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一、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僅大型作品就有:
10部歌劇,以《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後》最為著名;
6部交響曲,以《第五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最為著名;
4部協奏曲,以《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
3部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
以及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八一二序曲》、《義大利隨想曲》和鋼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
二、人物簡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Lynch Tchaikovsky,又譯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於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家庭。1859年畢業於彼得堡法律學校,在司法部任職。1861年入俄羅斯音樂協會音樂學習班(次年改建為彼得堡音樂學院)。1863年辭去司法部職務,獻身音樂事業。1865年畢業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同時積極創作,第一批作品問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資助,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專事創作。1878-1885年間曾多次去西歐各國及美國旅行、演出。1893年6月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揮《6號悲愴交響曲》(即6號交響曲)首次演出後不久即去世。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廣大知識階層的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第一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羅科主題變奏曲》、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紀念偉大的藝術家》、交響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義大利隨想曲、弦樂小夜曲以及大量聲樂浪漫曲。
⑵ 尼科萊·格洛凡諾夫經典錄音
尼科萊·格洛凡諾夫的經典錄音作品,收錄在EMI的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唱片中,編號為EMI CLASSICS CZS 7243 5 75112 2 3,包含2張CD。唱片中的亮點包括格拉祖諾夫的第五交響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及諧謔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以及李斯特的多首作品,如奧菲歐、英雄的葬禮、瑪捷帕等。指揮由尼柯萊·格洛凡諾夫親自執棒,樂團為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
格洛凡諾夫對音樂的詮釋備受認可,據說他的風格對塞繆爾·薩蒙蘇德和伊凡尼·斯韋特蘭諾夫等人的發展有顯著影響。他的錄音風格獨特,比如他指揮的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響曲》在「旋律」公司的原汁原味錄音,展示了他鮮明的個性。他的作品總是充滿激情,即使是對那些失去光彩的曲目,他也能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和偉大感。
關於格洛凡諾夫的風格,可以從他在阿萊基諾和波希米公司的唱片中找到答案,這些錄音均表現出他的強烈感染力。他的演奏似乎無需顧慮錄音技術,因為「旋律」公司的工程師們需應對他創造出的極致音響挑戰。例如在李斯特的交響詩中,盡管只收錄了5首,但他的演繹超越了其他版本,如梅塔的《匈奴之戰》。
在《英雄的葬禮》中,格洛凡諾夫的演奏充滿了戲劇性和柴可夫斯基《悲愴》的影響,他的詮釋與梅塔的風格有所不同。遺憾的是,他的《匈奴之戰》並未收錄在內,這成為了一個遺憾。而在《普羅米修斯》中,盡管存在輕微的噪音,但仍能感受到格洛凡諾夫的精湛技藝。
格拉祖諾夫的《第六交響曲》展示了他獨特的懸念表現和激動人心的詮釋,而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中的諧謔曲則是精準無誤的典範。他的音樂風格富有層次,既有緊張的火花,也有深情的浪漫。
尼科萊·格洛凡諾夫的錄音作品,無論是門德爾松的還是柴可夫斯基的,都展現了他非凡的指揮才能和深情的音樂表達。雖然他未能錄制完整的作品,但他的遺產對後世的音樂家和聽眾來說,仍然是珍貴的音樂財富。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Nikolai·Golovanov,1891年1月21日—1953年8月28日),生於莫斯科,(原)蘇聯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早年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1915年擔任合唱團副指揮,1925—1929年間他在莫斯科音樂學教授歌劇,擔任管弦樂團指揮;1937年擔任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和藝術總監;格洛凡諾夫是知名的指揮家,也是著名鋼琴家、教師和非常多產的作曲家;其錄音作品相當廣,有「錄音先鋒」之稱,1952年被蘇聯當局剝奪了大劇院管弦樂團指揮的頭銜,次年便在莫斯科與世長辭,時年62歲。