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系統 > ccelinux

ccelinux

發布時間:2023-03-05 19:45:32

1. linux 終端中無法顯示帶有中文名的漢字,在圖像界面打開就可以現在漢字的文件

使用locale可查看當前的編碼是什麼,locale -a可以查看當前系統已經安裝和支回持的字體字元編碼,export
LANG=zh_CN.gb18030 export LC_ALL=zh_CN.gb18030
,就可以在答終端下顯示gb18030的中文編碼的字元。
一下方法可以暫時解決你的問題:
終端輸入:
export LANG=zh.CN.utf8
關閉終端失效.
試著在主目錄下找到.bashrc或者.profile,在裡面添加上面的內容即可.然後重啟系統試.

2. 求助,linux下intel mkl的安裝

下載 Free Non-Commercial(非商業版)的ifort,icc 以及MKL。很簡單,只需要提供郵箱,然後按照步驟一步步來就行了,intel會把序列號和一個licence文件發到你郵箱里。這里以64位版本 l_fc_p_10.1.015_intel64.tar.gz,l_cc_p_10.1.015_intel64,以及數學庫 l_mkl_p_1.0..1.014.tgz為例。

2)安裝:

a) 以root身份登陸linux,tar -zxvf l_fc_p_10.1.015.tar.gz,解壓縮.

b) # cd l_fc_p_10.1.015

# ./install.sh

c) 選擇1,進入安裝,然後有輸入序列號的選擇,如果直接輸入序列號,就選1(推薦使用),然後輸入序列號,如果不能上網,或網路認證太慢,可以提供licence文件的路徑的話,選2,然後根據提示輸入licence文件的全部路徑及文件名(以.lic結尾)。

d)選擇Typical install典型安裝(推薦使用),如果是高級用戶,可以選擇advanced.

e)閱讀協議,一路回車,到最後根據提示輸入accept。

f)然後都是默認安裝,一路回車就安裝完畢。

l_cc_p_10.1.015_intel64,以及數學庫l_mkl_p_1.0..1.014.tgz的安裝步驟同上。

3)配置:

進入安裝目錄下才/bin,默認路徑為/opt/intel/fce/10.0.008/bin,/opt/intel/cce/10.0.015/bin。

source ifortvars.sh(.csh)

source iccvars.sh

到此安裝設置完畢。分別輸入which ifort,which icc如果能看到/opt/intel/fce/10.0.008/bin/ifort ,/opt/intel/cce/10.0.015/bin/icc,那麼就安裝設置成功了,趕緊用個fortran程序去測試吧。

另外,還有一種定義環境變數的方法,切換到root用戶下,vi /etc/profile/,在該文件中定義環境變數如下所示:

#intel compiler

source /opt/intel/cce/10.1.015/bin/iccvars.sh

source /opt/intel/fce/10.0.008/bin/ifortvars.sh然後,保存退出,source /etc/profile,到此為止,intel編譯器安裝完畢。

Note:
export CC=icc CXX=icpc LD=xild AR=xiar

3. 如何安裝LINUX

這個是英語環境下裝中文的,可以參考下
對於國內的Linux用戶,經常煩惱的一個問題是:系統常常在需要顯示中文的時候卻顯示成了亂碼,而由於某些原因,需要英文界面的系統的時候,卻苦於系統不能正常輸入和顯示中文.另外,由於大部分主要Linux發行版都是以英語為主體的,英文界面的系統和應用程序不管在界面的美觀程度和穩定程度上都比中文的略好一些,各種奇怪的BUG也要少一些。因此,很多稍微有英語基礎的Linux用戶都寧願使用英文界面的系統。但是,矛盾又突現出來:在英文系統下,如何才能正常顯示和輸入中文呢?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案呢?因此,筆者開始探索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的完美狀態是:系統和應用程序全部為英文(系統菜單、應用程序工具欄、默認輸入法等),而我需要閱讀和撰寫中文文檔的時候,能正確的顯示中文並調出中文輸入法。經過嘗試,設置成功,現在以FC4 Linux為例,講解一些相關知識和設置過程。

本文主要通過修改系統配置的過程來展現修改linux系統配置的一般思路和過程,如果你不太有耐心看完,請跳過文章的1—4節,直接看第五節快速設置部分。

一,相關變數介紹

我們知道大部分Linux系統是無所謂中文版和英文版的,以FC4 Linux為例,系統發行的時候全世界都一樣,系統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完全取決於你選擇的語言包。不同國家的人在安裝使用的時候選擇屬於自己國家的語言包,應用程序中的語言也不是寫死的,它根據系統的設置來調用相關的語言,所以,一個應用程序寫出來不經過修改,全世界不同國家的用戶都可以以母語界面使用它,這就事所謂的internationalization(國際化),簡稱i18n。這也是未來軟體的發展趨勢。

那麼,如果我在系統中安裝了不同的語言包和不同的字體,系統是如何判斷我所要的語言界面並調用相關的字體的呢?系統中那些文件和變數在控制這些呢?

在redHat和FC系列Linux系統下,記錄系統默認使用語言的文件是/etc/sysconfig/i18n,如果默認安裝的是中文的系統,i18n的內容如下:

代碼:

LANG="zh_CN.UTF-8"
SYSFONT="latarcyrheb-sun16"
SUPPORTED="zh_CN.UTF-8:zh_CN:zh"

其中LANG變數是language的簡稱,稍微有英語基礎的用戶一看就看出來這個變數是決定系統的默認語言的,即系統的菜單、程序的工具欄語言、輸入法默認語言等。SYSFONT是system font的簡稱,決定系統默認用哪一種字體。SUPPORTED變數決定系統支持的語言,即系統能夠顯示的語言。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計算機起源於英語國家,因此,不管你把這些變數設置成什麼,英語總是默認支持的,而且不管用什麼字體,英文字體總包含在其中。

這些變數中LANG變數是在字元模式和圖形界面下都用到的,在你登錄系統後就被讀取並生效,相信很多人在字元界面下輸入Linux命令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顯示出來的出錯信息是亂碼的情況,必需安裝zhcon或者cce等字元模式下的中文軟體才能正常顯示中文的出錯信息。如果我不要他顯示中文亂碼,我也不要為了看個很簡單的出錯信息而特意起用zhcon那我該怎麼辦呢?一個簡單的零時解決的辦法就是設置一下LANG變數:

代碼:

[root@gucuiwen ~]# LANG="en_US.UTF-8"

即把系統的語言臨時設置成英文,或者更簡單一點,可以直接這樣:

代碼:

[root@gucuiwen ~]# LANG=""

即把LANG變數清空,由於英語是無論什麼情況都支持的,LANG變數被清空後,系統就默認用英語。這樣設置後,在字元模式下輸出的出錯信息等就是全英文的了。但這種設置是臨時的,只是臨時改變了LANG這個bash變數而已。當退出重新登錄或者切換到其他字元終端後就無效了。到現在,讀者應該想到了,只要把i18n文件中的LANG變數設置成英文的」en_US.UTF-8」,就可以永久解決這個問題了。修改後的文件如下:
代碼:

#LANG="zh_CN.UTF-8"
LANG="en_US.UTF-8"
SYSFONT="latarcyrheb-sun16"
SUPPORTED="zh_CN.UTF-8:zh_CN:zh"

請不要把LANG變數簡單的清空,因為這個變數不僅在字元模式下用到,在圖形界面下也用到,簡單清空在字元模式下確實不會有問題,但在圖形界面下,卻會造成中文無法正常顯示的情況,在過去Re d ha t 系列的版本中i18n文件中還有一個叫LANGUAGE的變數,專門控制圖形界面下的語言設置,現在的FC系列中已經把這兩個變數整合成一個變數了。

經過修改這個變數,重新起動圖形界面後,就可以看到界面一經完全是英文的了。但是按ctrl+空格卻不能調出中文輸入法,輸入法菜單中也不能添加中文輸入法。我們只簡單的修改了LANG變數改變了系統語言設置,當然這一步也可以用圖形界面下的工具修改,而不用親自修改配置文件。

二,關於運行等級

這個問題似乎和這篇文章的的主題無關,但是介於現在越來越多的linux新手遇到linux圖形界面的問題,而且在中文輸入法設置過程中也牽涉到這些問題,因此想順便提一下。

現在的linux安裝完成後,默認就運行在第5個系統運行級別。在SYSTEM V 風格的UNIX系統中,系統被分為不同的運行級別,這和BSD分支的UNIX有所不同,常用的為0~6七個級別:

0 關機
1 單用戶
2 不帶網路的多用戶
3 帶網路的多用戶
4 保留,用戶可以自給定義
5 圖形界面的多用戶
6 重起系統

由於現在的Linux系統安裝完後就運行在第5個級別,即系統啟動後直接進入圖形界面,而不用在字元模式下登錄後用startx或者xinit 來起動圖形界面。這樣看起來很方便。但是有什麼壞處呢? 一旦你改變了某些設置,顯示出問題的時候,系統不斷在圖形和字元間派徊,新手又不知道如何應對,十分麻煩,而且對於學習研究Linux的人來說,這樣不利於了解和學習Linux底層的一些東西。很早就用Linux的老用戶都知道,過去的Linux如redhat6.0,都是默認運行接別為3,即使後來的RedHat9.0也可以在安裝時候選默認字元登錄還是圖形登錄。但現在的FC系列和其他大多數版本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幫用戶選擇了直接圖形界面登錄。雖然對於大多數菜鳥來說,Linux確實越來越簡單了,但是很多樂趣,那些新手也體驗不到了。

也許你不相信,直接圖形登錄到系統確實會有很多問題,因此,作為一個有6年Linux使用經驗的Linux和Solaris 系統管理員,我強烈建議在系統安裝完成後把系統的默認運行等級設置在第3級,在字元終端登錄後,再手工輸入startx 命令起動圖形界面。可以用如下的方法修改:
用文本編輯器修改 /etc/inittab文件 ,把
代碼:

id:5:initdefault:

這一行,修改成
代碼:

id:3:initdefault:

保存後就重起,系統就默認起動到字元界面。不同運行級別之間的差別的在於系統默認起動的服務的不同,如運行級別3默認不啟動X圖形界面服務,而運行級別5卻默認起動。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更無所謂不同級別間功能強弱的問題。用戶完全可自給定義不同級別的默認服務。在任何運行級別,用戶都可用init 命令來切換到其他運行級別。

三,調出中文輸入法:

我之所以要在上面費那麼多筆墨來講系統運行級別,是因為對系統的認識是從底部向上開始的。
先把默認運行級別修改成3級別,當然,如果你實在不想修改,就臨時用init 3命令切換到第3級。

這樣你就可以用startx起動圖形界面,然後用ctrl+alt+backspace退出圖形界面。請注意我說的是「退出」圖形界面,而不是按ctrl+alt+F2切到一個字元終端。

好了,一切由startx開始。當你需要在Linux系統中設置某個東西,或者配置某個服務的時候,最關鍵的是要知道,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知其然必需知其所以然。如果你有空把/etc/rc.d目錄下的系統起動時運行的腳本通讀一遍,就完全知道了/etc下的各種配置文件是用來干什麼的、如何修改、修改後有什麼效果等等。玩起系統來也能隨心所欲想怎麼改就怎麼改。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知其然一定要知其所以然。一定要深入系統,讀腳本,學會用命令和手工修改系統配置文件。這樣對系統才會有透徹的了解,整天用圖形界面的工具是不能幫助你對系統有教為透徹深入的了解的,不同的linux系統提供的圖形界面配置程序會不同,但命令和配置文件都是相同的,越是底層的東西越具有通用性。所以,應當先學會手動配置和修改系統配置文件,等熟悉了以後,再用圖形界面的工具修改,以便減少工作量。

上面提了一下我解決問題的思路。我是順著這個思路開始的:

中文輸入法是在圖形界面下使用的,是圖形界面下運行的一個程序。而圖形界面中的一切,都是由startx程序開啟運行的。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找出startx的位置:
代碼:

[root@gucuiwen ~]# which startx
/usr/X11R6/bin/startx

看startx是一個腳本還是二進制文件:
代碼:

[root@gucuiwen ~]# file /usr/X11R6/bin/startx
/usr/X11R6/bin/startx: Bourne shell script text executable

發現startx是一個shell 腳本,於是我打開它分析並閱讀,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關於輸入法起動過程和相關變數的線索:
代碼:

[root@gucuiwen ~]# vi /usr/X11R6/bin/startx

我找到了該腳本在運行過程中調用的其他腳本和配置文件的信息:
代碼:

userclientrc=$HOME/.xinitrc
userserverrc=$HOME/.xserverrc
sysclientrc=/etc/X11/xinit/xinitrc
sysserverrc=/etc/X11/xinit/xserverrc

並且知道,startx的目的是尋找系統中可用的桌面系統X伺服器系統、以及用戶自定義的參數,最終調用xinit來初始化X圖形界面。我沒有在startx腳本中找到直接和起動輸入法相關的代碼,於是就可以肯定,輸入法相關的代碼在startx調用的腳本中。於是我來到
/etc/X11/xinit/目錄下,閱讀並分析該目錄下的腳本,這些腳本有些是startx直接調用的,有些是被startx調用的腳本再調用的,存在著多級嵌套的關系,沒有一點耐心還真是搞不清楚。最終我在/etc/X11/xinit/xinitrc.d目錄中的xinput.sh腳本中找到了和輸入法相關的代碼:
代碼:

lang_region=$(echo $tmplang | sed -e 's/\..*//')
lang_region="zh_CN" #這一行是修改後加上去的
for f in $HOME/.xinput.d/${lang_region} \
$HOME/.xinput.d/default \
/etc/X11/xinit/xinput.d/${lang_region} \
/etc/X11/xinit/xinput.d/default ; do
[ -r $f ] && source $f && break
done

通過分析腳本,我知道,圖形界面啟動的時候腳本是根據LANG變數來決定是否啟用輸入法,以及啟用哪種語言的輸入法等。問題在於:我們還沒有把LANG變數改成英語之前,系統得到的LANG變數是中文的,因此,它知道需要在圖形界面啟動過程中啟用中文輸入法,但把LANG變數改成英文後,系統根據LANG變數知道系統是英文的,它便不再啟動中文輸入法,也不再設置和導出相關的變數,導致中文輸入法不可用。因此,只要在這個腳本中,「騙」過系統,讓輸入法腳本「以為」系統是中文的,它不就運行中文輸入法,並導出相關變數了嗎? 於是,通過分析腳本,我在xinput.sh中的:
代碼:

lang_region=$(echo $tmplang | sed -e 's/\..*//')

後面又添加了

lang_region="zh_CN"

直接把lang_region=$(echo $tmplang | sed -e 's/\..*//') 修改成 lang_region="zh_CN" 也可以
多添加一行是為了以後改過來方便,直接刪除添加的一行就可以了。

當然,把for循環中的/etc/X11/xinit/xinput.d/${lang_region}該成
/etc/X11/xinit/xinput.d/zh _CN也可以。

當然還有其他的改法,前提是你要懂得shell 腳本的語法,看得懂腳本的意思。這樣修改後,即便系統是英文的,xinput.sh腳本也會去讀取/etc/X11/xinit/xinput.d/zh _CN 文件並導出其中的內容、設置好XMODIFERS等輸入法變數,並運行iiimx輸入法程序。

那麼為什麼不在圖形界面啟動後直接運行iiimx輸入法程序呢?實驗一下就知道,這根本不行。因為輸入法程序是須要和被輸入的應用程序配合運行的軟體,在運行過程中需要導出很多變數。直接運行iiimx只運行了主程序,而沒相關變數,沒辦法和應用程序配合完成輸入工作。

完成修改工作後,保存腳本文件。輸入startx命令啟動圖形界面,就可以用全英文的系統界面和中文輸入法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系統是全英文的,默認輸入法也是英文,通過GNOME或者KDE菜單起動的應用程序第一次輸入中文的時候不能按ctrl+空格來切換到中文,需要用滑鼠在任務欄上點擊輸入法圖標切換,第一次切換後以後就可以用ctrl+空格快捷鍵來切換中英文輸入法了。

四,一些後續問題

某些軟體,比如Open Office,通過GNOME或者KDE菜單啟動的話,即使切換到中文輸入法也輸不進中文,這是因為整個桌面系統的環境是英文的,軟體「繼承」了英文環境的相關變數,這些軟體就「認死理」,就是不讓輸入中文,這時候可以打開一個gnome終端,把LANG變數臨時設置成zh_CN.UTF-8 :

[root@gucuiwen ~]# LANG="zh_CN.UTF-8"

然後在這個gnome終端中,用命令打開open office:

[root@gucuiwen ~]# oowriter &

這樣Open Office就「繼承」了gnome終端的LANG變數,起動後,工具欄和菜單等都是中文的,而且能輸入中文。推而廣之,任何軟體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根據需要,打開中文界面的軟體和英文界面的軟體。要以英文界面運行軟體時,只要從GNOME或者KDE菜單打開,要用中文界面運行軟體時,在終端中修該LANG變數,從修改過LANG變數的終端中通過命令運行即可。當然,如果你還安裝了其他語言的字體,你還可以以其他語言的界面來運行程序。如日語:

[root@gucuiwen ~]# LANG="ja_JP.UTF-8"
[root@gucuiwen ~]# gedit &

我用上面的兩條命令打開的gedit 編輯器就是全日語界面的,但是能輸入中文和英文,並顯示日文。從而達到,一個系統,多種語言和文字共存的目的。

當然,前提是要安裝了日語字體和日語locale,否則所有有文字的地方會全部顯示成一連串問號。總之,要先懂得原理,之後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隨心所欲,完全不受限制,充分享受用Linux的樂趣。

五, 快速設置步驟:

1.修改/etc/sysconf/i18n文件,把
LANG="zh_CN.UTF-8"
修改成:
LANG="en_US.UTF-8"

2.修改/etc/X11/xinit/xinitrc.d/xinput.sh文件,把其中一行:

lang_region=$(echo $tmplang | sed -e 's/\..*//')

修改成:

lang_region=」zh_CN」

3,重新啟動圖形界面,就可以用英文的界面並且正確顯示中文和輸入中文。

4. Linux常用命令

常用的命令有好多啊,你剛開始學,不用特意的去記,用到什麼學什麼就好了。 當然非要列舉,下面列舉的100條,是來自網路經驗上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Linux常用命令大全100條:
1,echo 「aa」 》 test.txt 和 echo 「bb」 》》 test.txt
//》將原文件清空,並且內容寫入到文件中,》》將內容放到文件的尾部
2,chmod go+w -R /home/zhangy //給組用戶和其他用戶添加寫的許可權
3,tar -tzvf test.tar.gz //列出歸檔內容
4, -ah //查看文件列表大小
5, -sh //查看所有文件的大小總和
6,echo 『1+2』|bc -l //數學運算
7,uname -a //查看linux內核等的一些信息
8,badblocks -s /dev/sda //壞道掃描時顯示進度
9,time command //查看命令的運行時間
10,ls -lrt //按時間的倒序排序
11,rsync -P //同步時顯示進度
12.history -c //清楚歷史命令
13,cd - //返回上次目錄
14,tree //顯示目錄樹
15,umount -n /mnt/hda2 //強制卸載
16,echo ~/ //顯示用戶的home目錄
17,echo $[5*5] //算術運算
18,echo $((5*5)) //算術運算
19,eval ls;ps aux|grep httpd //這二個命令都能執行
20,free -m //有MB為單位顯示內存
21,uptime
//顯示系統已經運行了多長時間,它依次顯示下列信息:現在時間、系統已經運行了多長時間、目前有多少登陸用戶、系統在過去的1分鍾、5分鍾和15分鍾內的平均負載
22,加法運算
[root@krlcgcms01 mytest]# let a=34+3;
[root@krlcgcms01 mytest]# echo $a;
23,export //查看所有環境變數
24,echo $PATH //查看單個變數
25,cmp file1 file2 //文件內容比對
26,clear //清屏
27,echo 23423 |awk --re-interval 『/[0-9]{3,}/』 //如果不加re-interval的話,不顯示
28,cal //得到一個整齊的日歷格式
29,wc -l //統計行數,wc -w 統計單詞
30,echo 「AaDCbd23」 |tr 「[A-Z]」 「[a-z]」 大寫變小寫,echo 「AaDCbdc23」 |tr -c b-d =
將b-d之外的字元串替換成=
31,echo 「ADSF」 | iconv -f UTF8 -t GBK //把字元由utf8轉成gbk
-f是from和簡寫,-t好像terminal的簡寫
32,cat -n file //內容的前面會顯示行號
33,chattr +i file //只讀,root用戶也沒法對其進行修改
34,lsattr file //查看文件屬性
35,cat /etc/passwd |awk -F: 『{print $1}』 //查看系統中所有用戶
36,cat /etc/group //查看系統中所有的組
37,groups //查前當前用戶所在的,所有組
38,usermod -g 組名 用戶 //這種方式是覆蓋的方式,用的時候要小心,如果用戶A性於mysql usermod -g php
mysql這樣的話只屬於php了
39,usermod -G 組名 用戶 //這種方式是增加的方式,如果用戶A性於mysql usermod -g php
mysql這樣的話,mysql就屬於2個組了
40,bc //進入數學計算中去
41,umask 003 u許可權是7,g許可權是7,其他用戶是4,也就是774,777-003=774
42,mkfs -t vfat /dev/hda6 //將移動硬碟裡面的一個分區格式化成vfat格式
43,mount /dev/cdrom /media/cdrom //掛載cdrom
44,getent group 532 //通過組ID,來查找組信息
45,last //登錄成功用戶記錄
46,lastb //登錄不成功用戶記錄
47,mp -S /dev/sda2 //查看一下要備份/dev/sda2所要的容量
48,mp -0j -f /dev/hda2/sda2_bak.mp.bz2 /dev/sda2 //將sda2進行備份並壓縮
49,restore -t -f /dev/hda2/sda2_bak.mp //查看備份信息
50,restore -r -f /dev/hda2/sda2_bak.mp //還原備份
51,fc-list //查看系統中安裝的字體
52,find 。/ -type f -exec grep -q 「root」 {} ; -exec echo {} ;
//查找目錄下文件所包涵的字元串
53,vmstat 5 //每5顯示一下次系統信息,cpu,memory,i/o等
54,top 後 在shift + P 所佔進程的排序顯示
55,top 後 在shift + M 所佔內存的排序顯示
56,iptraf -g //查看各個介面的流量
57,ostat -d -x /dev/sda2 2 //用iostat查看磁碟/dev/sda2的磁碟i/o情況,每兩秒刷新一次
58, paste -sd 『|||n』 test //文件的每4行轉換成1行,並用|隔開
59,lsof -i :22 //知道22埠現在運行什麼程序
60,lsof -c abc //顯示abc進程現在打開的文件
61,lsof -p 12 //看進程號為12的進程打開了哪些文件
63,route //查看路由信息
64,ifup //開啟網卡
65,ifdown //關閉網卡
66,route del -net 172.168.0.0 netmask 255.255.0.0 dev eth0 //刪除
172.168這個網段
67,route add -net 172.168.10.0 netmask 255.255.255.0 dev eth0 //增加一個路由
68,netstat -tunl //列出監聽的網路服務埠
69,netstat -tun //列出已連接的網路服務埠
70,nmap -sP 172.30.4.0/24 //在這個網段內有多少用戶在我的主機上操作,一個不錯的安全檢查工具
71,vgdisplay //查看系統中的可用空間
72,lvextend -L+20G /dev/tank/part1 //向part1這個分區增加20G的空間
73,lvresize -L-10G /dev/tank/part2 //向part2這個分區減少10G的空間
74,pvdisplay //查看磁碟信息
75,mplayer -loop 10 /mnt/song/music/花兒開了.mp3 //循環播放10遍
76,pacman -S firefox -nd //nd去掉依賴
77,wget -c //斷點下載
78,chroot /mnt/ubuntu //改變根目錄到/mnt/ubuntu
79,ctrl+a //命令行下,游標稱動到開頭
80,ctrl+e //命令行下,游標移動結尾
81,cut -d: -f 1-4 test //用:分割文件,取分割後的1-4列
82,file /home/zhangy/test.php //用於查看文件的一些基本信息
83,touch test.txt //創建一個空文件 text.txt
84,htpasswd -cbd /usr/local/nginx/conf/authfile //創建訪問控制文件
85,df //查看磁碟空間,和當前的磁碟數
86,fdisk -l //查看所有磁碟數
87,alsamixer //進入後,m鍵可以實現靜音
88,killall httpd //把所有httpd進程殺掉
89,killall -9 mysqld_safe //有些進程超級用戶也停止不了,-9是強制刪除
90,mirror /mysql //下載mysql目錄
91,mirror -R /mysql //上傳mysql目錄
92,rmmod pcspkr //關掉tab提示音
93,modprobe pcspkr //開啟tab提示音
94,gpasswd -a zhangy wheel //將zhangy這個用戶添加到wheel這個組
95,dd if=/dev/zero of=/virtual/ubuntu.virt.img bs=1M count=4096
//創建一個4G的IMG鏡像
96,lspic //顯示pci設備
97,lsusb //顯示usb設備
98,history | less //less根more有點像,感覺less用著更舒服點
99,ln -s //如果忘了-s就變成硬鏈接了
100,tar zxvf test.tar.gz -C /home/zhangy //將內容解壓到指定目錄

5. linux下cce是什麼意思

[原創]CCE的中文世界也精彩
筆者在以前在Linux下的所使用的中文平台是zhcon,個人覺得這款工具十分優秀。但是,最近筆者將原先使用的Red Hat Enterpris Linux AS 3升級到了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S 4之後才發現,由於AS 4使用了UTF8的字體編碼,使得原本不支持UTF8編碼的zhcon在工作當中有些力不從心了。經過筆者的多方搜索,終於找到了一款可以工作在AS 4下的中文平台――CCE。
我們可以從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cce2k下載CCE的最新版本0.5.1。解壓縮之後先別急著編譯安裝,由於CCE並不完全支持UTF8,在編譯過程中可能會有錯誤發生,不過在朋友的幫助之下,這個問題還是得到了解決。首先我們要對./cce-0.51/src/term/term.c的文件進行編輯。將文件中的兩處「#elif defined(__SunOS__) || defined(__WINDOWS__)欄位修改成#elif defined(__SunOS__) || defined(__WINDOWS__) || 1」,然後在將文件中「#if defined(__SunOS__) || defined(__WINDOWS__)」這一欄位修改為「#if defined(__SunOS__) || defined(__WINDOWS__) || 1」並且保存退出。這時我們就可以進行編譯安裝了。
使用./configure --enable-fb --enable-gpmmouse對文件進行整體預編,其中--enable-fb參數是為了打開對framebuffer的支持,而--enable-gpmmouse則是對console mouse service的支持。然後我們就依次可以使用make和make install進行編譯安裝了。等待安裝完畢之後,我們就可以使用cce --filter UTF8來啟動CCE了,在ls一次看看,是不是有中煥然一新的感覺呢,亂碼有變成我們所熟悉的簡體中文了。

6. linux只安裝vsftpd就能使用ftp命令

linux不需要安裝vxftpd也可以使用ftp命令(FTP客戶端)。

在大多發行版都有打包,請到各大發行版的ftp列表中得到,或者在發行版的安裝盤中也能得到。lftp是一個命令行式的ftp客戶端。對中文支持較好。如果您在linux 的text模式下,要安裝zhcon或者cce之類的。

安裝:

1、RPM包管理的系統,請到

http://freshrpms.net
http;//rpmfind.net 上查找lftp的最新包,可以用

#rpm -ivh name.rpm
#rpm -Uvh name.rpm 這是升級之用

2、源碼包安裝舉例:lftp-3.2.0.tar.bz2

#tar zxvf lftp-3.2.0.tar.bz2
#cd lftp-3.2.0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3.調用方法:

lftp ftp://用戶名:密碼@地址

比如:
[beinan@S01~]$lftp ftp://[email protected]
口令:
lftp [email protected]:~>
lftp [email protected]:~>ls

-rw-r--r-- 1 1000 100 44387 May 18 10:04 xvmain.jpg
-rw-r--r-- 1 1000 100 202643 May 18 09:45 xxx.jpeg
-rw-r--r-- 1 1000 100 0 May 20 10:01 鯊魚的故事.txt

二、使用方法:

0.簡單的用法:lcd 切換本地目錄,比如 lcd /opt
get 取回一個文件,put 向ftp伺服器傳文件;

1、獲得幫助:

代碼:

lftp [email protected]:~> help
!<shell-command>(commands)
alias [<name> [<value>]]anon
bookmark [SUBCMD] cache [SUBCMD]
cat [-b] <files>cd <rdir>
chmod [OPTS] mode file... close [-a]
[re]cls [opts] [path/][pattern] debug [<level>|off] [-o <file>]
[options] <dirs> exit [<code>|bg]
get [OPTS] <rfile> [-o <lfile>] glob [OPTS] <cmd> <args>
help [<cmd>]history -w file|-r file|-c|-l [cnt]
jobs [-v] kill all|<job_no>
lcd <ldir>lftp [OPTS] <site>
ls [<args>] mget [OPTS] <files>
mirror [OPTS] [remote [local]]mkdir [-p] <dirs>
mole name [args]more <files>
mput [OPTS] <files> mrm <files>
mv <file1> <file2>[re]nlist [<args>]
open [OPTS] <site>pget [OPTS] <rfile> [-o <lfile>]
put [OPTS] <lfile> [-o <rfile>] pwd [-p]
queue [OPTS] [<cmd>]quote <cmd>
repeat [delay] [command]rm [-r] [-f] <files>
rmdir [-f] <dirs> scache [<session_no>]
set [OPT] [<var> [<val>]] site <site_cmd>
source <file> user <user|URL> [<pass>]
version wait [<jobno>]
zcat <files>zmore <files>

如果針對lftp的每個命令的幫助,應該是:

lftp [email protected]:~> help 命令

比如

代碼:
lftp [email protected]:~> help get

用法: get [OPTS] <rfile> [-o <lfile>]

Retrieve remote file <rfile> and store it to local file <lfile>.
-o <lfile> specifies local file name (default - basename of rfile)
-ccontinue, reget
-Edelete remote files after successful transfer
-ause ascii mode (binary is the default)
-O <base> specifies base directory or URL where files should be placed

簡介:gftp基於gtk的ftp客戶端,大家用的也比較多吧,支持中文目錄。如果您的gftp不能支持中文,請升級版本。

# Written in C and has a text interface and a GTK+ 1.2/2.x interface
# Supports the FTP, FTPS (control connection only), HTTP, HTTPS, SSH and FSP protocols
# FTP and HTTP proxy server support
# Supports FXP file transfers (transferring files between 2 remote servers via FTP)
# Supports UNIX, EPLF, Novell, MacOS, VMS, MVS and NT (DOS) style directory listings
# Bookmarks menu to allow you to quickly connect to remote sites

下載安裝:

在各大發行版中,都有gftp的打包,可以用各發行版自帶的工具來安裝。我只說源碼包安裝:

源碼包安裝,通用於所有發行版,舉例說明:gftp-2.0.18.tar.bz2

代碼:
[root@S01ftp]#ls -lh

總用量 1.4M

-rw-r--r--1 root root 1.4M 2005-05-21 09:18 gftp-2.0.18.tar.bz2
[root@S01ftp]#tar jxvf gftp-2.0.18.tar.bz2
[[email protected]]#./configure
[[email protected]]#make
[[email protected]]#make install

註:因為gftp依賴gtk,如果不能make過去,您應該指定PKG_CONFIG_PATH

[[email protected]]# export PKG_CONFIG_PATH=/usr/local/lib/pkgconfig

調用:

代碼:

[[email protected]]#gftp

7. Linux的學習路線圖

說說我自己吧
起初是覺得ubuntu很熱門自己就下了一個直接安硬碟上了, 沒用什麼虛擬機。 然後游盪了一段時間Ubuntu的BBS很不錯。
會了幾條基本命令後有用一台賽揚2.0的機器做了一個Ubuntu的Server。 然後有做了VPN, 桑巴, Apache2, ftp, mail服務期, 也是游盪於各個論壇。
建議你先自己作VPn和桑巴, 這兩個簡單上手快能出效果, 這樣比較有樂趣。
然後我看的鳥哥的私房菜 不錯。
現在在看bash的東西

8. mclinux怎麼用

隨著操作系統版本的不斷更新,Windows的體積也在不斷增大。因工作需要,我們一直想找到一個便攜性強,可以隨身帶著走,又操作簡單、易用的操作系統。Windows基本上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終於有一天,我找到了一張軟盤就可以裝下的系統—Mclinux,它出自中國人之手,完全的中文界面,親切又好用。

MClinux小檔案

版本:2.02 大小:1.86M

性質:免費軟體 平台:Linux

軟體特點:

1.可做網路工件站,可瀏覽中文網頁,維護網站,處理信件。

2.可做HTTP+CGI(可加密目錄)、FTP、TELNET伺服器。

3.具有路由器、防火牆功能,可在區域網上Internet,支持Modem撥號上網,也可設置撥入功能,支持ADSL寬頻撥號上網。

4.可使用硬碟、光碟機和軟碟機。

將Mclinux裝入軟盤

第一步:下載後的文件名為MClinux202.zip,將其解縮到任意文件夾,比如C:\linux。重啟電腦用Windows 98啟動盤啟動進入DOS界面下,插入一張空白軟盤,從命令提示符進入「A:,然後輸入以下命令切換到C:\linux目錄:

A:\c:

C:\cd linux

第二步:輸入「2m」命令,使系統支持2MB的軟盤。接著,輸入「2mf a: /m」命令將軟盤格式化為最大容量2MB(依軟盤品牌不同,顯示的數值可能是1886KB,沒關系,繼續)。

第三步:輸入「syslinux -s a:」命令使軟盤成為可引導電腦的啟動盤。

第四步:輸入以下命令將系統復制到軟盤中:

syslinux.cfg a:

zimage a:

mclinux.img a:

第五步:在BIOS中設置軟盤為第一啟動設備,用剛才創建的MClinux軟盤引導系統,中間會提示「請插入MClinux配置盤並按「Y」,否則按回車」,第一次啟動,直接回車。

然後輸入「root」登錄,這時已將系統全部裝入內存,輸入命令「cce」進入中文系統。

用Modem上網

第一步:取出MClinux軟盤,換上另一張空白軟盤,使用「mkfs.ext2 /dev/fd0」命令格式化軟盤為ext2格式;或用「mkfsdos /dev/fd0」命令格式化成dos格式。

第二步:輸入命令「mclinux.conf」進入系統配置(見圖1),選「1」,回車後進入撥號網路PPP配置(見圖2),將其中的「PHONE,ACCOUNT,PASSWORD」三個項,分別對應改成ISP的上網號碼、用戶名和密碼。

第三步:「Modem_DEV=ttyS1」要根據自己Modem佔用的com口更改(註:可以在Windows下打開設備管理器查看Modem佔用的COM口,如果是com1則改為ttyS0,如果是com2則改為ttyS1,以此類推)。

然後按」ctrl+x」組合鍵,並按「y」鍵退出(註:進入配置後,按」ctrl+x」,會有「SAVE:Ynl」提示,「y」表示保存,「n」為不保存)。

第四步:進入DNS設置,將ISP服務商提供的DNS填入到「namesever」後面。(註:大部分地區可以直接使用,少數地區需要自己設置一下)

第五步:按「8」將設置存入剛格式化完成的軟盤中,下次再啟動系統時就可以不用再設置了。按「9」退出系統配置,「ppp-on」,過一會,就連上網路了,「clinks」進入中文瀏覽器(見圖3,這里作者已做了一些中文網站的連接向導,可以在其中選擇站點),也可以按Esc鍵,點「File→Go To URL」輸入網址。「clinks」是字元瀏覽器,所以只能顯示文本信息。

小提示

1.如果想斷開網路則輸入命令「ppp-off」。

2.系統默認開啟web服務功能,當上網後,用其他機器鍵入http://(MClinux系統的IP),就可以看到系統的默認主頁。用本系統的clinks查看的效果。另外,此系統還加入了動態域名伺服器的客戶端,方便設置伺服器。

使用FTP功能

MClinux在系統啟動時已經自動打開這項服務並有FTP客戶端命令,需要按照以下步驟操作。

第一步:設定可下載文件的目錄:先建立一個下載文件分區的映射(這里以第一硬碟第一分區為例)「mkdir /mnt/hda1」,再用「mount」命令掛載下載文件的硬碟分區,「mount dev/hda1 /mnt/hda1」。

第二步:設定登錄的用戶:MClinux默認為anonymous(匿名)登錄,可以在mclinux.conf里更改。

第三步:從遠程機傳送指定文件到本地機:輸入「ftpopen 遠程機的地址 輸入用戶名和密碼 get 遠程機文件 本地機文件」。

第四步:從本地機傳送指定文件到遠程機:輸入「ftp open 遠程機的地址 輸入用戶名和密碼 pub 本地機文件 遠程機文件」

第五步:從連在網路的其他機器上輸入ftp://10.70.1.1/文件名(我的電腦的IP)就可以從MClinux系統下載文件了。

閱讀全文

與ccelinux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題學習網站源碼 瀏覽:163
jsphead什麼 瀏覽:88
gps串口數據怎麼發送 瀏覽:968
win10文件主頁共享查看 瀏覽:411
中國聯通有哪些app是免流的 瀏覽:176
邊做邊保存的文件找不到了 瀏覽:858
win10照片應用文件夾名稱 瀏覽:966
編程如何解決資金的原子性 瀏覽:638
如何製作廣角鏡頭矯正文件 瀏覽:513
在網頁開發中應該選用哪個資料庫 瀏覽:742
iphone5移動卡貼 瀏覽:990
電腦文件的格式 瀏覽:127
extjs的xtype 瀏覽:959
suse11iso文件要u盤安裝 瀏覽:153
如何將報表統計數據轉化為圖形 瀏覽:444
如何寄快遞材料文件 瀏覽:265
java構造方法private 瀏覽:475
手機文件找回恢復 瀏覽:516
word怎麼把u盤里的文件拔掉 瀏覽:976
港版蘋果用的插排 瀏覽:100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