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数控编程在哪个城市工资待遇比较好呢
我是做数控的,经常和国内的一些大机床厂合作,在华东一带,那里的小作坊很多,有几个大厂也是国营的,估计不好进;华南那边的工厂很多的,而且对数控编程这块的需求也很多,你可以去试试
② 中国哪个城市对于数控来说比较好发展
长,珠江三角洲好找工作!
一、数控人才市场需求
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大量普遍使用。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机床数控化率还不到2%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大部分为进口产品)也未能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控人才的匾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数控技术是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机电光一体化综合技术,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
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企业和地区:
1、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军工制造业是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
杭州发电设备厂用6000元月薪招不到数控操作工。
2、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具有数控知识的模具技工的年薪已开到了30万元,超过了“博士”。
二、数控人才的知识结构
现在处于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是大学、高职和中职的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很年轻,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容易接受新工作岗位的挑战。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分工过窄,仍然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急需。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传统的机类或电类专业的各级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
对于数控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1、蓝领层:
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2、灰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c、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适合高职、本科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2)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3、金领层
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适合本科、高职学校组织培养。但必须在提供特殊的实训措施和名师指导等手段,促其成才。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③ 深圳三菱PLC培训班,哪里讲的比较好
深圳大成机电的三菱PLC培训班举办有2年多的时间了,他们有4个实验台,投影仪以及专用教室。实验时间不限,老师都是来自一线有丰富编程经验的工程师。他们2008年10月19日新的一班有开始上课了,逢周日上课,连续5个礼拜。学不会可以退还全部学费!
④ 做plc编程有前途吗
做plc编程有前途。
作为一种编程语言,plc发展前景个人认为还是很不错的,plc实用性很强,也是很先进的一门技术。首先你要是从事plc这个行业,那么你能够独立编程,独立操作一个工业链自动化编程。
需要一个平台自己去入门。因为plc不单单是指编程,有一个整体的自动化输入输出,通信,编程,控制。等等,他也分为好几种plc,像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就是三菱,西门子plc还有就是欧姆龙。首先确认自己的发展方向,目标明确,才能去做好这件事。
相关资料
从需求结构来看,节能环保、优化生产、信息化升级等从政策驱动变为常态需求,成为自动化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自动化技术和解决方案也已成为制造业升级和节能降耗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逐步完善的新工业经济结构里,在不断深入的两化融合趋势中,自动化正逐步完成自己的全新定位,从驱动“产能”扩张转变为驱动“质量”发展,也唯有如此,自动化将从“投资”进化为“竞争力”,从而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