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載在 / 目錄的設備即為主盤,可以使用 df -lh 命令或 mount 命令查看:
[root@iZ25a38chb4Z~]#df-lh
FilesystemSizeUsedAvailUse%Mountedon
/dev/xvda120G2.7G17G15%/
tmpfs498M0498M0%/dev/shm
[root@iZ25a38chb4Z~]#mount|column-t
/dev/xvda1on/typeext4(rw,barrier=0)
procon/proctypeproc(rw)
sysfson/systypesysfs(rw)
devptson/dev/ptstypedevpts(rw,gid=5,mode=620)
tmpfson/dev/shmtypetmpfs(rw)
noneon/proc/xentypexenfs(rw)
noneon/proc/sys/fs/binfmt_misctypebinfmt_misc(rw)
從上例可知,我的系統主磁碟設備為:/dev/xvda1
⑵ 為什麼要在你的Linux系統上啟用barrier
通過/proc/mounts文件來監控文件系統barrier的當前狀態;對於每一個掛載的文件系統,打開這個文件都能看到回所有的掛答載選項。如果你看到barrier=1,那麼你的文件系統就正在使用barrier功能。下列信息是一個文件系統的例子:
/dev/sda1 /boot ext4 rw,seclabel,relatime,barrier=1,data=ordered 0 0/dev/mapper/luks-3e67401f-44c6-4a27-a1bf-cdf0dcf45f65 /home ext4 rw,seclabel,noatime,barrier=1,data=ordered 0 0
⑶ linux基本磁碟的優缺點
Ext3日誌文件系統特點
1、高可用性
系統使用了ext3文件系統後,即使在非正常關機後,系統也不需要檢查文件系統。宕機發生後,恢復ext3文件系統的時間只要數十秒鍾。
2、數據的完整性
ext3文件系統能夠極大地提高文件系統的完整性,避免了意外宕機對文件系統的破壞。在保證數據完整性方面,ext3文件系統有2種模式可供選擇。其中之一就是「同時保持文件系統及數據的一致性」模式。採用這種方式,你永遠不再會看到由於非正常關機而存儲在磁碟上的垃圾文件。
3、文件系統的速度
盡管使用ext3文件系統時,有時在存儲數據時可能要多次寫數據,但是,從總體上看來,ext3比ext2的性能還要好一些。這是因為ext3的日誌功能對磁碟的驅動器讀寫頭進行了優化。所以,文件系統的讀寫性能較之Ext2文件系統並來說,性能並沒有降低。
4、數據轉換
[1]由ext2文件系統轉換成ext3文件系統非常容易,只要簡單地鍵入兩條命令即可完成整個轉換過程,用戶不用花時間備份、恢復、格式化分區等。用一個ext3文件系統提供的小工具tune2fs,它可以將ext2文件系統輕松轉換為ext3日誌文件系統。另外,ext3文件系統可以不經任何更改,而直接載入成為ext2文件系統。
5、多種日誌模式
Ext3有多種日誌模式,一種工作模式是對所有的文件數據及metadata(定義文件系統中數據的數據,即數據的數據)進行日誌記錄(data=journal模式);另一種工作模式則是只對metadata記錄日誌,而不對數據進行日誌記錄,也即所謂data=ordered或者data=writeback模式。系統管理人員可以根據系統的實際工作要求,在系統的工作速度與文件數據的一致性之間作出選擇。
相對於Ext3,特點如下:
1. 與 Ext3 兼容。 執行若干條命令,就能從 Ext3 在線遷移到 Ext4,而無須重新格式化磁碟或重新安裝系統。原有 Ext3 數據結構照樣保留,Ext4 作用於新數據,當然,整個文件系統因此也就獲得了 Ext4 所支持的更大容量。
2. 更大的文件系統和更大的文件。 較之 Ext3 目前所支持的最大 16TB 文件系統和最大 2TB 文件,Ext4 分別支持 1EB(1,048,576TB, 1EB=1024PB, 1PB=1024TB)的文件系統,以及 16TB 的文件。
3. 無限數量的子目錄。 Ext3 目前只支持 32,000 個子目錄,而 Ext4 支持無限數量的子目錄。
4. Extents。 Ext3 採用間接塊映射,當操作大文件時,效率極其低下。比如一個 100MB 大小的文件,在 Ext3 中要建立 25,600 個數據塊(每個數據塊大小為 4KB)的映射表。而 Ext4 引入了現代文件系統中流行的 extents 概念,每個 extent 為一組連續的數據塊,上述文件則表示為「該文件數據保存在接下來的 25,600 個數據塊中」,提高了不少效率。
5. 多塊分配。 當 寫入數據到 Ext3 文件系統中時,Ext3 的數據塊分配器每次只能分配一個 4KB 的塊,寫一個 100MB 文件就要調用 25,600 次數據塊分配器,而 Ext4 的多塊分配器「multiblock allocator」(mballoc) 支持一次調用分配多個數據塊。
6. 延遲分配。 Ext3 的數據塊分配策略是盡快分配,而 Ext4 和其它現代文件操作系統的策略是盡可能地延遲分配,直到文件在 cache 中寫完才開始分配數據塊並寫入磁碟,這樣就能優化整個文件的數據塊分配,與前兩種特性搭配起來可以顯著提升性能。
7. 快速 fsck。 以前執行 fsck 第一步就會很慢,因為它要檢查所有的 inode,現在 Ext4 給每個組的 inode 表中都添加了一份未使用 inode 的列表,今後 fsck Ext4 文件系統就可以跳過它們而只去檢查那些在用的 inode 了。
8. 日誌校驗。 日誌是最常用的部分,也極易導致磁碟硬體故障,而從損壞的日誌中恢復數據會導致更多的數據損壞。Ext4 的日誌校驗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判斷日誌數據是否損壞,而且它將 Ext3 的兩階段日誌機制合並成一個階段,在增加安全性的同時提高了性能。
9. 「無日誌」(No Journaling)模式。 日誌總歸有一些開銷,Ext4 允許關閉日誌,以便某些有特殊需求的用戶可以藉此提升性能。
10. 在線碎片整理。 盡管延遲分配、多塊分配和 extents 能有效減少文件系統碎片,但碎片還是不可避免會產生。Ext4 支持在線碎片整理,並將提供 e4defrag 工具進行個別文件或整個文件系統的碎片整理。
11. inode 相關特性。 Ext4 支持更大的 inode,較之 Ext3 默認的 inode 大小 128 位元組,Ext4 為了在 inode 中容納更多的擴展屬性(如納秒時間戳或 inode 版本),默認 inode 大小為 256 位元組。Ext4 還支持快速擴展屬性(fast extended attributes)和 inode 保留(inodes reservation)。
12. 持久預分配(Persistent preallocation)。 P2P 軟體為了保證下載文件有足夠的空間存放,常常會預先創建一個與所下載文件大小相同的空文件,以免未來的數小時或數天之內磁碟空間不足導致下載失敗。 Ext4 在文件系統層面實現了持久預分配並提供相應的 API(libc 中的 posix_fallocate()),比應用軟體自己實現更有效率。
13. 默認啟用 barrier。 磁 盤上配有內部緩存,以便重新調整批量數據的寫操作順序,優化寫入性能,因此文件系統必須在日誌數據寫入磁碟之後才能寫 commit 記錄,若 commit 記錄寫入在先,而日誌有可能損壞,那麼就會影響數據完整性。Ext4 默認啟用 barrier,只有當 barrier 之前的數據全部寫入磁碟,才能寫 barrier 之後的數據。(可通過 "mount -o barrier=0" 命令禁用該特性。)
⑷ linux系統怎麼修改數據盤目錄
1、查看數據盤 在沒有分區和格式化數據盤之前,使用 「df –h」命令,是無法看到數據盤的,可以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 友情提示:若您執行fdisk -l命令,發現沒有 /dev/sdb 表明您的雲服務無數據盤,那麼您無需進行掛載,此時該教程對您不適用 2、 對數據盤進行分區 執行「fdisk -S 56 /dev/sdb」命令,對數據盤進行分區; 根據提示,依次輸入「n」,「p」「1」,兩次回車,「wq」,分區就開始了,很快就會完成。 3、 查看新的分區 使用「fdisk -l」命令可以看到,新的分區xvdb1已經建立完成了。 4、格式化新分區 以ext3為例:使用「mkfs.ext3 /dev/sdb1」命令對新分區進行格式化,格式化的時間根據硬碟大小有所不同。 (也可自主決定選用其它文件格式,如ext4等) 5、添加分區信息 使用「echo '/dev/sdb1 /mnt ext3 defaults 0 0' >> /etc/fstab」(不含引號)命令寫入新分區信息。 然後使用「cat /etc/fstab」命令查看,出現以下信息就表示寫入成功。 註:ubuntu12.04不支持barrier,所以正確寫法是:echo '/dev/sdb1 /mnt ext3 barrier=0 0 0' >> /etc/fstab * 如果需要把數據盤單獨掛載到某個文件夾,比如單獨用來存放網頁,可以修改以上命令中的/mnt部分 6、掛載新分區 使用「mount -a」命令掛載新分區,然後用「df -h」命令查看,出現以下信息就說明掛載成功,可以開始使用新的分區了。
⑸ Centos文件系統EXT3與EXT4的主要區別
Ext4可以提供更佳的性能和可靠性,還有更為豐富的功能:
1,與Ext3兼容。 執行若干條命令,就能從 Ext3在線遷移到Ext4,而無須重新格式化磁碟或重新安裝系統。原有Ext3數據結構照樣保留,Ext4作用於新數據,當然,整個文件系統因此也就獲得了 Ext4所支持的更大容量。
2,更大的文件系統和更大的文件。較之Ext3目前所支持的最大16TB文件系統和最大2TB文件,Ext4 分別支持1EB(1,048,576TB, 1EB=1024PB, 1PB=1024TB)的文件系統,以及16TB的文件。
3,無限數量的子目錄。 Ext3目前只支持32,000個子目錄,而Ext4支持無限數量的子目錄。
4, Extents。Ext3採用間接塊映射,當操作大文件時,效率極其低下。
5,多塊分配。當寫入數據到 Ext3文件系統中時,Ext3的數據塊分配器每次只能分配一個4KB的塊,寫一個100MB文件就要調用25,600次數據塊分配器,而Ext4的多塊分配器「multiblock allocator」(mballoc) 支持一次調用分配多個數據塊。
6,延遲分配。Ext3的數據塊分配策略是盡快分配,而Ext4和其它現代文件操作系統的策略是盡可能地延遲分配,直到文件在cache中寫完才開始分配數據塊並寫入磁碟,這樣就能優化整個文件的數據塊分配,與前兩種特性搭配起來可以顯著提升性能。
7,快速 fsck。以前執行fsck第一步就會很慢,因為它要檢查所有的inode,現在Ext4給每個組的 inode 表中都添加了一份未使用inode的列表,今後fsck Ext4文件系統就可以跳過它們而只去檢查那些在用的inode了。
8,日誌校驗。日誌是最常用的部分,也極易導致磁碟硬體故障,而從損壞的日誌中恢復數據會導致更多的數據損壞。Ext4的日誌校驗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判斷日誌數據是否損壞,而且它將Ext3的兩階段日誌機制合並成一個階段,在增加安全性的同時提高了性能。
9,「無日誌」(No Journaling)模式。日誌總歸有一些開銷,Ext4允許關閉日誌,以便某些有特殊需求的用戶可以藉此提升性能。
10,在線碎片整理。盡管延遲分配、多塊分配和extents能有效減少文件系統碎片,但碎片還是不可避免會產生。Ext4支持在線碎片整理,並將提供e4defrag工具進行個別文件或整個文件系統的碎片整理。
11,inode相關特性。Ext4支持更大的inode,較之Ext3默認的inode大小128位元組,Ext4為了在 inode中容納更多的擴展屬性,默認inode大小為256位元組。Ext4 還支持快速擴展屬性和inode保留。
12,持久預分配。P2P軟體為了保證下載文件有足夠的空間存放,常常會預先創建一個與所下載文件大小相同的空文件,以免未來的數小時或數天之內磁碟空間不足導致下載失敗。Ext4在文件系統層面實現了持久預分配並提供相應的API,比應用軟體自己實現更有效率。
13,默認啟用 barrier。磁碟上配有內部緩存,以便重新調整批量數據的寫操作順序,優化寫入性能,因此文件系統必須在日誌數據寫入磁碟之後才能寫commit記錄。Ext4默認啟用 barrier,只有當barrier之前的數據全部寫入磁碟,才能寫barrier之後的數據。
(5)barrier0linux擴展閱讀:
EXT3是第三代擴展文件系統(英語:Third extended filesystem,縮寫為ext3),是一個日誌文件系統,常用於Linux操作系統。
它是很多Linux發行版的默認文件系統。Stephen Tweedie在1999年2月的內核郵件列表中,最早顯示了他使用擴展的ext2,該文件系統從2.4.15版本的內核開始,合並到內核主線中。
EXT4是第四代擴展文件系統(英語:Fourth extended filesystem,縮寫為 ext4)是Linux系統下的日誌文件系統,是ext3文件系統的後繼版本。
Ext4是由Ext3的維護者Theodore Tso領導的開發團隊實現的,並引入到Linux2.6.19內核中。
Ext4產生原因是開發人員在Ext3中加入了新的高級功能,但在實現的過程出現了幾個重要問題:
(1)一些新功能違背向後兼容性
(2)新功能使Ext3代碼變得更加復雜並難以維護
(3)新加入的更改使原來十分可靠的Ext3變得不可靠。
從2006年6月份開始,開發人員決定把Ext4從Ext3中分離出來進行獨立開發。Ext4的開發工作從那時起開始進行,但大部分Linux用戶和管理員都沒有太關注這件事情,直到2.6.19內核在2006年11月的發布。
2008年12月25日,Linux Kernel 2.6.28的正式版本發布。隨著這一新內核的發布,Ext4文件系統也結束實驗期,成為穩定版。
參考資料:網路:Ext3
參考資料:網路:Ext4
⑹ Linux上MySQL優化提升性能 哪些可以優化的關閉NUMA特性
Linux上MySQL優化提升性能,可以優化關閉NUMA特性如下:
這些其實都源於CPU最新的技術:節能模式。操作系統和CPU硬體配合,系統不繁忙的時候,為了節約電能和降低溫度,它會將CPU降頻。
為了保證MySQL能夠充分利用CPU的資源,建議設置CPU為最大性能模式。這個設置可以在BIOS和操作系統中設置,當然,在BIOS中設置該選項更好,更徹底。
然後我們看看內存方面,我們有哪些可以優化的。
i)
我們先看看numa
非一致存儲訪問結構
(NUMA
:
Non-Uniform
Memory
Access)
也是最新的內存管理技術。它和對稱多處理器結構
(SMP
:
Symmetric
Multi-Processor)
是對應的。
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SMP訪問內存的都是代價都是一樣的;但是在NUMA架構下,本地內存的訪問和非
本地內存的訪問代價是不一樣的。對應的根據這個特性,操作系統上,我們可以設置進程的內存分配方式。目前支持的方式包括:
--interleave=nodes
--membind=nodes
--cpunodebind=nodes
--physcpubind=cpus
--localalloc
--preferred=node
簡而言之,就是說,你可以指定內存在本地分配,在某幾個CPU節點分配或者輪詢分配。除非
是設置為--interleave=nodes輪詢分配方式,即內存可以在任意NUMA節點上分配這種方式以外。其他的方式就算其他NUMA節點上還有內
存剩餘,Linux也不會把剩餘的內存分配給這個進程,而是採用SWAP的方式來獲得內存。
所以最簡單的方法,還是關閉掉這個特性。
關閉特性的方法,分別有:可以從BIOS,操作系統,啟動進程時臨時關閉這個特性。
a)
由於各種BIOS類型的區別,如何關閉NUMA千差萬別,我們這里就不具體展示怎麼設置了。
b)
在操作系統中關閉,可以直接在/etc/grub.conf的kernel行最後添加numa=off,如下所示:
kernel
/vmlinuz-2.6.32-220.el6.x86_64
ro
root=/dev/mapper/VolGroup-root
rd_NO_LUKS.UTF-8
rd_LVM_LV=VolGroup/root
rd_NO_MD
quiet
SYSFONT=latarcyrheb-sun16
rhgb
crashkernel=auto
rd_LVM_LV=VolGroup/swap
rhgb
crashkernel=auto
quiet
KEYBOARDTYPE=pc
KEYTABLE=us
rd_NO_DM
numa=off
另外可以設置
vm.zone_reclaim_mode=0盡量回收內存。
c)
啟動MySQL的時候,關閉NUMA特性:
numactl
--interleave=all
mysqld
當然,最好的方式是在BIOS中關閉。
ii)
我們再看看vm.swappiness。
vm.swappiness是操作系統控制物理內存交換出去的策略。它允許的值是一個百分比的值,最小為0,最大運行100,該值默認為60。vm.swappiness設置為0表示盡量少swap,100表示盡量將inactive的內存頁交換出去。
具體的說:當內存基本用滿的時候,系統會根據這個參數來判斷是把內存中很少用到的inactive
內存交換出去,還是釋放數據的cache。
⑺ 紅帽linux 支持多大分區
這個完全取決於 linux系統的 文件分區類型,比如 ext3 和ext4這兩種文蠢賣件分區類型,Ext3目前所支持的最大16TB文件系統和最大2TB文件,Ext4分別支持1EB的文件系統,以及16TB的文件。
以下是Ext4和Ext3的特點和區別:Linuxkernel自2.6.28開始正式支持新的文件系統Ext4。Ext4是Ext3的改進版,修改了Ext3中部分重要的數據結構,而不僅僅像Ext3對Ext2那樣,只是增加了一個日誌功能而已。Ext4可以提供更佳的性能和可靠性,還有更為豐富的功能:
1.與Ext3兼容。執行若干條命令,就能從Ext3在線遷移到Ext4,而無須重新格式化磁碟或重新安裝系統。原有Ext3數據結構照樣保留,Ext4作用於新數據,當然,整個文件系統因此也就獲得了Ext4所支持的更大容量。
2.更大的文件系統和更大的文件。較之Ext3目前所支持的最大16TB文件系統和最大2TB文件,Ext4分別支持1EB(1,048,576TB,1EB=1024PB,1PB=1024TB)的文件系統,以及16TB的文件。
3.無限數量的子目錄。Ext3目前只支持32,000個子目錄,而Ext4支持無限數量的子目錄。4.Extents。Ext3採用間接塊映射,當操作大文件時,效率極其低下。比如一個100MB大小的文件,在Ext3中要建立25,600個數據塊(每個數據塊大小為4KB)的映射表。而Ext4引入了現代文件系統中流行的extents概念,每個extent為一組連續的數據塊,上述文件則表示為「該文件數據保存在接下來的25,600個數據塊中」,提高了不少效率。
5.多塊分配。當寫入數據到Ext3文件系統中時,Ext3的數據塊分配器每次只能分配一個4KB的塊,寫一個100MB文件就要調用25,600次數據塊分配器,而Ext4的多塊分配器「multiblockallocator」(mballoc)支持一次調用分配多個數據塊。
6.延遲分配。Ext3的數據塊分配策略是盡快分配,而Ext4和其它現代文件操作系統的策略是盡可能地延遲分配,直到文件在cache中寫完才開始分配數據塊並寫入磁碟,這樣就能優化整個文件的數據塊分配,與前兩種特性搭配起來可以顯著提升性能。
7.快速fsck。以前執行fsck第一步就會很慢,因為它要檢查所有的inode,現在Ext4給每個組的inode表中都添加了一份未使用inode的列表,今後fsckExt4文件系統就可以跳過它們而只去檢查那些在用的inode了。
8.日誌校驗。日誌是最常用的部分,也極易導致磁碟硬體故障,而從損壞的日誌中恢復數據會導致更多的數據損壞。Ext4的日誌校驗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判斷日誌數據是否損壞,而且它將Ext3的兩階段日誌機制合並成一個階段,在增加安全性的同時提高了性能。
9.「無日誌」(NoJournaling)模式。日誌總歸有一些開銷,Ext4允許關閉日誌,以便某些有特殊需求的用戶可以藉此提升性能。
10.在線碎片整理。盡管延遲分配、多塊分配和extents能有效減少文件系統碎片,但碎片還是不可避免會產生。Ext4支持在線碎片整理,並將提供e4defrag工具進行個別文件或整個文件系統的碎片整理。
11.inode相關特性。Ext4支持更大的inode,較之Ext3默認的inode大小128位元組,Ext4為了在inode中容納更多的擴展屬性(如納秒時間戳或inode版本),默認inode大小為256位元組。Ext4還支持快速擴展屬性(fastextendedattributes)和inode保留(inodesreservation)。
12.持久預分配(Persistentpreallocation)。P2P軟體為了保證下載文件有足夠的空間存放,常常會預先創建一個與所下載文件大銀罩小相同鋒檔鬧的空文件,以免未來的數小時或數天之內磁碟空間不足導致下載失敗。Ext4在文件系統層面實現了持久預分配並提供相應的API(libc中的(posix_fallocate)),比應用軟體自己實現更有效率。
13.默認啟用barrier。磁碟上配有內部緩存,以便重新調整批量數據的寫操作順序,優化寫入性能,因此文件系統必須在日誌數據寫入磁碟之後才能寫commit記錄,若commit記錄寫入在先,而日誌有可能損壞,那麼就會影響數據完整性。Ext4默認啟用barrier,只有當barrier之前的數據全部寫入磁碟,才能寫barrier之後的數據。(可通過"mount-obarrier=0"命令禁用該特性。)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呵呵
⑻ ubuntu 程序 經常卡死
網上優化的帖子也比較多,建議你嘗試調整磁碟參數,看看有沒有效果。
1、首先可以調整ext4文件系統參數,編輯/etc/fstab文件,下面是例子,你可以參考下:
tmpfs 粗逗 搭神 /tmp tmpfs defaults,noatime,mode=1777 0 0
/dev/sda1 /docs ext4 noatime,data=writeback,nobarrier 0 0
/dev/sda2 /data ext4 noatime,data=writeback,nobarrier 0 0
/dev/sda3 /software ext4 noatime,data=writeback,nobarrier 0 0
tmpfs 這一行,表示把/tmp目錄掛載到虛擬內存里,性能比放置在磁碟上要高。
noatime 表示不記錄文件訪問時間。
data=writeback 表示僅記錄metadata到journaled日誌,不記錄數據到journaled日誌里,一旦磁碟因某種原因掛了,修改的記錄或數據就可能丟失了。
barrier=0 barrier功能是用來保證數據的一致性,關閉知凳虧後可以提升性能,但是異常情況下容易丟失數據,無法恢復。
2、還可以修改磁碟IO策略和一些參數,可參考我的知乎網頁鏈接,linux某些設置都是通用的,你可以嘗試下。
⑼ Linux 磁碟 操作
1、查看實例上的數據盤信息。
運行以下命令: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依次運行以下命令,創建一個分區。
運行以下命令分區數據盤。
輸入 p 查看數據盤的分區情況。
本示例中,數據盤沒有分區。
輸入 n 創建一個新分區。
輸入 p 選擇分區類型為主分區。
說明 創建一個單分區數據盤可以只創建主分區。如果要創建四個以上分區,您應該至少選擇一次e(extended),創建至少一個擴展分區。
輸入分區編號,按 回車鍵 。
本示例中,僅創建一個分區,直接按 回車鍵 ,採用默認值 1 。
輸入第一個可用的扇區編號,按 回車鍵 。
本示例中,直接按回車鍵,採用 默認值2048 。
輸入最後一個扇區編號,按 回車鍵 。註:也可用 +size{K,M,G} 確定分區大小
本示例中,僅創建一個分區,直接按 回車鍵 ,採用 默認值 。
輸入 p 查看該數據盤的規劃分區情況。
輸入 w 開始分區,並在完成分區後退出。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查看新分區信息。
運行以下命令: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如果出現 /dev/vdb1 的相關信息,表示新分區已創建完成。
步驟二:為分區創建文件系統
在新分區上創建一個文件系統。根據您的需求運行以下任一命令,創建文件系統。
創建一個 ext4 文件系統,運行以下命令。
創建一個xfs文件系統,運行以下命令。
本示例中,創建一個ext4文件系統。
步驟三:配置/etc/fstab文件並掛載分區
在/etc/fstab中寫入新分區信息,啟動開機自動掛載分區。
注意 由於釋放雲盤等操作可能會導致其他雲盤的設備名變動,建議您在/etc/fstab中使用全局唯一標識符UUID來引用新分區。
備份etc/fstab文件。
運行以下命令:
在/etc/fstab里寫入新分區信息。
root用戶可以運行以下命令直接修改/etc/fstab文件。
說明
Ubuntu 12.04系統不支持barrier,您需要運行
命令。
如果要把數據盤單獨掛載到某個文件夾,例如單獨用來存放網頁,則將命令中/mnt替換成所需的掛載點路徑。
普通用戶可以手動修改/etc/fstab文件。
運行以下命令查看新分區的UUID。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運行以下命令編輯/etc/fstab文件。
輸入i進入編輯模式。
在/etc/fstab文件中寫入新分區信息,UUID值請修改為前面步驟中的查詢結果。
按Esc鍵,輸入:wq,按回車鍵保存並退出。
查看/etc/fstab中的新分區信息。
運行以下命令: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掛載分區。
運行以下命令:
檢查掛載結果。
運行以下命令: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如果出現新建文件系統的信息,表示文件系統掛載成功。
⑽ Linux文件系統特點
Linux之所以能在嵌人式系統領域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與其自身的優良特性是分不開的。與其他操作系統相比,Linux具有以下一系列顯著的特點。
1.模塊化程度高
Linux的內核設計非常精巧,分成進程調度、內存管理、進程間通信、虛擬文件系統和網路介面五大部分;其獨特的模塊機制可根據用戶的需要,實時地將某些模塊插入或從內核中移走,使得Linux系統內核可以裁剪得非常小巧,很適合於嵌入式系統的需要。
2.源碼公開
由於Linux系統的開發從一開始就與GNU項目緊密地結合起來,所以它的大多數組成部分都直接來自GNU項目。任何人、任何組織只要遵守GPL條款,就可以自由使用Linux 源代碼,為用戶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度。這一點也正投嵌入式系統所好,因為嵌入式系統應用千差萬別,設計者往往需要針對具體的應用對源碼進行修改和優化,所以是否能獲得源代碼 對於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是至關重要的。加之Linux的軟體資源十分豐富,每種通用程序在Linux上幾乎都可以找到,並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這一切就使設計者在其基礎之上進行二次開發變得非常容易。另外,由於Linux源代碼公開,也使用戶不用擔心有「後閘」等安全隱患。
同時,源碼開放給各教育機構提供極大的方便,從而也促進了Linux的學習、推廣和應用。
3.廣泛的硬體支持
Linux能支持x86、ARM、MIPS、ALPHA和PowerPC等多種體系結構的微處理器。目前已成功地移植到數十種硬體平台,幾乎能運行在所有流行的處理器上。
由於世界范圍內有眾多開發者在為Linux的擴充貢獻力量,所以Linux有著異常豐富的驅動程序資源,支持各種主流硬體設各和最新的硬體技術,甚至可在沒有存儲管理單元MMU 的處理器上運行,這些都進一步促進了Linux在嵌入式系統中的應用。
4.安全性及可靠性好
內核高效穩定。Linux內核的高效和穩定已在各個領域內得到了大量事實的驗證。
Linux中大量網路管理、網路服務等方面的功能,可使用戶很方便地建立高效穩定的防火牆、路由器、工作站、伺服器等。為提高安全性,它還提供了大量的網路管理軟體、網路分析軟體和網路安全軟體等。
5.具有優秀的開發工具
開發嵌入式系統的關鍵是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開發和調試工具。傳統的嵌入式開發調試工具是在線模擬器(In Circuit Emulator,ICE),它通過取代目標板的微處理器,給目標程序提供一個完整的模擬環境,從而使開發者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程序在目標板上的工作狀態,便於監視和調試程序。在線模擬器的價格非常高,而且只適合做非常底層的調試。如果使用的是嵌人式Linux,一旦軟硬體能支持正常的串口功能,即使不用在線模擬器,也可以很好地進行開發和調試工作,從而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發費用。嵌入式Linux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鏈(Tool Chain),能夠很方便地實現從操作系統到應用軟體各個級別的調試。
6.有很好的網路支持利文件系統支持
Linux從誕生之日起就與Internet密不可分,支持各種標準的Internet網路協議,並且很容易移植到嵌入式系統當中。目前,Linux幾乎支持所有主流的網路硬體、網路協議和文件系統,因此它是NFS的一個很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由於Linux有很好的文件系統支持(例如,它支持Ext2、FAT32、romfs等文件系統),是數據各份、同步和復制的良好平台,這些都為開發嵌入式系統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7.與UNIX完全兼容
目前,在Linux中所包含的工具和實用程序,可以完成UNIX的所有主要功能。
但由於Linux不是為實時而設計的,因而這就成了Linux在實時系統中應用的最大遺憾。不過,目前有眾多的自由軟體愛好者正在為此進行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諸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