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統,如redhat或ubuntu
打開操作系統,切換到要修改的文件或目錄的父目錄。注意,首先切換到root用戶群進行更改。
接下來,為了舉例,我復制/etc/rc.d下的文件到/tmp下,並切換到/tmp目錄。
文件的基本許可權分為三種:rwx,許可權的對象也有三種:屬主(u)、屬組(g)、其他(o)。對於文件許可權的修改,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指定對某一類用戶添加(+)或刪除(-)某一個許可權。在不指定用戶時,表示對所有用戶修改某一個許可權。
第二種是直接指定一個3位的8進制數,它的二進製表示的每一位分別表示該用戶的某個許可權,0表示沒有許可權,1表示有許可權。
以上的命令只能修改對應的目錄自身許可權,不能修改目錄內部文件的許可權。如果要修改目錄內部的許可權,則使用-R選項,表示遞歸修改。
2. linux 怎麼增大 /tmp的空間
一、在虛擬機中的linux使用mount 命令,
看是不是把tmp掛載到了內存,是的話,修改/etc/fstab,不掛載/tmp;
二、如果/tmp沒有掛載到內存,僅僅是 / 下的一個文件夾,看看 / 的剩餘空間是否夠用
如果還不行,就給虛擬機再掛一個虛擬硬碟,進入linux分區,格式化,假設新加的硬碟分區,格式化後是/dev/hdb1,執行命令
三、mount /dev/sdb1 /tmp
可以解決問題,可以把這個配置寫到 /etc/fstab 中。
3. linux下的TMP目錄需要改成什麼許可權才能重命名裡面的文件啊
然後再試著刪除。
2.進入「安全模式刪除」。
3.在純DOS命令行下使用DEL,DELTREE和RD命令將其刪除。
4.如果是文件夾中有比較多的子目錄或文件而導致無法刪除,可先刪除該文件夾中的子目錄和文件,再刪除文件夾。
5.在任務管理器中結束Explorer.exe進程,然後在命令提示符窗口刪除文件。
6.如果你有安裝ACDSee,FlashFXP,Nero,Total這幾個軟體,可以嘗試在這幾個軟體中刪除文件夾。
二、高級解決方案:
1.磁碟錯誤
運行磁碟掃描,並掃描文件所在分區,掃描前確定已選上修復文件和壞扇區,全面掃描所有選項,掃描後再刪除文件。
2.預讀機制:
某些媒體播放中斷或正在預覽時會造成無法刪除。在「運行」框中輸入:REGSVR32 /U SHMEDIA.DLL,注銷掉預讀功能。或刪除注冊表中下面這個鍵值:[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Classes\CLSID\\InProcServer32]。
3.防火牆:
由於反病毒軟體在查毒時會佔用正在檢查的文件,從而導致執行刪除時提示文件正在使用,這時可試著暫時關閉它的即時監控程序,或許可以解決。
4.OFFice、WPS系列軟體:
OFFice的非法關閉也會造成文件無法刪除或改名。重新運行該程序,然後正常關閉,再刪除文件。
5.藉助WinRAR:
右擊要刪除的文件夾,選擇「添加到壓縮文件」。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中「壓縮後刪除源文件,」隨便寫個壓縮包名,點確定。
6.許可權問題:
如果是2000和xp系統,請先確定是否有許可權刪除這個文件或文件夾。
7.可執行文件的刪除:
如果可執行文件的映像或程序所調用的DLL動態鏈接庫文件還在內存中未釋放,刪除時就會提示文件正在使用,解決方法是刪除系統的頁面文件,Win98中是Win386.SWP,Win2000/XP是pagefile.sys。注意要在DOS下刪除。
8.文件粉碎法:
使用文件粉碎機,如File Pulverizer,可以徹底刪除一些頑固文件。
三、製作一個無法刪除的「文件保險箱」
文件夾無法刪除,未必就是不好的事情,如果把一些重要的文件放在這個目錄中,不就可以避免誤刪了嗎?一個文件名只包含空格的文件夾在Windows中是不允許創建和刪除的,但在DOS下卻可以創建文件名包含\的文件夾。
在我們使用Windows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是最簡單的刪除文件也可能遇到麻煩,要麼系統提示「文件正在被另一個人或程序使用」,要麼就是報告「訪問被拒絕」……如果你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不妨看看本文。
原因一:文件正在使用中
在刪除文件時,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文件正在使用,無法刪除。如果試圖刪除以獨占訪問而不是以共享訪問方式打開,並且正在使用中的文件時,系統就會出現錯誤提示:「無法刪除xxx:文件正在被另一個人或程序使用」。而另一種情況則是,能夠使用刪除命令刪除文件,但在打開文件的進程釋放該文件之前,文件實際上並未刪除。
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確定擁有文件打開句柄的進程,然後關閉此進程。在以前的Windows中,我們可以使用資源工具包的Oh.exe。但在XP中,安裝好的Support
Tools卻不帶Oh.exe。不過,XP提供了一個新的Openfiles.exe命令行工具,它能夠報告進程打開的各個文件。與Oh.exe相似,Openfiles.exe也要求打開系統內核監視,這會消耗一些內存,並降低系統操作的性能。打開系統監視的命令是「Openfiles
/local
on」,它會啟用系統全局標志「維護對象列表」,需重新啟動系統才能生效。重新啟動系統後,在命令提示符下執行不帶參數的「Openfiles」,即可看到各個進程打開文件的清單。
原因二:文件系統損壞
磁碟上的壞區、其他硬體故障或者軟體錯誤都可能會損壞文件系統,使文件出現問題而無法刪除。典型操作失敗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當檢測到文件系統損壞時,通常會收到一條提示運行Chkdsk的信息。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在磁碟卷上運行Chkdsk實用工具以糾正任何存在的錯誤。根據損壞的性質,Chkdsk也許能夠恢復文件數據,也許無法恢復,但Chkdsk可以使文件系統返回到一種在內部一致的狀態。有關Chkdsk實用工具的命令及參數,可以在命令提示符下執行「Chkdsk
/?」查閱。
原因三:文件使用了存取控制列表
如果某個文件使用了存取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簡稱ACL),而操作者又沒有相應的許可權,那麼刪除文件時就可能出現「訪問被拒絕」的提示。
通常情況下,管理員具有取得任何文件所有權的隱含能力,文件所有者也具有修改文件許可權的隱含能力。不過,這些默認的許可權是可以被修改的。
要解決因ACL導致文件無法刪除的問題,就必須以具有相應許可權的用戶身份登錄,或者是賦予自己刪除文件的許可權,然後才能刪除文件。要注意的是,操作者必須擁有這些文件的所有權才能更改許可權。如果是因為文件使用了不規范的ACL而不能使用某些安全工具顯示或修改其許可權時,可以嘗試使用命令行工具Cacls.exe進行修改。
原因四:文件名使用了一個保留名稱
眾所周知,像AUX、LPT1這樣的名稱是為舊式DOS設備保留的。為了向後兼容,在Windows中不允許使用這些文件名,也不能使用典型的Win32文件調用來創建它們。反之,如果文件名是Win32命名空間中的一個保留名稱,則同樣可能無法刪除此文件。
要解決此類問題,可以在Linux或其他非Windows的操作系統下重命名或刪除該文件。另外,如果能夠使用特定的語法指定到該文件的路徑,也可以使用一些內置的命令繞過典型的Win32保留名稱檢查。例如,在Windows
XP中使用以下命令,可以刪除名為「lpt1」的文件(Del命令後面加上「?」來避免Windows檢查文件名的合法性):
Del [URL=]?c:[/URL]文件路徑lpt1
原因五:無效的文件名稱
如果文件名中包括一個無效名稱,例如文件名有一個尾隨空格,或一個尾隨句點,或者文件名僅由一個空格組成,同樣可能無法刪除該文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使用典型的Win32語法打開名稱中有尾隨空格或尾隨句點的文件,則尾隨空格或句點在打開實際文件之前會被去掉。因此,如果在同一個文件夾中有兩個分別名為「File.txt」和「File.txt
」的文件(注意第二個文件名後面的空格),當使用標准Win32調用打開第二個文件時,實際上會打開第一個文件。同樣,如果文件的名稱僅是「
」(一個空格字元),當嘗試使用標准Win32調用打開它時,實際上會打開該文件的父文件夾。在此情況下,如果嘗試更改這些文件上的安全設置,就有可能會意外更改其他文件上的設置。
與解決文件名使用保留名稱的方法類似,可以使用一種適當的內部語法刪除此文件。例如要刪除包含尾隨空格的文件,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Del [URL=]?[/URL] c:文件路徑(尾隨空格的文件名)
原因六:文件路徑太深無法訪問
文件位於比最大路徑字元數(MAX_PATH)更深的路徑中,可能導致文件無法訪問,當然,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如果路徑深的原因是文件夾名稱太長,最簡便的解決方案是使用自動生成的8.3名稱訪問該文件。如果8.3路徑也太長,可以從根文件夾開始重命名文件夾,縮短它們的名稱,以使目標文件的路徑深度不超過MAX_PATH。若是文件的深度超過128個文件夾,可以通過創建一個網路共享,使其位於文件夾樹中盡可能深的位置,然後通過訪問此共享來訪問文件。
一般情況下,如果遇到因文件路徑太深無法訪問的情況,可以通過使用創建文件的軟體來管理這些文件。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程序,它可以創建超過MAX_PATH的文件,則我們也可以使用該程序來管理這些文件。此外,對於通過網路共享創建的深層次結構的文件也可以通過使用同一共享來進行刪除。
前面介紹了Windows系統中文件或文件夾無法刪除的幾種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還會遇到上述各種原因的不同組合,使得刪除文件的過程更加復雜。這就需要讀者能夠舉一反三,靈活應用微軟提供的各種實用工具進行解決了。
Windows XP中刪除AVI文件的問題
很多朋友可能會遇到Windows XP中無法刪除AVI文件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Windows
XP視頻預覽功能的Bug所導致的。你可以嘗試用以下方法進行刪除。
方法一 在運行命令框中輸入「Regs-vr32/u
Shmedia.dll」並回車,卸去Windows
XP的視頻文件預覽功能。當以後想要恢復視頻預覽功能時,再使用「Regsvr32Shmedia.dll」命令重新注冊即可。
方法二
先打開命令提示符窗口,然後在任務管理器中結束Explorer進程,再從命令提示符窗口中切換到保存視頻文件的文件夾下,用Del命令刪除文件。
方法三
如果安裝了雙系統,可以從另一個系統,如Win98下進行刪除。
4. 如何把tmp主人遞歸改為用戶zsan
用chown命令。
1、您可以在Linux中使用chown命令更改文件和目錄的所有權,使用起來非常簡單。
2、要更改目錄所有內容的所有權,可以使用遞歸選項R和chown命令:chownRowner_namefolder_name即可。
程序調用自身的編程技巧稱為遞歸(recursion)。遞歸作為一種演算法在程序設計語言中廣泛應用。
5. 怎麼擴大linux中tmp空間大小
方式1.刪除裡面的不要的內容;
方式2.重新分配大小.
方式二如下,
在/etc/fstab內是可以更改/tmp分配的大小的,如下(修改為2G大小):
tmpfs /tmp tmpfs nodev,nosuid,size=2G 0 0
將/tmp文件更改為2G的空間,此操作需要重啟才能生效
6. linux系統下怎麼修改文件所屬用戶和組
linux怎麼修改文件所屬用戶和組
在Linux中,創建一個文件時,該文件的擁有者都是創建該文件的用戶。該文件用戶可以修改該文件的擁有者及用戶組別;或者在root用戶下,這樣可以修改任何文件的擁有者及用戶組。
而修改文件所屬用戶和組,需要用到chown命令。
chown 命令,可以認為是 "change owner" 的縮寫,主要用於修改文件(或目錄)的所有者,除此之外,這個命令也可以修改文件(或目錄)的所屬組。
當只需要修改所有者時,可使用如下 chown 命令的基本格式:
-R(注意大寫)選項表示連同子目錄中的所有文件,都更改所有者。
當只需要修改所屬組時,可使用如下 chown 命令的基本格式:
如果需要同時更改所有者和所屬組,chown 命令的基本格式為:
注意,在 chown 命令中,所有者和所屬組中間也可以使用點(.),但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用戶在設定賬號時加入了小數點(例如 zhangsan.temp),就會造成系統誤判。因此,建議大家使用冒號連接所有者和所屬組。
當然,chown 命令也支持單純的修改文件或目錄的所屬組,例如 chown :group install.log 就表示修改 install.log 文件的所屬組,但修改所屬組通常使用 chgrp 命令,因此並不推薦大家使用 chown 命令。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使用 chown 命令修改文件或目錄的所有者(或所屬者)時,要保證使用者用戶(或用戶組)存在,否則該命令無法正確執行,會提示 "invalid user" 或者 "invaild group"。
chown命令的使用示例
1、更改文件的所屬者
首先我們使用ls -l命令來查看一下文件的所屬,例:
下面我們使用chown命令來更改該tmpfile文件的所屬者
然後再使用ls -l命令來查看一下該tmpfile文件的所屬
可以看出:該tmpfile文件的所屬者從「himanshu」變為了「root」
2、更改文件組
通過chown命令,也可以更改組(文件所屬的組別)。
使用以下命令來更改文件所屬的組別:
然後使用ls -l命令來查看一下該tmpfile文件的所屬
也可以直接一次性更改文件的所屬者和組別為root,需要使用以下命令:
7. Linux tmp目錄自動清理 及解決方法
在Linux系統中/tmp文件夾下的文件是會被清理、刪除的,文件清理的規則是如何設定的呢?
在root/tmp文件下
hdfs在啟動的時候回去找pid文件
在pid文件被刪除的時候,hdfs是不能被關掉的,如果在啟動,他會又重新啟動一個,但是不是之前的那個,所以會導致蒙圈了。
Linux在tmp命令 定期刪除一些文件和文件夾 30天周期
mkdir /data/tmp
chmod -R 777 /data/tmp
export HADOOP_PID_DIR=/data/tmp
為了避免pid文件在tmp中被刪除,重新建一個路徑/data/tmp,並給他777許可權 chmod -R 777 /data/tmp,把pid文件放在這里邊就不會被刪除了
配置參數的更改
參數:
-u 按照文件的最後access時間,即最後訪問時間為參考。默認選項。可通過ls -lu查看。
-m 按照文件的最後modified時間,即最後修改時間為參考。可通過ls -l查看。
-c 按照文件的-ctime時間做參考,ctime更新的條件為寫入、更改屬主、許可權。可通過ls -lc查看。
-M 按照目錄的修改時間來刪除目錄而不是訪問時間。
-a 刪除所有類型文件。包括目錄和symbolic links
-d --nodirs 排除目錄文件,即使是空目錄。
-d --nosysmlinks 排除symbolic links類型文件。
-f 強制刪除那些root沒有寫許可權的文件。比如root的readonly文件
-q 只報告錯誤信息。
-x /PATH 排除特定目錄,即不刪除該子目錄里的文件。
-U user_name 排除屬於特定用戶的文件,即不刪除該用戶的文件。
-v 顯示刪除過程。默認是不顯示刪除了什麼文件,直接刪除的。
-t 用於測試,並不真正刪除文件,能顯示出要刪除文件的過程。
-d 不刪除文件里的子目錄,但是子目錄裡面的文件還是會被刪除。
參數後加時間,默認是hours。也可以使用30d表示30天,但是有些版本只支持hours。 時間後是要檢查的目錄。可以多個目錄用空格分開。如下所示表示720小小時~=30天。
如果你想將強制刪除30天沒有訪問的文件改為7天,只需"/usr/sbin/tmpwatch 「f l a g s " 720 / v a r / t m p " 和 " / u s r / s b i n / t m p w a t c h " flags" 720 /var/tmp"和"/usr/sbin/tmpwatch "flags"720/var/tmp"和"/usr/sbin/tmpwatch"flags」 -f 720 「$d」 裡面的720改為189即可。
轉自: https://blog.csdn.net/qq_43688472/article/details/87872293
8. 如何移動linux中的tmp分區
# init 1 以root用戶執行此命令後,系統會關閉所有運行中的服務,並切換到單用回戶模式,這時只有root用戶能答夠登錄,登錄後,比如,我們可以需要把/tmp移動到/var/tmp下面,我們可以使用:
# mv /tmp /var/tmp
這樣,/tmp中的內容就被移動到了/var/tmp下面,接下來我們刪除/tmp目錄:
#rm -rf /tmp
接下來,創建一個到/var/tmp的符號鏈接:
ln -s /var/tmp /tmp
這時,/tmp實際就變為了指向/var/tmp的一個符號鏈接,然後我們按ctrl+D命令返回到圖形界面,登錄後,就看到/tmp目錄已經被移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