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inux下,如何查看socket接收緩沖區有多大後修改
read的返回值中可以獲得大小,read結束之前你是沒法知道對方到底發多少給你的。通常的做法,我們會在通訊的報文前加上一些控制信息,比如前4個byte存放數據大小(是否包含這4個byte自己定義)、數據是否分片、每片大小、MAC、控制字元(防止其他程序誤發)等等。
B. linux tcp 通過setsockopt設置接收緩存區有什麼用
Socket的send函數在執行時報EAGAIN的錯誤
當客戶通過Socket提供的send函數發送大的數據包時,就可能返回一個EGGAIN的錯誤。該錯誤產生的原因是由於send 函數中的size變數大小超過了tcp_sendspace的值。tcp_sendspace定義了應用在調用send之前能夠在kernel中緩存的數據量。當應用程序在socket中設置了O_NDELAY或者O_NONBLOCK屬性後,如果發送緩存被占滿,send就會返回EAGAIN的錯誤。
為了消除該錯誤,有三種方法可以選擇:
1.調大tcp_sendspace,使之大於send中的size參數
---no -p -o tcp_sendspace=65536
2.在調用send前,在setsockopt函數中為SNDBUF設置更大的值
3.使用write替代send,因為write沒有設置O_NDELAY或者O_NONBLOCK
1. tcp 收發緩沖區默認值
[root@qljt core]# cat /proc/sys/net/ipv4/tcp_rmem
4096 87380 4161536
87380 :tcp接收緩沖區的默認值
[root@qljt core]# cat /proc/sys/net/ipv4/tcp_wmem
4096 16384 4161536
16384 : tcp 發送緩沖區的默認值
2. tcp 或udp收發緩沖區最大值
[root@qljt core]# cat /proc/sys/net/core/rmem_max
131071
131071:tcp 或 udp 接收緩沖區最大可設置值的一半。
也就是說調用 setsockopt(s, SOL_SOCKET, SO_RCVBUF, &rcv_size, &optlen); 時rcv_size 如果超過 131071,那麼
getsockopt(s, SOL_SOCKET, SO_RCVBUF, &rcv_size, &optlen); 去到的值就等於 131071 * 2 = 262142
[root@qljt core]# cat /proc/sys/net/core/wmem_max
131071
131071:tcp 或 udp 發送緩沖區最大可設置值得一半。
跟上面同一個道理
3. udp收發緩沖區默認值
[root@qljt core]# cat /proc/sys/net/core/rmem_default
111616:udp接收緩沖區的默認值
[root@qljt core]# cat /proc/sys/net/core/wmem_default
111616
111616:udp發送緩沖區的默認值
. tcp 或udp收發緩沖區最小值
tcp 或udp接收緩沖區的最小值為 256 bytes,由內核的宏決定;
tcp 或udp發送緩沖區的最小值為 2048 bytes,由內核的宏決定
setsockopt設置socket狀態
1.closesocket(一般不會立即關閉而經歷TIME_WAIT的過程)後想繼續重用該socket:
BOOL bReuseaddr=TRUE;
setsockopt(s,SOL_SOCKET ,SO_REUSEADDR,(const char*)&bReuseaddr,sizeof(BOOL));
2. 如果要已經處於連接狀態的soket在調用closesocket後強制關閉,不經歷TIME_WAIT的過程:
BOOL bDontLinger = FALSE;
setsockopt(s,SOL_SOCKET,SO_DONTLINGER,(const char*)&bDontLinger,sizeof(BOOL));
3.在send(),recv()過程中有時由於網路狀況等原因,發收不能預期進行,而設置收發時限:
int nNetTimeout=1000;//1秒
//發送時限
setsockopt(socket,SOL_S0CKET,SO_SNDTIMEO,(char *)&nNetTimeout,sizeof(int));
//接收時限
setsockopt(socket,SOL_S0CKET,SO_RCVTIMEO,(char *)&nNetTimeout,sizeof(int));
4.在send()的時候,返回的是實際發送出去的位元組(同步)或發送到socket緩沖區的位元組(非同步);系統默認的狀態發送和接收一次為8688位元組(約為8.5K);在實際的過程中發送數據
和接收數據量比較大,可以設置socket緩沖區,而避免了send(),recv()不斷的循環收發:
// 接收緩沖區
int nRecvBuf=32*1024;//設置為32K
setsockopt(s,SOL_SOCKET,SO_RCVBUF,(const char*)&nRecvBuf,sizeof(int));
//發送緩沖區
int nSendBuf=32*1024;//設置為32K
setsockopt(s,SOL_SOCKET,SO_SNDBUF,(const char*)&nSendBuf,sizeof(int));
5. 如果在發送數據的時,希望不經歷由系統緩沖區到socket緩沖區的拷貝而影響程序的性能:
int nZero=0;
setsockopt(socket,SOL_S0CKET,SO_SNDBUF,(char *)&nZero,sizeof(nZero));
6.同上在recv()完成上述功能(默認情況是將socket緩沖區的內容拷貝到系統緩沖區):
int nZero=0;
setsockopt(socket,SOL_S0CKET,SO_RCVBUF,(char *)&nZero,sizeof(int));
7.一般在發送UDP數據報的時候,希望該socket發送的數據具有廣播特性:
BOOL bBroadcast=TRUE;
setsockopt(s,SOL_SOCKET,SO_BROADCAST,(const char*)&bBroadcast,sizeof(BOOL));
8.在client連接伺服器過程中,如果處於非阻塞模式下的socket在connect()的過程中可以設置connect()延時,直到accpet()被呼叫(本函數設置只有在非阻塞的過程中有顯著的
作用,在阻塞的函數調用中作用不大)
BOOL bConditionalAccept=TRUE;
setsockopt(s,SOL_SOCKET,SO_CONDITIONAL_ACCEPT,(const char*)&bConditionalAccept,sizeof(BOOL));
9.如果在發送數據的過程中(send()沒有完成,還有數據沒發送)而調用了closesocket(),以前我們一般採取的措施是"從容關閉"shutdown(s,SD_BOTH),但是數據是肯定丟失了,如何設置讓程序滿足具體應用的要求(即讓沒發完的數據發送出去後在關閉socket)?
struct linger {
u_short l_onoff;
u_short l_linger;
};
linger m_sLinger;
m_sLinger.l_onoff=1;//(在closesocket()調用,但是還有數據沒發送完畢的時候容許逗留)
// 如果m_sLinger.l_onoff=0;則功能和2.)作用相同;
m_sLinger.l_linger=5;//(容許逗留的時間為5秒)
setsockopt(s,SOL_SOCKET,SO_LINGER,(const char*)&m_sLinger,sizeof(linger));
設置套介面的選項。
#include <winsock.h>
int PASCAL FAR setsockopt( SOCKET s, int level, int optname,
const char FAR* optval, int optlen);
s:標識一個套介面的描述字。
level:選項定義的層次;目前僅支持SOL_SOCKET和IPPROTO_TCP層次。
optname:需設置的選項。
optval:指針,指向存放選項值的緩沖區。
optlen:optval緩沖區的長度。
注釋:
setsockopt()函數用於任意類型、任意狀態套介面的設置選項值。盡管在不同協議層上存在選項,但本函數僅定義了最高的「套介面」層次上的選項。選項影響套介面的操作,諸如加急數據是否在普通數據流中接收,廣播數據是否可以從套介面發送等等。
有兩種套介面的選項:一種是布爾型選項,允許或禁止一種特性;另一種是整形或結構選項。允許一個布爾型選項,則將optval指向非零整形數;禁止一個選項optval指向一個等於零的整形數。對於布爾型選項,optlen應等於sizeof(int);對其他選項,optval指向包含所需選項的整形數或結構,而optlen則為整形數或結構的長度。SO_LINGER選項用於控制下述情況的行動:套介面上有排隊的待發送數據,且 closesocket()調用已執行。參見closesocket()函數中關於SO_LINGER選項對closesocket()語義的影響。應用程序通過創建一個linger結構來設置相應的操作特性:
struct linger {
int l_onoff;
int l_linger;
};
為了允許SO_LINGER,應用程序應將l_onoff設為非零,將l_linger設為零或需要的超時值(以秒為單位),然後調用setsockopt()。為了允許SO_DONTLINGER(亦即禁止SO_LINGER),l_onoff應設為零,然後調用setsockopt()。
預設條件下,一個套介面不能與一個已在使用中的本地地址捆綁(參見bind())。但有時會需要「重用」地址。因為每一個連接都由本地地址和遠端地址的組合唯一確定,所以只要遠端地址不同,兩個套介面與一個地址捆綁並無大礙。為了通知WINDOWS套介面實現不要因為一個地址已被一個套介面使用就不讓它與另一個套介面捆綁,應用程序可在bind()調用前先設置SO_REUSEADDR選項。請注意僅在bind()調用時該選項才被解釋;故此無需(但也無害)將一個不會共用地址的套介面設置該選項,或者在bind()對這個或其他套介面無影響情況下設置或清除這一選項。
一個應用程序可以通過打開SO_KEEPALIVE選項,使得WINDOWS套介面實現在TCP連接情況下允許使用「保持活動」包。一個WINDOWS套介面實現並不是必需支持「保持活動」,但是如果支持的話,具體的語義將與實現有關,應遵守RFC1122「Internet主機要求-通訊層」中第 4.2.3.6節的規范。如果有關連接由於「保持活動」而失效,則進行中的任何對該套介面的調用都將以WSAENETRESET錯誤返回,後續的任何調用將以WSAENOTCONN錯誤返回。
TCP_NODELAY選項禁止Nagle演算法。Nagle演算法通過將未確認的數據存入緩沖區直到蓄足一個包一起發送的方法,來減少主機發送的零碎小數據包的數目。但對於某些應用來說,這種演算法將降低系統性能。所以TCP_NODELAY可用來將此演算法關閉。應用程序編寫者只有在確切了解它的效果並確實需要的情況下,才設置TCP_NODELAY選項,因為設置後對網路性能有明顯的負面影響。TCP_NODELAY是唯一使用IPPROTO_TCP層的選項,其他所有選項都使用SOL_SOCKET層。
如果設置了SO_DEBUG選項,WINDOWS套介面供應商被鼓勵(但不是必需)提供輸出相應的調試信息。但產生調試信息的機制以及調試信息的形式已超出本規范的討論范圍。
setsockopt()支持下列選項。其中「類型」表明optval所指數據的類型。
選項 類型 意義
SO_BROADCAST BOOL 允許套介面傳送廣播信息。
SO_DEBUG BOOL 記錄調試信息。
SO_DONTLINER BOOL 不要因為數據未發送就阻塞關閉操作。設置本選項相當於將SO_LINGER的l_onoff元素置為零。
SO_DONTROUTE BOOL 禁止選徑;直接傳送。
SO_KEEPALIVE BOOL 發送「保持活動」包。
SO_LINGER struct linger FAR* 如關閉時有未發送數據,則逗留。
SO_OOBINLINE BOOL 在常規數據流中接收帶外數據。
SO_RCVBUF int 為接收確定緩沖區大小。
SO_REUSEADDR BOOL 允許套介面和一個已在使用中的地址捆綁(參見bind())。
SO_SNDBUF int 指定發送緩沖區大小。
TCP_NODELAY BOOL 禁止發送合並的Nagle演算法。
setsockopt()不支持的BSD選項有:
選項名 類型 意義
SO_ACCEPTCONN BOOL 套介面在監聽。
SO_ERROR int 獲取錯誤狀態並清除。
SO_RCVLOWAT int 接收低級水印。
SO_RCVTIMEO int 接收超時。
SO_SNDLOWAT int 發送低級水印。
SO_SNDTIMEO int 發送超時。
SO_TYPE int 套介面類型。
IP_OPTIONS 在IP頭中設置選項。
返回值:
若無錯誤發生,setsockopt()返回0。否則的話,返回SOCKET_ERROR錯誤,應用程序可通過WSAGetLastError()獲取相應錯誤代碼。
錯誤代碼:
WSANOTINITIALISED:在使用此API之前應首先成功地調用WSAStartup()。
WSAENETDOWN:WINDOWS套介面實現檢測到網路子系統失效。
WSAEFAULT:optval不是進程地址空間中的一個有效部分。
WSAEINPROGRESS:一個阻塞的WINDOWS套介面調用正在運行中。
WSAEINVAL:level值非法,或optval中的信息非法。
WSAENETRESET:當SO_KEEPALIVE設置後連接超時。
WSAENOPROTOOPT:未知或不支持選項。其中,SOCK_STREAM類型的套介面不支持SO_BROADCAST選項,SOCK_DGRAM 類型的套介面不支持SO_DONTLINGER 、SO_KEEPALIVE、SO_LINGER和SO_OOBINLINE選項。
WSAENOTCONN:當設置SO_KEEPALIVE後連接被復位。
WSAENOTSOCK:描述字不是一個套介面。
C. linux 怎麼判斷socket接受緩存滿了
int buflen = 65536*10;
設置讀緩存大小
if(0!=setsockopt(m_sendUdpSock,SOL_SOCKET,SO_RCVBUF,&buflen,4))
{
return OS_ERROR;
}
設置寫緩存大小
if(0!=setsockopt(m_sendUdpSock,SOL_SOCKET,SO_SNDBUF,&buflen,4))
{
return OS_ERROR;
}
socklen_t getnumlen=4;
讀取寫緩存大小
if(0!=getsockopt(g_sendUdpSock,SOL_SOCKET,SO_RCVBUF,&buflen,&getnumlen))
{
printf("\n%s\n",strerror(errno));
return OS_ERROR;
D. Linux下socket並發連接數怎麼設置
並發socket連接數的多少決定於系統資源的多少,沒有一個常值的.在實際開發或者linux系統管理中也會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設置.
1.一般來說每一個網路連接,都會建立相應的socket句柄,同時每個連接也會有標准輸入輸出等基本的文件文件句柄,而且每一個socket連接都是進行文件操作的,因此連接數決定於系統資源.
2.Linux上一般可以通過ulimit來進行相應的資源限制,默認能打開的文件描述符自己可以查看.如下圖所示:
3.ulimit的命令格式:ulimit [-acdfHlmnpsStvw] [size]
參數說明:
-H 設置硬資源限制.
-S 設置軟資源限制.
-a 顯示當前所有的資源限制.
-c size:設置core文件的最大值.單位:blocks
-d size:設置數據段的最大值.單位:kbytes
-f size:設置創建文件的最大值.單位:blocks
-l size:設置在內存中鎖定進程的最大值.單位:kbytes
-m size:設置可以使用的常駐內存的最大值.單位:kbytes
-n size:設置內核可以同時打開的文件描述符的最大值.單位:n
-p size:設置管道緩沖區的最大值.單位:kbytes
-s size:設置堆棧的最大值.單位:kbytes
-t size:設置CPU使用時間的最大上限.單位:seconds
-v size:設置虛擬內存的最大值.單位:kbytes
-u <程序數目> 用戶最多可開啟的程序數目
E. linux下socket接收緩沖區有多大如何查看和修改,望高手賜教
int buflen = 65536*10;
設置讀緩存大小
if(0!內=setsockopt(m_sendUdpSock,SOL_SOCKET,SO_RCVBUF,&buflen,4))
{
return OS_ERROR;
}
設置寫緩容存大小
if(0!=setsockopt(m_sendUdpSock,SOL_SOCKET,SO_SNDBUF,&buflen,4))
{
return OS_ERROR;
}
socklen_t getnumlen=4;
讀取寫緩存大小
if(0!=getsockopt(g_sendUdpSock,SOL_SOCKET,SO_RCVBUF,&buflen,&getnumlen))
{
printf("\n%s\n",strerror(errno));
return OS_ERROR;
}
F. 一般優化linux的內核,需要優化什麼參數
首先要知道一點所有的TCP/IP的參數修改是臨時的,因為它們都位於/PROC/SYS/NET目錄下,如果想使參數長期保存,可以通過編輯/ETC/SYSCTL.CONF文件來實現,這里不做詳細說明,只針對Linux的TCPIP內核參數優化列舉相關參數:
1、為自動調優定義socket使用的內存
2、默認的TCP數據接收窗口大小(位元組)
3、最大的TCP數據接收窗口
4、默認的TCP發送窗口大小
5、最大的TCP數據發送窗口
6、在每個網路介面接收數據包的速率比內核處理這些包速率快時,允許送到隊列的數據包最大數目
7、定義了系統中每一個埠最大的監聽隊列長度
8、探測消息未獲得相應時,重發該消息的間隔時間
9、在認定tcp連接失效之前,最多發送多少個keepalive探測消息等。
G. 請問linux怎麼增大socket連接上限
1、修改用戶進程可打開文件數限制
在Linux平台上,無論編寫客戶端程序還是服務端程序,在進行高並發TCP連接處理時,
最高的並發數量都要受到系統對用戶單一進程同時可打開文件數量的限制(這是因為系統
為每個TCP連接都要創建一個socket句柄,每個socket句柄同時也是一個文件句柄)。
可使用ulimit命令查看系統允許當前用戶進程打開的文件數限制:
[speng@as4 ~]$ ulimit -n
1024
這表示當前用戶的每個進程最多允許同時打開1024個文件,這1024個文件中還得除去
每個進程必然打開的標准輸入,標准輸出,標准錯誤,伺服器監聽 socket,
進程間通訊的unix域socket等文件,那麼剩下的可用於客戶端socket連接的文件數就
只有大概1024-10=1014個左右。也就是說預設情況下,基於Linux的通訊程序最多允許
同時1014個TCP並發連接。
對於想支持更高數量的TCP並發連接的通訊處理程序,就必須修改Linux對當前用戶的
進程同時打開的文件數量的軟限制(soft limit)和硬限制(hardlimit)。其中軟限制
是指Linux在當前系統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進一步限制用戶同時打開的文件數;硬限制
則是根據系統硬體資源狀況(主要是系統內存)計算出來的系統最多可同時打開的文件數量。
通常軟限制小於或等於硬限制。
修改上述限制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使用ulimit命令:
[speng@as4 ~]$ ulimit -n
上述命令中,在中指定要設置的單一進程允許打開的最大文件數。如果系統回顯
類似於「Operation notpermitted」之類的話,說明上述限制修改失敗,實際上是
因為在中指定的數值超過了Linux系統對該用戶打開文件數的軟限制或硬限制。
因此,就需要修改Linux系統對用戶的關於打開文件數的軟限制和硬限制。
第一步,修改/etc/security/limits.conf文件,在文件中添加如下行:
speng soft nofile 10240
speng hard nofile 10240
其中speng指定了要修改哪個用戶的打開文件數限制,可用』*'號表示修改所有用戶的限制;
soft或hard指定要修改軟限制還是硬限制;10240則指定了想要修改的新的限制值,
即最大打開文件數(請注意軟限制值要小於或等於硬限制)。修改完後保存文件。
第二步,修改/etc/pam.d/login文件,在文件中添加如下行:
session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limits.so
這是告訴Linux在用戶完成系統登錄後,應該調用pam_limits.so模塊來設置系統對
該用戶可使用的各種資源數量的最大限制(包括用戶可打開的最大文件數限制),
而pam_limits.so模塊就會從/etc/security/limits.conf文件中讀取配置來設置這些限制值。
修改完後保存此文件。
第三步,查看Linux系統級的最大打開文件數限制,使用如下命令:
[speng@as4 ~]$ cat /proc/sys/fs/file-max
12158
這表明這台Linux系統最多允許同時打開(即包含所有用戶打開文件數總和)12158個文件,
是Linux系統級硬限制,所有用戶級的打開文件數限制都不應超過這個數值。通常這個系統級
硬限制是Linux系統在啟動時根據系統硬體資源狀況計算出來的最佳的最大同時打開文件數限制,
如果沒有特殊需要,不應該修改此限制,除非想為用戶級打開文件數限制設置超過此限制的值。
修改此硬限制的方法是修改/etc/rc.local腳本,在腳本中添加如下行:
echo 22158 > /proc/sys/fs/file-max
這是讓Linux在啟動完成後強行將系統級打開文件數硬限制設置為22158。修改完後保存此文件。
完成上述步驟後重啟系統,一般情況下就可以將Linux系統對指定用戶的單一進程允許同時
打開的最大文件數限制設為指定的數值。如果重啟後用 ulimit-n命令查看用戶可打開文件數限制
仍然低於上述步驟中設置的最大值,這可能是因為在用戶登錄腳本/etc/profile中使用ulimit -n命令
已經將用戶可同時打開的文件數做了限制。由於通過ulimit-n修改系統對用戶可同時打開文件的
最大數限制時,新修改的值只能小於或等於上次 ulimit-n設置的值,因此想用此命令增大這個
限制值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有上述問題存在,就只能去打開/etc/profile腳本文件,
在文件中查找是否使用了ulimit-n限制了用戶可同時打開的最大文件數量,如果找到,
則刪除這行命令,或者將其設置的值改為合適的值,然後保存文件,用戶退出並重新登錄系統即可。
通過上述步驟,就為支持高並發TCP連接處理的通訊處理程序解除關於打開文件數量方面的系統限制。
2、修改網路內核對TCP連接的有關限制
在Linux上編寫支持高並發TCP連接的客戶端通訊處理程序時,有時會發現盡管已經解除了系統
對用戶同時打開文件數的限制,但仍會出現並發TCP連接數增加到一定數量時,再也無法成功
建立新的TCP連接的現象。出現這種現在的原因有多種。
第一種原因可能是因為Linux網路內核對本地埠號范圍有限制。此時,進一步分析為什麼無法
建立TCP連接,會發現問題出在connect()調用返回失敗,查看系統錯誤提示消息是「Can』t assign requestedaddress」。同時,如果在此時用tcpmp工具監視網路,會發現根本沒有TCP連接時客戶端
發SYN包的網路流量。這些情況說明問題在於本地Linux系統內核中有限制。
其實,問題的根本原因
在於Linux內核的TCP/IP協議實現模塊對系統中所有的客戶端TCP連接對應的本地埠號的范圍
進行了限制(例如,內核限制本地埠號的范圍為1024~32768之間)。當系統中某一時刻同時
存在太多的TCP客戶端連接時,由於每個TCP客戶端連接都要佔用一個唯一的本地埠號
(此埠號在系統的本地埠號范圍限制中),如果現有的TCP客戶端連接已將所有的本地埠號占滿,
則此時就無法為新的TCP客戶端連接分配一個本地埠號了,因此系統會在這種情況下在connect()
調用中返回失敗,並將錯誤提示消息設為「Can』t assignrequested address」。
有關這些控制
邏輯可以查看Linux內核源代碼,以linux2.6內核為例,可以查看tcp_ipv4.c文件中如下函數:
static int tcp_v4_hash_connect(struct sock *sk)
請注意上述函數中對變數sysctl_local_port_range的訪問控制。變數sysctl_local_port_range
的初始化則是在tcp.c文件中的如下函數中設置:
void __init tcp_init(void)
內核編譯時默認設置的本地埠號范圍可能太小,因此需要修改此本地埠范圍限制。
第一步,修改/etc/sysctl.conf文件,在文件中添加如下行: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這表明將系統對本地埠范圍限制設置為1024~65000之間。請注意,本地埠范圍的最小值
必須大於或等於1024;而埠范圍的最大值則應小於或等於65535。修改完後保存此文件。
第二步,執行sysctl命令:
[speng@as4 ~]$ sysctl -p
如果系統沒有錯誤提示,就表明新的本地埠范圍設置成功。如果按上述埠范圍進行設置,
則理論上單獨一個進程最多可以同時建立60000多個TCP客戶端連接。
第二種無法建立TCP連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Linux網路內核的IP_TABLE防火牆對最大跟蹤的TCP
連接數有限制。此時程序會表現為在 connect()調用中阻塞,如同死機,如果用tcpmp工具監視網路,
也會發現根本沒有TCP連接時客戶端發SYN包的網路流量。由於 IP_TABLE防火牆在內核中會對
每個TCP連接的狀態進行跟蹤,跟蹤信息將會放在位於內核內存中的conntrackdatabase中,
這個資料庫的大小有限,當系統中存在過多的TCP連接時,資料庫容量不足,IP_TABLE無法為
新的TCP連接建立跟蹤信息,於是表現為在connect()調用中阻塞。此時就必須修改內核對最大跟蹤
的TCP連接數的限制,方法同修改內核對本地埠號范圍的限制是類似的:
第一步,修改/etc/sysctl.conf文件,在文件中添加如下行:
net.ipv4.ip_conntrack_max = 10240
這表明將系統對最大跟蹤的TCP連接數限制設置為10240。請注意,此限制值要盡量小,
以節省對內核內存的佔用。
第二步,執行sysctl命令:
[speng@as4 ~]$ sysctl -p
如果系統沒有錯誤提示,就表明系統對新的最大跟蹤的TCP連接數限制修改成功。
如果按上述參數進行設置,則理論上單獨一個進程最多可以同時建立10000多個TCP客戶端連接。
3、使用支持高並發網路I/O的編程技術
在Linux上編寫高並發TCP連接應用程序時,必須使用合適的網路I/O技術和I/O事件分派機制。
可用的I/O技術有同步I/O,非阻塞式同步I/O(也稱反應式I/O),以及非同步I/O。在高TCP並發的情形下,
如果使用同步I/O,這會嚴重阻塞程序的運轉,除非為每個TCP連接的I/O創建一個線程。
但是,過多的線程又會因系統對線程的調度造成巨大開銷。因此,在高TCP並發的情形下使用
同步 I/O是不可取的,這時可以考慮使用非阻塞式同步I/O或非同步I/O。非阻塞式同步I/O的技術包括使用select(),poll(),epoll等機制。非同步I/O的技術就是使用AIO。
從I/O事件分派機制來看,使用select()是不合適的,因為它所支持的並發連接數有限(通常在1024個以內)。
如果考慮性能,poll()也是不合適的,盡管它可以支持的較高的TCP並發數,但是由於其採用
「輪詢」機制,當並發數較高時,其運行效率相當低,並可能存在I/O事件分派不均,導致部分TCP
連接上的I/O出現「飢餓」現象。而如果使用epoll或AIO,則沒有上述問題(早期Linux內核的AIO技術
實現是通過在內核中為每個 I/O請求創建一個線程來實現的,這種實現機制在高並發TCP連接的情形下
使用其實也有嚴重的性能問題。但在最新的Linux內核中,AIO的實現已經得到改進)。
綜上所述,在開發支持高並發TCP連接的Linux應用程序時,應盡量使用epoll或AIO技術來實現並發的
TCP連接上的I/O控制,這將為提升程序對高並發TCP連接的支持提供有效的I/O保證。
內核參數sysctl.conf的優化
/etc/sysctl.conf 是用來控制linux網路的配置文件,對於依賴網路的程序(如web伺服器和cache伺服器)
非常重要,RHEL默認提供的最好調整。
推薦配置(把原/etc/sysctl.conf內容清掉,把下面內容復制進去):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536
net.core.rmem_max=16777216
net.core.wmem_max=16777216
net.ipv4.tcp_rmem=4096 87380 16777216
net.ipv4.tcp_wmem=4096 65536 16777216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0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net.ipv4.tcp_timestamps = 0
net.ipv4.tcp_window_scaling = 0
net.ipv4.tcp_sack = 0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30000
net.ipv4.tcp_no_metrics_save=1
net.core.somaxconn = 262144
net.ipv4.tcp_syncookies = 0
net.ipv4.tcp_max_orphans = 262144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262144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 2
net.ipv4.tcp_syn_retries = 2
這個配置參考於cache伺服器varnish的推薦配置和SunOne 伺服器系統優化的推薦配置。
varnish調優推薦配置的地址為:http://varnish.projects.linpro.no/wiki/Performance
不過varnish推薦的配置是有問題的,實際運行表明「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的配置
會導致頁面經常打不開;並且當網友使用的是IE6瀏覽器時,訪問網站一段時間後,所有網頁都會
打不開,重啟瀏覽器後正常。可能是國外的網速快吧,我們國情決定需要
調整「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0」,在10s的情況下,一切正常(實際運行結論)。
修改完畢後,執行:
/sbin/sysctl -p /etc/sysctl.conf
/sbin/sysctl -w net.ipv4.route.flush=1
命令生效。為了保險起見,也可以reboot系統。
調整文件數:
linux系統優化完網路必須調高系統允許打開的文件數才能支持大的並發,默認1024是遠遠不夠的。
執行命令:
Shell代碼
echo ulimit -HSn 65536 >> /etc/rc.local
echo ulimit -HSn 65536 >>/root/.bash_profile
ulimit -HSn 65536
H. socket編程在windows和linux下的區別
下面大概分幾個方面進行羅列:
Linux要包含
[cpp]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netdb.h>
#include <arpa/inet.h>
等頭文件,而windows下則是包含
[cpp]
#include <winsock.h>
。
Linux中socket為整形,Windows中為一個SOCKET。
Linux中關閉socket為close,Windows中為closesocket。
Linux中有變數socklen_t,Windows中直接為int。
因為linux中的socket與普通的fd一樣,所以可以在TCP的socket中,發送與接收數據時,直接使用read和write。而windows只能使用recv和send。
設置socet選項,比如設置socket為非阻塞的。Linux下為
[cpp]
flag = fcntl (fd, F_GETFL);
fcntl (fd, F_SETFL, flag | O_NONBLOCK);
,Windows下為
[cpp]
flag = 1;
ioctlsocket (fd, FIONBIO, (unsigned long *) &flag);
。
當非阻塞socket的TCP連接正在進行時,Linux的錯誤號為EINPROGRESS,Windows的錯誤號為WSAEWOULDBLOCK。
file
Linux下面,文件換行是"\n",而windows下面是"\r\n"。
Linux下面,目錄分隔符是"/",而windows下面是"\"。
Linux與Windows下面,均可以使用stat調用來查詢文件信息。但是,Linux只支持2G大小,而Windows只支持4G大小。為了支持更大的文件查詢,可以在Linux環境下加
_FILE_OFFSET_BITS=64定義,在Windows下面使用_stat64調用,入參為struct __stat64。
Linux中可根據stat的st_mode判斷文件類型,有S_ISREG、S_ISDIR等宏。Windows中沒有,需要自己定義相應的宏,如
[cpp]
#define S_ISREG(m) (((m) & 0170000) == (0100000))
#define S_ISDIR(m) (((m) & 0170000) == (0040000))
Linux中刪除文件是unlink,Windows中為DeleteFile。
time
Linux中,time_t結構是長整形。而windows中,time_t結構是64位的整形。如果要在windows始time_t為32位無符號整形,可以加宏定義,_USE_32BIT_TIME_T。
Linux中,sleep的單位為秒。Windows中,Sleep的單位為毫秒。即,Linux下sleep (1),在Windows環境下則需要Sleep (1000)。
Windows中的timecmp宏,不支持大於等於或者小於等於。
Windows中沒有struct timeval結構的加減宏可以使用,需要手動定義:
[cpp]
#define MICROSECONDS (1000 * 1000)
#define timeradd(t1, t2, t3) do { \
(t3)->tv_sec = (t1)->tv_sec + (t2)->tv_sec; \
(t3)->tv_usec = (t1)->tv_usec + (t2)->tv_usec % MICROSECONDS; \
if ((t1)->tv_usec + (t2)->tv_usec > MICROSECONDS) (t3)->tv_sec ++; \
} while (0)
#define timersub(t1, t2, t3) do { \
(t3)->tv_sec = (t1)->tv_sec - (t2)->tv_sec; \
(t3)->tv_usec = (t1)->tv_usec - (t2)->tv_usec; \
if ((t1)->tv_usec - (t2)->tv_usec < 0) (t3)->tv_usec --, (t3)->tv_usec += MICROSECONDS; \
} while (0)
調用進程
Linux下可以直接使用system來調用外部程序。Windows最好使用WinExec,因為WinExec可以支持是打開還是隱藏程序窗口。用WinExec的第二個入參指明,如
SW_SHOW/SW_HIDE。
雜項
Linux為srandom和random函數,Windows為srand和rand函數。
Linux為snprintf,Windows為_snprintf。
同理,Linux中的strcasecmp,Windows為_stricmp。
錯誤處理
Linux下面,通常使用全局變數errno來表示函數執行的錯誤號。Windows下要使用GetLastError ()調用來取得。
Linux環境下僅有的
這些函數或者宏,Windows中完全沒有,需要用戶手動實現。
atoll
[cpp]
long long
atoll (const char *p)
{
int minus = 0;
long long value = 0;
if (*p == '-')
{
minus ++;
p ++;
}
while (*p >= '0' && *p <= '9')
{
value *= 10;
value += *p - '0';
p ++;
}
return minus ? 0 - value : value;
}
gettimeofday
[cpp]
#if defined(_MSC_VER) || defined(_MSC_EXTENSIONS)
#define EPOCHFILETIME 11644473600000000Ui64
#else
#define EPOCHFILETIME 11644473600000000ULL
#endif
struct timezone
{
int tz_minuteswest;
int tz_dsttime;
};
int
gettimeofday (struct timeval *tv, struct timezone *tz)
{
FILETIME ft;
LARGE_INTEGER li;
__int64 t;
static int tzflag;
if (tv)
{
GetSystemTimeAsFileTime (&ft);
li.LowPart = ft.dwLowDateTime;
li.HighPart = ft.dwHighDateTime;
t = li.QuadPart; /* In 100-nanosecond intervals */
t -= EPOCHFILETIME; /* Offset to the Epoch time */
t /= 10; /* In microseconds */
tv->tv_sec = (long) (t / 1000000);
tv->tv_usec = (long) (t % 1000000);
}
if (tz)
{
if (!tzflag)
{
_tzset ();
tzflag++;
}
tz->tz_minuteswest = _timezone / 60;
tz->tz_dsttime = _daylight;
}
return 0;
}
編譯相關
當前函數,Linux用__FUNCTION__表示,Windows用__func__表示。
--------------------------------------------------------------------------------
Socket 編程 windows到Linux代碼移植遇到的問題
1)頭文件
windows下winsock.h/winsock2.h
linux下sys/socket.h
錯誤處理:errno.h
2)初始化
windows下需要用WSAStartup
linux下不需要
3)關閉socket
windows下closesocket(...)
linux下close(...)
4)類型
windows下SOCKET
linux下int
如我用到的一些宏:
#ifdef WIN32
typedef int socklen_t;
typedef int ssize_t;
#endif
#ifdef __LINUX__
typedef int SOCKET;
typedef unsigned char BYTE;
typedef unsigned long DWORD;
#define FALSE 0
#define SOCKET_ERROR (-1)
#endif
5)獲取錯誤碼
windows下getlasterror()/WSAGetLastError()
linux下errno變數
6)設置非阻塞
windows下ioctlsocket()
linux下fcntl() <fcntl.h>
7)send函數最後一個參數
windows下一般設置為0
linux下最好設置為MSG_NOSIGNAL,如果不設置,在發送出錯後有可 能會導致程序退出。
8)毫秒級時間獲取
windows下GetTickCount()
linux下gettimeofday()
3、多線程
多線程: (win)process.h --〉(linux)pthread.h
_beginthread --> pthread_create
_endthread --> pthread_exit
-----------------------------------------------------------------
windows與linux平台使用的socket均繼承自Berkeley socket(rfc3493),他們都支持select I/O模型,均支持使用getaddrinfo與getnameinfo實現協議無關編程。但存在細微差別,
主要有:
頭文件及類庫。windows使用winsock2.h(需要在windows.h前包含),並要鏈接庫ws2_32.lib;linux使用netinet/in.h, netdb.h等。
windows下在使用socket之前與之後要分別使用WSAStartup與WSAClean。
關閉socket,windows使用closesocket,linux使用close。
send*與recv*函數參數之socket長度的類型,windows為int,linux為socklen_t,可預編譯指令中處理這一差異,當平台為windows時#define socklen_t unsigned int。
select函數第一個參數,windows忽略該參數,linux下該參數表示集合中socket的上限值,一般設為sockfd(需select的socket) + 1。
windows下socket函數返回值類型為SOCKET(unsigned int),其中發生錯誤時返回INVALID_SOCKET(0),linux下socket函數返回值類型int, 發生錯誤時返回-1。
另外,如果綁定本機回環地址,windows下sendto函數可以通過,linux下sendto回報錯:errno=22, Invalid arguement。一般情況下均綁定通配地址。
轉載j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