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linux 中 /proc/<pid>/stat文件中的內容與man 5 proc 中的內容不符
根據不同的kernel ver, 可能有不同的項次
根據你的描述,可以參照kernel source code /fs/proc/array.c 的do_task_stat API 了解
部分source code 如下:
494 seq_printf(m, "%d (%s) %c", pid_nr_ns(pid, ns), tcomm, state);
495 seq_put_decimal_ll(m, ' ', ppid);
496 seq_put_decimal_ll(m, ' ', pgid);
497 seq_put_decimal_ll(m, ' ', sid);
498 seq_put_decimal_ll(m, ' ', tty_nr);
499 seq_put_decimal_ll(m, ' ', tty_pgrp);
500 seq_put_decimal_ull(m, ' ', task->flags);
501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in_flt);
502 seq_put_decimal_ull(m, ' ', cmin_flt);
503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aj_flt);
504 seq_put_decimal_ull(m, ' ', cmaj_flt);
505 seq_put_decimal_ull(m, ' ', cputime_to_clock_t(utime));
506 seq_put_decimal_ull(m, ' ', cputime_to_clock_t(stime));
507 seq_put_decimal_ll(m, ' ', cputime_to_clock_t(cutime));
508 seq_put_decimal_ll(m, ' ', cputime_to_clock_t(cstime));
509 seq_put_decimal_ll(m, ' ', priority);
510 seq_put_decimal_ll(m, ' ', nice);
511 seq_put_decimal_ll(m, ' ', num_threads);
512 seq_put_decimal_ull(m, ' ', 0);
513 seq_put_decimal_ull(m, ' ', start_time);
514 seq_put_decimal_ull(m, ' ', vsize);
515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 ? get_mm_rss(mm) : 0);
516 seq_put_decimal_ull(m, ' ', rsslim);
517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 ? (permitted ? mm->start_code : 1) : 0);
518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 ? (permitted ? mm->end_code : 1) : 0);
519 seq_put_decimal_ull(m, ' ', (permitted && mm) ? mm->start_stack : 0);
520 seq_put_decimal_ull(m, ' ', esp);
521 seq_put_decimal_ull(m, ' ', eip);
522 /* The signal information here is obsolete.
523 * It must be decimal for Linux 2.0 compatibility.
524 * Use /proc/#/status for real-time signals.
525 */
526 seq_put_decimal_ull(m, ' ', task->pending.signal.sig[0] & 0x7fffffffUL);
527 seq_put_decimal_ull(m, ' ', task->blocked.sig[0] & 0x7fffffffUL);
528 seq_put_decimal_ull(m, ' ', sigign.sig[0] & 0x7fffffffUL);
529 seq_put_decimal_ull(m, ' ', sigcatch.sig[0] & 0x7fffffffUL);
530 seq_put_decimal_ull(m, ' ', wchan);
531 seq_put_decimal_ull(m, ' ', 0);
532 seq_put_decimal_ull(m, ' ', 0);
533 seq_put_decimal_ll(m, ' ', task->exit_signal);
534 seq_put_decimal_ll(m, ' ', task_cpu(task));
535 seq_put_decimal_ull(m, ' ', task->rt_priority);
536 seq_put_decimal_ull(m, ' ', task->policy);
537 seq_put_decimal_ull(m, ' ', delayacct_blkio_ticks(task));
538 seq_put_decimal_ull(m, ' ', cputime_to_clock_t(gtime));
539 seq_put_decimal_ll(m, ' ', cputime_to_clock_t(cgtime));
540
541 if (mm && permitted) {
542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start_data);
543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end_data);
544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start_brk);
545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arg_start);
546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arg_end);
547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env_start);
548 seq_put_decimal_ull(m, ' ', mm->env_end);
549 } else
550 seq_printf(m, " 0 0 0 0 0 0 0");
551
552 if (permitted)
553 seq_put_decimal_ll(m, ' ', task->exit_code);
554 else
555 seq_put_decimal_ll(m, ' ', 0);
556
557 seq_putc(m, '\n');
558 if (mm)
559 mmput(mm);
560 return 0;
561 }
㈡ 關於LINUX最基本的一些命令
Linux運維人員必會的120個命令
跟老男孩學Linux運維:核心系統命令實戰
前言
第1章 Linux命令行簡介 / 1
1.1Linux命令行概述 / 1
1.2在Linux命令行下查看命令幫助 / 4
1.3Linux shutdown reboot halt / 9
關機:
shutdown -h now
halt
init 0
第2章 文件和目錄操作命令 / 13
2.1pwd:顯示當前所在的位置 / 13
2.2cd:切換目錄 / 16
2.3tree:以樹形結構顯示目錄下的內容 / 18
2.4mkdir:創建目錄 / 22
2.5touch:創建空文件或改變文件的時間戳屬性 / 27
2.6ls:顯示目錄下的內容及相關屬性信息 / 30
2.7cp:復制文件或目錄 / 39
2.8mv:移動或重命名文件 / 42
2.9rm:刪除文件或目錄 / 45
2.10rmdir:刪除空目錄 / 48
2.11ln:硬鏈接與軟鏈接 / 49
2.12readlink:查看符號鏈接文件的內容 / 54
2.13find:查找目錄下的文件 / 55
2.14xargs:將標准輸入轉換成命令行參數 / 68
2.15rename:重命名文件 / 71
2.16basename:顯示文件名或目錄名 / 72
2.17dirname:顯示文件或目錄路徑 / 72
2.18chattr:改變文件的擴展屬性 / 73
2.19lsattr:查看文件擴展屬性 / 75
2.20file:顯示文件的類型 / 76
2.21md5sum:計算和校驗文件的MD5值 / 77
2.22chown:改變文件或目錄的用戶和用戶組 / 80
2.23chmod:改變文件或目錄許可權 / 81
2.24chgrp:更改文件用戶組 / 85
2.25umask:顯示或設置許可權掩碼 / 86
2.26老男孩從新手成為技術大牛的心法 / 90
第3章 文件過濾及內容編輯處理命令 / 91
3.1cat:合並文件或查看文件內容 / 91
3.2tac:反向顯示文件內容 / 103
3.3more:分頁顯示文件內容 / 104
3.4less:分頁顯示文件內容 / 107
3.5head:顯示文件內容頭部 / 109
3.6tail:顯示文件內容尾部 / 111
3.7tailf:跟蹤日誌文件 / 114
3.8cut:從文本中提取一段文字並輸出 / 115
3.9split:分割文件 / 117
3.10paste:合並文件 / 118
3.11sort:文本排序 / 123
3.12join:按兩個文件的相同欄位合並 / 127
3.13uniq:去除重復行 / 129
3.14wc:統計文件的行數、單詞數或位元組數 / 131
3.15iconv:轉換文件的編碼格式 / 133
3.16dos2unix:將DOS格式文件轉換成UNIX格式 / 134
3.17diff:比較兩個文件的不同 / 135
3.18vimdiff:可視化比較工具 / 138
3.19rev:反向輸出文件內容 / 139
3.20tr:替換或刪除字元 / 140
3.21od:按不同進制顯示文件 / 143
3.22tee:多重定向 / 145
3.23vi/vim:純文本編輯器 / 147
3.24老男孩逆襲思想:做Linux運維的多個好處 / 152
第4章 文本處理三劍客 / 153
4.1grep:文本過濾工具 / 153
4.2sed:字元流編輯器 / 159
4.3awk基礎入門 / 165
第5章 Linux信息顯示與搜索文件命令 / 176
5.1uname:顯示系統信息 / 176
5.2hostname:顯示或設置系統的主機名 / 178
5.3dmesg:系統啟動異常診斷 / 179
5.4stat:顯示文件或文件系統狀態 / 181
5.5:統計磁碟空間使用情況 / 183
5.6date:顯示與設置系統時間 / 186
5.7echo:顯示一行文本 / 190
5.8watch:監視命令執行情況 / 193
5.9which:顯示命令的全路徑 / 195
5.10whereis:顯示命令及其相關文件全路徑 / 196
5.11locate:快速定位文件路徑 / 197
5.12updatedb:更新mlocate資料庫 / 199
5.13老男孩逆襲思想:新手在工作中如何問問題不會被鄙視 / 200
第6章 文件備份與壓縮命令 / 201
6.1tar:打包備份 / 201
6.2gzip:壓縮或解壓文件 / 208
6.3zip:打包和壓縮文件 / 211
6.4unzip:解壓zip文件 / 212
6.5scp:遠程文件復制 / 214
6.6rsync:文件同步工具 / 216
6.7老男孩逆襲思想:新手如何高效地提問 / 220
第7章 Linux用戶管理及用戶信息查詢命令 / 222
7.1 useradd:創建用戶 / 222
7.2usermod:修改用戶信息 / 227
7.3userdel:刪除用戶 / 229
7.4groupadd:創建新的用戶組 / 230
7.5groupdel:刪除用戶組 / 231
7.6passwd:修改用戶密碼 / 232
7.7chage:修改用戶密碼有效期 / 237
7.8chpasswd:批量更新用戶密碼 / 238
7.9su:切換用戶 / 240
7.10visudo:編輯sudoers文件 / 242
7.11sudo:以另一個用戶身份執行命令 / 244
7.12id:顯示用戶與用戶組的信息 / 248
7.13w:顯示已登錄用戶信息 / 249
7.14who:顯示已登錄用戶信息 / 250
7.15users:顯示已登錄用戶 / 252
7.16whoami:顯示當前登錄的用戶名 / 253
7.17last:顯示用戶登錄列表 / 253
7.18lastb:顯示用戶登錄失敗的記錄 / 254
7.19lastlog:顯示所有用戶的最近登錄記錄 / 255
第8章 Linux磁碟與文件系統管理命令 / 257
8.1fdisk:磁碟分區工具 / 257
8.2partprobe:更新內核的硬碟分區表信息 / 265
8.3tune2fs:調整ext2/ext3/ext4文件系統參數 / 266
8.4parted:磁碟分區工具 / 268
8.5mkfs:創建Linux文件系統 / 272
8.6mpe2fs:導出ext2/ext3/ext4文件系統信息 / 274
8.7resize2fs:調整ext2/ext3/ext4文件系統大小 / 275
8.8fsck:檢查並修復Linux文件系統 / 278
8.9dd:轉換或復制文件 / 281
8.10mount:掛載文件系統 / 284
8.11umount:卸載文件系統 / 288
8.12df:報告文件系統磁碟空間的使用情況 / 289
8.13mkswap:創建交換分區 / 293
8.14swapon:激活交換分區 / 294
8.15swapoff:關閉交換分區 / 295
8.16sync:刷新文件系統緩沖區 / 296
第9章 Linux進程管理命令 / 298
9.1ps:查看進程 / 298
9.2pstree:顯示進程狀態樹 / 305
9.3pgrep:查找匹配條件的進程 / 306
9.4kill:終止進程 / 307
9.5killall:通過進程名終止進程 / 310
9.6pkill:通過進程名終止進程 / 311
9.7top:實時顯示系統中各個進程的資源佔用狀況 / 313
9.8nice:調整程序運行時的優先順序 / 320
9.9renice:調整運行中的進程的優先順序 / 323
9.10nohup:用戶退出系統進程繼續工作 / 324
9.11strace:跟蹤進程的系統調用 / 325
9.12ltrace:跟蹤進程調用庫函數 / 332
9.13runlevel:輸出當前運行級別 / 334
9.14init:初始化Linux進程 / 335
9.15service:管理系統服務 / 335
第10章 Linux網路管理命令 / 338
10.1ifconfig:配置或顯示網路介面信息 / 338
10.2ifup:激活網路介面 / 343
ifup eth0
10.3ifdown:禁用網路介面 / 343
ifdown eth0
service network restart(/etc/init.d/network restart) 激活整個網路,所有網卡。
10.4route:顯示或管理路由表 / 344
10.5arp:管理系統的arp緩存 / 350
10.6ip:網路配置工具 / 351
10.7netstat:查看網路狀態 / 358
10.8ss:查看網路狀態 / 362
10.9ping:測試主機之間網路的連通性 / 363
10.10traceroute:追蹤數據傳輸路由狀況 / 366
10.11arping:發送arp請求 / 367
10.12telnet:遠程登錄主機 / 369
10.13nc:多功能網路工具 / 370
10.14ssh:安全地遠程登錄主機 / 373
10.15wget:命令行下載工具 / 376
10.16mailq:顯示郵件傳輸隊列 / 379
10.17mail:發送和接收郵件 / 381
10.18nslookup:域名查詢工具 / 386
10.19dig:域名查詢工具 / 389
10.20host:域名查詢工具 / 393
10.21nmap:網路探測工具和安全/埠掃描器 / 394
10.22tcpmp:監聽網路流量 / 398
第11章 Linux系統管理命令 / 407
11.1lsof:查看進程打開的文件 / 407
11.2uptime:顯示系統的運行時間及負載 / 411
11.3free:查看系統內存信息 / 411
11.4iftop:動態顯示網路介面流量信息 / 413
11.5vmstat:虛擬內存統計 / 415
11.6mpstat:CPU信息統計 / 419
11.7iostat:I/O信息統計 / 420
11.8iotop:動態顯示磁碟I/O統計信息 / 423
11.9sar:收集系統信息 / 425
11.10chkconfig:管理開機服務 / 430
11.11ntsysv:管理開機服務 / 433
11.12 setup:系統管理工具 / 434
11.13ethtool:查詢網卡參數 / 436
11.14mii-tool:管理網路介面的狀態 / 437
11.19rpm:RPM包管理器 / 443
11.20yum:自動化RPM包管理工具 / 446
top命令
第12章 Linux系統常用內置命令 / 450
12.1Linux內置命令概述 / 450
12.2Linux內置命令簡介 / 450
12.3Linux常用內置命令實例 / 452
㈢ 如何檢查linux伺服器cpu,內存性能
1,Linux下可以在/proc/cpuinfo中看到每個cpu的詳細信息。但是對於雙核的cpu,在cpuinfo中會看到兩個cpu。常常會讓人誤以為是兩個單核的cpu。
其實應該通過Physical Processor ID來區分單核和雙核。而Physical Processor ID可以從cpuinfo或者dmesg中找到. flags 如果有 ht 說明支持超線程技術 判斷物理CPU的個數可以查看physical id 的值,相同則為同一個物理CPU
2,查看內存大小:
cat /proc/meminfo |grep MemTotal
3,其他一些可以查看詳細linux系統信息的命令和方法:
uname -a # 查看內核/操作系統/CPU信息的linux系統信息命令
head -n 1 /etc/issue # 查看操作系統版本,是數字1不是字母L
cat /proc/cpuinfo # 查看CPU信息的linux系統信息命令
hostname # 查看計算機名的linux系統信息命令
lspci -tv # 列出所有PCI設備
lsusb -tv # 列出所有USB設備的linux系統信息命令
lsmod # 列出載入的內核模塊
env # 查看環境變數資源
free -m # 查看內存使用量和交換區使用量
df -h # 查看各分區使用情況
-sh # 查看指定目錄的大小
grep MemTotal /proc/meminfo # 查看內存總量
grep MemFree /proc/meminfo # 查看空閑內存量
uptime # 查看系統運行時間、用戶數、負載
cat /proc/loadavg # 查看系統負載磁碟和分區
mount | column -t # 查看掛接的分區狀態
fdisk -l # 查看所有分區
swapon -s # 查看所有交換分區
hdparm -i /dev/hda # 查看磁碟參數(僅適用於IDE設備)
dmesg | grep IDE # 查看啟動時IDE設備檢測狀況網路
ifconfig # 查看所有網路介面的屬性
iptables -L # 查看防火牆設置
route -n # 查看路由表
netstat -lntp # 查看所有監聽埠
netstat -antp # 查看所有已經建立的連接
netstat -s # 查看網路統計信息進程
ps -ef # 查看所有進程
top # 實時顯示進程狀態用戶
w # 查看活動用戶
id # 查看指定用戶信息
last # 查看用戶登錄日誌
cut -d: -f1 /etc/passwd # 查看系統所有用戶
cut -d: -f1 /etc/group # 查看系統所有組
crontab -l # 查看當前用戶的計劃任務服務
chkconfig –list # 列出所有系統服務
chkconfig –list | grep on # 列出所有啟動的系統服務程序
rpm -qa # 查看所有安裝的軟體包
cat /proc/cpuinfo :查看CPU相關參數的linux系統命令
cat /proc/partitions :查看linux硬碟和分區信息的系統信息命令
cat /proc/meminfo :查看linux系統內存信息的linux系統命令
cat /proc/version :查看版本,類似uname -r
cat /proc/ioports :查看設備io埠
cat /proc/interrupts :查看中斷
cat /proc/pci :查看pci設備的信息
cat /proc/swaps :查看所有swap分區的信息
㈣ 如何看linux內核佔用內存大小
[root@scs-2 tmp]#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66180 3250004 16176 0 110652 2668236
-/+ buffers/cache: 471116 2795064
Swap: 2048276 80160 1968116
下面是對這些數值的解釋:
total:總計物理內存的大小。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Shared:多個進程共享的內存總額。
Buffers/cached:磁碟緩存的大小。
第三行(-/+ buffers/cached):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第四行就不多解釋了。
區別:第二行(mem)的used/free與第三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區別。 這兩個的區別在於使用的角度來看,第一行是從OS的角度來看,因為對於OS,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內存是16176KB,已用內存是3250004KB,其中包括,內核(OS)使用+Application(X, 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三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序角度來看,對於應用程序來說,buffers/cached 是等於可用的,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文件讀取的性能,當應用程序需在用到內存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從應用程序的角度來說,可用內存=系統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如上例:
2795064=16176+110652+2668236
接下來解釋什麼時候內存會被交換,以及按什麼方交換。 當可用內存少於額定值的時候,就會開會進行交換。
如何看額定值:
cat /proc/meminfo
[root@scs-2 tmp]# cat /proc/meminfo
MemTotal: 3266180 kB
MemFree: 17456 kB
Buffers: 111328 kB
Cached: 2664024 kB
SwapCached: 0 kB
Active: 467236 kB
Inactive: 2644928 kB
HighTotal: 0 kB
HighFree: 0 kB
LowTotal: 3266180 kB
LowFree: 17456 kB
SwapTotal: 2048276 kB
SwapFree: 1968116 kB
Dirty: 8 kB
Writeback: 0 kB
Mapped: 345360 kB
Slab: 112344 kB
Committed_AS: 535292 kB
PageTables: 2340 kB
VmallocTotal: 536870911 kB
VmallocUsed: 272696 kB
VmallocChunk: 536598175 kB
HugePages_Total: 0
HugePages_Free: 0
Hugepagesize: 2048 kB
用free -m查看的結果:
[root@scs-2 tmp]#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189 3173 16 0 107 2605
-/+ buffers/cache: 460 2729
Swap: 2000 78 1921
查看/proc/kcore文件的大小(內存鏡像):
[root@scs-2 tmp]# ll -h /proc/kcore
-r——– 1 root root 4.1G Jun 12 12:04 /proc/kcore
備註:
佔用內存的測量
測量一個進程佔用了多少內存,linux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方便的方法,/proc目錄為我們提供了所有的信息,實際上top等工具也通過這里來獲取相應的信息。
/proc/meminfo 機器的內存使用信息
/proc/pid/maps pid為進程號,顯示當前進程所佔用的虛擬地址。
/proc/pid/statm 進程所佔用的內存
[root@localhost ~]# cat /proc/self/statm
654 57 44 0 0 334 0
輸出解釋
CPU 以及CPU0。。。的每行的每個參數意思(以第一行為例)為:
參數 解釋 /proc//status
Size (pages) 任務虛擬地址空間的大小 VmSize/4
Resident(pages) 應用程序正在使用的物理內存的大小 VmRSS/4
Shared(pages) 共享頁數 0
Trs(pages) 程序所擁有的可執行虛擬內存的大小 VmExe/4
Lrs(pages) 被映像到任務的虛擬內存空間的庫的大小 VmLib/4
Drs(pages) 程序數據段和用戶態的棧的大小 (VmData+ VmStk )4
dt(pages) 04
查看機器可用內存
/proc/28248/>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1023788 926400 97388 0 134668 503688
-/+ buffers/cache: 288044 735744
Swap: 1959920 89608 1870312
我們通過free命令查看機器空閑內存時,會發現free的值很小。這主要是因為,在linux中有這么一種思想,內存不用白不用,因此它盡可能的cache和buffer一些數據,以方便下次使用。但實際上這些內存也是可以立刻拿來使用的。
所以 空閑內存=free+buffers+cached=total-used
㈤ Linux中的網路配置怎麼設置
設置網路地址:
cat/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DEVICE=eth0
BOOTPROTO=statics
HWADDR=00:0C:29:13:D1:6F
ONBOOT=yes
TYPE=Ethernet
IPADDR=192.168.0.212
NETMASK=255.255.255.0
BOOTPROTO=statics :表示使用靜態IP地址
ONBOOT=yes:表示開機時,啟動這個網卡。
取動態IP地址地址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dhcp
設置好地址,現在還不能生效哦,要重新啟動網卡才可以。
Ifconfig <網路介面名稱> network <子網掩碼>
例:# ifconfig eth0 192.168.1.222 netmask 255.255.255.0
註:手工配置linux網路只限於臨時使用,配置不保存。
擴展:# ifconfig eth0:1 10.0.0.1 netmask 255.0.0.0 一塊網卡配置多個子ip地址。
# ifconfig eth0 hw ether MAC地址 修改網卡的mac地址,
#/etc/rc.d/init.d/networkstart啟動network
#/etc/rc.d/init.d/networkstop停止network
#/etc/rc.d/init.d/networkrestart重啟network
主機名稱配置文件,修改主機名
/etc/sysconfig/network
例:# vi /etc/sysconfig/network 使用vi編輯器打開主機名配置文件。
#vi/etc/sysconfig/network
NETWORKING=yes 網路是否可用。
HOSTNAME=xxxx xxxx為新設置的主機名。
本地主機名稱解析文件
/etc/hosts
Hosts 和 DNS具有類似的主機名稱解析功能
域名伺服器配置文件
/etc/resolv.conf
最多可以設置3行,前面的生效 有些看似很復雜的操作,可能幾個命令就解決了,建議多學習些Linux命令
㈥ Linux下怎麼查看內存使用情況和CPU利用率
1. 在系統維護的過程中,隨時可能有需要查看 CPU 使用率,並根據相應信息分析系統狀況的需要。在 CentOS 中,可以通過 top 命令來查看 CPU 使用狀況。運行 top 命令後,CPU 使用狀態會以全屏的方式顯示,並且會處在對話的模式 -- 用基於 top 的命令,可以控制顯示方式等等。退出 top 的命令為 q (在 top 運行中敲 q 鍵一次)。
top命令是Linux下常用的性能分析工具,能夠實時顯示系統中各個進程的資源佔用狀況,類似於Windows的任務管理器
可以直接使用top命令後,查看%MEM的內容。可以選擇按進程查看或者按用戶查看,如想查看oracle用戶的進程內存使用情況的話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
$ top -u oracle
2. 釋義:
PID:進程的ID
USER:進程所有者
PR:進程的優先順序別,越小越優先被執行
NInice:值
VIRT:進程佔用的虛擬內存
RES:進程佔用的物理內存
SHR:進程使用的共享內存
S:進程的狀態。S表示休眠,R表示正在運行,高晌廳Z表示僵死狀態,N表示該進程優先值為負數
%CPU:進程佔用CPU的使用率
%MEM:進程使用的物理內存和總內存的百分比
TIME+:該進程啟動後佔用的總的CPU時間,即佔用CPU使用時間的累加值戚隱。
COMMAND:進程啟動命令名稱
3.操作實例:
在命令行中輸入 「top」
即可啟動 top
top 的全屏對話模式可分為3部分:系統信息欄、命令輸入欄、進程列表欄。
第一部分 -- 最上部的 系統信息欄 :
謹圓第一行(top):
「00:11:04」為系統當前時刻;
「3:35」為系統啟動後到現在的運作時間;
「2 users」為當前登錄到系統的用戶,更確切的說是登錄到用戶的終端數 -- 同一個用戶同一時間對系統多個終端的連接將被視為多個用戶連接到系統,這里的用戶數也將表現為終端的數目;
「load average」為當前系統負載的平均值,後面的三個值分別為1分鍾前、5分鍾前、15分鍾前進程的平均數,一般的可以認為這個數值超過 CPU 數目時,CPU 將比較吃力的負載當前系統所包含的進程;
第二行(Tasks):
「59 total」為當前系統進程總數;
「1 running」為當前運行中的進程數;
「58 sleeping」為當前處於等待狀態中的進程數;
「0 stoped」為被停止的系統進程數;
「0 zombie」為被復原的進程數;
第三行(Cpus):
分別表示了 CPU 當前的使用率;
第四行(Mem):
分別表示了內存總量、當前使用量、空閑內存量、以及緩沖使用中的內存量;
第五行(Swap):
表示類別同第四行(Mem),但此處反映著交換分區(Swap)的使用情況。通常,交換分區(Swap)被頻繁使用的情況,將被視作物理內存不足而造成的。
第二部分 -- 中間部分的內部命令提示欄:
top 運行中可以通過 top 的內部命令對進程的顯示方式進行控制。內部命令如下表:
s
- 改變畫面更新頻率
l - 關閉或開啟第一部分第一行 top 信息的表示
t - 關閉或開啟第一部分第二行 Tasks 和第三行 Cpus 信息的表示
m - 關閉或開啟第一部分第四行 Mem 和 第五行 Swap 信息的表示
N - 以 PID 的大小的順序排列表示進程列表(第三部分後述)
P - 以 CPU 佔用率大小的順序排列進程列表 (第三部分後述)
M - 以內存佔用率大小的順序排列進程列表 (第三部分後述)
h - 顯示幫助
n - 設置在進程列表所顯示進程的數量
q - 退出 top
s -
改變畫面更新周期
第三部分 -- 最下部分的進程列表欄:
以 PID 區分的進程列表將根據所設定的畫面更新時間定期的更新。通過 top 內部命令可以控制此處的顯示方式
pmap
可以根據進程查看進程相關信息佔用的內存情況,(進程號可以通過ps查看)如下所示:
$ pmap -d 5647
ps
如下例所示:
$ ps -e -o 'pid,comm,args,pcpu,rsz,vsz,stime,user,uid' 其中rsz是是實際內存
$ ps -e -o 'pid,comm,args,pcpu,rsz,vsz,stime,user,uid' | grep oracle | sort -nrk
其中rsz為實際內存,上例實現按內存排序,由大到小
在Linux下查看內存我們一般用free命令:
[root@scs-2 tmp]#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66180 3250004 16176 0 110652 2668236
-/+ buffers/cache: 471116 2795064
Swap: 2048276 80160 1968116
下面是對這些數值的解釋:
total:總計物理內存的大小。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Shared:多個進程共享的內存總額。
Buffers/cached:磁碟緩存的大小。
第三行(-/+ buffers/cached):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第四行就不多解釋了。
區別:第二行(mem)的used/free與第三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區別。 這兩個的區別在於使用的角度來看,第一行是從OS的角度來看,因為對於OS,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內存是16176KB,已用內存是3250004KB,其中包括,內核(OS)使用+Application(X, 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三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序角度來看,對於應用程序來說,buffers/cached 是等於可用的,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文件讀取的性能,當應用程序需在用到內存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從應用程序的角度來說,可用內存=系統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如上例:
2795064=16176+110652+2668236
接下來解釋什麼時候內存會被交換,以及按什麼方交換。 當可用內存少於額定值的時候,就會開會進行交換。
如何看額定值:
cat /proc/meminfo
[root@scs-2 tmp]# cat /proc/meminfo
MemTotal: 3266180 kB
MemFree: 17456 kB
Buffers: 111328 kB
Cached: 2664024 kB
SwapCached: 0 kB
Active: 467236 kB
Inactive: 2644928 kB
HighTotal: 0 kB
HighFree: 0 kB
LowTotal: 3266180 kB
LowFree: 17456 kB
SwapTotal: 2048276 kB
SwapFree: 1968116 kB
Dirty: 8 kB
Writeback: 0 kB
Mapped: 345360 kB
Slab: 112344 kB
Committed_AS: 535292 kB
PageTables: 2340 kB
VmallocTotal: 536870911 kB
VmallocUsed: 272696 kB
VmallocChunk: 536598175 kB
HugePages_Total: 0
HugePages_Free: 0
Hugepagesize: 2048 kB
用free -m查看的結果:
[root@scs-2 tmp]#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189 3173 16 0 107 2605
-/+ buffers/cache: 460 2729
Swap: 2000 78 1921
查看/proc/kcore文件的大小(內存鏡像):
[root@scs-2 tmp]# ll -h /proc/kcore
-r-------- 1 root root 4.1G Jun 12 12:04 /proc/kcore
備註:
佔用內存的測量
測量一個進程佔用了多少內存,linux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方便的方法,/proc目錄為我們提供了所有的信息,實際上top等工具也通過這里來獲取相應的信息。
/proc/meminfo 機器的內存使用信息
/proc/pid/maps pid為進程號,顯示當前進程所佔用的虛擬地址。
/proc/pid/statm 進程所佔用的內存
[root@localhost ~]# cat /proc/self/statm
654 57 44 0 0 334 0
輸出解釋
CPU 以及CPU0。。。的每行的每個參數意思(以第一行為例)為:
參數 解釋 /proc//status
Size (pages) 任務虛擬地址空間的大小 VmSize/4
Resident(pages) 應用程序正在使用的物理內存的大小 VmRSS/4
Shared(pages) 共享頁數 0
Trs(pages) 程序所擁有的可執行虛擬內存的大小 VmExe/4
Lrs(pages) 被映像到任務的虛擬內存空間的庫的大小 VmLib/4
Drs(pages) 程序數據段和用戶態的棧的大小 (VmData+ VmStk )4
dt(pages) 04
查看機器可用內存
/proc/28248/>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1023788 926400 97388 0 134668 503688
-/+ buffers/cache: 288044 735744
Swap: 1959920 89608 1870312
我們通過free命令查看機器空閑內存時,會發現free的值很小。這主要是因為,在linux中有這么一種思想,內存不用白不用,因此它盡可能的cache和buffer一些數據,以方便下次使用。但實際上這些內存也是可以立刻拿來使用的。
所以 空閑內存=free+buffers+cached=total-used
top命令 是Linux下常用的性能 分析工具 ,能夠實時顯示系統 中各個進程的資源佔用狀況,類似於Windows的任務管理 器。下面詳細介紹它的使用方法。
top - 02:53:32 up 16 days, 6:34, 17 users, load average: 0.24, 0.21, 0.24
Tasks: 481 total, 3 running, 474 sleeping, 0 stopped, 4 zombie
Cpu(s): 10.3%us, 1.8%sy, 0.0%ni, 86.6%id, 0.5%wa, 0.2%hi, 0.6%si, 0.0%st
Mem: 4042764k total, 4001096k used, 41668k free, 383536k buffers
Swap: 2104472k total, 7900k used, 2096572k free, 1557040k cached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32497 jacky 20 0 669m 222m 31m R 10 5.6 29:27.62 firefox
4788 yiuwing 20 0 257m 18m 13m S 5 0.5 5:42.44 konsole
5657 Liuxiaof 20 0 585m 159m 30m S 4 4.0 5:25.06 firefox
4455 xiefc 20 0 542m 124m 30m R 4 3.1 7:23.03 firefox
6188 Liuxiaof 20 0 191m 17m 13m S 4 0.5 0:01.16 konsole
統計信息區前五行是系統整體的統計信息。第一行是任務隊列信息,同 uptime 命令的執行結果。其內容如下:
01:06:48 當前時間
up 1:22 系統運行 時間,格式為時:分
1 user 當前登錄用戶 數
load average: 0.06, 0.60, 0.48 系統負載 ,即任務隊列的平均長度。
三個數值分別為 1分鍾、5分鍾、15分鍾前到現在的平均值。
第二、三行為進程和CPU的信息。當有多個CPU時,這些內容可能會超過兩行。內容如下:
Tasks: 29 total 進程總數
1 running 正在運行的進程數
28 sleeping 睡眠的進程數
0 stopped 停止的進程數
0 zombie 僵屍進程數
Cpu(s): 0.3% us 用戶空間佔用CPU百分比
1.0% sy 內核 空間佔用CPU百分比
0.0% ni 用戶進程空間內改變過優先順序的進程佔用CPU百分比
98.7% id 空閑CPU百分比
0.0% wa 等待輸入輸出的CPU時間百分比
0.0% hi
0.0% si
最後兩行為內存 信息。內容如下:
Mem: 191272k total 物理內存總量
173656k used 使用的物理內存總量
17616k free 空閑內存總量
22052k buffers 用作內核緩存 的內存量
Swap: 192772k total 交換區總量
0k used 使用的交換區總量
192772k free 空閑交換區總量
123988k cached 緩沖的交換區總量。
內存中的內容被換出到交換區,而後又被換入到內存,但使用過的交換區尚未被覆蓋,
該數值即為這些內容已存在於內存中 的交換區的大小。
相應的內存再次被換出時可不必再對交換區寫入。
進程信息區統計信息區域的下方顯示了各個進程的詳細信息。首先來認識一下各列的含義。
序號 列名 含義
a PID 進程id
b PPID 父進程id
c RUSER Real user name
d UID 進程所有者的用戶id
e USER 進程所有者的用戶名
f GROUP 進程所有者的組名
g TTY 啟動進程的終端名。不是從終端啟動的進程則顯示為 ?
h PR 優先順序
i NI nice值。負值表示高優先順序,正值表示低優先順序
j P 最後使用的CPU,僅在多CPU環境 下有意義
k %CPU 上次更新到現在的CPU時間佔用百分比
l TIME 進程使用的CPU時間總計,單位秒
m TIME+ 進程使用的CPU時間總計,單位1/100秒
n %MEM 進程使用的物理內存 百分比
o VIRT 進程使用的虛擬內存總量,單位kb。VIRT=SWAP+RES
p SWAP 進程使用的虛擬內存中,被換出的大小,單位kb。
q RES 進程使用的、未被換出的物理內存大小,單位kb。RES=CODE+DATA
r CODE 可執行代碼佔用的物理 內存大小,單位kb
s DATA 可執行代碼以外的部分(數據 段+棧)佔用的物理 內存大小,單位kb
t SHR 共享內存大小,單位kb
u nFLT 頁面錯誤次數
v nDRT 最後一次寫入到現在,被修改過的頁面數。
w S 進程狀態。
D =不可中斷的睡眠狀態
R =運行
S =睡眠
T =跟蹤/停止
Z =僵屍進程
x COMMAND 命令名/命令行
y WCHAN 若該進程在睡眠,則顯示睡眠中的系統函數名
z Flags 任務標志,參考 sched.h
默認情況下僅顯示比較重要的 PID、USER、PR、NI、VIRT、RES、SHR、S、%CPU、%MEM、TIME+、COMMAND 列。可以通過下面的快捷鍵來更改顯示內容。
更改顯示內容通過 f 鍵可以選擇顯示的內容。按 f 鍵之後會顯示列的列表,按 a-z 即可顯示或隱藏對應的列,最後按回車鍵確定。
按 o 鍵可以改變列的顯示順序。按小寫的 a-z 可以將相應的列向右移動,而大寫的 A-Z 可以將相應的列向左移動。最後按回車鍵確定。
按大寫的 F 或 O 鍵,然後按 a-z 可以將進程按照相應的列進行排序。而大寫的 R 鍵可以將當前的排序倒轉。
==============================
top命令使用過程中,還可以使用一些交互的命令來完成其它參數的功能。這些命令是通過快捷鍵啟動的。
<空格>:立刻刷新。
P:根據CPU使用大小進行排序。
T:根據時間、累計時間排序。
q:退出top命令。
m:切換顯示內存信息。
t:切換顯示進程和CPU狀態信息。
c:切換顯示命令名稱和完整命令行。
M:根據使用內存大小進行排序。
W:將當前設置寫入~/.toprc文件中。這是寫top配置文件的推薦方法。
可以看到,top命令是一個功能十分強大的監控系統的工具,對於系統管理員而言尤其重要。但是,它的缺點是會消耗很多系統資源。
應用實例
使用top命令可以監視指定用戶,預設情況是監視所有用戶的進程。如果想查看指定用戶的情況,在終端中按「U」鍵,然後輸入用戶名,系統就會切換為指定用戶的進程運行界面。
a.作用
free命令用來顯示內存的使用情況,使用許可權是所有用戶。
b.格式
free [-b-k-m] [-o] [-s delay] [-t] [-V]
c.主要參數
-b -k -m:分別以位元組(KB、MB)為單位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s delay:顯示每隔多少秒數來顯示一次內存使用情況。
-t:顯示內存總和列。
-o:不顯示緩沖區調節列。
d.應用實
㈦ Linux下怎樣讀取/proc/stat裡面的intr數據
好久沒好好碰C了~~ 下面的代碼, 連我自己看一次囧了N次~~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void)
{
char a[10000] = "";
FILE *FP = fopen("/proc/stat", "r");
fgets(a, 10000, FP);
fgets(a, 10000, FP);
fgets(a, 10000, FP);
fgets(a, 10000, FP);
printf("%s\n", a);
fclose(FP);
return EXIT_SUCCESS;
}
----------------------
㈧ Linux系統常用操作命令有哪些
前言
第1章 Linux命令行簡介 / 1
1.1Linux命令行概述 / 1
1.2在Linux命令行下查看命令幫助 / 4
1.3Linux shutdown reboot halt / 9
關機:
shutdown -h now
halt
init 0
第2章 文件和目錄操作命令 / 13
2.1pwd:顯示當前所在的位置 / 13
2.2cd:切換目錄 / 16
2.3tree:以樹形結構顯示目錄下的內容 / 18
2.4mkdir:創建目錄 / 22
2.5touch:創建空文件或改變文件的時間戳屬性 / 27
2.6ls:顯示目錄下的內容及相關屬性信息 / 30
2.7cp:復制文件或目錄 / 39
2.8mv:移動或重命名文件 / 42
2.9rm:刪除文件或目錄 / 45
2.10rmdir:刪除空目錄 / 48
2.11ln:硬鏈接與軟鏈接 / 49
2.12readlink:查看符號鏈接文件的內容 / 54
2.13find:查找目錄下的文件 / 55
2.14xargs:將標准輸入轉換成命令行參數 / 68
2.15rename:重命名文件 / 71
2.16basename:顯示文件名或目錄名 / 72
2.17dirname:顯示文件或目錄路徑 / 72
2.18chattr:改變文件的擴展屬性 / 73
2.19lsattr:查看文件擴展屬性 / 75
2.20file:顯示文件的類型 / 76
2.21md5sum:計算和校驗文件的MD5值 / 77
2.22chown:改變文件或目錄的用戶和用戶組 / 80
2.23chmod:改變文件或目錄許可權 / 81
2.24chgrp:更改文件用戶組 / 85
2.25umask:顯示或設置許可權掩碼 / 86
2.26老男孩從新手成為技術大牛的心法 / 90
第3章 文件過濾及內容編輯處理命令 / 91
3.1cat:合並文件或查看文件內容 / 91
3.2tac:反向顯示文件內容 / 103
3.3more:分頁顯示文件內容 / 104
3.4less:分頁顯示文件內容 / 107
3.5head:顯示文件內容頭部 / 109
3.6tail:顯示文件內容尾部 / 111
3.7tailf:跟蹤日誌文件 / 114
3.8cut:從文本中提取一段文字並輸出 / 115
3.9split:分割文件 / 117
3.10paste:合並文件 / 118
3.11sort:文本排序 / 123
3.12join:按兩個文件的相同欄位合並 / 127
3.13uniq:去除重復行 / 129
3.14wc:統計文件的行數、單詞數或位元組數 / 131
3.15iconv:轉換文件的編碼格式 / 133
3.16dos2unix:將DOS格式文件轉換成UNIX格式 / 134
3.17diff:比較兩個文件的不同 / 135
3.18vimdiff:可視化比較工具 / 138
3.19rev:反向輸出文件內容 / 139
3.20tr:替換或刪除字元 / 140
3.21od:按不同進制顯示文件 / 143
3.22tee:多重定向 / 145
3.23vi/vim:純文本編輯器 / 147
3.24老男孩逆襲思想:做Linux運維的多個好處 / 152
第4章 文本處理三劍客 / 153
4.1grep:文本過濾工具 / 153
4.2sed:字元流編輯器 / 159
4.3awk基礎入門 / 165
第5章 Linux信息顯示與搜索文件命令 / 176
5.1uname:顯示系統信息 / 176
5.2hostname:顯示或設置系統的主機名 / 178
5.3dmesg:系統啟動異常診斷 / 179
5.4stat:顯示文件或文件系統狀態 / 181
5.5:統計磁碟空間使用情況 / 183
5.6date:顯示與設置系統時間 / 186
5.7echo:顯示一行文本 / 190
5.8watch:監視命令執行情況 / 193
5.9which:顯示命令的全路徑 / 195
5.10whereis:顯示命令及其相關文件全路徑 / 196
5.11locate:快速定位文件路徑 / 197
5.12updatedb:更新mlocate資料庫 / 199
5.13老男孩逆襲思想:新手在工作中如何問問題不會被鄙視 / 200
第6章 文件備份與壓縮命令 / 201
6.1tar:打包備份 / 201
6.2gzip:壓縮或解壓文件 / 208
6.3zip:打包和壓縮文件 / 211
6.4unzip:解壓zip文件 / 212
6.5scp:遠程文件復制 / 214
6.6rsync:文件同步工具 / 216
6.7老男孩逆襲思想:新手如何高效地提問 / 220
第7章 Linux用戶管理及用戶信息查詢命令 / 222
7.1 useradd:創建用戶 / 222
7.2usermod:修改用戶信息 / 227
7.3userdel:刪除用戶 / 229
7.4groupadd:創建新的用戶組 / 230
7.5groupdel:刪除用戶組 / 231
7.6passwd:修改用戶密碼 / 232
7.7chage:修改用戶密碼有效期 / 237
7.8chpasswd:批量更新用戶密碼 / 238
7.9su:切換用戶 / 240
7.10visudo:編輯sudoers文件 / 242
7.11sudo:以另一個用戶身份執行命令 / 244
7.12id:顯示用戶與用戶組的信息 / 248
7.13w:顯示已登錄用戶信息 / 249
7.14who:顯示已登錄用戶信息 / 250
7.15users:顯示已登錄用戶 / 252
7.16whoami:顯示當前登錄的用戶名 / 253
7.17last:顯示用戶登錄列表 / 253
7.18lastb:顯示用戶登錄失敗的記錄 / 254
7.19lastlog:顯示所有用戶的最近登錄記錄 / 255
第8章 Linux磁碟與文件系統管理命令 / 257
8.1fdisk:磁碟分區工具 / 257
8.2partprobe:更新內核的硬碟分區表信息 / 265
8.3tune2fs:調整ext2/ext3/ext4文件系統參數 / 266
8.4parted:磁碟分區工具 / 268
8.5mkfs:創建Linux文件系統 / 272
8.6mpe2fs:導出ext2/ext3/ext4文件系統信息 / 274
8.7resize2fs:調整ext2/ext3/ext4文件系統大小 / 275
8.8fsck:檢查並修復Linux文件系統 / 278
8.9dd:轉換或復制文件 / 281
8.10mount:掛載文件系統 / 284
8.11umount:卸載文件系統 / 288
8.12df:報告文件系統磁碟空間的使用情況 / 289
8.13mkswap:創建交換分區 / 293
8.14swapon:激活交換分區 / 294
8.15swapoff:關閉交換分區 / 295
8.16sync:刷新文件系統緩沖區 / 296
第9章 Linux進程管理命令 / 298
9.1ps:查看進程 / 298
9.2pstree:顯示進程狀態樹 / 305
9.3pgrep:查找匹配條件的進程 / 306
9.4kill:終止進程 / 307
9.5killall:通過進程名終止進程 / 310
9.6pkill:通過進程名終止進程 / 311
9.7top:實時顯示系統中各個進程的資源佔用狀況 / 313
9.8nice:調整程序運行時的優先順序 / 320
9.9renice:調整運行中的進程的優先順序 / 323
9.10nohup:用戶退出系統進程繼續工作 / 324
9.11strace:跟蹤進程的系統調用 / 325
9.12ltrace:跟蹤進程調用庫函數 / 332
9.13runlevel:輸出當前運行級別 / 334
9.14init:初始化Linux進程 / 335
9.15service:管理系統服務 / 335
第10章 Linux網路管理命令 / 338
10.1ifconfig:配置或顯示網路介面信息 / 338
10.2ifup:激活網路介面 / 343
ifup eth0
10.3ifdown:禁用網路介面 / 343
ifdown eth0
service network restart(/etc/init.d/network restart) 激活整個網路,所有網卡。
10.4route:顯示或管理路由表 / 344
10.5arp:管理系統的arp緩存 / 350
10.6ip:網路配置工具 / 351
10.7netstat:查看網路狀態 / 358
10.8ss:查看網路狀態 / 362
10.9ping:測試主機之間網路的連通性 / 363
10.10traceroute:追蹤數據傳輸路由狀況 / 366
10.11arping:發送arp請求 / 367
10.12telnet:遠程登錄主機 / 369
10.13nc:多功能網路工具 / 370
10.14ssh:安全地遠程登錄主機 / 373
10.15wget:命令行下載工具 / 376
10.16mailq:顯示郵件傳輸隊列 / 379
10.17mail:發送和接收郵件 / 381
10.18nslookup:域名查詢工具 / 386
10.19dig:域名查詢工具 / 389
10.20host:域名查詢工具 / 393
10.21nmap:網路探測工具和安全/埠掃描器 / 394
10.22tcpmp:監聽網路流量 / 398
第11章 Linux系統管理命令 / 407
11.1lsof:查看進程打開的文件 / 407
11.2uptime:顯示系統的運行時間及負載 / 411
11.3free:查看系統內存信息 / 411
11.4iftop:動態顯示網路介面流量信息 / 413
11.5vmstat:虛擬內存統計 / 415
11.6mpstat:CPU信息統計 / 419
11.7iostat:I/O信息統計 / 420
11.8iotop:動態顯示磁碟I/O統計信息 / 423
11.9sar:收集系統信息 / 425
11.10chkconfig:管理開機服務 / 430
11.11ntsysv:管理開機服務 / 433
11.12 setup:系統管理工具 / 434
11.13ethtool:查詢網卡參數 / 436
11.14mii-tool:管理網路介面的狀態 / 437
11.19rpm:RPM包管理器 / 443
11.20yum:自動化RPM包管理工具 / 446
top命令
第12章 Linux系統常用內置命令 / 450
12.1Linux內置命令概述 / 450
12.2Linux內置命令簡介 / 450
12.3Linux常用內置命令實例 / 452
㈨ Linux文件管理基礎及編輯工具用法
文件名稱區分大小寫
文件名最長255個字元
包括路徑在內文件名稱最長4095個位元組
藍色-->目錄:綠色-->可執行文件:紅色-->壓縮文件:淺藍色-->鏈接文件:灰色-->其它文件
除了斜杠和NUL,所有字元都有效,使用特殊字元的目錄名和文件不推薦使用,有些字元需要加引號來引用
標准Linux文件系統,文件名稱大小寫敏感
/boot: 內核引導文件存放目錄
/bin: 所有用戶使用的基本命令;不能關聯至獨立分區,系統啟動會用到的程序
/sbin: 管理類的基本命令;不能關聯至獨立分區,系統啟動會用到的程序
/lib: 系統啟動時程序依賴的基本共享庫文件及內核模塊文件(/lib/moles)
/etc: 配置文件目錄
/home: 普通用戶家目錄
/root: 管理員家目錄
/media: 攜帶型移動設備掛載點
/mnt: 臨時文件系統掛載點
/dev: 設備文件及特殊文件存儲位置
/opt: 第三方應用程序安裝位置,同/usr/local
/srv: 系統服務用到的數據
/tmp: 存儲臨時文件
/usr: 系統軟體資源存放目錄
/var: 系統運行時的可變動數據:/var/tmp:系統兩次重啟產生的臨時數據
/proc: 內核與進程信息相關的虛擬文件系統
/sys: 硬體設備相關信息的虛擬文件系統
/selinux: selinux安全策略
meta data:
文件類型,許可權,UID,GID
鏈接數(指向這個文件名路徑名稱個數)
該文件的大小和不同的時間戳
指向磁碟上文件的數據塊指針
有關文件的其他數據
文件類型:
-: 普通文件
d: 目錄文件
b: 塊設備
c: 字元設備
l: 符號鏈接文件
p: 管道文件pipe
s: 套接字文件socket
查看方式:
使用ll,ls -l: 看第一個字元,鏈接數,
ls -lih:
inode編號,文件類型,文件許可權,硬鏈接個數,文件屬主,文件屬組,文件大小,文件修改時間
file命令,type命令,
stat命令: 文件詳細信息,修改時間mtime,改變時間ctime,訪問時間atime
-sm filename: 查看文件大小
文件擴展名:
源碼.tar、.tar.gz、.tgz、.zip、.tar.bz表示壓縮文件,創建命令一般為tar,gzip,zip等。
.sh表示shell腳本文件,通過shell語言開發的程序。
.pl表示perl語言文件,通過perl語言開發的程序。
.py表示python語言文件,通過python語言開發的程序。
.html、.htm、.php、.jsp、.do表示網頁語言的文件。
.conf表示系統服務的配置文件。
.rpm表示rpm安裝包文件。
touch: 創建空文件和刷新時間戳
touch [OPTION]... FILE...
-a: 改變atime和ctime
-m: 改變mtime和ctime
-t: [[CC[YY[MMDDhhmm[.ss]]]]]
指定atime和mtime的時間戳
-c: 如果文件不存在,則不予創建
硬鏈接:
同一個文件多個名字
不支持跨分區,不支持目錄
平級關系,刪除原始文件不影響打開
iNode相同,鏈接數增長
創建語法,原始文件路徑,相對於工作目錄的路徑
文件類型,普通文件
創建方式ln filename [linkname]
軟鏈接:
與原始文件,不同的文件
支持跨分區,支持目錄
依賴關系,刪除原始文件即失效
iNode不同,鏈接數不會增長
創建語法,原始文件路徑,相對於軟鏈接的路徑
文件類型顯示l
創建方式ln -s filename [linkname]
實例說明:
cd ../data
mkdir -pv d1/d2
touch linux.txt
ln linux.txt d1/d2/linux.hlink
ln -s ../../linux.txt d1/d2/linux.slink
ln -s ../d2 d1/d2/d2.slink
tree
執行如圖:
stat: 查看文件狀態
示例: stat /etc/issue
stat/etc/motd
touch: 創建空文件和刷新時間
touch [OPTION]... FILE...
-a: 僅改變atime和ctime
-m: 僅改變mtime和ctime
-t: 指定atime和mtime時間戳
-c: 如果文件不存在,則不予創建
示例: touch /data/f1
cp: 復制文件和目錄
cp [OPTION]... SOURCE... DIRECTORY
-i: 覆蓋前提示
-n: 不覆蓋
-r,-R: 遞歸復制目錄及內部的所有內容
-a: 歸檔,相當於-dR --preserv=all
-p: 等同--preserv=mode,ownership,timestamp
-u: 只復制源比目標更新或目標不存在
-b: 目標存在,覆蓋前先備份filename~
--backup=numbered: 目標存在,覆蓋前先備份並加數字後綴
cp SRC DEST
SRC是文件:
如果目標不存在: 新建DEST,並將SRC中內容填充至DEST中
如果目標存在:
如果DEST是文件: 將SRC中內容覆蓋至DEST中
如果DEST是目錄: 在DEST下新建與原文件同名的文件,並將SRC中內容填充至新文件中
SRC是多個文件:
DEST必須存在,且為目錄
SRC是目錄: 使用選項-r
如果DEST不存在: 則創建指定目錄,復制SRC目錄中所有文件至DEST中
如果DEST存在:
如果DEST是文件: 報錯
如果DEST是目錄:在DEST下新建與原目錄同名的目錄,並將SRC中內容復制至新目錄中
示例: mkdir -p /data/backup
cp -ab /etc/issue /etc/passwd /etc/group /data/backup
mv: 移動和重命名文件
mv [OPTION]... SOURCE... DIRECTORY
-f: 強制
-b: 目標存在,覆蓋前先備份
示例: mv /etc/issue /data
mv /etc/issue /data/issue.bak
rm: 刪除
rm [OPTION]... FILE...
-f: 強制刪除
-r: 遞歸
--no-preserve-root 刪除/
示例: rm -rf /data/d1/d2
tree: 顯示目錄樹
-d:只顯示目錄
-L level: 指定顯示的層級數目
-P pattern: 只顯示由指定pattern匹配到的路徑
示例: tree /data
ls:列出指定目錄下的內容
ls [OPTION]... [FILE]...
-a:顯示所有文件包括隱藏文件
-A:顯示除.和..之外的所有文件
-l,--long:顯示文件的詳細屬性信息
-h:對文件大小進行單位換算,可能影響精度
-d:查看目錄本身而非其內部的文件
-r:逆序顯示文件
-R:遞歸顯示文件
示例:ls -lah / 詳細顯示/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包括隱藏文件)
mkdir:創建目錄
mkdir [OPTION]... DIRECTORY...
-p:自動按需創建父目錄
-m:創建目錄時給定許可權
示例: mkdir -p /data/test/A/B
cat:正向查看文本內容
cat [OPTION]... [FILE]...
-n:給顯示的文本行編號
-E:顯示行結束符號$
示例: cat -n /etc/fstab
tail:顯示文本內容,默認顯示後10行
tail [OPTION]... [FILE]...
-n #:顯示文本後#行內容
-f:查看文件尾部內容結束後不退出,跟隨顯示新增的行
示例: tail -8 /etc/passwd
head:顯示文本內容,默認顯示頭10行
head [OPTION]... [FILE]...
-n #:顯示文本頭#行內容
示例: head -5 /etc/passwd
less:分屏顯示文本內容,不主動退出
less [options] file [...]
Space鍵:顯示文本下一屏內容
Enter鍵:只顯示文本下一行內容
b鍵:顯示文本上一屏內容
q鍵:退出
cp /etc/profile /tmp
vim /tmp/profile
:%s/^\s\+//
如圖:
命令模式下輸入:
:set tabstop=4
或寫入用戶配置文件~/.vimrc
㈩ 30個必知的Linux命令技巧,你都掌握了嗎
在Unix/Linux下,高效工作方式不是操作圖形頁面,而是命令行操作,命令行意味著更容易自動化。使用過Linux系統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它的命令行強大之處。話說回來了,以下這些命令使用技巧你又知道多少呢?
1、Vim自動添加註釋及智能換行
# vi ~/.vimrc set autoindentset tabstop=4set shiftwidth=4function AddTitle()call setline(1,"#!/bin/bash")call append(1,"#====================================================")call append(2,"# Author: lizhenliang")call append(3,"# Create Date: " . strftime("%Y-%m-%d"))call append(4,"# Description: ")call append(5,"#====================================================")endfmap <F4> :call AddTitle()<cr>
打開文件後,按F4就會自動添加註釋,省了不少時間:
2、查找並刪除/data這個目錄7天前創建的文件
# find /data -ctime +7 -exec rm -rf {} \;# find /data -ctime +7 | xargs rm -rf
3、tar命令壓縮排除某個目錄
# tar zcvf data.tar.gz /data --exclude=tmp #--exclude參數為不包含某個目錄或文件,後面也可以跟多個
4、查看tar包存檔文件,不解壓
# tar tf data.tar.gz #t是列出存檔文件目錄,f是指定存檔文件
5、使用stat命令查看一個文件的屬性
訪問時間(Access)、修改時間(modify)、狀態改變時間(Change)stat index.phpAccess: 2018-05-10 02:37:44.169014602 -0500Modify: 2018-05-09 10:53:14.395999032 -0400Change: 2018-05-09 10:53:38.855999002 -0400
6、批量解壓tar.gz
方法1:# find . -name "*.tar.gz" -exec tar zxf {} \;方法2:# for tar in *.tar.gz; do tar zxvf $tar; done方法3:# ls *.tar.gz | xargs -i tar zxvf {}
7、篩除出文件中的注釋和空格
方法1:# grep -v "^#" httpd.conf |grep -v "^$"方法2:# sed -e 『/^$/d』 -e 『/^#/d』 httpd.conf > http.conf或者# sed -e '/^#/d;/^$/d' #-e 執行多條sed命令方法3:# awk '/^[^#]/|/"^$"' httpd.conf 或者# awk '!/^#|^$/' httpd.conf
8、篩選/etc/passwd文件中所有的用戶
方法1:# cat /etc/passwd |cut -d: -f1方法2:# awk -F ":" '{print $1}' /etc/passwd
9、iptables網站跳轉
先開啟路由轉發: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臨時生效內網訪問外網(SNAT):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s [內網IP或網段] -j SNAT --to [公網IP]#內網伺服器要指向防火牆內網IP為網關公網訪問內網(DNAT)(公網埠映射內網埠):iptables –t nat -A PREROUTING -d [對外IP] -p tcp --dport [對外埠] -j DNAT --to [內網IP:內網埠]#內網伺服器要配置防火牆內網IP為網關,否則數據包回不來。另外,這里不用配置SNAT,因為系統服務會根據數據包來源再返回去。
10、iptables將本機80埠轉發到本地8080埠
# iptables -t nat -A PREROUTING -p tcp --dport 80 -j REDIRECT --to-ports 8080
11、find命令查找文件並復制到/opt目錄
方法1:# find /etc -name httpd.conf -exec cp -rf {} /opt/ \;: #-exec執行後面命令,{}代表前面輸出的結果,\;結束命令方法2:# find /etc -name httpd.conf |xargs -i cp {} /opt #-i表示輸出的結果由{}代替
12、查看根目錄下大於1G的文件
# find / -size +1024M 默認單位是b,可以使用其他單位如,C、K、M
13、查看伺服器IP連接數
# netstat -tun | awk '{print $5}' | cut -d: -f1 |sort | uniq -c | sort -n -tun:-tu是顯示tcp和udp連接,n是以IP地址顯示cut -d:-f1:cut是一個選擇性顯示一行的內容命令,-d指定:為分隔符,-f1顯示分隔符後的第一個欄位。uniq -c:報告或刪除文中的重復行,-c在輸出行前面加上出現的次數sort -n:根據不同類型進行排序,默認排序是升序,-r參數改為降序,-n是根據數值的大小進行排序
14、插入一行到391行,包括特殊符號"/"
# sed -i "391 s/^/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 .php .html/" httpd.conf
15、列出nginx日誌訪問最多的10個IP
方法1:# awk '{print $1}' access.log |sort |uniq -c|sort -nr |head -n 10sort :排序uniq -c:合並重復行,並記錄重復次數sort -nr :按照數字進行降序排序方法2:# awk '{a[$1]++}END{for(v in a)print v,a[v] |"sort -k2 -nr |head -10"}' access.log
16、顯示nginx日誌一天訪問量最多的前10位IP
# awk '$4>="[16/May/2017:00:00:01" && $4<="[16/May/2017:23:59:59"' access_test.log |sort |uniq -c |sort-nr |head -n 10# awk '$4>="[16/Oct/2017:00:00:01" && $4<="[16/Oct/2017:23:59:59"{a[$1]++}END{for(i in a){print a[i],i|"sort -k1 -nr |head -n 10"}}' access.log
17、獲取當前時間前一分鍾日誌訪問量
# date=`date +%d/%b/%Y:%H:%M --date="-1 minute"` ; awk -vd=$date '$0~d{c++}END{print c}' access.log# date=`date +%d/%b/%Y:%H:%M --date="-1 minute"`; awk -vd=$date '$4>="["d":00" && $4<="["d":59"{c++}END{print c}' access.log # grep `date +%d/%b/%Y:%H:%M --date="-1 minute"` access.log |awk 'END{print NR}'# start_time=`date +%d/%b/%Y:%H:%M:%S --date="-5 minute"`;end_time=`date +%d/%b/%Y:%H:%M:%S`;awk -vstart_time="[$start_time" -vend_time="[$end_time" '$4>=start_time && $4<=end_time{count++}END{print count}' access.log
18、找出1-255之間的整數
方法1:# ifconfig |grep -o '[0-9]\+' #+號匹配前一個字元一次或多次方法2:# ifconfig |egrep -o '\<([1-9]|[1-9][0-9]|1[0-9][0-9]|2[0-4][0-9]|25[0-5])\>'
19、找出IP地址
# ifconfig |grep -o '[0-9]\{1,3\}\.[0-9]\{1,3\}\.[0-9]\{1,3\}\.[0-9]\{1,3\}' #-o只顯示匹配字元
20、給文檔增加開頭和結尾說明信息
# awk 『BEGIN{print "開頭顯示信息"}{print $1,$NF} END{print "結尾顯示信息"}』/etc/passwd# awk 'BEGIN{printf " date ip\n------------------\n"} {print $3,$4} END{printf "------------------\nend...\n"}' /var/log/messages date ip------------------03:13:01 localhost10:51:45 localhost------------------end...
21、查看網路狀態命令
# netstat -antp #查看所有網路連接# netstat -lntp #只查看監聽的埠信息# lsof -p pid #查看進程打開的文件句柄# lsof -i:80 #查看埠被哪個進程佔用
22、生成8位隨機字元串
方法1:# echo $RANDOM |md5sum |cut -c 1-8方法2:# openssl rand -base64 4方法3:# cat /proc/sys/kernel/random/uuid | cut -c 1-8
23、while死循環
while true; do #條件精確等於真,也可以直接用條件[ "1" == "1" ],條件一直為真ping -c 2 www..comdone
24.awk格式化輸出
將文本列進行左對齊或右對齊。
左對齊:# awk '{printf "%-15s %-10s %-20s\n",$1,$2,$3}' test.txt右對齊:# awk '{printf "%15s %10s %20s\n",$1,$2,$3}' test.txt
25.整數運算保留小數點
方法1:# echo 'scale=2; 10/3;'|bc #scale參數代表取小數點位數方法2:# awk BEGIN'{printf "%.2f\n",10/3}'
26.數字求和
# cat a.txt10235356方法1:#!/bin/bashwhile read num;dosum=`expr $sum + $num`done < a.txtecho $sum方法2:# cat a.txt |awk '{sum+=$1}END{print sum}'
27、判斷是否為數字(字元串判斷也如此)
# [[ $num =~ ^[0-9]+$ ]] && echo yes || echo no #[[]]比[]更加通用,支持模式匹配=~和字元串比較使用通配符`^ $:從開始到結束是數字才滿足條件=~:一個操作符,表示左邊是否滿足右邊(作為一個模式)正則表達式
28、刪除換行符並將空格替換別的字元
# cat a.txt |xargs echo -n |sed 's/[ ]/|/g' #-n 不換行# cat a.txt |tr -d '\n' #刪除換行符
29、查看文本中20至30行內容(總共100行)
方法1:# awk '{if(NR > 20 && NR < 31) print $0}' test.txt方法2:# sed -n '20,30p' test.txt 方法3:# head -30 test.txt |tail
30、文本中兩列位置替換
# cat a.txt60.35.1.15 www..com45.46.26.85 www.sina.com.cn# awk '{print $2"\t"$1}' a.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