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雷军:编程不仅仅是技术,还是艺术
不一定。学编程的人最根本的还是要数学底子好,所有的算法都是靠严密的思维逻辑才能够行得通的。编程语言要写大量源代码,其实只要是认得26个字母的人都可以编程。
但是毕竟程序这个东西是西方那里过来的,我们现在编程的代码都是英文字母。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也都是西方那里学过来的,一些大型的计算商用程序大多数被西方垄断。如果要想在编程上有所进展,学习英语对拓展视野大有用处。
国内也有编程不用英文字母写源代码的,比如说易语言,所以学习编程外语不一定要很好,将来中国强大了,源代码用中文写,不也是很好嘛!我们的雷军,英语虽然不是很好,但编程可也是一流的,这正说明了学编程不一定要英语很好。
形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
㈡ 编程好学习吗
很多人都觉得学习编程就跟运动员选拔或者高考这样的智力选拔一样 —— 你需要经过固定的流程、按部就班的训练 —— 只有能通过一项又一项考试或者竞赛的人才叫「有天分」。这大概也是一种典型的「做题家思维」了吧。
整个行业乃至全世界可能都需要更多的多样性与复合性人才。回想一下我认识的最优秀的程序员,超过半数都是非科班的背景(艺术、哲学、政治、经管、人文、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理工科…)。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大概并不是因为他们把编程当做一场又一场的「智力竞赛」,而是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在编程中的那份「天分」 —— 可能是「创造力」,可能是「商业与产品价值」,可能是「解决某个垂直领域的问题」—— 编程在这里更多的是一门工具、一项技能,他们因此获得了成就感、培养了兴趣与热爱,而这些又反过来不断支撑他们继续去学习,形成了一个正循环。
如果做一件事儿的整个过程都很痛苦,那当然也很难坚持下去。所以方法很重要。
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找对编程学习的方法,便觉得自己在这件事儿上毫无天分,因此终身告别了编程这件事儿。
「零基础」学习真正需要的,其实更像是一种「启蒙式的、开窍的教育」 —— 拿学打乒乓球举个例子,如果你连拍子和球都没怎么摸过,我上来就跟你说你要用这个动作这个击球角度这么摩擦球打那个落点你这才叫打球,那能不劝退吗?更好的方式是直接带你到球台边,把拍子给你,你打着打着立刻就会先产生一种「自顶向下」的「感性认知」:「哦,这个这么用拍子把球打得一来一去的玩意儿叫乒乓球」。
所以,只要找对正确的方法学习编程,他是不难的。
㈢ 人工智能(AI)时代,让孩子学编程还是学艺术
孩子学编程还是学艺术要根据孩子兴趣来分析这个问题。很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会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口口声声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反而阻止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好的家庭,所以在他们学习的过程当中会规定他们学习内容,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内容不是他们学习兴趣的所在,会让他们产生厌烦情感,没有主动的学习兴趣。
人工智能时代将会带来新一轮的科技狂潮,这个社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工智能最终目的是提高服务质量,是以人为本,父母要糖孩子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