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系統 > linuxelf反編譯

linuxelf反編譯

發布時間:2024-04-10 20:43:27

㈠ CPU和CPUID是什麼關系

linux 2.4 內核中,用戶態 Ring3 代碼請求內核態 Ring0 代碼完成某些功能是通過系統調用完成的,而系統調用的是通過軟中斷指令(int 0x80)實現的。在 x86 保護模式中,處理 INT 中斷指令時,CPU 首先從中斷描述表 IDT 取出對應的門描述符,判斷門描述符的種類,然後檢查門描述符的級別 DPL 和 INT 指令調用者的級別 CPL,當 CPL<=DPL 也就是說 INT 調用者級別高於描述符指定級別時,才能成功調用,最後再根據描述符的內容,進行壓棧、跳轉、許可權級別提升。內核代碼執行完畢之後,調用 IRET 指令返回,IRET 指令恢復用戶棧,並跳轉會低級別的代碼。

其實,在發生系統調用,由 Ring3 進入 Ring0 的這個過程浪費了不少的 CPU 周期,例如,系統調用必然需要由 Ring3 進入 Ring0(由內核調用 INT 指令的方式除外,這多半屬於 Hacker 的內核模塊所為),許可權提升之前和之後的級別是固定的,CPL 肯定是 3,而 INT 80 的 DPL 肯定也是 3,這樣 CPU 檢查門描述符的 DPL 和調用者的 CPL 就是完全沒必要。正是由於如此,Intel x86 CPU 從 PII 300(Family 6,Model 3,Stepping 3)之後,開始支持新的系統調用指令 sysenter/sysexit。sysenter 指令用於由 Ring3 進入 Ring0,SYSEXIT 指令用於由 Ring0 返回 Ring3。由於沒有特權級別檢查的處理,也沒有壓棧的操作,所以執行速度比 INT n/IRET 快了不少。

不同系統調用方式的性能比較:

下面是一些來自互聯網的有關 sysenter/sysexit 指令和 INT n/IRET 指令在 Intel Pentium CPU 上的性能對比:

表1:系統調用性能測試測試硬體:Intel® Pentium® III CPU, 450 MHzProcessor Family: 6 Model: 7 Stepping: 2

用戶模式花費的時間 核心模式花費的時間
基於 sysenter/sysexit 指令的系統調用 9.833 microseconds 6.833 microseconds
基於中斷 INT n 指令的系統調用 17.500 microseconds 7.000 microseconds

數據來源:[1]

數據來源:[2]

表2:各種 CPU 上 INT 0x80 和 SYSENTER 執行速度的比較

CPU Int0x80 sysenter
Athlon XP 1600+ 277 169
800MHz mode 1 athlon 279 170
2.8GHz p4 northwood ht 1152 442

上述數據為對 100000 次 getppid() 系統調用所花費的 CPU 時鍾周期取的平均值
數據來源[3]

自這種技術推出之後,人們一直在考慮在 Linux 中加入對這種指令的支持,在 Kernel.org 的郵件列表中,主題為 "Intel P6 vs P7 system call performance" 的大量郵件討論了採用這種指令的必要性,郵件中列舉的理由主要是 Intel 在 Pentium 4 的設計上存在問題,造成 Pentium 4 使用中斷方式執行的系統調用比 Pentium 3 以及 AMD Athlon 所耗費的 CPU 時鍾周期多上 5~10 倍。因此,在 Pentium 4 平台上,通過 sysenter/sysexit 指令來執行系統調用已經是刻不容緩的需求。

sysenter/sysexit 系統調用的機制:

在 Intel 的軟體開發者手冊第二、三卷(Vol.2B,Vol.3)中,4.8.7 節是關於 sysenter/sysexit 指令的詳細描述。手冊中說明,sysenter 指令可用於特權級 3 的用戶代碼調用特權級 0 的系統內核代碼,而 SYSEXIT 指令則用於特權級 0 的系統代碼返回用戶空間中。sysenter 指令可以在 3,2,1 這三個特權級別調用(Linux 中只用到了特權級 3),而 SYSEXIT 指令只能從特權級 0 調用。

執行 sysenter 指令的系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目標 Ring 0 代碼段必須是平坦模式(Flat Mode)的 4GB 的可讀可執行的非一致代碼段。2.目標 RING0 堆棧段必須是平坦模式(Flat Mode)的 4GB 的可讀可寫向上擴展的棧段。

在 Intel 的手冊中,還提到了 sysenter/sysexit 和 int n/iret 指令的一個區別,那就是 sysenter/sysexit 指令並不成對,sysenter 指令並不會把 SYSEXIT 所需的返回地址壓棧,sysexit 返回的地址並不一定是 sysenter 指令的下一個指令地址。調用 sysenter/sysexit 指令地址的跳轉是通過設置一組特殊寄存器實現的。這些寄存器包括:

SYSENTER_CS_MSR - 用於指定要執行的 Ring 0 代碼的代碼段選擇符,由它還能得出目標 Ring 0 所用堆棧段的段選擇符;

SYSENTER_EIP_MSR - 用於指定要執行的 Ring 0 代碼的起始地址;

SYSENTER_ESP_MSR-用於指定要執行的Ring 0代碼所使用的棧指針

這些寄存器可以通過 wrmsr 指令來設置,執行 wrmsr 指令時,通過寄存器 edx、eax 指定設置的值,edx 指定值的高 32 位,eax 指定值的低 32 位,在設置上述寄存器時,edx 都是 0,通過寄存器 ecx 指定填充的 MSR 寄存器,sysenter_CS_MSR、sysenter_ESP_MSR、sysenter_EIP_MSR 寄存器分別對應 0x174、0x175、0x176,需要注意的是,wrmsr 指令只能在 Ring 0 執行。

這里還要介紹一個特性,就是 Ring0、Ring3 的代碼段描述符和堆棧段描述符在全局描述符表 GDT 中是順序排列的,這樣只需知道 SYSENTER_CS_MSR 中指定的 Ring0 的代碼段描述符,就可以推算出 Ring0 的堆棧段描述符以及 Ring3 的代碼段描述符和堆棧段描述符。

在 Ring3 的代碼調用了 sysenter 指令之後,CPU 會做出如下的操作:

1. 將 SYSENTER_CS_MSR 的值裝載到 cs 寄存器

2. 將 SYSENTER_EIP_MSR 的值裝載到 eip 寄存器

3. 將 SYSENTER_CS_MSR 的值加 8(Ring0 的堆棧段描述符)裝載到 ss 寄存器。

4. 將 SYSENTER_ESP_MSR 的值裝載到 esp 寄存器

5. 將特權級切換到 Ring0

6. 如果 EFLAGS 寄存器的 VM 標志被置位,則清除該標志

7. 開始執行指定的 Ring0 代碼

在 Ring0 代碼執行完畢,調用 SYSEXIT 指令退回 Ring3 時,CPU 會做出如下操作:

1. 將 SYSENTER_CS_MSR 的值加 16(Ring3 的代碼段描述符)裝載到 cs 寄存器

2. 將寄存器 edx 的值裝載到 eip 寄存器

3. 將 SYSENTER_CS_MSR 的值加 24(Ring3 的堆棧段描述符)裝載到 ss 寄存器

4. 將寄存器 ecx 的值裝載到 esp 寄存器

5. 將特權級切換到 Ring3

6. 繼續執行 Ring3 的代碼

由此可知,在調用 SYSENTER 進入 Ring0 之前,一定需要通過 wrmsr 指令設置好 Ring0 代碼的相關信息,在調用 SYSEXIT 之前,還要保證寄存器edx、ecx 的正確性。

如何得知 CPU 是否支持 sysenter/sysexit 指令

根據 Intel 的 CPU 手冊,我們可以通過 CPUID 指令來查看 CPU 是否支持 sysenter/sysexit 指令,做法是將 EAX 寄存器賦值 1,調用 CPUID 指令,寄存器 edx 中第 11 位(這一位名稱為 SEP)就表示是否支持。在調用 CPUID 指令之後,還需要查看 CPU 的 Family、Model、Stepping 屬性來確認,因為據稱 Pentium Pro 處理器會報告 SEP 但是卻不支持 sysenter/sysexit 指令。只有 Family 大於等於 6,Model 大於等於 3,Stepping 大於等於 3 的時候,才能確認 CPU 支持 sysenter/sysexit 指令。

Linux 對 sysenter/sysexit 系統調用方式的支持

在 2.4 內核中,直到最近的發布的 2.4.26-rc2 版本,沒有加入對 sysenter/sysexit 指令的支持。而對 sysenter/sysexit 指令的支持最早是2002 年,由 Linus Torvalds 編寫並首次加入 2.5 版內核中的,經過多方測試和多次 patch,最終正式加入到了 2.6 版本的內核中。

http://kerneltrap.org/node/view/531/1996

http://lwn.net/Articles/18414/

具體談到系統調用的完成,不能孤立的看內核的代碼,我們知道,系統調用多被封裝成庫函數提供給應用程序調用,應用程序調用庫函數後,由 glibc 庫負責進入內核調用系統調用函數。在 2.4 內核加上老版的 glibc 的情況下,庫函數所做的就是通過 int 指令來完成系統調用,而內核提供的系統調用介面很簡單,只要在 IDT 中提供 INT 0x80 的入口,庫就可以完成中斷調用。

在 2.6 內核中,內核代碼同時包含了對 int 0x80 中斷方式和 sysenter 指令方式調用的支持,因此內核會給用戶空間提供一段入口代碼,內核啟動時根據 CPU 類型,決定這段代碼採取哪種系統調用方式。對於 glibc 來說,無需考慮系統調用方式,直接調用這段入口代碼,即可完成系統調用。這樣做還可以盡量減少對 glibc 的改動,在 glibc 的源碼中,只需將 "int $0x80" 指令替換成 "call 入口地址" 即可。

下面,以 2.6.0 的內核代碼配合支持 SYSENTER 調用方式的 glibc2.3.3 為例,分析一下系統調用的具體實現。

內核在啟動時做的准備

前面說到的這段入口代碼,根據調用方式分為兩個文件,支持 sysenter 指令的代碼包含在文件 arch/i386/kernel/vsyscall-sysenter.S 中,支持int中斷的代碼包含在arch/i386/kernel/vsyscall-int80.S中,入口名都是 __kernel_vsyscall,這兩個文件編譯出的二進制代碼由arch/i386/kernel/vsyscall.S所包含,並導出起始地址和結束地址。

2.6 內核在啟動的時候,調用了新增的函數sysenter_setup(參見arch/i386/kernel/sysenter.c),在這個函數中,內核將虛擬內存空間的頂端一個固定地址頁面(從0xffffe000開始到0xffffeffff的4k大小)映射到一個空閑的物理內存頁面。然後通過之前執行CPUID的指令得到的數據,檢測CPU是否支持sysenter/sysexit指令。如果CPU不支持,那麼將採用INT調用方式的入口代碼拷貝到這個頁面中,然後返回。相反,如果CPU支持SYSETER/SYSEXIT指令,則將採用SYSENTER調用方式的入口代碼拷貝到這個頁面中。使用宏 on_each_cpu在每個CPU上執行enable_sep_cpu這個函數。

在enable_sep_cpu函數中,內核將當前CPU的TSS結構中的ss1設置為當前內核使用的代碼段,esp1設置為該TSS結構中保留的一個256位元組大小的堆棧。在X86中,TSS結構中ss1和esp1本來是用於保存Ring 1進程的堆棧段和堆棧指針的。由於內核在啟動時,並不能預知調用sysenter指令進入Ring 0後esp的確切值,而應用程序又無權調用wrmsr指令動態設置,所以此時就借用esp1指向一個固定的緩沖區來填充這個MSR寄存器,由於Ring 1根本沒被啟用,所以並不會對系統造成任何影響。在下面的文章中會介紹進入Ring 0之後,內核如何修復ESP來指向正確的Ring 0堆棧。關於TSS結構更細節的應用可參考代碼include/asm-i386/processor.h)。

然後,內核通過wrmsr(msr,val1,val2)宏調用wrmsr指令對當前CPU設置MSR寄存器,可以看出調用宏的第三個參數即edx都被設置為0。其中SYSENTER_CS_MSR的值被設置為當前內核用的所在代碼段;SYSENTER_ESP_MSR被設置為esp1,即指向當前CPU的 TSS結構中的堆棧;SYSENTER_EIP_MSR則被設置為內核中處理sysenter指令的介面函數sysenter_entry(參見 arch/i386/kernel/entry.S)。這樣,sysenter指令的准備工作就完成了。

通過內核在啟動時進行這樣的設置,在每個進程的進程空間中,都能訪問到內核所映射的這個代碼頁面,當然這個頁面對於應用程序來說是只讀的。我們通過新版的ldd工具查看任意一個可執行程序,可以看到下面的結果:

[root@test]# file dynamic
dynamic: 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Intel 80386, version 1 (SYSV),
for GNU/Linux 2.2.5, dynamically linked (uses shared libs), not stripped
[root@test]# ldd dynamic
linux-gate.so.1 => (0xffffe000)
libc.so.6 => /lib/tls/libc.so.6 (0x4002c000)
/lib/ld-linux.so.2 => /lib/ld-linux.so.2 (0x40000000)

這個所謂的"linux-gate.so.1"的內容就是內核映射的代碼,系統中其實並不存在這樣一個鏈接庫文件,它的名字是由ldd自己起的,而在老版本的ldd中,雖然能夠檢測到這段代碼,但是由於沒有命名而且在系統中找不到對應鏈接庫文件,所以會有一些顯示上的問題。有關這個問題的背景,可以參考下面這個網址: http://sources.redhat.com/ml/libc-alpha/2003-09/msg00263.html。

由用戶態經庫函數進入內核態

為了配合內核使用新的系統調用方式,glibc中要做一定的修改。新的glibc-2.3.2(及其以後版本中)中已經包含了這個改動,在glibc源代碼的sysdeps/unix/sysv/linux/i386/sysdep.h文件中,處理系統調用的宏INTERNAL_SYSCALL在不同的編譯選項下有不同的結果。在打開支持sysenter/sysexit指令的選項I386_USE_SYSENTER下,系統調用會有兩種方式,在靜態鏈接(編譯時加上-static選項)情況下,採用"call *_dl_sysinfo"指令;在動態鏈接情況下,採用"call *%gs:0x10"指令。這兩種情況由glibc庫採用哪種方法鏈接,實際上最終都相當於調用某個固定地址的代碼。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小的程序,配合 gdb來驗證。

首先是一個靜態編譯的程序,代碼很簡單:

main()
{
getuid();
}

將代碼加上static選項用gcc靜態編譯,然後用gdb裝載並反編譯main函數。

[root@test opt]# gcc test.c -o ./static -static
[root@test opt]# gdb ./static
(gdb) disassemble main
0x08048204 <main+0>: push %ebp
0x08048205 <main+1>: mov %esp,%ebp
0x08048207 <main+3>: sub $0x8,%esp
0x0804820a <main+6>: and $0xfffffff0,%esp
0x0804820d <main+9>: mov $0x0,%eax
0x08048212 <main+14>: sub %eax,%esp
0x08048214 <main+16>: call 0x804cb20 <__getuid>
0x08048219 <main+21>: leave
0x0804821a <main+22>: ret

可以看出,main函數中調用了__getuid函數,接著反編譯__getuid函數。

(gdb) disassemble 0x804cb20
0x0804cb20 <__getuid+0>: push %ebp
0x0804cb21 <__getuid+1>: mov 0x80aa028,%eax
0x0804cb26 <__getuid+6>: mov %esp,%ebp
0x0804cb28 <__getuid+8>: test %eax,%eax
0x0804cb2a <__getuid+10>: jle 0x804cb40 <__getuid+32>
0x0804cb2c <__getuid+12>: mov $0x18,%eax
0x0804cb31 <__getuid+17>: call *0x80aa054
0x0804cb37 <__getuid+23>: pop %ebp
0x0804cb38 <__getuid+24>: ret

上面只是__getuid函數的一部分。可以看到__getuid將eax寄存器賦值為getuid系統調用的功能號0x18然後調用了另一個函數,這個函數的入口在哪裡呢?接著查看位於地址0x80aa054的值。

(gdb) X 0x80aa054
0x80aa054 <_dl_sysinfo>: 0x0804d7f6

看起來不像是指向內核映射頁面內的代碼,但是,可以確認,__dl_sysinfo指針的指向的地址就是0x80aa054。下面,我們試著啟動這個程序,然後停在程序第一條語句,再查看這個地方的值。

(gdb) b main
Breakpoint 1 at 0x804820a
(gdb) r
Starting program: /opt/static
Breakpoint 1, 0x0804820a in main ()
(gdb) X 0x80aa054
0x80aa054 <_dl_sysinfo>: 0xffffe400

可以看到,_dl_sysinfo指針指向的數值已經發生了變化,指向了0xffffe400,如果我們繼續運行程序,__getuid函數將會調用地址0xffffe400處的代碼。

接下來,我們將上面的代碼編譯成動態鏈接的方式,即默認方式,用gdb裝載並反編譯main函數

[root@test opt]# gcc test.c -o ./dynamic
[root@test opt]# gdb ./dynamic
(gdb) disassemble main
0x08048204 <main+0>: push %ebp
0x08048205 <main+1>: mov %esp,%ebp
0x08048207 <main+3>: sub $0x8,%esp
0x0804820a <main+6>: and $0xfffffff0,%esp
0x0804820d <main+9>: mov $0x0,%eax
0x08048212 <main+14>: sub %eax,%esp
0x08048214 <main+16>: call 0x8048288
0x08048219 <main+21>: leave
0x0804821a <main+22>: ret

由於libc庫是在程序初始化時才被裝載,所以我們先啟動程序,並停在main第一條語句,然後反匯編getuid庫函數



(gdb) b main
Breakpoint 1 at 0x804820a
(gdb) r
Starting program: /opt/dynamic
Breakpoint 1, 0x0804820a in main ()
(gdb) disassemble getuid
Dump of assembler code for function getuid:
0x40219e50 <__getuid+0>: push %ebp
0x40219e51 <__getuid+1>: mov %esp,%ebp
0x40219e53 <__getuid+3>: push %ebx
0x40219e54 <__getuid+4>: call 0x40219e59 <__getuid+9>
0x40219e59 <__getuid+9>: pop %ebx
0x40219e5a <__getuid+10>: add $0x84b0f,%ebx
0x40219e60 <__getuid+16>: mov 0xffffd87c(%ebx),%eax
0x40219e66 <__getuid+22>: test %eax,%eax
0x40219e68 <__getuid+24>: jle 0x40219e80 <__getuid+48>
0x40219e6a <__getuid+26>: mov $0x18,%eax
0x40219e6f <__getuid+31>: call *%gs:0x10
0x40219e76 <__getuid+38>: pop %ebx
0x40219e77 <__getuid+39>: pop %ebp
0x40219e78 <__getuid+40>: ret

可以看出,庫函數getuid將eax寄存器設置為getuid系統調用的調用號0x18,然後調用%gs:0x10所指向的函數。在gdb中,無法查看非DS段的數據內容,所以無法查看%gs:0x10所保存的實際數值,不過我們可以通過編程的辦法,內嵌匯編將%gs:0x10的值賦予某個局部變數來得到這個數值,而這個數值也是0xffffe400,具體代碼這里就不再贅述。

由此可見,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方式,最終我們都來到了0xffffe400這里的一段代碼,這里就是內核為我們映射的系統調用入口代碼。在gdb中,我們可以直接反匯編來查看這里的代碼

(gdb) disassemble 0xffffe400 0xffffe414
Dump of assembler code from 0xffffe400 to 0xffffe414:0xffffe400: push %ecx
0xffffe401: push %edx
0xffffe402: push %ebp
0xffffe403: mov %esp,%ebp
0xffffe405: sysenter
0xffffe407: nop
0xffffe408: nop
0xffffe409: nop
0xffffe40a: nop
0xffffe40b: nop
0xffffe40c: nop
0xffffe40d: nop
0xffffe40e: jmp 0xffffe403
0xffffe410: pop %ebp
0xffffe411: pop %edx
0xffffe412: pop %ecx
0xffffe413: ret
End of assembler mp.

這段代碼正是arch/i386/kernel/vsyscall- sysenter.S文件中的代碼。其中,在sysenter之前的是入口代碼,在0xffffe410開始的是內核返回處理代碼(後面提到的 SYSENTER_RETURN即指向這里)。在入口代碼中,首先是保存當前的ecx,edx(由於sysexit指令需要使用這兩個寄存器)以及 ebp。然後調用sysenter指令,跳轉到內核Ring 0代碼,也就是sysenter_entry入口處。

內核中的處理和返回

sysenter_entry整個的實現可以參見arch/i386/kernel/entry.S。內核處理SYSENTER的代碼和處理INT的代碼不太一樣。通過sysenter指令進入Ring 0之後,由於當前的ESP並非指向正確的內核棧,而是當前CPU的TSS結構中的一個緩沖區(參見上文),所以首先要解決的是修復ESP,幸運的是,TSS結構中ESP0成員本身就保存有Ring 0狀態的ESP值,所以在這里將TSS結構中ESP0的值賦予ESP寄存器。將ESP恢復成指向正確的堆棧之後,由於SYSENTER不是通過調用門進入Ring 0,所以在堆棧中的上下文和使用INT指令的不一樣,INT指令進入Ring 0後棧中會保存如下的值。

低地址

返回用戶態的EIP
用戶態的CS
用戶態的EFLAGS
用戶態的ESP
用戶態的SS(和DS相同)
高地址
因此,為了簡化和重用代碼,內核會用pushl指令往棧中放入上述各值,值得注意的是,內核在棧中放入的相對應用戶態EIP的值,是一個代碼標簽 SYSENTER_RETURN,在vsyscall-sysenter.S可以看到,它就在sysenter指令的後面(在它們之間,有一段NOP,是內核返回出錯時的處理代碼)。接下來,處理系統調用的代碼就和中斷方式的處理代碼一模一樣了,內核保存所有的寄存器,然後系統調用表找到對應系統調用的入口,完成調用。最後,內核從棧中取出前面存入的用戶態的EIP和ESP,存入edx和ecx寄存器,調用SYSEXIT指令返回用戶態。返回用戶態之後,從棧中取出ESP,edx,ecx,最終返回glibc庫。

其它操作系統以及其它硬體平台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從 Windows XP 開始,Windows 的系統調用方式也從軟中斷 int 0x2e 轉換到採用 sysenter 方式,由於完全不再支持 int 方式,因此 Windows XP 的對 CPU 的最低配置要求是 PentiumII 300MHz。在其它的操作系統例如 *BSD 系列,目前並沒有提供對 sysenter 指令的支持。

在 CPU 方面,AMD 的 CPU 支持一套與之對應的指令 SYSCALL/SYSRET。在純 32 位的 AMD CPU 上,還沒有支持 sysenter 指令,而在 AMD 推出的 AMD64 系列 CPU 上,處於某些模式的情況下,CPU 能夠支持 sysenter/sysexit 指令。在 Linux 內核針對 AMD64 架構的代碼中,採用的還是 SYSCALL/SYSRET 指令。至於這兩種指令最終誰將成為標准,目前還無法得出結論。

未來

我們將 Intel 的 sysenter/sysexit 指令,AMD 的 SYSCALL/SYSRET 指令統稱為"快速系統調用指令"。"快速系統調用指令"比起中斷指令來說,其消耗時間必然會少一些,但是隨著 CPU 設計的發展,將來應該不會再出現類似 Intel Pentium4 這樣懸殊的差距。而"快速系統調用指令"比起中斷方式的系統調用方式,還存在一定局限,例如無法在一個系統調用處理過程中再通過"快速系統調用指令"調用別的系統調用。因此,並不一定每個系統調用都需要通過"快速系統調用指令"來實現。比如,對於復雜的系統調用例如 fork,兩種系統調用方式的時間差和系統調用本身運行消耗的時間來比,可以忽略不計,此處採取"快速系統調用指令"方式沒有什麼必要。而真正應該使用" 快速系統調用指令"方式的,是那些本身運行時間很短,對時間精確性要求高的系統調用,例如 getuid、gettimeofday 等等。因此,採取靈活的手段,針對不同的系統調用採取不同的方式,才能得到最優化的性能和實現最完美的功能。

參考資料

[1] VxWorks Optimized for Intel Architecture, Hdei Nunoe, Wind River,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 Leo Samson, Wind River, Technical Marketing Engineer David Hillyard, Intel Corporation, Mgr., Platform Architect

[2] Kernel Entry / Kernel Exit , Marcus Voelp & University Karlsruhe

[3] Dave Jones' blog, http://diary.codemonkey.org.uk/index.php?month=12&year=2002

[4] Linux 內核源碼 v2.6.0 http://www.kernel.org/ [Linus Torvalds,2004]

[5] GNU C Library glibc 2.3.3 源碼 http://www.gnu.org/software/libc/libc.html

Linux Kernel Mailing List 中對系統調用方式的討論: [5] Linux Kernel Mailing List, "Intel P6 vs P7 system call performance" http://www.ussg.iu.e/hypermail/linux/kernel/0212.1/index.html#1286 http://www.ussg.iu.e/hypermail/linux/kernel/0212.3/index.html#54

Linux 內核首次引入對 sysenter/sysexit 指令的支持: [6] Linux Kernel Mailing List, "Add "sysenter" support on x86, and a "vsyscall" page." http://lwn.net/Articles/18414/

㈡ 我想反編譯linux下c語言生成的可執行文件!請大家幫個忙告訴我用哪個軟體或工具,不勝感激!

沒可能,工作量比重新把程序寫一遍還要大。

㈢ 如何看linux編譯後的文件

Linux是一種自由和開放源碼的類UNIX操作系統。它能運行主要的Unix工具軟體、應用程序和網路協議,支持32位和64位硬體。該操作系統的內核由林納斯·托瓦茲於1991年10月5日首次發布。 Linux最初是作為支持英特爾x86架構的個人計算機的一個自由操作系統,現可運行在伺服器和其他大型平台之上,如大型計算機和超級計算機。Linux也廣泛應用在嵌入式系統上,如手機(Mobile Phone)、平板電腦(Tablet)、路由器(Router)、電視(TV)和電子游戲機等。

外文名
Linux
發行版本
Debian、RedHat、Centos、Slackware、clearlinux.等
類別
操作系統內核
特點
免費、可靠、安全、穩定、多平台
發布時間
1991年10月5日
創始人
林納斯·托瓦茲
最新版本
5.5
發展簡史

LINUX操作系統
Linux 操作系統的誕生、發展和成長過程始終依賴著五個重要支柱:UNIX 操作系統、MINIX 操作系統、GNU計劃、POSIX 標准和Internet 網路。

1981 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計算機IBM PC。

1991年,GNU計劃已經開發出了許多工具軟體,最受期盼的GNU C編譯器已經出現,GNU的操作系統核心HURD一直處於實驗階段,沒有任何可用性,實質上也沒能開發出完整的GNU操作系統,但是GNU奠定了Linux用戶基礎和開發環境。

1991年初,林納斯·托瓦茲開始在一台386sx兼容微機上學習minix操作系統。1991年4月,林納斯·托瓦茲開始醞釀並著手編制自己的操作系統。

1991 年4 月13 日在comp.os.minix 上發布說自己已經成功地將bash 移植到了minix 上,而且已經愛不釋手、不能離開這個shell 軟體了。

1991年7月3日,第一個與Linux有關的消息是在comp.os.minix上發布的(當然此時還不存在Linux這個名稱,當時林納斯·托瓦茲的腦子里想的可能是FREAX,FREAX的英文含義是怪誕的、怪物、異想天開等)。

1991年的10月5日,林納斯·托瓦茲在comp.os.minix新聞組上發布消息,正式向外宣布Linux內核的誕生(Freeminix-likekernel sources for 386-AT)。

1993年,大約有100餘名程序員參與了Linux內核代碼編寫/修改工作,其中核心組由5人組成,此時Linux 0.99的代碼大約有十萬行,用戶大約有10萬左右。

1994年3月,Linux1.0發布,代碼量17萬行,當時是按照完全自由免費的協議發布,隨後正式採用GPL協議。

1995年1月,Bob Young創辦了RedHat(小紅帽),以GNU/Linux為核心,集成了400多個源代碼開放的程序模塊,搞出了一種冠以品牌的Linux,即RedHat Linux,稱為Linux"發行版",在市場上出售。這在經營模式上是一種創舉。

LINUX
1996年6月,Linux 2.0內核發布,此內核有大約40萬行代碼,並可以支持多個處理器。此時的Linux 已經進入了實用階段,全球大約有350萬人使用。

1998年2月,以Eric Raymond為首的一批年輕的"老牛羚骨幹分子"終於認識到GNU/Linux體系的產業化道路的本質,並非是什麼自由哲學,而是市場競爭的驅動,創辦了"Open Source Intiative"(開放源代碼促進會)"復興"的大旗,在互聯網世界裡展開了一場歷史性的Linux產業化運動。

2001年1月,Linux 2.4發布,它進一步地提升了SMP系統的擴展性,同時它也集成了很多用於支持桌面系統的特性:USB,PC卡(PCMCIA)的支持,內置的即插即用,等等功能。

2003年12月,Linux 2.6版內核發布,相對於2.4版內核2.6在對系統的支持都有很大的變化。

2004年的第1月,SuSE嫁到了Novell,SCO繼續頂著罵名四處強行「化緣」, Asianux, MandrakeSoft也在五年中首次宣布季度贏利。3月,SGI宣布成功實現了Linux操作系統支持256個Itanium 2處理器。

㈣ linuxso鏂囦歡鍙嶇紪璇憀inux.so鏂囦歡

linux鐢熸垚鏂囦歡涓.so鏂囦歡鍜.out鏂囦歡鐨勫尯鍒錛

鍦ㄩ摼鎺ョ殑鏃跺欐寚瀹氬叆鍙f槸鍙浠ュ埗閫犲彲浠ヨ繍琛岀殑.so鏂囦歡鐨勫吀鍨嬬殑渚嬪瓙錛/lib64/ld-linux-x86-64.so.2/lib64/libc.so.6鍥犱負瀹冧滑閮芥槸ELF(ExecutableandLinkingFormat)鏂囦歡欏懼悕鎬濅箟灝辯煡閬撹繖縐嶆枃浠跺悓鏃跺吋鍏峰彲鎵ц屼簬鍙榪炴帴鐨勪綔鐢ㄣ俉indows涓婃垜涓嶇啛鎮夛紝褰撴椂鑰冭檻鍒癉LL浜嶦XE閮芥槸PE鏂囦歡錛岄摼鎺ュ櫒閭h竟鍋氬ソ鍏ュ彛鐞嗚轟笂鏄鍙浠ユ墽琛岀殑銆備絾鏄濡傛灉Windows涓婃湁浠涔堟塵娓鍒嗘槑鐨勫尯鍒嗗氨鏃犺В浜

so鏂囦歡鎬庝箞寮錛

so鏂囦歡鏄疞inux緋葷粺鐨勫彲鎵ц屾枃浠訛紝鐩稿綋浜巜indows涓婄殑exe鎵ц屾枃浠訛紝鍙鍙浠ュ湪Linux緋葷粺榪愯屻俿o鏂囦歡灝辨槸甯歌寸殑鍔ㄦ侀摼鎺ュ簱錛岄兘鏄疌鎴朇++緙栬瘧鍑烘潵鐨勩備笌Java姣旇緝灝辨槸錛氬畠閫氬父鏄鐢ㄧ殑Class鏂囦歡錛堝瓧鑺傜爜錛.//Linux涓嬬殑.so鏂囦歡鏃朵笉鑳界洿鎺ヨ繍琛岀殑銆備竴鑸鏉ヨ詫紝.so鏂囦歡縐頒負鍏變韓搴.//銆

so鏂囦歡鎬庝箞淇鏀癸紵

涓昏佹槸gcc緙栬瘧鏃跺欓夋嫨鏄闈欐佸簱榪樻槸鍔ㄦ佸簱銆傚備笅

gcc-ctest.c

ar-rtest.atest.o鐢熸垚闈欐佸簱

gcc-fPIC-sharedtest.c-otest.so鐢熸垚鍔ㄦ佸簱

鑷宸辯敓鎴愮殑鍔ㄦ佸簱涓轟簡鑳藉熻﹍d鎵懼埌錛屽繀欏昏佷慨鏀硅繛鎺ヨ礬寰勬垨鑰呮妸鍔ㄦ佸簱鏀懼埌鎸囧畾鐨勭洰褰曢噷闈銆傝繖鏍穝o鏂囦歡灝變慨鏀瑰ソ浜嗐

瀹夊崜綾誨簱so鏂囦歡涓巐inux綾誨簱綾誨簱鏂囦歡鍖哄埆錛

鏈璐ㄤ笂閮芥槸涓鏍風殑錛岄兘鏄疞inux鐨勫姩鎬侀摼鎺ュ簱

㈤ 如何反編譯linux里的elf文件

objmp -S a.out > a.S

閱讀全文

與linuxelf反編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文件夾前面有個符號 瀏覽:350
把word轉換成語音 瀏覽:220
linuxfile文件 瀏覽:454
如何用網路打普通電話 瀏覽:463
linux進程打開的文件 瀏覽:134
新購u盤無法儲存文件 瀏覽:553
5s要不要升級ios93 瀏覽:926
小米手機助手怎麼關閉自動升級 瀏覽:24
外星人能不能升級到win10系統盤 瀏覽:652
加入java信任站點 瀏覽:486
好用的急救知識app 瀏覽:524
什麼是網路適配器驅動文件名 瀏覽:717
吉林文件箱多少錢 瀏覽:113
ae模板版本 瀏覽:204
手機qq步數功能在哪裡 瀏覽:721
c程序設計04737 瀏覽:403
女孩什麼年齡學編程 瀏覽:976
安慶如何做網路營銷推廣 瀏覽:620
什麼是數據標准化 瀏覽:708
aecc三維功能實例視頻教程 瀏覽:71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