始频繁步入我的视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网购《大数据时代》,手不释卷,三天读完,颇有收获。此书有如下特点。
首先,作者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条理清楚地阐述了大数据对人类的工作、生活、思维带来的革新,大数据时代的三种典型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公共安全提出的挑战。其次,文中的事例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令读者既印象深刻,又感同身受。此外,作者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没有假装一副专业的面孔。纵观全书,遣词造句,均通俗易懂。
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人们研究与分析某个现象时,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抽样数据;二、在大数据时代,不能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要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接受错误的数据。三、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
作者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成本显著降低,人们现在有能力从支离破碎的、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矿渣中抽炼出真知烁见。在大数据时代,三类公司将成为时代的宠儿。一是拥有大数据的公司与组织。如政府、银行、电信公司、全球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淘宝网)。二是拥有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专业公司,如亚马逊、谷歌。三是拥有创新思维的公司,他们可能既不掌握大数据,也没有专业技术,但却擅长使用大数据,从大数据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地。
面对即将来临的大数据时代,个人将如何应对自如?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近两周用业余时间读了《大数据时代》这本书,是听培训时杜威老师推荐的,我快速阅读了一遍,觉得受到了一些启发,发现了一些原来没有想到看到的事情。
首先是大数据代表着数据的样本=全体,这是一个与传统统计学的显著区别。大数据有能力获得全体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第二就是相关性与因果性同样重要。相关性说明了什么事情与什么什么事情有关系,如商场周围车流量的增多与商场销售额的相关性,因果性说明什么是什么的原因,如睡10个小时是有精神的原因。在大数据中,相关性要比因果性容易获得,而且相关性已经能为客户带来较大的收益。
第三就是大数据允许存在不精确性、混杂性,由于数据量巨大,存在少量的异变不会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如收益是1个亿与1亿零1元的差别可能决策者不关心。
第四是大数据中的三个主要因素,思维、数据、技术,思维觉得你在哪些地方使用大数据。在这三个因素之中,会产生数据中间商,来处理加工数据并出售。
读完《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们即将或正在迎接由书面到电子的跳跃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
这本书介绍了大数据时代来临后,接踵而至的三项变革——商业变革、管理变革和思维变革。
其实,这场变革已经打响。商业领域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推陈出新。前几年,一家名为Farecast的公司,让预订到更优惠的机票价格不再是梦想。公司利用航班售票的数据来预测未来机票价格的走势。现在,使用这种工具的乘客,平均每张机票可以省大约50美元,这就是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大家应该都知道20xx年出现的H1N1型流感,就拿美国为例,疾控中心每周只进行一次数据统计,而病人一般都是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才会去医院就诊,因此也导致了信息的滞后。然而,对于飞速传播的疾病,Google公司却能及时地作出判断,确定流感爆发的地点,这便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可见大数据时代对公共卫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如果想在在大数据时代里畅游,不仅要学会分析,而且还要能够大胆地决断。
在美国,每到七、八月份时,正是台风肆虐之时,防涝用品也摆上了商品货架。沃尔玛公司注意到,每到这时,一种蛋挞的销售量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加。于是,商家作了大胆的推测,出现这样的结果源于两种物品的相关性,便将这种蛋挞摆在了防涝用品的旁边。这样的举措大大增加了利润,这就是属于世界头号零售商的大数据头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让大数据主宰一切,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大家应该都知道电子地图,它可以为人们指引方向。但大家应该还不知道,它会默默地积累人们的行程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可以推断出哪里是自己的家,哪里是工作单位。我们的隐私就这样被不为人知地收集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方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隐私不再是隐私,数据的收集变得无所不包、无孔不入。世界已经向大数据时代迈进了一小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大脑,做好准备,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3月11日下午两节课后,我校全体教师和受邀而来的金南学区各友好学校的领导及教师汇聚于多媒体教室,共同分享、交流《大数据》读后感。
老师们从:何谓大数据;立足国情对大数据进行探讨;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等几个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感悟。
张萌老师说:大数据体量庞大、结构复杂、是产生巨大价值的数据集合。大数据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国情下需要以更加科学、合适的方式进行实践,不可生搬硬套。
董译雯老师说:在你我感叹《大数据》里深植于美国民众血液中的自由、民主、严谨的价值观的同时,可否想过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们身上还残留多少独立与自我意识?作为典型的八零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最缺失的便是独立思考能力。但愿,我的学生哪怕是因为我所做的一点点努力而开始思考“我”这个字的含义,足矣!
张红杰老师说:很感谢校长给我们推荐了《大数据》这本书。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大数据意识,创新意识。学习一些专业的教学统计法、数据分析法,从中发现一些教育现象,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少一些随意和盲目,多一份严谨与科学。
白媛媛老师通过文中的三个事例,结合教学实际,谈了自己教学中对数据使用的价值;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了如何实现工作的最高境界。
交流活动尾声,身为阅读《大数据》的倡议者、发起者、以及忠实的读者韩校长幽默风趣的同大家分享了他读后的感悟:我们心中要装着学校,因为我们个人的'命运依赖群体的命运;工作要追求精细化,不能做胡适书中的“差不多”先生;尊重数据,拥有数据意识,建立数据团队!
此次活动从寒假期间倡导读《大数据》一书,到开学伊始的分组沙龙,再到今日的阅读共享,现已圆满告一段落。相信此次活动定会增强我校全体教师的数据意识,掌握大数据,运用大智慧助推我校的教育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去年的“云计算”炒得热火朝天的,今年的“大数据”又突袭而来。仿佛一夜间,各厂商都纷纷改旗换帜,推起“大数据”来了。于是乎,各企业的CIO也将热度纷纷转向关注“大数据”来了。有一张来自《程序员》微博的漫画很形象。我觉得这张图,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小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现状。
不过话又还得说回来,《大数据时代》是本好书。
当然,很多IT知名人士也大力推荐,写了好多读后感来表述对这本书的喜欢没看此书之前,对所谓大数据的概念基本上是一头雾水,虽则有了解关注过现在也比较火热的BI,觉得也差不多,可能就是更多的数据,更细致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看过此书后,感觉到之前的想法,只能算是中了一小半吧---巨量的数据,而另一前:着眼于数据关联性,而非数据精确性,或许才是大数据与现时BI的不同,不仅仅是方法,更多的时思想方法。不过坦白讲,到底是数据的关联性重佳,还是数据的精确性更好,还真的需要时间来检验一下,至少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论,更多的倾向于数据的精确性。看完此书,我心中的一些问题:
1.什么是大数据?
查了查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这个好像是IBM的定义吧。
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数据海量,存储海量都是大数据的基本原型吧。
2.大数据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诚然,大数据的前提是海量的数据,只有拥有巨量的数据资源,方能从中查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才可以让通过专业化的处理,让其为企业产生价值。针对电信运营,互联网应用这样海量用户的数据的大企业,也是在应用大数据的道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针对中小企业呢?销售订单数据?若非百年老店,估计数据也是少得可怜,能用的可能只有消费者数据了吧。貌似大多数厂商,用来举例的也就是消费都购买行为分析为最多。同样,在公共事业类的政府机构,大数据的作用也许也能很好的发挥。反而感觉在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应用大数据,似乎有点大题小作。书中说:大数据是企业竞争力。诚然,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无形资源(利用得好的话),但是否所有的数据,或都换则方式说:所有的企业都以大数据为竞争力,是否真的合适么?是否在中小企业中,会显示得小题大做呢?
3.大数据带来的影响
当一波又一波的IT技术热潮源源不断地向我们铺面而来的时候,你甚至都没有做好准备,你都要开始迎接它所给你带来的影响了。经过物联网,云计算的推波助澜下,大数据开始登场了。但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1)预测未来书中以Google成功预测了未来可能发生流感的案例来开篇,表明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为我们的生活起一个保驾护航的指向标。实质很简单,技术改变世界。
2)变革商业大数据所带来的商机,同时会衍生出一系列与大数据相关的商业机遇与商业模式,数据的潜在价值会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可以容易想到的是未来有专门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生成的一条数据产业链产生。影响的,当然是IT公司。
3)变革思维书中所说:因为有海量的数据作基础,未来,我们可能更关注数据的相关,而非精细度。对这条,本人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在看《大数据》之前,我只知道社会越来越数字化了,看完之后,才觉悟到:人类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数字化已经把我们带入一个信息时代,大数据却把我们卷进了一场科技风暴之中,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更包容更广阔的新时代,大数据把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合在了一起,曾经看似因果联系紧密的事物,可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毫无关联的事物,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从科技、商业,到医疗、政治、教育、文化,大数据一概席卷囊括,它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思维,为这个时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像作者书中所说:“这项技术终将改变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上的许多东西。”
大数据最显著的影响是对于电子商务,通过大数据,最先洞察出潜在市场的,也必然最先占领市场。而电子商务对实业的冲击又是势不可挡,可见,掌握了大数据就主导了市场,拥有了先进的科技才能拥有坚实的竞争力。在医疗方面,曾经的非典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正是有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才使疫情得到了控制。在更小的方面,他也同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书中提到美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奥伦·埃齐奥尼发明了飞机机票价格预测软件,就是利用大数据造福我们生活的很好例子。
大数据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更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从分析因果总结经验,转变为搜集数据预测未来;由原来的滞后性变为现在的预见性——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大数据为我们掀开了历史新纪元,不敢想象它将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或许会出现新奇的生活方式,从未有过的职业,闻所未闻的商业模式,百家争鸣的文化高峰;也或许会解开更多未解之谜,探索到宇宙之外的秘密。总之,毫无疑问的是,大数据为我们带来的未来是超乎想象的。
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最多的是: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摒弃精确性转向宏观。从总结因果转向预测。这个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数据大爆炸的波及范围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单纯靠人类的主观判断力是多么的有限,大数据早晚会取而代之这一现象,这必将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也只有认清这种趋势,改变思维,调整步伐,紧跟时代才行。即使不能与时代同步,也尽量做到避免固步自封,认识大数据、利用大数据趋利避害,为我们的生活造福!
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让数据自己"发声"。这个命题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的确是一场思维变革。对于理科学生来说,会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这无异于否定了他们对世界客观物理化学规律探索的重要性;对于一名工科学生,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新颖的观点,因为工科是讲求时用性的,如何能更好地利用基本自然科学规律创造社会财富比探索自然科学知识显得更重要。
这些天来,在读大数据这本书的同时,也稍微重温了一下自动控制原理,认识到控制系统中存在明显的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借读书交流会之际,与大家分享。
对系统的有效控制需要对系统理解与建模。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开车的时候一脚油门下去车就飞出去了,但并不知道这一脚油门下去能给多大车速,这就需要驾驶人员的熟练的驾驶技能了,不然超速被开罚单是很正常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能实现速度的自动控制而不用驾驶人员踩油门?这就是控制系统最关键的环节——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大白话就是知道车速与燃油量的数学关系式。若是以探索为什么的思维模式,不可避免的要列一大堆能量方程、动量方程等物理化学式子,经过繁杂的计算,还是能得到车速和燃油量的数学关系式的。很明显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因为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仅是对于这种简单的系统,若是对于航空发动机这种复杂的系统,结构工艺过于复杂,分析各部分的物理化学过程是十分困难的,这时候可以通过实验法得到数学模型。
实验法主要有时域测定法、频域测定法和统计相关法。与大数据时代思维最接近的是统计相关法,主要过程是对被研究对象施加某种随机信号,根据被测对象各参数的变化,采用统计相关法确定被测系统或对象的动态特性。这种方法可以在被测系统或生产过程正常运行状态下进行在线辨识,测试结果精度较高,但要求采集大量测试数据,并需要相关仪和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和处理。
若用开车实例来解释,此时的系统为汽车动力系统,施加的随机信号为燃油量,被测对象指车转速,得到的动态特性就是指车速与燃油量函数关系式,从而不用探求背后的物理化学规律就得到了数学模型。
在沈阳黎明航空公司实习时去过试车间,除了发动机点火后震撼的场景动人心魄,控制室屏幕上海量的数据也同样引人注目,我想这么多数据无非就是验证数学模型或直接实验法得到数学模型,结合航空发动机这种复杂的系统,对于搞控制的人来说,得到数学模型就够了,现象背后的原因交给研发的人来探索更好。
⑺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000字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说起新媒体和互联网,必提大数据,似乎不这样说就OUT了。而且人云亦云的居多,不少谈论者甚至还没有认真读过这方面的经典著作——舍恩佰格的《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何许人也?他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顶级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他还先后担任多国政府高层的智囊。这位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牛津教授真牛!那么,这位大师说的都是金科玉律吗?并不一定,读大师的作品一定要做些功课才好读懂,如果能做足功课又具备相应的理论功底,就能与之进行一场思想上的对话。
舍恩伯格分三部分来讨论大数据,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中,舍恩伯格旗帜鲜明的亮出他的三个观点: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对于第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一方面是对全体数据进行处理,在技术和设备上有相当高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不是都有此必要,对于简单事实进行判断的数据分析难道也要采集全体数据吗?我曾与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讨论过。祝教授是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专家,他认为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数据。联系到舍恩伯格第二个观点中所说的相关关系,我理解他说的全体数据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范围,即大数据的随机样本不限于目标数据,还包括目标以外的所有数据。我认为大数据分析不能排除随机抽样,只是抽样的方法和范围要加以拓展。
我同意舍恩伯格的第二观点,我认为这是对他第一个观点很好的补充,这也是对精准传播和精准营销的一种反思。”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更具有宏观视野和东方哲学思维。对于舍恩伯格的第三个观点,我也不能完全赞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传播即数据,数据即关系。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只关心因果关系,对相关关系认识不足,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举足轻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不应该完全排斥它。大数据从何而来?为何而用?如果我们完全忽略因果关系,不知道大数据产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消解了大数据的人文价值。如今不少学者为了阐述和传播其观点往往语出惊人,对旧有观念进行彻底的否定。
世间万物的复杂性多样化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舍恩伯格也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幼稚思维吗?其实不然,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看清楚他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不要因囫囵吞枣的浅读而陷入断章取义的误读。比如说舍恩伯格在提出”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一论断时,他在书中还说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向更深层次研究的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i]由此可见,他说的全体数据和相关关系都在特定语境下的,是在数据挖掘中的选项。
大数据研究的一大驱动力就是商用,舍恩伯格在第二部分里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变革。舍恩伯格认为数据化就是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的定量分析有力地回答”是什么“这一问题,但仍然无法完全回答”为什么“。因此,我认为并不能排除定性分析和质化研究。数据创新可以创造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舍恩伯格在讨论大数据的角色定位时仍把它置于数据应用的商业系统中,而没有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里,但他在第二部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变革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在风险社会中信息安全问题日趋凸显,数据独裁与隐私保护成为一对矛盾。如何摆脱大数据的困境?舍恩伯格在最后一节”掌控“中试图回答,但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我想,或许凯文·凯利的《失控》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正如舍恩伯格在结语中所道:”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谢谢舍恩伯格!让大数据讨论从自然科学回到人文社科。由此推断,《大数据时代》不是最终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答案。
此外,在阅读此书之前还必须具备一些数据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比如说什么叫数据?什么叫大数据?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区别,数字化与数据化有什么不同?读前做些功课读起来就比较好懂了。
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个命题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个人认为也是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从头说起吧,首先,书提出一个颠覆我以前认知的命题--”并非原子而是信息才是一切的本源“,将世界看做信息,看做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下是的视角。它是一种可以渗透到所有生活领域的世界观。这个命题是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中的某一段中描写的。我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前面来讲,因为我觉得,这是谈数据化世界的前提,自然也是谈论大数据的前提啦。书的中间部分有一节讲到数据化和数字化的区别。经过我自己脑子的整理,把数据化世界这个命题列为大数据思维的第二步。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反省下,我是不是有领悟到书的精髓所在(我认为的精髓),就是第一句话。因为回顾我整个思路,还是按照旧模式的因果关系思考模式思考问题。书中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有很多观点的论述,会从哲学的高度论述。虽然,自己肚子没多少墨水,但是读这些描述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会更好的理解作者提出的命题。比如书中有一段文字
当我们说人类是通过因果关系了解世界时,我们指的是我们再理解和解释世界各种现象时使用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通过快速、虚幻的因果关系,还有一种就是通过缓慢、有条不紊的因果关系。大数据会改变这两种基本方法在我们认识世界时所扮演的角色。
在附上一些事例的时候,用作者提供的”本质“去看待时,很容易理解,确实是这么回事。好了,那么大数据到底改变了我们什么呢,作者给出3点,
大数据的精髓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个转变,这些转变讲改变我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
第一个转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样本=总体)
第二个转变就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
第三个转变因前两个转变而促成,即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数据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只要让数据自己发声。,出处:短美文,否则追究其责任,谢谢你的支持,我们会给做得更好!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人类的大脑具备这样的功能,它会把新输入的刺激或信息与”过去的经验或积累的部分知识“相对照,然后进行调整并接受下来。如果眼前新的现实与大脑中储存的固有信息无法协调,便会在无意识中拒绝接受新的现实(当作没有看见);或者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任意推测,使自己认识到的情况偏离实际(产生错觉)。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目的在于使自己保持冷静。
所以作者称之为revolution。
讲了这么多,那么大数据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在这里,我只想谈我感触最深的,其他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当然,书中提了很多,最多的就是,XXX公司或者个人利用大数据创造了多大的财富了,抛开这些表面的不说,最让我动心亦或者是害怕的是,预测。这是大数据带来最核心的东西,动心的理由无须赘述,计算机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买什么双色球可以中头奖,想想心里是不是有一点小激动咧。当然这只是我打的一个比较夸张的比喻。至于害怕呢,书中有段话我很喜欢
公平正义的基础是人只有做了某事才需要对它负责,毕竟,想做而未做不是犯罪,社会关系于个人责任的基本信条是,人为其选择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大数据分析完全准确,那么我们的未来会被精准的预测,因此在未来,我们不仅会失去选择的权利,而且会按照预测去行动。如果精准的预测成为现实的话,我们也就失去了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既然我们别无选择,那么我们也就不需要承担责任。这不是很讽刺吗。
扯到这里,顺便扯一下,书中另一段关于自由意志的描述
在哲学界,关于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毕竟,如果凡事皆有因果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决定任何事的自由了。如果说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或者每一个想法都是其他事情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以此循环往复,那么就不存在人的自由意志这一说了。——所有的生命轨迹都只是受因果关系的控制了。因此,对于因果关系在世间所扮演的角色,哲学家们争论不休,有时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立。
书中举了个例子,举了部电影《少数派报告》,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哎哟,我居然看过这部电影,想想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大概就是讲警察通过预测来提前抓捕犯人,不过不是通过大数据,是通过超人类的方式。当你什么举动都可以被预测,相当于你完全暴露在太阳光下,换成你,你害怕不。
最后,附上两段结语,一段是书中的一段话,另一段是我自己瞎编的。
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
大数据终将会影响到我们,也像其他技术一样会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动心,滥用,害怕。如同核技术一样,用的话,造福地球,滥用,给个金刚石地球你,照样爆。我相信,未来的大数据的发展会如作者所说的,是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革命。
“大数据”一词不知何时在我们的生活悄然出现,为了一探究竟,我便选择了《大数据时代》一书。
作者先从全局简单地描述大数据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影响,再从三方面具体地用上百个学术和商业的实例展开写作。样本=总体、追求精确性和相关关系等大数据时代具体特点一一现出。在同时,作者也从个人、企业等多角度分析大数据中的隐忧。
书中内容繁多,在此不能各方面概括。此书中虽有许多专有名词,但作者以其通俗的语言以及许多实例让我嗅到大数据时代中一抹清新之气。
为什么是清新的呢?因为书中的内容仿佛向我打开了一个既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世界。我们现在已处于网络时代 ,在我们日常简单的操作中大量数据产生,然而起初我们仅用众多技术在解决手头上的问题,那些大数据像沙子中的金子,价值不被发现。到目前,每当我们网上购书时总会看到“猜你喜欢”的栏目、出现谷歌搜索与流感预测、Farecast与飞机票价预测系统等,这些事情的达成全来自于那些曾被忽略的大数据同时也在证明“预测,大数据的核心”这句话,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看到书中这部分内容时,我不禁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已在享大数据带来的福利,就像“猜你喜欢”栏目让我触到更多合我口味的书,让我看到了以前无法发现的细节。拥有大量数据的公司巨头如谷歌、亚马逊大力开发有关大数据的新型产业和研究相关项目。借网络时代的便利大数据成为了如今最有商业价值的事物,使一切可量化的趋势也开始出现。“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面对这句话时,大数据时代仿佛就在眼前。
在感受惊叹着大数据能为我们做到以往无法想象的事和它巨大的价值时,我认同大数据能极大优化我们的生活,但又不禁为这时代感到担忧。一旦大数据时代来临,不仅我们的隐私可能不再是隐私,就如书中所言“我们时刻暴露在‘第三只眼’下:亚马逊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而微博似乎什么都知道”,而且利用大数据我们可以预测许多事情并且十分高效,一旦人们依赖大数据极少运用人类自身的创新等能力被数据束缚住,世界只会沦落为一个极少活力的机械环境。而我认为最大的忧患,是大数据时代对人类自身思维、思想、信仰等精神领域的冲击。如今我们都生活在数据中,大数据时代说不定在几年后就会逐步来临,这使我不禁发问:我们一直坚信着信仰着的究竟是什么?我觉得世界说变就变实在令我想不通这个问题。事情都有好坏,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杞人忧天。
于是我继续去探索作者对这问题的思考。“更大的数据在于人本身”,作者还说“我们是在创造更好的未来”,也说“在一个预测的时代里,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可侵犯,这一点不可轻视。我们在使用大数据时,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曾说:“努力在可以应用、可以拓展的地方,应用它、拓展它;在不能应用、不能拓展的地方,就停下来。”这些话语仿佛是阳光,驱散我心中对大数据时代的担忧以及内心对其的恐惧。我认为,在坚守我们内心和自由意志下,大数据才会造福我们人类世界,发挥出它背后对人温暖的光芒。
面对时代的变革,我会为坚守内心深处的自由意志而努力并“拥抱大数据”。
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当你掌握了数据,你便掌控了世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数据中的相关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将一切不利因素扼杀于摇篮之中—这远胜于"防患于未然"。
《大数据时代》一书,让我们在观念上有了三大转变: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全书介绍了 "大数据"时代三种大的变革: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这些巨大变革如洪水一般的"冲击"之下,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必将有重大的改变,若不顺应这种变革的潮流,就像古中国固步自封,最终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自己还用着长钩铁戟抗争一样,不可避免被掠夺,被落于世界进程之后,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
"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间的相关关系",我想这句话是本书的核心思想。大数据时代,信息与数据已成为了一切的本源,我们生活在各种数据构成的海洋之中,如果从另一种视角看,就好像无数条"看不见的线"将我们与这些数据联系到一起,这是我们以前从未有过、从未想过的。大数据改变了我们以前的通过因果关系了解世界的方法,而提供了几种新的途径,因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数据,有时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也就是:样本=总体;而且,当研究数据如此之多时,我们已不热衷于"精确",而是"混乱",若不接受"混乱",那么有95%的非结构化数据无法利用,这将无法使我们构建完整的数据世界,在分析更多、更全面的数据之后,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数据之中发掘它们的相关关系,即以"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角度看待数据,不用管其从何而来,只要分析其如何影响其他事物既可,即"让数据自己发声",这些,彻底推翻了人类以前探索数据的方法,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种观念以惊人的力量给现知识状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比如谷歌公司,2009年h1n1流行之时,通过检测检索词条,处理34。5亿个不同的数据模型,通过预测并与2007、2008年的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确定了45条检索词条组合,并将其用于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后,预测结果与官方数据相关系数高达97%,这种大数据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得出流感所传播的范围,为预测流感提供了一种更快速、高效的工具。
同时,虽然大数据可为人类造福、对抗病症,但这仅限于掌握这门技术而言,若不重视这种技术,当我们的对手早于我们一步构建这种数据网络之时,便是我们的灾难,想想,大数据虽核心的在于预测,当敌人通过这种手段预测我方下一步的行动,将是可怕的—比如你的导弹将从何处发射,将飞往哪,你的军队动向、目标,总之所有一切"未来"将掌控于敌手,敌方甚至可以借此发现那些将来有"大作为"的人,从而进行渗透或扼杀,这对我们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所以,尽快加速大数据系统的构建进程是必须的。
对于我们国防生,也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未来的时代必将是数据极易获取,数据网络共享化的时代,通过这些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可以准确分析并给出适合每一个人的计划,如运动量、训练强度,可以"先知、先觉",及时发现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前及时疏导,这些必将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跟进时代,做好准备,去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一切!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这是《大数据》中出现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全书力图传递的信息。在数字信息时代,数据和空气一样遍布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数据无意义,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数据,即真相。
美国是《大数据》的主角,全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数据质量法》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为读者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透过全书,一个立体的美国及美国人民的思想呈现在我们面前——美国人民执著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却又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政府信息的透明与公开。
读完此书,对生活中的数据及数据处理突然有了很大的兴趣。如果有一天,处处以数据说话,那么,政治、制度、生活将更加清明,事故、将降到最低点。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是有必要阅读此书的!有慧根的教师将能从书中挖掘出信息技术特有的文化以及能用于教学的鲜活案例。
每天能用来阅读的时间很少,总是要等到夜深疲倦时才有空打开书本,总是在眼睛极不舒服的情况下坚持阅读,《大数据》就这样在坚持中溶入我的思想……
读完《大数据》,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籍。作者运用案例和讲故事的方式,把美国数据开放、收集、使用背后的立法故事、公民故事、技术故事、商业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令我大开眼界。
我在想,大数据概念对于教育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呢?一直以来,中国教育在研究教育的数字化,比如数字化校园,这个思路就是把我们教育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其结果指向的就是电子教材的研发或者是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美其名曰,这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都可以被数据化,而这项研究不是任何一个专业可以深入下去的,它的专业性太强,所以我才会想到,所谓教育技术与其研究教育的数字化,不如研究教育的数据化来得实在,来的有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并不了解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具体会如何表现,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轮廓,我们也并不确定一个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以,人们对教育一直有一个深深的质疑,它是不是科学的?大数据概念至少提出了关注“是什么”比“为什么”要有实际意义得多。而我们的教育恰好需要把注意力从“为什么”转移到“是什么”上面来,只有如此,才能把教育从为什么发展成“可能成为什么”上来,这会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而对于现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教育技术来说,把研究的重点从数字化转移到数据化上面,这才是它的出路。
如何将数据融入教学,教育者首先通过标准化全科教学处方,实现了教师授课模板和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保证每个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可控的,然后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处理好面对的数据,处理好数据,自然也就处理好了课堂的反馈,最终形成了既注重教学体验又以教学结果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不仅要注重课上的学生资源,在课后还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跟踪处理。这与过去的教育教学显然是不同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学有所改变是必然的。所以,无论环境怎么变换,数据如何复杂,我们都不能不去改变自己的教学去迎合将来的这个大数据时代。
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让我重新审视了"大数据"这个在信息时代异军突起的热点词汇,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我,对大数据这个词本身有着更多的热忱。
在网络上搜索到的解释是:"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特点:数量、速度、品种、真实性。
而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并不能定义一个确切的概念。他提到"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和公民关系的方法。"这是一种更具有人文色彩和社会意义的诠释。
本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而舍恩伯格更是着重阐明三大观点:
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对于观点一,我不敢苟同,毕竟大数据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显然,现在这种技术还不够成熟,同时一些简单的事情运用大数据反倒是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这种大叔据的繁杂处理方式更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情况,比如商业预测,人类dna的研究等。
而对第二种观点,我是十分赞同舍恩伯格所说的"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简单算法有效"。在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中,一种新的简单可行的算法的出现,远没有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的发展快,而大数据算法似乎更能迎合这种大趋势。
观点三中提到的相关关系在大数据中可是重量级的,它能较快找到事物规律和对应的解决措施,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因果关系,毕竟人们在思维上更能够接受因果关系分析出的结果,而大数据预测的需要人们慢慢的适应才能接受。当我们完成相关关系的分析而又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转而研究"为什么"了,毕竟问题的根本在于因果。而舍恩伯格的全体数据和相关关系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一种捷径。
但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安全问题的日趋凸显,数据独裁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更是立于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舍恩伯格在本书的最后章节曾试图寻找一种解决方式来摆脱这一种困境,但最终没能做到,但是他提出"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的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仍无法被完全代替。"这里表明人在数据时代同样的重要,数据是为人类服务的,也就该人类驱使下完成相应的目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常引起我更多的思考和担忧。
大数据时代对于我们同是机遇与挑战,一些国家已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的行列,并在各个领域开始研究和使用。而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以及较大的领土面积,都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数据的保障,而能否面临挑战,在大国之间的新一轮角色角逐间崭露头角,我们更需要解决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更应在政策上逐步开放各领域的数据,保证数据来源、权限等问题得到解决,不断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工业化、信息化,我们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让世界不能小觑的答案;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化我们又将怎样在新的风暴中所向披靡,如果大数据时代是一种必然趋势,那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我们新的战场!
;⑻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怎么写
写作思路:首先解释大数据时代的意思,然后讨论如何利用大数据时代,最后总结大数据时代的利弊。《大数据时代》读后感正文如下:
首先,想谈一谈何为大数据,何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它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当今这个信息化世界。为何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信息缺乏的时代或模拟时代,我们更倾向于精确性的思维方式,就像是“钉是钉,铆是铆”,而在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下,我们得到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
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打破了这种思维方式,换句话说,我们接受结果的不确定性。简言概括之,我认为大数据是一种预测模型。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关注的不是因果,即为什么是这样,而更关心“是什么”这种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在这种新思维的思考方式下,我们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是不可行的。我们所做的是利用大数据这种工具,让数据自己说话!
其次,我想谈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我军战斗力。当然,大数据分析并不是精准的预测,精准的预测也是不存在的。大数据只能有利于我们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可能性。
作为军人,我所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好大数据的工具提升我军战斗力,打赢这场信息化战争。毫无疑问,现在我们打的不是刀对刀,枪对枪的战争,更不是模拟时代,当代乃是数字时代,打的是信息化战争!
四次战争的大胜,美军的战争形态从机械化转向信息化,而且相应的在战场取胜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这正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必然结果。而我军正在转向信息化的过程中。在此战争形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计算分析师,大数据分析师,数学家等高等技术型人才来打赢这场信息化战争。这正是大数据时代下我们不得不有的基础。我军战斗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当然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取胜也是得心应手,相反,利用不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毕竟,这只是一种预测模型,得不到精准的预测结果。我们更要让数据为我们所用,不要被庞大的数据库框住我们的思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个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世界,大数据时代下的残酷竞争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一场悄无声息的信息化战争已经打响!
⑼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畅销书刊、热点话题、时尚科技,始终不太感兴趣。书刊,喜欢有一定年份的。话题,钟情于务虚的观点。新奇的产品于我无缘,习惯使用成熟的科技产品。既不清高,也非冷漠,就是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空间。这一习惯最近破了例。由于工作的原因,耳濡目染,“大数据”这个新兴概念开始频繁步入我的视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网购《大数据时代》,手不释卷,三天读完,颇有收获,此书有如下特点。
首先,作者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条理清楚地阐述了大数据对人类的工作、生活、思维带来的革新,大数据时代的三种典型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公共安全提出的挑战。其次,文中的事例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令读者既印象深刻,又感同身受。此外,作者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没有假装一副专业的面孔。纵观全书,遣词造句,均通俗易懂。
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人们研究与分析某个现象时,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抽样数据。
二、在大数据时代,不能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要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接受错误的数据。
三、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
作者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成本显著降低,人们现在有能力从支离破碎的、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矿渣中抽炼出真知烁见。在大数据时代,三类公司将成为时代的宠儿。一是拥有大数据的公司与组织。如政府、银行、电信公司、全球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淘宝网)。二是拥有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专业公司,如亚马逊、谷歌。三是拥有创新思维的公司,他们可能既不掌握大数据,也没有专业技术,但却擅长使用大数据,从大数据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地。
面对即将来临的大数据时代,个人将如何应对自如?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如今说起新媒体和互联网,必提大数据,似乎不这样说就OUT了。而且人云亦云的居多,不少谈论者甚至还没有认真读过这方面的经典著作——舍恩佰格的《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何许人也?他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
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他还先后担任多国政府高层的智囊。这位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牛津教授真牛!那么,这位大师说的都是金科玉律吗?并不一定,读大师的作品一定要做些功课才好读懂,才能能与之进行一场思想上的对话。
舍恩伯格分三部分来讨论大数据,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中,舍恩伯格旗帜鲜明的亮出他的三个观点:
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对于第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一方面是对全体数据进行处理,在技术和设备上有相当高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不是都有此必要,对于简单事实进行判断的数据分析难道也要采集全体数据吗?
我曾与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讨论过。祝教授是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专家,他认为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数据。联系到舍恩伯格第二个观点中所说的相关关系,我理解他说的全体数据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范围,即大数据的随机样本不限于目标数据,还包括目标以外的所有数据。我认为大数据分析不能排除随机抽样,只是抽样的.方法和范围要加以拓展。
我同意舍恩伯格的第二观点,我认为这是对他第一个观点很好的补充,这也是对精准传播和精准营销的一种反思。”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更具有宏观视野和东方哲学思维。对于舍恩伯格的第三个观点,我也不能完全赞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传播即数据,数据即关系。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只关心因果关系,对相关关系认识不足,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举足轻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不应该完全排斥它。大数据从何而来?为何而用?如果我们完全忽略因果关系,不知道大数据产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消解了大数据的人文价值。如今不少学者为了阐述和传播其观点往往语出惊人,对旧有观念进行彻底的否定。
读完《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们即将或正在迎接由书面到电子的跳跃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
这本书介绍了大数据时代来临后,接踵而至的三项变革——商业变革、管理变革和思维变革。
其实,这场变革已经打响。商业领域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推陈出新。前几年,一家名为Farecast的公司,让预订到更优惠的机票价格不再是梦想。公司利用航班售票的数据来预测未来机票价格的走势。现在,使用这种工具的乘客,平均每张机票可以省大约50美元,这就是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大家应该都知道2009年出现的H1N1型流感,就拿美国为例,疾控中心每周只进行一次数据统计,而病人一般都是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才会去医院就诊,因此也导致了信息的滞后。然而,对于飞速传播的疾病,Google公司却能及时地作出判断,确定流感爆发的地点,这便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可见大数据时代对公共卫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如果想在在大数据时代里畅游,不仅要学会分析,而且还要能够大胆地决断。
在美国,每到七、八月份时,正是台风肆虐之时,防涝用品也摆上了商品货架。沃尔玛公司注意到,每到这时,一种蛋挞的销售量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加。于是,商家作了大胆的推测,出现这样的结果源于两种物品的相关性,便将这种蛋挞摆在了防涝用品的旁边。这样的举措大大增加了利润,这就是属于世界头号零售商的大数据头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让大数据主宰一切,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大家应该都知道电子地图,它可以为人们指引方向。但大家应该还不知道,它会默默地积累人们的行程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可以推断出哪里是自己的家,哪里是工作单位。我们的隐私就这样被不为人知地收集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方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隐私不再是隐私,数据的收集变得无所不包、无孔不入。世界已经向大数据时代迈进了一小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大脑,做好准备,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⑽ 《大数据时代》的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数据时代》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书读起来不费劲,没有太多晦涩的理论,所以也比较快速的用了几天的中午休息时间读完了。
网上到处都是推荐此书的文章,赞为大数据的经典之作。可是,我读了一遍下来,却没有这种经典之感,只是必须叹服作者思维严密、涉猎广泛,书中有关大数据的例子真是不少,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舒适感和现实感。
已经看过太多网上的关于大数据的文章、案例分析,但是我认为大数据仅仅是一种手段,是我们分析认识世界的诸多手段中的一种。我们既不要拒绝排斥大数据的应用,但也没必要神话大数据。
在读此书过程中,稍带也看了几部关乎大数据分析的影片,有本书中提到的《少数派报告》,还有《永无止境》、《源代码》。少数派报告中,人类借助先知的超能力获取对犯罪的预测和提前打击,但是书中和影片中都提到的有一个悖论的问题:如果你预测某犯罪要发生,所以去提前抓捕,阻止了案件的发生,但案件没有发生,又以什么为依据来抓捕嫌疑人呢?!所以,我认为大数据的应用在预测方面的作用,不应该涉及任何行政司法等严肃方向。因为,人是善变的,也许在预测之后的时间里,由于其它因素影响,t她的决定就突然改变,预测就彻底无效了。大数据,更应该在提供思路、途径方向,在我们还没有发现其原理之前,先依照大数据的分析去做些突破常规、有创造性的事情。
从古至今,对数据的统计应用一直没有中断过,我们人类在发挥聪明才智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字记录历史,通过积累和总结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只不过,现在我们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日益暴涨的数据信息能够处理的数据量更大、想法更多了。在这个角度上,大数据其实不过是人类信息化发展历史中的一个必然过程。
大数据爆发的背景,是计算机普及应用、工作和生活信息化、网络尤其是互联网的发达等因素,为之提供了能够使用的超大规模数据化信息。就如计算机与人下棋的程序一样,掌握了足够的棋局数据、能够推算每一步之后的可能,快速的运算能力是实现这些的基础。
大数据本身是无意识的,或者叫无目的,是因为使用的人的发现或主观意识,才从中抓取到符合所想或支持所想的一些数据和比例。人才是核心。别以为有个所谓的大数据中心就能够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了。这也是我说要对大数据去神化的一点。书中所举例子,成功的案例其实都基本是一个打破常规、奇思异想的人或一个具备创新思维的团队,而这个人或团队一旦陷入对现有模式的僵化应用或崇拜,失败的结果也是必然。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快数据什么的玩意,都仅仅是我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角度一种手段,都始终无法摆脱依赖于人的思考这个根本。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味有了大数据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你的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只有当你的思考抵达,那些个曾经没有价值的数据垃圾,才会焕发出价值!不要荒废了你的思考这个核心!
作者说大数据只讲结果不讲原因。这个状态我认为仅仅是一个过渡时期的表现,如果要实现对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更加精准、甚至可以作为某种依据,必然要获得对大数据分析的果的可靠解释,也从而能对我们现有的行为、制度等获得新的认识,来进行可行的改变、升级或者重造,大数据的指导意义才发挥更深。
人们都说,中外著述的差距有时是很大的,中国的作家习惯铺垫和描绘,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国外的就相反,喜欢直捣要害,将复杂的事情抽象简单化。不知道是不是我不很适应国外这类书籍的缘故,对大数据时代一书,我没有感受到很多的震撼和脑洞大开感,也许和现在各类大数据的文章太多有关,已经把此书的观点各自领用发挥了一番,也许是我还没有领会到精华所在。既然人们都奉为经典,那我想或许我应该隔一段时间、换个姿势,再重读此书,看看是不是会有新的感受吧。
对于畅销书刊、热点话题、时尚科技,始终不太感兴趣。书刊,喜欢有一定年份的。话题,钟情于务虚的观点。新奇的产品于我无缘,习惯使用成熟的科技产品。既不清高,也非冷漠,就是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空间。这一习惯最近破了例。由于工作的原因,耳濡目染,“大数据”这个新兴概念开始频繁步入我的视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网购《大数据时代》,手不释卷,三天读完,颇有收获。此书有如下特点。
首先,作者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条理清楚地阐述了大数据对人类的工作、生活、思维带来的革新,大数据时代的三种典型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公共安全提出的挑战。其次,文中的事例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令读者既印象深刻,又感同身受。此外,作者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没有假装一副专业的面孔。纵观全书,遣词造句,均通俗易懂。
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人们研究与分析某个现象时,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抽样数据。
二、在大数据时代,不能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要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接受错误的数据。
三、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
作者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成本显著降低,人们现在有能力从支离破碎的、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矿渣中抽炼出真知烁见。在大数据时代,三类公司将成为时代的宠儿。一是拥有大数据的公司与组织。如政府、银行、电信公司、全球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淘宝网)。二是拥有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专业公司,如亚马逊、谷歌。
三是拥有创新思维的公司,他们可能既不掌握大数据,也没有专业技术,但却擅长使用大数据,从大数据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地。面对即将来临的大数据时代,个人将如何应对自如?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如今说起新媒体和互联网,必提大数据,似乎不这样说就OUT了。而且人云亦云的居多,不少谈论者甚至还没有认真读过这方面的经典着作——舍恩佰格的《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何许人也?他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他还先后担任多国政府高层的智囊。这位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牛津教授真牛!那么,这位大师说的都是金科玉律吗?并不一定,读大师的作品一定要做些功课才好读懂,才能能与之进行一场思想上的对话。
舍恩伯格分三部分来讨论大数据,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中,舍恩伯格旗帜鲜明的亮出他的三个观点:
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对于第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一方面是对全体数据进行处理,在技术和设备上有相当高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不是都有此必要,对于简单事实进行判断的数据分析难道也要采集全体数据吗?
我曾与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讨论过。祝教授是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专家,他认为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数据。联系到舍恩伯格第二个观点中所说的相关关系,我理解他说的全体数据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范围,即大数据的随机样本不限于目标数据,还包括目标以外的所有数据。我认为大数据分析不能排除随机抽样,只是抽样的方法和范围要加以拓展。
我同意舍恩伯格的第二观点,我认为这是对他第一个观点很好的补充,这也是对精准传播和精准营销的一种反思。”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更具有宏观视野和东方哲学思维。对于舍恩伯格的第三个观点,我也不能完全赞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传播即数据,数据即关系。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只关心因果关系,对相关关系认识不足,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举足轻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不应该完全排斥它。大数据从何而来?为何而用?如果我们完全忽略因果关系,不知道大数据产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消解了大数据的人文价值。如今不少学者为了阐述和传播其观点往往语出惊人,对旧有观念进行彻底的否定。
世间万物的复杂性多样化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舍恩伯格也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幼稚思维吗?其实不然,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看清楚他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不要因囫囵吞枣的浅读而陷入断章取义的误读。比如说舍恩伯格在提出”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一论断时,他在书中还说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向更深层次研究的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i]由此可见,他说的全体数据和相关关系都在特定语境下的,是在数据挖掘中的选项。
大数据研究的一大驱动力就是商用,舍恩伯格在第二部分里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变革。舍恩伯格认为数据化就是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的定量分析有力地回答”是什么“这一问题,但仍然无法完全回答”为什么“。因此,我认为并不能排除定性分析和质化研究。数据创新可以创造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舍恩伯格在讨论大数据的角色定位时仍把它置于数据应用的商业系统中,而没有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里,但他在第二部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变革中讨论了这个问题。
在风险社会中信息安全问题日趋凸显。如何摆脱大数据的困境?舍恩伯格在最后一节”掌控“中试图回答,但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我想,或许凯文·凯利的《失控》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正如舍恩伯格在结语中所道:”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的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谢谢舍恩伯格!让大数据讨论从自然科学回到人文社科。由此推断,《大数据时代》不是最终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的答案。此外,在阅读此书之前还必须具备一些数据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比如说什么叫数据?什么叫大数据?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区别,数字化与数据化有什么不同?读前做些功课读起来就比较好懂了。
读完《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们即将或正在迎接由书面到电子的跳跃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
这本书介绍了大数据时代来临后,接踵而至的三项变革——商业变革、管理变革和思维变革。
其实,这场变革已经打响。商业领域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推陈出新。前几年,一家名为Farecast的公司,让预订到更优惠的机票价格不再是梦想。公司利用航班售票的数据来预测未来机票价格的走势。现在,使用这种工具的乘客,平均每张机票可以省大约50美元,这就是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大家应该都知道2009年出现的H1N1型流感,就拿美国为例,疾控中心每周只进行一次数据统计,而病人一般都是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才会去医院就诊,因此也导致了信息的滞后。然而,对于飞速传播的疾病,Google公司却能及时地作出判断,确定流感爆发的地点,这便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可见大数据时代对公共卫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我看来,如果想在在大数据时代里畅游,不仅要学会分析,而且还要能够大胆地决断。
在美国,每到七、八月份时,正是台风肆虐之时,防涝用品也摆上了商品货架。沃尔玛公司注意到,每到这时,一种蛋挞的销售量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加。于是,商家作了大胆的推测,出现这样的结果源于两种物品的相关性,便将这种蛋挞摆在了防涝用品的旁边。这样的举措大大增加了利润,这就是属于世界头号零售商的大数据头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让大数据主宰一切,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大家应该都知道电子地图,它可以为人们指引方向。但大家应该还不知道,它会默默地积累人们的行程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可以推断出哪里是自己的家,哪里是工作单位。我们的隐私就这样被不为人知地收集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方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隐私不再是隐私,数据的收集变得无所不包、无孔不入。世界已经向大数据时代迈进了一小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大脑,做好准备,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了,当今社会已经摆脱了上个世纪的那种消息滞后的时代了,我们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便利。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还为我们带来了“大数据”这个让人类减少了很多工作量的东西。
在这个学期的名著导读课上我们就被要求读:《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系统研究的先河之作,本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他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他作为一个教师,他曾经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世界前列名校任教的经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他是十余年潜心研究数据科学的技术权威。他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也是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哈佛国家电子商务研究中网络监管项目负责人;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学院信息与创新策略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大学、维也纳大学的客座教授。
他作为一个研究学者,他的学术成果斐然,有一百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在《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上,他同时也是哈佛大学出版社、麻省理工出版社、通信政策期刊、美国社会学期刊等多家出版机构的特约评论员。他是备受众多世界知名企业信赖的信息权威与顾问。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顶级企业;"大数据"在网络上搜索到的解释是: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特点:数量、速度、品种、真实性。而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并不能定义一个确切的概念。他提到"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和公民关系的方法。"这是一种更具有人文色彩和社会意义的诠释。
大数据不仅改变了公共卫生领域,整个商业领域都因为大数据而重新洗牌。购买飞机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像书中写到2003年,奥伦·埃齐奥尼准备乘坐从西雅图到洛杉矶的飞机去参加弟弟的婚礼。他知道飞机票越早预订越便宜,于是他在这个大喜日子来临之前的几个月,就在网上预订了一张去洛杉矶的机票。在飞机上,埃齐奥尼好奇地问邻座的乘客花了多少钱购买机票。当得知虽然那个人的机票比他买得更晚,但是票价却比他便宜得多时,他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他又询问了另外几个乘客,结果发现大家买的票居然都比他的便宜。
飞机着陆之后,埃齐奥尼下定决心要帮助人们开发一个系统,用来推测当前网页上的机票价格是否合理。作为一种商品,同一架飞机上每个座位的价格本来不应该有差别。但实际上,价格却千差万别,其中缘由只有航空公司自己清楚。
埃齐奥尼表示,他不需要去解开机票价格差异的奥秘。他要做的仅仅是预测当前的机票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上涨还是下降。这个想法是可行的,但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这个系统需要分析所有特定航线机票的销售价格并确定票价与提前购买天数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信息安全问题的日趋凸显,数据独裁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更是立于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舍恩伯格在本书的最后章节曾试图寻找一种解决方式来摆脱这一种困境,但最终没能做到,但是他提出"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的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仍无法被完全代替。"这里表明人在数据时代同样的重要,数据是为人类服务的,也就该人类驱使下完成相应的目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常引起我更多的思考和担忧。
大数据时代对于我们同是机遇与挑战,一些国家已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的行列,并在各个领域开始研究和使用。而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以及较大的领土面积,都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数据的保障,而能否面临挑战,在大国之间的新一轮角色角逐间崭露头角,我们更需要解决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更应在政策上逐步开放各领域的数据,保证数据来源、权限等问题得到解决,不断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