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徠卡TPS800全站儀數據如何導出
以下是徠卡TS系列儀器數據交換流程,TPS800和其類似,軟體使用LGO即可,如還不清楚可以致電徠卡技術支持中心,下面有電話號碼。
徠卡TS系列 內業數據傳輸流程
一、准備工作
需要的設備:數據線一根(GEV189)、數據線驅動、TS儀器、電腦、徠卡辦公軟體-LEICA FlexOffice。
二、驅動安裝
購買儀器後,儀器箱里會有3張光碟,找到驅動光碟,在電腦上安裝好GEV189數據線的驅動。驅動名稱如下圖所示:
當然也可以在光碟自動運行後,選擇自動安裝。
三、檢查數據線和電腦的連接
將數據線GEV189 USB口插到電腦上,在電腦桌面上右鍵單擊「我的電腦」——「屬性」——「硬體」——「設備管理器」——「埠」
找到如下圖紅線處所示的設備:
出現這個設備表示驅動安裝成功,數據線已被電腦識別。
另外要記下最後的埠號:圖中所示為COM 9。這個埠的意思是:儀器是通過9號埠和電腦相連的,推薦每次連接儀器時都要走這個流程,看一下埠,因為即使同一台電腦每次連接都可能會隨機分配這個埠。
如果正常進行第四步,如果埠列表中沒有這個設備,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驅動安裝失敗建議卸載後重新安裝。
卸載步驟如圖所示:
2. 重新安裝後如果還不行,可以更換電腦上的USB口試試。
四、安裝徠卡辦公軟體-LEICA FlexOffice。
插入光碟,光碟自動運行,出現下圖:
點擊「Chinese」,
再點擊「Install LEICA FlexOffice」,開始安裝,出現下圖所示:
開始後不要做任何的改變(包括安裝路徑和存儲路徑,系統默認安裝到C盤,如果您改變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將導致以後使用過程中出現未知的問題),一直點「下一步」,直至安裝結束,點擊「完成」。
當然如果您不想讓光碟自動安裝也可以打開光碟目錄並按下圖操作:
安裝上方紅框內的路徑找到「Setup.exe」手動開始安裝。
好了,現在您的電腦桌面上會多了一個圖標,安裝結束。
五、傳輸數據
打開LEICA FlexOffice,找到「數據交換管理」,如圖所示:
打開後會出現下圖,左側為儀器中的數據存儲路徑,右側為當前電腦中的文件。
右鍵點擊「串口」——「設置」。
打開「設置」後,會出現下圖所示內容:
剛才我們在「三、檢查數據線和電腦的連接」中已經知道儀器是通過「COM9」和電腦連接的,所以我們選中「COM9」,儀器選好「TS 02/06/09」,波特率要注意和儀器中的設置保持一致。
儀器中的設置如圖所示:
在「波特率」一欄設置,建議傳輸率不要太高,若太高有可能會造成傳輸中斷或數據丟失,設置為中等速率即可。
如果設置不正確會報錯,如下圖所示:
若連接正確,可以點開COM9前面的「+」號,看到儀器中的文件。現在我們可以點住想要的作業文件夾,把它拖動到右側的某一個目錄中,數據即可傳輸。
這時會提示要保存的文件名及數據格式,我們可以選擇一種格式文件,如果用徠卡的軟體處理,則默認為「GSI」格式。
點擊確定開始傳輸後,會出現一個進度條,傳輸完成後即可到電腦中找到相應的文件。
如果您還有別的問題,歡迎您撥打徠卡客戶呼叫中心熱線:400 670 0058
我們會竭誠為您服務!
Ⅱ 軟體測試需要學習些什麼技能
軟體測試需要學習測試用例、測試用例的方法、缺陷管理工具、掌握資料庫、App測試、python語言、linux系統、前端語言等技能。
1、測試用例
這是每一個工程師必備技能,也是標志你進入測試行業最低的門檻,關於測試用例可以參考我以前寫的文章。
7、python語言
python語言是現在最流行的語言,這是測試人員技能升級最好的方式之一,測試人員可以利用他做非常多的事情。
8、Linux系統
Linux系統,測試人員利用它最多的是看日誌,更好地為開發定位bug,這也是提升技能之一。
9、前端語言
前端語言,可以讓自己更好的判斷bug是前端還是後端造成的,多學一點技能對於測試人員非常好的。
Ⅲ 同時快速部署100台linux伺服器,有什麼現成的解決方案嗎
說說我以前最常用的三種批量部署方案(有疑問接受私信):
第一:伺服器一般都會用兩塊磁碟做RAID1作為系統盤,手動安裝完第一台操作系統,RAID1的功能是兩塊盤中具有相等的數據,所以兩塊盤都存在了剛剛安裝好的linux系統,拔出一塊系統盤(伺服器認為你這塊盤壞了),再插入一塊新盤到剛剛拔出磁碟的位置,此時伺服器會再次向新磁碟自動同步數據,保持1:1備份。接下來剛剛拔出的那塊系統盤派上用場,把剛剛扒出來的那塊有系統的盤插到另外一台無系統的伺服器上,自動完成與另外一塊盤的同步,以此類推,1生2,2生4,4生8,8生16,16生32
第二種:刻錄無人值守光碟
第三種:PXE批量部署
PXE實例:
我3年前做過一套PXE部署系統(以下是當時用於機房部署系統的截圖界面)。可以部署windows+linux的各個版本,部署伺服器採用的windows系統(因為windows能通過easybcd製作syslinux引導),syslinux就可以成功引導起win和linux,引導成功後,調用kickstart製作的linux無人應答文件,wds &AKT製作的windows無人應答文件,完成系統安裝。你的需求只需要安裝統一的linux版本,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花兩天學習下kickstart基本就能在虛擬機上實踐成功,但是如果要應用到物理伺服器,還需要考慮驅動,raid,格式化等問題
解決辦法當然是PXE+Kickstart了,學會一次就能一直用很方便。
你需要准備:
1、交換機,用於連接Server和客戶機(必須臨時關閉DHCP)
2、部署用server主機(由此台主機接管DHCP服務)
3、其他一堆客戶機(需要調節至PXE引導模式)
然後按照教程
https://andyx.net/pxe_kickstart_automatic_deployment_of_linux_system/對Server
主機進行部署PXE+Kickstart,完成之後客戶端開機即可自動安裝。
沒有部署同時過100多台,但是曾經部署26台ECS集群,支撐1500左右tps。部署的方案是:阿里雲ECS+鏡像+彈性伸縮+負載均衡。開發測試環境用的是Vagrant直接控制多台虛擬機,曾經也使用過VMware ESXi和VMware VCenter管理虛擬機集群
騰訊有個藍鯨平台,只需要錄入你的伺服器ip就可以批量操作。
還有一個ansible的來源運維工具。
還可以通過pexpect腳本,自己用python結合ssh搭建一個運維平台。
如果是批量買機器的話,各個雲廠商都提供有介面,寫個簡單都shell就可以了。
阿里雲前天剛發布的,叫什麼servicefee,忘了,可視化部署,一鍵拉起,可設置拉起順序,定時彈性容災,服務之間的調用可視化,其他數據也是可監控
會 python 和 shell 可以搞搞 fabric ,我在用,還不錯!
看你部署應用還是系統,平台是什麼。
系統簡單,做個模板機,復制就行了。
應用也不麻煩,跟上邊的一樣做個鏡像就行,或者用批量管理工具ansible salt 這類的工具。雲伺服器的話,鏡像市場也有公用的。
ansible,puppet和chef是常用的自動化運維工具。你說的需求用這三個都能做
1.部署操作系統,製作系統模板,批量創建或調用api介面即可
2.部署應用軟體,可使用自動化工具如ansible或者編寫腳本來批量部署
linux有類似ghost那樣的克隆工具,推薦clonezilla。ghost for Linux也可以。
另外,Linux下的dd命令可以完成一個源驅動器對目標驅動器的鏡像操作。
Ⅳ 怎樣分析linux的性能指標
一、處理器參數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參數,它直觀的描述了每個CPU的利用率。在xSeries架構中,如果CPU的利用率長時間的超過80%,就可能是出現了處理器的瓶頸。
Runable processes
這個值描述了正在准備被執行的進程,在一個持續時間里這個值不應該超過物理CPU數量的10倍,否則CPU方面就可能存在瓶頸。
Blocked
描述了那些因為等待I/O操作結束而不能被執行的進程,Blocked可能指出你正面臨I/O瓶頸。
User time
描述了處理用戶進程的百分比,包括nice time。如果User time的值很高,說明系統性能用在處理實際的工作。
System time
描述了CPU花費在處理內核操作包括IRQ和軟體中斷上面的百分比。如果system time很高說明系統可能存在網路或者驅動堆棧方面的瓶頸。一個系統通常只花費很少的時間去處理內核的操作。
Idle time
描述了CPU空閑的百分比。
Nice time
描述了CPU花費在處理re-nicing進程的百分比。
Context switch
系統中線程之間進行交換的數量。
Waiting
CPU花費在等待I/O操作上的總時間,與blocked相似,一個系統不應該花費太多的時間在等待I/O操作上,否則你應該進一步檢測I/O子系統是否存在瓶頸。
Interrupts
Interrupts值包括硬Interrupts和軟Interrupts,硬Interrupts會對系統性能帶
來更多的不利影響。高的Interrupts值指出系統可能存在一個軟體的瓶頸,可能是內核或者驅動程序。注意Interrupts值中包括CPU時鍾導
致的中斷(現代的xServer系統每秒1000個Interrupts值)。
二、內存參數
Free memory
相比其他操作系統,Linux空閑內存的值不應該做為一個性能參考的重要指標,因為就像我們之前提到過的,Linux內核會分配大量沒有被使用的內存作為文件系統的緩存,所以這個值通常都比較小。
Swap usage
這個值描述了已經被使用的swap空間。Swap
usage只表示了Linux管理內存的有效性。對識別內存瓶頸來說,Swap In/Out才是一個比較又意義的依據,如果Swap
In/Out的值長期保持在每秒200到300個頁面通常就表示系統可能存在內存的瓶頸。
Buffer and cache
這個值描述了為文件系統和塊設備分配的緩存。注意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3和更早一些的版本中,大部分空閑內存會被分配作為緩存使用。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以後的版本中,你可以通過修改/proc/sys/vm中的page_cache_tuning來調整空閑內存中作為緩存的數量。
Slabs
描述了內核使用的內存空間,注意內核的頁面是不能被交換到磁碟上的。
Active versus inactive memory
提供了關於系統內存的active內存信息,Inactive內存是被kswapd守護進程交換到磁碟上的空間。
三、網路參數
Packets received and sent
這個參數表示了一個指定網卡接收和發送的數據包的數量。
Bytes received and sent
這個參數表示了一個指定網卡接收和發送的數據包的位元組數。
Collisions per second
這個值提供了發生在指定網卡上的網路沖突的數量。持續的出現這個值代表在網路架構上出現了瓶頸,而不是在伺服器端出現的問題。在正常配置的網路中沖突是非常少見的,除非用戶的網路環境都是由hub組成。
Packets dropped
這個值表示了被內核丟掉的數據包數量,可能是因為防火牆或者是網路緩存的缺乏。
Overruns
Overruns表達了超出網路介面緩存的次數,這個參數應該和packets dropped值聯繫到一起來判斷是否存在在網路緩存或者網路隊列過長方面的瓶頸。
Errors
這個值記錄了標志為失敗的幀的數量。這個可能由錯誤的網路配置或者部分網線損壞導致,在銅口千兆乙太網環境中部分網線的損害是影響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塊設備參數
Iowait
CPU等待I/O操作所花費的時間。這個值持續很高通常可能是I/O瓶頸所導致的。
Average queue length
I/O請求的數量,通常一個磁碟隊列值為2到3為最佳情況,更高的值說明系統可能存在I/O瓶頸。
Average wait
響應一個I/O操作的平均時間。Average wait包括實際I/O操作的時間和在I/O隊列里等待的時間。
Transfers per second
描述每秒執行多少次I/O操作(包括讀和寫)。Transfers per second的值與kBytes per second結合起來可以幫助你估計系統的平均傳輸塊大小,這個傳輸塊大小通常和磁碟子系統的條帶化大小相符合可以獲得最好的性能。
Blocks read/write per second
這個值表達了每秒讀寫的blocks數量,在2.6內核中blocks是1024bytes,在早些的內核版本中blocks可以是不同的大小,從512bytes到4kb。
Kilobytes per second read/write
按照kb為單位表示讀寫塊設備的實際數據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