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配置linux內核
在做Virtualization這段時間,編譯過多次Linux kernel,編譯Kernel過程中配置config這一步是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的。對編譯內核過程中的配置這一步做詳細的說明吧,總結一下,多數內容源於網上的多篇文章。
首發在我的博客:http://renyongjie668.blog.163.com/blog/static/1600531201143010295156/
首先,配置時可能出現的選項,對其選擇先來個說明吧。
Typically, your choices for each option are shown in the format [Y/m/n/?] The capitalized letter is the default, and can be selected by just pressing the Enter key. The four choices are:
y Build directly into the kernel.
n Leave entirely out of the kernel.
m Build as a mole, to be loaded if needed.
? Print a brief descriptive message and repeat the prompt.
y表示是(相應功能將直接編譯進內核),m表示模塊(相應功能將編譯為一個模塊,在需要時載入),以及n表示否(相應功能不會包含進內核)。?則(對該配置項)列印出簡要的描述信息並重復剛才的選擇提示。
其次,我使用的最多的兩個配置命令分別是:make muneconfig和make oldconfig
make oldconfig和make config類似,但是它的作用是在現有的內核設置文件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設置文件,只會向用戶提供有關新內核特性的問題,在新內核升級的過程 中,make oldconfig非常有用,用戶將現有的配置文件.config復制到新內核的源碼中,執行make oldconfig,此時,用戶只需要回答那些針對新增特性的問題。
make menuconfig基於終端的一種配置方式,提供了文本模式的圖形用戶界面,用戶可以通過游標移動來瀏覽所支持的各種特性。使用這用配置方式時,系統中必須安裝有ncurese庫。
在內核樹的根目錄中,有一個.config文件,它記錄了內核的配置選項,可直接對它進行修改,再運行。在.config文件中,每個配置和選項的值只能為」y」和」m」兩者之一,如果不需要這個特性不再支持她,那麼可以將對應的選項用」#」注釋掉。實際上,如果你手頭有合適的.config文件,可以運行make oldconfig 直接按.config的內容來配置$ sudo make oldconfig
對內核的配置都是圍繞.config來展開的. 即便開始.config文件不存在,進行配置後會創造它.
一般來說,內核配置保存於/usr/src/linux-*/.config文件中。在/boot/config-<版本>有其備份。請保留它以備後用。
常見的幾種配置方式:
為了完成內核的配置,必須切換到root用戶,然後轉入內核源碼目錄(就是你下載新內核的目錄):
#cd /usr/src/linux/linux-2.6.38
然後執行下面命令之一:
#make config
#make oldconfig
#make menuconfig
#make gconfig
#make defconfig
#make allyesconfig
#make allmodconfig
1.make config
基於文本的最為傳統的也是最為枯草的一種配置方式,但是它可以使用任何情況,這種方式會為每一個內核支持的特性向用戶提問,如果用戶回答「y」,則把特性編譯進內核;回答「m」,則它特性作為模塊進行編譯;回答「n」,則表示不對該特性提供支持
如果回答每個問題前,必須考慮清楚,如果在配置過程中犯了錯誤給了錯誤的回答,就只能按「ctcl+c」強行退出了
2.make oldconfig
make oldconfig和make config類似,但是它的作用是在現有的內核設置文件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設置文件,只會向用戶提供有關新內核特性的問題,在新內核升級的過程 中,make oldconfig非常有用,用戶將現有的配置文件.config復制到新內核的源碼中,執行make oldconfig,此時,用戶只需要回答那些針對新增特性的問題
make silentoldconfig : Like above, but avoids cluttering the screen with questions already answered.和上面oldconfig一樣,但在屏幕上不再出現已在.config中配置好的選項。
3.make menuconfig
基於終端的一種配置方式,提供了文本模式的圖形用戶界面,用戶可以通過游標移動來瀏覽所支持的各種特性。使用這用配置方式時,系統中必須安裝有ncurese庫,否則會顯示「Unable to find the Ncurses libraies」的錯誤提示
4.make xoncifg
基 於X Winodws的一種配置方式,提供了漂亮的配置窗口,不過只有能夠在X Server上使用root用戶欲行X應用程序時,才能夠使用,它依賴於QT,如果系統中沒有安裝QT庫,則會出現「Unable to find the QT installation」的錯誤提示
5.make gconfig
與make xocnifg類似,不同的是make gconfig依賴於GTK庫
6.make defconfig
按照默認的配置文件arch/i386/defconfig對內核進行配置,生成.config可以用作初始化配置,然後再使用make menuconfig進行定製化配置
7.make allyesconfig
盡量多地使用「y」設置內核選項值,生成的配置中包含了全部的內核特性
make allnoconfig :除必須的選項外,其它選項一律不選. (常用於嵌入式系統).
8.make allmodconfig
盡可能多的使用「m」設置內核選項值來生成配置文件
下載好Linux內核源代碼後,在源代碼的根目錄執行
make localyesconfig或者make localmodconfig
然後系統就會根據你的硬體自動生成一個適應你的硬體的.config (內核的配置文件)
make localmodconfig會執行lsmod命令查看當前系統中載入了哪些模塊(Moles),並最後將原來的.config中不需要的模塊去掉,僅保留前面lsmod出來的這些模塊,從而簡化了內核的配置過程。
這樣做確實方便了很多,但是也有個缺點:該方法僅能使編譯出的內核支持當前內核已經載入的模塊。因為該方法使用的是lsmod的結果,如果有的模塊當前沒有載入,那麼就不會編到新的內核中。
There』s an additional 「make localyesconfig」 target, in case you don』t want to use moles and/or initrds.
幾條好的建議:
除非您使用初始化ramdisk (initrd),否則絕不要把掛載根文件系統必需的驅動程序(硬體驅動以及文件系統驅動)編譯成模塊!而如果您確實使用初始化ramdisk,請為ext2FS支持選項選擇Y,因為ramdisk使用該文件系統。您還需要initrd支持。
如果您系統中有網卡,將它們的驅動編譯成模塊。這樣,您就能夠在/etc/moles.conf中用別名定義哪一塊網卡第一,哪一塊第二,等等。如果您將驅動程序編譯進了內核,它們載入的順序將取決於當初它們鏈接進內核的順序,而這不一定是您想要的。
最後,如果您不清楚某個選項的含義,請閱讀其幫助!而如果該幫助信息依然不能解決您的困惑,請保留該選項原來的樣子。(在config和oldconfig中可以按?鍵訪問幫助。)
配置最終結束後,請保存您的配置並退出。
參考資料:
http://www.cnmaizi.com/tech/elebuild/simplify-linux-kernel-config-rapid-compile-method-collect/
http://man.ddvip.com/linux/Mandrakelinuxref/compiling-conf.html
http://www.huomo.cn/os/article-5d18.html
編譯 Linux2.6 內核總結: http://www.cublog.cn/u/13991/showart.php?id=79823
編譯內核:http://my.chinaunix.net/space.php?uid=25806768&do=blog&id=302764
內核_.config 內核配置及Makefile:http://www.cnblogs.com/parrynee/archive/2010/05/13/1734689.html
⑵ 如何編譯Linux內核
一、編譯環境
ubuntu 5.10,要編譯的內核源碼版本2.6.12 二、下載並解壓源代碼 首先從linux內核的官網www.kernel.org把源代碼下載下來。為了和後面實驗要求符合,我們要下載使用O(1)調度器的源碼。因此這里下載了2.6.12版本源碼。下載 下linux-2.6.12.tar.bz2,將下載源碼放入/usr/src/目錄下。如下圖所示: 解壓該源碼: 三、構建編譯環境 現在我們得到的只是源代碼,只是許許多多的文本文件,要想使這些文件成為可以運行的程序,需要使用編譯器進行編譯以及鏈接。編譯器有很多,但在里linux下一般都使用gnu的開源編譯器套件,這里包括gcc等,現在我們安裝基本的編譯器套件,如圖所示: 四、安裝ncurses庫 這里使用Ubuntu系統,因為系統自帶的ncurses庫在支持make menuconfig的時候會出錯,所以,依然要安裝ncurses庫,這里我們從源碼安裝。首先去ncurses官網http://ftp.gnu.org/pub/gnu/ncurses/ 上下載源碼。這里我們下載5.9版本,並通過簡單的安裝方式.configure 和make、make install方式安裝。如下圖所示: 五、配置內核 一切准備工作做完,現在我們就可以配置內核了,這里我們使用make menuconfig方式。如下圖: 在使用make menuconfig這個命令後,會出現如下的字元界面,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界面上對內核進行配置。但是如果這不是你第一次配置這個內核,那麼請先運行:make mrproper來清除以前的配置,回到默認配置,然後再運行:make menuconfig.
在這里,我們以對cpu支持的配置為例,其餘的選項就不一一詳述,首先查看本機的cpu類型,如下圖: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我的電腦的cpu是AMD Athlon的,因此我們在cpu選項裡面選用AMD,如下圖所示: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
A、 cpu的設置在linux內核編譯過程中,不是必需的,即使保持默認的386選項(我們剛才把它改成了AMD),內核也能正常運行,只不過運行慢一些而已。
B、 一般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於Device Driver的設置。我在一開始就遇到了在內核編譯完,通過grub引導系統過程中報 「ALERT! /dev/sda1 does not exist . Dropping to a shell!」的錯誤。這是因為硬碟驅動沒有配置好而造成的。運行lspci命令,查看到下面這行:
由此確定,需要配置SCSI、PCI-X、Fusion-MPT驅動,需要在響應的驅動選項里將[M]設置為[*],因為硬碟驅動是在系統開機的時候載入,所以不能以模塊形式載入。
把這幾個驅動內部的選項全部改為[*]:
六、編譯內核
對內核的配置完成之後,現在就可以開始編譯內核了,只需要一個簡單的make命令即可,之後我們就只能慢慢等,直到編譯完成,在我的電腦上,大概用了25分鍾。下圖是運行make後的部分輸出。
七、安裝內核
編譯完成之後,我們需要安裝內核,主要分為如下幾步:
1)、安裝模塊
安裝模塊,對於內核來說,每一個內核版本有自己的模塊目錄,默認在/lib/moles/內核版本號這個目錄下,make moles_install會創建對應的目錄,並把對應的模塊文件拷貝過去。注意,這一步必須要在編譯過內核再做。
2)、拷貝bzImage文件
bzImage文件是內核映像文件,是啟動內核所必需的,我們應當把它拷貝到/boot目錄下。在這里,我為自己新建了一個目錄,我們把它拷貝過去,並且按照一般內核映像文件的命名方式為它改名為vmlinuz-2.6.12。
3)、製作initrd文件
initrd文件命名為initrd.img-2.6.12
4)、修改grub啟動項
要能引導起我們的新系統,需要更改grub配置,增加啟動選項。ubuntu 5.10的grub版本比較低,配置文件為/boot/grub/menu.lst,高版本的grub可能在/boot/grub/grub.cfg里。在原有啟動項基礎上,添加我們自己的啟動項,並把它設為默認啟動項,配置如下:
5)重啟
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的內核已經正常載入了,運行uname -a,會發現,內核版本已經是2.6.12了。
⑶ linux編譯內核步驟
一、准備工作
a) 首先,你要有一台PC(這不廢話么^_^),裝好了Linux。
b) 安裝好GCC(這個指的是host gcc,用於編譯生成運行於pc機程序的)、make、ncurses等工具。
c) 下載一份純凈的Linux內核源碼包,並解壓好。
注意,如果你是為當前PC機編譯內核,最好使用相應的Linux發行版的源碼包。
不過這應該也不是必須的,因為我在我的Fedora 13上(其自帶的內核版本是2.6.33.3),就下載了一個標準的內核linux-2.6.32.65.tar.xz,並且順利的編譯安裝成功了,上電重啟都OK的。不過,我使用的.config配置文件,是Fedora 13自帶內核的配置文件,即/lib/moles/`uname -r`/build/.config
d) 如果你是移植Linux到嵌入式系統,則還要再下載安裝交叉編譯工具鏈。
例如,你的目標單板CPU可能是arm或mips等cpu,則安裝相應的交叉編譯工具鏈。安裝後,需要將工具鏈路徑添加到PATH環境變數中。例如,你安裝的是arm工具鏈,那麼你在shell中執行類似如下的命令,假如有類似的輸出,就說明安裝好了。
[root@localhost linux-2.6.33.i686]# arm-linux-gcc --version
arm-linux-gcc (Buildroot 2010.11) 4.3.5
Copyright (C) 2008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This is free software; see the source for ing conditions. There is NO
warranty; not even for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註:arm的工具鏈,可以從這里下載:回復「ARM」即可查看。
二、設置編譯目標
在配置或編譯內核之前,首先要確定目標CPU架構,以及編譯時採用什麼工具鏈。這是最最基礎的信息,首先要確定的。
如果你是為當前使用的PC機編譯內核,則無須設置。
否則的話,就要明確設置。
這里以arm為例,來說明。
有兩種設置方法():
a) 修改Makefile
打開內核源碼根目錄下的Makefile,修改如下兩個Makefile變數並保存。
ARCH := arm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注意,這里cross_compile的設置,是假定所用的交叉工具鏈的gcc程序名稱為arm-linux-gcc。如果實際使用的gcc名稱是some-thing-else-gcc,則這里照葫蘆畫瓢填some-thing-else-即可。總之,要省去名稱中最後的gcc那3個字母。
b) 每次執行make命令時,都通過命令行參數傳入這些信息。
這其實是通過make工具的命令行參數指定變數的值。
例如
配置內核時時,使用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編譯內核時使用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注意,實際上,對於編譯PC機內核的情況,雖然用戶沒有明確設置,但並不是這兩項沒有配置。因為如果用戶沒有設置這兩項,內核源碼頂層Makefile(位於源碼根目錄下)會通過如下方式生成這兩個變數的值。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ARCH?= $(SUBARCH)
CROSS_COMPILE ?=
經過上面的代碼,ARCH變成了PC編譯機的arch,即SUBARCH。因此,如果PC機上uname -m輸出的是ix86,則ARCH的值就成了i386。
而CROSS_COMPILE的值,如果沒配置,則為空字元串。這樣一來所使用的工具鏈程序的名稱,就不再有類似arm-linux-這樣的前綴,就相當於使用了PC機上的gcc。
最後再多說兩句,ARCH的值還需要再進一步做泛化。因為內核源碼的arch目錄下,不存在i386這個目錄,也沒有sparc64這樣的目錄。
因此頂層makefile中又構造了一個SRCARCH變數,通過如下代碼,生成他的值。這樣一來,SRCARCH變數,才最終匹配到內核源碼arch目錄中的某一個架構名。
SRCARCH := $(ARCH)
ifeq ($(ARCH),i386)
SRCARCH := x86
endif
ifeq ($(ARCH),x86_64)
SRCARCH := x86
endif
ifeq ($(ARCH),sparc64)
SRCARCH := sparc
endif
ifeq ($(ARCH),sh64)
SRCARCH := sh
endif
三、配置內核
內核的功能那麼多,我們需要哪些部分,每個部分編譯成什麼形式(編進內核還是編成模塊),每個部分的工作參數如何,這些都是可以配置的。因此,在開始編譯之前,我們需要構建出一份配置清單,放到內核源碼根目錄下,命名為.config文件,然後根據此.config文件,編譯出我們需要的內核。
但是,內核的配置項太多了,一個一個配,太麻煩了。而且,不同的CPU架構,所能配置的配置項集合,是不一樣的。例如,某種CPU的某個功能特性要不要支持的配置項,就是與CPU架構有關的配置項。所以,內核提供了一種簡單的配置方法。
以arm為例,具體做法如下。
a) 根據我們的目標CPU架構,從內核源碼arch/arm/configs目錄下,找一個與目標系統最接近的配置文件(例如s3c2410_defconfig),拷貝到內核源碼根目錄下,命名為.config。
注意,如果你是為當前PC機編譯內核,最好拷貝如下文件到內核源碼根目錄下,做為初始配置文件。這個文件,是PC機當前運行的內核編譯時使用的配置文件。
/lib/moles/`uname -r`/build/.config
這里順便多說兩句,PC機內核的配置文件,選擇的功能真是多。不編不知道,一編才知道。Linux發行方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想讓所發行的Linux能夠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吧。
b) 執行make menuconfig對此配置做一些需要的修改,退出時選擇保存,就將新的配置更新到.config文件中了。
注
⑷ 如何定製自己的linux內核
一 前言
為什麼要編譯自己的內核?這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答案,列舉如下:
1 為了研究,學習內核源碼。
2 為了支持新的硬體或者打開某項內核功能。
3 升級內核到更新版本。
4 按自己的要求定製和優化內核功能。
如此種種...
折騰不需要理由,這里我就不在多說,下面直接進入主題。
編譯方式
編譯內核有多種方式,從kernel.org下載選擇下載需要的版本的內核源碼,
如:linux-2.6.32-rc1.tar.bz2,下載內核源碼到/home/user/目錄,進入下載目錄,解壓壓縮包。
#cd /home/user/
#tar -xjvf linux-2.6.32-rc1.tar.bz2
二 准備編譯環境
開始之前,首先確認下面軟體包已經安裝(編譯中標普華4.0時,直接全部安裝CD3可保證此條件)。
* rpmdevtools
* yum-utils
fedora系統可以使用如下命令安裝:
#yum install yum-utils rpmdevtools
1. 生成一個rpmbuild命令工作所需的目錄樹,下面命令可以完成該操作,也可以手動建立目錄樹。
命令建立:
#rpmdev-setuptree
此命令將會在/usr/src/rpmbuild/目錄下生成如下目錄結構(如果此位置沒有,則可能在當前用戶目錄下).
# tree /usr/src/rpmbuild/
rpmbuild/
|-- BUILD
|-- RPMS
|-- SOURCES
|-- SPECS
`-- SRPMS
上面部分是rpmbuild的環境建立。rpm
3. 安裝內核源碼包需要的依賴組件(在此可以跳過此步操作)
su -c 'yum-builddep kernel-<version>.src.rpm'
4.安裝內核源碼到系統,默認目錄在/usr/src/neoshine:
rpm -Uvh kernel-<version>.src.rpm
三 配置內核(生成config配置文件)
下面將介紹如何解開源碼包,並修改,配置和重新打包源碼
1. 解開源碼包並打上所有的補丁到BUILD目錄
cd ~/rpmbuild/SPECS
rpmbuild -bp --target=`uname -m` kernel.spec
kernel源碼將在這里找到:
/usr/src/neoshine/rpmbuild/BUILD/kernel-<version>/linux-<version>.<arch> directory
配置內核源碼
1. 進入內核源碼:
cd ~/rpmbuild/BUILD/kernel-2.6.$ver/linux-2.6.$ver.$arch/
2. 復制/boot/config*配置文件到源碼目錄下,此config文件也可以是已經配好或者其他地方備份的kernel配置文件:
cp /boot/config2.6- 2.6.$ver.$arch .config
3. 先檢查kernel配置中新增的選項:
make oldconfig
4. 定製內核功能,關閉initrd支持選項,執行圖形化內核配置工具:
make menuconfig
註:在generic setup選項下找到initial RAM system and RAM disk(initramfs and initrd) support 項,取消編譯。同時確保跟文件系統對應的驅動和系統所在存儲器對應的驅動都已經編譯到內核(否則會無法啟動系統).
5. 在.config文件第一行改為下面內容(注意:沒有此行時,後面的編譯會報錯)
# i386
6. 拷貝.config到SOURCES/:
cp .config ../SOURCES/config-$arch
四 編譯新內核
1. 下面開始准備編譯新的內核包
打開SPEC/kernel.spec
vim SPEC/kernel.spec
改變下面行內容,可以定製自己的內核擴展名(如fc10之類):
%define buildid .<自己內核的小版本名>
下一步將生成一個新內核的rpm包,此過程需要編譯內核源碼包
使用下面命令生成新的內核源碼包
rpmbuild -bb --with baseonly --without debuginfo --target=`uname -m` kernel.spec
參數說明:bb表示只編譯二進制包,即不生成源碼包,without debuginfo 表示沒有調試信息,
target=`uname -r`表示生成對應當前平台的內核包
如果上面的命令成功執行完成,那麼會在BUILD/i686目錄下生成新的內核安裝包
五 安裝新內核
rpm -ivh kernel-$ver-$arch.rpm
此步操作會自動安裝內核到boot目錄下,安裝對應內核模塊到/lib/moles/目錄下,並且生成新內核對應的grub引導菜單。
修改grub引導菜單為以下格式
title new kernel
kernel /boot/vmlinuz-$ver-$arch root=/dev/sdax(hdax)
注意,此處不要使用uuid指定跟文件系統(可能會無法掛載根分區而導致內核死機),也不要再加和顯示相關的參數(內核不支持對應設置時,只會看到一個黑黑的屏幕)。
至此一個禁用initrd的新內核配置安裝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