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山大学心心之火支教队的支教队活动
活动内容之一:义教
义教是支教队的主体工作和中心环节。从支教队成立以来,每年暑假期间我们支教队都会组织队友们前往前期联系的各个支教点开展为期半个月左右的爱心义教活动。前往支教人数依据每年的支教点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一个支教点10~20人左右。每个支教点的支教队友组成一个支教小队。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分别突出我们上课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宗旨。基础课程包括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特色课程,包括励志课、话剧课、趣味生活知识课、音乐美术课、天文地理、科普网络等等。意在将外部的世界带入学生的视野,并加强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注重心理辅导,开展公民素质教育与乡土回归教育。我们注重的是引导而非灌输,课程之于我们只是一个载体,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快乐中感受温暖和关爱,学会成长,充满希望地对待未来的生活。
活动内容之二:山区信息化建设
为了给山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改善山区信息资源不畅的问题和投资环境,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资源的发展,同时响应国家山区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山区信息化建设一直被我们列为支教队工作的一项重点,从实际出发,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帮助山区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两方面:一、组织支教队技术组组员在部分山区学校开设科普电脑知识的课程,普及相关的信息化知识,提高当地的信息化水平;二、通过调查研究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信息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结合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给当地提出进一步促进当地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建议。
活动内容之三:1+1帮扶
1+1帮扶,顾名思义,即以个人或者一个集体为单位的资助者直接资助一名贫困学生。1+1帮扶是支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构建贫困地区孩子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平台。支教期间,队员通过各种形式(如家访)了解当地学生的情况,收集贫困学生的资料。返校后,面向全校开展寻找资助者的活动,让有意愿出资帮助山区贫困学生的同学或组织与该学生建立1+1直接帮扶。此后,1+1组员还会继续跟进资助者的资助进度,确保受资助的孩子可以长期得到外界的关爱。
此外,从2010年起在支教学校设立“心心之火助学金”。现助学金的协议已经与各个支教学校签订,初定2011年开始实行。 年度 资助金额(元) 资助学生数(人) 资助者人数(人)(包括集体及个人) 2007-2008 8,000 61 103 2008-2009 26,345 119 148 2009-2010 30,000 178 183 2010-2011263751051352011-2012520161021352013-20143210064112活动内容之四:物资捐赠
到贫困山区支教,本质的任务是给当地带去知识,给他们以思想上的启发,但如果能给与物质上的资助,我们爱心分量则增加了不少;前往支教前,我们不仅仅在校内开展大范围的募捐物资活动,而且积极寻求外面热心集体的合作,集群众之力量,为孩子们筹集衣物、书籍、文具、玩具等大量的物资,为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关怀,同时也将社会公益人士的爱心传给山区的孩子们,心心之火,点滴相传。
除此之外,针对当地体育器材短缺的情况,2010年支教我们还为各个支教点购买了3400元的体育用品。
自07年始,我们已与广州十余所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在广州市爱心车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每个支教的学校设立一个“阳光书屋”。
自2013年开始,我们开始在广州各社区的小学募捐图书,通过与义工合作,我们和许多社区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每年通过募捐得到的图书多达数千册。 1、招新
2、各部门内部培训
技术组:电脑技术的培训,例如视频的制作、Photoshop 的使用等
3、课程库准备
4、试讲
试讲即支教前支教队新成员选择自己的课程在老队员的观看下进行讲课,并由老队员对新队员进行指导,使其教授课程尽可能适合接受支教的孩子们。
5、支教前培训
以2011~2012和2013~2014年度为例: 2011年11月份 团队凝聚力培训 邀请专业人员全程设计并参与培训,带领队员进行体验式、心理游戏式的团体凝聚力培训 2011年12月份 金牌课程展示 课程组收集上期暑假支教获得学生反映良好的课程,录制成公开课,在全队内进行展示和推广。并开展“孩子的老师也学习”项目 2011年12月份 联系已经征集到的资助者,建立1+1帮扶 为有意愿出资帮助山区贫困学生的同学或组织与该学生建立“1+1”直接帮扶 2012年1月份 总结大会 总结过去一年团队的收获和经验,安排寒假的工作,开始着手准备暑期支教 寒假 课程设计 课程组组织支教队员不断完善现有的课程库,并且开始进行自己的课程设计 2012年三月份 工作坊培训 “心心之火”在戏剧、儿童心理、学生工作和艺术励志等多个领域开展为期3周的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带领成员用多种方式思考和体验。 2012年四月份 课程试讲 每位参加暑假支教的新队员从自己设计的课程或者已有的课程库里面挑选一节课(节选到10分钟以内)进行课程试讲。 2012年五月份 支教分点 结合队员的个人选择和团队的综合考虑,为每个支教点配备10-20名支教队员 2012年五月份 本地试教 “心心之火”将在广州穗石小学开展活动月,为队员提供课程试教的机会,让队员对教学有立体感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本地小学的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穗石小学进行。 2012年六月份 支教培训 支教的前期准备中,我们针对支教的具体需求进行了多项培训,比如家访培训、医疗培训以及各个组的内部特色培训等等。 2012年七月份 支教物资准备、团队磨合 将募捐到的文具、书籍、衣物运送至各个支教分点,并且准备支教活动中所需要的教具、医药等。 2013年9月-10月招新宣传以及面试等 支教队提前一年开始招新工作,标志着2014届支教工作的全面展开,此次招新共有148名火苗分别加入支教队的课程组、宣传组、1+1组、秘书组、外拓组等5个部门。 2013年11月上旬金牌课程展示为了使火苗们能够切身感受支教过程,同时解开自己关于支教的诸多疑问,支教队面向火苗展开“金牌课程展示”活动,召集火炬给火苗讲授自己在支教时的课程,并分享支教经验。 2013年中旬课程回访由于支教点的分散,使各点支教情况有所差异,支教队进行了“课程回访”活动,以每个支教点为单位,从火炬们那里了解各个支教点的环境、气候、交通及禁忌等,同时火炬们也介绍了一些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法。此次活动收集到的信息将为下一届支教队员提供了第一手支教资料。 2014年1月中旬-2月下旬教案的编写和修改寒假来了,队员们可没有闲着。根据分点结果,各点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由队员在假期着手编写教案,然后再有火炬们负责修改,最终初步形成“教案包”。2014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NGO课程培训为了提高支教队员的教学水平,支教队邀请NGO组织“微辣青年”和“灯塔计划”为队员们做了两场关于教案编写和授课技巧的培训,进一步为支教做准备。2014年4月下旬农庄破冰由于支教队成员来自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平时联络大多通过网络社交工具。为了能使各支教点队员更好的互相了解,同时考查队员们的厨艺,支教队组织全体队员到金星农庄进行厨艺大比拼和破冰活动,使队员们增进感情,也解决了支教期间的做饭问题。2014年5月中旬课程试讲经过课程培训后,火苗们修改教案。支教队再次召集火炬们来听火苗的支教课程,然后为火苗们提出建议,根据火炬的反馈,再次修改教案。 2014年5月下旬本地试讲支教队联系广州当地的小学展开试教活动,让火苗们真正接触课堂、接触学生,将近一年所做的准备呈现在教学中。2014年6月中旬支教前动员距离支教出发日期只有20多天了,支教队召开全员大会,明确支教宗旨,分配支教任务,强调支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队员们加油打气。2014年7月去贵州支教去贵州的所设的五个点支教,并且调查相应的反馈信息6、故事分享会
故事分享会是心心之火支教队的品牌活动。故事分享会通过分享队员们的不同支教经历,激起爱的火花,为队员们创造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队,并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支教的故事有欢笑也有悲伤。故事分享会让队员们聚在一起,回味支教的难忘时光,与支教队共同成长。
支教队队员的感受分享:
1、从物欲纵横的世界到了简单朴素的世外桃源,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的变换,更是人性一种重塑轮回。我们去支教的心态决定我们收获的多少。我不想做孩子们生活的旁观者,更不愿意站在一边悲天悯人,我只想尽我全力融入他们生活,和他们一起笑过,哭过,疯狂过。不要说我们十五天的日子是滴落在炽热的铁的小水珠,瞬间会挥发掉,那种难忘的记忆永远埋在我们心底。计埃清澈的河水每时每刻奔腾着,祝福孩子们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有精彩的演出!
———欧燕玲
2、天使无法守护在每个人的身边,于是便有了我们。虽没有天使的力量,但是我们坚决走进大山,给山里的孩子带去爱与希望。一路欢歌笑语,山里的呼喊有了回音,那是一声声爱的回答,是一首首真情之歌。感动不时常有,可现在它却时时陪伴着我,在贵州的日子里,我们支教队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有苦有乐,团队合作和友谊在此加强,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天,贵州是个值得终生回味的地方。让我们继续努力将这份希望延续下去,铭记大山里的微笑,并试着带回大山去传响传响。
———甘小珍 从2007年7月开始的我们的旅程,“梦,起航”、“心心之火,你我相传”、“爱与希望”一路走来,我们感动有时,流泪有时,辛苦有时,快乐有时······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的面孔,相同的梦想,把青春投掷给无悔的支教事业,伴随着支教队慢慢成长的,是我们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缩近。
2007年暑假,中山大学心心之火支教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往贵州凯里榕江县开展了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活动受到当地政府部门一致好评,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拥护,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广州日报还派记者随行跟踪报道。
在贵州最贫困的乡之一的榕江县计划乡,支教队员们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学校进行支教活动。每天给孩子上课、生火做饭、唱歌跳舞、谈心家访……一点一点走进孩子们的心,引领他们去感知外面的世界,去拼搏自己的未来,去追寻人生的方向。条件虽然艰苦,但孩子的笑脸却足以驱散一切。
回校后,支教队在校内进行了成果展示,同时开展“1+1”帮扶活动,所有贫困学生都找到了资助者,意味着他们能够继续上学。
2008年7月,经过一年的发展,支教队的规模渐渐扩大,队员由最初的27人到70人,支教点由最初的1个到4个,在此基础上,支教队总结了去年的经验与教训,再次踏上了我们的爱心之旅。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奥运会、四川汶川大地震,都为2008描下独有的色彩。因此,2008年的支教内容都是围绕“奥运”和“赈灾”开展,我们希望让孩子分享祖国的荣耀,感恩生命的可贵。
在4个不同的支教点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感人故事。物质的匮乏、营养的不足、疾病的折磨……这些不但没有让我们的队员屈服,相反的,是让队员们对支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感情有了更深的珍惜,对孩子有了更浓的爱。“我们要教给他们的生活的坚强而不仅仅是知识。”
2009年,有了前两年支教的铺垫,支教队的支教点已经扩展到6个,队员人数进一步增多,课程进一步丰富。带着满满的希冀,我们继续前行,愿将爱与希望撒播每一个角落。
短短15天里,100多名队员充分发挥了自身所长,展示了中大学子的精神风貌,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义务支教、1+1家访、信息化调研和物质捐赠派发等支教工作。
1.支教进行时
2014年7月5日~20日,支教队110名队员分别奔赴5各支教点进行支教活动。支教期间开设了语文、数学、体育、英语等基础课程和戏剧、阅读、手语、绘画、音乐、性教育、法律、化学、物理、生物、益智游戏等特色课程,拓宽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2.家访进行时
提倡朋辈教育,注重心灵陪伴,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支教期间队员们每天进行家访与调研, 到学生家里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根据学生情况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家庭情况、及性格特征、老师评价的完善的学生档案,供往后招募资助者以及了解学生用。
1. 课间十分钟
2. 支教生活
从支教队成立以来,在每次支教活动期间,队员们始终本着不给学校加负担,不给村民添麻烦的原则,自行携带行李,以课桌为床,教室为宿舍。自行购买食材,自己做饭。虽然短短半月的生活较为艰苦,但队员们一起工作,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乐在其中。
(三)后续工作
支教结束后,支教队还会组织队员整理优秀教案,便于火苗参考;整理学生档案,便于让资助者了解受资助学生的家庭情况;组织队员进行故事分享会,交流支教时的所见所闻,总结支教经验。
收获及效果
(一)关于学生
1. 拓展视野、学习知识
通过支教时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开设,帮助孩子们各方面发展,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填补之前学习遗留的漏洞。
2. 充实的暑假
支教队致力于为孩子们带去“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课程,创新性地开展各种特色课程,在暑期将孩子们召集在学校,和支教队员们一起学习、玩耍,提高了孩子们暑假的利用效率,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收获属于假期的欢乐。
3. 儿童关怀
通过暑期与孩子们的相处和家访时的心理疏导,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灵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当地自豪感,在不断向外学习与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好专属他们的传统文化。
4. 资助贫困学生
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档案, 包括家庭情况, 自身发展情况, 所受教育状况等,在校内外寻找爱心资助者,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5. 长久生活学习关注
支教队员结束支教之后仍旧会通过各种方式(写信,qq,电话……)和学生联系,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为他们解开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尽全力为孩子们给予帮助。
(二)关于支教队及支教者
1.每成功组织一次支教活动对支教队来说都是一次整体上的进步,支教队的影响范围不断地在广州及贵州两地扩大,也使更多的社会人士能够了解我们,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给予认可和支持。
2.对于每一位参加支教,以及在支教队工作的我们来说,无疑这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这一路,我们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及爱情);在异地他乡的独立生活使我们更加坚强;身为大学生,处在时代的前沿,帮助较偏远地区教育发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